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注册 登录
PhotoFans摄影网 返回首页

范围的个人空间 http://bbs.photofans.cn/?105516 [收藏] [复制] [RSS]

博客

摄影文摘 陆续上传 (30页新增“李少白的摄影私房话")(五)

已有 19373 次阅读2014-5-29 15:40

聊聊测光

文章来源:互联网

你会测光吗?哪种测光方式好?点测真的那么重要吗?说起这个问题,在坛子里也算是热门话题了,很多迷失在书本和现代相机复杂的测光功能里的朋友常常感觉到非常困惑。我也是这种迷失者之一,在很长的时间里,我都不知道要如何对待相机上的各种测光方式,在自以为是的对测光方式进行了一番的大大调整和应用后,却发现死得很难看,相机自己设定的区域测光方式是最佳的,自己的增减或者是采用其他的测光方式的都不是很好的。为什么会这样呢?我百思不得其解,可能是摄影水平太差吧,简单的办法,把相机当傻瓜用吧,但是遇到光线环境复杂,没有把握的时候,只有用包围法。虽然没有什么,对摄影最终结果没有什么影响,但是每次拿起相机的时候都有一点不安,心里始终对最终的效果没有把握,这不是好现象,没有事的时候再把安塞尔.亚当斯的《论摄影》重读,安大师的预先理论是我踏上摄影路途的入门指引,也是我梦想的最高境界,但是在反复翻阅区域曝光法后,甚至那几句简单的列表都可以倒背如流了,但是实际的应用却往往和意想中的何止千里之遥。为什么会这样?相机的每一个测光方式对同一个环境测出来的都有所不同,以哪一个结果为基准?18%灰卡的测光是最准的吧,但是在很多时候,都很难用灰卡放在实际的场景中去测,照理说以这种情况下,相机里的点测是最为有用的,这大概是坛子里的大虾一直对相机有点测与否作为依据的最终心结吧。

现代的照相机,尤其是进入AF时代以后,相机的功能朝着复杂化和齐全化的方向发展,哪怕是一台最低档次的机型,都拥有以前几年不敢奢望的技术和功能,也就是这复杂的功能,把大家的心也搞的复杂了。不过,功能多是件好事,而且,现在的功能越来越先进,朝着智能化的方向迅速的前进。

对于现代相机的测光评述是不太容易的事情,因为现代的相机的测光变得更加难以猜测,天知道电脑会以什么为基准得出结果,虽然它对场景判断的成功率远高于自以为富有经验的象我这样的高手,但是归根结底,还是很难全心全意地相信它。

相机的测光方式其实由来已久,最开始的时候都是采用外测光方式,象禄莱的双反,康泰克斯的高级平视,他们都是以一个外感光元器件作为测光的依据,这种测光方式在一定程度上还是很准的,它是在黑白片当道的时候出现的。大家都知道,在胶片中,以黑白片的宽容度和后期加工幅度最大,所以这种测光方式以现代的眼光来看确实误差太大,但却是适合当时的使用条件的。单反相机的出现是一个革命,它极大地提高了摄影的准确率和大大开拓了摄影的视野,日本的旭光学公司也就是今天的潘太克斯,推出了世界上第一台镜后测光单反相机,从而把相机的内置测光技术全面的推广普及开来,当时的想法是或者是技术条件能达到只用一个光敏元件对整个视野测光,这就是后来大家称为平均测光的最为基本原始的一种方式。相机上有了测光,比起没有测光的机器来说当然成功率大为提高,但是用户很快发现,这种测光方式的失误率同样非常惊人,它的成功率的提高只是靠很多很接近成功的但又有所偏差的结果来达到的,而在与此同时出现的相机内部的光敏元件只测中心很小一部分的中心重点测光也就是现在简称点测的,又表现为另外的一个极端。它的使用极不稳定,完全依赖于使用者的经验,有经验的它就是很完美的,没有经验的,它比平均测光还要糟糕。

后来出现了两者的结合,偏重中心测光,这时的相机可以在机内设计两个测光元件了,这种测光方式实际上还有很多变种。但是,在同一名字的掩盖下,倒是少有人注意,他们的区别主要在于对中心偏重的程度和对中心面积的确定上。早期的相机各自厂家的设定都有不同,所以每一家的用户在长期使用后换一个品牌的话,都会感到非常不适应,以至于产生不好的想法。不过大浪淘沙,这一测光方式经过很长时间(20年以上)后,逐渐统一到光比75:25,中心7.5%(还有些为65:35,9.5%)上面了。

偏重中心测光可以说是机械相机时代的统治者,当时几乎每一台相机上都有这种功能,熟悉F3、FM2的朋友对这种测光方式都应该很亲切。在当时看来,这种方式最为理想了,不过当时最为流行的测光方法是不管照的是什么,对着自己的手背测光,哈哈,这个直到现在都非常有效,但是很少看见有人用了,这也是从另一个角度说明了这种方式的弊端。

80年代的中期,尼康FA的推出为测光方式的变化打通了一条新的道路——区域式测光。尼康费尽心机的新产品,它是后期所有相机的楷模,尽管这款相机技术尚不成熟生命相当短,但是,紧接着的AF时代,把测光全面提到区域式的时代。在这一时代,由于电脑的介入,测光的区域也越变越多,而且在测光中引入了距离和色彩的判断,这是一个非常了不起的进步,也是一个非常了不起的商业噱头。不管怎么说在测光中加入色彩信息,可以避免现代相机中测光光敏元件的对蓝光和紫外线过于敏感的毛病,对于大面积单色块的场景测光有所帮助,但是很快发现对于F5这先进的方式相反的是,F5在对于复杂场景的测光,并不比其竞争对手的准确,这其中的主要原因还是在于测光的分析评估的标准上,这种貌似完美的测光方式它的主要原则还是基于18%灰,尽管加上了色光敏感,但是在其分析系统中好像没有完全以色光为评估基准,还是以合成后的18%灰度为原则,难怪是换汤不换药,测出来的结果和原来系统差距并不明显。

在测光上,作为单反相机里最为有实力的厂家,尼康和佳能在测光系统上的变化非常的大,从最开始的5区(尼康)6区(佳能)开始,频繁在测光上做文章,尼康的花样是和焦点系统的距离相结合,对于尼康长期的单焦点来说,与原来的5区测光相比,测光的精度主要在于区域数量的提高,加上的D距离信息,对自然光的场景几乎没有什么多大的帮助,而对闪光系统倒是一流的。到了F5,由于在EOS1N的阴影下,F5要是没有一点比较亮眼的热点,恐怕会没有卖点,所以加入了RGB测光,和后来出现的F100相比,可以比较明显的发现,两者的差别几乎小到可以不计。不能说是RGB测光系统不好,只能说是现在F5上这套系统还不能发挥RGB的能力,现在的RGB还只是个商业意味多过实际意义的系统。

佳能的路主要是不断的增加测光的分析区域,加上他比同僚领先的多焦点控制,倒也发展的很不错,从EOS10开始,佳能的相机的焦点数一直迅速上升,这是它的优势,和焦点连控的测光,以及不断细分的分析区域,这也是很理想的测光方式,但是佳能的问题在于:焦点和测光区域的变化实在是太频繁了,没有彻底的了解和反复的测试,这种方式是很难达到理想的程度,就象EOS3的出现,极为先进的技术,却带来不稳定的结果,开始的产品还是在测光上出了问题,被迫在软件上升级,给用户带来了极坏的影响和烦恼,但是这样的问题却给后来的EOS 1V带来很好的测试和验证。不过这种测试方法,还是和当初的5区6区没有本质区别,还是有很多场景会出现测光不准,和尼康的一样,也是一种貌似完美的系统。

除了N、C之外,只有美能达可以算是独有风范,它是个喜欢创造而不喜欢守成的,不过说起来它在测光上倒是最为单一的,自从14区蜂巢测光出现以后一直坚持在这个系统里发展它的测光系统,虽然也不完美,但是从α7的出现倒是让人看到一点曙光,它的测光评估可以在屏幕上显示,对于略为对测光了解的摄影者都可以比较方便的对测光进行合理的增减。以前的各个先进的测光系统最让人不明白的就是不知电脑测光结果的来历,对测光的控制反而不如简单的测光方式容易入手。α7的出现是一个开头,这样的方式还需要细分测光区,佳能的35区比例比较合适,而且最为理想的是要在取景器里显示出来各区的EV正负情况,对于一个有一定水平摄影者倒是能很好的控制了,最棒的是更方便于亚当斯的区域曝光法的使用,想来这是一个在未来几年的发展方向。
 
其实要把测光说清楚,还是要从测光表的方式来开始,我们一般用的相机的内置测光系统都是反射式的,而手持式的测光表一般都是入射式的,这两种表的的使用和控制都有非常大的区别,很早以前,测光表就是入射式的了,这种表在漫长历史中的一直都是专业摄影者最为信赖和喜爱的工具,虽然这些摄影者中很多都使用象哈苏500或仙娜等不得不依靠这类测光表的系统,但是就算让他们使用当今最为先进的相机,他们还是更为相信他们手中的测光表,我在坛子里漫游了很长时间,从新浪摄坛的兴起衰落,到xitek.com的繁荣,我发现很多人都在玩摄影和摄影器材一段时间后都会希望买一只手持式测光表,这是被135相机繁杂的测光方式和神鬼难测的取舍给弄得脑子发晕的结果,大体上来说入射式测光表的使用会比反射式的简单,它的结果非常准确一般使用这种测光表时,只需要注意测光表的乳白色漫射光罩的方向,最为简单的是把乳白色的半球的正中轴线对准相机镜头的方向就可以了,然后得到的读数就是很准确的结果了,可以这样说,入射式测光表的的测光结果相当于用点测光对在同样位置的标准灰卡测光,一般的情况下是不需对这个结果有什么调整,但是如果遇到胶片的曝光容度的问题的时候就要适度的考虑增减了,特别是使用专业反转片,象维尔维亚这一类的曝光容度很小,而且反差大的胶片,稍有不慎就会失去层次,但是由于他出色的细节和色彩表现,是他成为最为常用的胶卷之一,在用它表现白色或黑色的时候,为了得到应有的细节就必须要对曝光做出偏移,这个偏移量各胶卷有所不同,需要对一种胶卷的曝光特点非常了解才行。

不管怎么说,入射表的结果是在测光系统中需要直接调整最少的一种测光方式,但是由于很多实际的场景是不可接近的比如象风景摄影,这就需要好好掌握反射式的测光表.反射式的测光表统一的特点就是,不管景物是怎么回事统统把他当作18%的中灰来看待,这种测光方式的根本弱点就在于此,我们的世界是丰富多彩的,色彩对于测光表的影响是不明显的,这种测光机制源于黑白照片盛行的时代,现代较为先进的相机中,对测光方式的种种改进,都是为了尽可能的避免测光失误的可能。在当前的负片水平和AF相机的复杂的测光系统来看,一般业余者(指对摄影不了解,对照片的效果依赖于相机自动提供的功能)是足够得到非常理想的照片,但对于对摄影较为严肃的人来看,在反转片较小的容度下,曝光的精确程度是不容置疑的, 不管现在的顶级机多么先进和昂贵,他们提供的测光结果仍然是值得怀疑的,在描述反射式测光的时候,我们一般习惯仍然用手持式测光表来讲述,这种测光表尽管没有内置于相机里的点测光那么合适,但是在换算测光亮度数值和使用一些比较复杂的多点平均测光时,显得更直观和易于操作。

还是先从安大师的区域曝光开始吧,摄影界里几乎所有的人都希望自己能够达到大使提出的预先知道结果的境界,可惜的是喜爱摄影的人如恒河之沙,但对这句话有把握的却是寥寥无几。为什么?这个就真的这么难吗?哈哈,其实答案很简单,你好好想象,你现在用的是什么胶卷?安大师当年用的是什么胶卷?有结果没有?我们现在的摄影者,从开始学习摄影开始就一直使用彩色胶卷,而大师几乎终身都在使用黑白胶卷,看看那些令人过目难忘的,甚至是震撼的照片,你会相信吗,安大师拍彩色片也和我们这些摄影爱好者一样,没有多大的区别,现在在摄影界,尤其是广告摄影和艺术摄影界里有一种说法,古往今来黑白的大师有很多,但彩色方面的,只有哈斯.




聊聊测光(二)

这样的结果除了本身在艺术思维和造诣反面的差距外,安大师的测光方式还是显出了在彩色时代的弥弥老态,我反对现在一说到测光就言必区域式曝光,要知道喜欢守旧忠贞经典的毛病正是中国人的固有民族劣根性,就像中国医学一样,几千年来只知道在老祖宗的余荫下苟且度日,不思进取和创新,而且还强烈的排斥新东西,以至于现在中医的地位在大医院里的地位就可见一斑.测光区域式无疑是比单独的单点测光要好,但是安大师当年的十个区域的分类,只适合黑白摄影,而且这一方法中还含有很多在彩色摄影领域不可能实现的暗房技巧,由于人眼的生理结构,人对黑和白之间的灰度识别的能力很小,大约就是512级左右,也就是8(也是计算机的8位灰度级)个段,加上纯黑和纯白,而黑白胶片以及黑白相纸的表现力来看,把整个色域范围分为十区是很合适和非常精确和科学的,我们来看看这个区域表.
-------------------------------------------------------
0区 相片上一片漆黑,底片上除了片基本身的色调和灰度外,没有任何可用的密度
---------------------------------------------
1区 相片上已非全部漆黑,略有影调,但没有影纹,这是有效临界曝光.
低调区 ---------------------------------------------
2区 相片上初步显出影纹,影象最暗的部分影调深黑,,缺乏纹理.
---------------------------------------------
3区 黑暗物体,影调正常,阴暗部分显出了足够的影纹.
--------------------------------------------------------
4区 深色的树叶,石块或景物阴影表现正常.在日光中拍摄人像,阴影部分表现正常 .
---------------------------------------------
5区 呈中灰色(反射率18%).北部天空影调较浅,皮肤色调较深,石块呈灰色,木头影调正常 .
中调区 ----------------------------------------------
6区 在日光,天空光或人造光中,皮肤影调正常.石块,阳光下的雪景阴影,以及用全色片价浅蓝滤镜拍摄的北部天空,影调都较浅.
---------------------------------------------------------
7区 皮肤影调很浅,一般物体呈灰色,侧光照射的雪景,影调正常
----------------------------------------------
8区 明亮部分影调细腻,有适当影纹,雪景影纹相当明显,任务皮肤上有高光.
----------------------------------------------
9区 明亮部分没有影纹,接近于纯白色,与1区的略有影调而没有影纹颇为相似,用聚光型放大机将小规格底片放大,相片呈纯白色,与10区无明显差别.
-----------------------------------------------
10区 呈纯白色,画面明亮,有反光
----------------------------------------------------------

