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注册 登录
PhotoFans摄影网 返回首页

哈拉湖 http://bbs.photofans.cn/?220987 [收藏] [复制] [RSS]

博客

文摘--茹遂初:摄影,难就难在它太容易了!(4)

已有 520 次阅读2010-4-6 11:35

《元阳梯田》这本画册是十多年前编写的,从艺术性上讲,有比这张片子更好一些的,但是作为一个景观片,我得让人们看得清楚,看了以后这个梯田比较壮观,作者拍的时候出于什么心理,我不知道,但是我使用这个图片,觉得要符合景观图片的要求。

  这个图片,这个画册在使用的时候,说明是这样的“山地、丘陵、高原约占中国土地面积的2/3,农业利用条件较差,但经中国人民长期的治理和改造,在丘陵山区修建了大量的梯田,改善了耕作条件,成为云南原阳的梯田”。作为我要作为一张景观片的话,我就说云南元阳梯田就完了,或者说梯田就完了,你就欣赏这张片子,但是景观片不同,如果这么说,这张片子就不符合景观片的要求了。


  这个是锡林郭勒的草原,那也是从高原的角度解说这个片子,在这本画册里面,还有一些纯粹的景观片,比如下面,这个是内蒙古的一位朋友拍摄的,黄土高原支离破碎的土地,中国自然的景观画册,也想如实的反映中国的面貌,我们以前说中国地大物博,实际上中国的耕地面积按人均算,很可怜,而且耕地面积里面,有相当一部分是这样支离破碎的,你看耕作的就是在画面的上边,这个地方有那么一点可以看到的耕作,大部分土地没有办法耕作。


  下面这个片子也能说明问题,就是水土流失造成了非常可怕的景观,我用“可怕”两个字形容,如果我们不保护环境,任其破坏的话,就会形成这样,太可怕了,但是这张照片我比较欣赏的,就是又给人带来希望,它还有一点绿色,如果我们治理它,爱护它话有可能有朝一日披上绿装,很有希望。


  再往下,这张想说明一个问题是什么问题呢?人与自然的关系,这是新疆宋士敬先生拍摄的照片,是在鄯善盆地拍摄的,鄯善盆地那儿有一个大沙丘,但是吐鲁番从历史上讲,他们非常的重视治理沙漠,注意绿化,所以他们把林带一直推到沙丘的底下,使沙丘基本上固定下来,所以在沙丘上就有农田,这个是人和自然的关系,比较典型的景观片。


  90年代以来,人们对摄影认识的深化,拍摄景观片的人多起来,早一点的己故的摄影家赵承安先生以拍摄新疆地貌景观而闻名,晚一点的田捷砚,他航拍的片子大多属于景观片,这些景观片有助于人们从地理的角度认识祖国的山河,有很高的使用价值,其中有很多片子也同时具有相当的欣赏价值。这个是他拍摄的《金沙江的大拐弯》,金沙江从这儿流下来,到了云南石鼓这个地方,突然向东流,这是长江第一个大拐弯,我也拍过,航拍的,所以有一些片子给人的感觉很新鲜。


  由于拍摄景观片的人多了,就为像《中国国家地理》这样的媒体提供了越来越多的图片资源,包括刚才讲的田捷砚,大概《国家地理》用过他不少的片子的,因为他在航拍这方面处于一个优势的地位,而地理旅游类的书刊对景观片的需求也反过来刺激了越来越摄影人拍摄景观片,我觉得这也是一件好事情。不然的话,没有这些刊物用这些景观片的话,摄影人也没有积极性,没有出路啊,对一些职业的摄影家摄影师来讲,不像爱好者,是文化休闲活动,而对职业摄影者涉及到生存的问题,没有出路怎么有生存?


  我国地域辽阔,从北部地处寒温带的黑龙江到南邻赤道的南海诸岛,从西部雪峰林立的青藏高原到东部海岸线绵延万里的海疆,自然条件复杂多样,地理风貌独特,为风光摄影,也为景观摄影提供了广阔的天地,应该讲我们在这方面,对摄影人来讲,是得天独厚的,只要我们在拍摄风光片的同时,多一根弦,把那些虽然构不成一幅风光摄影作品,但却具有科学价值的地貌景观拍下来,也是一件有意义、有价值的事情,有些的价值比你拍风光片还要大,而且有一些拍摄起来的话,可能是顺手牵羊,就是说如果你具有一定的地理知识的话,你就可能在你拍风光的同时,觉得从地貌来讲,很有科学价值感,你拍出来,可能更有价值,这种情况也是有的。


