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注册 登录
PhotoFans摄影网 返回首页

楚歌的个人空间 http://bbs.photofans.cn/?278920 [收藏] [复制] [RSS]

博客

西藏之旅(二):拉萨姑娘

已有 2029 次阅读2011-7-13 13:20

西藏之旅(一):走近天葬台   

  那是我们到西藏后第三天,我们走近了天葬台。
  到西藏后,由于受暴风雪影响的原因,没去成林芝,所以第二天到了日喀则。第三天早上7:00,我们沿着雅鲁藏布江大峡谷修建的318国道回拉萨。导游告诉我们,今天我们会经过一个天葬台,那是西藏较大的天葬台。导游是西藏当地人,叫格力,为人和善亲切,在相识之初就半开玩笑地说,他的名字很好记,有个空调的牌子叫格力空调,大家可以叫他格力。其实他的名字叫旺青-格力,意思是吉祥的国王。由于没有隔阂,于是一路上大家向他问起了一些有关天葬的事,他也很乐意地回答一些西藏有关天葬的风俗习惯。正当大家带着许多好奇在问格力的时候,只见他指着远处的一个小山头说,到了,到了,你们看,那就是天葬台。于是车上的七八个人一起把头伸到窗前,顺着他指的方向看。

  在晨曦中远远看去,那是一座普通的山丘,由于最低气温在零下4度,所以路边、山上的一些植物早已泛黄。那些泛黄的树木,连同那路边的电线杆,庄严肃穆地的矗立在冬日的寒风中,默送着每一个走向天葬台的逝者,唯有那前方二辆行驶中的长途车和拖拉机,还有山脚边那的袅袅炊烟,透露出一线生机。我赶紧拿起照相机,透过大巴士的前窗,拍下了几张天葬台的照片。
  







格力告诉我,这是西藏地区较大的天葬台,叫日喀则天葬台。由于同行的都是第一次来西藏,都想更多地了解西藏神秘而独特的风俗习惯和文化,而且天葬台这一辈子也不太会来第二次,所以在大家的一致要求下,大巴在天葬台的山脚下远远地停了下来,于是我拿出照相机,近距离地拍下了这二张照片。



正当我们怀着一种神密的心情在仔细观察整个山丘的时候,导游突然对我说,你们运气不错,今天还有人在天葬。话音落下,我们不约而同地向山丘深处望去,大家带着一颗紧张而又敬畏的心情搜索着天葬的痕迹,然而什么也没看到。正当我们在疑惑的时候,格力说,你们看,山腰处有一辆车停在那儿,那是送葬人的车。我仔细地一看,在那崎岖的半山腰中,的确有一车辆白色的车停在那。于是我拿起照相机,旋转起长焦距,拍下了这张照。

我试探着问导游,我们能不能去观看一下天葬的仪式,顺便也让自己长长见识。导游说,天葬也是一种宗教仪式,不是谁都可以参加观看的,死者的家属也只能随车送到山腰,不能观看。然后由专人担到天葬台,只有死者的好朋友才能观看整个天葬的过程,所以,外人更是不能观看的。我又问道,你参加过天葬仪式吗?格力说:参加过,二个月前有一个好朋友去世,我去了。听天葬师说这个朋友的肝不好,出了问题。我说,天葬师怎么知道呢?格力说,一般天葬师,都是药师,他懂藏医藏药和解剖学,所以,在天葬的过程中,他会告诉死者的朋友,死者的那个部位是致命伤。

   我们都很好奇,所以有好多问题请教格力,有些问题的确有点不好回答。可能是当导游的原故,格力都会一一耐心地解答。比如说,西藏人为什么要天葬?这天葬对死者残酷吗?他告诉我们说,西藏人和其它民族一样,人死后都想上天堂。而西藏人认为鹰鹫是神鸟,只有它能带着逝者飞入天堂。为此,人死后先要请喇嘛念经,三天后出殡。出殡一般很早,在日出之前。天葬师的任务就是要让鹰鹫把逝者带入天堂。(具体细节省略)。据说,如此葬法是效仿释迦牟尼“舍身饲虎”的行为,所以西藏至今仍流行天葬。

   听了格力一番讲解,望着眼前触手可及的天葬台,使我对天葬肃然起敬,一种神圣、崇敬的心情油然而生。这时,太阳悄无声息地从天葬台的背后出现,炽热的阳光亲吻着山脊,慢慢爬起。我抬头望去,天葬台与太阳离得是那么的近,仿佛早已融为一体,合二为一了。于是,我又拍下了第一缕阳光透过天葬台的景象,并在心里默默祈祷,但愿每一位逝者都能进入天堂,愿每一个灵魂都能得到安息!

由于行程安排,我们很快就离开了天葬台,然而,我们的心里却永远烙下了这次难忘的旅行。

  走近天葬台,静谧而又神秘。在阳光的照射下,很美、很美!因为,那是灿烂人生结束的地方,也是美丽的灵魂飞舞升天的地方!


天葬台山下,我看见几个藏族儿童正在与游人合影

等待,焦急。  [/QUOTE]
谢谢邱老师的关注!

谢谢关注!

说得是,我们这个大家庭里各民族的风俗有些是不一样的。
谢谢支持!
谢谢尼尼老师的欣赏。
谢谢陆老师的关注!

晚秋老师好,我是前二年跟随旅行团去的,行程十天。现在的行程可能有变,可以咨询旅行社。我是跟铁路旅行社去的。

天葬是不允许外人参加的,所以没有见到。
谢谢你的关注。
谢谢淡老师的支持!