大家看明白了吗?这是从亚当斯论摄影中照抄而来的,不过读上去多少有点狗屁不通,不知道原文版本的书是怎么说的,反正现在这一本的翻译是很差的,其实这个表要说得很简单,就是把人的皮肤当作6区,也就是如果对准皮肤测光的话,就要加一级曝光,这个说法一直都很经典,不过这是对于白种人而言,对于我们黄种人,一般在城市里养的白白胖胖的来说,六区读数基本也够用,但是天生黑牡丹或者是久经阳光暴晒的劳动人民来说,直接按照5区的读数或者在5,6之间这种也是适合的,所以你看,这也是见仁见智的东西,现在的各位大虾一年也用不到几卷黑白,甚至是根本不用,但是彩色的可能是好几倍或好几十倍,但是大家用的测光的依据是什么?还是沿用区域,或者完全交给相机自己的电脑?你有过对测光不满意吗?好了好了,有点在街上吆喝的味道了,其实我也只是一个学习者而已,只不过在这方面别有一点心得而已。对于彩色摄影,以人眼的结构而言,比黑白的512级人眼在色彩方面的识别能力可是非常精密,以正常的情况来说,普通的人至少可以分辨16亿以上的的颜色,而且颜色不象黑白这样简单,单以亮度计就可以了,他分色相和深浅而且彩色胶卷的原理和黑白的不尽相同,完全的的按照区域的方式不适合,因为有的颜色,在人眼中的亮度感觉,和用18%灰度计测出来的结果是不同的,比如说吧,就以现在比较流行的维尔维亚来说吧,测光表对纯红色的读数比较准确,但是对于纯黄色,测光表的读数就低了很多,准确的说是低了一级半,在曝光的时候,如果想要对大面积的的较纯正的黄色还原正常的话,就需要将在内测光的测光值加一级半才能得到如同眼睛看到一般的纯正的黄色.我向大家现在使用的大多都是135相机,这种片幅由于要得到一张正常尺寸的照片需要相当大的放大率,不同于当年的45或810的大画幅相机,他对于层次细微之处的表现要差很多,尽管现代的胶卷技术进步了很多,以135的眼光来看,黑白照片的层次分辨最多也就是8-9级,区域中的0,1和9,10两区是没有区别的,在45的机器上,甚至于在现代的120机器上精心制作的的黑白照片时刻比较明显的分辨出来他们的差别的.对于彩色片,我们仅对于反转片为基准,负片的后期影响太大,虽然在容度和色级表现方面要好过反转,但是在实际中由于密度方面的差异,视觉效果反而不如反转的悦目,以我们日常喜欢使用的反转胶片为例,柯达爱泰康64T和富士维尔维亚是现在胶卷中具有很长使用时间和极为可靠的性能表现的胶片,在以EV为单位的亮度倍级关系中只能表现处4级,而象现在出现的富士RPD III这样的胶片就可以表现出5级,彩色负片普通的民用片可以表现5-6级,象柯达埃克塔 25这样的专业负片就只能表现出5级,因此在彩色摄影中就要对测光曝光更要小心谨慎,尤其是专业反转,他们对色彩的敏感性非常高,稍有不注意,最后的照片就有可能失败.关于彩色曝光的区域修正,原来是出自广告摄影界,后来逐渐在风景和较严肃的旅游摄影中得到体现,在国外相对比较流行,但是也要在高级摄影课程中才会有,下面的色块表是用于二类(也就是现场光,自然光环境,色表现要求的重要级别等同于现场得均衡亮度,适合于人像,风景和建筑等摄影类别),这个色表我在国内看见过一次,好像在是浙江出的一本叫风景摄影高级教程上的,书是一很有名的美国自然摄影家John.Flelder写的,Mr Fleder的摄影课我曾经听过,印象非常深刻,它的色彩反射率曝光区域修正法和我后期学习的广告摄影中的色彩还原色卡表补偿法有异曲同工之妙,虽然后者更加精确,但是前者无疑更实用,现在就看看这个表,他是以色彩表现尽量准确为原则在测光是只要对准画面中最需要表现正常的色块区域,然后对比色表,看看归属,是否需要加以曝光补偿,使用这种曝光方的时候建议尽量长期使用一种单一的胶卷,以充分掌握这种胶卷的曝光特性,这个主要是为了在对付难度很高的高反差景物的拍摄,以职业的眼光来看的话,这样的情况不管是否对拍摄结果有否把握都应该采用括弧曝光,因为这样的做常会有曝光不完美的照片才是佳作的情况,不错过每一个机会才是摄影者的目的.

好了好了,从上面看,是不是觉得有点烦,我们从上面的结论中看到了什么?根据安大师的表,我们也自己列一个表,对大家或许有一点作用.这是一个基于反转片的表,结合色彩补偿使用,至于负片基本同类,但是在细微方面和反转有点不同,在这里不再细说了。
-2ev 影像呈黑色,没有细节,色彩无法分辨,在有的胶片和真正的黑色尚有区别,但是需要较大幅面的底片才能区分暗调区
----------------------------------------------
-1ev
影像明显暗于眼睛所看到的实际景象,有细节,但细节和质感难以辨认,色彩晦暗,颜色过深.
--------------------------------------------------------
-1/2ev 影像略暗于实际景象,细节质感表现清晰色彩较为深,有时看上去会显得饱和度较高.
----------------------------------------------
正常区 0 曝光正常,细节,色彩表现正常
----------------------------------------------
+1/2ev 影像略为明亮,细节质感仍然清晰,但是色彩偏淡,饱和度变差.
--------------------------------------------------------
+1ev 影像明显亮于实际看到的景象,细节和色彩弱化,偏淡
----------------------------------------------
+2ev 影像发白,没有细节,色彩.但是有的容度较宽的胶片上会有很前的色彩,但影像几乎不可分辨



@九天寒冰
取消液晶屏的感受 徕卡M Edition
                                                  文章来源:互联网

徕卡M Edition 60相机是徕卡为纪念M系列相机问世60周年而推出的纪念款产品。去年的Photokina2014展会期间发布,全球限量仅600台。在去年的12月20日正式在日本上市,价格方面,包括M 35mm f1.4ASPH.镜头的套装价格为232万2,000日元(约合人民币12万2200元)。      当然,由于配额的问题,日本市场上这款限量套装相机的数量不会很多,虽然价格不菲,但是也是一机难求。所以一般人很难获得这款产品的体验机会,不过在最近,日本Dcwatch网站有机会对这款产品进行了几天的体验,今天我们就来看看这款特殊的限量产品究竟有哪些厉害的地方。
徕卡MEdition 60相机在外观上有了较大的改变,是由徕卡和奥迪团队共同打造的,追求一种极简的风格,其最大的看点就是取消了液晶屏的搭载。
在徕卡MEdition 60的机身背面,徕卡用胶片时代的感光度拨盘取代了液晶屏原本的位置,这让人忽然感觉到一丝浓浓的胶片味道。但是机身的厚度还是与徕卡大M保持一致,显得较厚,并没有达到胶片徕卡M相机那种薄的程度。而徕卡官方的解释是虽然取消了液晶屏整体部件,但是由于要考虑到机身内部元器件的散热,所以体积上并不会有什么改变。然后再来看机身的材质,与普通的徕卡M那种不锈钢感觉不同,这次的M Edition 60采用了钛灰色的涂装,有点“钛”金属的感觉,但是和钛的轻巧相反,徕卡M Edition 60的机身还是依然沉重,算是保持了传统的徕卡手感吧。

最近的数码相机,采用金属机身的产品大多是使用了镁合金材质,这样可以保证机身强度不变的情况下,尽可能的轻便,但是徕卡就是这样,还是依然保持自身的传统,哪怕是这样特别纪念版的产品,依然还是沉重,敦实。
细节上来看,这次徕卡M Edition 60提供了热靴盖,采用了金属材质。快门部分,由于采用了新的材质,使得快门手感相对于徕卡M有了改变,并且快门声音也发生了变化,显得更为低沉。
另外,由于机身的极简化设计,使得徕卡M Edition 60上挂相机肩带的卡扣也被省略了,如果要用背带,就要外接另外的相机底座才能实现。由于机器是借来的,所以原作者在使用过程中非常小心,没有肩带的情况下的确是蛮辛苦的。。。
作为产品的参数和性能,徕卡M Edition 60基本上和目前在售的徕卡大M(Typ240)一样,当然,由于没有了液晶屏,那么在操作上的区别还是有比较大的区别。首先是照片的存储格式大小,徕卡M Edition 60只有DNG格式选择,白平衡设置也没有。所以这些调整只能通过后期进行raw处理来实现。另外,由于没有屏幕,使得用户对于SD卡的管理也必须借助电脑,用机身格式化存储卡也不可能完成,与之相关联的,诸如存储卡容量显示、电池容量显示,徕卡M Edition 60一概没有明显的显示(取景器里面会有提示),但整个使用体验来说就非常的不同了,拍摄时,先设定好感光度,然后在镜头的光圈环上调整光圈,然后对着取景器按下快门。另外,相机还是具有光圈优先模式的,总体来说,操作感觉非常近似胶片相机。
实际体验中,让用户的感受还是非常奇怪的,作为一款数码相机,用户不能第一时间预览照片,回家在电脑中如果没有安装相关的软件也是不能看到照片效果的,所以这可能会让很多数码相机用户觉得不适应,但是对于胶片相机用户来说,这一切都是可以理解的。
对于摄影用户来说,从胶片时代进入到数码时代之后,拍摄的方式会产生变化,大部分用户都习惯并且乐意在拍摄后马上回看和预览之前拍摄的作品,而往往忽视了在胶片时代中那种通过思考后谨慎的创作。也许,徕卡M Edition 60相机的出现,给我们带来了思考和反思。
徕卡M系列相机在数码化之后,其实一直保持着胶片时代的烙印,依然坚定的保持着纯旁轴的设计,依靠光学取景,手动对焦,所以和现在主流的数码相机比较,在易用度上要难很多。而功能方面来说,主流数码相机所流行的高清视频拍摄、内置WiFi功能等等,徕卡M系列则压根没有考虑。而徕卡这次的M Edition 60相机更是将浓重的胶片味发挥到了极致,所以作为从胶片时代一路过来的徕卡M用户来说,上手也并不是什么大问题,只是需要稍微适应一下。可以说,徕卡对于M系列还是非常固执的坚持着传统,而面对数码化的今天,徕卡也不是说一味抵触,也推出了徕卡T这样的纯数码化产品来迎合市场。
徕卡推出MEdition 60相机的最大意义还是在于找寻市场中的差异化,保持传统,向经典致敬,而总是会有那么一小部分用户会喜欢。



像与画
2015-01-20中国摄影报
田荣军 | 文  

1869年,英国摄影家H·P·罗宾森在《摄影的画意效果》一书中提出:“摄影技术上的改良并非等于艺术上的前进。摄影家一定要有丰富的情感和深入的艺术认识,方足以成为优秀的摄影家。”在此,“深入的艺术认识”可以理解为对摄影中的绘画因素的追求和把握。纵观西方摄影艺术的发展历史,可以看到其与绘画艺术的发展息息相关。从绘画主义摄影、印象派摄影到达达派摄影、超现实主义摄影,都带有鲜明的西方绘画流派的印记。虽然写实主义摄影仍然是摄影艺术的主要流派,但追求摄影艺术的画意,追求摄影作品的情感、意境和形式美,一直是西方摄影家长久追求的目标。



绘画中所积淀的人类视觉和审美的经验,无疑是摄影所能继承的最宝贵财富,因此早期的许多摄影家都是由画家转变而来。绘画的发展体现了人类以视觉来认知世界方式的不断进步过程,即追求形式之美的过程。人类原始社会时期的美术创作都以线为主,形式感很强。但这种形式感是稚嫩和被动、不自觉的,如法国拉斯科洞穴壁画和中国原始岩画。其后,中国画在上千年的发展中一直保持着以线造型的特点,没有放弃对形式美的追寻,并不断完善。而西画则从古希腊时期开始走向模拟客观的路径,尤其自文艺复兴时期始,透视学与解剖学的发展使西画再现自然的能力极大提高,题材和内容成为西画的重心。然而自印象派之后,西画开始主动地探索画面的形式之美,如塞尚、毕加索、马蒂斯等人;至康定斯基和蒙德里安的抽象艺术达到极端。



形式美是人类视觉认知世界方式的经验集成,它就是将丰富而繁乱的自然万象归纳为点、线、面、色四大因素,然后在画面中运用人类的审美经验,将这四大因素进行各种搭配和组合,从而形成风格、审美各异的作品。形式美的存在价值和意义,就是其可以在平面上再造一个“第二自然”,它是真实自然的集中和强化,所以吴冠中先生曾振臂高呼:“形式就是美”。



在国内,虽然摄影技术传入较早,但中国摄影艺术一直多强调纪实性与写实性,虽然有很多作品在构图、色调上呈现出一定的绘画效果,但没有明确地提出画意摄影的概念。从吴晓鹏先生的摄影作品中,我明确地发现了其中的“画意”,也就是对形式美的积极主动地探求。他将关注点放在对自然景象的大胆取舍方面,他总是努力地在寻找自然物所形成的点、线、面、色的组合,寻找其中的节奏、虚实关系,或者强烈的反复与排比。有的作品呈现空灵润透的水墨效果,有的作品呈现厚实凝重的油画效果。欣赏他的作品,如同在品味绝佳的绘画:那水波的处理,像极了马远的网巾纹水;斑驳岩石与净洁白雪的交融,枯枝与雪山的互为映衬,又是活生生的水墨山水画;红山与蓝天的大面积对比,具有古典油画的厚重感;夕阳下的“之”字形逶迤山脉,构成了一幅现代派油画;而光影变幻又使得赭红色的山坡仿佛旋转起来,颇具抽象的宇宙境界,使人心胸跌宕不平。但是还可以看到,他非常精当地把握着摄影和绘画之间的“度”,他的所有影像都是现场完成,绝不用后期软件制作,没有让摄影盲从于绘画。这与西方早期绘画主义摄影家控制镜头成像、暗房加工,甚至用画笔、铅笔、橡皮在照片上加工、提出“要使作品看起来完全不像照片”等做法与主张截然不同。



摄影是一项科学发明,它对自然万物的态度是科学和理性的,它可以纤毫毕露地还原自然界的每一细节。摄影还是一门艺术,是人的情感和审美经验渗入的结果。摄影术和摄影艺术的最大区别,是后者对审美和艺术本体语言的主动探索和掌握。摄影艺术家应按照审美理想主动地剪裁自然,或“再造自然”,这应该是摄影艺术得以保持旺盛生命力的保证。
七个理由让你去拍黑白
2015-01-21胶片的味道

文章来源:中国摄影出版社

来自摄影师 David Geffin 的意见,加上笔者个人分享,综合出 7 个拍摄黑白相片的原因。

1、去除颜色的干扰

黑白与彩色相片的最大分别,当然是颜色的存在。颜色是表达相片意思的重要信息,但如果色彩太多太杂乱,反而会成为干扰观者视觉的噪声。

2、让你更注意光线的变化

没有颜色,让你更注视光与影的互相作用、光的方向、强弱、质地(软光和硬光)等等。其中,亚洲摄影师何藩便是擅于以黑白相片展现光影魅力的摄影大师。

3、强调情感表达

黑白相片让眼神、细纹、面部动作等表情内容更加仔细分明地呈现。

4、黑白相片的恒久价值

缺少了颜色信息,让观者较难判断相片的时间性,也不会有种落伍的感觉,因为黑白相片仿佛本来就是属于过去,并不会因为时间而降低其价值。

5、突显形状、线条、模式

黑白色调让环境题材的形状、线条和模式能更分明的呈现出来。

6、突显肤色、面容

黑白人像照不会被妆容所干扰,呈现出主体的原始面貌、皮肤质感等。

7、让你注意构图

没有颜色对比的干扰,让相片意思能透过光影、主体互动等构像素素表达出来。

当然,彩色相片亦有它的特点:某些影像信息非用颜色不能表达,例如拍摄国旗等等。所以,黑白与彩色相片两者各有特色,亦互无冲突,如今数码摄影让你随时可以在黑白与彩色相片之间交互拍摄,我们何不擅用这些便利功能,共同探索拍摄这两种相片的乐趣。


大光圈定焦镜头贵在哪儿?

