立即注册 登录
PhotoFans摄影网 返回首页

人在旅途的个人空间 http://bbs.photofans.cn/?164576 [收藏] [复制] [RSS]

博客

西藏之旅

已有 4136 次阅读2011-8-23 12:37

我在前些日子已经陆续发了六篇《西藏之旅》游记,但没有发到一个帖子里,按照版主的建议,为方便朋友们的浏览,现将已发的六篇重新整理发在一个帖子里。


 


由于自己发帖较少,不能熟练掌握发帖技巧,三番五次的重发,给各位老师和佳友带来不便表示歉意,望各位老师和佳友多多指教。


 


西藏之旅(一)


 


西藏是个神秘而神圣的地方,那里有雄伟的布达拉宫,那里有世界屋脊珠穆朗玛,那里有奔腾的雅鲁藏布江,那里有众多的寺庙和白塔,那里有虔诚的信徒和喇嘛,那里有飘动的经幡和洁白的哈达,那里有淳美的青稞酒和酥油茶,那里有蓝天白云雪山和草地,那里有青藏铁路、川藏公路,那里还有许多的牦牛和藏羚羊……
   


去西藏,是我多年的夙愿。近年来,随着年龄的增长,去西藏的愿望越来越强烈了。五月初,我与发现、四季行天下、阳光的味道等三位朋友相约,自驾车行程8900公里,一起走向西藏,多年的梦想终于通向现实之路。


 


出发之前,我们根据资料介绍,做了大量的准备工作。首先,为防止高原反应给我们带来不适,准备了应急高原反应、防治感冒、消炎、防治拉肚子等一系列药物;第二,为防止缺氧,我准备了氧气瓶和氧气袋;第三,为防止道路不畅造成车辆不能通过,准备了战备锹和镐;第四,为应对高原气候变化,我们携带了四季穿用的衣服;第五,为防紫外线照射,我们都备有墨镜、防晒霜。第六,为防止堵车在外过夜,我还准备了帐篷,因所乘车辆空间有限,出发时就未带帐篷了。第七,为防止走错路和违章被罚,我们带了导航仪和电子狗。



 


万事俱备后,我们带着家人和朋友们的嘱托,于2011年5月16日5:16乘坐由阳光的味道借用朋友的尼桑牌天籁型轿车从阳泉正式启程,开始了西藏之旅。我们沿太旧高速公路一路西行到太原,然后转入京昆高速,经临汾,过黄河,路过陕西省西安,中午在西安曲江服务区就餐。


 



 


 


饭后继续前行,经陕西省咸阳、汉中,高速公路从汉中平原穿行而过,那里有一眼望不到边的油菜田,因我们去的这个季节较早,油菜还是绿油油的,不到开黄花的时候,然而景色很美。汉中平原因西及北面有险峻秦岭的阻隔,平原向东南开口,形成了相对优美的地理环境,不但降雨丰沛,且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山清水秀, 人常说汉中是西北的小江南。


 





 


 继续前行,经四川省广元,于晚上21点多到达四川省绵阳,安排好住宿后,在绵阳品尝了渔加渔火锅。



 




 


全天行程16个小时,1306公里。




西藏之旅(二)   



    第二天(5月17日)早上在绵阳吃过早饭后,我们7:20从绵阳出发,继续前行,到了绵阳高速路口时,绵阳高速收费站前的车辆堵得水泄不通,不知道是怎么回事,后经发现下车到收费窗口打听才知道是高速路上有事故,高速路关闭,不能上高速。8:20我们只好改行108国道,9:20从德阳的八角收费站上高速向成都方向行进,10:20出成都高速收费站,于中午12:50点过西康大桥收费站,到达四川省雅安市。


     雅安有三雅文化,雅女、雅鱼、雅雨,有传说,雅无三日晴,就是说雅安的天晴不会超过3日的,你时常都会看见雅安在下雨,雅安有雨城之称,但我们到雅安遇到的是晴天。雅鱼是雅安的特产,当你吃完雅鱼后你会发现,它的头顶上有一根宝剑形状的骨头,这说明你吃到了正宗的雅鱼。雅女就是说雅安的女子,很漂亮,皮肤很好,因为雨水多滋润。


    我们中午专门品尝了雅鱼,雅鱼属雅安名特产之一,是雅安青衣江中特有的鱼类。鱼身青黑修长,肉嫩味美,是中亚高原山区特有的品种,又称“丙穴鱼”。产于青衣江(雅安段)周公河,故称雅鱼。鱼形似鲤而鳞细如鳟,体形肥大,肉质细嫩,沙锅雅鱼为当地名菜。相传,清代上贡慈禧,太后赞美为“龙凤之肉”。它是传说中女娲在补天时,将一把宝剑落入江中所化而成。鱼头中有一枚酷似宝剑的骨刺,剑柄、剑把、剑刃栩栩如生。我把这个雅鱼头骨刺带回来了。












     品尝过雅鱼后我们就急匆匆地又上路了,过了雅安就没有高速公路了,我们改走318国道,14:15我们过飞仙关大桥,这座大桥是一座吊桥,在16:40赶到二郎山隧道。


     川藏公路上的二郎山隧道位于四川省雅安市和甘孜州交界的二郎山,二郎山隧道长4176米,洞口海拔2200米,是川藏线改造咽喉工程。




      在二郎山隧道前矗立着一块大石碑,这块碑上刻着《歌唱二郎山》歌曲。


    “二呀二郎山,高呀么高万丈。古树荒草遍山野,巨石满山岗;羊肠小道难行走,康藏交通被它挡那个被它挡。


     二呀二郎山,哪怕你高万丈。解放军,铁打的汉,下决心坚如钢,要把那公路修到西藏。不怕那风来吹,不怕那雪花飘,起早睡晚忍饥饿,个个情绪高,开山挑土架桥梁,筑路英雄立功劳。
  


     二呀二郎山,满山红旗飘。公路通了车,运大军,守边疆,开发那福源,人民享安康。前藏和后藏真是个好地方,无穷的宝藏没开采,遍地是牛羊;森林草原到处有,人民财富不让侵略者他来抢。要巩固国防先建设边疆,篷帐变高楼,荒山变牧场,侵略者敢侵犯,把他消灭光! ”






     这首曾经唱响全中国的《歌唱二郎山》作于1951年年底,是一首歌唱修筑入藏公路官兵的战歌。“二郎山,高万丈”,唱出了人们对二郎山的敬畏,也唱出了跨过天堑通往山外世界的渴望。


    在二郎山隧道前我们稍作休息、拍照,后继续前行。


     18:30赶到了泸定桥。泸定铁索桥全长103.67米,宽3米,由桥身、桥台、桥亭三部分组成:桥身由13根碗口粗的铁链组成,左右两边各2根,算是桥栏,底下并排9根,铺上木板,就算是桥面。每根铁链由862至997个由熟铁手工打造的铁环相扣,总重量达21吨多。底链上满铺木板,扶手与底链之间用小铁链相连接,这样就13根链为一个整体;桥台为固定地龙桩和卧龙桩的基础;桥亭属清式古建筑。河对面,山坡上古建筑,那是历史悠久的观音阁,也就说是一座寺庙。但在红军飞夺泸定桥时,它却是红军的“飞夺泸定桥点指挥部”和炮台、机枪阵地,正是在它的掩护下,红军的18勇士从13根铁索上奋勇爬过,粉碎了蒋介石让朱毛“成为第二个石达开”的梦想。走在桥上,低头看波涛汹涌的大渡河,大家能否想象一下当年的工匠是怎样把这么沉重的铁链拉过河铺成铁索桥吗?当年的红军又是怎样在枪林弹雨之下怎样爬过这103米的铁索吗?我们到泸定桥时正赶上维修,没能到桥上亲身感受一下,很遗憾,我们在桥边拍了几张照片后就又往前赶路了。















     我们离开318国道,顺着省道于晚20点左右赶到了磨西镇,在磨西镇第一次见到雪山,心里很是兴奋。我们晚上住宿的宾馆正对着雪山。


     全天行程468公里,历时13小时。



 



我想按照版主的意图把《西藏之旅》发到一个贴子里,然而搞了半天也不行,按照回复功能每一篇的图片和文字怎样才能发到一页上?
西藏之旅(三)    



     第三天(5月18日),我们为了拍雪山日出,6:00就起床,早饭后,7:00从磨西镇出发,我们边走边拍,7:40到达中国高山植物园—贡嘎山.海螺沟,这里满河滩的都是红石头,一眼望去,一片红色的海洋。我说,这么漂亮的红石头,咱们带回家一块吧。发现解释说,这种红石头只有在这个海拔高度、这种湿润的环境、这种光照下才能产生,离开这个环境就回褪色的,就变成黑石头了。





 



  


      11:00我们到达雅加埂,海拔3830米。雅加埂位于四川省甘孜州境内康定县和泸定县之间,是两县的界山,属贡嘎山东坡的高山峡谷地带。是一个看雪和雪山、冰川、享受阳光的好地方。扼踞茶马古道,地势险峻,是军事要地,也是中国野生植物的家园。我们第一次登上这个海拔高度,一度兴奋,除了气息有点紧外,其它没什么感觉。在这里拍了一会照片后,我们继续前行。




 



 


     12:40到达康定,在康定吃的刀削面。康定,是一座享誉世界的历史文化名域;一座跑马山,名扬五州四海;一曲情歌千古绝唱,醉了天下人。康定是甘孜藏族自治州经济、政治、文化的中心。康定藏语叫达者都,意为三山相峙,两水交汇的地方。1950年3月康定解放,为甘孜藏族自治州的政府驻地。



      13:10从康定出发,我们驾车沿青衣江行驶。青衣江主源为宝兴河,发源于邛崃山脉巴朗山与夹金山之间的蜀西营(海拔高程4930m),流经宝兴在飞仙关处与天全河、荥经河汇合后,始称青衣江,经雅安、洪雅、夹江于乐山草鞋渡处汇入大渡河。



     5小时后到丹巴的达梭坡古雕群。丹巴素有“千碉之国”的美称,全县现存古碉数量种类之多、建筑之奇,堪称全国之最,世界罕见。碉楼主要集中在河谷两岸,尤以梭坡、中路、蒲角顶三处的古石碉楼群最为稠密壮观,古碉保存完整,并与村寨民居相容一地。



     传说以前嘉绒藏区,凡有男孩的家庭必须修一座碉楼,此风延续下来,逐渐形成了“千碉之国”。其实,古时藏民为了保护村寨不受侵犯,对付部落之间的战争才是古雕群形成的真正原因。




     碉楼与战争密切相关。丹巴的高碉大概可以分为四种;要隘碉、烽火碉、寨碉、家碉,尤以家碉、寨碉为多。还有用来求福保平安的风水碉, 用于避邪祛祟的伏魔碉。修建在屋后的高碉与居住的楼房紧紧相连.属于家用碉。家碉较为矮小,一般用作贮藏室,御防匪盗,遇有战事,亦可防御;寨碉则是保护村寨、部落和地区的战争工具。与城栅的功用相类似。又比城栅更灵活;要隘碉建筑在要隘险道上,有许多则矗立在悬崖峭壁之上,用于防御阻止敌入的进攻,是 “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坚固工事;烽火碉则用于传递战争信息,也同时具有其他高碉的作战功能。


     高碉居高临下,俯视敌人,远则箭射枪击,近则滚木擂石,进可以攻,退可以守,敌人暴露在原野地之上,自己躲在坚碉之中,以逸待劳,以守待攻,侍机而动。


     丹巴的碉楼都有自己的名字和性别,性别是通过木梁的位置来区别,女性碉楼的木梁露在外面,时间长了会发黑,所以女性碉楼的楼身上有一道一道的黑色痕迹,而男性碉楼的木梁在内部,不外露,所以没有痕迹。


     关于碉楼有这样的传说:很久以前,大渡河河谷之中有凶猛的妖魔,专门摄取男童的灵魂,为了保佑孩子成长,谁家生了男孩,便要修筑高碉,以御妖魔。孩子每长一岁,高碉就要加修一层,而且要打炼一坨毛铁。孩子长到18岁的时候,碉楼修到了十八层,毛铁也打炼成了钢刀,此时将钢刀赐予男孩作成人礼物,鼓励他勇敢战斗,克敌降妖。


     古碉以泥土和石块建造而成,外形美观,墙体坚实。古碉大多与民居寨楼相依相连,也有单独筑立于平地、山谷之中的。古碉的外形,一般为高状方柱体:有四角、五角到八角的,少数达十三角。高度一般不低于10米,多在30米左右,高者可达50到 60米。


     其碉楼形状各异,层高六至十层,碉基结实,基宽越高越窄,碉体用片石砌成,砌艺精湛。这种碉楼是丹巴独具特色的建筑,在 丹巴全县都有分布,主要集中在河谷两岸。或三五个一群,或独立于山头,碉与碉之间相互呼应,依山成势;集中的地方,目力所及,数十座碉楼连绵起伏形成蔚为壮观的碉楼群。在众多 碉楼群落中,尤以梭坡乡境内碉楼群最具特点。


     碉楼一般建于沿河谷高山或半坡有耕地和水源的地方,结合地形,利用有限的平台,纯用石头筑成平顶。 一般分成二层或三层,上层堆放粮食,中层住人,下层圈养牲畜,高二三丈,称为"邛笼";高的可有十三层,达十余丈,称为碉。碉楼由羌族专门的砌石匠修建,原料为乱石,用泥土粘合,不吊线,不绘图,全凭经验,信手砌成。其壁面能达到光滑平整,不留缝隙,其坚固程度则可在川西这个地震多发区耸立数十年甚至数百年,经历数次地震仍然巍然屹立,有的已偏倚却不倒,有的弯曲为弓,自称成风景。


     古碉楼是嘉绒藏族建筑的杰作,距今已有千年历史。古碉的建筑年代为唐代至清代,规模宏大,类型多样,建筑技艺高超,具有极高的美学、社会学、历史学、民族文化学价值。


     它们是中国古代杰出的极为珍贵的建筑文化艺术遗存。与西方国家古代建筑的砖石结构体系相比,中国古代建筑的最大特点便是采用木结构体系。因此在距今2000年以前,在横断山脉中就有其存在的古石碉就显得弥足珍贵。可以说这种古石碉建筑是世界最杰出的建筑之一,是中华民族贡献给世界的又一份珍贵的文化遗产,它是中国古代建筑遗产的大宗,不研究它们,就没有完整的中国古代建筑史。



      在梭坡碉群拍了一些照片后继续前行,于 19:30到达今天的目的地—丹巴的甲居藏寨。




     甲居藏寨位于四川甘孜州丹巴县境内,距县城约8公里,犹如田园牧歌般的童话世界,享有“藏区童话世界”的美称。
  


     甲居,藏语的本意是指“百户人家”。



 




  藏寨面积约5平方公里,居住嘉绒藏族140余户,藏寨从大金河谷层层叠叠向上攀援,一直伸延到卡帕玛群峰脚下。放眼望去,卡帕玛群峰,象一位慈母敞开宽大温柔胸襟,凭任山寨安然躺在怀中。





  甲居藏寨象群星撒落般坐落在依山倾斜,起伏向上的缓坡上。或星落棋布,或稠密集中,或在高山悬崖上,或在河坝绿茵间,不时炊烟袅袅,烟云缭绕,摇摇晃晃,若幻若真,真可谓“别有天地非人间”。藏寨对岸,但见万丈绝壁凌空笔立,纵横连绵的群峰象征一幅幅看不尽的画廊,每座山峰都有一个美丽动人的神话故事。




