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注册 登录
PhotoFans摄影网 返回首页

广寒仙子的个人空间 http://bbs.photofans.cn/?112772 [收藏] [复制] [RSS]

博客

西安小吃集锦 (大家谁还知道请补充)

热度 1已有 1476 次阅读2012-1-26 10:59

行走在古城西安,怎能光顾着欣赏而忘记品尝那里的美食了,西北风味的各种小吃,让你不知道先要品尝那种才好,这里给大家介绍西安有名的回民街小吃,一起去享受那里的风味小吃吧。  


回民街,西安小吃中少不了清真风味小吃,是清真牛羊肉的盛宴。吃完了牛羊肉,多少有些油腻,不妨吃些水果解解油腻。回民街上零星错落的有几家水果店,不妨买上一些水果,解一下油腻,清新一下口气,再去吃其他的西安小吃吧。





西安小吃:贾三灌汤包

  去西安,最不能错过的西安小吃就是贾三灌汤包。包子上来以后,要蘸着佐料吃。佐料为店里特别加工过的醋加辣椒末,另备小盘糖蒜与香菜。包子热腾腾的,但千万不能迫不及待地去吃,万一您一不留神,一口下去,包子里的热油汤不是烫着了您的嫩舌头,就是溅您个满脸花。不必不好意思,灌汤包吃的就是这口,乐在其中,若不身临其境,难解个中三味。临了,千万别忘了要一碗香甜爽口的八宝粥。


红红酸菜炒米

  很多人都喜欢酸菜烹制的美食,那就一定不要错过红红酸菜炒米。点了一份酸菜肉丝炒饭,两杯酸梅汤。红红酸菜炒米,微辣微酸,味道很好,再配上清甜爽口的酸梅汤,开胃降火。




继续问声陈老师过年好,从美国回来一起吃哦  。
西安小吃:镜糕

  镜糕,是一种迷你的,口感很q的蒸米糕,沾上各色甜汁和果仁,白糖等制成。老马家的很多人都说好吃,糕也弹牙,蘸料也香甜。

西安小吃:韭饼

  韭饼,价格实惠,大概3元/份,是回民街路边小吃摊上经常做的小吃,刚煎出来热乎乎的味道挺不错,吃起来还有些脆。吃惯了大鱼大肉的,尝尝这种再平常不多的小吃,你一定会感觉大有不同。

牛羊肉泡馍,是独具西安方邦特色的著名小吃。据有关人士考证,牛羊肉泡馍是在公元前11世纪古代“牛羊羹”的基础上演化而来的。
  还有一段风趣的传说,大宋皇帝赵匡胤称帝前受困于长安,终日过着忍饮挨饿的生活,一日来到一家正在煮制牛羊肉的店铺前,掌柜见其可怜,遂让其把自带干馍掰碎,然后给他浇了一勺滚热肉汤放在火上煮透。赵匡胤狼吞虎咽地吞食,感到其味是天下最好吃的美食。后来,赵匡胤黄袍加身,做了皇帝。一日,他路过长安,仍不忘当年在这里吃过的牛羊肉煮馍,同文武大臣专门找到这家饭铺吃了牛羊肉煮馍,仍感鲜美无比,胜过山珍海味,并重赏了这家店铺的掌柜。皇上吃泡馍的故事一经传开,牛羊肉泡成了长安街上的著名小吃。北宋大文学家苏东坡曾有“陇馔有熊腊,秦烹唯羊羹”的赞美诗名。

长安八大怪中的美食——锅盔

在陕西琳琅满目的小吃中,“锅盔”是陕西的一大特色,连陕西八大怪都收录了呢。“锅盔像锅盖”,这精辟总结的五个字,让人一听就知道锅盔的样子了。不仅如此,差不多也知道它为什么叫锅盔了吧?