2015-01-22龚力中国摄影报

大光圈镜头不仅体积重量较大,取景明亮、成像优异也是它们突出的优点,但它们的价格却比光圈偏小的镜头往往贵出2-3倍有余。

与最大光圈较小的镜头相比,大光圈定焦镜头(f/0.95或f/1.4)等的优势颇多,取景亮,景深浅,背景虚化佳,而且分辨率也高。但是,大光圈镜头的价格却要贵出2-3倍,究竟贵在何处?
   
其实,大光圈镜头贵在成本方面,而这成本中绝大部分是用于改善最大光圈下的成像质量上。对于所有光学镜头来说都存在各种像差:球差、慧差、像散、场曲、畸变和色差等,这对镜头的清晰成像都有负面作用,不同的镜头在研发时通过改良镜组设计、运用萤石玻璃、非球面透镜等措施来改善成像质量。即使这样,价格高昂的大光圈定焦镜头,其成像质量也并不是完美的,依旧受到各种像差的影响。其中,对影像分辨率(清晰度)影响最大的当数球差、慧差和像散。
   
球差
球差,俗称模糊圈,是指从镜头口径入射的平行光线,在经过球面透镜折射后且由于光圈孔径角的不同,造成远离光轴的光线与邻近光轴的光线相交于不同点,形成圆形弥散光斑,表现为分辨率较低、影像模糊。
   
通常,镜头的球差问题在最大光圈下较为明显,但随着光圈孔径的缩小(减小光圈孔径角)后,则有所改善,也有部分高质量的镜头会采用非球面镜片来进行球差的矫正。一般来说,每支镜头的最佳成像光圈通常都是最大光圈缩小2-3挡,例如,35mm f/1.4镜头的最佳成像光圈为F4或F5.6。另外,某些采用特殊镜组设计、多片非球面镜片的镜头在缩小2挡之后即可实现最佳成像,例如,尼康AF-S尼克尔24mm f/1.4G ED镜头(2片非球面镜片)在F2和F2.8光圈下的实测最高分辨率分别达到了3900LW/PH和4100LW/PH的高水平,而且F4-F11之间皆可超过4000LW/PH,仅在F16时受到“极限光圈衍射原理”的影响,分辨率才会降至3300LW/PH左右。
   
在最大光圈下拍摄时,球差是大光圈镜头所要克服的重大问题,因此在光学设计时需要做出诸多修整,以保证最大光圈下的分辨率依然能保持在一个可接受的范围内。

慧差
镜头成像除了受到球差的影响之外,射入镜头的光线还会受到慧状像差的影响,简称"慧差"。慧差主要是指光轴外斜向射入镜头的光线在经过光学系统折射后,不能在焦平面结成清晰成像,而是形成了拖尾状彗星形光斑。慧差与光圈孔径和视场大小密切相关,即光圈较大的镜头、视场较大的广角镜头都易于产生慧差。
   
慧差容易出现在大光圈广角镜头中,画面边缘易出现非圆形且呈慧星状的影像。在设计时,一般采用特殊材料玻璃以及非球面/双非球面镜片来改善成像。

像散
在镜头视场较大的成像中,画面边缘部分景物的光线远离光轴、光线斜射角较大,在经过光学系统折射后,其子午光束与弧矢光束的汇聚将不在一个点上,即最终表现为成像不清晰。像散的大小随视场角的大小而有所不同,即画面中景物平面上各点距离光轴的远近不同,像散的大小不等。通常,画面边缘的成像受到像散的影响,导致分辨率降低,成像略显模糊。像散的矫正方式与慧差的矫正方式较为接近,改变球面曲率和选择合适的玻璃材质都可有效改良像散现象,但这也会提高镜头的生产成本。
   
总体来说,大光圈镜头的成像质量的确要高于光圈较小的镜头,但在最大光圈下的成像质量也并不十分乐观,其最佳成像光圈的特性与小光圈镜头颇为相似;而且,在影像分辨率方面,小光圈镜头与大光圈镜头的差距并未与价格差形成正比,大光圈镜头更多的成本都被用于改善最大光圈下的成像质量。

谢谢欣赏!
他乡和故乡

2015-01-24中国摄影报

● 赵卉 | 文  

在摄影人眼中,喜爱在他乡创作的程度远远超过了在故乡的摄影。其实,对于一个景区而言,故乡和他乡是相对的。不管是远来的“和尚”,还是本土的“居士”,艺术创作无国界,他乡故乡各有所长。

故乡的优势在于本土摄影者掌握天时地利人和。身处故乡,道路熟悉得甚至闭着眼也能知道什么机位能获得何种拍摄效果。彩虹、晨雾等特殊天气不用长途奔袭,守株待兔即可获得“大片”。而对于某些特殊的地理标志性建筑物而言,对季节和时间的把控更是得天独厚,占尽先机,拍起来得心应手。但只拍故乡也不乏缺点,故乡的一草一木是身边熟悉的景物,即使再好的题材,日子久了也会变得熟视无睹。司空见惯的场景常常无法激起强烈的创作欲望,审美和情趣逐渐变得麻木,使用镜头焦距时难免产生懒惰思维。常规角度,常规构图,缺乏新意,由此患上“创作动力不足”综合征。

拍摄他乡恰好相反,往往是看啥都觉得可拍。无论建筑还是风景,都觉得那么的新奇和独特,对人物或景物的创作欲望极强。但缺点也是显而易见的,由于不熟悉道路,除了路程上的时间过多耗费外,无论出不出片子,交通和住宿都是一项刚性需求。有时甚至未见一张片子,大把的钱却全交了出去。而且在时间的限制下,想要找到独家的角度可没那么容易。即使再“好好学习”、推陈出新,怎敌得过当地影友的“天天向上”。如果天气不给力,车马劳顿,花钱受罪又不出片,内心苦不堪言。如果当地方言口音较重难以沟通,对于喜欢拍摄纪实的影友无疑是个天大的灾难。

综合以上的长处短处,总结了一些经验:立足本土,展望他乡。本土的优势不能放弃,他乡的风景也要伺机前往。争取做到互通有无,两不耽误。平日里假期不多,可以有计划、有步骤地拍摄自己周围熟悉的景物,尝试不同的拍摄手段和方法,转换拍摄角度,大胆尝试“反弹琵琶”的创新操作。另外,利用网络结识各地摄影方面的“英雄豪杰”,在相互切磋、比拼技艺、共同提高的同时,尝试性进行交换“拍摄根据地”的方法,互邀互访,达到创作开发的目的。取长补短,互通有无,一定可以在摄影技艺上一起提高。

谢谢阿拓!

谢谢阿波罗版主的欣赏和点评!
冬季相机与镜头养护
徐宁
《中国摄影报》2014年1月7日第七版

冬季无论拍户外风光还是城市纪实都对相机和镜头有不同要求, 正确的使用和保养可以让这些摄影器材延年益寿, 如果使用方法不当, 冬季器材损坏的概率则要大大高于其他季节。
避免冲击和碰撞
许多相机和镜头都大量采用塑料材质作为外壳, 在冬季即便质量很好的工程塑料, 遇 到过于寒冷的天气也会变脆。此时也许一个非常轻微的碰撞就可能造成相机或镜头外壳破损或出现裂纹, 因此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避免意外的冲击和碰撞。
外出携带相机和镜头时, 应使用具有较硬外壳和专用内胆隔层的摄影包, 内胆隔层最好具有魔术贴, 可以根据相机与镜头大小分拜放置, 如果长时间旅行, 最好将挂机镜头也从相机上取下来, 减少相机与镜头之间因旅途震动而引起的轻微震动, 这样有利于延长相机和镜头卡口的寿命。
另外, 尽量减少把摄影包直接放在颠簸的自行车后架或直接放在汽车后备箱地板上: 如 果实在要放, 也最好垫一个垫子并固定好摄影包,防止来回晃动。镜头如果有镜头袋则最好先用镜头袋包裹后再放入摄影包中。户外拍摄时, 相机背带不宜过长, 减少相机或镜头与其他物体磕碰的几率。有条件的, 可以为镜头配上专用橡胶遮光罩或镜头套, 一般建议最好给镜头安装遮光罩和UV镜, 防止意外冲击给镜头带来的直接损害。
避免相机跌落到雨雪中
应随时将相机背带挂在脖子上, 使用三脚架应用皮筋将背带扎短, 防止脖子挂住相机背带而导致脚架倾覆。如果遇到相机意外落入冰水或雪中, 应立即在捞出后关闭相机电源, 取出电池, 擦干外部, 并用吸水的镜头纸, 将相机或镜头的边缘水分吸干。有条件的可以用吹风机烘干相机。干万不要尝试再次打开电源, 否则有可能造成内部电路短路而烧坏相机 。
需要注意的是冬季进入房间后不要将器材放在房间的玻璃窗边, 尤其是北方的房间内一般都有暖气, 户外气候寒冷, 室内的热空气在房间窗户的玻璃上遇泠容易冷凝出水, 房 间内的窗户边就成为湿度最高的地方, 将相机和镜头放置在这里很容易受潮。
防止冷热交替
冬季从户外突然进入室内后, 一般温度会急剧变化, 此时, 镜头和相机的玻璃上容易凝结雾气, 如果开机使用就有可能造成相机或镜头电路短路。因此, 应静置 10— 20分钟后,待设备温度与室温相同后再开机, 这样可以有效避免水雾侵蚀相机和镜头。此外, 在户外进行拍摄时, 最好还应戴上口罩, 一来可以为面部保暖, 二来可防止不经意的哈气在相机快 门或反光板上结露或导致镜头表面起雾而影响拍摄。
减少镜头更换
如今冬季已经不单单是雨雪天气了, 在沙尘或雾霾天气拍摄也应注意尽量减少镜头的更换。这些天气中, 空气中要么湿度大, 要么灰尘微粒比较多, 频繁更换镜头有可能导致感光器件或镜头内部进入水汽或霉菌。如果一定要换镜头, 建议用一块大号的无纺布遮盖镜头和相机或将相机与镜头放在摄影包内进行盲换, 减少水汽和灰尘迸入镜头或相机内部的可能。
给相机与镜头贴暖宝宝
如果户外气温过低, 电池续航能力将大大降低, 同时也有可能冻住相机快门或镜头的变焦、对焦齿轮组件, 为了保证相机和镜头在过低温度下依然可以正常使用, 建议在相机底壳和电池舱外贴一块暖宝宝来保温, 并在镜头的变焦和对焦环侧也贴暖宝宝。需要注意的是,如果发现在拍摄时相机的快门开始出现粘滞现象, 或旋转镜头的变焦与对焦环时比较卡涩,就说明相机的快门或镜头变焦 、对焦组件中的润滑液体已经被冻住了, 此时干万不要强力旋转或继续拍摄, 防止内部动作组件磨损。
防止静电和强磁场
冬季拍摄时, 一般手上都比较干燥, 身上容易带有静电, 在这种情况下, 如果手指触碰相机的外露触点(如闪光灯热靴触点, 镜头后信息触点、各种USB、HDMI接口或闪光灯接驳口触点 )或镜头就有可能因静电击穿电路造成损坏。因此, 在冬季拍摄时最好避免触碰这些触点, 如有必要可在手腕上戴上防静电腕环和橡胶手套, 或经常洗手以消除静电。
用干燥剂和干燥箱
冬季北方室内比较干燥, 许多人喜欢使用加湿器来湿润空气, 但这对于相机和镜头的保养是不利的。有条件的应购置专用摄影器材干燥箱存放相机与镜头, 或者将相机与镜头放在摄影包内, 包内放置专用的变色硅胶或干燥剂吸附水汽, 每隔一周注意检查硅胶或干燥剂的情况, 如果硅胶变色或干燥剂变湿, 应立即更换。
定期检查相机与镜头
许多时候, 相机和镜头不是用坏的而是放坏的。长时间不用相机, 容易导致相机内部电容老化或内部机械构件润滑油固化。为了避免这样的情况, 冬季即便长期不用的相机与镜头,也应每隔2周就装上电池在不同的快门速度下拍几张, 镜头应在不同光圈和焦段处进行拍摄,同时使用几次手动对焦功能。用完后应取出存储卡与电池, 并取下镜头, 将相机与镜头盖好护盖分拜保存。镜头存放时应大头朝下, 如果带有手动光圈功能还应将光圈放到最大状态,避免自沉应力。

@寒冰:图文并茂,内容详尽,期待更多!