     甲居藏寨是独特的藏式楼房建筑,一户人家住一幢寨楼。一般寨楼坐北朝南,有的三、五成群相依相偎,有的远离群楼,孑然独立。寨楼占地约200平方米,高15余米,石木结构。甲居藏房的现存形式,完整地保存了嘉绒民居的基本特征,如使用原始的材料,采用原始的技术,保持传统而古朴的风貌。虽然随着历史的不断发展,在局部发生了一些变化,但这些变化,一点也没有影响其传统风格和后代藏族风韵。



     甲居民居的木质构架部分和屋檐均为红色。在二层以上的墙体刷白色或墙体原色与白色相间。整个建筑物外形犹如虔诚的佛教徒盘腿正襟危坐颂经姿态。造型独特、别致,极富层次感,且色彩明快、鲜艳,与蓝天、白云、绿树、青山等互为衬托,与自然环境和谐协调。



     每年春节前夕,寨房主人们依照传统习俗,以当地的“白泥巴”为主要原料,通过配方煎制成白色染料,精心涂染寨楼墙面,使整个藏寨披上洁白的盛装。



     甲居藏寨的门票是:30元/人 ,我们夜宿在甲居三姐妹的旅店,这个旅店也是藏寨特色,我们四个人包了一间可住七个人大屋,不方便的是洗手间在楼道外面,洗盥也没热水。



      全天行程237公里。


西藏之旅(四)



     第四天(5月19日),早上起床后,先在寨子里转了一会儿,早饭后,到藏寨的山上又拍了一些照片后,我们就从甲居藏寨出发了。一路上有很多的美景,走走停停,不时的下来拍些照片,由于海拔较高,山高风大,我可能是下来拍照片时被风吹的感冒了,快到中午时,感到浑身发冷,手也是冰凉,我赶紧吃治疗感冒药和消炎药,服药后不久,在车上就睡着了,一直睡到八美镇加油站,这时已经是13:30,加油时我还在车上迷糊着没下车,直到加完油才感觉身体舒服多了。



       八美镇这里属于草原地貌。八美镇是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道孚县辖镇。位于县境东南部,距县城78公里。  



     八美镇以高原草原风光为主。如果把新都桥称为“摄影者的天堂”的话,那八美的风光有过之而无不及。
在八美镇吃过午饭后,我们赶到塔公寺。



       塔公距康定县城110公里,塔公寺为景区的中心。景区多数景点、景观分布于川藏公路两侧,河流、草原、森林、山体、寺庙 、藏房建筑和浓郁的藏乡风情构成该风景名胜区。



     塔公的雅拉神山,从草原拔地而起,巍峨壮观,终年银装披挂,群云缭绕,与广袤的绿色草原和金碧辉煌的塔公寺相衬托,展示了一幅秀丽的高原风光。夏秋两季草原山花烂漫、碧水悠悠,牛羊马群、帐篷和寺庙塔林相交织,呈现出绮丽斑斓的迷人景色。



     塔公”藏语意为“菩萨喜欢的地方”,塔公寺是藏传佛教萨迦派著名寺庙之一,有“小大昭寺”之称,是康巴地区藏民朝拜的圣地之一。




     塔公寺,全名“一见如意解脱寺”,距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寺内保存有一尊与拉萨大昭寺相同的释迦牟尼像。传说是文成公主入藏路经此地,模拟携往拉萨的释迦牟尼像造一尊留供寺中。因二者之间具有极其特殊和奇特因缘,因而有“凡愿到西藏拉萨朝圣而未能如愿者,朝拜康藏塔公寺释迦牟尼像亦具有同等效果和功德”,所以塔公寺又有“小大昭寺”之称。寺内还珍藏着元朝帝师八思巴法开在石头上留下的足印。印度大成就者建造的成就佛塔,千手千眼观音像,都具有千年历史,以及大量珍贵佛教文物。



        寺庙周围佛塔成林,构成了绝妙的塔林景观。





     因要时间较紧,我们只在塔公寺外围拍了些照片就赶路了。


     16:00左右,我们赶到了新都桥,在此,我们打听到318国道从新都桥到雅江的一段道路全部为土石路,路况十分不好。由于我们所乘的小轿车底盘很低,如果四个人乘坐上,底盘会压的更低,那样的路是很难通过的。为了能够保证按时顺利到达雅江,我们在新都桥经过商量后,决定租一辆车把我们其中的三个人送到雅江。这时正好驶过来一辆小型面包车,经过讨价还价,最后以300元租费成交。除四季行天下一人驾车外,我们三个人乘坐租来的面包车前外雅江。开车的是一位当地藏族小伙子,名字叫扎西。他说,他从16岁开车,已经开坏三辆汽车了,我们所走的道路,左面是大山,随时都有落下滚石的危险,右面悬崖下是一条大江,藏族小伙就在这样崎岖不平的山道上开的很快,尤其在拐弯处和超车时,我们都捏的一把汗,一路上很是颠簸,颠的我们身体都快散架了,生平这是第一次乘坐这么危险而颠簸的车。



     在途中,我们路过高尔寺山口,这里海拔4412米,由于驾驶租乘车的藏族小伙着急送了我们还要返回新都桥,所以在这里就没有多停留,只拍了几张照片就继续前行了。从新都桥出发,经过了70公里的颠簸行驶,终于于20:00到达雅江,这时,悬着的一颗心才算放下。



     临近雅江时,看到了雅江大桥。站在桥下向上望去,雅江是一个很特别的城市。城市就垂直的矗立在头上。所有的楼房都依山而建,开窗望江。远看去活脱一个堡垒。整个县城建在山上,城下奔腾的雅江,成了天然的护城河。可以想象,这种地方,打起仗来可真是易守难攻。当年打仗可让敌人吃了不少苦头。从桥上到市区,要上一个非常陡的大坡。在城里,我们找了一家旅店住下。


     全天行程230公里。







西藏之旅(五)       

     第五天(5月20日),早饭后,7:00从雅江出发,8:30到达著名的剪子湾山。



     剪子湾山的藏语名字叫“惹玛那扎”,意为羊子山口,山口海拔4659米,是318国道经康巴地区的最高山口之一。千山万壑尽收眼底的意境,领略一番茶马古道的古风遗韵。这个山口当地藏民把它叫作羊子山口,源于一个历史传说:相传三世达赖历经艰难险阻进京去朝见皇帝归来时,在渡雅砻江时险些掉进江里,在护法神阿苦当吉的全力护卫下,才得脱险,当走到山口时,他对达赖说他的坐骑神羊累了,需要休息,于是达赖一行就在这里休息。各路护法神在接受达赖评功论赏时,阿苦当吉却遭到冷落,于是心直口快的阿苦当吉不想护送达赖回到拉萨去,达赖为了表示歉意说你一路护驾有功 ,并敬献哈达以示感谢,达赖说回拉萨已没有你的寺院了,这山背面有个寺院就作为供奉你的寺院吧!这就是郭沙寺。这个山口也因羊累了在此休息而得名羊子山口。更是由于三世达赖在此休息过,方圆百里藏民把它奉为神山。您看,那里挂满随风飘动的经幡,那些五色纸印着马和经文的方块纸叫“隆达”意为风马,就是当地藏民为祈祷全家一年平安和外出顺利,每年新年伊始到此挂经幡,路过这里的人就撒五色风马纸,用风力飘动经幡、飘飞风马纸,向神灵传递祈祷的语言。



     11:00到达卡子拉山,海拔4718米。因海拔较高,树木就更加稀少,主要是高山草甸。在这里看山,层峦叠嶂,一层比一层更远,一层比一层颜色更浅,直至天边,真像行走在“天路”之上。


     卡子拉山说起来是山,但却感觉不出它是山,好象是到了美丽的牧场,让人心旷神怡。



      在卡拉子山的顶峰上,搭着两顶帐篷,在外面有两位藏族女人,其中一位朝着我们走过来,走近一看是位小姑娘,她手里抓着一把虫草让我们看,虫草上还沾着许多泥土,小姑娘说着不太流利的汉语,介绍说这是新挖出来的虫草,发现对虫草很感兴趣,问多少钱一根,小姑娘说100元一根,经过讨价还价,发现以90元一根的价格买了许多。旁边那位藏女怀里抱着一个襁褓裹着的婴儿,我问这位藏女孩子多大了?她说是两个月。啊!我们很是惊讶,才两个月就在这么高的山上,不怕风吹啊?!我们以为这位藏女是小姑娘的妈妈,后来才知道她们是姊妹俩。经主人的同意,我们到她们居住的帐篷里看了看,帐篷虽然简陋,但帐篷里摆着挺现代化电视机。临别时,小姑娘扒到我们的车门上往车里看,想要我们车上吃的东西,我们给了她一代酸奶和几个口香糖。


     在卡子拉山口,遇到从徐州来的4名摩友,和一位骑着自行车年过半百的老人,我从心底很佩服和敬重他们。



     我们在卡子拉山口与这两位藏女告别后就匆匆赶路了。有一段是土石路,由于大车的碾压,车辙的中央尽是集中了一垄石头,我们的车底盘低,有好多地方过不去,我们三个人只好下车,阳光的味道在前面挥动着铁锹清理路面,由于缺氧,干不了几下就要直起腰来喘喘气,接着再继续干,这段路走的比较慢。在继续往前走的路途中,将近13:00时,我们看到在马路边的土坡上有三个藏族小孩子在玩耍,浑身上下都是土,蓬乱的头发,上嘴唇上流着两行已经干涸的鼻涕,我们顿时停车,我带着一把水果糖下车给他们送过去,每个孩子手里放了几颗。这时,正赶上一股风刮过来,沙土吹进了其中一位小姑娘的眼里,小姑娘干吧的小手揉搓着眼睛、哭着,我赶紧哄着,别哭、别哭……



     在前行的路上,我感觉到身体有些发烧,浑身没劲,我让坐在旁边的阳光的味道摸摸我的脑门是不是发烧,他摸后说,是有点发烧,大伙都催促我赶紧吃点药,我立即从衣兜里掏出治感冒的药和消炎药喝下去,没过多大一会,我在车上就睡着了,一直睡到理塘才醒,这时已经是15:00,身体感觉轻松多了,也有精神了。



     理塘县,海拔4014米。理塘诞生过许多藏族名人,包括第七世达赖喇嘛给桑降措、第十世达赖喇嘛、外蒙古佛教的精神领袖哲布尊丹巴、拉卜楞寺第五世嘉木样活佛等。主要寺院有长青春科尔寺等。





      因赶路程,所以路过理塘时只是在这里吃了一顿午饭,午饭后继续前行,16:40左右,路过兔儿山,此山海拔4696米。兔儿山得名一是因为这里的环境适合野兔生长,二是因为山顶一块岩石酷似一只兔子,沿途能亲眼目睹野兔穿行于草丛之中。兔儿山的古冰川遗址值得一看。冰川是消融了,但冰川搬来的大大小小的石头还到处可见,形成了一条巨大的石头河。几十公里的石滩,黑森森的堆挤着巨石,石缝中长满干枯黑褐的灌木,怪异中透着几分狰狞。



     我们一直行驶在海拔四千多米的高原上,估计行驶了有一个小时左右后,四季行天下和阳光的味道高原反应比较明显,有头痛和身体不适的感觉,我提出自己开一会儿车,这时就把车交给我由我驾驶,这是我第一次在高原上体验驾车。在往日瓦前行的过程中,17:40我们路过海子山。


     在海子山我们停下车子,走向观景台。山上的风很大,天也阴沉的厉害,我们站在观景台向四周环顾,远处的雪山、近处的石海尽收眼底。海子山平均海拔4500米,最高峰果银日则海拔为5020米,共有1145个大小海子。其规模密度在我国是独一无二的,故名海子山。海子山位于理塘与稻城两县之间,是青藏高原最大的古冰体遗迹,即“稻城古冰帽”。嶙峋怪石及大小海子星罗棋布,在平均海拔4500米高的山上,1145个大小海子如上帝失手撒下的一千颗钻石一般闪烁在山间,其规模密度为我国之最。 


     海子山独特的景观是大大小小的的花岗石漂砾(砾石)组成的石河、石海及形态各异的冰蚀岩盆(海子)。目光所及没有树木、河流,就连野草也只是偶尔丛生,“蛮荒”得像是“勇气号”拍摄的火星表面。




     对于海子山,游客的反应往往不同,有人喜其“蛮荒”,下了车便不舍离去,而有人则厌其“苍凉”匆匆逃之夭夭。不管怎么样,海子山都有着不同于景区岁月的独特魅力,值得每一个路过的游客驻足细品。
从海子山观景台返下来时,由于高原反应,四季行天下鼻子出血了,连走带往鼻子里塞卫生纸。但他还是面带微笑的说,没事,没事。


     离开海子山观景台,我开了有一个小时左右的车,路面就又成了坑坑洼洼的土路了,因为是阴天,这时天色也黑沉下来了,我走这样的土路没有经验,生怕磕着汽车的底盘,这时就又换成四季行天下驾驶了,因为他走这样的土路是十分有经验和有一定把握的。


     因为阴天,天黑的早,我们经过赶夜路,于21:00到达日瓦。因为是夜晚,什么也看不见,也没明显的标志,当晚,我们就近住在了绿野亚丁酒店。


     第二天从亚丁返回来,才知道日瓦就是香格里拉镇。


     全天行程236公里。



西藏之旅(六)   



     第六天(5月21日),日瓦(香格里拉)距亚丁景区还有30公里,为了在日出前赶到亚丁景区,我们没吃早饭,早6:00起床后就出发了。我们先到香格里拉镇风景管理处买票,因还没到上班时间,值班的人告诉我们到景区门口也可以买票。我们沿着景区的盘山路一直向上走,渐渐进入佳境,远边天上的白云在不断的变幻着,山边云雾缭绕,真如身临在仙境之中,一束束阳光散在雪山、村庄、田野上,美景胜不胜收、数不胜数,我们走走停停、忙不遐接,好景太多太多了,都有点拍不过来了。




     为了赶时间,差不多拍拍就行了,不要因为拍路上的景色而耽误了欣赏大景区的景色,我们也只好忍痛割爱,继续往前赶路。



     据资料介绍,在亚丁景区主要有三怙主雪山,念青贡嘎日松贡布(藏语意为“终年积雪不化的三座扩法神山圣地”)方圆千余平方公里,主体部分是三座完全隔开,但相距不远,呈“品”字形排列的雪峰。北峰仙乃日6032米,南峰央迈勇5958米,东峰夏朗多吉5958米。三座雪峰洁白,峭拔,似利剑直插云霄。



     仙乃日像大佛,傲然端莲花座;
     央迈勇像少女,娴静端庄,冰清玉洁;
     夏朗多吉像少年,雄健刚毅,神采奕奕。



     雪峰周围角峰林立,大大小小共三十多座,千姿百态,蔚为壮观。山峰前镶嵌着碧蓝如玉的湖泊和草甸。雪线下冰川直插碧绿的原始森林。雪山、峭壁、陡崖、海子、冰川、草场、森林、溪流,给我们营造出一片静谧、安详的世外之境。



     这三座雪山佛名三怙主雪山。在世界佛教二十四圣地中排名第十一位。“属众生供奉朝神积德之圣地”。公元八世纪,莲花生大师为三座雪峰开光,并以佛教中三怙主:观音(仙乃日)、文殊(央迈勇)和金刚手(夏朗多吉)命名加持,因此称为三怙主雪山。贡嘎日松贡布从此蜚声藏区。