  风光摄影作品为广大群众喜爱,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常常可以看到,在公共场所或者家庭用风光照片作为装饰,同时风光摄影因为有广大的摄影爱好者参加,成为最具有群众性的一个摄影品种。


  前些时候,有些人对风光摄影提出来种种非议,有人要清算风光摄影,有人认为风光摄影没有前途,平心静气的说,风光摄影确实目前面临不少需要探讨的问题,如果对这些问题进行认真的探讨,我想对促进风光摄影的发展也是一件好事,但是在强调社会问题为题材的纪实摄影的同时,把风光摄影说得一钱不值,有些偏颇,风光摄影过去现在都是摄影一个重要的门类,就是将来也不可能没有风光摄影,大自然是人类的母亲,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也是人们审美的对象,而且我想是最早的,当时自然界人类还没有艺术,但是看到自然界他也欣赏,所以应该讲,它是最早的审美的对象,表现大自然的美,以及人与大自然的关系,是艺术创作永恒的主题,无疑也是摄影创作永恒的主题,外国如此,中国也如此。在人类面临生态环境遭到破坏,带来严重后果的今天,风光摄影在唤起人们的环保意识方面,一定会发挥积极的作用,风光摄影家或摄影爱好者也义务在保护自然环境这一崇高的事业中,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当然我们这个讲风光摄影,不是报道性的摄影,环境被破坏的问题是报道性的,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这个风光摄影表现大自然很美,如果很美的话就不要去破坏,这个起到了积极的作用,让人们爱护大自然。应当承认,风光摄影虽然是摄影一个重要的门类,但是过去现在都不是摄影的主流,将来也不会成为主流,这毫无贬低风光摄影的意思,就是实事求是的认识风光摄影的地位,有人说,现在拍风光的人太多了,仔细分析一下,其中大部分是摄影爱好者,职业的或者专业的摄影家和摄影师只是一小部分,我们这么大的国家,有那么一些专业的风光摄影家有什么大惊小怪的?社会纪实摄影是摄影的一个非常重要的门类,但我们没有必要,也不可能要求所有的摄影人都从事社会纪实摄影,我想还是多样的,这是一个客观的需求。


  对于广大爱好者来说,喜爱风光摄影是很自然的事情,是因为有一些题材,摄影爱好者不具备拍摄的条件,而风光摄影人人可拍。


  二是因为风光摄影可以和旅游结合,一举两得。


  三是对自然美的追求和欣赏是人类的天性,当前风光摄影确实存在一些值得思考的问题,例如一些容易出片子的热点人满为患,咱们举个例子,北京的箭寇长城,我80年代去过一次,以后没有去过,我想,有看么多人去拍,缺我一个吗?我有那个精力,我拍点别的更好。因此它吸引人太多,这些年有多少人多少次去过,拍过多少片子。应该讲,的的确确出了不少的好片子,但是确实也存在着一个问题,一张一张看,都不错,摆在一起看,都差不多。我想这是必然的,因为箭寇受自然条件的限制,你要找一个新的角度都是很不容易的,有一次一个朋友对我说,说他有一次去箭寇,想早点爬上去,上去一看,已经黑压压的一片了,人家早上去了,因为只有那么一块地方,那么拍出来的片子无非是晴天拍的、傍晚拍的、下雨有云的,要拍出与众不同的片子太不容易了,你要拍出新鲜的片子确实不容易,我也编了不少的画册,编辑的题材里面会有的,我也要选片子,有时候我感觉选片子很难,为什么?因为有些片子感觉挺好,但是大家见得太多。


  有一次,我给金山岭长城的周万萍,在座的可能都很熟悉他了,周万萍90年代初,在金山岭长城开一个小店,也卖一点胶卷、食品、也卖照片,我后来跟他谈起来,我说你这里来的外国人喜欢什么样的长城片子,他说我们喜欢的他不喜欢,我们喜欢云遮雾罩的,他们喜欢看得清清楚楚,而且长城看得越远越好,我想这是很自然的事情,当然看得越远越好,你不能在云山雾罩中,他看得不清楚,这也是外国人一种审美的情绪。另外一个,他希望把长城看得很清楚,这种心态也是可以理解的。


