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注册 登录
PhotoFans摄影网 返回首页

天一的个人空间 http://bbs.photofans.cn/?191708 [收藏] [复制] [RSS]

博客

我的摄影

已有 471 次阅读2010-2-8 15:26

我的摄影


 


一、            谈摄影


 


摄影,就我理解:一个摄影家(业余摄影人同理),一个好的摄影家应该是两方面的结合体,一方面应具备有趣的感受,另一方面是理解这个世界如何用相机转变成照片。
摄影家必须传达某个事物,但也必须真正理解摄影的传播工具。
摄影家是将流逝着的时间中三维世界通过这种转变将其创造成被取景框界定的平面静态的照片。
因此,摄影对摄影家思想状况的反映是非常微妙且带有神秘灵性。


说神秘是因为他无因、无形,而灵性是在读这个世界时对美的背叛,当用摄影的手段去背叛美时,所呈现的美是无因、无形,有时是无果。




二、谈摄影色彩



色彩——摄影中的颜色。我认为:是光线以外的一种道具(技术的)正如我们拍摄人体、画框中一定会有模特……我们利用色彩、就是打破摄影的局限,那种客观的局限(摄影起源于黑白),当我们要表达情感和观点而非现实的时候,我们会用一种很主观的方式使用色彩。所以说,色彩是有意义的,是事物的一部分。接下来应该是:摄影对摄影家的吸引便产生了奇妙的、真实与梦幻、抽象与具体、幻想与现实之间游离的不可言谕相互交织的画面,我们称之为作品。我们利用色彩!摄影产生了色彩。
很多时候,人们总是将黑白作品作为一种严肃的表达方式去读,然而读的多了,也就失去了主观判断,(黑白的结果让人们已经忘记了皮肤还是发光的……)
摄影作品色彩的摆放,实际上更多地是要表达真实和更严肃的内涵。当今许多摄影人都在追寻“无黑无白,无颜无色”的境界。当然这只能是有思想的摄影作品中能读到,他们在利用色彩的属性。
其实,作品背后那些摄影家们都在读作品前的读者,他们将作品赋予色彩,为的是让作品具有视觉上的冲击,因此便产生了摄影家的沮丧、失望、气愤、无奈、责备……这时,摄影死了,为了看客而赋予的色彩也死了
色彩是为了摄影而生,是为达意而发展,当为某一特定的目的而摄影时,摄影死了。不然我们不会去读美国摄影大师史蒂芬.肖的摄影,包括他的《旅店中的台灯》。
赋予摄影色彩,是摄影家完成对事物的感受而使用的手段之一,作品是“黑白”还是“彩色”已不重要,重要的是作品表达出的情感。
70~80年代,在美国的一群摄影大师开始使用色彩进行作品表达,完成了“新彩色摄影”的学前班教育,而后又提出了“什么摄影?…….而且彩色?”的质疑,又将这群摄影师唤回到对摄影本质的关注上来,但这一学前班教育对摄影产生了里程碑的作用。当摄影与富士胶卷发生同性恋后,难以置信的有了后代,摄影被分化,分化的让被摄影物体都感到茫然,“我是谁?”不断产生,摄影被带入了一个喧嚣的农贸市场,难怪那些摄影大师在说“摄影在去银行的路上失去童贞”!太精妙了!


 


 



