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注册 登录
PhotoFans摄影网 返回首页

丁庆林的个人空间 http://bbs.photofans.cn/?209026 [收藏] [复制] [RSS]

博客

感受雪域风情之雪乡行

已有 655 次阅读2013-3-1 11:26


每一次外出旅游和摄影活动,都会留下一段美好的记忆。最近一次去雪乡外拍,那景那情更是使我久久难忘,不能不用文字把它表述出来。


这次活动,使我感觉自己是一个很幸运的人。我喜欢摄影,又是黑龙江人,可这么多年,没有真正地深入冰雪世界。蜚声中外的雪乡,虽近在咫尺,却没有去那里感受和纪录过那晶莹、圣洁、神秘的景象,成为我的一个夙愿。当我下决心一定要参加感受一次冰雪外拍时,正赶上多年未有的冬季大雪,正赶上【光影黑土】俱乐部“户外休闲”版块组织外拍活动。于是,我愉快地参加了这次为期三天的户外拍摄活动,而且影友好、天气好、风光好、领队组织指导好,收获颇丰,所以从内心感觉自己的幸运、幸福。


那是2013年1月7日,我从【光影黑土】俱乐部的“户外休闲”版块上看到了组织《2013 【光影黑土】雪域风情浪漫季--中国雪乡、中国虎乡采风活动》报名的通知。在迅速读完通知内容后,我当即跟帖报了名。


因为过去没有过在冬季超过两个小时的户外拍摄活动,深感经验缺乏,甚至对能否战胜冰雪严寒、拍好风光景物,信心不足。于是,报名之后的几日,我积极在网上寻找学习冬季北方户外摄影的知识,并参加了【光影黑土】俱乐部“户外休闲”版块的QQ群,认真向影友老师们探讨、学习冬季户外活动的知识和经验,抓紧“充电”、“备战”。


家人得知我要参加这次活动后,都给予了积极的支持,同时也为我年大、身体也不算强壮而担心。老伴细心地帮我准备户外的行装,还给我赶织了适合户外活动的脖套、耳包等防冻用品。姑娘上街给我买了很新潮的冬季户外套装、护腿,还陪我买了防寒很好的棉皮鞋、热帖等物品。但经历了这次外拍之后,我才感觉到之前的一些担心和准备有些是多余的,御寒是重要的,但冬季外拍远没有想像中那么寒冷、那么可怕。当然,我们到雪乡的那几天,都是好天气,从气象预报上看,雪乡的气温比哈尔滨市还要高,这也是我的幸运吧。


经过几天的充分准备,1月15日晨,我背上充分准备的行装,信心满满地出发了。早晨6点半钟,姑爷开车把我送到了南岗区省博物馆门前。很多影友也已经等在那里了,听言谈,大家都很兴奋。这次外拍受到了有关方面的重视。出发前,超级版主“天下一珏”还特意起早到博物馆前为我们送行,并给我们留下了珍贵的出发前合影。



7点钟,我们乘大巴准时出发。车在公路上行进了4个多小时,于上午11点多钟,到达了活动的第一站“中国虎乡”的“东北虎林园”。为了抢出更多的时间留给户外拍摄,我们10点多钟就开始在大巴上享用了自带的午餐,并按照影友 “冻顶乌龙” 老师的指点,调整好了相机设备。


 



 


到虎园后,下车的第一件事是拍照团队合影。虎园的管理很严格,我们进入园区大门后,就分乘了两辆观览车,把我们带入东北虎的生活区。我们事先没有想像到的是,观览车并不方便拍摄。可能考虑到摄影人的需要,车窗虽然不是全封闭的,但从安全出发,装了铁网,而且网眼很密集,其中一辆车的网眼甚至伸不出变焦镜头。过去看虎,都是人在外,虎在笼子里;这次看虎,却是虎在外,人在笼子里。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下,我们开始拍虎。为了制造猛虎扑食的场景,团队买了两只活鸡,每只100元,由园里的工作人员坐吉普车分两次抛出,方位是事先约定好的。大家都挤在车箱的一侧,做好了拍摄的准备。当鸡抛向虎群的一刹那,大家马上找目标、对焦、按快门。第一只鸡瞬间就被一只虎叼走了,并没有出现假想中的群虎扑食、争夺的场面。我们稍作调整,寻找感觉,很快第二只鸡又抛出了。只听到快门啪啪作响,接着就是大家的感慨和埋怨声。“太难拍了!”由于车的防护网眼太小太密,车里的人又都拥挤在一起不得施展,加上第一次拍老虎扑食没有经验,所以大家都感到没拍好。团队中的一位影友也颇感不过隐,自己掏钱又买了一只鸡,给大家创造了第三次抓拍老虎扑食的机会。有了前两只的经验,我再次端起装有长焦头的7D,调整好光圈、速度、对焦模式、连拍,站稳位置,拉开架子,当鸡抛出的刹那,按下快门,全凭感觉,嗒嗒嗒嗒一气狂扫,当时也不知道能抓拍到些什么。当晚,在旅馆删除相机里的废片时,才发现有几张场景不错,总算有所收获。


