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注册 登录
PhotoFans摄影网 返回首页

楚歌的个人空间 http://bbs.photofans.cn/?278920 [收藏] [复制] [RSS]

博客

陶都丁蜀镇南街行-续完(一)

已有 4944 次阅读2012-6-1 09:27


1、江苏宜兴的丁蜀镇是举世闻名的陶都,而南街正处在丁蜀镇的心脏。它南临蠡河,北依蜀山,街长一公里,街宽仅三、四米。这里民风淳朴,不但孕育出了紫玉金砂,也孕育出古往今来多少的文人墨客。如今时过境迁,昔日的繁华已渐渐退去,昔日的辉煌也渐渐地被印烙在断墙残壁中。

  当我走近南街的时候,映入眼帘的便是南街街口桔红色的烟囱,和并不太高的丁蜀山,山脚下便是那年久失修的平房。我在想,这就是闻名于世的古镇吗,这就是多少工艺大师的摇篮吗?
  



2、走近街道口,小街十分清静,但见家家地上摆放着各种陶器。看来,任凭岁月蹉跎,这里的人们志矢不移,依然以陶为乐,以陶为荣,以陶为生。

3、狭狭长长的街道一直延伸着向前,那高低不平的石板和墙角边,不时地露出岁月的痕迹,使南街变得更加古朴厚重,更加原汁原味。远处轻轻地飘来了老妇们闲聊的吴侬软语,让人仿佛真的有一种回到从前的历史穿越感。有人说南街是一块被时间浇铸的琥珀,没有人知道它的确切历史。然而据行家分析,从街房的建筑看,均为砖木结构二层楼房,地面全用天紫条石铺就,所以,房屋大都为明、清时期建造,为典型的江南古民居。

4、来到南街,不得不认识这座依然保存完好的小方倒烟窑。此窑是宜兴紫砂厂于1958年建成,据说此窑比龙窑炼制的成品率和质量都有所提高。之后由于建成了更大容量的倒烟窑,所以,小方倒烟窑于1960年停烧,并于七十年代后期被废弃。

5、小方倒烟窑在南街只能算是一个匆匆的过客。据《文博通讯》1976年1月号《宜兴古窑址调查》一文载,在丁蜀镇附近先后发现古文化遗址7处,其中新石器时代的遗址有5处;另有古窑址100多处,其中汉窑16处,六朝窑3处,隋唐、五代窑9处,宋元窑20处,明清窑60多处。

6、在小方倒烟窑旁堆积了许多残破的陶器,虽然杂草丛生,倒也显得郁郁葱葱,春意盎然。

7、长长窄窄的街道显得有点冷清,但街道整洁干净,这与曾经的南街的确不能同日而语。据记载“旧时的蜀山南街,一度成为宜兴东南八乡最繁华的地方。在这仅一华里的街道两旁,店铺商家林立。据笔者记忆,有茶馆三家,餐馆三家,豆腐店两家,烟店一家,书店一家,生面店两家,百货店两家,中药店一定,私人诊所一定,还有一个京剧票友社。其中最多的要算陶器店,大约有二三十家。因那时交通不发达,以水路运输为主,为此,它给蜀山南街带来了经济的繁荣”  


8、如今南街上以陶为生的店家不比以前少,但不知什么原因,这里基本上是以生产为主,销售的地方都在宜兴市区。也许,那里购物环境更好,更能彰显紫砂的艺术气息和魅力,更能满足现代人浮华鲜亮的一面,交通也更方便。要是买家们看到那价值不菲的宝贝是这样生产出来的,也许出手时会大打折扣。

9、这里的制陶还是延续着千年以来的习惯,基本上都是家庭作坊式的生产模式。生产陶器所用的工具也相当简单,一张桌子一盏灯,便可在上面翻弄乾坤,大师与妇孺同在一个起跑线上工作,当然出来的名字是不一样的,一个叫成品,一个叫作品;一个只能养家糊口,一个却万金难得!

10、又是一个制陶人家,比起前一家来,这家显然要大得多,更像是一个工作室。这里的制陶没有想象中的那样流水线,一天能有多少产量。这里基本上还是以手工制作为主,在工作台上最多也只有三、五件产品。而且制陶的工序也开始细分,前期有设计、制丕的,后期有题画题字的,当然还有专门烧制的等等。

11、南街的建筑现在看来有些简单破旧,但这里曾经走出了多少大师,明末以来许多紫砂大家,如汪寅仙、毛顺兴、许汉堂、顾景洲等均住在这里。这一家原来是顾金声、顾绍培祖孙居住的地方。作为江苏省第一批古建筑保护单位和宜兴市文物保护单位的蜀山老街,据说旧时是繁华热闹的“紫砂一条街”。如今,蜀山古南街显得有点孤独落寞和微不足道,好象只能在孤芳自赏中找到自在的美丽。

12、在许多制陶人家家中,都能看到这样的情景,在屋内的靠墙处,都摆放着一些做好的陶胚,据主人说,这些东西是专门为一家公司定做的。看来这里以陶为生的营生还不错。

13、我们沿着南街往前走,在街角的转处,我看到席地而放的类似花盆一样的陶胚在凉干。在这里你不必担心放在地上的陶器会被人拿走,或者被人为地损坏,因为连这里的小孩都知道敬重这些陶器,这里民风的朴实已经达到了道不拾遗的境界了。