三、新色彩摄影之数字摄影



一种以数字形式作为载体的摄影方式已经完成!她给人们带来的是摄影家们推崇的摄影理论、技法等的颠覆。忽略不计的拍摄成本,让更多的人都能象摄影师一样拍照片而不用管光圈、速度、色温、暴光区域、显影、定影、构图等等。他们用很少的钱消费了摄影理论和摄影技术。人们可以象雪片一样多地拍图片,虽然这雪片会很快融化成水滴,但有让摄影家们汗颜的方法(后期)把水滴变成更美的雪花,让她更具有性感和挑逗性,数字摄影来了!它完成了摄影革命。
究竟什么是摄影的本质?什么是数字(数码)摄影?
重要吗?很重要!
说重要是在于它给了摄影活力,从纪实摄影到风光摄影,从人像摄影到动物摄影,从花卉摄影到鸟虫摄影,负片、反转到数码创意,有谁能说清熟轻熟重,纪实承载历史,风光再现自然之美,数码创意让我们看到思想是什么形状…..无疑数码摄影在彻底地完成着这些摄影任务。摄影虽是在去银行的路上失去童贞,但少女娇媚还在,摄影再疯狂也要寻求一个平衡,这种平衡在数码技术的不断发展中,会不断占有越来越多的份额,胶片终将被取代,而数码创意随着摄影的属性发生着改变而成为新彩色摄影之数码摄影重要的组成部分而站在最高领奖台。尽管这只是摄影的手段而已。
回过头来我们再看,我们不得不进入这一领域,因为摄影毕竟而且非常重要的一个功能就是它的美学价值。在完成美的提炼和表达的方式上,数码摄影具有不可战胜的神性。
我们都知道,绘画是不断地添加,而摄影是不断地提炼。也有人说绘画是加法艺术,摄影是减法艺术,同理。而我认为,从摄影属性上去说明应该是:绘画是综合性的,摄影是分析性的。数码技术的发展,为摄影提供了提炼和分析的工具,也就是说数码技术为摄影作品提供了不能完成的提炼和分析,把美用非摄影的方式提炼到被分析的作品中,并且是可控的,产生了被创造的美。当摄影被创造的美美化后,摄影完成了审美的需要,并且可以完成全部美的再现。
我赞赏那些坚持在传统摄影这一孤岛上的人们,但摄影不会把孤岛变成大陆,我不与对数码摄影讥讽的人们理论,因为他(她)们更象是《水浒传》中的王氏、武大爷因妨碍了美而吻毒,西门和潘为了美而吻刀,武二爷为断送其美让美吻刀……王氏能说清吗?难!她只是在吻了武二爷的刀后,才知道掉在地上的几个铜钱。这些人心里都在幻想着当一回西门大官人,但别被武二爷发现……
回到摄影,综上所述,我们利用数码技术是历史的必然,是摄影的必然,这种选择注定了我们摄影作品产生的方式,在这种选择中,我们完成了我们要表达的思想。
拿起“数码”去干掉“数码”,这是新彩色摄影之数码摄影。



四、摄影创作之创作摄影



摄影自诞生至今,都为美、欧为前沿,具有影响力且被推崇的摄影大师,如:
安塞尔.亚当斯— 诗人,摄影家  。《显影控制论》《区域曝光论》风光摄影,强调光、质感。
杜安.麦克尔斯— 诗人,摄影家 。叙事摄影开拓者,用摄影作为诗的注脚,阐述死亡与生的关系。
阿瑟.雷恃斯— 诗人,摄影家,用摄影述说历史。
埃默特.戈温— 诗人,哲学家,摄影家,批判家。对心里世界深入探讨,用抽象的图象在背景上与现实的环境与政治发生关系。
这些大师都以黑白作品传世于今,他们的摄影创作,都以独到之处而胜名。


