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注册 登录
PhotoFans摄影网 返回首页

大庆浪的个人空间 http://bbs.photofans.cn/?110213 [收藏] [复制] [RSS]

博客

荒诞街面(二)

已有 32263 次阅读2008-12-31 12:09









于德水论摄影:


一生最幸运的和最遗憾的都因为接触了摄影。幸运的是摄影给了我一种生活的方式,是一种与生命连接的行为惯性,因为我只有拍摄,没有其他的方式。摄影使我与这个社会和周围的一切有着一种身历和观照的关系。而这种关系常常导致我的思索与探究。相机与生活、河流与百姓在我这里是完全对应的关系。可要说遗憾,恰恰也就是摄影了,我在摄影里感受到它的局限与不完整,可这又是我接触摄影现实给定的前提。这就是生活。爱与无奈,都有。
于德水论摄影:



一旦接触了摄影,立即就被这种几乎是无限制地再现的自由迷住了,不过也很快就感受到这种互为正负的短与长了。绘画对现实世界描摹的有限,恰恰就是其艺术表现的自由;而摄影对现实再现的自由,又正是表现和表达的最大的制约。


王文澜论摄影


这个时代,拿着相机就可以在任何角落进行拍摄,人人可以生产图像。现在没有专业和业余的区分,只有职业和非职业的区别。




我认为摄影师除了摄影的能力,还应该有其他方面的能力,内心要丰富。


对生活、对社会的感知和理解,包括很多的思考都是通过照相机、通过照相机的镜头建立起来的。


摄影为人间目击,要传达人性的课题.摄影原来和生活贴得那样紧!




姜健论摄影:


真正有意义的影像应该具有历史和艺术的双重价值,才会在人类历史长河中长存。








摄影人的语录摘录:



“慢慢我明白,摄影如果过分追求技巧与器材,就会以失去瞬间为代价,就像翘翘板的两端,此起彼伏。而自己恰恰对技巧不太敏感,更愿意发掘瞬间和细节后所隐含的意义。具体到体育摄影中,就慢慢形成一个信念:无论一场比赛多么乏味,都会有灵光一闪的时刻。我所要做的,就是坚守住乏味与平淡,等待、发现并捕捉这个灵光闪现的时刻。得之,我幸;不得,我命。我想,一些人也是靠同样的信念生活在世上。在这个意义上,比赛和人生一样,拍比赛,就是拍摄人生。

瞬间和细节往往因为太“小”而容易被忽视。在从事摄影记者职业之前,我和捷克这个“小”国家打了十多年交道,真正的摄影启蒙也始于捷克,也许是受到捷克民族艺术思想的影响,我对小的东西比较敏感,相信“小的才是美丽的(small is beautiful)”,由此引申出的注重瞬间和细节,关注弱者,倾向小人物,感性等等特质......”
摄影评论摘录:-- [原载中国摄影在线]



......摄影是如何庸俗的?庸俗是如何泛滥的,你恶心吗?本文全文援引箫沉的《谈庸俗摄影》,您看了或点点头,或心里发发毛。您觉得支持就鼓鼓掌,您觉得不爽就拍板砖。

    美国人对于“庸俗摄影”的认定大致关乎到四个方面,且只要具备其中一条,

便可视为庸俗摄影运用过分复杂的技巧表达乏味的思想;忸怩作态的或矫揉造作的表现形式;极度的感情脆弱;摄影手段不宜表达的题材……总之是指那些对毫无意义的或者陈腐的内容所进行的过分生产。庸俗摄影在美国其实主要取媚于小市民阶层的低级观看趣味,它的危害则在于“坚持让人们将其作为艺术性很高的作品去认真看待”。当然,即使以往曾被摄影界乃至艺术界认为是“高雅/严肃”的摄影作品,随着人们世界观与审美观的改变和提升,随着时代在人文意识与美学修养等方面的进步,有许多也逐渐被扔进“庸俗”的垃圾箱里去了。

    自上世纪八十年代以降,中国的沙龙画意风光摄影,便是典型的庸俗摄影,此不惟是因数量上的过度生产而令人生厌的缘故,即使是少数几个名家,其作品在选材、立意、审美境界、表现形式等方面也几乎从未跳出中国传统山水画的窠臼。我们甚至连亚当斯式的风光摄影都看不到,看到的只是对庐山、黄山、泰山、天山、喜玛拉雅山、塔里木沙漠、九寨沟、坝上之类的矫情乃至滥情。他们如几个不约而同且无病呻吟的三流诗人所写出的赝品陶、谢田园诗,沾沾自喜地吃着古人的剩饭,背诵着古人的咳嗽,把积多年之功才逐渐掌握的各种摄影知识与技艺,全部用在了对陈腐情感的恣意挥霍上,且毫无自知、毫无节制地四处办展与讲座,“培养”了数不胜数的庸俗风光或糖水风光发烧友。呵呵,此间唯一的胜出者,则非摄影器材商与耗材商们莫属了!



