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注册 登录
PhotoFans摄影网 返回首页

瞬间往事 http://bbs.photofans.cn/?20628 [收藏] [复制] [RSS]

博客

我的135情节之————非主流老单反

已有 3875 次阅读2005-8-12 05:08

记得小时候被拍的时候,老父亲用的是海鸥双反。之后很长时间里相机在我脑海里都是两只眼睛,方方正正的。可能当时太小吧,端着那家伙感觉十分的沉重,要把脖子都勒断的样子。用它取景也是很麻烦的一件事情,看多了还真有点儿晕。这种观念直到老妈八四年从德国带回个PORST的单反相机才起了根本的变化。单反相机没有什么视差,体积小,重量也轻了许多,过片一扳就得,不必盯着那小红窗户摇啊摇…… 总之,一见钟情了。

随后的年月里,随着科技的日新月异,我手里的机器也逐渐增加了诸如光圈优先曝光,多次曝光,自动对焦,眼控对焦等等先进的功能,手中那架布帘式快门的PORST也变成了NIKON的FE10、CANON的EOS50E。即便后来用上了“旗舰”级的EOS1和1V,在闲暇的时候,我还是喜欢鼓捣那些和我能称兄道弟的老式135相机。它们每一个都有独特的气质,都透着一股闪耀着金属光芒的傲气。它们很长时间也不会有一次全副武装上战场的机会,就这样静静地休息在我的柜厨中,象一条条退役封存的战舰停泊在港湾里,虽事过境迁而雄风不减当年。

我的这些老机器里没有CONTAX S,NIKON F,CANON F-1这些大腕儿,大都是些非主流的单反135机,但我对它们仍然是钟爱有加,尽量让它们保持一种完好的战斗状态,有时间了就拿一两台,上好快门,听听那上个世纪的铿锵之音。下面就请出几台和大家一一分享。
先来说一台在非主流的135单反里颇有口碑的机器:OLYMPUS OM-1N,使用OM卡口。它的好处在于纤细的机身和可靠的机械系统,机身的许多设计都是很独到的。它的五棱镜是半埋入式的,所以“额头”显得十分不突出,乍一看似乎有些缩头缩脑,但习惯了觉得它十分精致。



它的右肩上也有很“常规”的一个转盘,但那是调整胶片感光度和调节曝光补偿用的,通常在这个位置的快门速度转盘被移到了镜头的卡口上,这也是设计上对体积缩小的一种折衷吧。左肩上的是电源开关,打开可以启动测光系统。



在机身正面,镜头卡口的右侧有两个小旋钮,标着R的一个是退片开关,旁边的一个是非常好用的反光镜预升旋钮,在任何情况下,只要逆时针转动这个旋钮90度,反光镜就会被机械地锁定,完全让出光路。这两个旋钮的下方是机械式自拍拨杆,看样子有些想米老鼠穿的大鞋,很不配套。之所以是这个样子,是因为这个拨杆是塑料的,而转动自拍机需要力量很大,如果太纤细了就有断掉的可能。个人认为如果换成金属的并同时缩小尺寸,可能机器会整体感更好。



这个是它的热靴,上面的图中是它安装在机身上的样子。由于机器体积的限制,做成可拆卸式的我看也是不得已。这个热靴设计得实在是别扭,卖机器的时候还不是标准配置。



OM系列的闪光控制也是一绝,实现了一个似乎很现代的功能:焦平面闪光,也就是通常所说的“闪光灯高速同步”。理论和现在的没什么区别,只是那个时候只能使用闪光泡来实现,没有现在这样好的电子闪光灯而已。



图中是机器底部的马达接口,初始的OM-1是要拆下底盖才能装马达的,后来改进以后就可以打开盖子直接使用马达了。



这是和一台PRAKTICA PL NOVA1相机的大小比较,可以明显看出OM在体积上的优势。这个优势在我接触的相机中只有ROLLEIFLEX SL35E和我的老PORST COMPACT-REFLEX和它有一拼,其他同时代的135单反都显得太大了。



两机正面比较。



看过了一个很复杂,功能比较先进的135单反,再来看一个比较初级的:EXA 1b,M42罗口。

这台机器是1977-1983年生产的,镜头为CARL ZEISS JENA 50/f2.8TESSAR。按说它不算老,但它采取的一些技术可以说是够年头的了。首先就是快门速度最高只有1/175秒,反光板也不是瞬回式。拍之前要先上弦,反光板才能回落到取景的位置,快门释放以后反光板就又贴到光路的上方。这样的设计是因为它的快门不是幕帘式的,而是由反光板充当第一帘,其下面的一个翻斗式的机构充当第二帘。这样笨重的机构难怪不能达到很高的快门速度。

