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注册 登录
PhotoFans摄影网 返回首页

cola咔咔的个人空间 http://bbs.photofans.cn/?202253 [收藏] [复制] [RSS]

博客

座落于哈尔滨的建筑景观(一)

已有 6885 次阅读2009-8-10 15:22

哈尔滨原名阿勒锦,富有“东方小巴黎”的美称,也曾被称为“米黄色城市”。各式各样的建筑成为哈尔滨的一大特色。哈尔滨的建筑可分为:教堂建筑、巴洛克建筑、新艺术运动建筑、文艺复兴时期的建筑、古典主义复兴建筑、犹太建筑、折衷主义建筑等11个类型,使之成为体现世界建筑艺术的博物馆。

圣·尼古拉教堂和文化公园乌斯平卡亚教堂(公墓教堂)体现了俄罗斯民间木结构、帐篷顶的传统建筑形式。
圣·索非亚教堂和东大直街的乌克兰教堂是深受拜占庭建筑影响的教堂建筑。
士课街天主教堂是一座俄罗斯巴洛克式教堂。
东大直街的基督教堂是哥特式建筑。
道里通江街鞑靼寺是土耳其清真寺,建筑物突出表现了伊斯兰教堂的特点。
道外清真寺是典型的阿拉伯式建筑。
圣母安息教堂亦称为乌斯平卡亚教堂。1908年建。是一座砖木结构的俄侨公墓。当年这里的外侨公墓有十几处。后被移到皇山公墓。80年代后期,这里改为“文化公园”,现在称“哈尔滨游乐园”。
地址:哈尔滨南岗区东大直街文化公园








圣·索非亚教堂始建于1907年,原为木结构随军教堂。1923年为了适应哈尔滨东正教徒的急剧增加重新兴建,历时9年,于1932年竣工,成为远东地区最大的砖木结构的大教堂。它深受拜占庭建筑艺术影响,有着俄罗斯式的穹顶,罗马风格的拱券高窗宏,以及多种建筑艺术风格的有机组合。特别是1997年的修整,使索非亚教堂成为哈尔滨建筑艺术风景中一个亮点。圣·索非亚教堂现为哈尔滨建筑艺术博物馆。
地址:哈尔滨道里区透笼街95号










始建于1922年。原为木结构大教堂。1930年重建为现在砖石结构的教堂。它是罗马式的建筑,也是希腊东正教教堂的基本样式。由著名俄国建筑师吉达诺夫设计。当时因为这个教堂由在哈尔滨的乌克兰信徒管理,故名乌克兰教堂。1984年政府重新修缮开放。
地址:哈尔滨南岗区东大直街268号










是一座带有北欧风格的哥特式砖木结构的教堂。1914年由德国人倡议、中东铁路局和民间捐助建成。建筑师弗奥罗布设计。当时仅供德国侨民和各国领事馆的教徒使用。教堂规模小巧合理。解放后,辟为基督教堂,沿用至今。
地址:哈尔滨南岗区东大直街252号








始建于1921年。原为木结构的教堂。1935年改砖石结构。俄国建筑师斯米尔诺夫·托夫塔诺夫斯基设计。是一座俄罗斯巴洛克式教堂建筑的经典之作。
地址:哈尔滨南岗区士课街47号








始建于1923年。砖木结构的教堂。建筑师为吉达诺夫。这是一座典型的阿拉伯风格建筑。土耳其清真寺这一称谓的由来,是因最初教徒主要是土耳其人和来自俄国的伊特尔人。这些伊斯兰教徒有着绻曲的黑发,被俄国称为鞑靼人,所以也把这座清真寺称为鞑靼教堂。
地址:哈尔滨道里区通江街108号










始建于1897年。1904年改建。它是哈尔滨穆斯林的伊斯兰砖木结构教堂。1935年在众多伊斯兰教徒的倡议和捐助下,扩建为426平方米的阿拉伯式礼拜堂。是阿拉伯式教堂建筑的经典之作。望月楼和每个穹顶的顶端都高耸着一弯新月,是伊斯兰教特有的标志。1996年,为了满足伊斯兰教徒礼拜的需要,政府重新休整,使这座老建筑焕然一新。
地址:哈尔滨道外区南十三道街54号