 





正在我们还要拍些虎的各种姿态时,乘坐的汽车出了故障。要排除故障,必须把汽车开出虎的生活区。没有办法,我们只好到院外,隔着铁围栏向内拍虎。铁围栏的网眼仍然很小,拍起来也很不方便。有人说用大光圈,可以克服网眼的阻挡。我试了几试,片子上仍然若隐若现地可以看到铁网的阴影。


为了补偿汽车故障耽搁的时间,虎园工作人员又二次请我们上车拉进院子。大家又拍了一会,但兴致远没有开始浓厚了。


虎园拍摄之后,接近下午2点时分,我们乘大巴进入了横道河子镇。


 


 


 

  

横道河子镇隶属黑龙江省海林市管辖,位于该市境西部,西与尚志市毗邻,是牡丹江通往哈尔滨的咽喉要道。据介绍,镇名源于有一条横穿南北道路的河流。该镇地居张广才岭岭脊东侧,距哈尔滨市258公里,距牡丹江市42公里,距绥芬河口岸210公里,距海林市30公里,301国道和缤绥铁路穿过该镇,历史上战略地位十分重要。全镇行政区总面积为794平方公里,城镇规划区面积为7.85平方公里,总人口32,000人。这个小镇于2004年被批准为全国重点镇,2007年被批准为第三批中国历史文化名镇,镇中的中东铁路建筑群为工业遗产,是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总共有200余处,遍布本镇。


 



 


横道河子镇可称为百年古镇。镇中有1901至1905年建成的俄式风格建筑97栋,总建筑面积达32,215平方米,有着鲜明的俄罗斯文化风格。这个小镇是由于东清铁路(中东铁路)的修建而发展起来的。1903年东清铁路既中东铁路开通后,无论是沙俄经营时期,还是日伪时期,一直是交通要道和重要军政机关所在地,一些来到中国的外国人在此修建别墅、公寓,开设工厂、商行,当时商贾云集、楼宇林立,曾有“花园城镇”之称,现存留的一些历史遗迹,鉴证着当时的历史。例如,全省唯一的木制东正教堂、中东铁路机车库、俄罗斯人墓地(毛子坟)等,都较好的保留至今。近些年,由于独特的俄罗斯文化资源优势,横道河子在国内和俄罗斯都享有一定的知名度,特别是随着该镇“两园一城”(俄罗斯风情园、东北虎林园、威虎山影视城)的建设,已经成为省内历史文化旅游的一个热点和研究俄罗斯文化艺术、风俗人情的基地。


 



 


我们首先来到了俄罗斯老街。迎面就是矗立在一个小山坡上的木制东正教堂,那种俄罗斯教堂的建筑风格,我非常熟悉,因为我的老家昂昂溪早年就有这样的建筑。我们拍摄了教堂的外观后,准备去里边参观参观,可是被门卫挡在了台阶下,理由是有领导在室内参观。这种理由并不新鲜,很多地方都是这样,如果有领导在那里,其他人就要避之三舍。可今时不同了,习总书记都能和群众打成一片了,出行不封道、参观不封门,这个地方怎么还搞特权呢?我们细一问是什么领导,回答是他们的宣传部长。本来已经不满的我们就更加气愤了,顶多是个本地的科级芝麻官,就把一个包括有军地级、县团级老干部的摄影团队挡在门外。有的影友开始和门卫理论,可是“强龙压不住地头蛇”,门卫就是不放行。影友们有的坚持要进,有的准备放弃,还有的要把此事拍下来贴到网上。这时,门卫突然放行了,不知是他们的领导有话了,还是他感觉到这些人难以对付。就这样,我们进到教堂里,参观了简单的内部设施,并在教堂外的小山坡上逗留了一段时间,拍了些鸟瞰老镇的风光片和以教堂为背景的模特照。