进入彩色摄影后,(70年代末,80年代初)以美国耶鲁大学摄影系为代表的类似电影剧照并兼有叙事风格的创作方式流行于美国,因除导师格里高理.克鲁德逊是男性外,全为女生,又称“闺房摄影”,同时也产生了摆拍之先河,作品带有很浓的女性温情与体香。迎合了当时摄影“贵族”的猎奇心,因此而流行,他们的出现,建立了风光摄影,人像摄影以外的一种摄影表达方式,即:用假完成真的表白。这种摄影手段的运用改变了摄影只能表现瞬间的传统观念。我个人称她为儿童积木摄影。
当然在当时乃至现在,也出现了很多不同风格的摄影家,但这种以个体风格对充一个潮流时,其力量稍小了些,由于他(她)们的存在也形成了:“潮流摄影家的创作给我们的惊喜少了些,而个体智慧却不能代替”。其原因就是在于他(她)都在——实践着当代艺术的“观念的”(Conceptual)和“知 识分子的”(inlellectual)特点。
摄影的真正标签应该是——“观念的、知识分子”融合体。
就摄影创作而言是多元的。无论哪种风格,其创作都是一种精神状态。内因可为“直觉”,外因可为“观念的”、“知识分子”的,直觉是本能的,神秘主义的,而“观念的”、“知识分子的”又可是哲学的,文学的,历史的 ……当你进入摄影创作,你的摄影创作是什么风格,你都会沿着“观念的”“知识的”创作之路才能走的通,如大胆地行走在他的特征之外,彰显自己另类,我不感想象是什么,有一点是绝对的,你的摄影死了。
我崇尚“观念的”、“知识分子的”摄影理念,一直在努力学习这种摄影语言,不断感受那种神秘的“直觉”虽然那种“直觉”会让人疯狂。
我不在意别人的评价(在我身边有许多人在心里批判我的作品),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一个让我诚服的批评理由,因为我的摄影活动半径太小,在这一个不完整的圈里,市侩多于诚实,目的大于行动,欲望强于收获,让他们评出理念、技术、观念,已是强其所难,如再谈“观念的”“知识的”摄影,那我去死!
我崇拜美国摄影大师,诗人杜安•麦克尔斯。首先他是位诗人,用图片讲故事,用图片解译生与死,用图片做诗,用图片作为一种戏噱的批评,被戏噱的多为当下顶级的摄影家。
如果有人问我对摄影的感悟,我会说“我在读杜安.麦克尔斯”!
当我们讨论摄影创作时,我们会忘记了一个问题,那就是“创作摄影”。我只能说:位置的变化代表摄影风格的不同。这其中包括观念、技术、文化、环境,然而最重要的是“灵感”,让摄影创作与创作摄影这一等式成立,“灵感”是平衡“元素”。
其实我们静下心来,反思一下我们自己的摄影活动,就会发现我们有大量的图片在那,而我们却不知那一幅或那几幅是作品,天上一脚,地上一脚,产生的图片浮飘在空中,能沉下的也只是些小资情调的产生视觉疲劳的图片。


找到你的“直觉”,她会给你“符号”!这是我的忠告。

五、摄影文化与文化摄影



我们每天睁开双眼,就会有色彩斑斓的世界呈现在我们面前,看的久了便在心里形成了一幅永久存入的标准模框,色彩斑斓不再是打动心灵的工具。


摄影家也在其中(他们是人不是神),他(她)们知道标准模框的存在,因为那是他们帮助打造的。
人们工作着!生活着!恋爱着!生着!死着!神游着!拼杀着……无处不在的喧嚣,行色匆匆的肢体,浮躁的只能看见器官的红男绿女,他(她)们浸渍生活的表面,让生活越发地粗糙,使生活的颜色变得凌乱,看不到色彩… …


