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注册 登录
PhotoFans摄影网 返回首页

喜讯摄影书店 http://bbs.photofans.cn/?119452 [收藏] [复制] [RSS]

博客

罗兰·巴特的明室

已有 443 次阅读2011-5-18 17:45

精彩链接:
    http://item.taobao.com/item.htm?id=9926122801

    罗兰巴特说我们不应该把那个产生奇迹的地方叫“暗房”,而应该叫做“明室”。
  
   《明室——摄影纵横谈》。这是一本需要一点耐心读下去的书,起码对我而言如此。
  
   我是读到一半才读出滋味来,恍然大悟巴特要讲的是什么。而一旦你读懂了,就会越来越入迷——无怪乎陈丹青说自己总要时不时翻阅。
  
   薄薄的一本书其实只说了一件事:摄影的本质是“曾经存在过”。
  
   巴特从刚开始就在强调“PUNCTUM”,一种他称之为“伤痕”的东西,与“文化意义上的存在”相对。
  
   照片“可以在事情的意义上说谎,却永远不会在事情的存在上说谎。对一般观念(文化意义),摄影无能为力,然而,在使我们确信真实性这一点上,摄影的力量却高于人类思想所能构想,并且已经构想出来的一切。”
  
   摄影“既非图像,亦非真实,是个新物质,确确实实是个新物质:一个不可能再触摸的真实。”
  
   存在,但是却是“曾经存在”。照片中的一切已经过去,但照片让所有曾经存在过的东西统统无法回避,什么东西也无法改变。不管你记得,还是不记得。
  
   如果说记忆多多少少是由想象构建的,那照片便粗暴地打破了这种想象——在这里,只有事实。
  
   在刺杀总统的刘易斯·佩恩行刑前的照片下,巴特写着:他已经死了,他就要死了。
  
   这句话给了我很大的震撼(用巴特的话说,是“头昏目眩”):时间和空间的交错叠加和摄影对它们的一并超越,让人产生极大的眩晕感。照片上的刘易斯正要死去,但照片里的刘易斯在此时已经死了。
  
   “照片中存在一种奇怪的停滞”,“具有一种证明力,这种证明针对的不是物体,而是时间……照片的证明力胜过其表现力”。
  
   如果说这个例子还有一点玩“意义”的意思,那另一个例子则更为彻底道出了“曾经存在”的本质。
  
   “面对仅有的一张我父母的合影——我知道他们相爱过——我想的是,爱情也像珍宝一样,将要永远消失。因为,到了我也不在了的时候,就再也不会有人能够证明这种爱情了:剩下的将只是无所谓的天然状态。”
  
   照片表达的是超越其本身的东西。照片的本质远不在照片本身,而在照片背后那一整个事实。周恩来的照片永远是带着沉重温和的姿态,我们只是觉得这个跟总理“很像”,因为照片表达的东西和我们的文化想象几乎一模一样,但我们不会觉得“这就是他本人”——因为我们谁也不了解照片里的周恩来,我们不知道什么是他“本人”。于是总理的照片本质对我们而言是模糊的,只是“无所谓的天然状态”。
  
   写到最后,巴特说到了广告照片,也许涉及到了消费文化,又讲到照片本身蕴涵的痛苦。我念到这里又有点迷糊。然后我合上书。
  
   封面上有一幅小小的罗兰·巴特的照片。我突然看出了巴特说的那种无尽的迷乱和痛苦:照片里人的确“曾经存在”,因为照片赤裸而直接地告诉了我这个事实。但是我一点不了解他,我自己无法求证这个人是不是真的曾经活在这个世界上。这个照片是真实的,但对我而言又是虚幻的。
  
   我们常常在照像馆看到那些摆版的人像,也会产生这种错乱感:这个人是真的吗——当然是,照片照着他——当然不是,你无法求证。
  
   我不知道我有没有表达清楚我的意思。也许我应该再引用一段布朗绍的话:
  
   “影像的本质全然是外在的,没有内里的东西,可是,比起最深层次的想象来,影像的这种本质更难以接近,更显得神秘;它没有意义,却能唤起各种更深层次的意义;它是不能显现的,却明白无误地摆在那里,因为它的这种若有若无具有吸引力和蛊惑力,就像个歌声诱人的美人鱼。”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评论 (0 个评论)

facelist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 立即注册


关键字:


起始时间:
截至时间:

PhotoFans摄影网© 1998-2024 ( 京ICP证040606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0587号 京网文[2020]4675-862号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