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注册 登录
PhotoFans摄影网 返回首页

喜讯摄影书店 http://bbs.photofans.cn/?119452 [收藏] [复制] [RSS]

博客

上海喜讯摄影书店经典图书推介(十八)

已有 42636 次阅读2007-10-20 23:41

编辑推荐:
画册是我们欣赏摄影作品的重要方式,也是摄影艺术得以传播的重要途径。然而,经典作品往往囿于图书开本、载体材质、印刷工艺等因素,让我们对大师杰作的欣赏、学习大打折扣。因此,一本印制考究、内容详实、体例得当,并以最接近原作的尺寸而精心打造的画册,便成为理解摄影语言,揣摩摄影技艺,感受摄影艺术的完美媒介。
摄影的天空,星汉灿烂,本书中的20位摄影大师,无疑是其中最为璀璨夺目的。《摄影的殿堂》即是这样的一部完美呈现大师杰作的巨著。本书是出版界向摄影艺术的一次致敬,通过300余幅摄影作品,集中介绍了活跃在二十世纪的20位世界著名摄影师。他们当中,有的我们早已耳熟能详,本书揭露了这些大师及其作品背后鲜为人知的故事:卡蒂埃-布列松的身世与《马拉之死》有何渊源?爱犬如命的艾略特·厄威特唯一出现猫的作品是哪一张?威廉·克莱恩如何回应罗兰·巴特在《明室》中对其作品的解读……而更多的摄影大师,则是国内首次将其传世杰作结集出版。
当摄影作为艺术,摄影师重要性之所在,除了其他原因之外,还在于他们有能力表现深藏或隐匿在我们意识中的东西,我们不曾进行自我表现的东西。如对于性这个主题,荒木经惟、梅普尔索普似乎是“抓起一把铁锹而不是相机,将深埋于地下的秘密挖掘了出来”。那些难以让人凝眸注视的作品,追求的,是一种经过极度唯美化的欲望状态;展现的,是欢快正酣之际喷涌欲出的生命力;而深埋于照片之后的,是荒木与阳子至死不渝的爱的旅程,是梅普尔索普与帕蒂·史密斯在切尔西旅馆情感纠葛……
“与其拍摄一个东西,不如拍摄一个意念;与其拍摄一个意念,不如拍摄一个幻梦。”曼·雷那异乎寻常的作品大大扩展了摄影艺术的领域。摄影不仅仅是对眼睛所见事物的简单复制和捕捉,还一定程度上成为了最广义上的图像制造者。《安格尔的小提琴》中,吉吉(Kiki)摆出了安格尔的画作《瓦平松的浴女》(Valpinçon Bather)中的姿态,照片穿越时空阻隔,至今仍被无数艺术形式借用,成为经典之作。进入二十世纪,彼得·林德伯格和赫伯·瑞茨同样在不断的新锐实验中发掘出理解时尚摄影的全新维度,制造出新的梦境。林德伯格得到他的德国老乡维姆·文德斯的青睐,照片中的天使演绎着另一种《柏林苍穹下》。瑞茨则潇洒而多情,他的作品是通向奇幻世界的大门,蕴藏着无限的可能。他拍摄的麦当娜闭着眼睛仰面向上,逆光变成顺光。她那带几分忧郁、几分神秘的神态,刚好与唱片的主题《真正的忧郁》相吻合。
“罗伯特·卡帕了解并憎恨战争,在他生动、真实的照片中,如同戈雅(Gova)的版画《战争的灾难》一样,宣泄出人类诚挚而强烈的真情,他纪录了战争的恐怖和荒诞的愚蠢。” 卡帕的作品无需讨论,光看就够了。而纳赫特韦的彩色摄影以夸张而又不失真的色彩对比来表达战争的惨烈、环境的萧条或人的精神状态,极强的视觉张力与场景纵深,使影像主体与背景环境紧密融合。1954年,当罗伯特·卡帕陨落在中南半岛,詹姆斯·纳赫特韦刚刚4岁,战地摄影师已经负载了长达一个半世纪以来人世间所积累的各种矛盾与冲突。那些赞赏在战争中记录刺激瞬间的摄影师,同时也抗拒和鄙视着冲突的后果。
透过镜头,这些摄影大师的传世杰作使人们的影像观看方式发生改变。他们的作品屡次出现的在世界知名影展之上:爱德华·史泰钦的《人类大家庭》,约翰·萨考斯基的《摄影师之眼》……因此,《摄影的殿堂》在体例形式上,为每一位大师都安排了22页的篇幅,配合具有视觉冲击力的大幅图片,每一幅都尽可能保持作品原貌。同时还给出有关摄影师和作品的介绍与分析,并揭示了每幅照片背后的故事,包括创作动机、灵感来源和技术特点。入选本书的许多照片来自纽约现代艺术馆(MoMA)、惠特尼美国艺术博物馆等多家全球顶尖艺术中心,并已成为时代的标志。
1565年,尼德兰画家彼得·勃鲁盖尔完成了一幅作品《收割》,这幅1.62米长,1.19米宽的油画层次分明。前景中几位农民在田地里或坐或卧,形象生动。画面中部靠后的背景中还有一群不起眼的小人,鲜有观者注意。但一位细心的观者准确地说出了他们在干嘛:用木棍打击一只吊起来的鹅。这一发现颇具美术史研究的意味。
可以说,这一惊人的发现,来源于观者对作品反复、仔细的观看与揣摩。对于摄影作品,同样如此。如果我们对奥古斯特·桑德的《拳击手》走马观花,我们一定不会纳闷为什么往往在桑德作品中表情严肃的主角会露出坏笑,只有在仔细读图之后才会发掘,原来他在拍照前把身旁同伴的两只鞋带系在了一起……
《摄影的殿堂》为大师杰作的展示提供了另一个空间,是一个可以带回家,反复观看的影展。它让作品超脱时光的羁绊,使我们得以有时间为它的深意而沉思冥想。
内容简介:
     本书跨越摄影艺术的不同风格与流派,收录了20位摄影大师的300余幅传世杰作。从亨利·卡蒂埃-布列松的决定性瞬间,到罗伯特·卡帕的战斗现场;从奥古斯特·桑德镜头前“时代的面孔”,到塞巴斯蒂奥·萨尔加多眼中的“劳动者”……几乎涵盖了20世纪以来摄影发展历程上的所有重要节点。即便是相似的拍摄主题,亦能从大师们的作品中感受到独特的气质。曼·雷实验摄影的先锋与概念性,赫尔穆特·纽顿黑白影像的视觉张力,赫伯·瑞茨时尚大片的优雅与魅惑,荒木经惟、罗伯特·梅普尔索普对禁忌之爱由压抑到宣泄的情感迸发。
    为全面展现20位摄影大师的艺术特点,编者在书中为他们每位都设计了22页的篇幅,展示其各个时期的标志性作品,将人生经历与创作历程贯穿其间,构成一个个独立影展。此外,甄选出的每幅作品都配有精妙评论,帮助读者理解作品的时代背景,探究这些经典背后的创作思路、灵感来源和技术细节。
这部目光敏锐、品味独到的摄影巨著堪称一部20世纪摄影艺术的视觉简史。翻开本书,走进摄影的殿堂。