细数摄影师的基础装备

2015-01-26中国摄影报12版

作为一个接触摄影多年的全职摄影师,在摄影器材上的成本投入都是较为理性的消费。但是,很多基础的硬件还是必须的,也是必要的,否则就不配称之为摄影师。
    
主力相机  一台全画幅单反数码相机无论是佳能、尼康还是索尼,价位基本都在1万-5万元之间,根据需求不同,大部分写真摄影师会花费1.5万元左右,而婚礼摄影师为追求速度,可能会要花到3万-4万元。这里不谈那些发烧级或者商业摄影的中画幅相机,以及那些几十万的数码后背。
    
备用相机  通常,还应备有一台备用相机,当然也有摄影师会再买一台万元级的同型号单反作为备用机,但大部分人会选择轻便些的机型。目前,比较主流的索尼的A7或者富士或者理光等轻便机型,售价基本也在5000—10000元之间。有人会问要备机干吗? 因为平时拿单反很重且长时间拿着很辛苦,为了随手记录的要求,拿一台轻便的相机极有必要。当然,在主机出现问题故障时,拿备用机出场临时补救一下,能把客户的损失减少到最小。另外,在拍摄婚礼时也可以双机上阵,主机和备机搭配不同焦段的镜头,把视角记录得更全面,以免更换镜头时错过一些珍贵画面。此外,双机工作也可以避免换镜头的时候镜头摔落或是机器入灰的风险。
    
特殊相机  这类相机主要用来记录一些特别视角和场景。例如:水下、空中、一次成像或一些不方便手持拍摄的相机等。比较有代表性的防水相机一般都是GoPro、一次成像的拍立得、航拍的大疆等。GoPro加一些配件的价位也在3000元左右。拍立得加上相纸在1000元左右。而航拍就先不算在内了,太奢侈了。
   
这里要提一下,大部分摄影师对相机画质,各方面要求都比较高,加上数码时代技术更新很快,所以基本上是平均1-2年更换一台相机。当然,若想着更换一台更好的相机,就能瞬间提高摄影水平,那真属于白日做梦(这里没有提到胶片摄影有关内容,因为胶片已经是属于更烧钱的摄影了)。
   
镜头  一般来说,人像写真摄影师主要会用到35mm、50mm和85mm这三种焦段的镜头,如果都买佳能的红圈镜头,成本支出差不多26000元左右。假如是婚礼摄影师,那就需要更广的镜头,类似于14-24mm焦距段的广角镜头,其价格基本都在万元左右。还别说,摄影师有时候就是这么任性,经常会为了一次拍摄的需要而添置一支万元级别的镜头。
    
但是,通常摄影师至少会常备三支镜头:广角、标准和长焦,成本约为25000元。别忘了,还需给备用相机购买镜头,有可能一支还不够,暂且算5000元。另外,那些特殊老镜头并不是人人都会购买和把玩,就不算在镜头的成本之内了。
    
闪光灯  虽然很多摄影人都有相机和镜头,但闪光灯并不是人手一支,这是因为大部分的拍摄都基本用不上闪光灯。但是,每个全职摄影师至少拥有一支闪光灯,各家原厂闪光灯的价格基本都在2500元左右。而闪光灯的多组电池和充电器的成本暂且估算为500元。

三脚架  三脚架是风光摄影师必备的,估计每个摄影师都应该有一支,价格约800-10000元不等,而对于要求不高的大部分人来说,1000元左右的三脚架也算是合理支出。
    
摄影包  世界上不是只有女人爱包,贵重的摄影器材必须存放好,因此摄影师一般都有两个摄影包:一个单肩包和一个双肩包,而白金汉、乐摄宝、国家地理或小野人等品牌,都是比较热门的。粗略一算,几个摄影包的成本大概需要花费6000多元。当然,每个人的追求不同,暂且算作1500元的成本来购置两个摄影包。
    
电脑  摄影师需要大量的时间进行后期修图工作,大部分摄影师在后期上所花费的时间远远超过前期拍摄的时间,一台高性能的电脑可以提高工作效率。但对于摄影师来说,不仅要注重性能,还要关心显示器的色彩和分辨率等指标是否够用。因此,一台配置较高端的电脑是必须的。当然,这个“高端”也是可控的,一台台式电脑+显示器成本约为8000元左右。另外,摄影师们通常都至少拥有两台电脑,还要有一台笔记本,以用作外出拍摄时修图处理之需。这台笔记本电脑基本上以Macbook Pro为不二之选,按照配置不同,平均成本也在10000元左右。另外,电脑的更新速度基本是2-3年一次换新,到时自己的二手电脑就卖不出价钱了。
    
存储卡  业内有句话:“硬盘有价,数据无价。”数据(数码照片)就是摄影师的生命,所以我们都会在存储设备上花费很多钱,只为了保证数据的安全。这是因为,如果客户花了万元邀请去国外拍摄,或者是新人花费了几十万而准备的婚礼,但拍摄的照片全部丢失时,那就是无法弥补的损失了,这个损失谁能担负得起?因此,对摄影师而言,数据的安全性高于一切。
    
再谈谈相机的存储卡,最常用的是SD卡和CF卡,但随着相机连拍速度和像素的提升,对存储卡性能的要求也越来越高。通常,摄影师们都会选择90MB/s以上读写速度的存储卡,容量基本以16GB、32GB或64GB较为常见。而一个摄影师平均至少拥有四张存储卡,其单价是:SD卡平均250元左右,而CF卡普遍在450元左右。太贵了?这绝对不贵,贵的CF卡动辄几千元,450元左右都算是理性的合理消费范畴了。粗略一算,四张存储卡的成本在1500元左右。另外,存储卡的损坏和遗失的几率比较高,以后也会随着相机的像素提高,随时增加存储卡的数量。
    
硬盘  相机的存储卡只是存储拍摄当天的照片,之后还要转存于电脑硬盘中,来作为长期的存储和备份。那我们需要多大的硬盘呢? 以婚礼摄影师平均一天拍摄RAW格式照片2000多张为例,一天拍摄的数据量大概在60-90GB左右,以平均一天75GB,一个月5单婚礼,一年下来就拍摄了4500GB的照片,那就至少要一个4TB的硬盘来存储。而且,为了保证数据的安全,还需要再买一个硬盘来作为备份,以免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失,因此每一年约有8TB的硬盘消耗量。以售价约1200元的WD的4TB红盘计算,一年的成本就是2400元。当然,通常还需要一个2TB的移动硬盘,来为旅行拍摄做存储备用,成本约为800元。 其实,硬盘还有许多连接的设备,例如群晖的NAS存储设备,这些都是3000元起步,但不是每个人都会用它,这里就不一一列举了。

基础打好了,才能彻底败家!

加油吧!
摄影新风中的怀旧潮

2015-01-28杨依依中国摄影报

有人评价时尚界的流行风向,不过是“隔几十年抄一抄”,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流行的阔腿裤,转眼又变成当下的热门款式。人们清醒地认识并讽刺这种往复的同时,又不可自拔地身陷这种循环。其实哪只是衣装打扮如此,在高新技术带领下一路昂首阔步发展的摄影,也没有摆脱这种怀旧、复古的风潮。

旧色彩
黑白的影调片子,后期加大对比和反差,并增加杂点;采用淡黄色叠加,将黄色调做旧并制造不均匀泛黄的感觉;模仿黑白相片手工上色的技术,彩色相片降低饱和度,并局部选取调色和加色;模仿彩色照片褪色效果,降饱和,加黄调及做旧……类似这样对照片色彩的加工现在并不少见。在色彩还原技术已经越来越完善的今天,人们还要如此满怀热情地去复原摄影早期色彩的不完美之处,的确是个有趣的现象。

或许是因为对老照片审美的偏好,或许是故意在获得完美影像如此轻而易举的今天想寻找到点不确定的因素,人们开始在照片上“加点料”。不满足于数码后期技术过于机械化的加工,为了更自然地复古,一些人甚至把照片放进茶叶水里浸泡、染上特定的颜色。摄影人专心于此,甚至给宝丽来、LOMO等立拍得器材厂商带来了生机,一些手机拍摄插件也在不断设计多种怀旧风格的滤镜效果。

2010年,柯达克罗姆彩色胶卷正式宣布停产,引来世界各地曾经使用过该款胶卷的摄影人的“追悼”,尤其是曾经充分应用柯达克罗姆的色彩质感,拍摄出众多经典作品的史蒂夫·麦凯瑞(Steve McCurry)。柯达特将最后一卷柯达克罗姆交给他完成拍摄。这无疑向我们说明,照片中呈现出的色彩特质虽然带有时代的印记,但只要能为己所用,实现个人的构思,就是适时的。这也是新彩色摄影在今天看来依然意义非凡的重要原因。

古样式
时至今日,拍摄影楼式的时尚大片再也不是时髦的做法了,像穿越时空那样来一组老式新照,才赶得上潮流。甚至很多年轻人在拍摄婚照时,也在故意模仿旧时候拍摄的样子,穿上数十年前样式的婚纱旗袍,站在幕布背景前,摆出特定的姿态,成为婚照的一种趣味表达方式。这是“复古”时尚生活(穿着复古衣物、购买欧美老式家具、举办英伦风的骑行大会)影响下的产物,或许也是一种对旧时光的追崇、对“穿越”心理的满足。

为了适应这样的风尚,拍摄者们也没少下功夫。这需要了解一些当时的时尚文化,细致地观察不同年代的流行装束和服装风格,搭配一些带有复古元素的饰品,比如从旧货市场购买老式的沙发等,通过方方面面去贴近那个时代。这种拍摄其实借鉴的不仅是摄影作品,毕竟那个时代保存下来的影像并不算多,而胶片电影的定格画面就成了另一个重要模仿依据。比如,更强调光影的变化,以干净富有层次的光影来体现唯美的画面感,常用蝶形光、三角光等,使人物面部产生明显的立体感,体现干净唯美的画意风格,烘托旧时代的画面美感。

对于老照片画面样式,其实未必只能模仿。上海摄影师马良就是一个旧时代的欣赏者,他所进行的多个系列的拍摄都杂糅进了过去的元素,而“移动照相馆”计划本身就是一次基于溯源摄影和生活历史的创新。而摄影师孙郡借用传统绘画的样式、笔触组织时尚大片的方式令人耳目一新。

原技法
我们经常说使用胶片的摄影人是小众,事实上,摄影史上更早、更复杂的拍摄技法现在都成为了部分摄影人的心头好。蓝晒、湿版、银版……在近年的摄影创作中时有所见。这些创作者不仅关注呈现的画面效果,更倾向于体验这些传统的拍摄方式。从拍摄到冲洗胶卷、放大照片、暗房技法、后期装裱,整个过程亲手制作完成,每个环节了如指掌,就像孕育新生命,完整体验着摄影的过程之美。看着层次丰富的影像慢慢浮出显影,一幅带有生命力的照片诞生了。

面对难以寻找的器材、并未在国内普及的技术,大多数人对这些传统摄影技法并不了解,甚至有的闻所未闻。这种复活技法的实践者只是少数,多为影像的专业创作者。比如,以湿版的方式拍摄云南偏远山区人们的骆丹,以同样的拍摄技法表现当今人们凝神面容的邸晋军,还有专注于拍摄银版的日本摄影师新井卓,让风景呈现出别具一格的效果。

也有不少人质疑这种做法,认为拍摄如此简便的今天何必要费无用之功去做一键就可以实现的画面?而这些创作者都不约而同地表达了对传统技法带来的不确定的期待。虽然不少软件在技术上已经可以实现传统技法的画面效果,但却过于模式化。

老器材
2014年国内摄影行业的一件大事,就是国货品牌海鸥的复产。老品牌虽然已经改头换面,投身数码时代的全智能操作系统,却复刻了胶片时代相机的外形,迎合的正是国内摄影人的怀旧情怀。其实摄影品牌中的不少老器材,虽然现在已经不再生产,却依然受到摄影人的热捧。哈苏、徕卡、巧思等经典款的价格在国内水涨船高,甚至不逊于当前的数码新品。大画幅器材在影友中也有不少拥趸,国内就有不少的大画幅俱乐部、摄影组织。

人们怀念的不仅是品牌,更是它们所代表的品质,追求机械时代的质感。这也是很多摄影人至今高举胶片大旗的重要原因之一。也有一些摄影人认为初学者就应当从胶片摄影开始,在学习光圈、感光度和快门速度关系的时候,胶片摄影更能引导人们去了解原理,而不只是几个选项的组合。在胶片摄影中,人们需要考虑更多,不能没有节制地按动快门,要更加了解周边环境和现场光,把充分的构思和考量放在拍摄前而不是想着反正后期还能修整……这本身就是一种行之有效的训练,其获得的经验很有可能让拍摄水平进入一个全新的境界。

不少人很主观地表达,胶片可以产生难以言喻的质感,是数码摄影难以企及的。其实,倒也未必是数码技术现在或者未来难以模拟实现胶片的画面效果,但人们对于机械时代的信任和向往还在。这就像电子表虽然已经全面普及,也没有什么技术缺陷,但机械表却依然牢控高价市场。

胶片将亡,这是多年前就已出现的言论。不过,正如CD光盘并未完全取代磁带、黑胶,又受到喜爱一样,胶片相机仍会受到一批摄影人的喜爱,并很可能再持续相当一段时间。

再思索
除了将怀旧、复古作为一种外在形式来打扮照片,一些摄影师基于对摄影发展历程的理解,主动思考并采用适合自己的拍摄方式,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对于他们来说,拍什么、怎么拍可能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基于技术层面的摄影语言的系统研究,沉浸在传统经典技艺的乐趣中,看似有些“遗老遗少”的风气,却实属个人诗意体验的审美理想。摄影师付羽因为对胶片摄影的坚持和不懈尝试,和美国摄影大师罗伯特·弗兰克成为至交,在收藏家靳宏伟展示其收藏的20世纪摄影大师原作时,作为唯一的中国代表,展出“习作:付羽的银盐练习”,既是在向大师致敬,也意味着旧的传承与新的研修。

其实不只是传统暗房,一些年轻摄影师尝试采用更古老的技术工艺,用以实现与自己内心境界相适应的那些影像表现。一开始,确实有些跟风的势头,但历经时间考验的作品都不仅是为了展示技术手段,其探索展示出了摄影师群体对于摄影的更高追求。

潮流总是有高潮、会淡去,并不是不能随潮流而行,重要的是怎样对潮流建立起独立的思考。虽说是借用老物件、老样式,也能给当下的摄影带来新风。




角 度

2015-01-29  4版  中国摄影报

孙晓白

“角度”原是数学名词,表示角的大小的量,通常用度或弧度表示。“角度”也可用来比喻观看事物或考虑问题的方向和出发点。一般摄影实践所指的“角度”,主要包括两种理解,一种是指对某一选题的方向选择,或是指图片表现的切入点。另一种理解是,从拍摄技术角度出发,即指取景的空间方位,也就是我们经常所说的“取景视角”。由于第一种表现主题的“角度”比较复杂,每个拍摄者都会有自己独特的理解而形成不同的出发点,很难作出归纳。而“取景角度”即取景视角属于技术范畴,就常规的理解,会有相对较为统一的认识,也比较容易说清。因此本文就取景角度展开。

平视。平视也可以叫做正视,是从比较常规的眼平面视角取景,一般适合拍摄常规性题材。平视的成像特点比较自然,符合人们日常观察习惯。由于角度比较平和,且不容易形成较明显的透视变形等,这是摄影者拍摄一般题材的常用视角,适合表现人物活动、日常生活的题材等,摄影者大都会比较自然地以此角度拍摄。其缺点是感觉比较平常,而且处于相似高度的被摄对象相互之间容易出现叠影遮挡等。平视角度一般以真实再现为主,不追求形成很激动人心的视觉感受,比较适合表现主体较突出清晰而背景较为单纯的内容。

俯视。俯视也叫“鸟瞰”,即相当于从飞鸟的视角,从空中较高角度取景拍摄。当然也包括从摩天大楼、大型塔吊、飞机舷窗等居高临下的拍摄。从高空俯瞰拍摄,比较适合表现宏大场景,也能将被摄点的地理环境、建筑布局等以图案化的形式予以较为全面的展示。相对来说,俯视拍摄难度较大,因为摄影者要去寻找合适的制高点。但最近两年,这种有关缺乏“制高点”的约束已基本被消除,那些四爪、八爪之类的遥控摄影飞行器已经可以携带卡片机或数码单反升空,然后借助GPS卫星定位等功能悬停空中拍摄,能够拍摄到比较理想的画面。俯视的好处在于在合适角度下,取景范围内的被摄对象之间不容易出现相互重叠遮挡等,适合拍摄需要交待大环境的全景,在拍摄自然风光城市规划等题材时采用较多。

仰视。仰视是一个比较特殊的角度,即摄影者在拍摄时,故意放低相机机位,让相机由下往上取景,通过仰视取景,借助镜头(尤其是广角或者超广角镜头)成像近大远小的透视关系,获得某种夸张效果。尤其是拍摄人物或雕塑时,夸张的透视感还能给人以“高山仰止”般的崇高印象,能够将人物刻画得愈发高大伟岸。通常拍摄先烈雕像、老人,需要歌颂的英雄、军人等正面形象时,常常会以适当仰视的角度拍摄。胶片时代的摄影师以仰视角度拍摄时受照相机取景设计方式制约,难以看清纳入画面的情况,不大好操作。如今不少数码单反都已配备可任意翻转观看的取景屏,再结合实时取景功能等,无疑为取景带来了极大方便。