     我们在9:00左右到达景区,买了门票后我们把车开到停车场,因为再往景区走就是崎岖不平的上山小路了,况且这里海拔又高,每步行一步是很吃力的,我们只好买80元一张的马票,骑马上山,在马背上经过半个多小时的晃悠,我们到了景区电瓶车的停车场,再买30元一张的电瓶车票,转乘电瓶车,经过十几分钟的车程,到达先日乃脚下的观景区,这里的景色很美,在雪山的脚下有绿色的草甸、弯弯的河流,我们在这里将这些美景定格在了相机里。在这里我们遇到了北京的两位摄友,与他们进行了交流并与他们合影留念。



     据我们的领队发现讲,其实我们的目的地是想到珍珠海拍雪山倒影,但乘着电瓶车到这里了才知道离珍珠海还有20分钟的路程,再说,现在已经半上午了,拍日出的时间也已经错过。 据说珍珠海隐藏在一片小树林后边,它是那样的安静,但却是那样的迷人。严格意义上说珍珠海只能算是一个大一点的水潭,碧绿的水色在清晨天空的映射下发着幽幽的光芒,仿佛就是一块跌落在人间的深色翡翠,湖水正好倒影着仙乃日的雄姿。





     我们也只好在这里拍了一些照片乘上返程的电瓶车回到下马的地方了,由于返回的路程是下坡,不费劲,我们步行顺着小路下山,一路走,拍着路边的小景,走走歇歇、走走玩玩,回到停车场就13:00多了。



     在我们停车的地方正好流着一股清澈的泉水,我们想乘着这么好的水把我们的车子清洗一下,因为我们的车子一路上在飞扬的尘土中笼罩着,已经被一层厚厚的泥土包裹的看不出车子本来的面目了。我们几个人忍着饥饿和高原反应,七手八脚的大概把车上的泥土冲刷了冲刷,虽然洗的不是太干净,但也显出了车子的本色了。洗完车我们赶紧下山找饭店吃饭吧,都已经饿的快晕过去了。



      15:30返到日瓦(香格里拉)吃午饭,实际上已经是半下午了。饭后,我们回到酒店的房间休息了一会,由于时间还早,我们商量到日瓦(香格里拉)的街上去转转。



     我们背着相机沿着街道转着,我们很欣赏藏民的房子,藏民的房子是梯形的,下大上小,房顶上的四个房角都插着彩旗,尤其它的门和窗都装饰的很漂亮……确实很有特色,越看越漂亮。



     我们转到快20:00时找了一家饭店吃晚饭,晚饭后,我们在饭店门口闲聊,旁边走过一位像领导干部的老者问我们是不是阳泉的?我们说是,他自我介绍说是从太原来的,他们一行有三辆车是从拉萨过来的,我们向他打听再往前边走的路况怎么样,他说那边的路很难走,像我们开的轿车不好往过走,但是慢点能过去,要费点劲。我们通过跟这位老乡的了解,对前面的路况心里有底了,但也要做好应对特殊情况的心里准备。


     回到房间,我们又根据了解到的情况进行了研究,为了更详细掌握下一步的路况,决定我们其中的三个人再找山西老乡的司机师傅进一步了解他们所走过来的路况,经过进一步的了解,我们更全面的掌握了下一步的情况,坚定了我们所驾的车一定能够通过去的信念。


     夜已深了,我们赶紧休息吧,明天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全天往返行程75公里。



西藏之旅(七) 



 


第七天(5月22日),早5:30起床,早上吃的方便面,6:00天还没亮我们就从日瓦出发了。


 



 


8:30左右我们到达桑堆观景台,这里的景色很美,山坡上撒落着具有藏族特色的民房,山下有一条弯弯而清澈的大河,河边有几座白塔,多彩的经幡迎风飘着。我们在这里拍了一会儿照片,在这里遇到重庆的一个车,这个车上的他们几位朋友也是前往西藏旅游的,其中一位朋友老家是山西的,在重庆工作几十年了,他的老伴一听说我们是山西老乡,赶忙从车上拿出一袋葵花籽给我们吃,对我们很是热情。


 



 


13:00到理塘吃午饭。理塘,藏语的意思是“平如铜镜的草坝”,有世界高城之称,海拔4014米。很多游人过理塘匆匆,不敢做停留,皆因这里海拔太高。很幸运,我们到理塘没任何高反的迹象。


 


因六世达赖喇嘛仓央嘉措转世在理塘有个动人的故事,大约在300年前,一位男人爱上了一位女人,这位男人非同寻常,他是藏人顶礼膜拜的活佛六世仓央嘉措。与一般活佛相比,仓央嘉措显得非主流。通常情况下,转世灵童在五六岁就已坐床成为活佛接受教育,而仓央嘉措是在15岁才开始作为一位法王的学习和生活。突然间远离故乡的亲人,面对大量的经书和修行,身边有的只是得道高僧的严格管束,以及几乎不可能达到的高要求。仓央嘉措这个自小在民间长大的孩子产生了叛逆,即使拥有对西藏的最高统治权,他依然是不快乐了。最重要的是这个正值爱慕女性年龄的英俊少年,他必须按照所属的格鲁派教规,严禁接近异性。其实早在他成为达赖喇嘛之前,曾有一个青梅竹马的恋人,他们一起耕作放牧,终日相伴。


 


仓央嘉措进入布达拉宫后,他厌倦深宫内单调刻板的黄教领袖生活,时时怀念着民间多彩的习俗,思念着美丽的情人。他不仅经常微服夜出,与心爱的姑娘相会,而且不顾世俗,写下了许多优美的情诗。


 


你见,或者不见我


我就在那里


不悲不喜


你念,或者不念我


情就在那里


不来不去


你爱,或者不爱我


爱就在那里


不增不减


你跟,或者不跟我


我的手就在你手里


不舍不弃


来我怀里


或者


让我住进你的心里


默默相爱


寂寞欢喜


这样的诗句,只有心怀重情的人方能写出。


 


白天,仓央嘉措以秘法佛徒出现,夜晚则化名 桑汪波游荡于酒肆、民家及拉萨街头,以至于竟在宫内:“身着翩翩绸缎,手戴闪闪金戒,头蓄飘飘长发,且歌且舞且饮。”他的诗说:“住在布达拉宫,我是雪域至高之王。在拉萨的街头上流浪,我成了世间最美的情郎。”


 


神圣的宗教律例不可能容忍他的离经叛道,仓央嘉措就这样因“耽于酒色,不守清规”而被康熙帝予以废立。24岁的仓央嘉措在押解途中,不知所踪,有人说被人下毒死于途中,有人说从此流浪天涯。


 


我们在布达拉宫看不到他的塑像,在壁画中也看不到他的影子,然而,他的诗却传遍了前藏、后藏、传遍了藏北、藏南,传遍了大江南北。


 


他是一个不成功的活佛,却是一个伟大的诗人,是世间女子心中最美的情郎。


 



 


过了理塘,13:40左右,我们路过一座不算大的山,但这座山很神圣而神秘,被五颜六色的彩条布(可能是哈达)装饰着,周围被彩色的经幡围了起来,估计这里是藏民举行宗教活动的重要场所,我们没能靠近这座深山,只能在经幡的外围拍了些照片。


 



 


又行驶了一个小时左右,我们路过一个被铁丝网围住的牧场,很漂亮,我们在这里停住车准备拍照,这时从牧场的深处向我们跑来三个藏族小朋友,他们光着脚丫,连跑带喊:扎西德勒!扎西德勒!他们的头发乱蓬蓬的,尤其是他们的小脸蛋,结了厚厚的一层疤,像是冻伤,又像是晒伤,我们看到这样的情景,心里很不是滋味。我们给了小朋友一些糖块后,带着忧郁的心情离开这里继续往前走。在行驶的这一段路上,我们看到路边的草地里跑着很多的喜马拉雅旱獭(土拨鼠),这种小动物怪精的,它们在草地上挖了很多洞,俗语说狡兔三窟,我猜这些小家伙所挖的洞肯定不只这个数。我们看到它时后腿站得直直的,前爪弯曲收在胸前,伸长了脖子在洞口张望,然而,一看到我们的车子停住,它就钻到土洞里了。



 



 下午16:00路过海子山口,海拔4685米。在这里遇到两位骑自行车前往西藏的朋友,在海拔这么高的山上,我们的阳光的味道向这两位朋友递上香烟,以示敬意,我们很佩服他们的勇气。



 


 



 


 19:00多跨过金沙江大桥,经过桥对面(西藏方面)公安检查站的认真登记后,我们终于进入了西藏。


           



 


 金沙江发源于青海境内唐古拉山脉的格拉丹冬雪山北麓,是西藏和四川的界河。它在江达县和四川的石渠县交界处(江达县邓柯乡的盖哈河口)进入昌都地区边界,经江达、贡觉和芒康等县东部边缘,至巴塘县中心线附近的麦曲河口西南方小河的金沙汇口处入云南,然后在云南丽江折向东流,为长江上游。金沙江在昌都地区段河长587公里,江面海拔自3340米至2296米,落差1044米。流域内矿物资源丰富,但流急坎陡,江势惊险,航运困难。由於河床陡峻,流水侵蚀力强,金沙江是长江干流宜昌泥沙的主要来源。


 


 


 



 


   我们在进入西藏境内的途中有近20公里的土路,因为车子底盘太低,我们经常下车步行。


               



 


 在途中还遇到了雨、雪天气,可以说在一天的时间内经过了四个季节。


       



 


   21:35终于到达了芒康。


       


 


 


芒康县位于西藏自治区东南部的横断山脉,昌都地区的最东部,地处川、滇、藏三省区公路交汇处,是 214、318两条国道线的结合部,金沙江和澜沧江流经芒康县境内。


 


芒康县是一个充满神奇、灵性的净土,不仅有丰富的农业资源、水能资源、矿产资源和林木资源,还具有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境内雪山林立,江河纵横,郁郁葱葱的原始森林、浓郁淳朴的民族风情,金碧辉煌的千年古刹和迷人的自然风光、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深奥的宗教文化等,形成了芒康县多元的旅游资源。


  


   芒康自古就是西藏的东南大门,是“茶马古道”在西藏的第一站。古朴、典雅、悠扬、舒畅的“锅庄舞”、“弦子舞”被誉为“古道神韵”,内容丰富的民间情歌、山歌、酒歌素有“歌的海洋”、“弦子的故乡”之美誉。


 


如果你踏上这片陌生神奇的土地,沿着朝拜者的足迹走上那古老而遥远的年代,游览那金碧辉煌的名刹古寺,欣赏那灿烂的文化艺术,饱览那绮丽壮观的山水湖泊风采,领略那雪域高原独特的民风民俗,遨游那一座座冰山雪峰,定会使你如醉如痴,啧啧称奇。


 


全天行程495公里,历时15个小时。


 





西藏之旅(八)


      第八天(5月23日),5:30起床,早饭是方便面,6:30从芒康出发。



     10:00到达澜沧江大桥,桥头上有个搭着太阳伞的公安检查站,我们停车到检查站进行了简单的登记后,其中一个人开车、三个人步行过一段坑坑洼洼的泥土路,过了这段路后,我们把车停下休息,我站在江边,朝澜沧江上望去,两面陡峭的大山中间夹着滚滚而流的江水。



     关于澜沧江的源头有十几种说法,而以不同源头为起点的河流长度也有多种,估测的长度从4200公里到最长4909公里不等。一种说法是:澜沧江发源于唐古拉山北侧的扎纳日根山脉的查加日玛峰南坡的莫云滩深处的扎阿曲,位于玉树州杂多县境内。




  遥感专家刘少创探测的结果是:澜沧江源头在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杂多县吉富山,海拔5200米,从这里算起,澜沧江的长度是4909公里。


 




  澜沧江源区,河网纵横,水流杂乱,湖沼密布,流经的地区有险滩、深谷、原始林区、平川,这里地形复杂,冰峰高耸,沼泽遍布,景致万千。气候具有寒冷、干燥、风大、辐射强、冷季漫长、无绝对无霜期等特点。


     过桥后,在路边有一个用木板在江边上搭的简易厕所,厕所的地板和墙面都是用木板搭建的,而且木板之间的缝隙很大,从厕所里往下看,底下就是几十米深的河道,生怕失足掉到江下面去,通过厕所四面墙的缝隙能够看到外面的一切,这是我们所见到的最危险的厕所。我们从厕所出来就继续往前赶路,看到前面将是上山的盘山路。


     从芒康出发不久,我们就上了土石路,路窄且沟坎很多,由于正在修路,路基下安埋的排水管处有很高的坎,相隔不远就会有一个这样的坎,因为我们所驾的尼桑天籁车底盘很低,凡是通过这样的坎我们三个人就得下车步行过去,一路上不知道过了多少个这样的坎,一路上说的最多的一个字就是“下”,使用频率最多的就是车门,一会开、一会关,做的最多的一个动作就是上、下车,这一段步行比坐车时间还要长。


     由于路不好走,所以车速很慢,从芒康到左贡的行程中,我们路过一个村庄时,有几个小孩子拦车要钱,我们也想停车拍点照片,我们把车窗玻璃放下来,拿出零钱给他们几块钱,但他们看到你手里还有钱,如果你不全部给他们,这群小孩子就扒住车门不离开,只好我们将手中的钱全部都给了,这一次我们给了不少的钱才走掉。我们接受这次教训,我们再过村庄时就尽量躲着小孩子走,宁不拍照片,也不要停车,实在躲不过时,我们一块一块的从衣兜里往外摸钱,给了这些小孩子就立即开车离开,我们一行人均有了进村恐惧症。还好,在后边的路程再没遇到这样要钱的小孩子了。



     这一路太难走了,在快要到东达山口时,有一段泥土路段,重庆的一个越野车陷入了泥坑里,我们的车只好停在路边等待,他们是由十几台车组成的车队,其中的几名队友有的挖车轮下的泥浆,有的帮着推车,经过半个小时在他们七手八脚的努力下,这辆车终于驶出了泥潭。他们的车通过后,由四季行天下驾驶我们的车准备从他们陷车的旁边通过,这时我们及在场的重庆车队的人都捏着一把汗,然而四季行天下驾车是很有经验的,他选中路线轰着油门,一次性很顺利就开过来了,这时在场的人都一起欢呼着,个个竖起大拇指连连称赞,都说我们的司机不简单,很佩服他的驾驶技术。驶出这段泥泞的路,我们于15:30左右终于到达了川藏路上的最高的山口—东达山口。



     东达山口,海拔5008米,山上都是雪,比别的山口积雪多很多,就是因为这里海拔太高了,终年的积雪化不了,这就是雪山的伟大,更是雪山给我的魅力。我们下车在五千多米的雪山上拍照留影,我们踏踏实实地在高海拔的雪山上走着,四季行天下还穿着凉鞋在雪山上拍照留影,我们都挺自豪的,认为自己都了不起。



     我们过了东达山,于下午17:30到达左贡,这时天色还很早,太阳还很高。由于一路上尘土飞扬,我们的车已被厚厚的尘土包裹着看不清眉目,我们到左贡的第一件事就是先洗车,我们到洗车场后把车上的行李全部都倒出来,花20元把车彻底的洗了一遍。在洗车的地方,墙上有两块签名的大广告布,我们走进看到都是到西藏旅游者的签名留念,我也找来笔,在广告布的空白处把我们四个人的名字写在上面,以示留念。