《摄影的殿堂》前言
    枚举、筛选、清点、分类。安伯托·艾柯(Umberto Eco)曾用一整部书来阐释名单及其无尽的可能与纷繁的变化。在他看来,编制名单是学习和理解事物、建立次序、形成概念的重要方式之一,人们借此掌握方法,求得真知。
  这份“20世纪最杰出摄影师”的名单也不例外:这些名字之所以被放在一起,完全是出于向读者展示20世纪以来摄影发展全貌的愿望。当然,依照艾柯的思路,还不免一些难以言喻的理由。这些摄影大师背景各异、经历丰富,他们里程碑式的艺术成就并不局限于摄影的范畴,还影响到更为广泛的视觉艺术领域。20个名字即20个重要的节点,许多历史性的时刻也因此永恒。
  这份名单会不会有失偏颇?见仁见智。但是,如若不先研究曼·雷那异乎寻常的作品,当艺术家拿起相机,又该怎样去理解它的意义(本质的适应性、实际价值和科技价值)?如若不了解沃克·埃文斯和玛格丽特·伯克-怀特,又当如何把握社会纪实摄影的精髓?有哪个人像摄影师能够忽视奥古斯特·桑德的时代影像?又会有谁在探索人类情和欲 的不同维度时,忽略了罗伯特·梅普尔索普?如若不反复揣摩罗伯特·卡帕或是詹姆斯·纳赫特韦的作品,又有哪个战地摄影师会去近距离拍摄激战现场,以追求照片的叙事性和震撼力。
  这些摄影师的视角如今已成为我们观看世界的一种方式。我们在亨利·卡蒂埃-布列松拍摄的那些昭示未来、卓越而隽永的照片中学会观察世界;我们紧跟着罗伯特·杜瓦诺和艾略特·厄威特的脚步,看着那些幽默、讽刺的照片,时而轻盈时而沉重,真希望现实就是他们拍摄的那样;我们迷失在威廉·克莱因照片中的都市街头,却在加布里埃尔·巴西利科那明朗静谧的图像中恢复了平静;如果我们仍能了解不同群落与集体的时代意义,那真应该感谢塞巴斯蒂奥·萨尔加多,是他拍摄了那些如史诗般气势恢宏的照片。
  在此名单上的每一位摄影大师,以及他们每个人对媒介的贡献都代表了一个先锋时刻、一种观看之道。彼得·林德伯格和赫伯·瑞茨开创了时尚摄影的新思路;赫尔穆特·纽顿和荒木经惟对梦想与堕落做出了全新阐释;马里奥·贾克梅里则在照片中融合了那些诗情画意的往昔回忆。当谈到旅行摄影,我们便会不由自主地想起史蒂夫·麦凯瑞在亚洲之行中那卓尔不群的视觉手记;但凡日常仪式化行为的参与者,都会在马丁·帕尔有如当世俗壁画的照片中发现自己的影子。
  本书的这份名单列出了20位摄影师的名字,也展现出不同的观看视角,意在向读者提供一种工具,以便他们理解摄影实践的宝贵价值。对时而精致时而诗性的现代生活来说,摄影是一种通用语言。
  这份名单还有另一个作用:它还可能催生其他的名单,用以罗列那些尚未被发掘、被研究、被注意的艺术家。艾柯告诉我们:荷马在撰写史诗《伊利亚特》时,他并不知道希腊勇士的确切数量,也不知道他们的名字,最后他只能列出“船只名单”。尽管荷马的名单极长也极细致,但与实际的船只数量仍有差距,而且也无法全面地描绘出希腊海军的实力。“起初他试着用比喻来描述这种场景:那大片的人潮,兵甲耀日,有如一场烧遍森林的大火,又像一群风驰电掣般地飞过苍穹的雁、鹤。但他始终没有找到一个合意的比喻,于是他求助缪斯:‘请告诉我!哦,奥林匹斯的缪斯,无所不知的女神,狄安娜的领导者和指引者。我无法一一列出勇士的姓名,即使我有十根舌头、十张嘴巴。’所以他打算仅举出船长和船只的名称……。这似乎是一条捷径,但却是一条花了350节诗才‘走完’的捷径。显然,这张名单是有限的(无需提起其他的船长和船只),但由于他无法确切地说明每个首领麾下有多少人,因此他所暗示的勇士数量仍是无限的。”
  这类名单,内容是开放的,就像存货清单那样,只简单地以“等”结尾,意味着该张名单仍有无尽的变化和可能性。“等”这个字用在这里其实非常恰切,它代指一切可能且有足够资格,却最终并未入选的名字;代指一切尚未被关注的摄影实践——还有另一份名单有待编制。
                                                           ——亚历山德拉·莫罗
                                                                (Alessandra Mauro)


