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注册 登录
PhotoFans摄影网 返回首页

天瀑的个人空间 http://bbs.photofans.cn/?187890 [收藏] [复制] [RSS]

博客

天瀑在塔顶——60米高度揭密

已有 10907 次阅读2011-4-29 09:41

海南海口东方市东方风电场,中德财政援助项目。

我国最早商业化运营的大型风电场之一,正常运行至今14年。

14年前,陈教授,作为中方技术负责人,经历了测风、选址、商务谈判、安装、调试、运维和验收完整过程。

“那时候,这里路很窄,周围没有建筑,也看不到人,连棵树都没有”,夕阳下,老陈指给我看,满头银丝样的白发在徐徐海风中微微颤动。

星星为穹的晚餐很是凉爽惬意,一扫白天的闷热。

沙虫,这是什么东西?

凑到眼前仔细打量,天哪!我尖叫的急急的把它扔了出去。头尾都在,黑白条纹的皮肤,天哪!

那条可怜的沙虫在空中划了一个优美的弧线后,不知好歹的吧嗒落在桌子中间,我这才意识到自己很失礼很失礼。

夜幕下,没有人看见我脸红。



杜场长问我“你们,能上吗?穿什么鞋子了?”

“没问题”,我抬脚。
高跟鞋我都敢上呢,我心里窃笑。

早餐是当地的粤式早茶。

71岁的陈老师,珍藏着14年前和德国专家一起塔顶笑论乾坤的老照片,这次来东方,老爷子一路念叨着要再上塔顶的愿望,让老杜给拦了下来。老杜笑着说“陈教授,您要是非得上,我给您请个吊车来”。

从来不原意给别人增添麻烦的老爷子就再也没有提上塔这件事情。
登塔那天的早餐,老爷子为我和小芳,默默的点了凤爪、猪蹄筋。。。






杜场长,西安交通大学高材生,一干也是14年。

听说我们早茶这故事,老杜嘎嘎大笑。他的笑太有特色了,让我觉得整台工程车都在随着他一起嘎嘎大笑。老杜笑完了意犹未尽的说“要是有熊掌,陈教授也会给你们点上,嘎嘎嘎。。。”

工作服、安全帽、防滑手套、安全绳索和防滑扣。。。

所有的准备工作进展顺利迅速,就像这14年中每一天千万次经历的,熟稔而平静。

工作服、安全帽、防滑手套、安全绳索和防滑扣。。。

所有的准备工作进展顺利迅速,就像这14年中每一天千万次经历的,熟稔而平静。



4月末的海口上午10点。

骄阳烤着塔架外壁,塔筒里面没有通风更是闷热无比。还没有开始登塔,我已经浑身湿透了。






登塔大约花了20分钟。小芳打头,我中间,老范断后。

往上,往上,不要向下看。

登塔的20分钟,异常闷热。

除了防滑扣不断撞击滑轨的金属声音以外,只听见自己沉重的喘息。

陪我,一起上!


登塔的20分钟,异常闷热。

除了防滑扣不断撞击滑轨的金属声音以外,只听见自己沉重的喘息。



塔筒最后10米,是最艰难的一段。

通道越攀越窄,并且已经脱离安全绳索保护,每一个动作,都不能随意发挥,按部就班,小心翼翼,顺利登顶。

在没有上到60米塔顶之前,无论阅读资料,还是听人介绍,不知怎么会坚持的生出这样一个映象:机舱上面能站10人左右,还能有一个不大但很平坦的平台,至少和伙伴可以宽绰的工作和休息。

错了,完全错了,大错特错!根本不是这样的!

机舱在范工的指挥下像莲花花瓣一样缓缓打开,露出高空60米不足10平米里面鲜为人知的秘密。我心里暗暗惊呼,天哪,怎么会是这个样子!这里根本没有可以坐下的地方甚至很难调转身体,如果坚持说能站十个人,那也没错,那是见缝插针双脚猫步排下,但是不可能再有任何动弹的余地了。屏住呼吸闭上眼睛细细体验,脚下的机舱整个在晃动。是的,今天的风速不大,范工说:“现在脚下的晃动大约左右5公分,风速大的时候,顶部最大晃动幅度能达到半米!”

您听到尖叫了吗?