是啊,看了片子忽然想到,去天堂的路真是笔直啊!
谢谢lucia 老师的支持!
谢谢弹指老师的欣赏!
谢谢老师关注!
谢谢快乐老师关注,尽快续出。

谢谢支持!
西藏之旅(二):拉萨姑娘

10月29日,这是我们来到西藏的第三天,我们要从日喀则回拉萨去。

  为了赶时间,我们早上六点半起床。西藏的时间与上海的时间有时差,走到大堂,服务员还在睡觉。走到门外,一片漆黑,抬头望去,只见满天的星斗在天空中闪烁,这好象是上海零晨四点半左右的天空。昨天因为我们临时改变行程来此,没来得及开路条。在来的路上,碰到交警检查时,司机没出示路条就闯了过来。所以,今天一早我们必须离开此地,生怕路上关卡检查。匆匆吃完早餐后,在导游格力的引导下,我们上了车。

  在清点人数时,发现有一位藏族姑娘上了我们的车,导游马上说,她是这里的服务员,今天搭乘我们的车回拉萨。这姑娘也很大方,微笑着向大家问好。格力接着向大家介绍,因为冬季到了,日喀则很多宾馆都已关门,要到第二年的三月份才开业,这姑娘是拉萨人,正好要回去,所以赶上了。姑娘坐在付驾驶的位置上,看上去20岁左右的年龄。我们大家都很好奇,因为这是我们第一次近距离接触到真正的藏族姑娘,大家都很想了解她的情况。我坐在驾驶员后面,就不由自主地拿起照相机,朝姑娘拍了几张



然后,我问姑娘叫什么名字姑,娘用不很标准的普通话说:次仁琼达。我听了几遍都没明白是什么意思,于是,只能请格力给我们翻译。因为藏族人没有姓,格力一开始也不明白姑娘名字的意思,后来在与姑娘的交流后终于明白。次仁,是长命的意思,琼达,是最小女儿的意思,直译姑娘的名字,应该是:长命的小女儿。接着姑娘还补充说,平时小姐妹们都称她次琼,我想大概是汉族人所说的“福娃”的意思吧。哇!她成了北京奥运会的吉祥物啦!

  尽管如此,见到次琼的时候我还是有点意外,她除了长着一张藏族人特有的脸之外,穿着打扮和我们没什么二样。普通话虽然不是很标准,但交流起来没什么障碍,而且非常纯朴。车开出不远,她就从包里拿出日喀则的特产干乳酪分给大家吃,在这里,这和巧克力一样,可是好东西。虽然这味道实在吃不惯,但她的那分热情与善良使我们很感动。由于在车上要七、八个小时,我对宾馆工作又比较了解,一路上也就很自然地问起了她的工作。

次琼告诉我她在宾馆的总台做接待工作,每月也有一千多元的工资。就是工作时间较长,晚上就睡在总台,有事随时起来处理。不过这次回来还有二个月的工资没结到,所以只能请小姐妹代要。我问能不能结到,她说不知道。说到这,我看到她的脸上掠过一丝惆怅。


途中要停车休息,我见她没有下来,而是把头靠在车窗,脸上多少有些忧愁,我趁她没在意,又给她拍了几张照片。是啊,一年的辛苦,一年的的等待,终于可以回家了。但回家的时候,并没有拿到劳动果实,这多少让姑娘有点失望。看来要拿到工资至少要等到明年。明年能不能拿到?拿不到怎么办?我不敢细问。但次琼说,明年不会再来这里工作了。

为了避开这一话题,同行的老张指着我对着次琼说,他对宾馆很熟悉,你就跟她到上海去工作吧,到南京路上的宾馆去工作。这时,我看见次琼眼睛里闪烁着希望的目光,看得出她也很想出去闯一闯。于是,我就问她的学历,及工作经历。她说她是高中毕业,并专门接受过英语的培训,因为这里外宾较多,在宾馆工作已经有二年多了。听了她的介绍,我说,其实在你们这里工作并不比上海差,上海的服务员在一般宾馆里也就只有一千多元的工资(前几年),当然,在上海工作,时间不会那么长,但上海的消费水平很高。她说很想到上海去看看,因为她从没走出过西藏。我说,欢迎你到上海来,作为现代大都市,上海还是有许多地方值得去看看。听了我的话她很高兴,大概是碰到熟悉她工作情况的关系,一路上,我见她的心情好多了。后来在一个旅游景点参观时,我特地为她拍下了这张满怀笑容照片,我也非常希望她的生活能象照片上的表情一样开心,对未来充满充满希望和激情。

次仁琼达,是我第一次正真接触到的一位普通的藏族姑娘,从她身上我看到了美丽与纯朴,勤奋与追求,热情与善良的一面,也让我感受的到祖国大家庭血浓于水的亲情。上海与拉萨,相隔万里,但我们的语言是相通的,我们的心灵是相通的,我们的追求、甚至于我们的烦恼也是相似的。也许,我们的爱好也是相似的。一路上,我看到次琼耳朵里听的MP3,与上海的姑娘又有什么区别呢?
旅行是短暂的,回忆是长久的。
几年过去了,但是,每当看到照片的时候,我都会想起这位西藏姑娘。在上海,我想再次祝福她:
次仁琼达,好运!


谢谢观赏!
谢谢晒秋老师关注!
谢谢弹指老师的点评!

谢谢邱老师一直的关注,但愿没有让你失望。
谢谢亚丫的欣赏!
谢谢唐兄关注和支持!
谢谢淡老师的点评!
谢谢马老师的点评!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评论 (0 个评论)

facelist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 立即注册


关键字:


起始时间:
截至时间:

PhotoFans摄影网© 1998-2024 ( 京ICP证040606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0587号 京网文[2020]4675-862号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