  可是说起锅盔的来历,还跟几位历史上的大名人有关呢。

  一种说法跟诸葛亮有关,话说当年诸葛孔明初出茅庐,火烧博望坡后,为了帮关羽稳定军心,于是就发明了这么个东西;

  另一种与李治和武则天有关,据说当年修乾陵时候,因服役的工匠人数很多,往往为吃饭而耽误施工进程,于是士兵们就把面团放进头盔里,把头盔放到火中去烤,而烙成了饼,这种饼,因为形状和头盔颇似,且是以“盔”为锅制成,所以就被成为“锅盔”。

  这两种说法,不管是瞎编也好,还是确有其事也好,都说明了锅盔具有悠久的历史,是陕西的老祖先一辈辈传下来的。我的这种做法,也是我妈妈“传”给我的,不过,恐怕和当年的锅盔做法早已经不大一样了。

原料:面粉500g、干酵母7.5g(1.5茶匙)、五香粉1/4茶匙、盐1茶匙稍多、芝麻1大匙、温水300ml。

做法: 1、将干酵母与温水(约40度)搅拌均匀,静置十分钟;
  2、用酵母水和面,加上五香粉、盐揉匀放置在温暖出进行发酵(温度30度左右);

  3、大约2小时后,面团发至两倍大,加芝麻揉至光滑;

  4、揉好的面团擀成一个比平底锅稍小的圆饼;

  5、平底锅中刷上一层薄油,大火烧热平底锅,将面饼放入锅中,火调至最小;

  6、为了防止面饼膨胀,用筷子在面饼上扎几个眼;

  7、盖上锅盖,烙至两面金黄,用筷子扎眼可顺利干净抽出即可。

  8、烙好的锅盔切块,可以直接吃,也可以夹上各种菜或者辣椒酱来吃。

注意事项:
    1、干酵母的用量在5克-10克之间,根据季节、温度还有酵母存放时间的长短可以增减用量。如果酵母买回家放的时间超过一年了,可以适当的增加一下用量。冬季或者温度低的时候,也需要适当增加用量。

    2、发酵的时间也是根据季节有长有短的,具体判断方法:面团要大至原来的2倍,撕开后有均匀的蜂窝出现即为发好;

    3、和面用水量与面的软硬度,喜欢吃饼稍硬一些的,用250ml的水就可以了,如果家里有老人喜欢吃软一些的,300ml左右的加水量比较合适;

    4、水的温度,水的温度在35-40°最好,即伸手进去,有微烫的感觉,夏季水温可以稍低一些;

    5、为什么一开始要大火烧锅?如果冷锅就将面饼放入,锅盔的皮就会比较厚,吃起来口感要稍差一些;

    6、烙制过程中要注意翻面。



“biang biang(现代汉语字典上没有这个字)面”,陕西八大怪之一。正宗的关中人所做的biangbiang面俗称:“面条像裤带”,可薄如蝉翼、也可厚如硬币。用臊子,或油泼辣子一浇,香气扑鼻,口舌生津,吃起来光滑、柔软、热火、筋道。既可口又耐饥,是彰显西北人豪放阳刚的美味佳品。去陕西的人,不吃一碗这様的面,谁敢说他去过陕西。一碗面就是一个地域文化的象征!

    biang biang面是陕西名特小吃,这段弯弯曲曲巧妙幽默的“biang”字组合,概括biang biang面的产地特性,食者感受、制作工艺要领,原料、调料、做面人辛勤操作,秦人性格气质,心底宽长,有棱有角,大苦大乐的爽快精神,引出陕西人为之自豪的饮食文化。

    这个字,不是图案,而是文字。字笔画繁多,结构复杂,文化味浓,这个字确切字型正规字典里查不到,辞海里也没有,外地人更不认识,他是陕西人食的一种面的称谓:叫油泼辣子biangbiang面。

   

“biangbiang”面

    有趣传说一:

    在秦朝时,咸阳街头有人卖biang biang 面;常有一位老翁推车沿街叫卖,有时在路边或渭河边架锅劈柴生火并从渭河里舀水和面、给锅里添水煮面。如遇食客,将和好的面一扯二扯三四扯,五拉六拉七八拉,扯九拉十的,像变戏法似的将面拉成又长又宽裤带面,并揪成宽面片状,仍向空中,面片准确回落在滚开的锅里,煮熟后捞到大老碗里,老翁从挂在车子杠杆上的布袋里,取出各种调料,调入面碗中,然后将半铁勺烧焦热的清油猛的“呲啦”往上一泼,递给食客。因为做功奇特,香气四溢,筋软滑溜,味道地道,口感爽快的biang biang 面,令围观者馋的大流口水,个个食欲大开,纷纷争尝,顿时一片啧啧。

