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注册 登录
PhotoFans摄影网 返回首页

哈拉湖 http://bbs.photofans.cn/?220987 [收藏] [复制] [RSS]

博客

文摘--茹遂初:摄影,难就难在它太容易了!(3)

已有 440 次阅读2010-4-6 11:33

第一部分我就这么简单的说一下。由于时间的关系,下面一部分我谈谈对风光摄影和景观摄影的认识,并结合本人的风光作品和景观图片,谈谈个人的一些经验和体会,为了说明问题,有些地方也会引用一些摄影家的作品,自然风光摄影和自然景观摄影两者都是以大自然为拍摄对象,这是它的共性,但是风光摄影偏重于艺术性和欣赏性,而景观摄影偏重于科学性和知识性,我说的偏重,也就是说不是绝对的,风光摄影虽然偏重于欣赏性,并非就没有认识的功能。同样景观摄影虽然偏重于科学性,强调认识的功能,但也有一些景观照片在一定程度上具有欣赏的价值。

  由于风光片和景观片功能不同,虽然都以大自然为拍摄对象,但是取材的角度和表现的手法不同,面对不同的景物,风光摄影家考虑的是如何拍出一张艺术性较强,从而具有较高价值的风光摄影作品,而在拍摄景观照片时,摄影者更多考虑的是科学性,在拍摄手法上强调纪实性。


  《大江之源》是1976年我参加长江源头摄影考察的时候拍摄于唐古拉山主峰各拉丹东,1977年第四期《人民画报》在万里长江连载的开篇,用了《大江之源》作为主题的照片,用了一个跨页,很大的一幅图片,这是第一次向国内外读者展现的长江源头壮丽的自然景观,此后,这幅照片曾多次为媒体和画册所采用,《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长江的条目也用了这张照片做插图,为什么这幅照片引起了人们的兴趣?因为长江是我们国家最大的江河,而在这之前,长江源头究竟在什么地方,长江源头的自然景观是个什么样,没有这样的照片。这是第一张公布长江源头的自然景观,所以引起了人们的兴趣。


  但是由于近年来,二氧化碳温室效应,温度升高,冰川开始加速融解,(图二)这是我的朋友李全举去年11月间在长江源头用热气球拍的一张片子,大家可以看到,这个冰川只剩下一些残迹了,原来很壮观的冰塔林没有了。


  《大江之源》是典型的景观照片,那时候去一趟长江源头很不容易,万里迢迢跑到长江源去,就是为了拿下这么一张照片,要告诉人们,长江源的自然面貌是什么样的,我不是去拍风光去了,这张照片是要作为《大江之源》主题的照片,如果没有这张照片的话,我就等于没有完成任务。


  我们到长江源头去的时候,相对来讲,条件比去黄河源头好一点,去黄河源头时骑着马、赶着牦牛,去长江源头时,这次兰州军区不但派战士支持我们,而且给了我们两辆舟桥车,十个轮,在沼泽地里也能走,但是后来看到,在沼泽地也走不动,另外,给了三辆北京吉普202,条件已经好多了,离开公路以后,我们走了五天,也只走了100多公里,那个车子到了长江源头也不行了,一进入沼泽地以后,车轮如果过去就过去了,如果车轮一转,把上面的草皮破坏了,就过不去了,车子越转动越往下跑。那时候我们做了一些准备,带了一些木板,两三寸厚的木板,就塞在轮胎底下,靠这个一步一步的移动,这样100多公里走了五天,最后汽油不够了,有一个团长说,我们现在不能继续前进了,再继续前进的话,我们出不来了,我们就停下来了。


  我们事先做了一个准备,在进山之前,跟当地政府联系,雇了一些马匹,约了一个地方送来,当时我很怀疑,不知道能不能来,因为当时没有手机,没有卫星定位,我真佩服藏族同胞,来了,而且时间都不差,那天我远远的看到一些黑点,他们和我们会合了,我们又走了三天,沿着河追溯而上,沿着沱沱河逆水而上,走到长江源头,那天到那儿之后,已经傍晚了,干不成什么事情,就把帐篷卸下来,支起来,第二天一看,底下都是冰。当时我们已经有了从体委买的登山队买来的处理的登山帐篷,登山帐篷那时候很贵的,是从英国进口的,登山队淘汰了,但是我们买来一些处理的帐篷,修理了一下还可以用,登山帐篷底下不会漏水。