教你拍照时把握人物的情绪

2015-01-31中国摄影第一平台摄影 摄影帮

在学习摄影的道路中,我们开始研究器材、研究技巧,慢慢地对拍照越来越驾轻就熟,但总是感觉只能拍出漂漂亮亮的糖水照片,对自己一直无法往更高一阶迈进而感到迷惘。我们缺少了什么?正是需要让照片拥有情感。不管是喜、怒、哀、乐,就是要赋予照片一个简单的情绪,但不是单纯的指使照片中的人,傻笑或者是装哭,而是要实实在在地让看照片的人,完全感受到这份情绪。

那么,如何拍出有情绪的照片?
首先,摄影的本质在于传递情感。
曾经有位摄影前辈在笔者某次讲座之后,发表了他的见解,认为笔者在讲座中所叙述「照片需要拥有情感」的概念过于简单,为何不多作自己,阐述高深的人像拍摄技巧与方法。但笔者认为,拍摄一张人像作品,不是套用技巧及方法就可以复制出来,人像摄影应该是要拍出情感与灵魂,若我们无法用心体会这件事,将永远只能在原地踏步。
举例来说,力学理论是经由研究了解物体的变化所衍生出来的公式,让我们可以轻易的计算反推这些变化。但摄影不同,或许任何慢慢归纳而来的摄影定律与理论,是有助于我们更快速的了解摄影,但却无法只是套入公式就能实践出所谓「好的作品」,因为摄影的本质是在于传递一份特有的情感,这份情感会因为每个人成长的历练以及对生活的体验及态度而有所不同。或许有人会因为跟你的频率相近,拍摄出心境几近相同的作品,但却永远没有人可以取代你。

因此当我们需抛开藩篱的枷锁与成见,该如何试着去拍出照片的情感,有几个方向可以尝试着去培养:

一、让照片中的主角自然一点
除了模特儿的性格与妆扮会微妙影响照片的情绪,如果照片中的人物肢体或是表情过于僵硬,都会大大影响照片传递情绪的力道。比如,我们来到了公园里或者马路上拍照,那里有蓝天、白云、树林或者大海的层次是如此明显,真是让人心旷神怡,如果我们想照一张能传达脱离繁杂思绪的照片,但照片中的人,笑容如果是僵硬到不行,那么整体搭配起来,这传递的力道就变弱了许多。我们应该让人物的表情和背景融合起来,或者,不要表情,直接用人物的肢体去表现。

若模特儿的性格与主题不符,或许我们可以改变想法顺着另一种感觉走,但如果这不是我们想要的,那就需要多一点耐心,试着让模特儿放松心情,最终照片还是可以很自然的回归你当初所设定的氛围。

二、了解影响照片情绪的因素
“情感”不一定是感情,可能是一种情绪、一份感觉、也可能是一种心境或是一瞬间的感动。要让照片拥有情绪,首先我们就要先了解拍摄时当下的情绪,让主题一致。
再者,拍摄时所选择的地点也会影响照片的情绪。当我们到了荒郊野外的草地,麦田里,或是选择夜晚拍摄,都会因为现场气氛的阴森与寂静,比较容易将照片情绪带入孤寂中。当然这不是绝对,只是比较容易往这方向偏。

影响照片情绪的因素,还会有下列几项:
•设计的主题
•拍摄的氛围
•拍摄的地点
•模特儿的特质
•摄影者本身的情绪
•模特儿与摄影者之间的信赖关系

三、摄影者本身的心境决定照片的质量
摄影的最终,还是要回归摄影者本身。摄影就像一面镜子,他反映出我们内心的心境。这在我们不断的拍摄之后,就会渐渐的发觉这件事。在笔者成立的摄影班里,当十人一班的摄影团一同出门拍照,即使拍的地点、人物相同,但同学们带回来的作品,都有鲜明的差异:
有些人的照片不单只是开心,还会拍到更甜美的笑容;
有人的照片看起来像远远地望着、带点害羞;
有些人呈现出的照片好像在期待或是渴望些什么;
有人的照片好像隐藏了一些不开心,压抑着放不开来;
有人甚至于让情绪走到最低点,无尽的忧愁带来一丝悔恨。
大家都带着不一样的情绪回来,除了能了解自我外,更重要的是过程,大家开心的出门拍照,对摄影更具热忱,这才是我们拍照最初的动机以及我最想传达的信念。

技巧终究不是需要去追逐的目标。如果我们太过拘泥于形式,就将永远发掘不到摄影的乐趣。纵使没有炫目华丽的技法、与令人拍案叫绝的构图,摄影仍然可以让我们不断的探索,并发掘出喜悦与满足,这才是我们拍照时最想要得到的东西。

自然表情

2015-01-31中国摄影报10版

表情是人类思想感情的具体表现,是情绪的一种表达方式。世间万物触类旁通,大自然也具有拟人化的特性,河流是大地的血脉,沙滩上有大地的皱纹,高耸的山峰是大地的脊梁。

生态表情  大自然的生态表情是自然形成的,是没有受外界因素干扰的姿态。但是它却不会一成不变。斗转星移,时间流逝,岁月的打磨也会让大自然的面容改变。摄影帮助人们记载下大自然的表情,更能用创作手段突出它的特点。

声音表情  人类可以通过笑声或者怒吼辅助面部表情的传达。同样,风声、雨声和雷电声,也传递着大自然心里的喜怒哀乐。不同的声音,呈现出的是大不相同的表情。以风声为例,既有风和日丽的春风拂面,也有狂风暴雨的秋风扫落叶,述说着大自然不一样的情感。大自然风景因此有了不同的衬托。

姿态表情  人类通过拥抱、握手等姿势传递相互心中的情感,大自然则是靠自身变化姿态表达心中的情绪,其中地震和火山就是其暴虐表情的代表。姿态影响着地表沟壑的变化,也影响着线条走向、山峦构图的布局。瀑布的高低和水流的快慢,都是大自然的姿态表情。

季节表情  一年有春夏秋冬,季节对大自然表情影响最大。没有积雪覆盖的大地是干枯且缺乏生气的,而雨水洗刷后的古镇青石板是充满活力的,倒影瞬间活跃了画面……春花带动心的驿动,夏雨是清爽,秋风是伤感,严冬是肃杀。

时间表情  时间影响光线,而光线的变化却影响着大自然的表情。以夏季为例,清晨的大地是清爽愉悦的,中午的大地是汗水淋漓的,而盛夏夜的大地似蒸笼,缺乏白天的活力。人表情如此,地表情亦如此。

表情”创作五部曲
1.站在不一样的高度。站得高才能望得远,用俯拍的角度才能让大自然表情充分展现。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就是这个道理。
2.寻找不一样的角度。常规的角度就是平视的高度。蹲下身或者移动几步,大自然表情可能就会有不一样的变化。
3.换用不一样的器材。接片已经泛滥,宽幅不再养眼,在无法靠别的方法改变大自然表情的时候,就应该尝试改变器材。也许换了鱼眼或者移轴镜头,大自然的表情就会因此改变。
4.使用不一样的技法。加个滤镜、换用慢速快门或者长时间曝光,都能影响大自然的表情。
5.加上不一样的后期。前期拍摄完毕只是创作的一半工序,后期还可充分发挥大自然表情的想象力。

为什么不在拍风光片时尝试竖拍?

2015-02-01中国摄影第一平台摄影帮

竖构图是我们在拍摄中经常会使用到的表现手法之一。人像如此,风光亦是如此,在风光片横构图居多的情况一张精美的竖构图风光作品或许可以让更多人为此驻足。那么下面就跟随本文的作者来了解一下,竖构图的一些小技巧吧。

风景摄影竖构图的优点
一般拍摄人像,大家或许会比较习惯采取竖构图,但在拍摄风景时,多数人可能还是比较取向横构图,毕竟横幅结合超广角镜头很适合拍大景,相比之下直幅反而有受限的感觉。所以在拍风景的时候就不适合用竖构图吗?不然,当想呈现景色的远近的层次透视感时,往往选择直式拍摄会比较好呈现,也有人认为使用超广角镜头来进行直式构图,能更扩张画面的动态范围表现。再者,不知道大家是否有注意到,现在不少旅游杂志书本都还是以直式开本为主,而编辑要挑选放在封面的满版图片,可能还是会想挑选竖构图的照片,在画面构图上比较完整,可见直式照片果然是有自己的市场啊。

风景摄影竖构图的小技巧
遇到想要拍出场景的透视感时,采取直式构图是一种不错的呈现方式,不过在构图的时候要注意哪些小撇步,才能让画面更令人惊艷呢?不妨参考看看下面几点技巧。

低角度近拍:线性透视的延伸
在拍摄小朋友、宠物的时候,常常会强调要站在和他们身高一般低的角度拍摄为佳,而在风景摄影中,接近地面的低角度拍摄往往能带来不同的透视效果,常常也能使前景物看起来更加高大。为了能实现低角度的拍摄,在脚架的部分建议可使用无中柱或可拆分中柱款,或是趴在地上手持也是可以尝试。

高角度近拍:强调画面视觉动态范围
使用超广角镜头拍景,可以捕捉到完整壮阔的景色,若还想强调画面的视觉动态范围,采取竖构图并从高角度俯拍前景则是最好的呈现方式。利用脚架或手持的方式,让相机高于前景景物的高度,以俯瞰的角度拍摄,同时也应注意前中后景的画面占比。

以三分法来构图
不管是在直式还是横式构图,尝试将眼前的景物拆成前、中、后景三个视觉区块,以三种不同的元素让画面有不同的视觉效果,增加作品的层次感。

留白
这点对于用作杂志封面或是插页的摄影作品来说,是还蛮重要的一点。不同于前面才提及的三分法构图,以不同的视觉区块给予画面不同层次,有时在直向的摄影作品中能有一大部分的「留白」,其实也能有很不一样的效果,对于美术设计而言,也方便在留白的地方排入文字、标题等。

用长焦镜头制造压缩感
长焦镜头与竖构图是个神奇的组合,尤其是在拍山体时,因为望远镜头有压缩空间的效果,可将缩小远景与近景原有的距离感,突显两者间的高度差,更显得某景物的雄伟高大。

使用L型快装板辅助脚架上拍摄
相机上脚架后要采取直式拍摄总是不很方便,虽然可通过云台翻转来实现,但常常会因为不敌重力的关系而「垂头」,让人错过一些好画面。如果不想因此受到束缚的话,建议可选择L型托架来辅助拍摄,将相机上好L型架后,你可以任意变换横向或直向摆设,无须转动云台便可实现转换,直向拍摄时也不用怕相机过重会「垂头」的情况了。

如何利用慢速拍摄出水的动感

2015-02-01中国摄影第一平台摄影帮

各位一定曾见过很多摄影作品,将流水、瀑布、海浪等拍摄得如梦似幻,唯美柔顺,有如丝绢一般,到底这是怎么拍摄的呢?运用慢速快门可以将曝光过程中的所有画面都捕捉下来,丝绢流水就是运用慢速快门的原理所拍摄的特殊效果。

水是万物之源——没有任何生命可以离开水,水围绕在我们周围,水即危险,又美丽。对摄影师来说,水是我们决不可忽略的拍摄对象。运动中的水可以创造出极具艺术感的画面,这里就向大家介绍一些拍摄技巧。

【地点】
首先,认真考虑一下你希望在怎样的环境下拍摄流动的水。可选的地方非常多,主要是出于地理上方便而考虑做选择。如果你追求动感和活力,那么瀑布是一个好选择;如果你希望简单方便,那么可以找一处喷泉;如果你希望场景宏大,那么就去海边;如果你希望画面生动有趣,找一条河流就最好。每一个不同的地方都有它们各自的难度,不过基本技巧是大同小异的。

【水滴】
要记住,并不是只有大场面才可以拍摄,水滴这类小场景也是很好的拍摄内容。在拍摄大场景中,要诀是降低快门速度来表现水流的动感,而拍摄水滴时则需要提高快门速度,捕捉运动中的瞬间。在拍摄前仔细观察水滴的运动和效果,有助于预测和拍摄。

【基本要素】
在介绍具体技术细节前,首先要了解拍摄风光照片的所有基本技术。一张照片不会仅仅因为水本身就出彩,必须确保画面中的每一个元素都完美无缺,具体说来就是构图。所以要给自己找一个好位置,想想水的流向,你希望拍摄正面还是保持一定角度。牢记三分法则,观察画面中的线条,在前景中安排一个兴趣点,以及考虑景深问题。

【技术细节】
现在我们讨论一些捕捉运动的技巧。首先,要保证相机能放稳,手持相机拍摄会非常困难,所以最好带上三脚架和快门线。在相机上,设置到快门优先模式。这里无法告诉你快门速度具体是多少,这要取决于水流的速度和光线情况,所以你需要多试几次。为了降低快门速度光圈一般在 f/16 左右,另外还可以降低感光度。还可以使用中性灰滤镜,这种滤镜会阻挡进入镜头的光线,使得快门速度可以大大降低。

【练习】
希望这些技巧能够对你有所帮助,而且现在你已经准备好外出拍摄了。拍摄大场景时,最重要的是有充足的时间,也许第一次并不成功,不妨多试几次,会有回报的。水到处都有,你不必准备特别的旅行,在平时的雨天或积水中就有很多拍摄机会。

极端天气下的拍摄技巧及器材保护

2015-02-02中国摄影第一平台 摄影帮

如果所有的户外摄影师都只在温和的天气外出拍摄,那么摄影将是一门多么无趣的艺术。“大片出险境”,没了极端的天气也就少了那份自然的震撼。然而,摄影器材却不如摄影师那样坚强。

我们必须做好一切准备,只有这样才能在大自然面前全身而退、得胜而归。

1. 寒冷

零度以下的天气将会给你的器材带来各种挑战,如果能战胜这些挑战,那么将罕有天气能对你造成困扰。应对寒冷天气我们需要采取以下措施:

保护好电池:寒冷会使电池的电量快速流失,因此在多准备电池的同时,还要将它们置于贴身处进行保暖。在一块电池电量耗尽后,将它放回贴身处暖热往往能使它重获新生。

避免快速气温变化:相信我,突然从温暖的房间冲入寒风中捏上一张绝不是个好主意,温度的快速变化会使你的镜头热胀冷缩,可能会造成镜头起雾或者漏油。不管是去更热还是更冷的地方,都应该放缓脚步,这时一个隔热的相机包也能帮上不小的忙。

不要在户外换镜头:冬日里的好天气往往都是雪天,即使没有下雪,在户外换镜头也并不明智。相机内外有着一定的温差,贸然拆下镜头可能会造成传感器凝结、反光镜起雾等问题。

2. 炎热

应对炎热的天气,摄影师需要应对三个问题:温度波动、过热和冷凝。就像应对寒冷天气时一样,我们需要让器材慢慢地适应温度变化。

同时,我们要避免长时间将器材放置于炎热的地方,长时间的高温可能会损伤胶片、传感器以及镜头。

摄影师需要降温,摄影器材也是如此。在拍摄过程中图像传感器和电池都会发热,如果使用不当造成器材过热,不仅仅是照片被毁,修理费也不是一个小数字。

而在炎热又潮湿的环境里,起雾将会是一个扰人的问题,尤其是当它出现在镜头和相机内部时。

因此,尽量避开潮湿的区域,如果确定要在那样的环境中拍摄,一定要做好足够的防潮措施,并且尽量避免更换镜头。

3. 大风

大风天气总是使人欢喜使人愁,它有着强烈的动感,却又因此大大提升了拍摄难度。

然而很多摄影师都没有意识到大风也可能对器材造成伤害,在干旱地区,大风往往携带着沙尘和颗粒,它们一旦进入相机就会对相机造成严重的损害。

首先需要保护的是镜头,风沙可能会对镜片造成擦伤,这时候一枚简单的 UV 镜就能起到很好的保护作用。摄影师大多拥有 UV 镜,它可能是最便宜有效的摄影配件。

飞扬的沙尘也有可能钻进你的镜头内部,如果在转动对焦环时有沙沙的摩擦感,那么你的镜头很有可能已经被沙尘侵入了,记得在大风天常备一个防雨罩或是塑料袋来保护你的器材。

就像在潮湿的环境中一样,在多尘的天气里也需要避免随意更换镜头,如果非换不可,那么请在室内 / 车中 / 外套下甚至是塑料袋中进行。

时常的清理能有效防止沙尘对传感器、反光镜等装置造成伤害,即使你的相机没有遭到沙尘侵扰,一次专业的清洗也会带来不少好处。因此如果有空,多带你的相机去服务点保养吧!