  但是如果我们的画面都这样的话,恐怕也不行,我在编《世界遗产》时,选用的长城照片,我选择没有云雾但是有很多长城,其中也有云雾的,但是我作为主题照片,都是看得很清的,我不是说有云雾不好,而是说看你编什么东西,一个艺术画册当然可以,或者编一个长城的片子,很多,看着朦朦胧胧都可以,我没有说得很绝对。


  这些年,我参加过不少影展的评选,看过大量的风光片,题材雷同,画面雷同的片子太多了,像元阳梯田、胡杨林,来稿常常多达到几十幅,上百幅,甚至更多,从每个人来讲,感觉都是这个片子感觉不错,但是来了以后你想,大家一块去的,大家面对一个景物,在同一个时间拍摄,能有多大的区别?这样的话,在影展影赛中选中的可能性比较少。顶多需要一张,这样的话,只选一张,对摄影者来讲,期望很可能落空。


  因此入选率比较多,这种现象的出现,和现在旅游团组织大家参观的形式不无关系,组织者为参加者提供各项服务,赚取服务费无可非议,这种服务也确实为摄影爱好者提供了方便,甚至节约了费用。但是,对于风光摄影家和期望自己在摄影上有所成就的发烧友来说,除了有摄影交流,出于这种目的,我觉得可以考虑,但是如果作为去拍摄的话,我觉得这种方式是不可取的。


  前些年,有一个摄影的朋友说过,他说他喜欢一个人去拍摄,人多了,就没有感觉了,这个话说得有点绝对,但是也不是没有道理,有一次美国的李元先生来,他说在武夷山国际摄影界的评选,安排了一天,让评委出去拍照,他说那次来了几个外国的评委,其实大家一块说今天拍照,大家一块出去,导演还给大家介绍,其中有一个外国的摄影者说,这大堆人,怎么拍照啊?后来大家有人提出来,协调一下,规定时间,我们在什么地方集合,这话一说,再转眼一看的话,找不见他了,他马上自己去活动了。像我们拍东西的,我看到很多,几个人同时在拍一个东西。


  对我个人来讲,我也不愿意去那些人满为患的热点去,我想,有那么多人去拍,而且出了那么多的好片子,也不缺我,就是去了,也不一定能出来好片子,就是出了,也不一定能超过别人。


  有一次,黄翔在的时候,有一次跟我聊起来,那时候我还很年轻,20多年前,他说小茹,你黄山去过几次?我说没去过,他说作为这个摄影的,怎么会不去黄山呢?他已经去过十多次。我想,天下的好地方多了,我也不能都去啊,有机会的话再去。他说一定要去一次黄山。有一次偶然的机会,我去参加影展,完了以后,我被安排去了黄山,头一天晚上,到了那儿,我想马上上去,同行的有一个说算了,明天再上,第二天上去以后,天气还不错,还有冰凌,这个也挺好的,但是中午我们就得下山,因为我们下午就得回去,这样的话,别的地方去不了,我们在那儿转转,下去以后,这个地方的宣传部长问我,说你们都到了什么地方?陪同的同志说就在北海看了看,宣传部长说那你基本上没有到黄山,我说应该说我到了黄山,就看了那么一眼,所以我是出于这么一个想法,我不大愿意去热点的地方凑热闹,相反我希望去一些别人没有去过或者很少去过的,只要能够争取到条件,我很愿意去。出于这个想法,70年代我去黄河源头、长江源头。


  以自然景物为对象的风光摄影,我认为大体上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艺术风光摄影,一类是纪实风光摄影,艺术风光摄影大多是通过客观景物表现作者的主观感情和感受,追求借景抒情,情景交融,寓情寓景的艺术境界,有些作品强调作品的意境和画意,大家都熟悉陈复礼先生的《大雪青松》,就是一个借景抒情的图片,上面有陈毅的诗,“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要知松高洁,须到雪化时”,以松喻人,赞美老一辈革命家的高风亮节。


  还有廉民先生拍摄的《蒸蒸日上》,这也是借景抒情的,粉碎“四人帮”后,他拍了一个黄山的,也是借景抒情,希望我们的国家蒸蒸日上。


  艺术风光摄影作为摄影创作活动,无论前期创作过程和后期制作过程的加工,包括电脑加工都是允许的,也就是说摄影者在拍摄一部艺术风光摄影作品时,可以调动摄影和制作的一切手段,为自己的创作意图服务,作品表现的画面可以是客观真实存在的,像上面的两幅,也可以是以客观存在的景物的图像为素材,经过作者的再创造虚构出来的,就是说画面表现的景是在客观世界并不存在的,但是素材还是来自于客观世界的。这就是风光即景摄影,在中国的代表人物就是被称为大师的郎静山先生,他从上世纪30年代开始,以即景的手法拍摄和制作的具有民族风格的画意风光摄影作品,如,这个是《春树奇峰》、《枫桥夜泊》等作品,当时在国内外受到好评。


