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注册 登录
PhotoFans摄影网 返回首页

羽舞百湖生态摄影工作室 http://bbs.photofans.cn/?113405 [收藏] [复制] [RSS]

博客

陈建伟:生态摄影是当今时代的产物

已有 383 次阅读2013-2-12 21:38


 


“用影像保护鸟类”高端论坛主旨演讲
演讲人:陈建伟,国家林业局动植物保护司司长、中国野生动物保护协会副会长、中国野生植物保护协会副会长、北京林业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著名生态摄影家,鸟网专家组成员。


                                                          生态摄影是当今时代的产物

                                                                              ——国家林业局  陈建伟


                                                                  时代在呼唤

    联合国环境计划署(UNEP)在 “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年”(2010年)发布一项研究报告说,全球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为人类提供服务的估值为每年21兆-72兆美元,可与2008年世界国民总收入(58兆美元)相比。但是它也郑重提出,这些生态系统的2/3已经遭到人类的破坏。
    无独有偶,天才的物理学家霍金近来发出人类只有200年在地球的生活时间了的惊人预测,我对此更多的理解这是对人类无止境地、贪婪地掠夺地球资源,最终将毁灭人类自己的严正警告。
    也是在同时,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对世界濒临灭绝的物种进行了评估,评估的结果显示。全世界所有已知的哺乳动物、两栖动物和鸟类分别有21%、30%/和12%濒临灭绝,而在爬行动物、淡水鱼和无脊椎动物物种中,分别有28%、37%和35%处于濒危境地。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并表示,科学证据不断显示,越来越多的物种正在从地球上消失。呼吁各国政府充分重视保护生物多样性的问题,并且确实采取措施保护和挽救濒危物种。并且提出,至今为止世界各国都没有完成生物多样性保护的预期目标。
    我国目前有300多种陆栖脊椎动物、 4000多种野生植物受到各种威胁,其中1000多种处于濒危状态,受威胁的种类占全部种类的15%-20%。
    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经济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巨大变化,中国社会正处在急剧的变革过程之中。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中国社会发展从农业文明经过短暂的工业文明到生态文明,这是一种高速度的发展,跨越式的发展。经济的高速发展为中国积聚了巨大的物质财富,也极大地促进了社会文明进程。但是各种矛盾也在积聚并成爆发趋势显现出来,发达国家上百年工业化过程中分阶段出现的环境问题,在我国近30年来集中出现,呈现结构型、复合型、压缩型的特点。森林破坏,草场退化,土地荒漠化,湿地萎缩、污染,水资源短缺,大气污染,水、旱、雪、山洪泥石流灾害频发,野生动植物资源濒危,数量锐减、物种消亡,全球气候变暖,生态系统受到严重破坏,等等,尤其是人与自然的不和谐因素日益增多,资源、环境与经济发展的矛盾日益尖锐,生态问题已经成为严重制约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最大瓶颈,生态危机迫使人们必须进行深刻的文化反思和新的文明抉择。
    作为人类文明成果及手段的摄影影像艺术,以其能够及时、直观、真实地反映客观现实,而又包含大量时代信息(文字的不可比拟性)的独特优势,能够记录下社会变革过程中产生的生态问题,引起当代社会的关注和思考,留给后来人我们的认识和轨迹---于是,“生态摄影”应运而生了。
这就是时代赋予摄影的神圣历史使命。                                    

                                              反映生态关系是生态摄影的基础
    从一张获奖作品(奚志农的滇金丝猴)说起  这张照片里的滇金丝猴生活在茫茫林海中,云杉林上挂落着滇金丝猴最喜爱的食物-松萝,红嘴唇的一家人正往这边张望着。这张照片传递给人的信息相当丰富:滇金丝猴的个体特征,滇金丝猴个体之间的关系(有别于川金丝猴的家庭式生活),滇金丝猴的食物与云杉的关系,云杉与滇金丝猴栖息环境的关系等。当然还有照片背后的故事:这张照片最早把如此精美的栖息在滇西北森林里的精灵-滇金丝猴呈现给世人,呼吁大家关注这片森林和滇金丝猴的命运---这片森林就要被人类举起的斧头伐掉等反映人与自然关系的深刻含义。这张照片得到了2001年英国BBC年度野生生物摄影师大赛的分项冠军奖,但更重要的是,这张照片引起了强烈的社会反响并促进了白马雪山自然保护区的建立。
    类似的照片我们还可以举出很多很多,如周海翔的《天鹅在暴风雪中强行起飞》等作品,卢广《关注中国污染》等专题摄影(获得尤金.史密斯人道主义摄影奖),杨勇的地质灾害类照片,罗红的非洲野生动物照片,奚志农、罗小韵、徐健、肖诗白、唐志远等的野生动植物摄影照片等等。
    这些精彩的照片之所以能够打动人、感动公众、影响社会,是因为它们精辟地浓缩地反映了我们周围发生的真实故事。而这些故事里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无一不在讲“关系”---在讲生态关系。它们在讲物种、讲自然生态状况、讲物种内部的关系、讲物种与其生态状况的关系,更讲此物种状况与社会、与人的生态关系。讲生态关系,充分体现了生态摄影的特点,所以我们说,反映生态关系是生态摄影的最重要基础。                                           