 



 


离开教堂后,我们沿着俄罗斯老街向纵深走去。积雪覆盖的、不很宽阔的道路两旁,大多都是俄罗斯风格的老式民宅。从外观建筑风格看,和我家乡昂昂溪铁路局宅的俄式老房子基本一样,只不过房子的高度稍矮一些,房盖不是铁瓦盖是砖瓦片的,但墙面和围栏都粉刷的是当年的颜色。我们边走边拍摄老街的风情,也在我头脑中引起很多对家乡昂昂溪的回忆。


 



 



 



 


走过俄罗斯老街,又向西走了一段路,便来到了中东铁路建筑群的一处重要景点-横道河子机车库。据介绍,这个机车库始建于1903年,也就是东清铁路全线贯通时,建筑面积约2,160平方米。因为,当时火车从牡丹江到哈尔滨行驶中需要翻越张广才岭,在横道河子需要加挂补机助推,最多时需要加挂5-6辆助推机车。为了存放和维修这些机车,修建了这个机车库。20世纪80年代,车库仍在使用;90年代初,由于蒸汽机车的淘汰和高岭子线的封闭,这个车库因无需增加补机而停止使用。


 



     我是个铁路子弟,老家昂昂溪就是中东铁路滨洲线上的一个重要站点。滨洲线上的火车头都要在昂昂溪车站停留,加煤、加水、检车,那里也是个货运编组站,铁道线密集,也有机车检修的车库,小时候我常到那里玩。因此,对老铁路的样子还是不陌生的。可是,当我第一眼看到横道河子机车库时,还是为它的规模庞大而惊讶。机车库风格独特,造型优美,砖墙铁瓦盖,门面呈扇形形状,一溜排开有15个库眼。虽然它已经过百年沧桑,现已废弃破败,但风采依旧,那特有的设计、规模、风格依然令人赞叹。


 



 


这个百年建筑,引起了影友们的极大性趣。大家调着角度拍摄老机车库,纪录它的百年沧桑,似乎想要透视那个风风雨雨的年代,想要唤起它那“青春年少”时的风光。虽然时间还不到下午3点钟,但由于那里的地势,太阳已经要落山了,出现了黄昏的感觉,这更增加了环境气氛和照片的色彩。车库前还停放着一大一小两台老式蒸汽机车。以它们和机车库为背景,大家还拍摄了一些模特照,一些影友还拍摄了合影和特写。


 



 



 


从机车库出来后,我们乘车来到了晚间用餐的小饭店,结束了第一天外拍活动。


晚餐虽然没有什么山珍海味,但菜饭安排得也很丰满可口。团队39位影友加司机,围坐三个圆桌,边吃边聊,虽然很多人相互陌生,但气氛仍十分融洽。团队中有些是老影友或一起外出活动过,不时谈起往事趣事,增加了聚餐的热烈气氛。酒过三巡菜过五味,领队的 “将军行” 版主站起来讲话,开始集中了大家的话题。在他的提议下,每个影友起立介绍了自己,大都是介绍自己在户外版块上使用的网名和真名,并讲些相互学习的客气话,这使得团队成员间有了更进一步的了解。影友间很少询问和谈及自己的工作单位、职务经历等情况,这和官场酒席间谈吐的内容不同,可能因为大家都为摄影而聚,只关心摄影这一志趣爱好,不关心摄影以外的其它。但我为了了解这个团队,还是或多或少地从车上和桌上的谈论中得知一些影友的身份情况。从年龄上,60岁以上的有8人,这是从收取60周岁以上身份证(为减半门票)得知的。团队中我的年龄算较大的,但还排不上老大。从性别上,有女同志11人,20几岁到60来岁的都有。从身份上,行业不同,院校的老师有好几位,还有医护人员,还有军队干部,听说是军师一级干部,地方县处级干部也有好几个。难怪团队在活动期间,大家的举止言谈都很优雅得体、文明礼貌,原来人员的成份、素质都很高啊。影友们自我介绍完后,便自发地唱起了卡拉OK,登台的无论是独唱还是男女生重唱,水平都不低,而且是美声唱法;一些熟悉的影友还跳起了交谊舞。简短的娱乐活动后,有的影友在餐厅的桌子上打开了手提电脑,就照片的拍摄技巧和后期制作进行了探讨,引来了很多影友的围观学习。