范工,北京理工大学的高材生,在海边这个寂寞的风电场一干就是14年。说话轻柔,做事柔和,总是轻轻软软的笑。

塔顶一小时,他总是细心的检查我们的安全绳索,不厌其烦的为我们示范如何安全通过,先左脚,再横过来,手抓这个螺栓,每一个动作有着摸索出来的步骤和程序,在这离地面60米的不足10平米的地方,一举一动都有足够规范的理由。

稳住呼吸,定睛仔细看。

近30米的叶片连着轮毂,巨大的叶片一分钟大约20转。轮毂连着主轴,主轴连着齿轮箱。齿轮箱用于增速,将主轴20转增速至发电机需要的1500转。齿轮箱后面连着电机用于发电。尾部还有风速和风向仪给控制系统提供信号。

“抓好了”范工提醒我们,手里的遥控,已经开始让机舱开始偏航。

机头在转,风景在变,心跳加速!

机头在转,风景在变,心跳加速!

老机型常用的定桨叶片主要靠气动力学设计达到叶型失速。

当达到20米秒切出风速时,控制系统将叶尖甩出去并转动90度,实现气动刹车,从而是强大的气流变成湍流。定桨叶片由于恒速运行不能实现效率最大化而逐渐被淘汰,取而代之是效率更高、科学合理的变桨变速运行技术。

范工指着叶片根部的一个直径约不到半米的人孔告诉我,维修叶尖的接闪器、液压制动就必须靠人从这里钻进去。

“杜场长可以做到,他不敢吃很多,胖了就进不去了”,范工腼腆的笑:“我进不去,肩膀进去了,后背卡住了”。

和这些大风机日夜陪伴的风电人,在他们眼里心中,这些大家伙已经有了生命。

老杜他们早已练就一身本事,只要在风机底下一站,轻微的异响和味道,望闻问切,大致就知道这些大家伙们是否安然无恙,还是头疼脑热。。。

在塔顶的每一步挪动,每一个举动,都要交代清楚。

铁钩的一端系着固定件,铁钩的另一端就系着一个鲜活的生命。

铁钩的一段系着固定件,铁钩的另一段就系着一个鲜活的生命。

屁股底下,坐着的,就是巨大的轮毂。非常踏实!



森林猿人曾经问起:瀑啊,这风力发电挣钱吗?
好吧,给一个直观的映象。

举例,就拿一台不算最先进的风机而言:一台早期的定桨距600千瓦风力发电机,恒速运行每分钟20转;风资源一般,保守估计年满负荷发电小时数大约1600-1800小时;当地上网电价0.65元/度,发电量全额收购。
结果是什么呢?简单说来——3秒转1圈6~7分钱!

猿人啊,郎乡高山上噼里啪啦往下掉钢崩呢!

一次爬塔,一次运维,很累,很脏,很热!

我简直感觉自己被煮熟了。

被煮熟

我跟随陈老师学习工作已经十年。老爷子治学严谨,生活简朴,却有着一颗宝贵的童心。

我们可以在飞行中随手找张报纸鬼画符一通运算后有所收获而无顾忌哈哈大笑;

我们可以就着烤肉大嚼水冷空冷蒸发冷却的玄机而不知不觉盘光碟净;

我们可以在一次高速行驶时被人右侧并行贴近违规超车发生超强吸力而异口同声大呼“狭管效应”;

我们可以在泳池一口气来上10个来回一决高下胜负;

我们可以吃个韩国料理因为筷子不得心应手最后分析出“矩形截面”原由而大笑释怀。。。很多次难忘的“可以”。。。

在老爷子的帮助下,一个文艺青年迈入科学殿堂。其间也有彷徨的时候,老爷子对我说:“坚持下去,必有好处!”就这样,十年过去了。

老爷子还有一个愿望,要去一次珠穆朗玛,我会陪你去,言必行,行必果!——我们,可以的!

人生三境界,

是独上西楼,还是人憔悴,抑或是蓦然回首?

这个问题还是留给老王去解吧!

重要的是,我们有梦。

我们有梦,一直有梦!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评论 (0 个评论)

facelist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 立即注册


关键字:


起始时间:
截至时间:

PhotoFans摄影网© 1998-2024 ( 京ICP证040606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0587号 京网文[2020]4675-862号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