14、二个小孩从弄堂里无忧无虑地跑来,看着她们快乐的样子,我在想,成年后,他们这一代还会不会传承上一代人的手艺,还会不会能自甘寂寞地在小街上从事着前辈们开创的家业。据说,这里有许多年青人,不再愿意居住在这狭小的空间里生活,大多都搬到了市区的高楼和小区里去居住,虽然这无可厚非,但对于南街的未来而言,这不能不算是一种忧虑。

15、这样的铭牌在南街上有好多,它默默记录着这里曾经的大师和曾经的历史,也渐渐地积淀着南街的厚重的文化,和紫砂的精神。季益顺,这是一位60后的大师,他就是从这里走出南街,走向全国。我的朋友说,他现在是不会再回来了。但我在想,也许他就不曾离开过,因为他把他的精神留在了这里,这是永恒的。

16、这里记载的是“蒋少猷紫砂陶器店”,虽然在网上查不到他的任何资料,但我想:当时,它在南街也应该是十分有影响的一家店,也许这里出售过许多家用的陶器、紫砂,也许这里曾经还出售过许多大师的作品,总之,这是一家知名品牌店。

17、又是一位工艺美术大师的老宅。其实,丁蜀的制砂名家,自古以来不计其数,紫砂壶艺更是早已闻名天下。据丁蜀镇古龙窑1976年出土的大量紫砂残器证明,紫砂陶器在宋代确已开始烧造。至明代,紫砂发达,供春、时大彬、李仲芳、徐友泉等制壶名家辈出,绍兴人徐渭已在诗中记载他在宜兴的买壶经历:“青箬旧封题谷雨,紫砂新罐买宜兴。”

18、南街人的生活是平凡而又悠闲的,他们制壶,更喜欢喝茶.丁蜀地区自古以来也是饮茶者的胜地。镇西南山区是我国产茶的名地之一,在唐代皇帝就点名进贡,唐诗人卢全有诗云:“天子须尝阳羡茶,百草不敢先开花。”故所产茶叶,有唐贡茶之称。丁蜀附近的金沙泉水也极佳,杜牧曾有“泉嫩黄金涌”的题赞。作为饮器的丁蜀紫砂茶壶,更是天下独绝。嗜于饮茶的苏东坡居此,如鱼得水,留下“饮茶三绝”的佳话。所谓“三绝”,即茶要唐贡茶,水须金沙泉,至于壶,则用他亲自设计的提梁式紫砂壶,今称“东坡壶”或“提苏”。

19、你走在小街上也许觉得有点陈旧,但当你偶尔走进一家家门时,你的眼睛就会一亮。你看这一家,长台上放的三件作品,连外行都知道,这绝对是上好佳品,据说这是给某机构定制的,价格绝对不菲,但主人不肯透露具体价格。

20、这是一家制壶人的工作室,桌子上摆放了各种制壶用的工具。从家里的摆设来看,这家主人的工作颇有成就。

21、也许主人太有成就了,就连这只猫也特别有 “范”,它模仿着老虎的架势,不慌不忙,眼睛眨也不眨地盯着你,大有进攻之势,看了特别有趣。

22、南街的房子大多保持着原样,没有进行翻修。清一色青砖灰瓦的老房子,在沧桑岁月的侵蚀下,越发呈现出它古意的质朴美感。

23、小街的正前面就是丁蜀山。一条小狗躺在墙角边,看着一位老妇拎着痰盂慢慢地走过。小街上依然冷冷清清,只有老妇走过时留下的,那单调的脚步声在轻轻回荡,还有下午的阳光无声持照在墙体上。

24、我的照相机声音,引来了这条小狗的好奇,它爬起身向我走来,也许它每天在这里也是太寂寞了,所以有外人来了也来“轧轧闹猛”。从这条狗的样子看,也许是一条流落古街的流浪狗,虽然蓬头垢面,但却温文尔雅。

25、裸露的墙体告诉我这房子的历史,也透露出它的制造细节。从房子的主人这样洗头的样子看,这里的人们似乎还真的特别纯朴和节俭。

26、转弯之后,我又来到了另一段小街,这里似乎比那一段要热闹些。一看才知道,这里开了几家制陶工厂,这些轻骑都是外来打工者来这里上班的代步工具

27、随着小街原居民的不断迁出,也有许多外来务工者来到小街居住,有的来这里谋生,有的来这里寻梦,有的仅仅是居住。像这位女士,就是一个外来居住者,因为做工的公司离这里比较近,房租也比较合适,所以她住下了。看着屋子里简陋的样子知道,她的生活只能说还过得去。她告诉我,已经在这里居住5年了,也算是南街人了。

28、年青人走了,一些老年人不得不留下来,一是为了守业,二是和小孩一起住多有不便。所以,这里也成了老年人养老的地方。这位大爷告诉我,他从小就住在这里,他的孩子都搬到市里去住了,要他离开,还真的有点舍不得。

29、我又走到了一位名家故里。谢曼伦(女),1942年生于安徽芜湖,高级工艺美术师,江苏省工艺美术大师,中国工艺美术学会会员,宜兴紫砂文化艺术研究专委会会员。她自幼移居丁蜀镇,1958年进宜兴紫砂工艺厂,师从著名老艺人朱可心学艺,曾担任宜兴西紫砂工艺厂技术指导。1989年作品《大桑宝壶》获江苏省轻工厅新品展评金牛奖;1990年作品《碧玉如意壶》获江苏省陶瓷艺术展评一等奖,代表作品有:《竹福茶具》、《双竹提梁壶》等 。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评论 (0 个评论)

facelist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 立即注册


关键字:


起始时间:
截至时间:

PhotoFans摄影网© 1998-2024 ( 京ICP证040606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0587号 京网文[2020]4675-862号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