可以的


http://item.taobao.com/item.htm? ... &id=37462017970
购买请点击浏览:http://item.taobao.com/item.htm?spm=0.0.0.0.ypPy1t&id=37497580032
书名:
爱——摄影大师镜头里爱的故事
作者:
(美)菲迪南德·普罗兹曼
ISBN
978-7-80236-990-0
定价:
128.00
类别:
摄影画册
开本:
12
出版时间:
2013.12
印数:
1500
装帧:
精装
包册:
         
印张:
20
版别:
中国摄影出版社

印刷规格:
四色全彩
页码
240
版次:
201312月第1
印次:
201312月第1次印刷
菲迪南德·普罗兹曼(FerdinandProtzman)是一位多次获奖的文化作家、批评家兼ART新闻杂志的咨询主编,他的评论和文章见于《华盛顿邮报》、《纽约时代周刊》、《华尔街期刊》、《国际华尔街期刊》、《国际哈罗德论坛》、《哈佛评论》以及德文《时代杂志》。他是《地貌:跨越时空的摄影作品》(美国国家地理协会2003年出版)一书的作者,并参与编写《国家地理摄影作品:里程碑》(美国国家地理协会1999年出版),同时还是《赫尔辛基流派》(一部关于当代芬兰摄影的综述)的作者之一。普罗兹曼现与家人居于美国马里兰州肯辛顿。
在每一个地域和文化中,爱都有它的普遍性和独特性。这本让人喜悦的书展现了历史上的不同时刻、不同年龄阶段中爱的深度与多样性。每张照片都讲述了一个温情的故事,让我们得以一窥爱在友情、爱情到组成家庭的不同方面的展现,这些图片从一个诚实的、有趣的角度反射出我们色彩生活中的血缘关系、情爱关系。
享有盛名的摄影师亨利·卡蒂埃-布列松、艾略特·厄韦特、马丁·帕尔、大卫·艾伦·哈维、约瑟夫·寇德卡、将他们的镜头对准纽约优雅的夜总会、巴黎的狂欢节和上海的地铁站,那里生活的朋友、家庭、陌生人和夫妻。拍摄时间横跨18世纪40年代到21世纪,图片用拥抱、怒目、亲吻……显示了人们在爱中的分分合合。通过本书的著者菲迪南德·普罗兹曼对生活的细致观察,得以展现这些人性之谜。
无论画面是用黑白照片或是活泼的彩色照片表现,爱的主题都会延续国家地理一贯的主题。这本迷人的专辑将成为一个比任何花束都持久的礼物,跨越地域,触摸到所有情侣的心灵深处。










《黑光造型360》
2013年彩妆造型书《黑光造型360》秉承她继《新娘100%》《黑光影楼数码化妆造型宝典》之后又一化妆界扛鼎之作,绝对是其他造型书无法超越的,《黑光造型360》分为上下册,上册《经典造型设计》旨在分步解析技巧要领,直到当今行业经典流行的造型设计;下册《创意造型设计》旨在通过顶尖造型实例作品,解析创意灵感,为创意人士提供创作上的灵感参悟和实现方法。本书整体上追求简明扼要,通俗易懂,既适合造型设计专业人士研修学习,也便于造型设计爱好者,化妆师,造型师,摄影师借鉴与参考,来提高艺术水准和造型软实力。由于是限量印刷5000册,决不再印,加上黑光品质有口皆碑,上市不到5个月基本上抢售一空,估计不日就会像《黑光影楼数码化妆造型宝典》一样天价难觅,如果你想拥有还犹豫什么?赶紧点击:http://item.taobao.com/item.htm?id=22272308491购买,最后的机会了哦!或者电话021-52861008  13816266046  QQ392270181联系购买,Let’s go for it !

In 2013 the make-up styling book "black" uphold the other 360 following her bride "100%" "black studio digital makeup collection" after another cosmetic industry is one of the other book, is absolutely beyond the other 360, "black" is divided into volumes, volume one "classic design" to step analytical skill essentials, other until now the industry design classic book "; creative design" aims to top other examples, analysis of creative inspiration, provides the creation inspiration enlightenment and the realization method for creative people. The book as a whole to pursue be concise and to the point, easy to understand, is suitable for design professionals training learning, also facilitate the design lovers, makeup, stylists, photographers for reference, to improve the standard of art and other soft power. Because it is limited edition print 5000 copies, never printed, with black light quality enjoy great popularity among the people, listed in less than 5 months, basically get sold out, estimates will soon will be like "black studio digital makeup collection" as prices are hard to find, if you want to have what is also hesitant? Quickly click: http://item.taobao.com/item.htm? Id=22272308491 purchase, last chance oh! Or telephone 02152861008 13816266046 QQ392270181 buy Let s go for it,'!