  拍摄制作即景风光照片,不仅要求作者有较高的艺术修养,而且在过去完全依照手工制作的年代,这些照片在按时制作上面要求很高,今天电脑图象合成技术为风光即景摄影提供了更加方便、更加广阔的天地,但是电脑提供的只是一种手段,一幅风光即景摄影作品的成败,仍然取决于作者的创意、构思和技巧,简庆福先生是较早利用电脑制作风光即景作品的老一辈的摄影家,这张照片也是两张合成的,这块是加上去,背景是一张照片,这块是加上去的。


  下面一张叫做《雁背夕阳》,也是用电脑合成的,雁是一块,和晚霞合成在一起。尽管即景电脑合成作为艺术风光摄影创造的一种手段是允许的,也是人们可以接受的,但是在发表的时候,应该注明即景是电脑合成的,以区别于纪实风光摄影。现在这个也是一个问题了,如果不声明的话,就带有欺骗的性质,


  下面我在谈谈纪实风光摄影,纪实风光摄影是以纪实性为前提,以表现客观真实存在的自然美为目的,一般不进行改变客观景物本来面貌(形态和色彩的面貌)前期和后期的艺术加工,但是不是说纪实性风光摄影不是纯粹客观的记录自然,摄影者的创造性主动性在于通过自己的观察感受,在纷繁复杂的自然中选取景物最美的部分,捕捉最美的瞬间,因此镜头摄取的画面是摄影者对自然的感悟、提炼和概括。当摄影者通过镜头将自然美变成一幅摄影作品时,它已经不是纯自然属性的,而是渗透着作者的审美判断和审美情趣,是自然美到艺术美的飞跃,因此纪实性风光摄影作品,同样具有源于自然、高于自然的艺术品格,那么现在看,这是杨大洲先生拍摄《坝上之秋》,这样的片子在我看来都是属于纪实性风光摄影,通过摄影反映了一种自然美。


  纪实风光摄影追求的就是真实的反映自然美,在我看来,自然本来是很美的,不必要把主观的东西强加给它,但是有时候反倒弄巧反拙,比如说彩虹是很漂亮的,是一种自然现象,但是有些人拍不到,前些年有彩虹镜,加个彩虹镜,配人造的彩虹,但是有些片子本来不错,加了人造的彩虹彻底的把它破坏了,现在用彩虹镜我很少看到了。


  有人问,纪实性风光摄影可不可以在电脑上进行后期的加工?我认为我的回答是可以的,它和过去的按时加工没有什么区别,过去也是按时加工,放大的时候,无非就是地方增加点密度,有些地方减点密度,你也调整比度了,不过那时候是靠尺号来调整反差,或者用药水调整反差,现在这样的电脑很方便,很容易做到了,这样也带来一个问题,尽管是可以,但是问题的关键是要适度,一定要适度,这个度要靠摄影者来把握,把握的好,可以为原片增色,把握得不好,就会弄巧反拙。


  我觉得现在主要的问题,是有些片子调得过了头了。例如对比度调得过大,中间层次损失较多,饱和度调的过高,色彩失真,或者随意的改变景物原来的色彩面貌,我觉得这个在纪实摄影里面都是不允许,我最近在一个刊物上看到,他也配了一张《长江源头》,把冰川处理成红调子的,作为景观照片是绝对不允许的,作为艺术照片的话,冰川也没有红调子,像这样的,就是过了头了。但是我不反对用电脑来做后期的加工。


  和艺术风光摄影不同,纪实风光摄影后期加工的一条大的原则是,不应改变被拍摄景物的形态和色彩的面貌以及画面的结构,不能把这部分搬到那部分去,不能原来是绿色的,你把它变成红的,你可以红色调强调一下可以,但是强调到什么程度,这个要靠你来把握。