                              生态摄影是一种崭新的摄影理念
    生态学作为一门重要学科是有其丰富深厚的科学内容的,但若简单地解释什么是生态,可以说:生态就是“物种与物种、物种与其生境间的相互关系”,也可简单解释为“与生物有关的各种关系”。反映“生态”、反映“关系”——这就是生态摄影活的灵魂。生态的范围从微观生物世界到整个地球宏观世界都包括在内,人是地球生物圈的一分子,自然也在其中。
    原来我们有野生动物摄影、自然摄影、风光摄影、花卉摄影、显微生物摄影等等,难道都没有这种理念,还非要搞一个新的名词?或者,是不是将这些凡是与大自然有关的摄影叠加在一起就叫生态摄影了呢?我认为都不是。生态摄影就摄影题材和对象而言,当然包括自然风光、野生动植物、花卉甚至人物等,也离不开以反映这些对象特征为目的的摄影行为。但生态摄影追求的绝不是它们的简单叠加,其追求的最核心的东西就在于生态摄影是从生态的角度来思考的一种摄影理念。而这种简单的叠加并没有点出生态摄影的本质,生态摄影强调的是“关系”,强调的是物种之间、物种与其生境之间的“关系”,这种“关系”是用摄影这个手段来反映的。当然,要反映这个“关系”就必然包含拍摄者对生态关系的认识、理解和思考,反映出的是拍摄者内心与客观生态之间的情感。生态摄影的目的不仅是为了引起人们的注意,更应引起人们的思考—生态的思考。可以这么说,生态摄影追求的不仅是一种画中景,更是一种画外意。 
    需要强调的是,生态摄影必然面对人类的行为(包括社会的、人文的),这不仅仅因为人也是地球生物圈的组成部分,而是因为人是生态关系中不可或缺的极为重要的一方,是影响力最大的一方。我们在讨论生态的时候,人这个特殊的物种和其它物种及其生存环境如何建立起和谐的关系是最为重要的。尤其是工业革命以来的技术进步与发展,使人类“征服自然”的能力急剧增强,向大自然索取资源的能力和欲望大大膨胀,生态环境受到了人类极大的破坏,生态问题成为目前人类社会发展的最大挑战。
    当我们回顾中国摄影五十多年光辉历程、展望未来发展的时候,我们是否已经注意到,制约当今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最大问题已经是生态问题了!难道我们还只是陶醉在7、80年代改革开放初期,以讴歌大好河山来提高人们对祖国热爱的简单水平?当西部生态环境问题日益严重的严峻事实摆在我们面前的时候,我们从山河雄浑、旷野茫茫的独特光影形色效果后面是否还应该读出生态脆弱、水土流失、物种消亡、荒漠化扩大、破坏容易恢复难的感受?当科学技术进步使摄影硬件、制图软件给我们提供了摄影前所未有的便利的情况下,难道我们还仅是为了追求尽善尽美、提高档次去“拼器材”?无视客观自然真实去追求所谓“美”的“前期、后期处理”?难道我们患上“生态麻痹症”了吗?
    用传统的观念,可可西里被猎杀丢弃的藏羚羊头骨,母羊及小羊被猎杀的现场照片,是登不得大雅之堂的,是不美的,但正是这些被争相刊载的照片对社会、公众关注藏羚羊的命运起到了极好的推动作用;周海翔对垃圾鸥的拍摄以及对曾经获奖的雪中强行起飞天鹅照片的批判,难道不是值得我们有社会责任感的人反思的最好警示?罗小韵拍摄的抢救震后大熊猫所反映的人与野生动物的关系,难道不能提高到时代文明的高度来认识?
    生态文明社会是人类社会继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之后的更高级的社会发展阶段,倡导的是人与自然的和谐,强调的是社会经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抛弃的是人对自然资源的无节制掠夺和人是自然界主宰的观念。人类只是地球生物圈的一分子,人类应该尊重自然、爱护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不能搞“人定胜天”;可人在自然面前也不能束手无策,任由自然摆布,无所作为而提倡所谓的“敬畏自然”,这都是不可取的。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就一直是在探索人与自然的关系中有所作为地前进的,而今生态文明提倡的应该是“师法自然”!师是遵循、是学习(学习遵循的目的是做,而不是敬畏、束手无策、无所作为),法是规律,就是要遵循自然界的客观规律去做,人类社会才能发展、才能达到高度文明的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崇高境界。
    综上所述,“生态摄影”就是以摄影为手段来反映物种与物种、物种与其生境间相互关系的一种新的摄影理念,它是人们对生态思考的产物,反映的是生态文明社会人的道德观和价值观,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                                       