看不见的城市(中画幅摄影经典,标志性建筑被幻化为一座座美轮美奂的暮光之城之后,光影与建筑完美结合,意大利顶级印刷,限量印数2000册)
编辑推荐
没有哪个艺术家像艾琳? 孔一样,将城市作为自己全部艺术创作的中心。艾琳的兴趣并非记录城市变迁,而是专注于城市中那些不朽的标志,那些属于昨天或今天的城市象征,穿越时光,向世人诉说一座城的往昔岁月。艾琳的拍摄不是到此一游般的短暂驻足,也从不挖空心思选取新奇的角度,她的作品均是采用我们最熟悉的角度拍摄的全世界最负盛名的建筑,相同的视角在任何一本旅游手册上都能找到,仿佛并无过人之处。对于罗马斗兽场、米兰大教堂和卢浮宫,对于那些已成为丰碑的建筑,那些我们自认为孩提时代便已熟知的景色,看到艾琳的作品,我们才意识到自己从未像她一样剖开建筑的表面深入探寻其内里,也无法从这些建筑已被高度符号化的形象中体会到任何戏剧性的意味。
  为了留下一个永恒经典的注视,艾琳将这些建筑从语境中抽出,严格过滤,只留存形制、结构和空间特征,使之兼有超越真实与超现实主义的特质。艾琳的创作手法执着而有条理,她从不剔除任何细节,反而坚持通过充分强化这些细节重建她所理解的建筑的本真,为作品灌入令人炫目的冲击力。罗马、米兰、都灵、佩萨罗、纽约、布宜诺斯艾利斯、伦敦、巴黎、北京和上海,这些城市的标志性建筑如今都已成为旅游景观。艾琳抹掉了背景中的城市,通过在世人司空见惯的角度展现了肉眼无法看到的细节,从而令这些建筑有了不同寻常的新维度,场景和细节就这样成为艾琳作品中毋庸置疑的标志。我们越是无限地探寻城市,就越是会失去它们的真实面目,艾琳细腻全面的解析拨开迷雾,让我们看到明暗、曲直、方圆,犹如拉开大幕,让难以计数的细节在黑暗的背景中,上演建筑的今世今生。
  艾琳在建筑身后拉起厚重的大幕,将城市封存在夜色的记忆里,台前只留下这座城市的象征,孤零零的,却仍牵连着历史,牵连着城市的风雨。这些建筑属于城市里的每一个人,它构建了公共记忆,并成为访客眼中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内在特质。摄影师导演着光与影,现实与想象的梦幻舞剧将影像的意义向外延伸,目的是将建筑从其作为旅游景点的职能中解救出来,还其以文化尊严。艾琳的作品为这个循规蹈矩、随波逐流的世界动了一次手术,扫除了我们心中那些自大的妄想,带领我们超越形式、超越现实,重新发现那些我们自以为熟知的景致。看不见的城市来自我们的视而不见,有了艾琳,我们才看到城市最亲切而隐秘的内在。


[backcolor=rgb(255,255,255) !important]内容推荐
1.借用当代著名作家伊塔诺卡尔维诺的同名小说《看不见的城市》
  2.全球年度图片奖(POYI)摄影图书类决赛提名奖作品集
  3.选取了著名摄影师艾琳 孔极具代表性的48幅摄影作品
  4.新奇手法诠释世界最负盛名的建筑,体会灵魂深处的自我
  5.著名评论家弗朗辛 珀丝与卢多维科 普拉泰西精彩剖析
  《看不见的城市》选取了艾琳 孔极具代表性的48幅摄影作品,其摄影作品细腻神秘,为我们展开一幅幅城市的地图,白天平凡无奇的城市在她的手中化作暮色里的梦中之城。这些作品均是采用我们最熟悉的角度拍摄的全世界最负盛名的建筑,从罗马、米兰到纽约、伦敦以至北京、上海,这些建筑在艾琳 孔的镜头下被赋予了不同寻常的新维度。艾琳抹掉了背景中的城市,严格过滤,只留存形制、结构和空间特征,使我们平时司空见惯的城市兼有超真实与超现实主义的特质,将建筑从其作为旅游景点的职能中解救出来,还以其文化尊严。
  本书书名借用当代著名后现代主义作家伊塔诺卡尔维诺的同名小说《看不见的城市》,寓意艾琳 孔的摄影作品与卡尔维诺的小说在内核上有共通性:过去与现在相结合,内心世界与外部世界相结合,幻想与现实相结合。书末两位作家兼评论家弗朗辛 珀丝与卢多维科 普拉泰西的精彩剖析更是为本书增色不少。艾琳 孔的这部作品近日获得第70届全球年度图片奖(POYI)摄影图书类决赛提名奖。

作者简介
艾琳?孔,瑞典女摄影师,1958年生于柏林。在其定居于意大利之前,曾作为平面设计师、画家和摄影师在马德里和纽约工作和
生活。2012年艾琳?孔在北京举办了其摄影作品个展,展出的是她 2011 年在中国游历时拍摄的照片,她拍了长城、大雁塔和平
遥等古迹,也拍了极其现代的国家大剧院、鸟巢和上海金茂大厦。