4. 雨雪

并非所有摄影师都敢于将自己的装备暴露于雨雪之中,这使得雨雪中的摄影作品显得弥足珍贵,但进水是器材最大的敌人,因此应付起来一定要格外小心。

首先,只随身携带必需的器材,将别的都留在干燥地带。万事无绝对,即使是防水相机包也可能意外漏水,而那时后悔早已为时太晚。

如果你一定要携带更多器材,最好用塑料袋将它们包好后再放入相机包,然后塞入雨衣内以保万一。

这里还有几项可选措施:

水下防护装置
防雨罩
塑料冷冻袋

如果将长时间在雨雪中拍摄,那么购买一个专业的防雨罩才是上上之策。它能提供最专业的防护,有些防雨罩甚至配备了袖套,使得操作起来不会更加困难。
让你少走弯路 慢门海景的摄影心得体会

2015-02-04图看两岸


  我不是专业摄影师,只能算是一个业余摄影发烧友而已,其实我的作品大多是参考了一些国外摄影师的作品模仿拍摄的,不过拍了这么多的海景风光,买进卖出了很多滤镜器材,三个机身,十多个镜头,很多滤镜,走了不少弯路,犯下不少错误,所以写一些自己的心得体会和大家分享一下。所以我一定只是説我自己的一些感受,一些我认为对的实话,一定有说错的地方,希望能得到指正,希望能一起讨论,沟通。

第一是正确的时间

  很多人一定很奇怪我为什么要先谈这个,正确的拍摄时间,很多摄影爱好者拍摄作品往往都是和旅游密不可分的,其实这不是一个很好拍摄时机,旅游往往需要按照计划行动,不能等待最美丽的时光,我曾经旅游过2次澳洲的大洋路,世界上最美的海景之一,但是我并没有拍出什么好的作品,原因就是我不能在日出日落的半个小时内呆在那里慢慢等,即使我可以等,但是我也不能保证我等的那天的天气状态是最适合拍摄的。

  我拍摄的最好的作品都是在我所居住的城市南澳大利亚首府阿德莱德的城市海滩,离开我家里车程最远的也只有50公里,大多数的都在3到20公里内的。很多海滩我都拍过多次,每个取景点的每个时间都尝试过,你也可以这样试试看,你会发现你身边原来有很多美丽等着你发现。

  选择避开太阳,很多朋友会和我一样,一开始的时候,总是找寻太阳去拍,选择拍摄日出太阳升起,日落太阳落下,特别想拍那个红鸭蛋,而且坚信红鸭蛋是最美丽的。我早期的作品里很多这样的对着太阳拍,然后拼命后期的作品。诚然有很多太阳升起和太阳落下的风光大片,但是我认为让太阳直射入镜头或者侧对镜头就是非常错误的事情。即使你去摇黑卡,用渐变灰,用墨镜,有太阳光直接或者反射在海面入镜头导致的大光比是摄影前期和后期都很难处理的。

注明:
  我所在的城市阿德莱德由于地理位置的关系,大洋在陆地的西面,每天晚上太阳从海面落下,但是很难看到太阳从海面升起。所以我刚开始拍摄慢门海景的时候,总是万幸自己的城市有那么美丽日落,火烧云或者雨后彩虹都是常见的很,不过随着拍摄的深入,发现太阳光有的时候是那么的讨厌。
  大家可以看这张照片,一个很极端的例子,拍摄于下午日落前30分钟的6:43分 ,海面上金光万道,我用了0.9的Hard Hi-tech 渐变镜去抑制光比,然后用3张包围曝光后期做HDR去拉亮前景,但是太阳和海面的太阳反光始终不能很好的处理。

       我之后的一个早晨 7点43分,在类似的位置顺光拍摄了这张作品,也做了HDR,很明显看到云彩,山脊,洋面光线很柔和,非常舒适,后期处理也很简单。

  同理我的示例一和示例二都拍摄于清晨,虽然爬起来很辛苦,但是日出清晨瞬息万变的关系和多变的色彩一定让你不虚此行的。

     接着你要关注天气预报,这几种天气,你是不用出去拍海景的。估计有人要觉得我在误导了,万里无云的晴天、少云天、连绵的阴雨天、大风天、暴雨天。其实大海是一个很无聊很枯燥的东西,如果天空湛蓝的,什么东西都没有那不是很无趣吗,所以我不会选择晴天和少云天去拍摄海景,大风容易吹起沙子,并且大浪,容易打湿你的器材,暴雨天一样,连绵的阴雨天会让天空每次一点层次也应该避免。我最喜欢有阳光的多云天,最好是一团一团的,或者是一层一层的,这个天气预报不会告诉你,要看运气了。不要害怕下雨,我最爱雨前或者雨后,抓紧时间,拍个几张再收掉器材,现在的机器,一点小雨没有问题的,不要在乎你的器材,器材是为摄影作品服务的。
  所以,拍摄慢门海景的最佳时间是多云天或者雷雨天日出或者日落半个小时内。

第二是正确的器材

  慢门海景不同于一般的摄影题材,需要一些特定的器材。
  我使用佳能的器材,所以只能用canon的来举例,每个品牌都是类似的器材,问题应该不大。

  我选择的机身是5D Mark II,拍摄风光时候,我不用手柄,因为有时候需要走很多路,所以尽量简化器材是关键。之前用的60D 效果也不错,60D的翻转屏有时候低位对焦更方便。拍摄风景,相对广的视角还是有必要的,所以全幅机器有优势,另外一个我选择全幅机器的理由是像素密度和低感,很多人会追求高像素,但忽略了相对密度这个问题,过高的像素密度有时候并不好,容易拍糊,相对噪点也会更多。

  5D2, 5D3 和1系的机器这个比较好,相对60D,7D半幅1800W像素,像素密度低了不少,特别是1DX 全幅 1800W像素,这个像素密度连拍和高感,低感都会很出色。5D2 可以扩展到ISO50,虽然画质有所下降,但是有时候慢门常曝光,越低的感光度能给你越长的曝光时间。我自己也更新到了5D mark III,更明显感受到了新机器的噪点控制带来的好处。

    镜头,我用过EF 17-40mm F/4 L 和 EF 16-35mm F2.8L 都接近半年,最后换成1635的主要原因是,我们拍摄往往都是在相对弱光环境,Canon的机器都是按照最大光圈对焦和实时显示的,大一档的光圈可以带给你很多,经得起放大的画质。1740我如果裁片一部分然后在放大打印到A3+,我的打印机只能打印到A3+,有时候总有点不那么满意,不过只是我个人看法。1740的优点在于价格便宜的滤镜系统,1635的82mm口径还是比较难配滤镜的。
  半幅机器可选择10-20mm的超广角,我因为没有用过 EFS的镜头,所以不发表意见了。 还有一个14L 大灯泡和TS-E17 大灯泡,你有钱也有时间折腾可以考虑,我试用过TS17,像场超大,四角画质极端优秀,好过1635很多。但是就是太折腾,器材还是为了摄影主题服务。

    三脚架,我用的是一个入门级的曼富图190XDB和496RC2云台,很不满意,不过因为便宜所以很舍得直接插海里,插在沙滩上,不心疼。缺点就是太低,管太细,风大的时候总心里怕。推荐的捷信GT-2531,大多数的风光师都还是用这支脚架,不算太重,但是很稳。等再有点预算,我也准备升级这个。脚架便宜没有关系,重点也没有关系,但是一定要稳,慢门稳定压倒一切。目前我已经升级到了GT-2531,非常喜欢。
  快门线或者遥控快门必备一样,原厂山寨无伤大雅。

    滤镜系统,这个是很重要的,很多人觉得现在的PHOTOSHOP那么强大,有什么不能PHOTOSHOP的。诚然PHOTOSHOP很强大,饱和度、曲线、色调、曝光,什么都能干,很多还可以无损的做。但是一切都是有限度的,我们常说的灰镜,特别是ND400, ND500这种超级减光镜的作用PHOTOSHOP是不可能做到的。CPL偏振镜和GND渐变减光镜的作用PHOTOSHOP可以有限度的实现,但是大多数时候是有损的,对于追求画质,追求大幅输出的风光摄影师来说,前期尽量完美的照片才能给后期更大的空间。

  我们一定需要一块超级减光镜,因为有时候你需要让云彩也有雾化的效果,那时候你需要曝光200~300秒,或者你可以在阳光还是很强的时候得到30秒的曝光,可以让海水雾化。

  我们一定需要一块优质的偏振镜,因为海面以上基本就是蓝天白云,让蓝天更蓝白云更白并且我们可以得到类是ND8的2档快门减光镜的效果。

  我们非常需要渐变镜,硬边的渐变镜 0.3、0.6、0.9 应该都备着,要黑卡诚然是一种非常经济的选择,但是我认为渐变镜会是一个更简单和稳定的方法。

  我们可以不需要UV镜,因为我们经常会叠加2-3种滤镜来拍摄,暗角就成了你的致命伤,所以超薄或者大口径的方片是最理想的。

     器材不是最主要的,很多拿了牛机、牛头的拍的还不如手机的大有人在,但是当你潜心创作的时候,你往往会多考虑器材的稳定性,而稳定性这种东西在摄影领域就意味着几倍乃至几十倍的支出了。

  我不是器材党,理解不了什么德味、老头,我会选择使用最方便、画质最好、稳定性最佳的和我买得起的最贵的器材。

第三是认真的构思

  我一开始拍摄经常是急急忙忙的拍,总觉得日落就那么点时间,不能浪费了,拍的越多出片的概率越大。很多人应该和我一样的想法。其实也没有错,但是那样拍,容易拍到一些和别人一样的东西,在这个数码快餐时代,和大多数人一样的照片基本是没有出头之日的,在几个QQ群或几个论坛一贴,很快就沉下去了,你怎么天天顶,找朋友顶它还是沉下去了。心里那个愤恨阿,我也辛辛苦苦拍的,也不算差了,怎么就没有给鼓励鼓励啊。

    我现在确定了一个拍摄选题或者地点后,我一般会在一些摄影社区上搜索相同地点或者相同主题的照片,看看人家怎么拍的,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带上备机或者手机去现场先看看,或者拍个几次做到心中有谱,脑子里面就有你取景的视角。特别是中景和前景的选取。慢门海景不是光拍一个海水的雾化,或者红亚当,有中景和前景的照片才是最佳的作品,才是容易出挑的作品。比如有大片青苔的岩石,沙滩上的一顶帐篷,一座栈桥,一艘渔船,甚至一个人,几个人,一条死鱼,一条海带之类的,有总比没有好。

  海景照片没有什么深刻的思考在里面,构思只是在于让画面更平衡,更丰富,更具美感。风光大片追求的不就是一个美丽吗。

第四是耐心的拍摄

  尽量使用Live View 实时取景模式拍摄,并且打开那个网格线,按照标准构图三分法先取景,这个还是最适合人类视觉的取景方式,如果可能还是应该选择三分之一处的某个东西对焦,实时取景模式放大十倍对焦,虽然风景片大景深,差点没有关系,但是能对焦清楚为什么不对清楚,我们又不赶时间,对焦的东西又不会动。

  如果你要上ND400以上的减光镜,建议先对焦构图完成,再上滤镜,减个8档9档之后,对焦就会变得异常困难。CPL正常应该是放在最外面一块,最后调节,调节到天空最蓝或者最暗的时候就OK了。

  不要使用机内降噪,那个太慢了,基本你曝光10秒它要降噪10秒,你如果曝光300秒 它要降噪300秒,伤不起。

  不要相信手持滤镜,除非你快门很快而且不心疼划伤,不赶这点时间,上好支架慢慢拍,今天拍不好就下次,不行就再拍一次,把摄影当成创作,享受创作的乐趣。

     拍完一张,不要简单的相信LCD,60D的LCD效果太好,电脑上往往效果不如LCD,5D2的LCD太烂,总之不要靠眼睛,看看直方图判断有没有欠爆,或者过曝,再特定情况,比如我们追求很长曝光,实在没有办法,请记住,过曝好于欠曝,RAW格式一般在Light room里面拉个1-2档曝光还是没有问题的。所以在特殊条件 F22 ISO50 正常曝光15秒的情况,你完全可以开足30秒曝光,回家再处理。但是你不能差太多,PHOTOSHOP不是万能的。

  有时候等待就是最好的办法,等太阳再下去点,等光线再好点,风光摄影有时候是很寂寞的,耐得住寂寞,保持一个良好的心态有时候是很重要的。

第五是认真做后期

  我认为所有照片都应该后期,那些追求原片直出的人只注重自己的感受,不去考虑你的摄影作品是给观众看的,提供最美丽的摄影创作作品才是你追求的,你用了ND,用了CPL在前期就已经不是去还原真实场景,已经在改造自然场景了,后期处理只是让照片看着更舒服,更美丽。

  我使用Lightroom 和Photoshop CS配套。

  Lightroom强大的图片管理功能和RAW的一些无损处理和批量处理是一个基础,我经常拍回来几十张照片,会用30分钟在Lightroom里面做一个简单的筛选,打分和初级处理,在Lgihtroom里面我们可以完成 色温调整、镜头畸变调整、画幅裁剪、曝光值的调整,记住Lightroom里面的调整是无损的,PHOTOSHOP里面很多时候是有损的,我们应该尽量无损的修图。

  DPP基本功能类似,我会推荐使用Lightroom,如果你认为是个摄影师,或者想成为一名摄影师,就应该使用Lightroom 而不是 DPP。

  我一般每次外拍回来,最终只会选择1-2张进行精修,过程从1个小时到2个小时不等,最长有过修几天,不满意推倒重修也有的。具体的修片过程我之后会说明。不要每张都修,只处理最好的片子。

