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注册 登录
PhotoFans摄影网 返回首页

小奇同志的个人空间 http://bbs.photofans.cn/?115350 [收藏] [复制] [RSS]

博客

走山西——清凉圣地五台山之腹台怀镇

已有 3061 次阅读2007-7-10 23:01

6月份走了一趟山西,自我感觉作为驴友,收获颇丰,但作为影友则进步不大。现分批整理上贴,请各位老师、影友多多批评指教。
    五台山位于五台县的东北隅,从北岳恒山蜿蜒而来,由五座山峰环抱而成,整个山系方圆250公里。汽车驶过五台县县城,就开始慢慢往上爬了,顺着一座座大山盘旋而上,越爬越高。老实说,一眼望去,车窗外这些绵延起伏的群山毫无特色可言。山上东一块、西一撮,稀稀拉拉矮小的植被,看上去就像一个个丑陋的瘌痢头,没有一丝美感。
   车子在一个竖立着五彩牌坊的山门前停下,从这里开始山上的景色才算有了点模样。所有乘客被告知必须下车买进山门票,75元/人。(下图:五台山山门)

一走下车,虽然阳光依然强烈,但山上的阵阵凉风吹来,比车里的空调舒服多了,真不愧为清凉山圣地。(下图:五台山山门石碑)

五台山早在唐代就成了驰名中外的佛教圣地,后经历代发展,终于成为我国最大、最多的佛寺建筑群和国际性佛教道场。宋代有72寺,明代聚增至300多寺,清代中期逐渐衰颓,减至100多寺,后又历经战争与政治的磨难,据说现存还有76座。我一路过来还时不时看见在路边有不少正在兴建中的新庙,大有重振当年兴盛之势。在这寺庙如林,佛塔插云的圣地,要走完所有寺庙是不可能的,而且没这个必要,除非你是非常虔诚的佛教徒。我在来之前,就已做好了游览计划,只挑那些有代表性的,有艺术精品或极具特色的寺庙游览。
显通寺在五台山诸寺中,因其规模最大,历史最古,俗称“祖寺”,故到五台山朝山礼佛者,必先拜谒显通寺。在其牌坊两旁,是一间紧挨着一间的仿古小商铺,节奏平缓的佛教音乐从里面飘出来,在空中悠然回荡,令人心情安宁舒畅。(下图:显通寺牌坊)

在通往显通寺山路旁一间书斋的前廊下,左右两边分别坐着一大一小两个戴眼镜的和尚在认真地看书,令人忍俊不禁。(下图:书斋前看书的和尚)

应该读书的年纪却出家做和尚,做了和尚后仍不忘读书,内中定有一段无可奈何的故事。

显通寺,是唐朝的国寺,也是五台山布局最完整的寺院。寺内殿宇宏伟,廊房禅堂雕梁画栋美不胜收,据说殿堂楼房共有四百多间。(下图:显通寺山门)

在寺内大文殊殿前有两座八角碑亭,碑亭里各立一块汉白玉石碑,左边的石碑上有字,系康熙御笔,右边的碑上没有字,人称“无字碑”,但这座“无字碑”留给后人的却是无数的遐想与传说。据说本来两块碑下是两口清泉,康熙的父亲顺治出家五台山后,康熙常来探望。有一日康熙在显通寺往菩萨顶望去,竟觉得似是一条待飞的龙,幸而此龙还没有眼睛。显通寺的方丈点化康熙说,此龙的眼睛实际上就是显通寺这两口清泉。这还了得?康熙当即命人填平两口泉水,又镇上两块御碑。从此,菩萨顶这条龙就永远不能动了。可是这两块碑为什么一块有字一块无字呢?据说因为康熙虽是真龙天子,而菩萨顶也是一条龙,一龙只能压住一龙的一眼,另一眼必须等另一条龙来。如何知道谁是真龙命呢?就看你能否从这无字的碑中看出字来,如能看到字,你就是真龙天子了。当然,我等凡人俗眼是什么字也看不到的。但传说毛泽东在1945年来过这里,并看出了这碑上的字,他后来进了北京城,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下图:显通寺无字碑)