                                      科学客观真实是生态摄影的根本
      生态摄影在摄影分类上应该属于纪实摄影,科学客观真实是生态摄影的根本。摄影界有一句名言道:”如果你的照片拍的不够好,那是因为你离得不够近” 。这里讲的不仅仅是说摄影者与拍摄对象的距离问题,更重要的是在提倡一种理念、讲现场感、讲客观真实。搞生态摄影你不到第一线去,不去近距离实实际际去观察去拍摄去思考,你肯定拍不出好作品来。
    我们更要反对那些弄虚作假的行为,诸如藏羚羊过青藏铁路之类的照片是完全不符合生态摄影必须客观真实的根本精髓的。为了拍摄野生动物,有人用哄赶惊吓的手段;有的甚至用绳把鸟儿绑在树上;有的为了获得独特的片子,拍过以后就把景观破坏掉等等,这样的人即使再有摄影天赋,也不具备拍摄生态摄影的资格。
    另外,还有一个重要的命题与此有关---“美”应不应该作为生态摄影的准则?有的生态摄影家、生态摄影团体提出了用“真、善、美”三条作为生态摄影的原则,我对此是有根本分歧的。如果把所谓的“美”作为准则,就必然与生态摄影以反映客观真实为根本相违背,为了片面追求所谓的”美”, 往往带来有意无意掩去客观真实的行为,这样的难道例子还少吗。上面所提到的奚志农的可可西里的藏羚羊头骨、被杀害的小藏羚羊的照片能用美不美来衡量吗?卢广、周海翔、杨勇那些让人震惊、让人思考的照片能用美不美来评判吗?因此,“美”肯定不能作为生态摄影的准则,用美不美来评判一张生态摄影的照片,是必然要将生态摄影引向歧路的。
    至于什么才算“美”?美学对美的定义是这样描述的:人对自己的需求被满足时所产生的愉悦反应的反应。这就是说,“自己需求的满足”、“愉悦反应”必然与每个人的思想理念、受教育程度包括社会生活的背景不同而不同,也就是说,对美的感受是有各人自己强烈的主观性、时段性的。说大一点,每个社会阶段的 “自己需求的满足”和“愉悦反应”也会因发展阶段不同而大大不同。唐朝以丰硕为美的审美情趣,在今天有多少人认同?又有多少人敢于实践?尤其是在社会急剧变革的时期,人们对美的认知也是常常变化的。美女要骨感-对骨感美女的批判-因为损害了健康-健康才是美!这样的变化好像才发生在昨天今天?因此,美不能作为评判生态摄影作品优劣的原则,只有客观真实才是生态摄影的根本。我们现在正处于一个难得一遇的社会深刻变革时期,绝不能因为追求所谓片面的美而丢掉反映客观科学真实,丢掉时代赋予生态摄影的历史使命。                             