其后盖是滑动打开式,没有铰链,这种设计在当时很流行。它的取景器是可以更换的,我这个装的是俯视取景器,蛮有点儿老120双反的味道。



EXA 1b的俯视取景器。不用的时候是合上的,按一个按钮就自动翻起至取景状态。



快门,没有幕帘,里面的机构拍不清楚了。



说到东德潘太康的EXA,干脆继续展示一台它的同门兄弟:REVUEFLEX TL1,也是M42卡口,1979年生产。这台机器和PRAKTICA MTL3是同型机,只不过是外销型号,用了另一个名字,外型也稍有改变。机器没什么特别的,可以说是中规中矩。其配套的REVUENON系列镜头虽不是那么声名远播,但多层镀膜的成像效果还是很不错的,相信现在许多镜头都不是它的对手。



REVUEFLEX TL1的快门是在机器前脸上,形状比较突出,还算趁手。快门下面是自拍机的拨杆,金属的。



东德的机器看了两个,再看个西德的:ZEISS IKON CONTAFLEX PRIMA,1959到1965年间生产。

这是一台我非常喜欢的机器,因为它实在太特殊了。图上的机器旁边放的可不是两碗水,那分别是30毫米f4和75毫米f4两支可更换镜头,颇有些大画幅镜头的味道。

PRIMA机身的设计可谓是独树一帜,由于它的前身CONTAFLEX II到IV型都是不可更换镜头的机型,到了PRIMA采取了在135机型来说很独特的组合式镜头,即镜头不是整体更换的,而是只更换前镜组,后镜和光圈调整机构都在机身内部,和快门速度调节盘并列安装在镜头卡口上。怀疑OM的快门速度调节设计是不是受它的启发呢?CONTAFLEX PRIMA这样的设计有两大优势:一是可更换镜头的体积比较小,因为只有前镜才和机身分离,譬如45毫米PANTAR镜头是三片三组,体积和一般的手表表盘相仿;二是光圈和快门可以捆绑在一起调节。在使用中就要先选好快门速度,然后按光圈盘上的按钮解除联动,独立调整光圈到所需的位置,松开按钮光圈盘和快门盘就锁在一起。如果在相同EV下想变换一个光圈/快门组合,只要转动快门盘就可以了。

这机器虽然采用了五棱镜,但也是没有反光板瞬回机构,要等上好快门后才能取景。不过总比有的机型要单独扳一个调节反光板的拨杆来切换取景和拍摄要方便得多。

“PRIMA”按意思可以翻译成“非常好”或“一级棒”,可见ZEISS IKON公司对这款机器寄予的厚望。其配用的皮套为牛皮制成,饰有镀铬的金属条,颇有贵族气质。



换上75毫米长焦镜头的样子,很凶猛。



快门速度调节盘和光圈调节盘是可以联动的,EV不变。



镜头独特的ZEISS IKON组合式卡口。带红点儿的是镜头锁定销。



最后再来看一个最实用的老135单反机:RICOH TLS401,M42罗口。

这台机器猛一看上去没什么特别的,只是显得脑门子比较大,而机关就在这里。这张从背面拍的照片已经显示出它那巨大的额头上有不少机关,而通常的快门速度调节盘的位置上却空空如也,转过来再看看。



正面的感觉有点儿象尼康的“大额头”。前脸上镜头右侧的转盘上是ASA,也就是胶片感光度调节也很清楚,可还是没有明显的快门速度调节机构,再拉近点儿就清楚了。



这张照片揭示了RICOH TLS401的全部“秘密”:原来快门速度调节盘和胶片感光度调节在一起,都在前脸上,这和它的前辈,RICOH TLS是完全一致的。额头上标着“1”、“2”的那个旋钮就是它最实用的一个功能:“自带直角取景器”。



你可以选择使用正常机背的取景器,也可以把这个开关扳到“2”的位置,并打开额头上标着“RICOH”字样的黑色滑盖,直接从机顶俯视取景。这样的设计真可谓别出心裁。



就ROLLEIFLEX SL35系列我以前单独发过帖子:
http://www.photofans.cn/showthread.php?threadid=127801。

关于我的135单反相机就先简要说到这里,贴一张以前老ROLLEIFLEX拍的照片作为结尾吧。我的这些小收藏不能谓多,但它给我带来的乐趣却是无穷的。拍能引起共鸣的照片,玩能负担得起的相机,让我乐此不疲。因为在下是纯海派出身,在对相机的描述上难免会有纰漏甚至错误的地方,还望诸位DX多多指正。




谢谢诸位仁兄的鼓励。
雷版可谓收藏之大家,手里好东西实在多,希望有机会能见识一下。

上面的几台还都是我的“老家伙”里面能拿得出手的,还有些牙都掉光了,有点儿不好意思见人了。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评论 (0 个评论)

facelist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 立即注册


关键字:


起始时间:
截至时间:

PhotoFans摄影网© 1998-2024 ( 京ICP证040606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0587号 京网文[2020]4675-862号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