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注册 登录
PhotoFans摄影网 返回首页

三目境-我的影像生活部落格 http://bbs.photofans.cn/?247055 [收藏] [复制] [RSS]

博客

【三目境国家地理】这里是北京-天坛览胜

已有 571 次阅读2009-12-21 10:52





北京的天坛创建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明成祖朱棣夺了侄儿建文帝的皇位,迁都北京,遂仿洪武年间建造的南京“大祀殿”形制,建造“天地坛”,合祭皇天、后土。当时只是一座十一开间的殿堂,前设两庑和大门,外面再环绕两道围墙。嘉靖九年(1530年),明世宗朱厚熜采纳大臣的意见——“古者祀天于圜丘,丘圜而高,以象天也;方丘者,北郊泽中丘,丘方而下,以象地也”,决定天、地分祭。在大祀殿南建圜丘作为祭天之所,大祀殿则改作孟春“祈谷”之用。同时在北郊建造方泽坛(地坛),东郊建造朝日坛(日坛),西郊建筑夕月坛(月坛),形成四郊分布四坛的格局。嘉靖十三年(1534年),圜拓改名天坛,成为明清两代帝王春季祈谷、夏至祈雨、冬至祈天的皇家禁地。
    天坛东西长1700米,南北宽1600米,总面积为273万平方米,整体设计跳不出“敬天法祖”的巢窠。天坛的建筑布局呈“回”字形,垣墙两重,形成内、外两坛。北围墙为弧圆形,象征天,南围墙与东西墙成直角相交成方形,象征地。北高南低,既表示天高地低,又象征“天圆地方”,通称“天地墙”。外坛墙东、南、北三面都没有门,只有西边修两座大门——圜丘坛门和祈谷坛门(也称天坛门)。而内坛墙四周则有东、南、西、北四座天门。内坛建有祭坛和斋宫,并有一道东西横墙,南为圜丘坛,北为祈谷坛。在内坛的南北中轴线上,由南至北分别排列着圜丘坛、皇穹宇、祈年殿和皇乾殿等主要建筑。两坛由一座宽29.4米、长360米、南低北高的丹陛桥相连。丹陛桥也叫海墁大道,因道下有一券洞与其交叉,故名桥。桥南端高约1米,北端高约4米,由南向北逐渐升高,象征皇帝步步登高,360天的行程也任重道远。桥面中心线的石板道叫“神道”,神道两侧左为“御道”,右为“王道”。天帝神灵走神道,皇帝走御道,王公大臣走王道,左拥右卫,显见封建皇朝的等级森严。行进在这条大道上,纵观南北,雄奇的建筑群恰似天宫中的琼楼玉宇;展望东西,蓊郁的苍松翠柏宛如瑶圃仙苑,给人以神秘、宏伟、壮阔之感。丹陛桥下有走牲道,又称宰牲门。祭日前,击鼓奏乐,将各种牲畜通过这里送到宰牲亭屠宰,丹陛桥下的券洞因此俗称鬼门关,平日无人敢近。通天路就建在鬼门关上,乍听毛骨悚然,细想却又非危言耸听,天上人间,莫不如此。
    丹陛桥南端成贞门内西南侧有一株奇特的老桧柏树,植于明朝永乐18年,迄今已有六百多年高寿了。树高十多米,胸径1.2米,树干表面凹凸不平,扭结纠屈,自上到下长满了奇特的龙纹,宛如九条盘旋而上的蟠龙,人称“九龙柏”。 “九龙柏”人见人爱,惹人赞叹,好事者乃称地气风水的祥瑞。其实龙盘蛇绕的“九龙柏”只是一种病态的奇观。“九龙柏”的形成,既非人工雕刻,也不是用多棵小树嫁接生成,它的形成是因为树木在长年过程中产生了异常的细胞分裂现象。在树胚发育成幼苗逐渐长成小树的过程中,,树木束间的薄壁细胞不转化或者部分不转化成形成层的细胞,,束间形成层就出现断缺,树体的各部分增长就不匀称,于是就出现了隆起的背和下陷的沟,背和沟扭曲交错发生,长短又不一致,这就形成了盘旋扭曲。从生物角度看是病,从艺术角度看是美,世间的事物就是这样大相径庭地呼唤着人的灵感。
    天坛以建筑布局严谨、建筑结构奇特、建筑装饰瑰丽著称于世,是我国现存最大的古代祭祀性建筑群。祈年殿、回音壁、三音石、对话石和圜丘坛五大建筑以其奇异精妙闻名中外,设计之精,构筑之巧,风格之奇,神韵之妙,造化之工在世界古典建筑中独树一帜,久负盛誉。天坛虽然还只有500多年历史的,但其代表的文化却是中华民族五千年历史文化积淀的精华。从人们祭祀天神、天道自然、天人感应、天人谐和等等蕴涵的哲学思想,看出一个民族的宇宙观,即天物论的科学宇宙观和天神论的颠倒宇宙观。看出中国古代在处理人与自然关系和人与人关系方面的文化内涵。