在欧洲文艺复兴之后出现了巴洛克风格。它的特点是在文艺复兴建筑艺术的基础上强调新奇、变换和流动态的审美。建筑的水泥装饰大多是自由曲线构成的涡卷,墙面凹凸有致和繁缛的装饰,产生了强烈光影效果,所以巴洛克建筑是一种非常典型的艺术建筑物。这种建筑都具有极高的观赏性和艺术性。
建于1909年的砖木结构建筑。也是中央大街继“马迭尔”之后,一座具有典型的“巴洛克”风格标志性的建筑。它追求平面复杂,形式自由,采用各种柱式及壁柱,强调体积的光影变化。这座建筑也曾作为俄国侨民会。解放后,成为外文书店,后改为教育书店沿用至今。它也是哈尔滨最有代表性、最有艺术性和观赏性的优秀建筑作品。
地址:哈尔滨道里区中央大街122号






建于1904年。属“巴洛克”艺术风格的建筑物。它的整个建筑比例严谨,装饰得当,顶部是一个橄榄顶,檐口丰富多彩。当时是由俄国人伊万·雅阔列维奇·秋林创办的大型商场,为秋林洋行,也称“远东第一店”,专经营欧美时髦商品。解放后,它依然由前苏联接管,直到1953年10月才有偿地正式移交我国政府。当年10月25日中国国营秋林公司正式成立。
地址:哈尔滨南岗区东大直街297号










建于1933年,属砖木结构建筑,是一座独具特色的巴洛克式小型建筑。总体对称,入口饰以爱奥尼可壁柱,屋顶檐上装有古典式女儿墙。当年是日本人在哈尔滨建立的伪满国防俱乐部,即哈尔滨文化协会。解放后,这里改为教师俱乐部,后来又成为哈尔滨图书馆科技楼。现在是哈尔滨群众艺术馆办公处。
地址:哈尔滨南岗区一曼街253号










始建于1922年,砖木结构建筑物。具有巴洛克风格特征,兼有法国古典主义的表现手法。占地面积为4000平方米。地上三层,半地下一层。解放后,黑龙江省邮电局接管沿用至今。
地址:哈尔滨南岗区民益街100号










1916年建的砖木结构建筑。是我国建筑师借鉴巴洛克式建筑艺术的风格,并使之与中国民间图案花饰融为一体的建筑。有人称其为“中华巴洛克”。当时道外的靖宇大街称满洲人街“傅家甸”。这条街的许多建筑物都受到西方建筑影响。
地址:哈尔滨道外区靖宇街412号










“新艺术运动”源于欧洲,是为突破“折衷主义”而出现的新的建筑艺术风格。其特点为力图摆脱古典传统形式,创造一种适应工业化时代的凝练手法和简化装饰。建筑特色是外形简洁,常用简单的流畅的几何曲线。门窗洞口常采用圆角方额,突出曲文凹凸花饰和流水曲线墩朵装饰;檐口部位与众不同,富有雕塑性。在1898年以后,哈尔滨出现了新艺术运动建筑。层数不高,各层门窗做有机的变化,楼梯、栏杆、阳台的金属构件模仿植物形态,生动活泼富有浓郁的生活气息。新艺术运动建筑又译为摩登式建筑。尤其值得一提的是,新艺术运动在欧洲的时间并不长,大约不到10年,而在哈尔滨却持续30年。这也正是哈尔滨成为历史文化名城的原因之一。
建于1906年,砖木结构,属典型的艾尔诺贝新艺术风格。它是继尼古拉教堂之后,中心广场的一个主要建筑。莫斯科商场也是哈尔滨最早的商场之一。它由三个标准段和两个连接体构成,独立功能强。解放后它作为黑龙江省博物馆沿用至今。
地址:哈尔滨南岗区红军街46号






哈尔滨老火车站,始建于1903年,俗称老站。是城市建设初期,最早建成的几座大型建筑之一,俄国建筑师设计,为典型的新艺术风格建筑。它和圣尼古拉教堂遥相呼应连接为一线,成为哈尔滨的标志性的景观。1959年它在火车站扩建时毁掉。现在的新火车站是参照老火车站的风格建造的。从整体观赏,依然可以感受到“新艺术”建筑遗留下来的风韵。

1906年建成的砖混结构建筑物。是犹太人约瑟·开斯普聘请他的俄国挚友尤金诺夫设计的。它造型简单,自由流畅,代表了新艺术运动的基本格调。它的内部装修富丽堂皇,装饰典雅、细腻,颇具18世纪法兰西贵族风格。成为当时达官贵族显赫人物活动的场所。
地址:哈尔滨道里区中央大街89号










建于1900年,砖木结构。俄罗斯花园式住宅的代表作。属新艺术运动建筑风格。它的住宅面积340平方米,宅顶的阁楼四面通透,视野开阔。解放初期,苏联专家曾在此居住过,以后成为黑龙江省社科联所在地。
地址:哈尔滨南岗区联发街64号