                              生态摄影是集思想性、科学性和艺术性为一体的摄影艺术
    既然生态摄影的本质是对生态状况的思考,那么生态文明的标准就是衡量生态摄影思想性的惟一标准。有了生态的思考,才会有思考的鞭笞,才能促进社会的进步和人们不良行为的改变。不同的社会阶段,决定人们不同的社会观念和意识。生态摄影放在社会发展阶段范畴中,应该是生态文明社会的产物,是生态文化建设中不可或缺的部分,反映的是应该是生态文明社会人们的认识、社会的追求,褒扬、贬弃无一不打上生态文明的烙印。因此,生态摄影对思想性的要求很高。
    生态摄影又必须具有科学性,这是因为生态摄影反映的东西必须要有科学性才能正确地反映客观。面对缤纷繁复的大千世界,生命之间、生命与非生命之间、人与自然之间极其复杂的生态关系,没有科学和真实来保驾护航,就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拿一只东北虎放到大城市长沙周边的森林公园里去冒充野生华南虎,稍有点科学常识的人连听都不用听,还用得着大张旗鼓的去费力破解吗。又比如说野生动物拍摄吧,你不知道该到那里去拍,到了那里你不知道该怎么拍,拍到了以后你也不知道拍的是什么,更不知道你拍的东西和它周围环境的生态关系,你说你能拍好野生动物吗?不懂客观科学你肯定是拍不出什么好的生态摄影作品来的,也就更不会产生什么正确的生态思考和影响了。
    生态摄影作为一种摄影理念,是摄影艺术理论的一个有机的组成部分,在用光、构图、创意等等方面的标准不会降低。生态摄影追求的同样是科学真实艺术俱佳的摄影作品,在科学真实的基础上,越是有艺术性的照片越具震撼力,越能够让观者通过照片去感受、去思考,才能更好地用影像纪录现实、保护自然、感染民众、宣传社会,才能实现生态摄影要达到的目的
    因此,生态摄影是集思想性、科学性和艺术性为一体的有机统一的摄影艺术。
                                         
                                  生态摄影要处理好的几个关系
      要做好生态摄影应该处理好以下四个关系: 
    1.要处理好拍摄者与生态之间的情感关系。
    同是一个生态状况,拍摄者理解的角度不同结论也许完全不同,比如某滩涂被大面积围海造田,站在单纯扩大生产的角度是应该歌颂的,而站在生态平衡、是鸟类栖息地的角度就是应该批判的。因此,对某地点某事物的特定情况必须清楚了解才不至于闹笑话、出错误,更不能不求甚解、不讲科学、盲目自大、感情用事。生态摄影比起自然风光摄影来讲有更高的要求。
因此,生态摄影照片往往需要多一些注解,除画龙点睛的题目外,如时间地点、拍摄背景、物种名称和濒危程度等等可根据需要注上,便于读者理解和思考。因此,要这样来说:看生态摄影作品也许和看别的摄影作品要求不同---不仅翻看、更应细读。
    2.要处理好所谓“美”和“丑”的关系。
正是因为生态摄影强调的是生态的思考,所以生态摄影追求的不仅只是自然风光一定如何优美,野生动物一定多么可爱,花卉一定多么漂亮的唯美主义,或者只强调“美善真”等,这些都是残缺的。生态摄影既有责任反映美的、好的一面,也有责任反映丑的、不好的一面。反映好的、美的是为了唤起人们对自然、对生物、对环境的认识和热爱;反映不好的、丑的,是为了引起我们生态的思考、社会的反思,去改正我们人类的不良行为。生态摄影要反映丑陋的一面,这是和大多摄影如自然风光摄影等只追求美的一面所不同。弘扬美好的同时也鞭笞丑陋---无论美丑,只要它是对现实生态状况的思考就好,这就是生态摄影理念的最大特点。生活需要美,但不仅仅只有美;社会需要弘扬,但也需要鞭策。
    3.要处理好科学真实性与艺术性之间的关系。
生态摄影是以现实生态状况为拍摄对象的纪实摄影,因而第一要务就是客观性、科学性,要能准确地反映拍摄对象的真实状况,不能弄虚作假。我们希望所有作品都是科学真实性和艺术欣赏性具佳的作品,若在二者不可兼得的情况下,客观真实比艺术水平更重要。比如,现阶段我们一直没有拍到过一张华南虎野外生活照,或者白暨豚在长江里的照片,如果拍上了,艺术水平的高低,都不影响其为一张有极高价值的生态摄影作品。
    4.要处理好如何反映与生物有关的各种关系与物种本身二者之间的关系。
反映关系是生态摄影的核心追求,有如动植物种与其生境的关系,物种之间、同物种个体与个体之间的关系,食物链、物种繁衍、生存受威胁的状况等等,这个主体从前面的论述中不难理解。而像从未拍摄过的动植物种,或动植物鲜为人知的行为,识别特征明显的动植物肖像,充满幽默或趣味的动植物作品等,能让我们人更好的了解该物种的形态、生理、行为等特点,或其动作、行为能与人产生某种共鸣的照片因能给我们更好提供理解“关系”的生动感知,符合生态摄影的目的,因而同样是有价值的生态摄影作品。
                               
