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注册 登录
PhotoFans摄影网 返回首页

迪那尔的个人空间 http://bbs.photofans.cn/?111754 [收藏] [复制] [RSS]

博客

吐峪沟神韵

已有 2621 次阅读2009-4-9 06:28

3月30-4月1日,与弟妹到鄯善上坟。途中从312国道拐进吐峪沟。结合前年3月到此游历,做此文。


    人们争相拜访的吐峪沟,朝圣者凭吊圣贤,考古者挖掘历史,摄影人记录原始与古老风貌,而多数图的是逃脱城市的喧嚣,享受原始生活中的清净。
    这里有火焰山的自然之美,佛教和伊斯兰教文化交织结合转化的遗存,以及流行千年的黄泥土民居和朴实的民风。

     吐峪沟大峡谷

    从吐鲁番市沿312国道东行,穿过胜金口后到鄯善县境位于火焰山北侧的苏贝什(维语,水头之意)村,既能看到火焰山中段的吐峪沟大峡谷北口。

吐峪沟北口地貌。杏花盛开。

吐峪沟大峡谷从北向南到麻扎村,长约8公里,沟顶平均宽度约1公里,沟底宽约20-50米不等。吐峪沟水从北向南把火焰山纵向切开,两岸陡峭的山坡、怪石磷峋的山体和色彩变幻的山貌清晰可见。

吐峪沟大峡谷中部的的东西两峰,最高峰海拔831.7米。 山体多是是赭红色和黄红色。
这是宽敞的北口山形。






褚红色山体和多变的山貌。
北口的山谷比较宽阔,越往南谷体越狭窄。
南口山体。



发源于山北的,年径流量0.14亿立方米的泉水,经过千万年的流动,对谷底进行再次的切割,形成深槽状谷底河道。从沟顶向下望去,沟水犹如细流曲折委婉,时而被山岩遮挡,时而显露于眼前。



吐峪沟之名,维语原音为“吐玉克”。意思是“绝路,走不通的路”。1992年,为了方便火焰山南北人民的往来,鄯善县和驻军在峡谷西侧修筑一条盘山公路,结束了“此路不通”的历史。为感谢人民解放军的支援,这条路便命名为“连心路”; 我猜,“连心路”还有另一层意思,它是连接北部连木沁镇和山南鲁克沁的最近道路。

连心路在大峡谷南口。山下既是吐峪沟乡麻扎村。

站在山坡南望,可以看到辽阔的鲁克沁盆地。

离南口麻扎村约3公里处的吐峪沟乡政府所在地。


这也是一条驴友喜欢的热线。他们一般乘车在北口集结,从深邃的谷底顺曲折变换的溪水南行。有曲径通幽的乐趣,也有躲避峡谷落石的惊险。

由于谷底多曲折变换,行程约有10公里。驴友们走出南沟口,即到吐峪沟乡麻扎(维语,坟地之意)村。在麻扎村,载他们来的汽车早已在宿营地等着他们。晚上,驴友们就结帐露宿在旅游点的停车场上,第二天返回。

在吐峪沟旅游中心停车场露宿的驴友。

吐峪沟的宗教文化

   吐峪沟大峡谷南口,是佛教与伊斯兰教宗教文化交汇地。当地现有的伊斯兰传入的说法中,都能看到佛教的元素;被尊崇的伊斯兰教圣人其实都有佛教僧侣的影子。在其仅有的历史渊源民间传说中,不难证明这一点。

县志载:"据传,伊斯兰教传入此地前,西方的叶木乃哈等5人来东方寻求天意,后进入此地一石洞(千佛洞)。入洞300年出洞,旋又入洞,再未出洞。终于成圣人。"这些入洞修炼的僧侣被当作伊斯兰教圣人敬仰的修行者,可能是在两教交替过程中为伊斯兰教的普及做出极大贡献的先导者。

在吐峪沟大峡谷南口陡立的东岸峭壁上分布着排排洞窟,这就是建于西晋至唐朝时期的千佛洞;在洞窟区,还有藏传佛教大寺院遗迹。在南北朝, 吐峪沟石窟是高昌王国最高统治集团全力经营的佛教重地之一。因此,它是佛教传入中国最重要的驿站之一,在新疆宗教文化艺术史上占有特殊的地位。在新疆现存的多处佛教石窟遗址中,吐峪沟千佛洞石窟的规模居第三位,因建造早于敦煌莫高窟、保存的早期壁画遗址较多而引人瞩目。

