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注册 登录
PhotoFans摄影网 返回首页

大雪留痕 http://bbs.photofans.cn/?177782 [收藏] [复制] [RSS]

博客

镇江西津渡(一)

已有 2097 次阅读2012-8-22 20:16

“西津古渡”原为古渡口,后因江面南涨北坍,原本是江水的位置,逐渐形成道路,古老的渡口边就再也看不到长江水,唐代镇江名金陵,故称为金陵渡,当时许多大诗人如李白、孟浩然等都曾在此候船待渡,宋熙宁元年春,王安石应召赴京,从西津渡扬舟北去,船到瓜洲时,见景抒情,写下了著名的《泊船瓜洲》诗:“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这些历史的印记,无不向我们娓娓诉说着这“千年古渡,千年老街”的沧桑。走在这条被车轮磨出深深印辙的青石板路上,使我们感受到无限的遐想和思古之幽情,但这却是再也不会重演的历史景象,“西津古渡”已在历史的洪流及动荡中走向衰落,千年古渡,已荒废残缺……
  西津渡,三国时叫“蒜山渡”,唐代曾名“金陵渡”,著名诗人张祜,为金陵渡题咏:“金陵津渡小山楼,一宿行人自可愁。潮落夜江斜月里,两三星火是瓜洲。”宋代以后才称为“西津渡”。
  这里原先紧临长江,滚滚江水就从脚下流过。清代以后,由于江滩淤涨,江岸逐渐北移,渡口遂下移到玉山脚下的超岸寺旁。当年的西津古渡现在离长江江岸已有300多米距离。

2

3

4

5

6

7

昭关石塔的建造,是元代至大年间的事。元代的皇帝对佛教密宗十分信仰,历代都有请密宗高僧为上师的传统。忽必烈时代有“外邦贡佛舍利”,皇帝下令建过街塔供奉,令往来者都能享受佛光普照。西津渡的过街塔是元武宗海山皇帝下令建造的。据说建塔的匠师叫做刘高,精通梵式建筑和佛教艺术。这座噶当觉顿式喇嘛塔,就是他留下来的经典作品。塔座以条石拼接成方形,用四礅块石垒砌的石柱顶托在街道上空。柱间形成的门洞,东西向自然顺着巷道方向以方便行人通行。塔身为大小不一的多级圆台垒砌的瓶状,第一级圆台特别大,象弥勒佛的大肚子。这种天圆地方的形制,包含有古人对宇宙的认识。从建筑美学的角度来看,方形的塔基给人以稳重坚实的力度感,圆形的塔身显得和谐圆融,包容万象,亲切感人。而在佛教,塔即是佛,佛即是塔,佛即是一切,即是天地。中国人讲究形似、音似,瓶状的塔,安放在稳重坚实的石座上,就有了平平安安的意思。因此,昭关石塔,又叫做平安塔。行人商旅从塔下走过,就等于礼佛一次,佛将保佑你的平安。将礼佛的程序简化到如此容易,实在是符合我们中国人的宗教情怀。
8

9

10

11

12

13

14

玻璃罩内是一个考古坑,挖成了四、五级台阶。最底下一级,是在山坡的石头上凿出的一截平面,标示牌上写着“原始栈道”。哦哦,一千多年前,人们在西津渡渡江时就在这样的道路上行走吗?第二级,唐代的路面,诗人张祜肯定是走过的;第三级宋元时期的道路。二、三两级似乎是类似混合土一样的性质,不过考古学家认为,叠压的土层在文化上或者说是在成分上还是有差异的。而明代的道路,是砖头砌筑的。从尺寸上看,应该是专门定制的道路用砖。第五级是清代的道路,由不规则的石头铺设而成。五个台阶,只有大约1米高,实际上是从公元7世纪的唐代,直到19世纪的清代,更延续到今天的21世纪,1300多年的累积。号称“一眼看千年”。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蒜山
27

28

29

30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评论 (0 个评论)

facelist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 立即注册


关键字:


起始时间:
截至时间:

PhotoFans摄影网© 1998-2024 ( 京ICP证040606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0587号 京网文[2020]4675-862号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