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注册 登录
PhotoFans摄影网 返回首页

红 楼 驿 站 http://bbs.photofans.cn/?106197 [收藏] [复制] [RSS]

博客

~爱怨交织的新疆之旅〔长篇叙画〕~(七)

已有 17702 次阅读2006-10-26 21:39

谢谢三位版主及阳光熹微老师的关注和抬爱。
十二、纯洁质朴塔吉克
  

  下一个目的地--塔什库尔干塔吉克自治县。那里生活着一个对我们来说神秘但不陌生的少数民族-塔吉克族。说她不陌生,是因为以这个民族为原型背景的电影《冰山上的来客》早已家喻户晓。但由于她的十分遥远,我们却无法与她亲密接触。

  据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统计,我国有4万多塔吉克族人。他们主要从事畜牧业,兼营农业。塔吉克族人是中国唯一的中亚土著民族,也就是说,她是我国境内唯一的带有欧罗巴血统的人种。

  塔吉克族历史悠久。“塔吉克”是本民族的自称,据民间传说,该词的原意为“王冠”。据考古研究,在公元前几百年,这些伊朗语族东支的部落,就已分布在我国新疆南部地区,其中分布在帕米尔高原东部的部分,就是我国塔吉克族的先民。公元2-3世纪,在塔什库尔干一带出现了朅盘陀国,朅盘陀人是中国塔吉克族的远祖。在3-4世纪,他们过着半农半牧生活。朅盘陀国有12座城堡和10多所寺院。以小乘佛教为国教。唐朝时,属安西都护府管辖。开元(713-741)中,在此设“葱岭守捉”戍所。公元8世纪,朅盘陀国消亡。公元9-16世纪,塔什库尔干地区先后受吐蕃、喀拉汗王朝、西辽、蒙古元朝和察合台汗国的管辖。特别是从10世纪开始传入喀拉汗王朝境内的伊斯兰教,对塔吉克人的影响强烈,以致后来成为全民族信仰的宗教。明朝后期,在色勒库尔的中心地带已有一批塔吉克族小村塔。从17世纪后期到l9世纪,帕米尔西部和南部的什克南、瓦罕等地的许多塔吉克人迁入色勒库尔,逐渐成为中国的塔吉克族。17世纪中叶,清朝统一全国,对塔什库尔干,沿用元朝的名称“色勒库尔”,建置色勒库尔回庄,归喀什噶尔参赞大臣管辖。清代的建置,大大加强了塔吉克族地区同南疆维吾尔族地区经济与文化的密切联系。

   请大家跟随我的镜头,从塔族远祖的遗迹-古石头城开始了解这个神秘的民族吧。






塔吉克的村庄。

从摄影人的角度看,可能更喜欢这种粗质本原的、没有现代化气息的民居建筑,但它所传达的信息毕竟是落后,是贫穷。这些有着欧罗巴血统和面孔的人们世代栖居于此,他们那些生活在另一个半球的同种兄弟们看了不知会作何想。








塔县县城。

   生活在这里的塔族人虽然并不富裕,但他们似乎过得很悠闲。只要天一亮,街头就会聚集很多人。安置在繁华闹市的一堆台球案子总是挤满了人。对外界的闭塞,文化的落后,加上语言的障碍,制约了小城人的发展。

好像只有这些做馕的小贩们活得不那么轻闲:

似曾相识的是,街头电线杆子每隔一段路就挂上一两个高音喇叭,从早到晚播放着新闻和革命歌曲,把我们的记忆拉回到了几十年前:

塔族人的相貌让我们大开眼界。要不是身着民族服饰和因为务农而晒得黝黑的肤色,还真以为到了欧洲的某个小城:



纯朴的塔族人非常注重礼节,无论多么熟识的人,只要碰面就无一例外的施礼。他们的施礼方式是:双方快步向前,先握手,然后将紧握的双手提到脸部,互吻对方的手,同时亲对方的左右面颊。几个动作一气呵成。街头这样的场面比比皆是,让我们看了也感受到他们那炽烈的友爱之情:

这样的礼节是从娃娃时代就学会了的。你看,这个小娃娃做得多认真啊:

我最喜欢看塔族的孩子们。还没被岁月和窘困的风霜所打磨的小脸儿,个个光彩照人,漂亮得一塌糊涂,活似小洋人:



谢谢浏览。

待续......
2006年的中秋节,我们是在这个小城度过的。

  我们入住的“丰谷宾馆”是一位川妹子经营的。当晚,这位小老板正与伙计和亲属按家乡的风俗制作一种叫“糍粑”的中秋食品。看见我们三个佳节还在外游荡的人,立刻将刚刚做好的一碗“糍粑”端到我们客房。我们还是第一次吃到这种用糯米和八种配料精制的食品,真是香糯可口,大快朵颐,顿解乡念。


离开县城,我们顺路走访了一座只有几十户人家的小山村。看到我们这些用现代化设备武装起来的人,乡民兴奋异常。当我们对着他们按动快门时,他们更加饶有兴致的配合着我们,没有一丝怯意。有的村民甚至急忙翻箱倒柜把节日的服装都穿到了身上。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评论 (0 个评论)

facelist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 立即注册


关键字:


起始时间:
截至时间:

PhotoFans摄影网© 1998-2024 ( 京ICP证040606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0587号 京网文[2020]4675-862号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