太阳是血色的,因为是在有味道的雾里;树的一侧是黄色,因为是在有颜色的风里;城市、城市生活在这里流逝着,而我们还要寻找“很科学的论据”。这就是城市,城市生活,城市文化。摄影在被这种文化异化着,高耸中的那些低矮成了摄影“建筑”,为了饱肚子的城市边缘人成了摄影“模特”……与其说摄影文化,不如说摄影被文化着,偶尔也会发生些事件(台风、冰冻、矿难、洪水、地震等等)每当这时,数以万计的文化着的镜头蜂拥向那里,用镜头前的痛换取镜头后思想的卑鄙,继尔产生了“文化摄影”。实践这种“文化摄影”的人,大都是消费着纳税人的钱,并从纳税人身上榨取他们可利用的“文化”,包装后,再去“文化”纳税人。这就是城市文化,城市摄影文化。
中华之文化,论博则无以伟载,论古则无以伟录,时下的文化人所有的那点文化,不及沧海一粟,所以我们不懂文化,至少不应认为我们懂文化。就现在,我们没有办法看清文化的属性。
谈到文化的属性,好象跟我们谈的摄影有些远了,但我认为我们还是应该认识一下文化属性。
文化的属性无论是历史的还是社会的,他都能显现出两种形态,即:强势文化和弱势文化。我不谈中华文化之属性,因为那是政治,我们只对镜头前的文化作一个初级判断,当你的镜头对着强势文化,即一定是“曝光过度”,反之当你对准的是弱势文化,即一定是“曝光不足”。因此,在摄影作品中所产生具有冲击里的图片多数是一种弱势文化被“文化”的人放大的局部,在看客不懂这种文化的客观环境下,即一定是精品。
摄影人,往往会以文化人自居,其实他(她)们只不过是拿着“文化”来的相机去猎奇他(她)们不熟悉的文化。
当你认为拍到一幅佳作时,是否问了自己“你读懂了被拍摄对象的文化?”,那你就会知道你干了些什么。
我所说的文化主要是指地域的、人文的、民族的、宗教的。
我的原则: 不要对你不熟悉的文化及这种文化的传承者给出我们认为很科学的定论,因为当你在做定论前,你还是文盲。
说到宗教,我笔拙心抖,因为题目太大了,东西方的不同,儒道之间的区别是我等凡夫俗子所不敢妄语的。因为我们无法看清一种存在于人们社会中的强势文化被弱势文化所占领的原因,即也可能就是所谓的政治吧!
我的作法:尊重我们的文化。不求、不拜、不请、不还。
自我忠告: 退出你的双脚和思想,带走你来时的一切,你左右不了任何东西,在你的窥探中,只有你真实的无知被你看到和认为的“无知”取笑着,而你只能深深地鞠一躬,虔诚地走开,我们被这种文化的驱逐,是因为我们已经是个善意的文化破坏者。



六、摄影之判别



所以说判别是因为我们在读摄影作品时,赞叹是必要的,而心里的评判则更重要。
我心中的评判原则:真、难、美、奇、新
真——作品务求真实,尊重事实,尊重科学,遵守道德和社会伦理。
难——作品力求技术含量,注重光、影、神、意、图的运用。
美——作品追求美学价值,具有审美的基本要素。
奇——作品探求奇妙,脱俗、超凡气质、出其不异,异想天开之态。
新——作品独求立意,不复先师,独辟蹊径。
按此法评判作品,可基本上确定了该作品水平,在此之外无以作评,是烂片。
展开说有:一烂、二片、三图、四画、五品。
即:占其一,烂片— 人人可拍得。
     有两席,照片— 只为一般照片。
     具三者,图片— 具有了摄影的味道,可视,可评。
     含其四,画片— 摄影如画,具有了审美功效。
     五席全,品画— 成为一幅作品,其中据题材(社会制度、审美文化、社会发展、宗教信仰、地理环境)的不同可分为“上中下”三品。
三品有:“上三中二下十年”
     上三— 上品需三十年摄影功力
     中二— 中品也需要二十年
     下十年— 产生一幅下品,也要有十年摄影功力
(其中用光、构图、色温、曝光、色彩等摄影基本知识不在可评之内。)

七、天赋与灵感



天赋与灵感是摄影之源动力,摄影不是因喜好而成就,准确地说应是来自于心的诉说。它与自身文化修养,知识层次,工作环境有很大关系,我前面举例著名摄影大师,首先都是诗人,这也说明,摄影是另一种表达方式。
天赋的调动和灵感的运用是需要打磨的,努力挖掘自己的天赋,把天赋作为想象的工具,在心中不断创造自己的色彩,图画,当心中的图画在灵感的驱动下产生行动时,一定会产生作品。


心之常有,眼之常观,手之常举,脚之常行。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全部作者的其他最新博客

评论 (0 个评论)

facelist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 立即注册


关键字:


起始时间:
截至时间:

PhotoFans摄影网© 1998-2024 ( 京ICP证040606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0587号 京网文[2020]4675-862号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