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注册 登录
PhotoFans摄影网 返回首页

阿郎的个人空间 http://bbs.photofans.cn/?131360 [收藏] [复制] [RSS]

博客

瓷片散落的记忆:小塔则—2010山西行之四

已有 1226 次阅读2012-6-10 21:50

瓷片散落的记忆:小塔则
                            —2010山西行之四
                      阿  郎

从孙家沟出来又马不停蹄赶往小塔则村。
    关于小塔则,路上老李给我们介绍了不少:小塔则村在碛口镇的东面,离碛口约15公里,是碛口周围唯一一个以生产陶瓷为主的生产型村落。相传在隋朝年间这一带发现了大量的陶土矿,沟里有条河,水源十分充足,具备烧制陶器的自然条件,自那时候就有了制陶的记载。小塔则村生产的陶器主要是黑釉粗陶缸也就是我们北方人称的“瓮”。从黑陶大盆、大瓮,小到面盆、油瓶百姓日常生活所用都有生产。那时黑陶大盆、大瓮需求量非常大,所以生意很好。明、清和民国年间,碛口水旱码头的繁荣又进一步带动了小塔则村的陶器市场,一批批陶器产品从小塔则村运送到碛口码头,然后通过水运将陶器运往陕、甘、宁、蒙等地销售。当年这一带非常繁荣,白天从沟口到沟里面全是来这里拉瓷器的骆驼和骡马车,村子里最多时有五十多座瓷窑,村民们祖祖辈辈都做瓷,家家有瓷窑,户户都做瓷活。当时的小塔则有着“黄土第一陶村”的美称。在上世纪70年代,这里还曾生产出了雨点釉,(又名“油滴釉”,是我国传统名釉之一,其釉面漆黑油亮,不规则地散布着小星点。)产品远销至日本东南亚等地。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后,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这种粗笨厚重的瓷器逐渐退出了人们的生活,市场越来越小。目前小塔则村现存的老陶窑大部分已经停产或着破败颓废了,许多村民也再不从事制陶生产了,过去那种大规模的制陶场景,已经再也看不到了。
太阳转过山尖,斜斜的挂在西边的天空。转过山弯我们进入一条狭窄的山沟,一条小河在沟底缓缓的流淌,北边的山坡上依山筑着层层叠叠的窑洞,灰墙黑瓦石塄瓷壁,老李说这就是小塔则了。
站在深深的河谷里抬头仰望,只见小塔则村就立在高高的山坡之上,高高低低的几十户窑院,散布四周的、目力所及的围墙都是由黝黑的瓷缸砌就,在斜阳的映照下,散发出幽幽的光芒。这个由黝黑的瓷缸装饰的山村,经过了数百年风雨的侵蚀,如今呈现在人们眼前的是一派冷清萧条破败颓废的景象——我们又到了一个古老沧桑而又远离尘世的地方。
漫步在山坡上高高低低的窑院里,发现小塔则村的民居多与陶窑紧密的结合在一起,陶窑陶缸等等或者位于住宅侧旁,或者利用山坡地势设于住宅下方或上方,陶缸等制品或半成品则更是遍布上峦。经年累月的积累,使小塔则村的窑院建筑因地制宜的利用残次陶制品作材料,形成了颇为独特的建筑景观!那些外墙通常用高度1米多的大缸排列而成,缸的一侧贴上你家的门联,另一侧贴上他家的门联,景象十分壮观,令人震撼!置身村里,你会发现自己仿怫置身在一个瓷瓮的迷宫里,无论是从围墙到正房,还是大门、大烟囱、门脸,再到村民家里放粮放面的粮仓、院子外的桌椅、烟囱等等处处都是缸的世界瓮的天堂。这些层层陶缸簇拥的窑院,反映了小塔则村陶窑漫长的生产历史,成为罕见的历史生产生活印迹。
堆积着许多陶制品的村庄,没落而孤寂。喧嚣的制陶声音已经归于沉寂;曾经烟火弥漫的瓷窑湮没于杂草丛生的山坡上,千年的时光仿佛断裂了,破碎的陶品犹如历史的遗迹,洒落在人们的回忆之中。
小塔则村现在的景观,是一种传统生活的谢幕;是一段民族手工业变迁留下来的轨迹;是一位面容越来越模糊的老者;是一曲令人哼唱但又找不着调的古老民谣。
                                2012年5月31日补记于圆梦斋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评论 (0 个评论)

facelist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 立即注册


关键字:


起始时间:
截至时间:

PhotoFans摄影网© 1998-2024 ( 京ICP证040606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0587号 京网文[2020]4675-862号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