时间不早了,大家按照领队的安排,分别到居住的地方休息。我去的住地,是团队人员最多的一处,距离饭店要走十来分钟的路。我们摸黒走到了镇政府旁不远的一处居民小区,房间在楼房一侧楼门的五楼。当我们进入房间后,才对当天要过夜的“宾馆”有了清楚的了解。原来这是一套三室一厨一卫的民宅改造的小“客房”,居室里搭的是木板通铺,因为是地热,小客厅也可以搭地铺。女影友们睡一间较大的房间,是上下两层通铺;男影友分住两个小房间和厨房改成的客房。对于房间狭小、通铺、拥挤,大家到没说什么,但客房没有热水,也没有烧水的地方,自来水也不通,卫生间只备有一大塑料桶水用来冲马桶。这让大家内心很不满意,不仅喝不上开水,而且洗脸、刷牙都困难,男女20来人挤一个卫生间,其中的尴尬可想而知。尽管大家都很不满意,但也没有说什么,因为领队曾知会过由于团费标准低,住宿条件要比较简陋,希望大家能够克服困难。所以,大家只是默默地忍受着。好在只有一宿,而且房间的被褥、卫生还比较好,屋子的温度也很好。就这样,我们忍着渴,脸不洗、牙不刷,人挨人的睡了一夜。这样的住宿,我有几十年没有遇到了,回想起,还在知青下乡时下基层时经常遇到,但比那时要好多了,起码是楼房、地热、房子不透风。


   

第二天,也就是16日,大家都起得很早。一来,团队要求早起、早吃饭、早出发赶路;二来,一宿睡得也不舒服,巴不得天亮起床。


早餐之后,我们又登上大巴向哈尔滨方向驶回,走了一段路后左转,驶上了前往雪乡的亚雪公路。中途,我们路过了亚布力滑雪场、二浪河林场,从车上看到道路两边的雪景、风光,十分诱人,很多影友都按耐不住,要求停车下去拍它十分二十分钟。可领队和有经验的影友说服大家,不能停车逗留,要影响到达雪乡的时间和整个日程,同时前面有更美丽的雪谷,大家到那里可以停车拍摄。


汽车开始进入上坡的盘山道。果然,随着大巴的前行,窗外的风光越来越靓丽,那种原始的生态,银装素裹,一尘不染,晶莹剔透,美轮美奂的天然冰雪景色,是我有生以来第一次亲眼见到的。


 



 



 



 


大约9点30分左右,大巴停在大顶子山腰的一处景点。我们“全副武装”的下了车,因为按行程,只能有一个小时的拍摄时间,所以大家都没有什么语言,下车后便各自抓紧寻找最佳的拍摄地点和景物了。


 



 


据介绍,大秃顶子山位于五常市东南170公里,主峰海拔1,690米,是黑龙江境内最高峰,比泰山高141米,比黄山低184米。 我们所处的是1,370米的山腰。要登上顶峰,有时间可以徒步攀山,也可以花钱乘坐景区的雪地车上山。如果能登上峰顶向下眺望,那肯定是风光无限,如果用大广角纪录景色,那将是十分壮观。但这次行程安排是没有这个机会了,眼前的风光景色也已经足够让我陶醉了。那茫茫的林海雪原,晶莹剔透的皑皑白雪,银装素裹的雪松,真是千里冰峰、雾凇奇景,使我犹如置身仙境之中,虽为黑龙江人,但面前这瑰丽、壮观、妖娆的景色,也是从来没有见过的。


 


 



 


我不停地调整角度,不停地按下快门,尽可能多地摄取眼前的美景。我感到参加这次外拍真幸运,赶上的天气非常好,山腰上几乎没有一丝风,蔚蓝的天空还多少有些白云,虽然不如想像的美。特别是还遇到了冬天的“彩虹”,一种奇特少见的自然景象。后来,我查了一下资料,大都介绍夏季雨后的彩虹,很少有介绍冬季的“彩虹”。根据照片所拍的虹的色彩,我权且把它称为“霓”,起名叫“雪霓”,不知什么时候可以找到它的真正学名。


 



 


在“北方披甲”老师的提示下,我请他为我在1,370米公路标志石碑旁留了影。


 