                              对生态摄影者的要求
      作为一名合格的生态摄影者必须符合以下四条要求:
    1.要求摄影者应具有一定的生态道德意识和社会责任感。生态摄影者首先是一个尊重大自然、具备生态道德、讲究生态伦理的人,他愿意亲近野生动植物,自觉爱护自然环境,关注生态状况并把这一意识贯穿于日常行为和摄影工作中去。为了得到一张“好”照片不惜去惊扰野生动物、破坏环境、人为作假等等行为都应该受到强烈谴责的,生态摄影者首先要有生态保护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2.要求摄影者必须具有一定的生态学知识和野生动植物知识。只有了解要拍摄的对象,才能拍出好片子。比如要拍摄野生动物,就要具备一定的动物学知识,了解你要拍摄的这个动物的生活环境、食物链、动物习性、社会性行为等,一个优秀的野生动物摄影者对某些动物知识的了解不亚于一个动物学专家。因此,要求生态摄影者要认认真真学习实践,踏踏实实储备知识,打好科学基础。而稀里马虎,张冠李戴,不求甚解,甚至误导误说是违反生态摄影本质的。
    3.要具备与大自然打交道的能力和吃苦耐劳的精神。俗话说:“不入虎穴,焉得虎子。”生态摄影是个各方面都要求很高的艺术,仅呆在家里面是拍不出好片子的。大自然是美丽的,但也是严酷的。摄影者必须懂得如何与大自然打交道。一是要尊重自然,了解自然,亲近自然,学会和大自然交流,并且要具有不怕艰辛、乐于吃苦的精神;二要消除对自然界的恐惧心理,掌握在自然界野外生存的一定知识和能力。
    4. 要有过硬的摄影基本功,生态摄影的环境往往具有情况多变、条件恶劣、机会稍纵即逝和突发性强的特点,没有过硬的摄影基本功是很难在多变的拍摄主体、光、影、角度面前有所作为的。

                                            生态摄影的主要特点
      综上所述,生态摄影与其它摄影理念相比,应该有如下几个特点:
    1. 生态摄影是集思想性、科学性和艺术性为一体的有机统一的摄影艺术,富含拍摄者与生态之间的情感,反映的是生态关系,追求的是生态思考,背后的是历史责任,具有的是鲜明的生态文明的时代特征。
    2. 生态摄影作品在强调思想性、真实性的同时,丝毫也不应降低对摄影艺术性的要求。越有艺术性的作品越有冲击力、感染力,就越能引发人们的思考,就越符合生态摄影追求的目的。但在不可兼得的情况下,客观真实始终是放在第一位的。
    3. 生态摄影不去片面追求什么所谓“美”或“丑”,只要是对客观生态关系的思考就好。
    4. 生态摄影的照片除画龙点睛的题目外往往需要多一些注解,便于读者理解和思考,才能充分发挥其作用。所以,看生态摄影作品的要求是---不仅翻看、更应细读。
    5. 生态摄影要求摄影者必须具有一定的生态道德意识和社会责任感,一定的生态学知识和野生动植物知识,并善于和大自然打交道。只有具备这样基本素质的人,才能拍出好片子,也才是真正的生态摄影人。
    6. 生态摄影在摄影分类上属于纪实摄影。             