建于1904年。属新艺术砖石混合结构建筑的典范。当时是哈尔滨最大的一栋公共建筑,也是中东铁路管理局最重要的办公大楼。因其外表饰以虎皮石,也称“大石头房子”。建筑师是中东铁路技师得尼索夫。它造型典雅洁净、威仪庄严,无论从建筑和历史的角度上看,都可称之为哈尔滨历史发展的见证典范。
地址:哈尔滨南岗区西大直接51号






建于1927年,属新艺术运动风格建筑。原是俄国人开办的“米娘久尔”餐馆。当年中国大街(现中央大街)的异国餐馆有三十余家。解放后,为哈尔滨有名的摄影社,现为赛丽斯商城。
地址:哈尔滨道里区中央大街85号






建于1916年,砖木结构。整体建筑风格在新艺术运动的基础上又有所发展和突破。突出了坚固、稳定和变化。当时是中国大街又一标志性建筑。1937年后这座建筑曾几度易主。1945年前苏联接管,并于1953年移交中国。文革期间几度改名,1989年恢复秋林老字号,现为双鱼座婚纱摄影馆。
地址:哈尔滨道里区中央大街137号  






建于1904年,砖木结构,属新艺术运动风格建筑。当年为中东铁路宾馆。1907年为俄国军官的俱乐部,俗称“戈比旦乐园“,后改为俄国总领事馆。解放后,这里是接待前苏联专家的专家楼。1968年,成为哈尔滨铁路医院,后又改为铁路招待所,现为龙门贵宾楼酒店。
地址:哈尔滨南岗区红军街85号










建于1908年,砖木结构。它比较集中地体现新艺术运动的追求,轻巧多变,淡雅清新。当年这里是中东铁路理事务所兼住宅。1932年后,由日本人占用。1950年到1952年为前苏联专家楼,以后成为铁路职工的民宅。2000年哈尔滨市政府将这里修复,使这座百年建筑焕发出当年的魅力,成为哈尔滨特有的景观。
地址:哈尔滨南岗区红军街38号










建于1900年,砖木结构,是典型的新艺术运动风格建筑。这里原来是中东铁路管理局官员的私人宅邸。1958年,作为哈尔滨铁路花园幼儿园至今。
地址:哈尔滨南岗区联发街1号










文艺复兴在欧洲文化发展史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对欧洲建筑发展有着深刻的影响。19世纪末,20世纪初,大批欧洲移民进入哈尔滨,因而在哈尔滨的欧洲移民的建筑物,大都反映了文艺复兴时期的特点。尤其是欧洲建筑艺术的中心,法国特征更为突出。建筑的立面处理包含古典手法,檐壁饰有生动的植物浮雕和托檐石。屋顶常见法国的孟沙式双折坡顶,有的结合以透空的女儿墙,从而美化了建筑物的整体轮廓,有了更为鲜活的审美感受。
建于1912年,砖木结构。这是一座典型的法国文艺复兴时期的建筑,也包含着古典主义的特征。三层体的严谨结构,法国孟沙式坡顶,透空女儿墙及墙体的砌块式的凝重感,体现了文艺复兴时期的追求。这座建筑原为波尔沃任斯基医院,后为鲍豪维特洛夫药店和柔高夫药店,后又成为秋林公司职工俱乐部,现为哈尔滨市少年宫。是地处博物馆地区的优秀建筑物之一。
地址:哈尔滨南岗区东大直街366号










建于1909年,砖木结构。基座重石上饰以爱奥尼克廊柱,双折破檐装有盔形穹顶,表现出文艺复兴时期的特点。建筑师吉达诺夫设计。20世纪初,哈尔滨道里地段街是日本侨民聚居区,日本人在这里建立了一所欧式小学,当时为贵族子弟学校。日本占领东北之后,这里成为“东本愿上寺”附属小学。解放后,这里以李兆麟烈士命名为兆麟小学。如今它已成为全国的重点小学教育科研基地。
地址:哈尔滨道里区地段街198号








建于1917年,砖木结构。这座建筑物有着浓重的法国建筑特征,以仿重块石形式砌筑墙体,砌出深凹缝饰,以增强建筑的稳定感。孟沙式的双折坡顶,使建筑头部得到缓解,凝重、美观。属文艺复兴时期的建筑风格,成为中央大街具有特色的百年建筑群之一。
地址:哈尔滨道里区中央大街73号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评论 (0 个评论)

facelist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 立即注册


关键字:


起始时间:
截至时间:

PhotoFans摄影网© 1998-2024 ( 京ICP证040606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0587号 京网文[2020]4675-862号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