 


距停车地点不远,有一幢森林中那种很典型的“木棵楞”房子,挂着红灯笼、插着彩旗,旁边还有一堵雪墙,上面用“毛体”红字书写着“欲与天公试比高,登大秃顶子”几个大字,这给山间的雪景增加了色彩。很多影友都在这里的前后左右拍了很多照片,当时都只注意了这所房屋在照片中的大小、位置、用光等。直到晚上“北方披甲”老师看片时,有的影友发现了他的片中房子的山墙上,雪影映出个“猫脸”。这一发现引起了大家的浓厚性趣。大家很快都翻看了自己的照片,我发现“猫脸”也出现在自己的照片里,这成了这次外拍的一个趣事。


 



 



 



 


我又向路的两头纵深走出很远,在那银色的“画廊”里酣行,长焦、广角交替着拍了很多雪景,仍没有尽兴的感觉。但一个小时的时间很快到了,大家都不得以被喊回到车上。


 



 



 



 



 


 


 


 


 

  

上午11点多,大巴停到了雪乡景区的大门外。按照景区管理的规定,游客都要换乘景区的接送车辆进入。大家下了车,借等待购票和换乘车辆的时机,拍摄了上书《中国雪乡》四个大红字的景区门楼。后来在整理照片时发现,这个门楼似乎是修建时间不长,或者大门处的地理环境和里面不同,因为这个标志性的门楼上面的积雪很少,和雪乡里面的景色仿佛两重天地。


 



     接近正午,景区的小巴士把我们送到了驻地—“雪乡小姨”家庭旅馆。据说,“雪乡小姨”在网络上开始走红了,这家小旅店也因为有“雪乡小姨”,在当地还是有些名气的。我们到那里时,上一拨客人还正在吃午饭,没有退房。因为冬季来雪乡的游人很多,所以旅馆接待的客人是一拨接着一拨,每天都是这拨来了那拨才走,房间从来无空闲。我们坐在小餐厅里等待清房,很巧,还遇到上批客人中的齐市老乡,也是参加了一个有全国各地影友的摄影团队。


     午饭过后,稍事休息,2点钟,领队便组织我们开始雪乡外拍了。团队先来到雪乡的中心地标性的刻有“中国雪乡”四个大红字的石碑前合影,并分别展示了“搜狐光影黒土俱乐部户外休闲社区”和“佳美数码采风团”两面旗帜。


 



 



 


团队合影后,开始外拍活动。我抓紧读了一下石碑阴面的碑文,才对雪乡有了更深一些的了解。其实,雪乡的地理名称叫双峰林场,位于海林市长汀镇,是大海林林业局下属的一个林场。因为特殊的地理环境,这里冬雪期长、降雪频繁,甚至有“天无三日晴之说”,从每年的10月份开始,积雪期可长达7个月,年平均积雪厚度可达2米,降雪量堪称中国之最,而且雪质好、粘度高,所以被冠予“雪乡”的美誉。丁卯年央视《神洲风采》栏目播出《雪乡景韵》,介绍了这里,引起了强烈反响,由此,“中国雪乡”之名蜚声中外。在这里,我抓紧请“披甲”老师给我留了张影。


 



 


这时影友们已经分散,各自寻找自己的“钟爱”去了。我还是跟随主力部队,先拍雪模,顺便抓拍些街景。漫步在雪乡那白雪覆盖的“雪韵大街”上,真让你为雪乡的神奇、可爱而陶醉。红白相间的美景让你目不暇接,风格不同的建筑仿佛一座座白色城堡;狗拉爬犁、马拉雪橇、雪地摩托等独特的运输工具惊扰着游人,热闹着街道。


 



 



 



 


我们拍的雪模是团队从哈尔滨带来的,不是专业的模特,因为请专业模特费用是很高的。正因为不是专业的,所以可塑性很大,着上大红棉袄大红棉裤大红棉鞋,那种腼腆放不开的样子,到显示了很浓的乡土气息。领队带着我们一行,边选景、边指导、边拍摄。小姑娘很敬业,摆出各式各样的造型,由于天冷,手脸冻得通红,不时还要搽搽鼻涕。我们真怕把小姑娘冻坏了。


 



 




 


时间很快地流过。因为雪乡在山洼里,才下午4点多钟,太阳就已经落到山后了,天色暗淡下来。由于光线不理想了,而灯光还没有打开,我们便“收工”回住处休息,准备晚间拍夜景。