      洗完车,我们加了油,找到宾馆安排住下。



     左贡县地处藏东南高山峡谷地带,地势北高南低,境内主要山脉有东达山、多拉山、茶瓦珠山、茶瓦多吉志嘎山,以及与云南交界的梅里雪山,最高峰雀拉山峰,海拔5434米,全县平均海拔3750米。 梅里雪山是县内主要朝圣、旅游景点,属自然风景区。被当地群众视为“神山”。每年前来朝圣者络绎不绝。


     左贡全县处于“两江一河”流域内,怒江流经境内175公里,澜沧江流经境内120公里,玉曲河流经境内240公里。


     全天行程169公里,可以说是通往拉萨最难走的路。



西藏之旅(九)


      第九天(5月24日),6:00起床,早饭后7:00从左贡出发。



      9:30左右到业拉山口,海拔高度4658米。正赶上阴天,山上的风很大,我们在山顶上逗留了有半个小时,拍了一些照片,并与遇到的两位骑自行车年轻人合影留念。



     业拉山,也叫怒江山,以山路99道拐闻名,是川藏线上最险的路段之一。实际上何止九十九道拐,具体多少道拐没数过。虽然都是柏油路,但拐来拐去得头发昏,绕着怒江拐,路况凶险。  



     11:20我们到达怒江桥,桥头由武警部队执勤守护,我们下车在这里进行登记后跨过怒江桥。怒江发源于青藏高原的青海唐古拉山麓,上游叫黑水河,藏族人民叫它“卡拉曲”。
 



    怒江在青藏高原上流淌,宛如一条绿地毯上的蓝飘带。进入藏南八宿前后,她便进入深不可测的高山峡谷。从海拔3000多米一降再降,降到海拔700余米的深槽。


     13:30到八宿吃午饭,八宿县位于西藏东部,昌都地区东南部,地处怒江上游,县城所在地白马镇海拔3260米。



     过了八宿,我们还路过不知道叫什么地方的冰川,15:40大概在然乌县路口(记不太清楚了)我们下车拍照时又遇到了四川的一对骑摩托车的夫妻俩也在此拍照,我们一路上很佩服他们的精神。



     我们继续赶路,下了山,路很平,渐渐周围植被丰富起来,树木郁郁葱葱,空气清新湿润,沿着公路都被木栅栏围起来了,这些木栅栏就像风景画的画框一样,将画面围拢其中。路边这么漂亮的风景,吸引着我们总是停车、拍照,这样美的风景让人有一种错觉,这不是西藏,是在江南。天不早了,我们赶紧走吧!



     20:00到波密,波密县地处念青唐古拉山东段和喜马拉雅山东端,北高南低,高山连绵, 境内有十大名山。易贡错湖、古错湖等冰碛湖80多个,其中易贡湖名列藏东50多个淡水湖之首,面积22平方公里,形成于1900年,境内最高海拔6648米,最低2001.4米,县城驻地扎木镇,海拔2720米。



     我们在波密吃过晚饭后,沿着附近的街道闲逛,我们听到有音乐声,我们顺声而去,看到是一个很大的广场,在广场的正面墙上有一面很大的显示频,放着藏族风情的MTV,人们在广场上围成一个大圈随节奏且歌且舞,此情此景多么熟悉哇,内地每一个大小城市都有这样的广场,在夜晚或白天,及大地丰富了中老年人的生活。不同的是,内地跳的是交谊舞,这里跳的是锅庄舞。


     锅庄,藏语称为“卓”。人们这样赞誉锅庄舞内容之丰富,“天上有多少颗星,卓就有多少调;山上有多少棵树,卓就有多少词;牦牛身上有多少毛,卓就有多少舞姿”。


     锅庄舞,又称为“果卓”、“歌庄”、“卓”等,藏语意为圆圈歌舞,是藏族三大民间舞蹈之一,分布于西藏昌都、那曲,四川阿坝、甘孜,云南迪庆及青海、甘肃的藏族聚居区。舞蹈时,一般男女各半拉手成圈,有一人领头,分男女一问一答,反复对唱,无乐器伴奏。整个舞蹈由先慢后快的两段舞组成,基本动作有“悠颤跨腿”、“趋步辗转”、“跨腿踏步蹲”等,舞者手臂以撩、甩、晃为主变换舞姿,队形按顺时针行进,圆圈有大有小,偶尔变换“龙摆尾”图案。


      我们站在边上看了一会儿感觉挺好的,要不是明天要赶早路,我们也会加入跳锅庄舞的队伍当中。


      全天行程413公里。



西藏之旅(十)


     第十天(5月25日),6:00起床,早饭后7:00从波密出发。



     从波密出发不久我们就到了通麦天险。



     上午10:00左右通过通麦大桥,通麦大桥是一座长约200多米的钢架钢丝拉桥,桥很窄,桥面用木板搭成,大车过桥要限重,过桥只能单边行驶,必须是一辆车过去了,再放行另一辆车过,过桥的速度非常慢。这段路是由武警进行养护的,桥上挂着“为祖国站好岗、养好路、守好桥、保畅通。”跨过通麦大桥后,就正式进入了通麦天险。在这之前,只是听说通麦天险,没想到真的是很艰险,这时,你会感觉到听说和切身体验果然是不一样的。当你真正驱车行驶在通麦那不足3米宽稀松的土路上颠簸,右边是飞石,左边是汹涌的帕龙藏布江,我们的心都悬在了喉咙上了,上一道如驼峰似的陡坡,在峰顶上看不到前面的路,不知道下坡的时候转左还是转右,方向盘随着路面的弯折而摆动,心里想的就是快速离开这个如同地狱般的几十公里。


     通麦天险,靠近雅鲁藏布江大拐弯处,号称“世界第二大泥石流”,沿线的山体土质较为疏松,这里的地质构造极其不稳定,且附近遍布雪山河流,一遇风雨或冰雪融化,极易发生泥石流和塌方,故通麦一线有“死亡路段”之称。通麦天险右侧是刀削斧砍般的石壁,随时有落石,或者是坍塌下来的山崖,左侧是万丈悬崖滚滚而下的江水,特别是很多地方,路面窄的仅容一辆小车经过,而货车有可能会有半个轮子就悬在了外面,而你又会感觉到路面随时塌陷到汹涌的急流中去一般。



     就在我们过了通麦驼峰不远处,在路上遇到一个人急匆匆向我们跑来,说是他的车子在前面出事故了,手机在这里没信号,不能报警,需要我们的车同他返回去报警。我们解释道:我们的车底盘太低了,好不容易才挪动着走到这里,我们不能再返出去了。这位车主只好再往前走出去。我们往前走了没多远就堵车了,我们几个下车步行了几百米到前面查看情况,看到有一辆当地的皮卡车撞到了山上,前右轮被撞了下来,整个车身横在了路上,挡住了车辆通行。过了一会儿,武警的一辆车过来了,车上的武警下来招呼在场的许多人把这辆事故车推到一边,在他们的协调指挥下,这时才能够使车辆单向行驶,我们在这里等了大约有一个小时才通过去。据有关方面统计,葬身该路段的车辆决不下2000辆。



     关于通麦天险,网上有人描述得非常好:“因为有通麦,成都至拉萨的班车绕道几千公里北走甘肃青海;因为有通麦,内地游客在川西流连犹豫,圣地拉萨观山阻隔遥不可及;因为有通麦,从拉萨过来的游侠在鲁朗镇徘徊张望,交响音诗般美丽的雪山森林湖泊,心目中的‘瑞士’画卷就近在咫尺,却再难东进一步”。然而,我们能够克服重重困难,通过这么艰难险要的路段,我们算是很幸运了。


     继续前行,我们看到山口处的经幡了,终于驶出了几十公里的通麦天险,我们几个人悬着的心总算放了下来。
12:30左右,我们到达鲁朗。



     鲁朗位于距林芝地区八一镇80公里左右的川藏路上,雪山、林海、田园勾画了一幅恬静、优美的“山居图”。



     中午我们在鲁朗品尝了石锅鸡,石锅鸡的味道确实很好。到鲁朗不吃石锅鸡是一件遗憾的事,石锅是用一整块石头掏空而成,鸡则是当地藏民养的土鸡,用雪山上流下的溪水配以人参、藏贝母、百合、枸杞等药材慢慢地炖,绝对是人间美味。




     饭后我们继续前行,路过色季拉山口,海拔4515米。



     色季拉山位于林芝县以东,属念青唐古拉山脉,是尼洋河流域与帕龙藏布江的分水岭,为川藏公路所跨越。登临海拔4728米处的山口,可观日出、云海、无际的林海和远眺南迦巴瓦峰峻美的雄姿。色季拉山西坡的达则村旁的本日拉山,是西藏本教的圣地,为西藏四大神山之一,来此转山朝拜的人,一年四季络绎不绝,信徒来自四面八方。每逢藏历八月十日,还要举行一次规模盛大的转山活动,称为“娘布拉酥”(为请神求宝之意)。
  



     色季拉最出名的便是那满山满眼的杜鹃花了。色季拉山的杜鹃花面积大,品种多,盛开期间气势浩大,景色极为壮观。全世界的杜鹃花约有850种,我国约有460种,其中西藏170种,占世界杜鹃花品种的五分之一。遗憾的是,我们到色季拉山的时候比较早,杜鹃花开的还不太多。


     我们在翻越色季拉山的路上拍到了南迦巴瓦雪峰。
  



     南迦巴瓦峰是喜马拉雅山东端最高峰,海拔7782米。巨大的三角形峰体终年积雪,云遮雾盖,难以见其真容。南迦巴瓦峰也叫那木卓巴尔山,藏语意为“天上掉下来的石头”,有“众山之父”之称。在雅鲁藏布江大拐弯的南侧,它是林芝、墨脱、米林的界山,处于喜马拉雅山和念青唐古拉山的会合处。据当地修路的师傅说欲睹这两座险峻的奇峰,最好的季节是秋天,此时秋高气爽,看到的机率会大很多。当地的修路师傅说我们的运气很好,天气晴朗,让我们看到了平时很难看到的南迦巴瓦峰的真面目。



     关于南迦巴瓦另外还有一个广为外界所知的传说。相传很久以前,上天派南迦巴瓦和加拉白垒,加拉白垒勤奋好学武功高强,个子也是越长越高,哥哥南迦巴瓦十分嫉妒,于是在一个月黑风高之时将弟弟杀害,将他的头颅丢到了米林县境内,化成了德拉山。上天为惩罚南迦巴瓦的罪过,于是罚他永远驻守雅鲁藏布江边,永远陪伴着被他杀害的弟弟。这个神话故事很生动地向我们解释这两座山的特点:我们现在看到的加拉白垒峰顶永远都是圆圆的形状,那是因为它是一座无头山;南迦巴瓦则大概自知罪孽深重,所以常年云遮雾罩不让外人一窥,与不可征服。南迦巴瓦峰充满了神奇的传说,因为其主峰高耸云天,当地相传天上的众神时常降临其上聚会和煨桑,那高空风造成的旗云就是神们燃起的桑烟,据说山顶上还有神宫和通天之路,因此居住在大峡谷地区的人们对这座陡峭险峻的山峰都有着无比的推崇和敬畏。



     过了色季拉山,我们于15:00路过了八一镇。八一镇位于西藏尼洋河畔,是西藏林芝地区政治经济及文化中心,海拔2900米,距雅鲁藏布与尼洋河交汇处30余公里,距拉萨市400多公里。



     过了八一镇,再行驶130公里左右,于18:00到达国家四A级景区巴松措。



     到了巴松措我们买了门票,在景区里安排好住宿后,由于时间已晚,我们开着车沿巴松措走马观花的转了一圈,大概了解了一下景区情况。
  



     巴松措又名错高湖,“错高”在藏语中意为绿色的水,湖面海拔3700多米。湖形状如镶嵌在高峡深谷中的一轮新月,长约12公里,湖宽几百至数千米不等,最深处66米多,总面积25.9平方公里。



     巴松措位于距林芝地区工布江达县50多公里的巴河上游的高峡深谷里,是红教(藏传佛教宁玛派)的一处著名神湖和圣地,作为红教著名的神湖,每年来此转经观湖的信徒络绎不绝。



     虽然巴松错深藏在交通闭塞、远离城镇的山沟里,但它却以其林木繁茂和群山耸立中的那一池碧水而广为外界所知,成为林芝地区最早为人所知的风景区之一。水清澈见底,四周环绕的雪山倒映其中。沙鸥、白鹤浮游湖面,湖水透明可见游鱼如织,情趣怏然。每到春季,湖四周群花烂漫,雪峰阵列并倒影湖中,景色宜人至极。秋季万山红遍,层林尽染,天空碧蓝如洗,火红的枫叶折射灿烂的阳光,倒影在碧蓝的湖面,景色美不胜收。



     转的天色已晚,我们返到景区内的酒店吃晚饭,酒店餐厅很大,具有浓郁的藏族风格,我们为调节气氛,要了一瓶拉萨啤酒品尝,后来到日喀则据老乡说才知道,拉萨啤酒在西藏是档次最低的,只有农牧民才常喝的,但我们觉得也挺好喝的,价格不高,又是当地特产。



    全天行程360公里。



西藏之旅(十一)


     第十一天(5月26日),6:00起床后就先在巴松措景区内拍摄,由于前一天到景区的时间较晚,许多地方都没有去。


    我们原计划想着早晨拍点雪山在湖上的倒影,因日出与水流等因素,没拍成雪山倒影。


     我们通过浮桥上了湖心岛,这个岛面积很大,这个岛距岸边大约一百米,小岛名为扎西岛,传说该岛是“空心岛”,即岛与湖底是不相连而漂浮在湖水上的。小岛上有唐代的建筑“错宗工巴寺”,是西藏有名的红教宁玛派寺庙,建于唐代末年,距今已有1500多年的历史了。错宗寺为土木结构,上下两层,殿内主供莲花生、千手观音和金童玉女。
  


     巴松错湖南岸一处小溪边,还有一充满神奇传说的“求子洞”。传说这个小洞曾被莲花生大师加持过,来此求子甚为灵验。湖西北还有一五平方米大的巨石,大石中心有一可供一人钻过的洞,据说能钻此洞可消灾除病。离此不远的沙滩上,还有“莲花生修行洞”。湖西岸有“格萨尔王试箭处”,据说在每年的藏历四月十五日那天,会在碧蓝湖水下面的湖底中心线长出一条长长的白色带子,当地人盛传那是献给格萨尔王的一条巨大的白色哈达。


     在巴松措湖岛上,有个叫“错宗寺”的小岛,岛内有颗大树,形状像是一个桃树抱着一颗松树,所以叫“桃抱松”,也叫“连理树”。在春天时,桃花与青松相映,煞是好看。传说这里是当年格萨尔王第一次征战的地方。当地有个鱼妖,兴风作浪,格萨尔王施法术将鱼妖制服,便把一个银针钉在了鱼妖的身上,由于佛教不杀生,所以,格萨尔王就开始教化鱼妖,让它修行。有一天,鱼妖突然变成了一颗桃树,而鱼妖身上的银针就变成了一颗松树。这样就形成了“桃抱松”的景象。