显通寺里有座别具一格的建筑——无量殿。殿的四壁全用青砖砌就,殿顶则用方木构成。殿内无大梁、无立柱,殿外无廊檐,因此人们又叫它无梁殿。这是五台山寺庙中的一座特殊建筑,在国内也极少见。 (下图:显通寺无量殿)


寺里的铜殿和铜塔,也是全国罕见的文物。铜殿高8.3米,宽4.7米,深4.5米,是明朝万历年间用铜十万斤所铸成。殿内四壁铸满了佛像,号称万佛;铜殿隔扇的外壁,铸有各种图案和花卉鸟兽,如玉兔拜月、丹凤朝阳、二龙戏珠等,非常精致。据说原来的铜殿用的青铜由于长期的氧化渐渐变成黑色,有一个香港的香客到五台山许愿成功后,捐资为铜殿镏上金,现在的铜殿看起来金碧辉煌,光彩夺目,令人惊羡,故又被称为万佛金殿。铜殿前有五座铜塔,式样各异,玲珑秀丽,象征着五台山的五个台顶,现在也被镏上了金,和铜殿一样金光闪烁,引人注目。(下图:万佛金殿与金塔)




塔院寺就在显通寺的前面,这里原来是显通寺的塔院,明代重修舍利塔后独成一寺,因院内有大白塔,故名塔院寺。那高高耸立的大白塔,成为台怀小镇最惹眼的标志。(下图:塔院寺大门)

大白塔通高75.3米,塔基为正方形,塔身状如藻瓶,粗细相间,方圆搭配,造型优美。塔顶盖铜板八块成圆形,按乾、坎、艮、震、巽、离、坤、兑等八卦地位安置。塔顶饰有垂檐三十六块,长两米多;每块垂檐底端挂风钟三个,连同塔腰风钟在内,全塔共有252个。风来叮当作响,极富古刹风趣。(下图:塔院寺白塔)



令外人感到有点奇怪的是,在众多寺庙之中竟然还有一个颇具规模的古戏台。本来佛与菩萨是超越凡尘不看戏的,可是五爷庙里的五爷就特喜欢看戏,这个戏台就是专门为他而建。五爷是何方神圣?令人们对他如此崇敬?原来这里面还有一段有趣的传说。说是五台山以前并不清凉,而是酷暑难熬,当地百姓深受其苦。后来专门为人排忧解难的文殊菩萨便从东海龙王那里借来一块清凉石放在五台山,于是五台山就变成了凉爽宜人的避暑胜地。可这块清凉宝石原本是东海龙王五个儿子的驱暑歇凉之物,当他们得知清凉宝石已被文殊菩萨带到五台山后,便尾随而来大闹五台山,直把五座陡峭如剑的山峰削成五座平台,要讨回清凉石。但文殊菩萨毕竟法力无边,很快就降服了五位小
龙王,并让他们分别住在五座台顶。最小的五龙王被安排在最高的北台,专管五台山的耕云播雨。
而自从五龙王落户五台山后,五台山周围数百里地方,一直是风调雨顺,百姓都幸福安康,因此五龙王在民间深受世人崇敬,被世人亲切地称为五爷。世人亦深信五爷慈悲为怀,有求必应,故到五爷庙祈福许愿,亦成为游人在五台山的一个重要项目。为五爷而建的戏台则成了五台山群众文化娱乐的场所。(下图:五爷庙前的古戏台)






台怀镇东面的黛螺顶是不可不去的地方,登五座台顶朝拜文殊菩萨叫大朝台;登黛螺顶朝拜五方文殊菩萨则叫小朝台。因此有“不登黛螺顶,不算台山客”之说。(下图:眺望黛螺顶)