  第二天是个阴天,我在附近转,看看角度,后来选了一个角度,觉得不错,它是一张景观照片,我是这么想的,这是一张景观照片,我必须在一个画面表现出来,一个是各拉丹东雪山,一个是冰川,一个是冰川融解以后形成的辫状的溪流,把这三张的照片体现在一张片子里头,让人一看一目了然,这个是当时拍照的时候考虑的,就选了一个点,结果第二天我钻出帐篷一看,万里无云,天蓝得很漂亮,大家都知道高原晴天的蓝天看着非常的漂亮。但是我选的角度要下午才能拍,上午的光线不对,我就先到别的地方拍别的东西,这一走不要紧,到了中午我一看,我必须赶紧过去了,其实大概也不远,也只有几百米,但是那个地方已经海拔六千多米了,我们不像登山队,没有进行什么适应性锻炼,就这么进去了,所以到了六千多米那个地方,确实难适应,我走一步,喘很长时间,再走几步,眼看着就到不了,着急也没有用,后来我上去以后,回头一看,这个片子30多年的彩色版本片,现在颜色还可以,现在这种片子不断的在用,用得效果也可以。


  我看了以后,的确是非常的激动,万里迢迢跑来,这是最主要的任务,我感觉今天无论如何可以拍到了,我架起了相机,那时候用一个哈苏相机,用150的镜头,我一看不错,赶紧抓紧时间,啪啪啪三张接片,那时候还没有宽银幕的相机,我是用的120相机,6×6的相机拍了以后接的,拍的时候我也很高兴,但是到第三张,我再想摁一张,如果这个再能过来,再接一张片子的话,这个片子就更好了,这个地方不太完全,应该再拍一张片,但是这个时候我一摁,摁不下去了,说明没有片子了,我当时想,没有片子,先拍别的,我先把它拿下来,换了一个黑白了,然后拍,然后135的,然后赶紧装片子,等片子装出来以后,我还没有装完呢,这个天就变了,云变化特别的快,这是高原一个特点,本来好好的,呼呼就变了,一下子完全是阴天了,我在上面等到傍晚,一看没有希望了,只好就下来了。


  当时只拍了一套接片,那个时候,30多年前,冲洗还不是那么令人放心,冲洗都是半手工的,不是现在完全自动的冲洗,所以这个镜头,我一直在心里嘀咕,一直到北京,这张片子冲出来以后,我自己看了,别的同志也看了,大家都表示很满意,我心里的石头才落了地,这也给我一个教训,像这样的事情事先的确得考虑,这个片子应该事先看看片子还剩几张,实在不行我宁可退下来,换几张照片也是值得的。不过还好我拍到了,我们不可能在那儿继续再多呆几天,那不是一般的地方,说今天不行,就明天,明天不行,后天,因为条件不允许我们在那儿呆很长时间。


  这个是我拍的,也是在新疆拍摄的一张景观照片塔克拉玛干沙漠,这个是在飞机上拍的,这两张照片也都是纯粹的景观照片,前面的塔克拉玛干大沙漠,是在直升飞机上照的,塔克拉玛干沙漠是我们国家最大的沙漠,这张片子是在新疆的卡拉麦里,新疆东部的将军戈壁,上面有一块地方叫卡拉麦里,景观很特别,这是在那儿拍摄的。


  景观照片和风光片尽管不同,但是有时候也难以截然分开,要看用在什么地方,如何使用。例如王建军拍摄的《珠穆朗玛峰》,这张片子是一张风光片,也是一张很好的景观片,因为作为景观来讲的话,画面比较宏观一些,就是说给观众的信息比较多一些,我们看到的有人只拍了珠穆朗玛峰一块,有的上面有奇云也不错,如果很多片子用是可以的,但是一张片子来讲我觉得这个可以,相对的传递的信息多一些,看到了喜马拉雅山比较宏观的一面。


  前些年,《人民画报》和中国科学院地理所编过一本大型的画册《中国自然景观》,我和李志华女士参加了编辑的工作,这本画册从地理科学的角度,介绍中国的自然概貌,那时候出了少数的参加科考的科学家以外,拍摄景观片的摄影人不是很多,因此画册采用的部分片子是根据景观片的要求从风光片中甩出来的,例如,这张片子是帕米尔的景观片子,拍的时候是从风光的角度来拍,但是我们选用的时候是从景观的角度选的。这张片子如果说作为一张风光片的话,应该说标一个帕米尔高原就可以了,或者起一个虚的名字,不点出帕米尔高原,作为风光片也是可以的,但是作为景观片用的话,光标帕米尔高原是不行的,你要告诉读者是一个什么样的,能够说明一个什么样的问题。这本画册是一本科学性的画册,这个图片当时的说明是这样写的:“青藏高原是中国中低纬度大面积高寒区,作为青藏高原西北部的帕米尔高原景观”。说明一个什么问题,这是一个中国中低纬度大面积的高寒区,你光说帕米尔高原,没有说帕米尔高原事情,显然不符合景观片的要求。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评论 (0 个评论)

facelist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 立即注册


关键字:


起始时间:
截至时间:

PhotoFans摄影网© 1998-2024 ( 京ICP证040606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0587号 京网文[2020]4675-862号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