     这里的景色确实很美,我们都有点舍不得离开了,但为了赶路,只好忍痛割爱,于8:30左右依依不舍的离开了巴松措。



     我们一路前行,在路上也看到了很多的美景,尤其是看到许多牦牛不紧不慢地过河。牦牛是高寒地区的特有牛种,草食性反刍家畜。牦牛是世界上生活在海拔最高处的哺乳动物。主要产于中国青藏高原海拔3000米以上地区。适应高寒生态条件,耐粗、耐劳,善走陡坡险路、雪山沼泽,能游渡江河激流,有“高原之舟”之称。牦牛全身都是宝。藏族人民衣食住行烧耕都离不开它。人们喝牦牛奶,吃牦牛肉,烧牦牛粪。它的毛可做衣服或帐篷,皮是制革的好材料。它既可用于农耕,又可在高原作运输工具。牦牛还有识途的本领,善走险路和沼泽地,并能避开陷阱择路而行,可作旅游者的前导。
 



     一路的美景无数,我们走走停停,不由得停下车来驻足拍摄,13:40左右,我们到达海拔5020米高的米拉山口。



     米拉山耸立在拉萨之东,米拉山对于西藏高原的千山万仞来说,虽然不过是一座小小的山体,但它却和南部的布达拉山构成了一条南北向的分水岭,横于东西向的雅鲁藏布江谷地之中,成为雅鲁藏布江谷地东西两侧地貌、植被和气候的重要界山。



     我们看到米拉山口处拉着很多的经幡,五颜六色的经幡迎风飘扬,米拉山是从成都到拉萨翻越的最后一座山,眼看就要到达梦寐以求的拉萨了,我们四个人在这海拔五千多米的高山上高兴地在跳跃着、欢呼着……



     我们在米拉山口玩了有半个小时后继续往前走。
  


     快到拉萨时,我们跨过了拉萨桥。拉萨河是拉萨市的母亲河,对拉萨的发展有很大的影响,拉萨市民很热爱这条河,每到周未或节假日,成群结队的拉萨人或开车或步行到拉萨河的沿岸、河谷,搭上帐篷,或钓鱼、或戏水、或沐浴,喝着酥油茶,吃着从家里带来的各种美食,尽情享受拉萨的灿烂阳光与闲情逸致,很像汉族的野炊。


     拉萨河发源于念青唐古拉山南麓嘉黎里彭措拉孔马沟。流经那曲、当雄、林周、墨竹工卡、达孜、城关、堆龙德庆,至曲水县,是雅鲁藏布江中游一条较大的支流,全长495公里, 海拔高度由源头5500米到河口3580米,是世界上最高的河流之一。此河属于融雪和隆雨类型,水量的大小随着温度的高低降水量的多少而变化。拉萨河流域内大部分为山地,山峰高耸,坡度陡峭,地势自北向南倾斜。


     经过11天的长途跋涉,越过千山万水,走过拉萨桥,我们真的到拉萨了!


     拉萨市位于青藏高原的中部,海拔3650米,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城市之一,地势北高南低,中南部为雅鲁藏布江支流拉萨河中游河谷平原,地势平坦。        


     拉萨作为西藏自治区首府,是一座具有1300年历史的古城。位于西藏自治区东南部,雅鲁藏布江支流拉萨河北岸。


     17:00左右我们到达了布达拉宫广场。


     我们停车后计划着要先预定第二天布达拉宫的门票,这时,走过一个人来,自称是某某旅行社的,说现在布达拉宫已经下班,定不上明天的票了,要想明天进入布达拉宫,他的旅行社可以办理。经我们商量,为了节省时间,决定参加这家旅行社,最后讲好价钱,一天每人220元,包括布达拉宫、大昭寺、有两个购物点,还有一顿午餐。随后这位先生打电话将他夫人叫来,帮我们在布达拉宫附近联系了住处,并约好第二天上午9点集中出发。


     安排好住宿后,我们步行到布达拉宫对面的药王山观景台拍照片。


     药王山上是拍摄布达拉宫最好的角度,尤其是半山腰。


     药王山,藏名夹波日,意为“山角之山”。在拉萨市布达拉宫右侧,海拔3725米,有小路可至峰顶。
  



     药王山与布达拉宫所在的红山咫尺相对,两山之间有市内的一条主要干道穿过。过去,两山由一座白塔相接,底层是门洞,是拉萨城的门户。60年代拉萨扩建,拆掉了佛塔,几十米宽的柏油路拉开了两山的距离。有人认为断了神脉,曾想法用经幡将两山连接起来。每年藏历年来临时,虔诚的信徒都要来此将新幡挂上。现已重新以塔相连。



     在药王山观景台,我们遇到两位到西藏旅游的小姑娘,她们分别来自上海和深圳。她们向发现询问旅游景点及线路,发现拿着藏区的旅游地图向这两位姑娘认真指点,我们在这里边等日落边与这两位小姑娘聊天,我们都相互敬佩对方的精神,离别时与我们互留通讯地址和合影留念。



     我们在药王山拍完照片后就转移到布达拉宫广场等着拍夜景,布达拉宫广场前开着音乐喷泉,在喷泉周围游览的人很多。我们四个人去的比较早,在广场占了个中心位置,过了一会,摄影人就比较多了,顺着我们四个人的两侧一字排开,支起三脚架等候拍摄布达拉宫夜景,拉萨的天黑的比较晚,我们等了好久看到天快黑了灯也不开,经打听,景观灯要到9点才开呢。



     布达拉宫广场的治安很严格,由武警和公安联合执勤,而且都是背靠背站岗。阳光的味道因背着摄影包时间太久很累,想把摄影包放在地下歇歇,执勤人员看到后,提示不让包放到地下,要求背到身上,阳光的味道只得半个晚上忍辱负重的背着沉重的摄影包。



     21:00多,布达拉宫的景观灯终于开了。啊!布达拉宫在蓝天为背景下,通过灯光的照耀,晶莹剔透,魅力无比。布达拉宫白色的宫墙、红色的宫顶、绿色的树木,在灯光的照耀下显得格外漂亮而宏大。 我们从不同角度对布达拉宫进行了拍摄,直至感觉到我们还没吃晚饭,我们是在忍受着饥饿而忘我的拍摄,在往回返的路上还一路走一路拍,有的朋友流连忘返几次,久久舍不得离开布达拉宫广场,这时已经23:00多了,我们赶紧吃晚饭吧,再晚饭店都关门了。


     全天行程362公里。



 


西藏之旅(十二)


     第十二天(5月27日),6:00起床后就步行前往布达拉宫广场拍摄。因时差原因,拉萨市的早晨街上人和车都很少,布达拉宫广场上有武警战士和公安警察执勤,再有就是环卫人员在打扫卫生,其他人员就聊聊无几了,不像咱们内地的城市,早晨的街道和广场上5点多就车水马龙、人头攒动了。



     我们到拉萨时,正赶上庆祝西藏和平解放60周年活动,布达拉宫前摆放着“庆祝西藏和平解放60周年”的花坛标语,我们几个人先在广场中心支起三角架对着花坛标语及布达拉宫拍了几张全景,然后在广场上转了一圈,在各个不同的角度拍了一些照片。这时已经快8:00了,由于我们与旅行社约定好9:00前在我们住的旅店集合,我们在广场附近的小餐馆吃了点早餐后就急匆匆地返回驻地了。


     9:00左右旅行社的车将我们接上,这时在车上已近坐上了几个人了,我们是散团,住的地方比较分散,接上我们后车子再一次路过布达拉宫广场,在拉萨的好几条街上转来转去的,分别在不同的几个地方又接了几个人,快10:00时才到布达拉宫。


     因为我们前一天没有预约,旅行社可能是想通过关系把我们带进去,告诉我们9个人说是招商局的就可以进去,结果到检票口说是没接到通知,让我们在门外等候,足足等了有一个小时,旅行社找的人才来了,进去通过协调后,又叫我们说是什么什么单位的,我忘了,这时好不容易才登进布达拉宫的大门。只有进了大门才能买门票的。



     布达拉宫,俗称“第二普陀山”,屹立在西藏首府拉萨市区西北的红山上,是一座规模宏大的宫堡式建筑群。最初是松赞干布为迎娶文成公主而兴建的,17世纪重建。整座宫殿具有鲜明的藏式风格,依山而建,气势雄伟。布达拉宫中还收藏了无数的珍宝,堪称是一座艺术的殿堂。1961年,布达拉宫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1994年,布达拉宫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



     主体建筑分白宫和红宫,主楼十三层,高115.7米,由寝宫、佛殿、灵塔殿、僧舍等组成。布达拉宫是历世达赖喇嘛的冬宫,也是过去西藏地方统治者政教合一的统治中心,从五世达赖喇嘛起,重大的宗教、政治仪式均在此举行,同时又是供奉历世达赖喇嘛灵塔的地方。
  



     白宫横贯两翼,为达赖喇嘛生活起居地,有各种殿堂长廊,摆设精美,布置华丽,墙上绘有与佛教有关的绘画,多出名家之手。红宫居中,供奉佛像,松赞干布像,文成公主和尼泊尔尺尊公主像数千尊,以及历代达赖喇嘛灵塔,黄金珍宝嵌间,配以彩色壁画,辉煌金碧。整个建筑群占地10余万平方米,房屋数千间,布局严谨,错落有致,体现了西藏建筑工匠高超技艺。布达拉宫是西藏政教合一政权的中心。每逢节日活动,宫门挤满信仰藏传佛教各民族佛教徒,成为著名佛教圣地。1990年8月后重修。
  



     布达拉宫依山垒砌,群楼重叠,殿宇嵯峨,气势雄伟,有横空出世,气贯苍穹之势,坚实墩厚的花岗石墙体,松茸平展的白玛草墙领,金碧辉煌的金顶,具有强烈装饰效果的巨大鎏金宝瓶、幢和经幡,交相映辉,红、白、黄三种色彩的鲜明对比,分部合筑、层层套接的建筑型体,都体现了藏族古建筑迷人的特色。布达拉宫是藏式建筑的杰出代表,也是中华民族古建筑的精华之作。
 



 


     今天,人们眼中的布达拉宫,不论是它石木交错的建筑方式,还是从宫殿本身所蕴藏的文化内涵看,都能感受到它的独特性。它似乎总能让到过这里的人留有深刻的印象。统一花岗石的墙身;木制屋顶及窗檐的外挑起翘设计;全部的铜瓦鎏金装饰,以及由经幢、宝瓶、摩羯鱼、金翅鸟做脊饰的点缀……这一切完美配合使整座宫殿显得富丽堂皇。大殿内的壁画亦算是布达拉宫内一道别致风景,在这堪称巨型绘画艺术长廊内,既记载有西藏佛教发展历史,又有五世达赖生平,文成公主进藏过程,还有西藏古代建筑形象和大量佛像金刚等等,说它是一部珍贵的历史画卷毫不为过。
 



 


     宫殿的设计和建造根据高原地区阳光照射的规律,墙基宽而坚固,墙基下面有四通八达的地道和通风口。屋内有柱、斗拱、雀替、梁、椽木等,组成撑架。铺地和盖屋顶用的是叫“阿尔嘎”的硬土,各大厅和寝室的顶部都有天窗,便于采光,调解空气。宫内的柱梁上有各种雕刻,墙壁上的彩色壁画面积有2500多平方米。
  



     宫内还收藏了西藏特有的、在棉布绸缎上彩绘的唐卡,以及历代文物。布达拉宫在1961年被列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9年进行了全面的修建。
  



     宫宇叠砌,迂回曲折,同山体有机地融合,这是布达拉宫给人最为直接的感受。其外观有13层,自山脚向上,直至山顶。整体建筑主要由东部的白宫(达赖喇嘛居住的部分),中部的红宫(佛殿及历代达赖喇嘛灵塔殿)及西部白色的僧房(为达赖喇嘛服务的亲信喇嘛居住)组成。在红宫前还有一片白色的墙面为晒佛台,这是每当佛教节庆之日,用以悬挂大幅佛像的地方。
  



      作为藏传佛教的圣地,每年到布达拉宫的朝圣者及旅游观光客总是不计其数。他们一般由山脚无字石碑起,经曲折石铺斜坡路,直至绘有四大金刚巨幅壁画的东大门,并由此通过厚达4米的宫墙隧道进入大殿。



     在半山腰上,有一处约1600平方米的平台,这是历代达赖观赏歌舞的场所,名为“德阳厦”。由此扶梯而上经达松格廓廊道,便到了白宫最大的宫殿东大殿。有史料记载,自1653年清朝顺治皇帝以金册金印敕封五世达赖起,达赖转世都须得到中央政府正式册封,并由驻藏大臣为其主持坐床,亲政等仪式。此处就是历代达赖兴行坐床,亲政大典等重大宗教,政治活动的场所。
我们游览完布达拉宫出来就快12:00了,旅行车把我们拉到一个很大的院子里,这是旅行车定点就餐的地方,这里的旅游车很多,就餐的人也很多。



     吃完中午饭,旅行车载着我们到西藏地质矿产博物馆参观。


     西藏地质矿产博物馆建于2003年4月,是西藏唯一的地质矿产博物馆。馆内陈列了西藏丰富的矿产宝石及具有西藏民族特色的各类产品,其中包括西藏神秘的天珠、绿松石、红珊瑚等。


     一楼大厅陈列了各种宝石原矿石,让我们直观的了解西藏地质地貌的发展过程及各类宝石的形成因素,同时展示西藏独特的佛教文化,让大家对西藏的矿产资源和宗教文化都有一个全面深入的了解。


     二楼展厅,展示了西藏最具特色的“藏传佛教三宝”,西藏天珠被称为西藏最神秘的宝石,自古就是供佛圣品,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到西藏真正的至纯天珠,以及了解天珠的真假识别。


     三楼陈列厅展示了西藏独特的唐卡、佛像、宗教文化艺术,并有佛学院上师亲自为来宾祈福、开光、加持,在这里顾客所购买的老天珠及唐卡的80%款项将用于后藏寺庙及希望学校的建设。


     从西藏地质矿产博物馆出来,旅行车把我们载到冬虫夏草交易市场参观,说是冬虫夏草市场,实际上是农牧产品交易市场,在这里摆着各种口味的牦牛肉让我们品尝,还有西藏当地特有的其它农牧产品。尤其印象深的是在这里给我们介绍了藏医的特点,介绍后,又分别由活佛等藏医专家把我们领到就诊室给我们诊断疾病,我是被一位女藏医主任给我诊断的,诊断结论为我身体的几处脏器都虚弱,需要服藏药进行治疗,诊断完之后,这位女藏医当即问我划卡还是交现金,我说是现金,她说要给我开一千多元的成药,我说,我们出来十多天,已经消费不少,没有那么多的钱了。她又说那就开七百多块钱的药吧,吃上两个月,如果效果好,就给她打电话。还没来得及我再说什么,这位藏医就给我开方子了,之后,这位藏医就直接把方子交给一位藏族姑娘,嘱咐姑娘带着我去买药。从诊断室出来,这位小姑娘追着我要求我买药,我说,我们先转转看看别的东西再说,这位姑娘跟了我一会儿,看到我没有买药的意思,她才离开了。我们回到旅行车上后,看到有许多旅客都买了藏药,而且都是花三四千元买的,藏药疗效到底怎么样,这要看是否对症。


     光以上这两个地方就消磨了好几个小时的时间,16:00多我们才到大昭寺参观。



     大昭寺位于拉萨老城区中心,是一座藏传佛教寺院,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距今已有1350年的历史。大昭寺在藏传佛教中拥有至高无上的地位。2000年11月,大昭寺作为布达拉宫的扩展项目被批准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列为世界文化遗产。“去拉萨而没有到大昭寺就等于没去过拉萨”。这是大昭寺里著名的喇嘛尼玛次仁的话,也是几乎每一个旅行者都同意的观点。
  