雪乡的夜景是非常美的。夜幕降临后,街道两旁、家家户户常年悬挂的大红灯笼都点亮了。那展展红灯,照亮了乡间,衬托着皑皑白雪,形成了美仑美奂的红色和白色的交响曲,增添了雪乡的喜庆、热烈,使夜色温暖、斑斓,更加梦幻一般,有着迷人的魅力。这样美丽的景色,我曾在别人的照片里见过,十分稀奇、羡慕。这次来到了雪乡,也要一试身手。于是,夜幕刚刚降临,我便从炕上跳起来,背起“长枪短炮”,冲进光彩的世界。


 



 



 



 


雪乡的雪景并非都是天然的,很多都包含着人工的设计和培养。所以,你要到农户院子里拍雪景,那是要付费的,对此我们已经有准备。但没想到的是,这里的物价也是飞涨。早就听说有一家摄影基地的雪景最好,老影友们介绍,到那里拍要贵一些,有说要50元门票,有说要100元门票,有说已经涨到了150元。结果我们前去一问,门票要300元一位,真是宰客没商量。虽然影友们渴望拍到最好的景物,但也有些舍不得花这个大头钱。正在两难之中,房东说他可以带我们去一家,景地小点,但景色也很好,门票每人只交20元就行。于是我们十几个影友便随房东走进了这家的院庭。刚进去时,还是漆黑朦胧,我们正纳闷,突然院子角落的小屋内外红灯打开,一幅梦幻、妖娆的景色出现在面前。因为院落较小,我们拥挤着架起相机,按照影友老师的指导和平时积累的知识,开始拍摄。“洞顶乌龙”老师没有带相机,他在一旁指导拍摄,并帮助有的影友解决一些难题。为了让我们的照片增加新奇的色彩,他还不时地给我们打出黄光、蓝光,使照片中的雪房子、雪蘑菇马上变得更加神秘和富有童话般的色彩。如果不是参加这次拍摄,我是无论如何也不懂和不可能拍出这样放蓝光的神奇的夜景的。


 



 



 


晚饭安排在7点。饭后,稍作休息,团队又集体出发拍礼花。雪乡安排有专门的礼花鸣放地点。很多影友都直接奔向礼花鸣放地。我感觉到那里去拍,效果不会很好,于是想跟随几位有经验的影友,看看他们选什么地、怎么拍。可转身之间,他们已不知去往何处,我只好自己向前走,选了一处有前景的地点,架好相机,等待拍摄。9点正,伴着嘶叫声,礼花升空。我按照影友老师事前的指点,手握快门线,打开B门,每升起三五支花,关闭一次快门。因为团队出钱不多,所放的礼花仅40多头,瞬间就放完了,而且礼花的形状、色彩也比较单一,所以拍到的礼花场面不够壮观。但通过这次拍摄,还是可以摸索总结到一些拍摄礼花的经验。


 



礼花拍摄结束,已经晚上9点多钟了,但我意犹未尽。虽然感觉到脚有些冻,身体多少有些倦意,但仍不想回驻地休息,径自向相反的方向走去,去再搜罗一下美丽的夜景。在我的想象中,如果能够站到小山坡上,拍摄下雪乡白雪映衬的点点红灯,那肯定是极美的景致。但因时间确实是晚了,往小山坡去的路上已经没人行走了,而且路的深处也没有路灯,我一个人独行确实有些担心,只好打消了念头,原路折返,顺路拍了一些灯火夜景。


 



 



 



 


我回到小旅店,影友们基本都回来了,但也都没有休息。几位经验丰富的影友正在小餐厅看片,并同时讲一些后期制作的经验和要领。他们都是高手,使用的软件是Photoshop,这是目前世界上最强悍的平面软件。我曾经几次自学,但都因功夫不到而半途而废。我边看他们操作、边听他们讲解,能够理解,但记不住那些操作键。学习了一会,倦意渐浓,便进房间上炕休息了。这晚旅馆的条件还算说得过去,小屋不大,一铺火炕,介绍说是“水床”,我和王振华、哈丹佛睡一间。原来安排4人,另一位老影友嫌太挤,调走了,剩我们三人。铺盖的被褥还都很干净,屋内有小卫生间,冷热水都有。总体说,虽然简陋,但还功能齐全。我躺下去很快就睡着了。但这一夜也醒了多次,因为褥子很薄,骨头硌在床上生疼,炕还很热,睡一会就得翻身,还要起来喝水。


