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注册 登录
PhotoFans摄影网 返回首页

走摄之梦的个人空间 http://bbs.photofans.cn/?169124 [收藏] [复制] [RSS]

博客

开平(一)

已有 5334 次阅读2007-9-10 17:46

2007年6月28日,新西兰基督城第31届世界遗产大会,开平碉楼与村落历史性地载入世界遗产名录。
开平位于珠江三角洲西南边陲的潭江三角洲,在东方文明的祥和与静谧中,开平碉楼与村落诉说着充满激情与创造力的黄金时代。那时候的人是天才,他们用不同风格的建筑来守望理想中的乐土,开辟着中西文明在乡村融会贯通的康庄大道。
珠江三角洲的原住民是疍民。在解放后的民族化分中,疍民差点被划分为第57个民族。历史上,疍民以船为家,以渔为生。早期的中原移民进入地广人稀的岭南,虽未受欢迎,但由于当地丰富的自然资源,亦不至于引起冲突。随着移民人口的不断增加,特别是移民具有更为先进的农业文明和军事技术,使得疍民赖以生存的渔业资源日益减少,矛盾也就不可避免地产生。当兴修水利开垦沙田的规模越来越大,渔业资源几近枯竭时,从事古老的渔猎生涯的疍民几乎彻底失去了生活来源,他们一部分被移民同化,成为农民;一部分啸聚南海,成为海盗;还有一部分遁入山林,成为强盗。饥荒时期,他们有组织地朝那些富裕居民进行抢掠,矛盾遂成燎原之势。于是,当地居民就建设“回字楼”以达居住与防御之目的。至明代,广州已成为南中国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贸易中心,在整个国家财政中所占比例越来越大,官府遂不断加大对岭南的管理力度,到了清代,官府宗族及其他社会组织为岭南大部分地区提供了足够的治安保护。但地处偏远的开平地区,官府并未提供足够的保护,冲突战乱依旧,当地居民及宗族不得不兴建更多的碉楼来加强防御。这就是目前广州地区及近郊早已不见了碉楼,而经济同样比较发达的开平地区却数量可观。
开平碉楼根植于中华文明,并从中华民族文化基因中的“开万世之太平”的理想,“和平崛起”的永恒情节中汲取营养;华夏文明的兼容,对异质文明的同化能力,亦在开平碉楼的孕育进程中得到了杰出的展示。
亲历了从方氏灯楼,自立村碉楼群和立园,再到马降龙古村落,虾边村适庐雁平楼等,去美丽的锦江里村落品味“开平第一楼”瑞石楼,再去感受赤坎古镇的古朴风韵。。。。。。林林总总的开平碉楼与村落迷人的风采,充分展示了一种亲切的和谐。
这种和谐是与生俱来的。开平碉楼本来就是海洋文化与本土文化融合的结晶,是站在历史与现实,东方与西方文化交汇点上的共构,有吸纳又有创造,有融汇又有坚持,有渗透又有本色,呈现出前所未有的相互交织,相互激荡,传统文化与外来文化,先进文化与本土文化,主流文化与亚文化,雅文化与俗文化等等,构成了一种文化张力与合力,成就了这些独一无二的建筑明珠。它们就这样一颗颗撒落在青葱田野,浓密竹林,有人烟,有生气,和周围的环境密切相契。
这种和谐也是后天养成的。一个多世纪以来,碉楼周围的村民们一直住在碉楼附近,同呼吸共命运,一直保留着原初的真实生活状态。田头有老人牵着牛背着夕阳余晖回家,村里有小鸡吱吱叫着觅食寻米,有狗和猫蹦着跳着打闹嬉戏。这里的生活内涵是实在的生动的。这里是家,包括住在这里和漂流到海外的人的家园。当地流传着一句让人动心的话:“日暮乡关回望处,最是亲情看碉楼”。
开平碉楼与村落是这样的让人感到温暖,是这样的让人觉得和谐。它们给人一种整体美感,和谐是从全局出发,从事物的整体入手,人与自然相承相接,天人合一,良性互动,协调发展;它们的长远性予人期待,和谐的实现是从长计议的,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去维护生态的平衡,人居的和谐,既是历史的又是现实的,那一座座活在历史又活在现实中的碉楼,既是海外游子的精神依归,又是今天社会和谐的凝聚力向心力和感召力的文化源泉。
矛盾孕育着美。在许多人看来,世界分为两极,东方与西方,开放与封闭,冲突与和平,海洋与内陆。。。。。。一对对的矛盾非此即彼,非白即黑。可矛盾的两个方面既可以相互转换,有能够形成统一。开平碉楼的建设者们即是如此。他们立意于“宅者,人之本;人宅相扶,感通天地”的传统思想,结合并适当超越当时的经济及技术条件,增加在当时复杂社会环境下的特殊建筑功能,整合外来文化精华,构建其心中的“和而不同”的人居乐土。
一段岁月,波澜壮阔,刻骨铭心;种种矛盾,千丝万缕,纠结纷繁;其间蕴涵的精神却已经穿越古今,且必将辉映未来。
这次行摄本着先扫清外围再突破中央的战术。第一天去了距开平比较远的大沙一带和东山赤水金鸡一带;第二天是蚬岗百合塘口赤坎一带,这一带碉楼群规模宏大,是列入历史文化遗产的主要代表地;第三天是赤坎古镇和加拿大村。
希望诸位能在我的片子中看到我想表现的主题--和谐。我的水平有限,不知是否能够达到目的
大沙河水库

大沙一保存着比较典型的岭南古村落的特点。这里属于山区,远离城市,少受污染。大沙河水库是主要水源地,沿水库有砂石路,开车可行。依我看,这里更适合骑自行车游玩。先上大沙河水库的片子:





大沙村落----镇平里
镇平里是座典型的岭南村落。村落整体座北朝南,背山面水。在建筑风水里,背山可以使整个村落免受北来的寒风袭击,至于面水嘛,因为水生木,木生财。哈哈,开个玩笑,其实我是瞎蒙的,不知道易经里是不是这么讲的。
从刻有“镇平里”三字的门洞里进去是条小胡同,小胡同直通村子背后的山脚下,小胡同两侧垂直分布着条条横向小小胡同。小胡同里有一家家的院门,小小胡同里也有一家家的院门。胡同都很窄,小胡同不过两米,小小胡同最多也就是一米。
“镇平里”门洞内首先是个小广场,小广场上坐落的小祠堂,应该是小村的宗祠了,祠堂是村落古屋中最好的建筑。

古村落的小胡同直通山脚下


喜联依旧在,人去屋已空


祠堂与小广场



小广场望出去--“镇平里”门洞的背后


这是古时插旗杆的石杆,在两片石材的中间位置,有一对称的凹槽,是用来镶嵌木方的,旗帜就绑在木方上竖立。说明这里曾经有考取过功名做官的人。大凡一般骑马路过这里的人,看见旗杆都要下马步行,以示尊敬。

镇平里是个古朴、纯粹的自然村落,远山、田野、池塘,爬满藤蔓的树木、荒草萋萋的小巷、墙壁脱落的老屋,打鸣的公鸡、对生人警惕异常的狗,还有神态安详的老人、朴实勤快的妇女......当漫步在村落的陌巷中,体会客观存在的历史、人文,用手中的相机把它们一一记录下来。
开平碉楼除了有全村或多户人家集资建造的众楼和单家建造的居楼外,还有一种就是矗立在村外要道边、河流旁、山岗上、田野间发挥预警功能的更楼。
更楼一般是几个村庄为了联防而集资修建的,它的地理位置好,可以提前发现匪情向村里预报,使村民有充足的时间由民居进入碉楼躲避。更楼里的联防队员都是来自参与建楼的各村青壮年男性,他们的武器和探照灯、报警器等装备也是由华侨从国外购买的。

赤坎镇潭江边的南楼就是这样的一座更楼。1912年,司徒氏人为防盗贼而建此楼。南楼南面潭江,北靠大路,是扼守潭江和陆路交通的要塞,地理位置十分重要。楼高7层19.6米,占地面积29平方米,钢筋混凝土结构,门、窗均为铁制,每层楼体四周设有枪眼,第六层为瞭望台,设有机枪和探照灯。

1945年夏,原驻扎海南岛的数万日寇沿潭江向广州方向撤退。要顺利通过潭江,必须占领南楼。7月16日深夜,日寇开始偷袭南楼。当时,楼内有7名自卫队员,年龄最大的38岁,最小的18岁,队长司徒煦是东南亚的归侨。八天九夜的坚守狙击,坚固的南楼仍岿然不动。恼羞成怒的日寇在第八天向南楼发射了毒气弹,致使七名队员中毒昏厥,落入敌手,在遭受惨绝人寰的酷刑折磨后罹难。

南楼经过战火的洗礼和硝烟的熏染,弹痕累累,成了历史的见证。1983年,开平县人民政府公布南楼为县文物保护单位。1999年,开平市人民政府筹资300多万元,在原址建成南楼纪念公园,增设纪念馆、雕像、牌楼等景致



下午按计划我们要去赤水、金鸡一带,但凡是在开平旅游线路图上没有标出来的碉楼,应该都是我们的目标。

在潭江边的南楼停留片刻,我们向预定方向前进。开平的公路状况非常好,平坦的水泥路虽然不是很宽,但鲜见有车同行,所以车开起来比在高速路上还要爽呢。

开出不到半小时,向导球仔拍拍我的靠座,指着左边一条不引人注意路说里面有一幢碉楼。路边一块不起眼的旧木牌写着“虾边村”几个字。狭窄的沙石小路,开进去20米左右有一些老人在打牌,对我们的到访毫不在意。看看周围的房屋,我有点疑惑,碉楼在哪?

球仔示意继续往前走,没多远就来到了池塘前的晒谷场(后来才知道,几乎所有的村子都有这样一个池塘和晒谷场),停下车向村子里张望,果真有一座碉楼屹立于民居中间,特别显眼。这就是小有名气的开平碉楼——适庐。要不是球仔带路,我估计很难找到它的。

适庐被周围的民居包围着,即使能走到它的跟前,也不可能拍到它的全貌,篱笆、绿树把它的首层围得严严实实,巷口的那条大黄狗警惕地不停走动,稍稍靠近碉楼就发出吼声,。我穿过齐人高的茅草到达池塘对岸,除收获漂亮的PP外,也获得了满腿的伤痕。

适庐:

百合镇厚山村委会虾边村的适庐,建于1924年,占地面积36平方米,五层,夯土,混凝土混合结构。是开平第一个农会——虾边农会及中共地方党组织的活动据点。该楼的标准层3层,顶部亭阁2层,第4层正面为柱廊式,四角均有一个“燕子窝”,窝内均设有枪眼,顶层为欧洲城堡式。适庐古色古香,塔称“三合土”碉楼的代表作。
适庐






虾边村


虾边村





1

2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全部作者的其他最新博客

评论 (0 个评论)

facelist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 立即注册


关键字:


起始时间:
截至时间:

PhotoFans摄影网© 1998-2024 ( 京ICP证040606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0587号 京网文[2020]4675-862号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