                      生态摄影是当今中国大有前途、极有发展潜力、最具时代感的摄影艺术
      生态摄影尽管才刚刚起步,但当今中国社会的高速发展赋予了生态摄影最好的机遇和重大的历史责任。用影像来“反映现实、呼唤社会、保护生态”,这是我们摄影者义不容辞的历史责任。
    在这里还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全球首屈一指的中国的生态系统多样性为生态摄影提供了最为广阔的舞台,从几近赤道的南海到北国的大兴安岭,从东海之滨到雪岭冰川的世界屋脊。中国气候差异大,跨越了热带、亚热带、暖温带、温带、寒温带五个气候带。海拔高差大,从滨海、平原、高原直至世界最高峰,地形地貌十分复杂。中国的西部位于欧亚大陆腹地而远离海洋。复杂的气候、地形再加上第四纪冰川残余,孕育了多种多样的动植物种,中国有脊椎动物4400多种,其中兽类499种,鸟类1200多种,爬行类376种,两栖类279种,鱼类2804种,分别占世界种类的12%、13%、6%、7%和12%。有高等植物35000多种,居世界第三位。这些物种中有些已经被我们所认识,而很大部分还不被人们所认识。到目前为止,全国已建立各种各类的自然保护区2500多处,面积达1.5亿公顷,占全国国土面积的15%以上,这还不包括大量的风景名胜区、森林公园、湿地公园、沙漠公园、国家公园等等。如此既复杂又缤纷的大舞台,在世界各国中也是绝无仅有、无处寻觅的,这难道还不够我们作一个大题材、大主题来深入挖掘久久探索吗? 
      生态摄影在我国刚刚兴起,甚至有些已经很有造诣的摄影者或一些很有影响很有震撼力的照片并没有冠以生态摄影的名字---生态摄影其实还在探索中前进。从大力弘扬的反映大自然的“美轮美奂”,到要认真科学反映生态实质内涵的转变,是需要很多人锲而不舍的探索和长期努力的。可喜的是很多摄影人已经踏上了这条路,并引起了社会的关注。90年代中期奚志农滇金丝猴的系列照片引起了社会的反响,引发了从大学生到中央电视台等对滇金丝猴和滇西北原始森林命运的关注,引起了社会和政府的强烈关切。最终使得支撑当地经济的“木头财政”停了下来,保住了这片原始森林及金丝猴。还有那些从青藏高原无人区拍摄的藏羚羊被大量猎杀的照片,让国内国际社会更加清楚地了解到了那腥风血雨的一幕,为赢得全社会(包括国际社会)的支持、公众的参与、政府的决断所起到的作用是有目共睹的。这个里面,你能不肯定生态摄影的功绩吗?还有诸如卢广冒着风险拍摄的反映青海、西藏滥采乱挖金矿引起的生态灾难社会问题的照片,也对当地政府及时采取措施停止所有金矿开采行动起到了积极推动作用。杨勇作为一名地质科学工作者,提倡的要利用影像将学术问题与社会问题联系起来,反映中国西部这些年来由于人类开发进程带来的日益积累的生态隐患等。特别要提到的是,2008年春在中国南方发生的长期冰冻雪灾,5月中旬发生在四川汶川的8.0级特大地震,2009年冬春延续的中国南方特大持续干旱,2010年8月发生在甘肃舟曲的特大山洪泥石流以及诸多各地的自然灾害中,有多少摄影者拿起手中的武器,不怕困难、不畏艰辛、甚至冒着生命危险深入灾区、震区,拍下了多少人与自然灾害抗争的感人至深的照片,在最困难的时候用影像去记录灾难、激励人心、鼓舞斗志、凝聚合力、团结社会,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这些都是生态摄影者用心血、用生命来探索生态问题的典型例子。
    因此,生态摄影必须反映当今中国社会高速发展背景下的生态进程和生态问题,利用摄影影像的特殊性,忠实记录下大量画面信息(直观性和文字不可替代性),用影像来“反映现实、呼唤社会、保护生态”,这是摄影者义不容辞的历史责任。从这个意义上讲,生态摄影是当今中国大有前途、极有发展潜力、最具时代感的摄影艺术。中国要走可持续发展的路,要建设人与自然和谐的生态文明社会,要建设繁荣的生态文化体系,就应该高举起生态摄影这面大旗。
    生态问题的不断积累和不断解决是一个复杂长期的较量过程。 关注当今中国的生态状况,并通过镜头表现出来,记录下社会变革过程中产生的生态问题,引起当代社会的关注和思考,留给后来人我们的认识和轨迹,这是时代赋予生态摄影者的神圣使命。希望全国各地各行业、全社会的摄影爱好者共同关注和参与到中国的生态摄影中来,为建设人与自然和谐的生态文明社会做出当代摄影人应有的贡献。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评论 (0 个评论)

facelist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 立即注册


关键字:


起始时间:
截至时间:

PhotoFans摄影网© 1998-2024 ( 京ICP证040606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0587号 京网文[2020]4675-862号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