     天坛,我更喜欢一个人去那儿观赏、感悟、思考。我担心喧嚣和杂乱,妨碍我宁静地独享那儿呈示的一切。在我看来,它决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游览之地,而是思索宇宙、时空、天地、古今、物候兴替、天人合一的场所。它是最庄严、肃穆的地方。即使是“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的皇帝,至此也要走下玉辇,脱去龙袍,换上祭服,虔诚跪拜,敬畏上苍。和我在世界各国参观游览过的皇宫、教堂、寺庙、陵寝、公园等名胜古迹相比,天坛具有迥然不同的史诗性、哲理性、浩然之气的品格。
     遥想古代,冬至清晨,皇帝亲率文武百官,浩浩荡荡,千骑百从,来此圜丘祀天。望灯杆上天灯高悬,燔柴炉里香烟缭绕。晨风徐吹,旗幡猎猎。鼓乐齐鸣,钟磬咸响;琴瑟共奏,箫笛同吹。中和韶乐,声震天宇。正所谓“仙韶细度云门奏,黄钟应律九霄闻。”其时,上百位手执笏版的歌生齐唱:“仰惟玄造,兮於皇昊穹,时当肇阳兮大礼钦崇。臣惟蒲柳,兮蝼蚁之衷,伏承眷命兮联统群工。深怀愚昧兮恐负洪德,爰遵彝典,兮勉竭微衷。遥瞻玉阙兮宝辇临坛,臣当稽首兮祗迓恩隆……”
  在这期间,身穿红色锦绣舞衣的百多位武舞生、文舞生,或执干、戚,或拿羽、龠,随乐起舞。皇帝就在这歌声舞影中三拜九叩,行祭天大礼。可以想像,那是一种何等隆重、虔敬的场面!


祈年殿外的礼器




     祈年殿可以说是建筑中的世界绝品。随便你从哪个角度、从前后左右审视它的形体,观察它的色彩,端详它圆润、弧形的线条,都会获得一种尽善尽美的视觉享受。
  蓝天下,地平线上耸立起三层汉白玉的基座。基座上平行着三层天青色的重檐。重檐上立着一座金色宝顶。那么匀称,那么圆融,那么稳重,那么脱俗,真是百看不厌,越看越爱看。
  从外面看祈年殿,它是视觉艺术的经典;如果你走进殿内,会惊叹它又是时间艺术的典范之作。大殿中内层的四根龙井柱区间,象征春、夏、秋、冬四季。中层十二根金柱区间,表示一年有十二个月份。外层十二根檐柱区间,代表一天有十二个时辰。中外两层共二十四根柱子区间,则说明一年有二十四个节气。再加上内层四根大柱,共二十八根,显示周天二十八座星宿。祈年殿内的柱子如此精心设计,把中国古人测得的天文知识具象化了,因此它成了天体的象征。
  正因为它是如此神圣的象征物,所以1898年,康有为曾建议光绪皇帝到祈年殿前誓戒,推行维新变法。1913年,民国第一届国会产生,取“忠于国民之心唯天可表”之意,决议以天坛祈年殿作为起草宪法的庄严场所。1949年9月19日,毛泽东在第一届政治协商会议召开前夕,率领张元济、程潜等一批民主人士,来祈年殿瞻仰并合影。到了2003年8月3日,中国奥组委又在祈年殿前向全世界庄严宣布北京2008年奥运会的会徽。
  祈年殿内正中汉白玉须弥座上,有一雕龙宝座,上供“皇天上帝”的神版。左右配祀皇帝列祖列宗的神位。每个神位前皆设笾(biān)豆案,上陈爵、登、笾、豆、簋(guǐ)、簠(fǔ)、尊、篚(fěi)等不同祭器。祭器内盛放着黍、稷、稻、粱、白饼、黑饼、蔬菜、肉类、酒类、瓜果等供品。我一面细看,一面思索着中华民族的先祖,不就是主要靠吃这些食品一代又一代繁衍、生息下来的吗?因此,这里的供品也在某种程度上浓缩了中国的食品史、烹饪史。
  站在祈年殿中心金龙飞舞、彩凤翩翩的天然“龙凤石”上,我耳边仿佛听到了从遥远的历史深处传来的、向天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时歌生们唱的歌词:
  上帝爱民啊,赐福人间。
  百姓何靠啊,以食为天。
  万物生长啊,五谷占先。
  为民请命啊,重任在肩。
  恭敬净手啊,奉上祭献。
  上帝龙驾啊,淳和欢颜……



    








     西下的夕阳,越过柏林,照着祈年殿的宝顶,金碧辉煌。晚霞映射在殿檐下蓝底金粉的龙凤和玺彩画上,熠熠放光,异常华贵,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力。我想,只要手上有带相机的人,都将在这里拍下一帧精彩的艺术照片。
  我久坐在这里,反复端详着这天下独一无二的古建筑,相看两不厌,沉默无语,流连忘返。正如一位哲人所说:世上最美好的事物是无法描绘的,对它只能去感受、去体悟。
  面对祈年殿这座史诗般的伟大建筑,深感自己的渺小和卑微。
  1998年12月2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在日本东京举行的第22届年会上,一致决议将天坛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世界遗产委员会对天坛的评语是:“一、天坛是建筑和景观的杰作,它简洁而生动地表达了曾对一个伟大文明进步产生过伟大影响的宇宙观。二、天坛具有象征、寓意的规划设计对远东许多国家的建筑和规划产生过深远的影响。三、两千多年来,中国一直处于封建王朝统治之下,而天坛的设计和布局,正是这些封建王朝合法性之象征。”
  天坛这座已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杰作,不仅是华夏民族天文、哲学、建筑、数学、音舞、礼仪、祭祖、饮食文化的载体,也是人类文明演进的写照,更是我们这个唯一拥有智慧生命的蔚蓝色星球上的共同瑰宝。
  天坛这座皇家祭坛,占北京市崇文区约六分之一的地域,这是崇文区的光荣和骄傲。其面积比北海公园、紫竹院、颐和园等加起来还大得多,是北京城区最大的一块绿地,也是首善之区一片最清新的肺叶。
  对这一稀世珍宝,我们要百倍地维护它、珍惜它、热爱它,并郑重地、完整地、原貌地传给中华民族的子孙后代。
  伟哉,天坛!













End.......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评论 (0 个评论)

facelist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 立即注册


关键字:


起始时间:
截至时间:

PhotoFans摄影网© 1998-2024 ( 京ICP证040606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0587号 京网文[2020]4675-862号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