    庸俗摄影在中国的另一大表现则是走马观花采风式的“风俗摄影”,其集中地主要是以西藏为主的各少数民族地区以及陕北黄土高原等地。欧洲早期的风俗摄影,并非是针对少数民族地区生活的拍摄,而是乡村平民的生活风俗。十九世纪末叶时,此类风俗摄影相继在美国、德国、法国、奥地利等国家盛行后,很快便成了画意派沙龙摄影的陈腐题材,进入上世纪的一、二十年代便迅速消失了。

摄影家吕楠近年潜身于西藏所拍摄的《四季》,宽泛地说亦应属于风俗摄影之一种。但自八十年代以来,绝大多数涌向少数民族地区的中国摄影师,皆无吕楠那样严肃认真且异常执着的摄影态度,更无吕楠所秉持的极其个人化的重返原始质朴人生观的摄影立场。所以,我们所看到的中国大量风俗摄影,多半是摄影师对异族生活肤皮潦草的猎奇画面,读者在那些影像里根本看不到多少属于摄影师个人的观看立场与思想情感,而中国的风俗摄影如今已变得越来越成为简单记录少数民族地区的数据性图片,越来越没看头了。

有关纪实摄影,我不想给出一个死定义,因为纪实摄影本身便具有多重含义。不过,我可以广义地说----只要照片上的情景与拍摄者不在场时的情景相差无几,程度不同地皆可视为纪实摄影及社会纪实摄影。

美国人曾将“纪实摄影”与“社会纪实摄影”分别对待,视前者并不以对社会产生影响为目的,只满足对客观事物的实证性或文献性记录;而后者则不同,一加上“社会”二字,拍摄者便有了明确的观点与倾向性,便要影响到社会中的其它人......
摘录:

年轻时学的是技术(手艺、画画、器材、操作等等),到了一定岁数(一定阅历)再学学的是智慧,这时超越了技术层面,再下来学的是仁慈和襟怀。



摄影是艺术吗?摄影技术本身不是,摄影只是个工具,是一种“视觉语言”表现的工具。
鲍昆:

在市场的诱惑下,"当代"、"观念"之风兴起。这本来也不是什么坏事,因为任何艺术方式只要是真诚自觉地面对自己和社会都是正当的。但是不幸的是,在这股时尚之风的狂飙中,我们并未看到多少"观念"的影子,因为众多的此类作品多是类型化的,带有政治波普性质的。观念必须承载复杂的和现实性的文本阐释意义,离开这一基本的判定识别要求,这些自我标榜"观念"的作品,无非是是一种自我标签化的仿冒,并不具备"当代性"的前卫性。那些以"毛式中山装"作为基本视觉符号表征的所谓"当代"和"观念",不过是抽离现实社会语境的陈词滥调。而且当它们成为一种"范式"的时候,已经堕落成为僵死的、毫无活力的"工艺品"。至于那些以滥用裸体性器符号故作叛逆姿态的"当代",就"观念"得太为浅薄了。这些号称"观念"的艺术家,其实恰恰没有"观念",也没有阐释"观念"的能力。因为他们许多人就像写不好作文一样,并未能有把自己的"观念"向公众讲明白的叙事能力。他们往往只是痴迷在所谓"当代"的时髦样式上,甚至以"无解"的"看不懂"作为自己"当代"和"观念"的障眼法,欺骗自己和公众。由于中国的现当代艺术转型从来没有获得大众的社会性理解,一直是一件艺术圈子内的"事件",所以为各种各样的"忽悠"留下了巨大的空间,成为艺术商人向买家忽悠商品前卫性和学术性的法宝。"观念"和"当代"这时成了一个商家和艺术家自己推销的广告词。
非技术性的艺术其实与哲学宗教有深刻联系,但是这些艺术家往往又不太善于用逻辑思维语言来表述。







暗哨

你拍你的,我看我的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全部作者的其他最新博客

评论 (0 个评论)

facelist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 立即注册


关键字:


起始时间:
截至时间:

PhotoFans摄影网© 1998-2024 ( 京ICP证040606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0587号 京网文[2020]4675-862号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