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注册 登录
PhotoFans摄影网 返回首页

怒放的生命 http://bbs.photofans.cn/?240802 [收藏] [复制] [RSS]

博客

2011新春晋陕乐游游(七)

已有 12614 次阅读2011-3-4 13:41

挈社火


挈社火


等待上场的孩子


忙里偷闲先抽口,提提精气神儿。。。。。。。
最喜欢这位打鼓的老人,他的鼓那叫一个给力。。。。。


引用:
原本由 奏鸣曲 发表
快乐之行!很是羡慕!  

有机会同行!!!!!!!!!!!!
陇州社火锣鼓队阵容庞大,节奏激烈,有着古代军鼓乐的遗存的特征。。。。


规模宏大的秧歌队


俩孩子站肩膀上,光有把子力气估计还真不一定能行。
[无名正好儿 编辑于 2011-03-09 09:49]


[无名正好儿 编辑于 2011-03-09 09:52]


陇州社火的表演形式:除高跷、步社火、地台社火、竹马、旱船、刀舞、棍舞在表演时配有鼓乐、弦乐与配唱外,其它社火主要是造型艺术。


第五站:特色社火展示


第五站:特色社火展示


第五站:特色社火展示


马社火


坐着车来的当然就是车社火啦。。。。。。多朴实啊


威风八面的锣鼓队在村中游演,陇州社火锣鼓队阵容庞大,有百面锣鼓队,有古代军鼓乐的遗存,节奏激烈,气势磅礴,震耳欲聋。
[无名正好儿 编辑于 2011-03-09 10:09]


看着游演的队伍慢慢走远,随着近年来艺人年龄老化,青黄不接,后继乏人,面临失传的严峻现实,这项民俗是否将渐行渐远。。。。。
[无名正好儿 编辑于 2011-03-09 21:42]


多谢行子两极版主的推荐和关注,其实对于陇州社火的历史了解可算是少而又少,对这项有着悠久历史的民俗竟然一无所知,真是汗颜!!!
网上搜到的有关资料:地台社火据说是社火最早的形态,包括八大棍、黑虎鞭、拉娥、旱船、竹马及舞狮等,昔日多是在乡间农家的庭院、街道、打麦场、庙会或转村游乡巡回表演,带有迎神赛会、驱傩祝福、祈求丰收的寓意。
由于地台社火多是徒步表演和巡游,所以又叫“步社火”,而它与马社火、车社火和高芯社火最大的不同,就是有着更多的故事情节和表演——其中既有道白、唱腔,还有曲调、动作,故事里的人物还会挽出许多花子,舞着各种拳脚套路登场,演绎着一个个历史故事:《穆柯寨》、《樊梨花招亲》、《白蛇传》、《拾玉镯》、《樱桃悔》、《太师闻征西》、《三英战吕布》,兵对兵、将对将,踩着锣鼓节奏走舞对打,一招一式,或刀或枪,或棍或鞭,加上丑角、媒婆的穿科打浑,粗犷热闹。
一大早来到分会场温水镇,又尾随西安车辆来到了王家壕村,观看他们的社火准备,这几天流窜在陇县内的西安,宝鸡车大部分都是来观看社火的,跟着走没错的。
各个戏剧的名牌挂了一溜,演员们在一边装扮。对戏剧的知识同样匮乏,汗!!!

[无名正好儿 编辑于 2011-03-10 18:46]




参加游演的人们早早就化好了妆,等待穿衣。简陋的化妆间,阴暗,寒冷,衣帽行头朴素,化妆同样的不够细腻,人物并不光鲜漂亮,但是据说,他们每个人都为在每年能为社火做点儿事儿,感到自豪和骄傲,也算是一种信仰吧。


第六站:地台社火


孩子们都很开心


冻红的双手


贮藏,化妆,更衣多功能室


据说化妆前是普通的人,可以随便吃饭、喝水、说笑;但是一旦化了妆,穿上华丽的戏服后就成了所演绎的神,自然要庄重起来,那种感觉就不同凡人了。
黑衣红脸的叫“黑虎”,红衣花脸的叫“灵官”,出自封神演义,“灵官”手里的木牌便是开道的“令牌”,几乎每支社火队巡游,不论是步社火、马社火还是车社火、高跷社火,在前面开道的几乎都是这两位尊神。
跟着“黑虎”和“灵官”的是财神爷,后面则是一群花花绿绿的文武官员,在我这啥也不知道的看来,都一个模样。


据说每年游演前都要先去庙里拜神,围着庙转三圈,游演结束,也要去庙里拜会一下。


第六站:地台社火


跟随王家壕村社火队一路吹吹打打回到温水镇子,这里已经聚集了各个村子的社火队人马,锣鼓喧天,彩旗飘扬,人山人海。。。。


看我们端着相机拍照,这老人兴奋的舞动起来,还没登场就累得呼哧呼哧了,我都有点儿不忍心了,草草拍了两张。


等待上场的社火队跟运动会方阵一样排列着


看热闹的孩子们也早早占据好有利地形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评论 (0 个评论)

facelist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 立即注册


关键字:


起始时间:
截至时间:

PhotoFans摄影网© 1998-2024 ( 京ICP证040606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0587号 京网文[2020]4675-862号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