  这里要提到几个我经常用的PHOTOSHOP滤镜,NIK的降噪滤镜,Sliver Efex的黑白滤镜,Color Efex的调色滤镜,PHOTOSHOP滤镜的效果在PHOTOSHOP内完全都可以手工做出来,但是有时候我们还是要讲究一个效率问题。

  摄影的最终目的就是打印,而不是在网上share一张800x600的小图。你学会如何打印会对你的摄影理解有很大的提升,我追求我的每张照片可以做360DPI,A3+以上的输出并且要非常清晰。

  相信我,一张A3+的大幅输出会给你完全不同的视觉体验,没有A3+,A4 也行,还是那句话,有总比没有好。

 不要相信现在的冲印店,不要迷信银盐技术,Kodak已经衰老了,富士开始卖化妆品了,一般的小店,如果没有个老师傅,色彩管理肯定还不如你自己家里打印出来的效果好。如果你追求大画幅,A3+以上的幅面输出银盐全是手工放大,基本就靠放大技师的手艺,其实更不靠谱了。

  大师们都是用EPhotoshopon的艺术微喷的,不要觉得打印很贵,少买个5014,已经够你上一个A4的T50+连供和打印个几百张A4的墨水和相纸了,中国是全球最大的替代墨水和打印相纸生产国,这么好的条件不要浪费了。



谢谢幸来版主的鼓励!
建立三年学习思路 教你系统有效的自学摄影

2015-02-05细草学摄影

   最近好多新人加我微信问想学摄影,无从入手,怎么办? 我想我还是系统的来谈谈这个问题比较好,当然,话题仅限于刚入门的朋友参考,老鸟自动忽略即可。本文首先是谈思路,然后谈方法,不做具体的技术教授,技术贴请自己网络上搜索,早就铺天盖地。但能给初学者摄影学习梳理思路与方法的帖子却很少,催吹器材与炫耀技术帖却很多,往往给很多想学摄影却因为看着这些误导的帖子认为门槛很高而退却。于是我更多想给很多初学者一点建议,仅供根据自己的情况参考着学习上手。
第一步:你需要一个相机,还是要学摄影?
    好多新手一开口习惯问:“我打算买什么一个相机学摄影,求推荐一款相机。”通常情况下,我会追问一句:你是要学摄影,还是需要一个随拍记录的相机? 这里必须分为两种情况去看待。
    1,如果只是因为手机或者卡片不能满足拍摄,需要增加一台功能更好的拍的更清晰的相机,那么这里是不推荐单反的。如果不打算系统的学习摄影,单反只是你拍照的负担而已,笨重,且使用起来需要一定专业知识,还需要后期投入一定精力。生活中的记录随拍微单足够可以满足,现在一般五千块上下就可以买一台和入门单反差不多清晰度的机器,轻便小巧便携,足够日常使用。
    2,如果确实喜欢拍照,喜欢摄影,打算当作一种业余兴趣爱好来学,也打算适当做一些投资。那建议还是买一个中档单反,价格再七八千块左右,条件好点的,可以一步到位全画幅。打算系统学习摄影的话,我个人并不认为入门单反是好的选择,入门单反很多画质并不比同价位的微单好太多,却牺牲了体积与便携性。在功能上却很同价位的微单相差不大,除了镜头群有一定优势之外,其他并没有太多的可选性。中档单反可以体验更多的摄影专业学习的功能,便于日后提高进步。
    所以在第一步选择器材之后,就要考虑清楚自己是想学摄影还是随拍记录,根据自己的情况去理性选择,以便日后再折腾器材,卖了在买,反而浪费经济。至于买哪个牌子的好,佳能与尼康是大陆最常见的单反品牌,没有哪个好之说法,都是半斤八两,但都是一分价格一分货,肯定贵的比便宜好。所以这个根据自己的预算选择可以承受的即可。我个人觉得也不存在所谓尼康适合拍风景,佳能适合拍人像的说法,颜色差异可以通过白平衡漂移以及后期解决,每个系列都有自己的特色,自己多去看看比较一下,你喜欢哪个风格就买哪个,不用过分在意别人建议。
第二步:打学摄影之前必须先知道的几个问题
    买了器材,打算开始学摄影之前也必须明白几个问题,理性的建立摄影学习计划与思路。摄影看着简单,就是咔嚓快门一按那么简单,但实际背后的基本功与经验都是需要长期积累与学习建立。我认为当前中国摄影爱好者圈子存在以下几点摄影学习的误区:
    1,参数党:看到好片首先问参数,这个是天大的误区。 任何照片的曝光参数和当时光线都有关,光线,角度,测光甚至不同的机器有一定不同,这个参数就是不同的。你不可能100%拷贝对方当时的光线角度,那么参数基本就是无效的。而且同一种曝光,也可以用不同的组合参数完成,当然最终效果有不同的差异,但并不是说一定不美。 所以,参数对于摄影学习而言,并没有很大的帮助,反而会束缚很多人不去苦练曝光的经验,老纠结与参数不能自拔,拍了许多年,还是不能建立自己的曝光经验,一直在模仿,从未能超越。 我之前连续写过两篇文章介绍曝光,还分享过一节长达两小时的曝光课,就是强调要知其所以然,才能举一反三,成为自己的。
    2,速成党:随拍记录可以速成,怎么拍都好,不用纠结技术问题,拍出你喜欢的就好。 但如果真的打算系统的学习摄影,那是没有速成的办法的。尽管网络的广告铺天盖地,几天让你学会什么,朋友圈的分享也都是什么学了这些你就精通摄影了,但稍微有点理性思维受过点教育的人都应该清楚,那都是卖大力丸的广告。你看到论坛上许多老鸟一拍都是大片,那些人大都玩摄影少说五六年,七八年甚至十年二十年以上,积累相当的经验。器材没有可以买,一步到位,甚至比大多数人的都好,那是因为有钱,可以任性。 但知识与智慧的积累不是用钱可以买来的,这是没有人可以替代的,只能自己踏踏实实兢兢业业的去积累,去学习,两年,三年,能有小有成就,三五年可以拍的很好都是很快速的积累了,这个心态一定要摆正,社会很浮躁,都在拼速成,但速成的是不踏实的,好东西从来都是慢工出细活,工匠精神很重要。你看那流行排行榜从来都是 很快就换了,但经典的东西可以沉淀很多年,因为流行文化本身属于快餐文化,优点是快速传播,易于被接受,但问题却也是因为沉淀厚度不够,也很快被遗忘乏味。  据我十来年学摄影的经验下来,当初一起玩摄影的人,大部分人都是中途卖掉器材不玩了,只有少数人坚持下来,成了老鸟。
第三步:平和心态建立三年摄影学习思路与计划
    大多数人都不是职业摄影师,只是把摄影当作业余兴趣爱好去玩,去增加生活的乐趣。所以,不用着急,让相机伴随你的人生慢慢向前走着,本身就是一种最大的乐趣。学习思路主要从三个方面去入手:
图片
    1,构图: 构图与生硬的技术关系不是很大,尽管有很多什么几分构图法之类的理论,但在实际拍摄中很难应用出来。构图更多的体现是感性的世界的审美,你认为怎么好看,就怎么拍,举起相机再去纠结几分构图法,真的邯郸学步了,不一定学到那样的精髓,反而失去了自己。 练习构图是第一步的,如果是你新手,先不要纠结曝光准不准,先练习构图,拍上半年一年的,可以用自动挡,可以用A档,都是可以的。 先把照片构图拍的有美感,在拍摄构图过程中,再去慢慢体会曝光的乐趣。
    2, 曝光:曝光相对构图而言,更多的是技术理性问题,学习需要系统,可以参考我之前曝光帖子与曝光分享课。慢慢体会,但总体来说,也是熟练工,了解基本原理之后,就是长期练习和自己体会。我个人还是建议先练习构图,可以先不用过问曝光,先建立感性的美,有了信心,再去啃理性的知识。新人经常是拍照一张亮,一张暗的不稳定曝光原因就是没有理解测光的问题,如果真的理解测光,需要理性学习一下,什么测光,参考说明以及网络上的帖子,我之前也分享过系统的测光问题。 然后有耐心的长期练习即可,我记得我个人在大学到毕业工作那几年理解测光用了三四年,当然,大部分朋友可能半年一年就可以做到,重要的不要放弃。
    3,学习计划:学习计划性很重要,以三个月有周期,先熟悉相机,再练习构图,再曝光,九个月下来,就基本算是可以入门了。下面的三两年,尽可能多拍,然后看自己的照片,对比你喜欢的高手的照片,对比差距在哪里。有很多差距其实不是技术上的,更多的感性审美上的,技术可以学,可以苦练,但艺术审美的东西是需要慢慢去积累的。文学,艺术,美术,都可以提高审美,这个主要看自己修行。
总结:
      因为很多新人每次总会问想买相机或者刚买相机,怎么学习,如此系统庞大的问题,于是我才如此口水了一番,有点罗嗦,但仅仅分享我个人对摄影学习的看法。最近几年国内摄影爱好者圈子总是弥漫着浮躁的气息,攀比,批评,指责,声音此起彼伏,你对我错都是站在自家立场去谈而已,其实我倒觉得摄影是很私密的事情。 如果不去比赛,不去商业投稿,仅仅作为爱好来说,是很私密的事情,就像你写日记一样。 没必要在意那么多,喜欢你照片的可以成为朋友,对于不喜欢的也没必要去过分在意,世界越来越多元素,就让我们伴随着相机,躲在自己的世界里陶醉一生,也是一种人生的修炼与乐趣。
要旅游,拍照带什么装备好?

2015-02-06中国摄影第一平台摄影帮

快放假了吧,又要过节了吧,过节要不要出去玩呢?出去玩是不是要拍照呢?那么问题来了,出门旅游的时候,需要啥装备呢?

愉快的假期即将开始,不少同学一定会选择出门玩儿一趟。旅途拍照这是绝对要做的事情,无论是打算购入新装备准备“买买买”,还是已经有了一堆装备不知拿什么,小编这里有几条建议,看看可否帮到你。

注意这不是软文,没有厂商给我赞助。(要是有该多好)

问题一:用什么拍?

这个问题绝对会名列前茅,为了回答这个问题可以包含多个分支问题。所以为了很好的回答它,咱们来梳理一下逻辑顺序。

1.我很懒并且预算不多

并不是人人都是摄影师,拍下来旅行故事留作回忆就好,这时候一个长焦DC应该就能满足你。像佳能PowerShot SX60 HS这样的机器,高倍变焦比,广角长焦端皆可。日常记录没问题,绝对是旅途拍照好帮手。富士S8600、奥林巴斯SP-100EE都是这样子的机器,不要问我具体哪个好,他们谁也秒不了谁,选一个顺眼的就行。

如果对照片品质稍微有点追求的同学,这个时候就要用单反(微单)了。比如佳能700D配18-135mm这样的组合,或者索尼a5100配16-50mm 55-200mm的组合,5000元左右预算,价格适中,画质会不错。

总结思路:一个大变焦比的长焦DC机,或者各厂家的入门级微单相机套装。

2.我很懒并且预算足够

我相信大多数人都是这一卦的。如果详细回答这个问题,可以有很多分支。从轻便考虑的话,首选微单相机。没办法,人家就是比单反有先天的优势。索尼的a7系列相机搭配24-70mm F4、55mm F1.8这样的镜头,富士X-T1搭配18-135mm。预算基本在1万出头,基本可以胜任旅行中的大部分场景。

如果重量不是首要考虑的因素,7D2搭配18-135mm和50mm F1.8,或者5D3搭配24-105 F4mm与50mm F1.4都是不错的选择。

总结思路:带一台相机,两只镜头搭配使用即可。(一只大变焦镜头,一只大光圈镜头)

3.我勤快并且预算足够

作为一个专业的追求高品质,出游就是为了拍照的人。出门不多拿点装备合适么?对于这类同学来说机身一般都会带2台,全幅与半幅搭配,甚至两台全幅都没有问题。你可能会为带什么镜头而纠结,小编的推荐是3-4只为佳,变焦与定焦搭配。比如一只16-35mm与一只70-200mm镜头搭配一只50mm镜头。

总结思路:2台机身,3-4只镜头为宜。镜头焦段最好可以分开。

4.我勤快并且预算不多

这……好像没有什么可推荐的思路。要不来年好好搬砖吧,之后就可以参考第3点了。

问题二:带了一堆如何搭配?

好,这是给勤快并且土豪的同学看的。觉得什么都要拿,结果带了一堆东西出门。小编给你指条明路:每一次游玩的时候,千万不要把你所有的东西都背在身上。

既然带的东西多就需要计划下,为了方面理解,我们进行一次场景模拟:这次旅行带了一台单反,一台微单,一只16-35mm镜头,一只50mm镜头,一只70-200镜头,三脚架一根,滤镜若干,闪光灯一只。

请一定不要把这些东西每次出门都拿着,会累死的!

正确的做法:做好行前准备,单反搭配16-35mm镜头,微单搭配50mm镜头作为常态。拍摄风光场景(一般日出或日落)时带上三脚架和滤镜。有长焦拍摄的需求用单反配70-200mm镜头,微单搭配16-35mm或者50mm。

看上去是一个较为复杂的过程,不过如果养成好的拍摄习惯,一点都不困难。

问题三:需要附件么?