目录
新博物馆(New Museum),纽约,美国
惠特尼博物馆(Whitney Museum),纽约,美国
水立方(Water Cube),北京,中国
MAXXI博物馆,罗马,意大利
所罗门?R. 古根海姆博物馆(Solomon R.Guggenheim Museum),纽约,美国
和平祭坛博物馆(Ara Pacis Museum),罗马,意大利
新凯旋门(Grande Arche),巴黎,法国
音乐公园礼堂(Auditorium Parco della Musica),意大利
千禧桥(Millennium Bridge),伦敦,英国
女人桥(Puente de la Mujer),布宜诺斯艾利斯,阿根廷
IAC总部大楼(IAC Building),纽约,美国
口红大厦(Lipstick Building),纽约,美国
国家大剧院(Opera House),北京,中国
西萨?佩里大厦(Torre Cesar Pelli),米兰,意大利
比克曼大厦(Beekman Tower),纽约,美国
劳埃德大厦(Lloyd’s Building),伦敦,英国
巴特西电站(Battersea Power Station),伦敦,英国
巴洛罗大厦(Edificio Barolo),布宜诺斯艾利斯,阿根廷
维拉斯加塔楼(Torre Velasca),米兰,意大利
菲米尼圣-皮埃尔大教堂(Saint-Pierre de Firminy Church),圣埃蒂安,法国
瑞士再保险塔(Swiss Re Tower),伦敦,英国
金茂大厦(Golden Prosperity Building),上海,中国
熨斗大厦(Flat Iron),纽约,美国
克莱斯勒大厦(Chrysler Building),纽约,美国
帝国大厦(Empire State Building),纽约,美国
塔桥(Tower Bridge),伦敦,英国
埃菲尔铁塔(Eiffel Tower),巴黎,法国
布鲁克林大桥(Brooklyn Bridge),纽约,美国
天坛(Temple of Heaven),北京,中国
安东内列纳塔(Mole Antonelliana),都灵,意大利
国家歌剧院(Opéra National),巴黎,法国
圣母院(Notre-Dame),巴黎,法国
大教堂(Duomo),米兰,意大利
基奥普斯大金字塔(Great Pyramid of Cheops),吉萨,埃及
卢浮宫博物馆(Musée du Louvre),巴黎,法国
威斯敏斯特修道院(Westminster Abbey,一译“西敏寺”),伦敦,英国
威斯敏斯特宫(Palace of Westminster),伦敦,英国
穆罕默德?阿里清真寺(Muhammad Ali Mosque),开罗,埃及
万神殿(Pantheon),罗马,意大利
加里森达及阿西内利塔(Garisenda and Asinelli Towers),博洛尼亚,意大利
沙奎拉金字塔(Pyramid of Saqqara),吉萨,埃及
圣索菲亚大教堂(Hagia Sophia),伊斯坦布尔,土耳其
圣彼得大教堂(St. Peter’s Basilica),罗马,意大利
罗西尼剧院(Rossini Theater),佩萨罗,意大利
奥塔维亚门廊(Portico d’Ottavia),罗马,意大利
博洛尼亚市政厅(Palazzo D’Accursio),博洛尼亚,意大利
布拉曼特修道院(Bramante Cloister),罗马,意大利
维利诺鲁杰里别墅(Villino Ruggeri),佩萨罗,意大利




第12季增刊《Photoshop初恋宝典》简介:
《影像视觉》杂志第12季增刊, 在这228页的Photoshop教程里,我们将通过3个章节,从Photoshop的基本组件介绍起,让你了解其基本功能;随后,结合图片范例,让你迅速掌握26个Photoshop中最常用到的工具,打好进一步调整照片和进行创意制图的基础;在最后一个章节中,我们根据不同的照片,为你竖立26个后期目标,并指导你用简单有效的方法让一张照片趋于完美。最终,你不仅能够更加了解Photoshop的使用方法,还将对打开一张照片后的调整方向有更清晰的认识,甚至对你的前期拍摄也大有助益。
页数:224P+4封
定价:68元

淘宝链接:http://item.taobao.com/item.htm? ... &id=38191315931


塞尔吉奥·拉莱  1931-2012.2.7   生于智利圣地亚哥

冬天的严寒还没有过去,而上个世纪许多优秀的摄影家却接二连三地离我们而去。继新闻摄影师伊芙·阿诺德之后,又一位马格南元老级的摄影师塞尔吉奥·拉(Sergio Larrain),于2月7日早晨在智利家中去世,享年81岁。

塞尔吉奥·拉莱1931年出生在智利的圣地亚哥,从小学习音乐和造林术。18岁时一次偶然的欧洲与中东之旅,让他对摄影产生了兴趣。在巴西的杂志社《0 Cruzeiro》做了几年摄影师之后,他像所有年轻人一样,兴致勃勃地奔赴艺术大都会纽约,并在当代美术馆谋得一职。

1958年,拉莱获得了英国领事馆的一笔奖学金,给了他8个月的学习机会周游英国的各大城市。1958年至1959年无疑是英国社会转型的关键一年,经济也处于一种涌动的上升期,“定量配给”结束了,就业率提升,而激荡人心的“60年代”又近在咫尺。当时的首相麦克米伦发表讲话说:“英国从来没像现在这么好。”

在伦敦街头游走的日子里,拉莱既保持了一个局外人充满新鲜感的视角,又避免了那种旅游记录般的陈词滥调。他敏锐地捕捉到了那些SOHO区的波希米亚人、聚集在切尔西的各色怪异的文艺人士,也没忘记一波又一波涌入现代都市大街上的农民,以及这座城市超负荷的交通系统。这组作品之所以令人赞叹,因为它精彩地记录下工业革命以来,一个已被人遗忘很久的英国社会。那种以煤炭为驱动、整日烟雾氤氲却不乏活力的城市面貌,又惊人地闪回在镜头下。

犹如他那组照片中的扑打翅膀的飞鸟,天空中盘根错节的枯树枝,或是雨天里戴礼帽撑雨伞的路人,地下铁里人流涌动的节奏,拉莱不单看到了伦敦空气中所有期待变革的因子,也很接地气地反映了随处可见的一种老派的经典之感。这一系列散文式的影像日记作品40年后(1998年)在伦敦展出,引起了不少反响。

在2002年出版的《伦敦1958-1959》的画册前言里,有评论道:“并不仅仅因为拉莱那些照片的主题引人入胜,而是那些拍摄对象身上自然流露的天性,以及他们身上散发的气息,叫人想起了早期纪实摄影师比尔·布兰德所提出的‘氛围’一词。”这本画册像是一个历史的承上启下,在看前半部分时,会恍惚联想到罗伯特·弗兰克于1950年代初拍摄的伦敦,可是翻到后面会发现,极富洞察力的拉莱引领读者进入了一个迫在眉睫的未来,照片好像一颗种子,洋溢着萌芽期的芬芳。