吐峪沟千佛洞室1957年1月首批公布的自治区级文物保护单位,是佛教传入中国最重要的 驿站,在新疆宗教文化艺术史上占有特殊的地位。新疆现存的是多出佛教石窟遗址中,吐峪沟千佛洞石窟的规模居第三位,因建造早于敦煌莫高窟、保存的早期壁画遗址较多而引人瞩目。  
如今,吐峪沟古代佛教圣地的面貌尽管已不再有当年的辉煌,但至今还吸引着世界各地研究佛教历史、佛教艺术的学者们的目光,每年后有来自日本、韩国、美国、印度、港澳等国家和地方的大批游客、学者在此观光、考察、访古。



吐峪沟伊斯兰教的伟大标志是吐峪沟阿萨吾勒开裴麻扎。麻扎,维语。即陵园、坟地之意。

吐峪沟阿萨吾勒开裴麻扎在伊斯兰教圣地中的地位显赫。它位于吐峪沟千佛洞西南沟谷口西岸,相传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

以下是县志记载的传说的另一种版本,与第一种说法稍有区别。相传公元七世纪初,穆罕默德创立了伊斯兰教后,其弟子、古也门国传教士叶木乃哈等五人最早来中国传教,历尽艰辛,东行到吐峪沟后,终于有一位携犬的当地牧羊人成为第一个信仰伊斯兰教的中国人。因此,叶木乃哈等五人便在这长住此地继续传教。叶木乃哈等五人和第一个信仰伊斯兰教的中国人去世后,被埋在今吐峪沟的一个山洞中,即现在的麻扎。

伊斯兰化以后的这块佛教圣地,沿袭了以往的声誉,逐渐成为西北地区穆斯林心目中的“东方小麦加”,每年都有不少穆斯林教徒前来朝觐、朝拜。

麻扎村清真寺

原居民传统黄粘土房屋建筑

  位于大峡谷南口沟谷中的吐峪沟麻扎村是新疆最古老的维吾尔族村落。完整地保留了古老的维吾尔族传统和民俗风情。无论是民宅还是千年佛窟,都是用黄粘土土坯建造。继承了两千多年来用黄粘土建造房屋的传统习惯。

摄友最感兴趣的地方,就是这些黄泥墙体,布局杂乱,高低错落,形状各异的民居。

这是中国最干旱缺水地区的民居群落,依水而居是特点之一,能抗炎热的厚墙体是特点之二,每家都有凉棚是特点之三,因为无雨而做成夏天乘凉睡觉的平屋顶是特点之四,能进大车的宽院门是特点之五。

土坯墙,有凉棚的院落。

有凉棚的巷道

带凉棚的前廊

可以乘凉的平屋顶,两家的女主人正站在屋顶对话。

旧时因缺木材,屋顶都用土坯砌成拱形,称为窑房。这在旧房中仍能看到,多已破败。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后,由于交通的便利和生活水平的提高,新建房都用木材做大梁,但大都仍然是隔热性能强的半米左右厚的土坯墙体。

土坯砌成的拱形屋顶,已很少见。

家家都有一间或几间晾葡萄的晾房。有的建在村外高地,有的就建在自家屋顶。




能进入大车的宽大院门。

晚霞映照着红色的火焰山体和红黄色的民居,挥然一体。

无论是自然的吐峪沟大峡谷,还是人为的麻扎村、千佛洞、伊斯兰教陵园,都离不开火焰山这个根本。由火焰山繁生如此丰富的文化,又为火焰山徒增无尽的光彩。

永远的火焰山。

结束。

谢谢军垦二世、山羊版主、KISM、AK47、龙舟、风中的雨、JIAKUI等佳友欣赏点评和鼓励。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评论 (0 个评论)

facelist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 立即注册


关键字:


起始时间:
截至时间:

PhotoFans摄影网© 1998-2024 ( 京ICP证040606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0587号 京网文[2020]4675-862号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