  纪实风光摄影是以表现客观存在的自然美为目的,我们通常说的自然美是只存在于自然界的客观景物和自然现象的美,苍翠的森林、辽阔的草原、波涛汹涌的大海、蓝天中的朵朵白云,彩虹、晚霞、灿烂的星空都属于自然美的范畴,许多具有自然美的景物和自然现象和谐的统一在一起时,就有可能形成美的画面,真实的表现风光美是纪实风光摄影的追求,对摄影者来说,要善于通过自己的观察、感受,发现自然美的所在,特别善于从一般中发现不一般,从平凡中发现不平凡,从大家司空见惯的景物中发现前人或者别人未曾发现的自然美,从这个意义上讲,摄影可以说是一门发现的艺术。要做到这一点不容易,不仅要求摄影者具有较高的艺术修养和艺术敏感,还要求摄影者满怀激情的投入大自然的怀抱,用心灵去感受大自然。


  我有一个朋友说过,他不喜欢很多人在一起出去拍照,这是有一定的道理的,我刚才讲到,你要用心灵感受自然,如果说大家在一起,嘻嘻哈哈,有些感受你感受不到,如果你感觉到一些,你就要看到你平常没有注意到的一些东西,我觉得这一点也是非常重要的,否则面对大自然,你什么也没有发现,只是重复别人,还是要靠自己去发现。


  这张照片是1984秋天我在新疆拍摄的,那时候,我正在拜城的千佛洞,离我住的地方不远,有几棵胡杨,这个胡杨到了秋天以后,叶子变成金黄以后非常的漂亮,当然这个在南疆到处到可以看到,当时它的背景是一个土黄色的山,山上寸草不生,形成不了画面,我不死心,住在那儿,注意观察,发现下午四点钟,远山变成蓝灰色,和前面形成了一种冷暖的对比,一定的程度反映了新疆的粗犷的自然美,最后我还是拍成了一张照片。


  风光摄影的拍摄对象一般有两类不同的景物构成,一类是相对静止的景物,如山、石、树,一类是运动状态的可变景物,如云雾、海浪、鸟、动物、霞光等,认为风光摄影是静态摄影是不符合实际的,对于风光摄影来说也有一个选择和把握摄影时机的问题,不是说风光摄影是静态的,什么时候照相也可以拍,它也有把握摄影时机的问题,气候条件是风光摄影中画面构成的一个不可忽视的可变元素,不少优秀的风光摄影作品就是在摄影者在气候变化的过程中,捕捉到以短暂状态或者以瞬间状态存在的自然美。这个就是摄影的价值和作用就在这个地方。一般的人,不可能一天就在大自然里面去观看,不可能。所以有一些大自然里边,以瞬间状态,或者以短暂的形式存在的自然美,有些人看不到,我们搞摄影的人就是把瞬间或者短时间出现的自然美把它拍摄下来,奉献给观众,因为他看不到,把不可能有那么多时间泡在自然界里。


  所以有一些照片,有一些观众,在影展上看,他看着图片,有的就发出一种感慨,比真的还美,他到过那个地方,可能看过,没有给他那么深的印象,看了摄影以后,给他很大的震动,这就是摄影的作用。


  有人说那是骗人的,这就没办法了,这个是一个极端的说法。我不太赞成这个说法。这种自然美只是在特定的气候条件下才会出现,因此是可遇不可求的,风光摄影是碰运气,并非戏言,作为运气,就是机遇,这幅照片,我当时在84年我在喀纳斯,那时候,我上了山以后,住在木头房子里,行李是招待所借的,有灶具可以做饭,但是粮食自带,我们上山住在那儿,每天早上出去,下午回去再做饭,那一天,我们一早出来了,拍摄位置也选好了,但是就需要一个比较理想的光线,这个光线我们也做了分析,什么时候最好,去了以后,把相机支起来了,然后我老看前面光线的变化。


  突然之间,我无意识回头一看,这个喀纳斯湖,九月份由于气候的变化,河水比气温高,就变成蒸汽升起来,然后远山变得朦胧了,我开始没有这个感觉,我已经拿起相机,当时没有羊这个景,正好那时候走过几只羊,我拍了一张,然后再转片子,转片子转几下才能转过来,再转,过来以后,再看的时候不行了,羊走过来了,背景就变了,这也是一个时机的问题。像这样的画面,要重复的可能性是不大的。这是早晨,光线挺好的,人为的去做,未必能达到这个效果。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评论 (0 个评论)

facelist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 立即注册


关键字:


起始时间:
截至时间:

PhotoFans摄影网© 1998-2024 ( 京ICP证040606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0587号 京网文[2020]4675-862号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