在伦敦的成绩很快被远在法国的摄影大师卡蒂亚·布列松发现,他非常喜欢拉莱拍摄的街头上孩子的照片,盛情邀请他加入马格南图片社。于是拉莱完成了在伦敦的学习去了法国,在巴黎住了两年,并于1961年正式成为马格南的全职摄影师。同年,他又受到智利诗人聂鲁达的邀请,回国拍摄他在智利的家。1966年,这本诗人肖像的画册集合聂鲁达的手记一起出版,画册中的一幅作品里,聂鲁达叼着烟斗站在海边,一座女神像屹立在诗人和摄影家之间。

拉莱生前有一句名言,至今仍挂在马格南的个人主页上:“一张好照片来自于一个优雅的状态。当优雅从一些约定俗成的法则中解放出来以后,本身就能充分地自我表达,就好像一个孩子在早年刚开始接触现实一样自由。(而摄影师的)游戏就是要在这块矩形图里做文章。”拉莱是一个喜欢用竖幅构图、画面里带着极强景深感的摄影师,图形化的画面是他的标志。以1957年在智利中部的港口城市瓦尔帕莱索拍摄的一幅作品为例,照片中两个发型和穿着惊人相似的女孩,以几乎一样的脚步走在光影错落的楼道里。同一时空中,人们仿佛看到了被摄对象完成了一场视觉的“有丝分裂”,在“凝固的瞬间”中,现实与梦境、静止与流动,都在视觉心理上得到了对接。

在拉莱的许多作品里,他都通过类似的透视大胆的构图方式,完成了一场又一场的摄影“催眠术”。他曾说:“我的摄影开始于瓦尔帕莱索,我没日没夜地到处漫游。那两个女孩走下楼梯的一瞬间,是我第一张可以自我表达的神奇影像。”1963年,在回智利定居之前,拉莱在巴西诗人德梅洛的鼓励下,将在智利瓦尔帕莱索和圣地亚哥拍摄的那些游走在街道上的孩子们的照片集结成册,出版了第一本摄影集。

1968年,拉莱认识了玻利维亚的神秘主义者奥斯卡·伊察索,开始写作、作画,却再极少拿起照相机,全身心地投入到东方禅宗的学习中。这位曾经的马格南街头摄影大师几乎从社会中销身匿迹,就这样悄无声息地“退休了”。拉莱孤身一人来到智利境内的安第斯山脉的一处小村庄,像一个隐士一样遁迹,与世隔绝地在哲学世界观中蛰伏。晚年的生活鲜有耳闻。

1983年,由麦克米伦出版的一本厚厚的《摄影艺术家和革新者的百科全书》里,包括了摄影术发明以来的7000多名摄影师,却出人意料地遗漏了拉莱。不过好在马格南并没有忘记这位总是拿着小画幅相机,以别具一格的构图和个人风格打动人心的摄影师。2008年,在阿姆斯特丹举行的马格南60年摄影展上,大众得以再次看到拉莱那些优雅的、充满质感的黑白影像。文/沈祎 转自:http://www.dfdaily.com/html/150/2012/2/16/744076.shtml





基本信息
出版社: Aperture (2013年9月30日)
精装: 375页
语种: 中文
ISBN: 1597112593
条形码: 9781597112598
商品尺寸: 29.7 x 21.1 x 3.8 cm
商品重量: 2 Kg
淘宝网销售链接:http://item.taobao.com/item.htm? ... &id=39239216344

塞尔吉奥·拉莱  1931-2012.2.7   生于智利圣地亚哥

冬天的严寒还没有过去,而上个世纪许多优秀的摄影家却接二连三地离我们而去。继新闻摄影师伊芙·阿诺德之后,又一位马格南元老级的摄影师塞尔吉奥·拉(Sergio Larrain),于2月7日早晨在智利家中去世,享年81岁。

塞尔吉奥·拉莱1931年出生在智利的圣地亚哥,从小学习音乐和造林术。18岁时一次偶然的欧洲与中东之旅,让他对摄影产生了兴趣。在巴西的杂志社《0 Cruzeiro》做了几年摄影师之后,他像所有年轻人一样,兴致勃勃地奔赴艺术大都会纽约,并在当代美术馆谋得一职。

1958年,拉莱获得了英国领事馆的一笔奖学金,给了他8个月的学习机会周游英国的各大城市。1958年至1959年无疑是英国社会转型的关键一年,经济也处于一种涌动的上升期,“定量配给”结束了,就业率提升,而激荡人心的“60年代”又近在咫尺。当时的首相麦克米伦发表讲话说:“英国从来没像现在这么好。”

在伦敦街头游走的日子里,拉莱既保持了一个局外人充满新鲜感的视角,又避免了那种旅游记录般的陈词滥调。他敏锐地捕捉到了那些SOHO区的波希米亚人、聚集在切尔西的各色怪异的文艺人士,也没忘记一波又一波涌入现代都市大街上的农民,以及这座城市超负荷的交通系统。这组作品之所以令人赞叹,因为它精彩地记录下工业革命以来,一个已被人遗忘很久的英国社会。那种以煤炭为驱动、整日烟雾氤氲却不乏活力的城市面貌,又惊人地闪回在镜头下。

犹如他那组照片中的扑打翅膀的飞鸟,天空中盘根错节的枯树枝,或是雨天里戴礼帽撑雨伞的路人,地下铁里人流涌动的节奏,拉莱不单看到了伦敦空气中所有期待变革的因子,也很接地气地反映了随处可见的一种老派的经典之感。这一系列散文式的影像日记作品40年后(1998年)在伦敦展出,引起了不少反响。

在2002年出版的《伦敦1958-1959》的画册前言里,有评论道:“并不仅仅因为拉莱那些照片的主题引人入胜,而是那些拍摄对象身上自然流露的天性,以及他们身上散发的气息,叫人想起了早期纪实摄影师比尔·布兰德所提出的‘氛围’一词。”这本画册像是一个历史的承上启下,在看前半部分时,会恍惚联想到罗伯特·弗兰克于1950年代初拍摄的伦敦,可是翻到后面会发现,极富洞察力的拉莱引领读者进入了一个迫在眉睫的未来,照片好像一颗种子,洋溢着萌芽期的芬芳。