     大昭寺始建于七世纪吐蕃王朝的鼎盛时期,建造的目的据传说是为了供奉一尊明久多吉佛像,即释迦牟尼8岁等身像。该佛像是当时的吐蕃王松赞干布迎娶的尼泊尔尺尊公主从加德满都带来的。之后寺院经历代扩建,目前占地25100余平方米。值得一提的是,现在大昭寺内供奉的是文成公主从大唐长安带去的释迦牟尼12岁等身像。而尼泊尔带去的8岁等身像于八世纪被转供奉在小昭寺。
 



     大昭寺建造时曾以山羊驮土,因而最初的佛殿曾被命名为“羊土神变寺”。1409年,格鲁教派创始人宗喀巴大师为歌颂释迦牟尼的功德,召集藏传佛教各派僧众,在寺院举行了传昭大法会,后寺院改名为大昭寺。也有观点认为早在9世纪时已改称大昭寺。清朝时,大昭寺曾被称为“伊克昭庙”。
  



     大昭寺是西藏现存最辉煌的吐蕃时期的建筑,也是西藏现存最古老的土木结构建筑,开创了藏式平川式的寺庙布局规式。大昭寺融合了藏、唐、尼泊尔、印度的建筑风格,成为藏式宗教建筑的千古典范。
  



     西藏的寺院多数归属于某一藏传佛教教派,而大昭寺则是各教派共尊的神圣寺院。西藏政教合一之后,“噶厦”的政府机构也设在大昭寺内。活佛转世的“金瓶掣签”仪式历来在大昭寺进行,1995年,确定十世班禅转世灵童的金瓶掣签仪式也是在这里举行的。



     藏族人民有一个“先有大昭寺,后有拉萨城”的说法,大昭寺在拉萨市具有中心地位,不仅是地理位置上的,也是社会生活层面的。环大昭寺内中心的释迦牟尼佛殿一圈称为“囊廓”,环大昭寺外墙一圈称为“八廓”,大昭寺外辐射出的街道叫“八廓街”即八角街。以大昭寺为中心,将布达拉宫、药王山、小昭寺包括进来的一大圈称为“林廓”。这从内到外的三个环型,便是藏民们行转经仪式的路线。
  



     从大昭寺金顶俯瞰大昭寺广场,右边远处山上是布达拉宫,近处的柳树是“公主柳”,相传是文成公主所栽。大昭寺的布局方位与汉地佛教的寺院不同,其主殿是坐东面西的。主殿高四层,两侧列有配殿,布局结构上再现了佛教中曼陀罗坛城的宇宙理想模式。寺院内的佛殿主要有释迦牟尼殿、宗喀巴大师殿、松赞干布殿、班旦拉姆殿(格鲁派的护法神)、神羊热姆杰姆殿、藏王殿等等。寺内各种木雕、壁画精美绝伦,空气中弥漫着酥油香气,藏民们神情虔诚地参拜转经。
  



     大昭寺内保存有大量珍贵文物,为藏学研究提供了丰富的素材。此外,在大昭寺门前广场上树立的唐蕃会盟碑见证了汉藏人民的深厚友情,种痘碑(为纪念清朝乾隆年间中央政府向西藏人民传授种痘方法以防治天花所立)则见证了中央政府对西藏人民的关怀。
  



     大昭寺位于拉萨老城区的中心位置,八廓街正是围绕大昭寺而展开。大昭寺在藏族人心中的地位并不亚于布达拉宫,它也是游人到西藏必游的景点之一。
  


     大昭寺是西藏重大佛事活动的中心。五世达赖喇嘛建立“甘丹颇章”政权后,“噶厦”政府的机构便设于寺内,主要集中在庭院上方的两层楼周围。许多重大的政治、宗教活动,如“金瓶掣签”等都在这里进行。
  



     大昭寺殿高4层,整个建筑金顶、斗拱为典型的汉族风格。碉楼、雕梁则是西藏样式,主殿二、三层檐下排列成行的103个木雕伏兽和人面狮身,又呈现尼泊尔和印度的风格特点。寺内有长近千米的藏式壁画(文成公主进藏图)和《大昭寺修建图》,还有两幅明代刺绣的护法神唐卡,这是藏传佛教格鲁派供奉的密宗之佛中的两尊,为难得的艺术珍品。
  



     在拉萨,藏族人也喜欢将以大昭寺为主的八角街一带称为“拉萨”,藏文意思是佛地,你还可以看到朝拜者在大昭寺门口磕长头,场面非常感人,由此可见大昭寺在拉萨人的心目中的地位之高,还有更多的人每天围绕着大昭寺转经,很多僧人也在大昭寺附近摆开架势,向过路的人唱经化缘。  



     关于大昭寺有几种传说,我认为这种传说的可信度比较高的:两位公主各自带来了一尊珍贵的释迦牟尼的佛像,作为最贵重的陪嫁。尼泊尔公主带来的是释迦牟尼八岁时的等身像,文成公主从内地的长安请来的是另一尊十二岁的释迦牟尼等身佛像。藏民公认这两尊佛像是最早进入雪域高原的佛像,然后为了供养这么神圣的佛像,松赞干布就开始修建西藏佛教历史上最早的佛教建筑物,便是大昭寺和小昭寺了。


     在大昭寺的门外,有许多磕长头的藏民,还有许多摇着转经筒围着大昭寺转经的藏民。


     从大昭寺出来,旅行车把我们送回驻地,结束一天的旅行参观。虽然跟着旅行社旅游参观省心,但时间耗得太久,我们感觉这是最累的一天,不如自己开车行动自由。晚上我们在外面简单的吃了点饭后,赶紧回房间休息了。



 


西藏之旅(十三)


     第十三天(5月28日),7:00起床后在拉萨街头的小饭店简单吃了点早饭后我们就上路往日喀则赶路了。



     一路上景色很美,我们一路走、一路停、一路拍。



     从拉萨到羊湖翻越了5030米的岗巴拉山口,于12:30多到达羊卓雍措。



     羊卓雍措,简称羊湖,藏语意为“碧玉湖”、“天鹅池”,与纳木措、玛旁雍措并称西藏三大圣湖,是西藏三大圣湖之一,是喜马拉雅山北麓最大的内陆湖泊,湖光山色之美,冠绝藏南。位于西藏山南地区浪卡子县,拉萨市西南70多公里,面积678平方公里,湖面海拔4,441米,东西长130公里,南北宽70公里,湖岸线总长250公里,总面积638平方公里,大约是杭州西湖的70倍。湖水均深20—40米,最深处有60米,是喜玛拉雅山北麓最大的内陆湖。羊湖汊口较多,像珊瑚枝一般,因此它在藏语中又被称为“上面的珊瑚湖”。
  



     羊湖是高原堰塞湖,大约亿年前因冰川泥石流堵塞河道而形成,它的形状很不规则,分叉多,湖岸曲折蜿蜒,并附有空姆错、沉错和纠错等3小湖。历史上曾为外流湖,上述湖连为一体,湖水由墨曲流入雅鲁藏布江,但后来由于湖水退缩成为内流湖,并分为若干小湖,其湖面高度相差不过6.5米。



     湖中山地突冗,湖内分布有21个小岛,各自独立水面,大的可容五六户居住,小的则仅有百余平方米,最大面积约18平方公里,岛上牧草肥美,野鸟成群。



     湖西有宁金抗沙峰等三大雪峰。此峰高7206米,是后藏地区最重要的神山,也是西藏传统四大神山之一。另外,世界上海拔最高的抽水蓄能电站—羊湖电站即坐落于此。



     15:00到达卡若拉山,海拔高度为5039米。



     17:00到达江孜宗山古堡,是人们所敬仰的宗山抗英遗址。



     因为电影《红河谷》,知道宗山城堡的人很多,但详细了解这段历史的就少了。根据资料介绍,宗山抗英发生在光绪30年(1904年)。光绪29年(1903),由荣赫鹏率领的英国近万人的武装使团从印度、经锡金由亚东进入西藏,一路进攻,在1904年4月11日到达江孜。他们凭着先进的武器,强行推进,滥杀无辜。达赖13世下令西藏军民抵抗,江孜境内16岁至60岁的男丁被紧急征召抗英。西藏军民在宗山上用土制枪炮顽强抵抗两个多月,终因清政府的腐败无能、武器落后及火药库意外爆炸,弹尽粮绝,全部壮烈殉国。英军的目的是攻占拉萨,签订不平等条约,所以江孜是必经之路,宗山就成为必争之地。藏军以劣势武器在宗山城堡与围攻的英军激战,损失惨重。7月7日,宗山城堡失守。守卫宗山城堡的最后的藏军不愿被俘,全部跳崖。



     我们因时间紧要赶路,只在山下远处拍了几张照片就离开宗山古堡了。
 


     19:00到达日喀则。


     日喀则地区行政公署驻地日喀则市位于日喀则地区东部、喜马拉雅山北麓、雅鲁藏布江及其主要支流年楚河的汇流处。面积3700平方公里,海拔3850米,人口约10万。与尼泊尔、不丹、印度等国家接壤。
  


     日喀则距今已有500年历史,是当年后藏的政教中心,也是历代班禅的驻锡之地。


     日喀则一带、日照充足,地处河谷地带、农业发达,是“西藏的粮仓”之一。今日的日喀则城市建设日新月异,公路交通四通八达,从日喀则继续南行,就可到达世界第一高峰—珠穆朗玛峰,北往则直达那曲,东行至拉萨、山南,西进则可直抵阿里。
  


     一年一度的扎什伦布寺展佛节、跳神节、夏鲁寺的西姆钦波节和藏戏演出,均以其独特的风格享誉世界。日喀则以其古老的文化、雄伟的寺庙建筑、壮丽的自然景观、优越的地理位置,成为西藏地区最有吸引力的旅游胜地之一。


     日喀则自然风光秀丽,人文景观丰富:以珠穆朗玛峰为首的冰峰雪山,风景秀丽的原始森林带,交相辉映的神山、圣湖、草原,充满神秘、传奇色彩的名寺古刹,独具特色的后藏人文风习……让旅游者从中解读西藏社会发展的历史痕迹。


     老乡小张在城边接上我们,把我们带到他提前联系好的宾馆,我们的车刚进宾馆院子里,有一位小伙就向我们走来,他说看到山西的车就过来了。自我介绍说,他是陕西人,他哥哥在日喀则工作,他是来投靠哥哥来了,可正赶上哥哥出差,他哥哥临时把他安排到这个宾馆当保安,才上两天班,等他哥哥回来再重新安排工作。这位小伙看到我们很亲切,感觉就像亲人似的,他帮着我们从车上往房间里拿东西,在房间里还与我们聊了很长时间。



     晚上,老乡小张在一个比较讲究的酒店给我们安排了晚餐,我们第一次喝到了西藏的青稞酒,是易拉罐装的,味道与啤酒差不多,很好喝。就餐的同时,他与在萨迦县工作的山西藉朋友小武联系,介绍我们第二天到萨迦寺去参观,说很有看头,值得一看。


     全天行程375公里。


 


 


西藏之旅(十四)


     第十四天(5月29日),7:00起床,按照前一天晚上山西藉老乡小张推荐,我们到一个叫东方红的藏族餐馆就餐,说这里的藏面很好吃。这个店不大,房间都是按照藏族的风格摆设的,从正门进去,左面的墙上依次挂着镶有马、恩、列、斯、毛、邓、江的像框,相框的下面在墙上贴着“东方红”三个大字,右面的墙上挂着达赖喇嘛(不知道是几世)和十世班禅的画像,画像下面摆着香炉和酥油灯。店里靠窗子边上有两个藏人在喝酥油茶。我们每人要了一碗藏面吃,我感觉藏面就跟莜麦面味道参不多,可能因为海拔高的原因,面条不太熟,有点发粘,但是汤很好喝的。



     吃完藏面,我们就赶紧往萨迦县赶路了。




     从日喀则出发不久,我们在路边停车拍照片时遇到两位骑自行车从陕西汉中到西藏旅行的老人,他们俩的年龄分别为62岁和53岁,其中62岁的老人这是第三次骑自行车进藏,他们这次计划从西藏到新疆,大概要走两、三个月的时间,我与他们简短的交谈后就都分别上路了,我们祝这两位老人一路顺风!



     10:00到达萨迦寺门口,到了之后,发现就与在萨迦县工作的山西藉老乡小武联系。没多大一会儿,小武就来了。
小武老家是山西忻州人,原在西藏服役,退伍后考入西藏大学,专学藏语言文学,对西藏历史、文化了解很深。我们跟随小武走进萨迦寺,萨迦寺分北寺和南寺,我们参观的是南寺。



     小武带着我们按顺时针方向参观,他很认真地给我们介绍萨迦寺的历史和文化,以及萨迦寺对西藏的影响。萨迦寺里没有窗户,只靠酥油灯照明,光线昏暗,寺内香火缭绕,我们不习惯寺内的藏香味道。寺内有很多藏民前来朝拜,自带着保温瓶,每到一盏酥油灯前就要往灯杯里添加些酥油,每到一尊佛像前就要往里放些零钱,还有的藏民如果没有零钱,还可以自己伸手从里往外找零,这个习俗只有在西藏的寺庙里才允许。因寺内空气流通不畅,我们感觉呼吸都有点紧张、头昏脑胀的。



     萨迦寺,座落于西藏自治区萨迦县奔波山上,是藏传佛教萨迦派的主寺。1961年被国务院定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萨迦”系藏语音译,意为灰白土。公元1073年(北宋熙宁六年),吐蕃贵族昆氏家族的后裔昆•贡却杰布(1034~1102)发现奔波山南侧的山坡,土呈白色,有光泽,现瑞相,即出资建起萨迦寺,逐渐形成萨迦派。萨迦寺用象征文殊菩萨的红色,象征观音菩萨的白色和象征金刚手菩萨的青色来涂抹寺墙,所以萨迦派又俗称为“花教”。
  



     萨迦派采取血统和法统两种传承方式。贡却杰面卒后,其子贡噶宁布(1092-1158)主持萨迦寺。贡噶宁布学识渊博,使萨迦教法趋于完整,被尊称为“萨钦”(萨迦大师),为该派初祖。贡噶宁布的次子索南防摩为萨迦二祖。三子扎巴坚赞主持萨迦寺57年,为三祖。四子贝钦沃布的长子萨班贡噶坚赞(1182-1251)是萨迦派著名的人物,也简称萨班,或萨迦班智达,是为四祖。
  



     公元13世纪初期,以成吉思汗为首的蒙古部落兴起,用武力统一了中原。1240年元朝阔端进兵西藏前,欲召见在各教派中声誉较高的萨班贡噶坚赞。1244年萨班贡噶坚赞率侄子八思巴(1235-1280)去凉州(今甘肃武威),1247年在凉州会见阔端,并写信说服西藏各派高僧和贵族接受了元朝的对藏条件,把西藏正式纳入了祖国的版图。忽必烈统一全中国,建立元朝中央政府后,封八思巴为“帝师”赐玉印“命统天下释教”,即管理全国佛教事务,并协助中央政府管理西藏,统领西藏十三万户,八思巴遵忽必烈所嘱,在西藏清查户口,制定法律,于1268年在萨迦正式建立起与中国其它行省相同结构的地方政权,八思巴成为隶属于元朝中央政府的西藏地方行政长官,萨迦派势力达到鼎盛时期。 
  