 

   

第二天,就是17日,天还没亮,大家就都起床了。因为,早晨有一项重要的活动,那就是拍摄雪乡的日出,这也是这次外拍的一个重头戏。我全副武装,和几位影友稍早一些来到了雪乡西南边的小山坡上,抢占了一个感觉有利的位置。陆续山坡上已经上来了几十号人,都是天南海北的影友,长枪短炮架起来一片。在等待晨曦和日出的那一段时间,是比较艰苦的,有些影友冻得嘶嘶呵呵、不停地踱步。随着东方一点点地放亮,山脚下的雪乡民居的轮廓越来越清晰了,那飘浮起袅袅炊烟的诗情画意般的景象出现了。身上的寒意再也没有了,只听到相机的快门啪啪啪啪响成一片。大约7时20分,太阳从东山冉冉升起,雪乡的景色变得更加多彩怡人,山坡上鸦雀无声,只有快门作响,大家都在精心地记录着日出这光彩的一刻。


 



 





 


真正拍日出,也就十多分钟的时间。当太阳大大地跳出山顶,也就预示着日出拍摄结束。太阳升起之后,雪乡的光影也异常的靓丽。我从山坡下来后,还是边走边拍,不想放过任何一个视角的景物,企图把晨光中的雪乡景色全部收入囊中。


 





 


晨拍结束后,我回到驻地稍事休息,听有些影友说还要去昨晚拍夜景那家再拍一些日景,我便积极地加入了行列。可当我们到了地方后,大门紧闭,不让我们再进院拍摄了,理由是昨晚有人把雪景踏坏了。既然店主不欢迎了,我们也只好作罢。返回的路上听说“将军行”版主带人在另外一家拍雪模,我们也便跟了过去,果然景致不错。可我们刚进入院中举起相机,一位女主人出来了,要对后来的人收费。有的影友准备交费,有的认为没什么好拍的了,不想交费。犹豫之间,我抢了几个镜头,就和大家退出院落,没有想到急忙拍摄的这几张照片中还真有比较可心的。


 




 


出来院落,凭借地势,又对附近错落的景物很拍了一气。那厚厚白雪覆盖的起伏连绵的房屋,那房沿、矮墙和拌子垛上卷起的象蛋糕一样的雪檐,那些大小不同但都洁白丰满的“雪蘑菇”,还有那悬挂在房檐下点缀风情的玉米棒子,相映成趣,线条完美,变幻万千,韵味无穷,真让你无法停下手中的相机。


 



 





 



 


因为团队定在10点吃午饭,饭后返程,我只好收起相机,回驻地收拾行装。


北方的风俗讲究“上车饺子下车面”。10点这顿饭,就是离开雪乡前的午饭了,也是这次团队出行集体伙食的最后一顿饭。领队“将军行”和“冰城雪妮”都是有心人,早在哈尔滨出发前,就筹划好了这最后一顿饭。他们买了荤素五种馅共15斤饺子,带在路上,就为这最后一顿吃上“上车饺子”。我们驻地旅店的小灶房也很给力,15斤饺子煮了五六锅,每锅只煮一种馅,硬是攻上了30人团队“狼吞虎咽”的饺子宴。


上午10点半,我们登上了景区的送客车,在南出口换乘了团队的大巴告别了雪乡。车行半个多小时,停在公路的又一处景点—“雪乡国家森林公园”碑楼外,影友们下车再一次感受和记录林海雪原的无限风光。这里的雪原更壮观,这里的雪松在骄阳的照射下更加晶莹剔透,镜头所向之处尽是奇美、炫目、圣洁、天造自然、鬼斧神工的画面。这北大荒的胜景,这北国风光的娇艳,真让我们为之赞叹和骄傲!


 



 





 



 


大巴又在公路上行驶了近6个小时,我们平安地返回了哈尔滨,结束了这次美好的“感受雪域风情”的外拍活动。


              


                 (编辑完成于癸巳年甲寅月丙寅日)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全部作者的其他最新博客

评论 (0 个评论)

facelist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 立即注册


关键字:


起始时间:
截至时间:

PhotoFans摄影网© 1998-2024 ( 京ICP证040606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0587号 京网文[2020]4675-862号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