在伦敦的成绩很快被远在法国的摄影大师卡蒂亚·布列松发现,他非常喜欢拉莱拍摄的街头上孩子的照片,盛情邀请他加入马格南图片社。于是拉莱完成了在伦敦的学习去了法国,在巴黎住了两年,并于1961年正式成为马格南的全职摄影师。同年,他又受到智利诗人聂鲁达的邀请,回国拍摄他在智利的家。1966年,这本诗人肖像的画册集合聂鲁达的手记一起出版,画册中的一幅作品里,聂鲁达叼着烟斗站在海边,一座女神像屹立在诗人和摄影家之间。

拉莱生前有一句名言,至今仍挂在马格南的个人主页上:“一张好照片来自于一个优雅的状态。当优雅从一些约定俗成的法则中解放出来以后,本身就能充分地自我表达,就好像一个孩子在早年刚开始接触现实一样自由。(而摄影师的)游戏就是要在这块矩形图里做文章。”拉莱是一个喜欢用竖幅构图、画面里带着极强景深感的摄影师,图形化的画面是他的标志。以1957年在智利中部的港口城市瓦尔帕莱索拍摄的一幅作品为例,照片中两个发型和穿着惊人相似的女孩,以几乎一样的脚步走在光影错落的楼道里。同一时空中,人们仿佛看到了被摄对象完成了一场视觉的“有丝分裂”,在“凝固的瞬间”中,现实与梦境、静止与流动,都在视觉心理上得到了对接。

在拉莱的许多作品里,他都通过类似的透视大胆的构图方式,完成了一场又一场的摄影“催眠术”。他曾说:“我的摄影开始于瓦尔帕莱索,我没日没夜地到处漫游。那两个女孩走下楼梯的一瞬间,是我第一张可以自我表达的神奇影像。”1963年,在回智利定居之前,拉莱在巴西诗人德梅洛的鼓励下,将在智利瓦尔帕莱索和圣地亚哥拍摄的那些游走在街道上的孩子们的照片集结成册,出版了第一本摄影集。

1968年,拉莱认识了玻利维亚的神秘主义者奥斯卡·伊察索,开始写作、作画,却再极少拿起照相机,全身心地投入到东方禅宗的学习中。这位曾经的马格南街头摄影大师几乎从社会中销身匿迹,就这样悄无声息地“退休了”。拉莱孤身一人来到智利境内的安第斯山脉的一处小村庄,像一个隐士一样遁迹,与世隔绝地在哲学世界观中蛰伏。晚年的生活鲜有耳闻。

1983年,由麦克米伦出版的一本厚厚的《摄影艺术家和革新者的百科全书》里,包括了摄影术发明以来的7000多名摄影师,却出人意料地遗漏了拉莱。不过好在马格南并没有忘记这位总是拿着小画幅相机,以别具一格的构图和个人风格打动人心的摄影师。2008年,在阿姆斯特丹举行的马格南60年摄影展上,大众得以再次看到拉莱那些优雅的、充满质感的黑白影像。文/沈祎 转自:http://www.dfdaily.com/html/150/2012/2/16/744076.shtml





基本信息
出版社: Aperture (2013年9月30日)
精装: 375页
语种: 中文
ISBN: 1597112593
条形码: 9781597112598
商品尺寸: 29.7 x 21.1 x 3.8 cm
商品重量: 2 Kg
淘宝网销售链接:http://item.taobao.com/item.htm? ... &id=39239216344
    前田真三(まえだしんぞう、1922年6月3日 - 1998年11月21日)1922年生于东京郊区,从小生活在景色如画的山林地带。青年时代曾被征兵。战后在一家商业公司任职,前后达18年之久。为了接近大自然,他于1967年(45岁)时放弃了一切俗务,全身心地投入到他所迷恋的摄影事业中去。在不长的时间里,在风景摄影领域里建立起了自己独特的风格,被人们称为“情调风景”和“风景摄影中的抒情诗人”。前田对摄影十分投入,给自己规定了每天必须拍摄70张底片的定额任务,事实上往往达到了100张左右。他喜欢到日本北方山区的原始森林中拍摄照片,认为“越是荒无人烟的地方就越容易产生佳作”。1986年,前田在北海道美瑛盯建起了私人画廊,成为他在日本北方的一个创作基地。前田也是日本出版影集和画册最多的摄影家。从1974到1991的17年间,他出版了33本反映大自然美景的风光画册。1984年,前田获日本写真协会的年度奖。1985年,前田的影集《奥三河》获每日出版社颁发的特别文化奖。

前田真三(Maeda Shinzo,1922-1998)
1922年,前田真三生于东京附近的山林地带,他青年时代被征兵入伍,战后在一家商务公司工作。
1955年,前田真三在33岁时曾经步行做过一次远徒的山岳之旅,见识了日本的许多高山、河流、湖泊,大自然的壮美秀丽的风景深深地感动了他。为他将来投身摄影打下了基础。
1967年,前田真三已届45岁的时候,毅然放弃了过去的职务,专心以职业摄影师的生涯方式投入到所迷恋不已的风景摄影专业中去,不久后即建立了自己的图片社,以其非凡的风景摄影造诣闻名于日本和世界。
从1974年至1991年,前田真三有33本拍摄自然风景的画册,以日文和英文发行世界。他的摄影作品在日本各地广泛展出,深受人们的喜爱,而且还在德国科隆的国际摄影博览会和世界许多国家展览。