     14世纪后半叶,随着元朝的灭亡,萨迦派在西藏的地位被噶举派取代,但该派仍然维持下来。
  



     萨迦派不禁娶妻,以道果教授为主要修法。萨迦派对发展藏族文化起过重要的作用。萨迦派协助元朝统领西藏时期,西藏结束了400多年的战乱局面,社会生产得到发展,文化艺术出现了繁荣局面,当时萨迦派的一些高僧在文学和史学方面都有不少的译著和作品留传下来,如萨班的《萨迦格言》、八思巴的《彰所知论》都是影响深远的名著。八思巴奉忽必烈之命创制的蒙古新字,亦称八思巴字,在中国文字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萨迦寺建筑在仲曲河两岸,故称萨迦南寺和萨迦北寺,全寺共有40余个建筑单元,是一座规模宏伟的寺院建筑群。公元1073年贡却杰布初建萨迦北寺时,结构简陋,规模很小。后经萨迦历代法王在山坡上下不断扩建,加盖金顶,增加了许多建筑物从而形成了逶迤重叠、规模宏大的建筑群。八思巴被元中央政府封为“帝师”,统领西藏后,萨迦北寺又成为西藏地方政权机关所在地。
  



     萨迦南寺是公元1268年八思巴委托萨迦本钦(萨迦本钦是元朝时西藏萨迦地方政权的首席官员)释迦桑布主持兴建的,当时一些汉族工匠也参加了施工,后屡次扩建整修,气垫宏伟,平面呈方形,高墙环绕,总面积14760平方米。
  



     萨迦南寺基本上仿照汉区古代城池样式,是具有很好防御性能的坚固城堡,护墙河至今仍依稀可辨。城堡内为殿堂僧舍。大经堂总面积5775平方米,正殿由40根巨大的木柱支撑直通房顶,最粗的木柱直径约1.5米,细的也有1米左右。其中前排中间的话根柱子,被称为四大名柱,即“元朝皇帝柱”(据传为忽必烈所赐)、猛虎柱(相传此柱由一猛虎负载而来)、野牛柱(相传此柱为一野牦牛用角顶载而来)、黑血柱(相传是海神送来的流血之柱)。正殿高约10米,大厅可容纳近万名喇嘛诵经,内供三世佛、萨迦班智达及八思巴塑像。萨迦寺另一重要殿堂为欧东拉康,内有11座萨迦法王灵塔,殿内墙上绘有八思巴早年的画像和修建萨迦寺的壁画。殿后堂有反映西藏历史上的重要事件即萨班与阔端会晤的壁画。欧东拉康的南侧有座“普康”,是该寺修密的宗僧人诵“普巴(多见橛)经”的处所。
  



     从南寺大殿出来,经廊道而至前院,再沿数十级长梯,即可到大殿顶层。平台的西、南两面有宽敞的长廊,廊墙上绘有珍贵壁画,南壁绘有萨迦祖师像,西壁绘有大型曼陀罗(坛城)。
 



 


     萨迦南寺曾经过多次维修,特别是在1948年的大修中,局部有较大的改变,在大殿前增加了一些附属建筑物,大殿内的木板壁改成了泥墙,重绘了不少壁画,尤其是把围墙上开有垛口的女儿墙改成西藏形式的平合檐等。但从整体上看,南寺融藏汉建筑风格于一体,是藏式平川式寺庙建筑的代表。
  



     萨迦王朝当政时期是政教合一的地方政权。因些,萨迦寺除了具有规模宏大的寺院外,还有一些官署府邸之类的建筑。公元1265年八思巴回萨迦寺时,为他自己建立了一个“喇让”,专门管理他的私人财物和有关事宜。八思巴死后,传至贡噶洛珠坚赞时(14世纪前半期),萨迦昆氏家族分裂为4个“喇让”(“喇让”原指西藏宗教领袖的住所,后演变为宗教领袖办理政教事务的机构),“喇让”则以父子相承,而萨迦法王的宝座则由这4个“喇让”轮流继任。这4个“喇让”为:细脱喇让、拉康喇让、仁钦岗喇让和都却喇让。
  



     细脱喇让的建筑为一长56.6米宽40米的长方形四合院,高四层共16.3米。原来是八思巴任法王时管理卫藏十三万户时的官邸,后来一直是萨迦王朝的政府所在地,最后成为四大喇让之一。
  



     拉康喇让的建筑原是八思巴圆寂的地方,在萨迦南寺大经堂右侧城堡内,有三楼一顶,高与大殿差不多,后为四大喇让之一。
  


     仁钦岗和都却两个喇让,均为八思巴时代的建筑,具有相当规模。至15世纪时,三个喇让绝嗣,而都却喇让的阿旺贡噶仁钦和白玛顿堆旺久兄弟,为了争夺萨迦法王的王位,发生矛盾,互不相让,于是分别建立彭措颇章和卓玛颇章两房,萨迦法王就分别由这两房中的长子轮流担任。他们的宫殿建筑当然也是萨迦寺院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
  


     萨迦寺从建寺至今已有900多年的历史,其间萨迦王朝统治全藏70余年,寺内所藏文物极其丰富,其中尤以经书最为著名。萨迦寺的图书资料集中在三个地方,即北寺的“乌则”、“古绒”的藏书室和南寺的大殿,藏书的总数约有24000册左右。“乌则”为该寺最早的藏书室,据说在八思巴以前就放满了图书,八思巴时代也有少量的珍本藏入该室。该室除藏有大量古藏文抄本外,还有为数不少的梵文贝叶经和汉文经卷。这些经书部部都由金汁、银汁、朱砂或墨汁精工写成。南寺大殿的藏书数量最多,据说这里的书籍是八思巴任法王时集中了全藏的书写家抄写的。“古绒”藏书室内的绝大部分藏书也是手抄本。其书写时代可能稍晚于“乌则”和南寺大殿。此外,这里还藏有一部明永乐八年附有御制后序的内地印制《华严经》。北寺“古绒”藏有天文、历算、医药、文学、历史等方面的藏文书籍3000册,其中很多是宋、元、明各代的手抄本和稿本,而且多为历代法王批注校释过的珍本。现在保存完好而又为人们特别珍视的要算南寺大殿法墙中的藏书,大殿后部和左右两侧靠墙处为通壁大书架,架上摆满了经文典籍,大小版本约有2万余册,其中最大一部名为“八千颂铁环本”经书,长1.31米宽1.12米。这些经典中有的珍本和孤本,是极为宝贵的文化遗产。因此,有些学者认为萨迦的藏书和壁画可以同敦煌相比美,称之为第二敦煌。除这三个较大的藏书室外,其它小殿和两个法王的颇章内,也有为数不少的抄本和印本书籍。
 



 


     除此之外,萨迦寺还存有历史档案文件十多箱,据说其中有不少是萨迦派执政时期的重要文件,其它多系乌拉差役、税收、封文、民间诉讼之类的文件,是研究西藏封建农奴制度的珍贵资料。此外,萨迦寺还藏有印版2000余块,其中有“萨迦历代史略”、“萨迦教主法王传记”、“萨迦传法记”等颇有价值的印版。
  



     萨迦寺的历史文物非常丰富,作为西藏地方和中央政府关系的历史见证,保存有元代中央政府给萨迦地方官员的封诰、印玺、冠戴、服饰;有宋元以来的各种佛像、法器、刺绣、供品、瓷器以及法王遗物等。其中年代悠久、制造精美、价值很高的文物有两颗印,一为玉质梵文印,一为铜质刻有汉、藏、蒙三种文字的三体印,上面刻有汉文“成化二十一年九月礼部造”字样。据不完全统计,萨迦寺的各种佛像约有两万多尊,其中很多系元、明以来的珍贵文物,其中铸有“大明永乐年施”款识的铜佛有数十尊。萨迦寺有四件珍奇的宝物,即贡布古如(由竹青白瓦巴从印度请来的依怙神像胶)、朗结曲丹(由大译师帕白洛扎瓦修建的佛塔,塔里经常出水,被视为神水)、文殊菩萨像(系萨班的本尊像,据说在像前念七天文殊经就能打开智慧之门)、玉卡姆度母像(八思巴供奉的本尊佛像),四大奇宝中三件是佛像。萨迦寺的镇寺之宝是当年忽必烈送给八思巴的一个黑木匣子,匣中有一只硕大的白皮书海螺,寺中僧人视其胜于生命,只有宗教吉日才开启木匣,捧出海螺由高僧吹奏。萨迦寺收藏的各种瓷器约有2000余件,其中多为元、明时期的瓷器,也有少量宋瓷。唐卡和壁画是西藏寺院绘画艺术的两大奇葩,萨迦寺仅唐卡就存有3000余幅,据鉴定,宋、元、明时期的珍贵唐卡有360余幅。萨迦寺壁画色彩鲜艳、形象生动,除了宗教内容外,壁画还记录了八思巴来往内地和西藏,在北京受封等场面。萨迦寺藏有萨班的袈裟一件,翠红金丝缎面、红绸里、绣花鞋一只,系内地制品,八思巴遗物有凉帽一顶,鞋三只,也系内地制品。此外,该寺还珍藏有元代武器多件,都是极为珍贵的历史文物。
萨迦寺每年都举行或大或小多次法事活动,其中规模较大、独具特色的要算萨迦寺夏季和冬季金刚神舞法会。萨迦寺夏季神舞在每年藏历七月进行,冬季神舞在藏历十一月十九日开始。神舞表演时,舞者都戴着萨迦寺护法神和各种灵兽面具,神舞用简单的故事情节,形象地反映了藏传佛教密宗神舞的灭杀魔鬼的基本内容。每年适逢这两个法会时,成千上万的远近僧俗群众都要赶到萨迦寺朝拜观瞻,祈祷神舞能给人间带来幸福和吉祥。



     参观完萨迦寺出来就12:00了,小武带着我们走进萨迦寺对面的小店,准备买几把藏刀,店主很热情上来招呼,小武与店主用藏语交流,我们听不懂,店主拿出几把手工小藏刀给我们看,我们对藏刀不懂,小武一把一把的挑着,只挑了四五把。
藏刀是西藏传统的工艺品,做工精细,装潢典雅,为中国民族工艺品中的佼佼者。藏刀分长剑和腰刀两种。长剑,藏语称‘巴当末’,长约1米;腰刀,藏语叫‘结刺’,长度在10厘米一40厘米之间。 我们当时看的这种藏刀做工比较粗糙,我感觉不太讲究,自己用还可以,如果送人就不太好。



     从这个小店出来,顺着街边转着,小武带我们走到另一家小店,这里挂着不少唐卡,说这里的唐卡是真品,价格也不贵,如果我们要的话可以买,我们几个人琢磨半天,唐卡是好,它的艺术价值很高,但我们买回来往哪儿挂,送人都不知道送给谁好,索性都没买。



     快13:00了我们才赶紧去吃午饭,午饭后,小武带过仲曲河对面转了转,感觉没什么意思,我们就又返回村子里转,看到一处一群藏族男女正在背泥土,可能是打盖房用的大土砖,我们就过去拍照,这些藏民很热情,也很大方,把他们带的风干牛肉干分给我们吃,还有的主动与我们照相合影,我们的到来,也引得他们的一阵嬉戏打闹。他们要下工了,我们也离开了这里,小武带领我们又顺街边转了一会,胡乱拍了一些当地藏民人像和街貌。14:30我们在萨迦县政府门口合影后驶向日喀则的返程,于17:30返回到日喀则。



     我们的车从出发到现在已经跑了五千多公里,况且一路上行驶了很多土石路,对车辆的颠簸、震动很厉害,要返回家乡,还有近一半的路程,急需检查保养,我们通过老乡小张联系了一家修理厂,我们到日喀则就直接把车开到修理厂检查保养,在检查保养车的同时,我打车到日喀则的步行街礼品店里买了几把工艺藏刀、藏香和其它纪念品。



     全天往返行程310公里。



 


      西藏之旅(十五)
    


     第十五天(5月30日),6:00起床后简单的吃了点东西就出发了。



     8:20左右,在路边看到标志牌提示离公路边不远处就是帕拉庄园,我们顺着标志牌指示拐进去不一会儿就到了帕拉庄园,帕拉庄园是全藏区唯一保存完好的旧西藏三大领主庄园。主庄园现存面积为5000平方米的三层楼房一座,62间房屋,农奴院一座,农奴主和农奴的财产物资保存完好。



     我们在庄园门口看了看,觉得进去也没多大意思,于是,只在门口拍了几张照片就返出来了。



 



     在路过一个村庄时我们停车拍照,从村里的远处向我们跑来一个小藏民,紧接着又跑过来两个小藏民,他们穿着很脏的衣服,其中一个小姑娘的鼻涕都留到嘴里了,嘴唇上干着白乎乎的两行鼻涕痂,我们给了孩子们些零钱,这几个孩子站在我们的面前,我们几个人冲着孩子们拍了一阵子照片就又匆匆上路了。



     10:30我们再次返到海拔高度为5039米达卡若拉山,我们下车在这里拍照合影留念。



      中午在浪卡子吃饭。


     浪卡子藏语意为“白色鼻尖”。 该县属藏南山原湖盆宽谷区。四周边缘高突,中间呈低洼湖泊。境内山峰众多,海拔6000米以上的就有6座。最高海拔为7206米。属高原温带半干旱季风气候区。光照充足,辐射强,冬春寒冷多大风,夏秋温凉多雨水,干湿季分明。


     吃过午饭后我们继续前行,18:30到达当雄县。



     当雄,藏语意为“挑选的草场”,位于西藏自治区中部,藏南与藏北的交界地带,平均海拔4200米。气候属高原温带半干旱季风气候。



     晚上我们就住在此地。据阳光的味道讲,阳泉有一辆面包车一行7人预计要赶到当雄,我们在旅店也顺便给他们预定了房。第二天我了解到,阳泉一行七人由于路上遇大雪天气,车速较慢,于凌晨3:00才到达当雄。


     全天行程520公里。


      西藏之旅(十六)



     第十六天(5月31日),6:00起床后吃了点方便面就向纳木措出发了。


     由于阳泉一行七人在凌晨才到当雄,为了让他们多休息休息,我们出发时没有打搅他们。






      6:50我们到达海拔高度为5190米那拉根山口,这时雪花伴着狂风大作,风吹的人站立不稳,阳光的味道的帽子和眼镜都被大风吹跑了,手被冻得根本不能拿相机,我们赶紧又回到车上把大衣及冲锋衣都找出来穿到身上,我怕被大风吹感冒,赶紧把口罩也戴上了,我们拍了几张照片后就赶紧离开了那拉根。





     过了那拉根山口,天气就逐步放晴,太阳也出来了,一路上草原的风景很美,在草原上看到有牧民在放牧,在路上也遇到许多藏民在赶路,我们一路走、一路拍,8:45我们到了那木措。



     那木措蒙语叫“腾格里海”意为“天湖”。湖面海拔高度4718米,面积1940平方公里,它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咸水湖,也是我国仅次于青海湖的第二大咸水湖,湖中有三个岛屿,有石林、石柱、天生桥等自然景观。