    有一天秦宫内载歌载舞、锣鼓喧天,欢庆战争取得胜利。秦始皇却在宫中愁眉不展闷闷不乐,为国家还不安宁,不时要受匈奴的外族入侵,还为筹划修筑万里长城之事劳累过度,平日又是日里万机,龙体受病卧榻不起,御膳房做出各种山珍海味,始皇连看都懒得看一眼。这样一来,急坏了宫内所有宦官,他们像热锅上的蚂蚁,纷纷想方设法,其中一名宦官灵机一动,竟跑到集市上给皇上端来一碗biang biang面,秦始皇一闻到这浓烈的辣子、葱味,就胃口大开了,端起来一顿猛嚼。不想一吃大发而不可收拾,大声赞叹:民间竟有比山珍海味还香的食物!忙问这是何物?答曰:biang biang 面。Biang biang 面还成为秦始皇御宴必备品。

    有诗为证:推车咸阳街头转,遇见官府老爷汉,禀告君王好御膳,君王知晓要接见,端来一碗biang biang 面。

    秦始皇病好转后,传来侍从速备车辇,到咸阳街头视察老翁面食做法。皇上视察完biang biang 面的全过程,突然高声道:“啊!大秦人民伟大,大秦要统一,大秦要团结,要勇敢骑马打胜仗,保我大秦江山!盼望大秦人民天天吃biang biang 面,月月逛我朝咸阳。”围观民众忙跪倒,磕头作揖,高呼万岁。为了鼓舞大秦人民,牢记大秦大好江山不受外侵,保卫国家,秦始皇忙叫侍从端来文房四宝,并挥笔写下一个古朴苍劲的字,从此biang biang 面就名正言顺,被当朝皇上造出来了。



“biangbiang”面

    有趣传说二:

    一位集怀才不遇愤世疾俗贫困潦倒饥寒交迫于一身的秀才来到咸阳,他路过一家面馆时,听见里面“biang——biang——”之声不绝,一时饥肠辘辘,不由得踱将进去。只见白案上摆满了和好的长条状面块儿,师傅拎过一块儿,扯住两头,顷刻间摔打成裤带般宽厚扔进锅里,顷刻间摔打了好几块儿,顷刻间从锅里捞出一大海碗,碗底事先盛着作料和一些豆芽青菜,自然要浇上一大勺油泼辣子,热腾腾端上来。秀才看得兴起,大叫:“好啊!店家来一碗!”“这位客官一碗……”店小二一声长长的吆喝,顷刻间一碗面摆到面前,顷刻间碗中罄净,直吃得秀才大汗淋漓。“店家,结账!”秀才喝道。一摸兜,坏了,一时忘形,竟忘了囊中早已空空如洗,顿时窘住,刚才的热汗顷刻间冷冰冰刷在脸上。一旁,店小二斜着眼耸着肩,一脸坏笑。“小二……”秀才讪讪,话刚出口便被店小二堵住:“客官,本店小本经营,概不赊账。”见店小二不通融的模样,秀才又向身上摸去,左一摸,右一摸,上一摸,下一摸,好像早晚能摸出几文钱来似的。

    店小二心想:“你个穷秀才,看你摸出什么来。”天呀,这不是有辱斯文么?秀才一面摸,一面思量脱身之计。他与店小二答讪:“小二,你家这面何名?”“何名?”店小二学着秀才的腔调说:“biang、biang面。”秀才问:“biang、biang面?biang、biang字咋写?”这家面店可是远近闻名的老字号,其面做得特殊,面与面板摔打撞击,“biang、biang”也,故称“biang、biang面”。“biang、biang”二字咋写,店家做面,客人吃面,谁也没去想过。见店小二答不上来,秀才顿时有了主意,他说:“小二,你与老板商量过,本人今天没钱,可否写出‘biang、biang’二字,换这碗面吃?”店小二顷刻间回来,说:“成。”店家心想:“古来就没有‘biang、biang’二字,看你穷秀才怎么赖账。”

    秀才读书,也最认书,古往今来偏偏没有这“biang、biang”二字。“书上没有,岂可生造乎?”皇上可以造字为名,秀才岂敢与之比肩?秀才满腹心酸,一腔惆怅;寒窗苦读,功不成,名不就,众目睽睽下,落到赖账这般田地,天理不公啊!