黛螺顶若从正面上去,要攀登1080级台阶,一看见那又高又陡的台阶,我的腿就直发软,毕竟岁月不饶人,更感到年老体衰的悲哀。幸好山的另一侧建有登山索道,30元可上到三分之二处,剩下三分之一的路也不算太陡,有抬轿子的人在路旁兜揽生意,我自认为还未衰到那个程度,于是步行登了上去。黛螺顶,古称佛顶庵,因寺庙所在山形如大螺,故山顶寺宇名为大螺顶,又因盛夏草木萋萋,呈一片黛青,因此又称黛螺顶。(下图:黛螺顶正门)

寺内的第一座殿为站坛殿,殿座六角台基,上部是六角重檐攒尖顶。此殿在五台山寺庙群中别具一格。殿内主供站坛佛,释迦牟尼佛不是常见的趺坐形样,而是站立于佛坛之上。因原来的站佛是用旃(念“沾”)檀木雕成,故站坛佛亦称旃檀佛,站坛殿亦名旃檀殿。(下图:黛螺顶旃檀殿)


传说乾隆皇帝曾多次来五台山进香,因为天气不好都没有能遍登五台,于是就把黛螺顶的青云和尚召来,跟他说五年之后会再来,要青云和尚想出一个不用登五座台顶,就能朝拜五方文殊菩萨的办法。结果到了第五年青云和尚还没想出办法。当时寺院里有个小和尚因为偷吃供品被青云和尚抓住,青云和尚没有处罚他,而是限他三天之内想出一个不用登五台顶又能朝拜五方文殊的办法。到第三天,小和尚终于想出办法,就是模仿五个台顶不同造型的五方文殊像合塑于正殿(所以此殿又称五方文殊殿)。乾隆于1786年来五台山,就在此殿进香朝拜五方文殊。这样就有了登上黛螺顶等于登五个台顶,进正殿朝拜等于朝拜五个台顶的五方文殊。此后,朝山僧侣到此寺正殿参拜,即可代替朝谒五座台顶,省去许多路程。(下图:黛螺顶五方文殊殿)

黛螺顶的大门是关闭的,人们只能从这个侧门进出。


站在黛螺顶眺望,台怀镇一览无遗。台怀镇地处由五台山五大高峰东台、西台、南台、北台和中台形成的怀抱之中,故名“台怀”。 其位于五台县的最北端,距五台县城162华里,是一个山环水绕,约有汉、满、蒙、藏四个民族近两千人口的秀丽山镇。极目远望,但见南台、中台、北台横出天际,与寺院背靠着的东台绵连在一起,象是天然大屏障,围护着台怀腹地的寺庙建筑群。俯瞰台怀,又见殿宇鳞次,楼阁峥嵘,佛塔对峙,石阶层叠,红墙金顶,巍峨壮丽,呈现出一派佛国风光。
如若拍照,早上在此拍台怀镇光线最好,但若拍黛螺顶寺庙,则是下午的光线最好。(下图:眺望台怀镇)

从黛螺顶下来,我没有坐缆车,而是顺着台阶往下走。手扶着栏杆,侧着身子,小心翼翼地,一步一步地,在别人眼里,大概已是行动不便的老太太了。就是这样,时间一长,膝关节也开始感到不舒服了。看着身边的年青人,三步两脚的往下跳,心里不禁感慨万分,若放在十年以前,在这些阶梯上上下下简直不算回事。咳!真是岁月如飞刀,刀刀催人老啊!(下图:黛螺顶陡直的1080级台阶)

忽见从下面上来几个年轻的和尚,两步一跪拜,三步一叩头地往上走,速度飞快,一眨眼就几乎不见身影了,颇具登山运动员的素质,又让我好生羡慕了一番。(下图:朝拜黛螺顶的和尚)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评论 (0 个评论)

facelist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 立即注册


关键字:


起始时间:
截至时间:

PhotoFans摄影网© 1998-2024 ( 京ICP证040606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0587号 京网文[2020]4675-862号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