     我们先上了湖边的山上,居高临下的欣赏着美丽的纳木措,我们顺着上山的小路,一边往上走一边拍照片。



     在山上遇到一位独自徒步来的香港小姑娘,我们被她的精神所感动。



     在山上拍了很长时间的照片,我们下山到湖边游览,湖边的游客很多,来自五湖四海。





     纳木措的湖水是梦幻般的湛蓝,一尘不染。如果没有远处披着皑皑白雪的山峰的阻隔,湖水将同蓝色的天空完全融为一体,那是真正的天水一色。湖的深处,山的深处是洁白的云,一些云稀薄得近似烟一样,而一些云则厚得像一团团棉絮般。湖的近处清澈见底,岸边涌起一排排清波微谰。这是大自然馈赠给我们能够涤荡灵魂的最纯净的美景,我由衷的被它所震撼。在湖边,许多游人都在照相留影,还有的游客花钱骑上藏民们牵来的披挂五彩丝带的牦牛在湖边留影,我们在湖边也拍了很多照片,这一切的一切,都如同一幅完美的图画,而我们成了画中人,让我们久久不愿离去。



     14:00我们在返程时路过当雄,于18:00到达那曲。


     那曲距拉萨375公里,地处唐古拉山脉与念青唐古拉山脉之间。海拔均在4450米以上。那曲草原是我一路见过最辽阔的草原,远远雪山延绵,十分壮观。据说那曲是唯一一个没有树的城市 。


     全天行程287公里。


      西藏之旅(十七)
    


     第十七天(6月1日),6:00起床后向格尔木出发。



 



     从那曲出发一路上雪下的很大,天很黑,气温很低,但那曲的路还是很平坦的,为了赶路我们冒雪前行,车开的很慢。8:00多天渐渐才亮,这时雪也不太大了,远处的雪山、近处的帐篷都能看到了,我们看到路牌知道这时到了国龙乡了,在路上遇到一藏族妇女赶着一群牦牛和羊横穿公路走向田野、走向山坡。路上的车很少,只看到被很漂亮的藏服裹的很严实、像是一对夫妇骑着一辆装饰着五颜六色、很漂亮的摩托车驶过,相遇时我们相互都打了招呼。



     在路上我们还看到路边上,在平坦的山坡上用不大不小的石头摆放成一米见方的格子,我们猜可能是起防沙固土、防止水土流失的作用吧。



     12:27我们到达唐古拉山。“唐古拉”,藏语“高原上的山”,我们到达唐古拉时正赶上风雪交加,然而,再大的风雪,我们也得下车拍照留影,我穿上厚厚的大衣下车了,我们下车时风吹的人都站不稳,我们几个人急匆匆的跑到唐古拉山的标志牌下合影,然后又到纪念碑前分别拍照留念,我们还分别站到标有“唐古拉山口”的大石头上感受在五千多米的高原上跳跃的感觉,我虽然是在海拔五千多米高的唐古拉山上,但我们谁也没有缺氧的感觉,我们兴奋至极,其中阳光的味道多次跳跃。大概也就十几分钟,我们拍完照将要离开唐古拉山时,天气突然晴开,骄阳似火。



     唐古拉山由于终年风雪交加,号称“风雪仓库”。 唐古拉山口是青海和西藏两省的天然分界线,海拔5231米,这里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公路。山口处建有纪念碑及标志碑,是沿青藏公路进入西藏的必经之地,并是长江的发源地,它脚下的可可西里无人区,是藏羚羊等濒危野生动物的怡然自得的牧场。这一带是一片冻土,泥土层的水分长年结冰,山口天气不稳定,即使夏天,公路也经常被大雪所封,冰雹、霜雪更是常见现象,此处空气含氧量只有海平面的六成,所以一般乘客路过唐古拉山口,会有明显的高山反应。四、五千米的高原,江河凝缩成晶莹的冰川,浪花沉默成无言的冰雕,曾经呼啸肆虐,湍急奔腾的江河静静地安眠着。远处的雪峰,天上抬手可摘的白云与和缓艳丽的高原阳光一起嬉戏着,调弄出一幅幅充满诱惑、妩媚千转的图景。



     虽然唐古拉山这一段是青藏铁路海拔最高的地方,但山脉并不像人们想象的那么险峻,可以说是很柔和。因为山上的植被覆盖的严密,没有破坏,有些地方从远看就像人的皮肤那么细腻,有种童话般的景致,但远处的雪山和寒风又会提醒这是在海拔5000米以上的高原。快到唐古拉山口时铁路会与109国道分开。唐古拉山口,公路海拔5231米,铁路海拔5072米,这里是世界铁路第一高站,也是列车在格拉段将要停靠的第七站。



     离开唐古拉山,我们继续前行,下了山14:00多才找到一个吃饭的地方,与我们同一个饭店吃饭的还有两位藏民,他们黑黑的脸,长长的头发,穿着藏袍,其中一位腰间挎着一把藏刀,看刀鞘很精致漂亮的,我们看着这把藏刀很心动,我朝藏人走过去,商量着问能不能把藏刀拿给我们看看,藏人很爽快的把刀从腰间取下来给我们看,我们接过藏刀,先看了看刀鞘确实很漂亮,然后从刀鞘里拔出刀,整个刀身有40公分左右长,刀柄有10公分左右,刀刃有30多公分长,我不太懂藏刀,但凭肉眼看就与我所见过的藏刀不一样,拿着沉甸甸的,分量很重,钢性很纯,刀身光滑而亮晶晶的,很是喜欢。我试探着问卖不?藏人说不卖。我们拿着欣赏了一会儿就还给人家了。


     我们吃过饭继续赶路,路途不太长我们就赶到了沱沱河。



     沱沱河是长江的正源。它从各拉丹冬的姜根迪如冰川发源时,是一些冰川、冰斗的融水汇成的小溪流,这时的水面宽只有3米,深只有20多厘米,然后向北流过9000米长的距离,在巴冬山下汇集了尕恰迪如岗雪山的冰川融水,经过一条长约15公里的谷地,继续向北,分成了两条宽4米和6米的小河,小河两边的谷地中还有许多密如蛛网的水流,这里是沱沱河的上源。在这片谷地的出口,河谷突然下切,形成了一条长约5公里的陡峭峡谷,高达20多米。著名的万里长江第一桥就飞架在沱沱河沿的河滩上。
然后我们又路过可可西里国家级自然保护区,18:00多我们发现了第一只藏原羚,当时我们以为是藏羚羊,回来发现才告诉我们不是藏羚羊。藏原羚又叫原羚、小羚羊、西藏黄羊和西藏原羚等,体毛为灰褐色,腹部为白色,在阳光的强烈照射下,远看其色接近沙土黄色,因而有“西藏黄羊”之称,是青藏高原特有,属国家二级保护动物。藏原羚适应性强,抗病能力强,性情温驯活泼,容易接近驯化。
  



     分辨藏原羚和藏羚羊最简单的方法就是看看哪个有“白屁股”。藏原羚有一块较大的白色臀斑,因此藏原羚又被当地百姓俗称为“白屁股”。藏原羚奔跑时,它那雪白的屁股在阳光照射下闪闪发光,就像身上悬挂着一面镜子,因此又俗称它为“镜面羊”。有专家指出,藏原羚的白屁股非常醒目,所以它不是伪装色。因为雌雄藏原羚都有白屁股,所以也不是用来吸引异性的。藏原羚白屁股、黑尾巴的真正作用,可能主要是用来在同伴间传递信息。
  



     后来一路上越向前走发现的藏原羚越多,兴奋地我们走走停停,一路走一路拍,拍了很多的藏原羚,遗憾的是,由于藏原羚一听到汽车声音,它们就跑的离公路较远了,所拍的藏原羚图像都不大。



      20:30左右,我们行驶到海拔4767米高的昆仑山,我们下车在昆仑山拍了几张照片就继续往前赶路了。
于23:00才赶到青海省格尔木。



     格尔木位于青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境南部,西接新疆自治区,南与西藏自治区毗邻,平均海拔2800米,面积76663平方公里,有著名的青藏铁路通过,名胜有江源冰川、昆仑雪景等。格尔木辖区属大陆高原气候。


     我们在格尔木找到住处后才去吃饭,这时已经是半夜了,在等吃饭的时候,我把摄影马甲口袋里装着的药全部拿出来放在饭桌上,我说,从明天起不装药了,也不喝药了。他们笑着把药按顺序摆好,拿相机拍下来了,有预防高原反应的红景天、高原康胶囊,有预防感冒的康泰克、百服宁,有治疗肠炎的氟哌酸胶囊,还有治疗咳嗽的甘草片。虽然在我的兜里装着这么多种类的药,除了一路上我们都服用着红景天外,然而谁感觉不舒服我就赶紧拿出对症的药来应对,就是我一路咳嗽不断,甘草片是我在半路买的,咳嗽厉害时就含上两片。不管怎么说,我们四个人高原反应都不明显,虽然都有点小毛病,但身体总算没什么大碍,没有影响正常行程,经得起了20天高原缺氧的考验。


      全天行程820公里。


       西藏之旅(十八)




     第十八天(6月2日),7:00起床早饭后,8:30从格尔木出发。



     13:00在都兰吃午饭。



     都兰县位于青海省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境东南部。地处柴达木盆地东南隅,地势由东南向西北倾斜。全境可分为汗布达山区和柴达木盆地平原两种地貌类型。戈壁、沙漠、谷地、河湖、丘陵、高原、山地等地形依次分布。以汉族为主,还有藏、蒙古、回、土等少数民族。



     15:00我们到达茶卡盐湖。
    



     茶卡盐湖,也叫茶卡,“茶卡”是藏语,意即盐池,也就是青盐的海。位于青海省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乌兰县茶卡镇附近。茶卡盐湖位于茶卡盆地的西部,长15.8公里,宽9.2公里,面积154平方公里,湖面海拔3059米;盐湖的边缘呈放射状展布的茶卡河、莫河、小察汗乌苏河等河水直接入湖,并且在湖区东部泉水发育,以地下水的形式补给茶卡盐湖湖盆。



     在这里,可以乘小火车深入湖中观光,可以观看现代化大型采盐船采盐时喷水吞珠的壮丽场景,可以欣赏盐湖日出和晚霞的绚丽画卷,可以透过清盈的湖水,观赏形状各异、正在生长的栩栩如生的朵朵盐花,探求湖底世界的神秘,还可以领略到涨潮后湖面上留下的滚滚盐涛奇观。



     我们到茶卡盐湖时,赶上正在雕塑大型盐雕,盐雕作品雕塑接近于尾声,我们将宏大的盐雕场面拍摄了下来。遗憾的是,由于我们要赶路,没有乘上小火车深入到盐场欣赏采盐一线的壮观场面。



     茶卡盐湖以其生产、旅游两相宜而在国际国内旅游界和青藏高原风光游中享有较高知名度,它与同塔尔寺、青海湖、孟达天池齐名,被称作“青海四大景”,同时还被国家旅游地理杂志评为“人一生必去的55个地方”之一。
  



     随着青海旅游知名度的提升,来青海旅游的人逐年增多,茶卡盐湖工业旅游受到广大游客的关注。游客了解了开采史后可亲自体验从人工到机械化采盐的乐趣。茶卡盐湖将修建卤水浴场,体味不同于淡水、海水中游泳的乐趣,享受到别样的盐保健浴。


    



     我驾车从茶卡盐湖出来不远处的公路上,看到有很多人在往路边下看,我们走进一看是一辆小轿车四脚朝天的翻到了路基下面,车旁坐着一对青年男女,其中女士在流着眼泪,擦拭着胳膊上的血迹。车子整个小娇都压扁了,车辆损毁严重。到盐湖的路虽然是小石子土路,但很平坦。我们估计,可能是车速太快,拐弯时刹车搓到路基下面去了,我们路过时,路旁的人提示我们要慢点。



     18:00多我们到达青海湖边上。



     青海湖又名“库库淖尔”,即蒙语“青色的海”之意。它位于青海省东北部的青海湖盆地内,既是中国最大的内陆湖泊,也是中国最大的咸水湖。由祁连山的大通山、日月山与青海南山之间的断层陷落形成。



     青海湖入选中国世界纪录协会中国最大的咸水湖;中国最大的内陆湖。青海湖拥有多项世界之最、中国之最。



     我们沿青海湖行驶,青海湖周围是茫茫草原,我们看到苍翠的远山,合围环抱;碧澄的湖水,波光潋滟;牧民的帐篷,星罗棋布;成群的牛羊,飘动如云。迷人的景色,充满了诗情画意,使人心旷神怡。


     19:00住在青海湖离鸟岛不远的旅馆。


     全天行程620公里。



      西藏之旅(十九)
    


     第十九天(6月3日),7:00起床早饭后,8:00出发到鸟岛。半个小时的路程就到鸟岛了。



 






 



 



 



     鸟岛是青海湖中的游览胜地。位于青海湖西部,在流注湖内的第一大河布哈河附近,它的面积只有0.5平方公里,据说春夏季节栖息着10万多只候鸟。



 



     但是我们去时只在鸬鹚岛上只看到许多鸬鹚飞来飞去,在其它地方没看到有更多的其它鸟类,可能是季节的关系。由于我忘记带长焦镜头,在鸟岛上由于离鸟的距离较远,没拍多少照片,所拍的鸟画面也都很小。



     我们逗留到11:00离开鸟岛出发赶路,大概行驶240公里后,从西湟上高速途径西宁—兰州—银川,于晚上21:30到宁夏的中宁县,安排好住宿后,在中宁吃的烧烤。虽然是在宁夏,离家乡还有近千公里的路程,但感觉很轻松,再也不会有高原缺氧的压力,我们吃着烧烤,喝着啤酒,开着玩笑,直至深夜。


     全天行程765公里。



      西藏之旅(二十)


     第二十天(6月4日),7:30起床早饭后,早饭后8:30从中宁出发,在宁夏的路途中,我们看到东边的天空有漂浮着一片彩云,我们几个人都是第一次看到这样的云彩,我们赶紧停车把这片彩云定格在相机里。一路上除了在半路的子州服务区吃午饭外,我们几乎没停车,途径吕梁—太原,到太原往回走时,一路上雨下的很大。呵呵!可能是老天爷知道我们要回来,给我们洗路了。一路上家人几次发短信问走到哪儿了,我们也归心似箭,终于在18:00多回到阳泉。


     第一站就是先送我回家,车子开到我们家属院,我妻子、我的两个弟弟及侄子早就等候在楼下接我,这么多亲人在迎接我的归来,此刻我感动至极,永远铭记在心。我们从海拔几百米高的家乡出发到西藏,一路要翻越十几座海拔4000多米的山峰,相对高差大,跨域的峡谷多,沿途地貌和植被变化大,气候温差变化大,但是,我们四位兄弟团结互助,能够克服高原反应、路途艰险等重重困难,尤其三位兄弟对我更是照顾有佳,能够保证我在二十天的行程当中身体力行,不拖大家的后退,顺利圆满结束这次旅行。


     全天行程810公里。


     从西藏回来已经四个多月了,但我们西藏之旅的情景仍一幕幕展现在眼前,一路上的自然风光确实很吸引我们的眼球,但一路上所遇到的人和事更是感人至深,这趟西藏之旅,不光是感受到高原的风土人情,更重要的是一次心灵上的洗礼。
在这里,再次感谢这次西藏之旅负责线路设计、导航的发现,负责后勤保障、艰险路段驾驶的四季行天下,负责车辆保障、高速路驾驶的阳光的味道!让我们将这次西藏之旅铭记在心中!


     同时特别感谢在这段时间内关注、关心我们的朋友!向朋友们说声谢谢了!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评论 (0 个评论)

facelist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 立即注册


关键字:


起始时间:
截至时间:

PhotoFans摄影网© 1998-2024 ( 京ICP证040606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0587号 京网文[2020]4675-862号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