除了相机,附件也很重要啊。如果你觉得旅行就是放松,这些问题不用斤斤计较。但作为一个摄影爱好者,有些事情还是需要考虑的。

带好足够多的电池和备份存储卡。这是后勤保障的问题,没有这些有多少装备都不灵。

为了夜景和风光拍摄,三脚架是你要考虑的工具,为了轻便,最好用碳纤维材质的。插片滤镜也是需要考虑的事情,顺手再带跟快门线吧,拍照会更容易。

想拍点风情人像照片的同学,闪光灯和补光工具你需要考虑。

遇上个刮风下雨,相机脏了咋办,应该还要拿上清洁套装吧。对了,这些东西还要个好的相机包放下才行……


构图要有据,也要避免循规蹈矩

2015-02-07夏成宏中国摄影报

不论是初学者还是有经验的摄影师,只要拍摄就离不开构图,它是衡量摄影作品的重要标志,也是衡量摄影师是否成熟的标志,它是每个摄影人绕不开的话题,这其中,构图法则的学习和运用,在每个摄影人的经历中,往往占有很大比重,值得讨论。

解读学习的误区
随着摄影门槛的降低,摄影队伍的扩大,对摄影对构图法则的理解和运用,有相当一部分人还存在一些误解。在拍摄活动中,或者评论图片,经常可以看到有摄影人这样感叹:“哪儿哪儿有个人物就好了、哪儿哪儿有一束光就好了、哪个元素应该放在黄金分割点上”等等,身处一个场景,往往还没拍摄,画面的模式在大脑中已经被先前既有的画面禁锢,甚至是故意安排这种人为的画面。还有一些摄影人在指导新手的时候,认为摄影新手开始就必须按照构图法则来拍摄,把构图法则的运用当做摄影入门的必修课。还有各种所谓“摄影圣经、入门秘诀、经典教程”等“摄影宝典”充斥着一些所谓的构图大法,这些,这无疑背离了摄影拍摄和创作的初衷。

正确认识构图法则
到底如何看待摄影构图法则,不仅是个学习摄影的方法问题,更重要的是一个如何正确认识摄影的问题。构图法则是前人对人类视觉心理的提炼和总结,具有普遍的指导性,用这些技法拍摄的照片也不会出大格,因此构图法则本身没有错,是我们学习认识构图法则有偏差,就是过分地强调技法,为构图而构图,这种观念最大的危害就是,让初学者在摄影之初忽视了视觉感受的训练,犹如学生为应付考试,忽视了创造思维的开发。而摄影作为艺术创作的一种形式,领悟与想象的空间往往比掌握所谓的秘籍有更大的创作力。

驾驭构图的能力
摄影是一种视觉艺术,摄影作品呈现给观者的是一种主观上的视觉感受,而拍摄者就是要用摄影语言挖掘和归纳视觉感受,力求最大化地将这种视觉感受融入场景结构中。因此,正确看待构图法则,就必须从视觉感受和视觉表达上来理解和学习,才能真正理解构图法则背后的真正含义。
  
所谓法无定法,就是要从这种构图法则中,领悟视觉感受,锻炼视觉感受的表达,让构成为主题服务。摄影创作者,尤其是摄影新手,从一开始,不必刻意地去套用摄影法则,而是有意识地去尝试、领会构图法则背后的视觉感受,并在实践中加以重视和锻炼,这样从早期就开始培养视觉观察和视觉表达的意识,往往比掌握单纯的技法意义大得多,也是摄影能走向深入的基础。而对于有经验的摄影人,充分认识到视觉表达的多样性,还有很多种视觉表达的可能等待去挖掘和创新,也是摄影创作的源泉之一。

谢谢老顽童的欣赏!欢迎交流~!
菜鸟成高手,全手动相机拍摄烟花

2015年2月9日 摄影帮

1、准备篇

拍摄器材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准备一部称手的全手动数码相机是最重要的,长焦广角皆有用处,一般广角至中焦是最常用。使用数码单反的建议带备广角至中焦的变焦镜头了;假如拍摄地点距离烟花发射点较远,则可以使用长焦变焦镜头;如果定好构图,拍摄期间不打算改变,定焦镜头也是可以的。
三脚架与快门线都可以说是拍烟花必备的器材,在追求成功率时快门线的作用和三脚架同等重要。一支坚固稳定的三脚架和有足够承重的云台,以及一个合适大小的拍摄地点,是你拍摄好烟花照片的支点。由于烟花爆发时会产生很大的震动,离烟花发射点越近的话,建议使用越重的三脚架,能够挂包增重的架子都要挂上重物抗震。使用快门线,能有效避免按下快门时产生的震动(快门预先也有不错的效果,但灵活性不及快门线),在长时间B门曝光中,快门线绝对必要。


黑卡纸,需要是不反光的质料,使用B门拍摄多组烟花时十分有用,详细会在后文说明。外接闪光灯,高功率的闪光灯可以拍摄烟花下的人像照片,对于喜欢留影的朋友很有用。
收音机,这个是保证拍摄成功的另一个重要因素,除了电视台和电台的工作人员外,估计没有谁清楚烟花的整个流程,因此边拍烟花边听收音机可以更有效率进行拍摄,而且拍摄前可以知道即将出现的烟花种类和数量。烟花汇演中一般有一两次密集式发射,这个时候的曝光值与之前有很大不同,只有预先知道才不会手忙脚乱。配备入耳式耳塞,或者直接上DMP观看视频,都可以。
要成事,“天时、地利、人和”缺一不可,充分准备器材只是完成了“人和”,正是烟花拍摄的条件多,才造成烟花照片不好拍。天公不作美,下雨自然是不好拍,无风无雨同样不好拍。拍摄烟花的良好环境应该是:拍摄前一两天有下雨,空气中微尘较少,湿度较高而且能见度高,有一定的风。没有风的时候拍摄,烟花很容易在一轮爆炸后形成一团很浓重的烟雾,而且久散不开,烟花的姿态会受到很大的掩盖。在知道当晚没有风的时候,建议汇演一开始就抢拍几张,之后就可以收拾东西或者学孔明借东风了。


天气不能为人力所控制,地点就可以,因此拍摄前预先踩点选择合适的拍摄地点是出好照片的关键。因为我们是拍照片的,选择的地方要有足够的空间放三脚架,而且要避免观看烟花的人潮推撞,小编曾经在一个废弃的码头上参加影友拍摄烟花聚会,PConline编辑部里的同事则试过爬上消防车顶,建议拍摄烟花之前多去联系影友寻找有意思的地点。选择地点的同时,需要留意当日的风向,建议不要选择顺风或逆风的方向。逆风拍摄,烟花爆炸产生的烟尘扑面而来,对人和器材都有不少的损害;顺风拍摄,风力不大的时候,团积的烟雾会成为烟花的背景,严重时会遮挡附近的建筑物。

需要准备的器材:全手动数码相机、稳定的三脚架、快门线、黑卡纸、闪光灯、收音机

需要事先调查的:天气、地点

2、实拍篇

拍摄参数的选择

实际拍摄烟花的参数要根据使用的器材和环境而确定,不过有几个准则是必须要注意的。
手动对焦至无限远或合适的距离。手动对焦有两个好处:避免相机对焦带来的时机延误,以及充分捕捉不确定位置的烟花。由于烟花爆炸点是一个范围,而且距离拍摄者较远,对焦至无限远会是相对保险的做法。以烟花发射点附近的建筑物作为参照进行预先对焦,同样是不错的做法。


烟花与环境的配合
使用小光圈拍摄,曝光时间控制在2~4秒。烟花从发射出来到爆炸再到花火开始消失,时间大约是2~4秒,拍摄烟花讲究完整的轨迹,实际参数可以根据烟花种类进行调节。数码单反具有反光板预先或者感光器件延后启动的,都应该打开,搭配快门线减少振动。使用DC的可以设置1~2秒自拍延时。
拍摄烟花需要长时间曝光,但还要均衡环境光与捕捉烟花的时机,因此感光度选择ISO 200~400会相对适合,部分DC的最小光圈可能只有F8.0,选择ISO 100也是可以的。既要控制好噪点,又要控制好曝光,这是ISO设置的原则。
因为快门速度大概固定,感光度范围也确定,那么我们可以选择快门优先模式在烟花汇演之前对环境进行测光,得到一个大概值。由于烟花爆炸的时候会把周围环境照亮,实际亮度比测定要高,因此可以在大概值上再缩小0.5~1EV光圈。举个例子,测定时曝光参数为3.2s F/8.0,那么实际值可能是3.2s F/11。最终确定值可以在刚开始的几个烟花里得到,建议拍摄时模式选择全手动,方便随时更改参数。


构图的选择
构图是照片拍摄中除曝光外最重要的,好的构图决定了你的照片能否在众多的烟花照中突围而出。无论是广角或者长焦,构图都需要注意引入烟花爆炸的环境,有建筑或其他景色衬托,烟花会显得更为壮丽;只在夜空中绽放的烟花,会显得不够魄力,缺乏气势。
烟花照片的构图不宜太满,要留出足够的空间让烟花延展,建筑物在照片上占据的面积应该较小,以突出烟花在照片中的位置。建筑物最好选择有明显特征,而且在画面上有视觉延伸性的,使整张照片有前景、中景和远景。
根据烟花和所表现的主题,变换横竖构图或者大胆使用各种裁剪可能,都有助于使照片更为出色。部分相机提供1:1、2:3、3:4、16:9多种比例,可以善加运用。构图有法则,但没有定则。

3、提高篇


黑卡纸
没有黑卡纸的时候,如果手的动作足够快,使用镜头盖也可以,不过成功率偏低。使用2~4秒的曝光时间,往往只能拍摄到少数几个烟花,如果想把整个拍满烟花,这种曝光组合是不可能,我们需要更高级的技巧。把相机设置为B门,开启快门让相机得到合适曝光时间一半的曝光,例如实际需要曝光10s的时候,到6s头的时候我们就要用黑卡纸把镜头挡住;之后每当我们认为合适的烟花出现了,就移开黑卡纸让相机曝光,多次以后(这个多次的总时间需要计算好,不能超出合适曝光所需的时间),我们关闭快门就可以得到多重烟花同时绽放的照片。
这个方法适合使用快门线操作的数码单反,光圈值要小,延长曝光时间,实际使用之前要多加练习,移动黑卡纸的动作要平稳而迅速。部分相机可以通过多重曝光来达成类似的效果。或者多拍摄几张后期合成都可以。
爆炸效果
拍摄时,从长焦端拉动变焦环到广角端,就可以让光线产生一种类似爆炸的效果,得到一些艺术感觉。如果想用好这个技巧,建议把烟花定在画面中心再拉伸镜头。不过由于笔者自己不是很喜欢对夜景或烟花进行爆炸处理,而且实际效果较难把握,建议大家还是先切实掌握好烟花拍摄技巧。

冬日雪景拍摄技法

2015-02-09中国摄影第一平台摄影帮

寒冬腊月,当大雪纷飞,冰雪覆盖大地时,正是冰雪摄影的大好时机。但是,冰雪照片拍了很多很多,可真正打动人心的佳作却很少很少。特别是摄影爱好者,看到冰雪满心欢喜,拍摄起来更是心情激动,但冲洗出的照片却很少有满意之作,往往与拍摄时的设想和构思相差甚远。究其原因,恐怕是未掌握其拍摄要领,对冰雪摄影的特殊性缺少了解之故。针对这些情况,结合多年来拍摄冰雪的经验教训,谈谈冰雪摄影的要领,与影友交流磋商。

在雪地拍摄的小问题
太冷
冷对相机有什么问题呢?一般数码相机的可运作温度是0~40度,气温太低,主要被影响的是相机的电池,电池的消耗速度会比正常快得多!解决方法就是要带多一些后备电池使用了!
2. 湿
有雪就有水了,如果相机保护得不好,溶雪就有机会令相机故障了。解决方法:现时不少相机都已经有供潜水用的防水袋供拍摄时使用,可以到各大相机配件店看看。由大型单反到小型的小DC都有。
3. 曝光偏暗
为什么会这样呢?主要原因是相机在拍摄相片时测光原件会默认雪是18%灰来测光,曝光量就会不足,这个时候相片看上去就比肉眼看上去更黑了。
4. 相片太蓝了
太阳光看上去是有一点暖的,和白雪的反光相比,白雪看上去就有点蓝蓝的。一般情况下,为了让相片的颜色看上去正确,相机的白平衡系统都会自动将偏红的颜色调蓝一点点,让相片看上去和肉眼看上去差不多一样。但在拍摄雪地时,相机会将雪地的反光判为太阳光,结果再调蓝一点点时,相片颜色就变成蓝蓝的了。可以试试手动设定“曝光值”(EV)和“白平衡”(White Balance)这两个选项,慢慢微调至自己满意为止~

拍摄经验
1.选景   
拍摄冰雪与拍摄其它景物一样,选景十分重要。选景包括场景的选择、前景、背景的选择,以及主体在画面中的位置和大小等多个方面。
2.场景的选择
场景指全景、中景、特写等多个景别。选择远景和全景等大场面,其目的是在展示声势,制造气势,让读者放眼欣赏辽阔的冰雪世界或白雪皑皑的高山大川。什么光线好呢?这个问题的答案非常简单,那就是只要驾驭好,什么光线下都可以拍摄出好照片。但是,比较而言,冰雪摄影还是逆光拍出的效果最好。
3.逆光
在逆光照射下,才显得晶莹剔透,放射出光彩。逆光给冰雪镶上了一圈闪亮的轮廓线,透明发亮,很有神气,冰雪质感异常突出,在选用逆光拍摄冰雪时,最好选择暗黑色的背景,两个条件齐备,艺术效果才会更加突显出来。
4.顺光
面对此情此景令人兴奋,但我们在大河东岸,眼前的一切景象都是在正面光照射下,很少看到阴影,场面显得十分平淡。
5.散射光
说来,正面光(顺光)就拍不好冰雪照片了吗?当然也不是。在很多情况下,雪天大多为没有太阳光直射的阴天或散射光照明,这种光照与正面光没有多大区别,也是景物很少有阴影,白茫茫一片,显得十分平淡。由于条件限制,有时真还等不到太阳出来。在这种光线下,如何改变这一片白的平淡局面呢?要改变这种情况,只有在选景时,把一些色彩浓重与白色的冰雪有较强色彩反差的景物拍入画面,在色彩对比中让冰雪在视觉中显得更加洁净。

景物的曝光量有两个根据,一是被摄景物的亮度,二是作者的创作意图,两者相辅相成。但比较而言,作者的创作意图更为重要一些,因为被摄景物的亮度,各个面的受光情况不同,亮度也不一样,如果按受光部分确定曝光量,阴影部分感光则不足,便会有可能失去影纹,成为死黑一片;如果按阴影部分确定曝光量,光亮部分则会感光过度,失去影纹,成为白板一块。所以我们讲,作者的创作意图在确定曝光量时显得尤为重要。

6.雪夜长期曝光
长期曝光肯定首先需要一个好的三脚架、快门线,当然最重要的还是要注意保暖哦,雪景夜晚拍摄,如果有灯光的话会行成漂亮的混合色温,很有特色,没有灯光也会有它独特的氛围。

7.适当增加曝光量
拍冰雪曝光过点好还是欠点好,主张不很一致。主张减少曝光量的人认为:冰雪的反光很强,相机测光表所测得曝光值受冰雪反光的影响而增高,所以减去虚高假象,曝光才会准确。主张增加曝光量的人认为:冰雪反光是很强烈,但与阴影面的反差很强,减少了曝光量,阴影面会失去影纹,所以应该照顾到阴影面,增加一点曝光量。哪一种主张对呢?我认为增加一点曝光量效果会好一些。增加了曝光量不仅阴影面曝光准确,而且曝光过一些底片会厚一些,厚底片洗出的照片白色的冰雪会显得更为白洁。当然,这里指的是使用负片胶卷,如果使用反转胶卷那就另当别论了!

曝光量增加多少为好呢?一般来讲,当相机测光表测定曝光值之后,可再增加1-2挡曝光量就较为理想。色均是有色无彩,而且冰雪又都是白色,这样在色彩配置上就显得十分重要。特别是在使用彩色胶卷拍摄冰雪,色彩配置得当,会给冰雪照片增彩;配置不当,亦会影响照片的艺术效果。

8.点缀艳色
在冰雪照片中点缀艳丽的颜色,不仅可以使红色的景物从白色中跳出来,成为视觉趣味点,形成万白丛中一点红的突出效果,而且可以起到纠正“蓝雪”的作用。用彩色胶卷拍摄冰雪,往往会因为天光色的反作用,使拍出的白雪染上蓝色,严重时白雪在照片上会变成“蓝雪”。纠正这种“蓝雪”效应的办法,有人主张加用UV镜,但有时效果却不甚理想,如果能在雪景中点缀一些红色的景物,观赏者的视觉会把染上蓝色的雪在与红色对比中消除掉蓝色。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评论 (0 个评论)

facelist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 立即注册


关键字:


起始时间:
截至时间:

PhotoFans摄影网© 1998-2024 ( 京ICP证040606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0587号 京网文[2020]4675-862号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