编辑推荐:
2013年夏天,法国阿尔勒摄影节,玛格南图片社推出了塞尔吉奥·拉莱的大型回顾展,那是当届最好的展览,可能没有之一。拉莱是谁,当人们不住提出这个问题时,摄影师已于2012年2月7日辞世。
往往得从一个人的死亡去追溯他的人生。拉莱尤是如此,因为摄影师生前不允许公开他的作品,他也不授权出版画册,他说“那加入了太多的自我”。所以,有了《塞尔吉奥·拉莱:流浪的摄影师》的出版,人们才得以解开他神秘的面纱。
年轻时的拉莱是一个“富二代”。他家庭殷实,父亲是智利的文化名人,著名的建筑师,首都圣地亚哥的一条主要街道以这一人才辈出的姓氏命名。他住在智利最著名的文物建筑里(父亲把它改造成家人的别墅),与各界名流“朝夕相处”(拉莱个人非常反感这种社交活动)。1949年,拉莱被父亲送到美国读大学,先是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后又转学到密歇根大学。大学毕业,拉莱服了两年兵役,一次南方的奇洛埃岛之旅让他萌生了成为自由摄影师的想法。为摆脱家人的束缚,拉莱跑去了欧洲。在那里,他随心所欲,没有毫无生活压力,结识了众多艺术家朋友,同他们一起服用迷幻剂,典型的文艺青年。这期间,拉莱的创作视野逐渐开阔,个人风格渐渐成熟,成为《时代》《巴黎竞赛》等众多大牌杂志的摄影师。
就在一切无限美好之时,拉莱突然厌倦了巴黎的生活,回到了智利。1978年,47岁的拉莱已是智利最著名的艺术家之一,意气风发之时,他转而追寻玻利维亚灵修大师伊察索学习修行,并在两年后自己搬进智利的山区,与世隔绝。此后的三十四年,拉莱的摄影作品偶尔出现在一些重要的玛格南画册中。人们纷纷好奇他的身世,却理不出头绪。直到当时的玛格南图片社艺术总监阿格尼丝·赛壬找到了拉莱留给玛格南图片的通信地址。仅凭这一丝线索,赛壬开始了与拉莱长达十余年的书信交流。《塞尔吉奥·拉莱:流浪的摄影师》也在这一过程中孕育而生。本画册由赛壬亲自编辑并撰写前言,是关于拉莱最为全面详实的著作。
诚如木心在《文学回忆录》中所言,“每个地区民族都有他们的文化的全盛期。没有来的,会来,来了之后,就消失——过去了,不会再来了。”南北长度达4270公里,东西的平均宽度却只有177公里,智利是世界最狭长的国家。在这片土地,20世纪上半叶却诞生了数位大师,诗人聂鲁达(Pablo Neruda,1904)、作家多诺索(José Donoso,1924),画家布拉沃(Claudio Bravo,1936),还有拉莱。
从书中我们可以看到,拉莱作品的风格离不开家庭环境的影响——与生俱来的艺术感知力,无时无刻不在强调的优雅。在他的作品中,没有激烈冲突,也不激情四溢。安静、质朴、随和……这是一种与世无争的随和,而不是故作深沉的持重。他的作品,更有智利的深深印迹,没的任何一位摄影大师如此大量地使用竖构图,那如同智利狭长的国土形状。而从炎热干燥的阿塔卡马沙漠到到温和多雨的瓦尔帕莱索港,再到人迹罕至的冰原海岛,也契合着拉莱人生的启承传合。

https://item.taobao.com/item.htm?id=44376700786
书名:ARAKI
出版社:TASCHEN
作者:Nobuyoshi Araki
年代:2007
标价:850.00
Nobuyoshi Araki(荒木经惟)的作品刚接触真是云里雾里让我好是迷茫了许久,反复看了几次终于有一点明白:荒木经惟的作品在虚构与真实之间孕造了许多的视觉悬念,他高密度的记录展示私有生活来彰显这种私有生活的社会性;他的摄影基点不是以“艺术”为目标,只是对现实的“复印”然后大量传播,作为欲望消费的一种物化的载体传递给社会;荒木的摄影中总是纠缠交织着“女阴”“都会”“死亡”,性是荒木摄影的关键词,他将女人安置于他营造的充满悬念的氛围与空间,把各种想象投射在她们身上,她们又都不同程度的成为男性情欲指向的对象,这种用视线向女性施暴的“视奸”通过他的这种影像向社会大量传播也就具有了群体性,摄影理论家顾铮评介他的照片是这样说的“极致的色情美感,无限的感官意淫,不知是镜头跟女人在缠绵,还是荒木跟女人在缠绵”;荒木摄影的题材基本上都是以东京为背景或主题,东京就是一个女人的身体,他用照片来引诱这个充满激情和碰撞的都市,并和他调情;说到“死亡”总是和荒木生命中最重要的女人——打上荒木的烙印并被镌刻入艺术史的青木阳子联系在一起,荒木说“性爱与死不是两个对极,而是在性爱的当中包含了死。因此,无论如何‘死’是必要的。因此我的照片一定会有‘死’的气息。”所以荒木将摄影定义为“性爱与死(Eros and thanatos)”,除了阳子,东京无数的女性裸体都受到了荒木的镜头的抚摸,他透过快门来传达对女人的爱情,“爱,是以按快门的次数来决定的。”是他内心独特的表白。
品读荒木,等同鸦片或罂栗,满是诱人的魔力,在荒木打造的视觉世界中旋转出把握不定的情绪!
现货 影像视觉特刊第十五季15季 Raw格式自学手册
https://item.taobao.com/item.htm ... amp;id=526604748471

影像视觉特刊 第十五季 15季 Raw格式自学手册

(包邮地区不含内蒙古 新疆 西藏 宁夏 青海 甘肃,

港澳台地区等偏远地区,包邮默认发圆通快递)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评论 (0 个评论)

facelist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 立即注册


关键字:


起始时间:
截至时间:

PhotoFans摄影网© 1998-2024 ( 京ICP证040606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0587号 京网文[2020]4675-862号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