    他一急,心里骂皇上:“什么‘日月当空照’?民间疾苦,哀鸿遍野;宫闱倾轧,豺狼当道;贪官污吏,横行乡里;我秀才寒窗苦读,就因无钱无人,打不通关节,获不取功名……日月何照之有!罢罢罢,你皇上能造字,我秀才何尝不能?”秀才一声大喝:“笔墨伺候!”只见他笔走龙蛇,大大地写了一个□!他一面写一而歌道:“一点飞上大,黄河两边弯;八字大张口,言字往里走,左一扭,右一扭;西一长,东一长,中间加个马大王;心字底,月字旁,留个勾搭挂麻糖;推了车车走咸阳。”一个字,写尽了山川地理,世态炎凉。

“biang”字是中国笔画最多的字,达56画。

    版本一:

    一点撩上天,黄河两道湾,八字大张口,言字往里走,你一扭,我一扭;你一长,我一长;当中夹个马大王,心字底月字旁,留个钩挂麻谈糖,推个车车逛咸阳。

    版本二:

    一点飞上天,黄河两头弯,八字大张口,言字网进走,左一纽,右一纽,东一长,西一长,中间夹个马大王,月字边,心字底,挂个钩担挂麻糖,坐个车车逛咸阳

    版本三:

    一点飞上天,黄河两头弯,八字大张口,言字走进来,左一纽,右一纽,左一长,右一长,中间来个马大王,心字底,月字旁,两个贼娃立在旁,座上车车走四方

    关中城乡有多种说法,但大同小异。按顺口溜写下去,就会在你前出现一个古朴端庄活龙活现的“biang”字来。

“biang biang”面

    “biang”字的发音:

    它的声音从几个方面而来的,1、面扔空中落在锅里的滚烫水中发出那种声音。2、吃面咀嚼的那种声音。(吃biangbiang面)3、擀、扯面案上弹出的声音。

    外地人往往理解或读作以下几个方面的声音,1、赶马车的鞭子声;2、放鞭炮的声音;3、打人巴掌的声音;4、战士打枪的打靶声音;5、重物体压扁一般小东西的声音;6、打竹板的声音;下大雨雨点落地声。外地人读不准声音,简单解释他也听不明白,只有看了操作和品尝面后才会慢慢明白这一点,真正理解还要眼见陕西人吃面的过程。

    这个怪字据说是当年秦朝宰相李斯发明的,“biang”字说的就是面条摔在案板上的声音,一寸来宽的面条,经得起这么折腾,响当当的配得上陕西十大怪“面条像裤带”的名头

“biang biang”面

    做法:

    材料:手擀面二斤(因人而议)、辣椒面(最好是陕西歧山的)、花生油、胡萝卜、青蒜、葱、姜、蒜、花椒(若干)

    biang biang面的做法:

    1、胡萝卜切丝,开水焯熟,备用。

    2、青蒜、姜、蒜、葱白切碎,备用。

    3、面条煮熟、箜干、可过水。

    4、花生油加热,倒入花椒,中火,油滚热。

    5、面捞出置碗,在面条上撒匀葱姜蒜、青蒜、辣椒面。

    6、热油趁热迅速泼在面上。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发表评论 评论 (1 个评论)

回复 我不玩游戏 2015-3-25 15:36
精彩,精彩,欣赏学习了,谢谢分享,谢谢 ,谢谢。

facelist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 立即注册


关键字:


起始时间:
截至时间:

PhotoFans摄影网© 1998-2024 ( 京ICP证040606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0587号 京网文[2020]4675-862号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