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注册 登录
PhotoFans摄影网 返回首页

shuya的个人空间 http://bbs.photofans.cn/?283188 [收藏] [复制] [RSS]

博客

宾得可用的手动镜头

已有 2164 次阅读2011-7-13 08:30

宾得可用的手动镜头
(一)为什么选择手动镜头?
手动头目前都已停产,而且都是至少10年以前的产品。相比现在的镜头,这些手动老头为什么还值得把玩呢?
原因1:宾得的AF技术发展相对晚些,新镜头无论是品种还是产量,都跟不上机身的成功热卖,所以老镜头温度上升是必然的。
原因2:老镜头用料十足,做工扎实,几十年经久不衰,做为艺术品也有一定的收藏和把玩价值。
原因3:现在套头变焦横行,镜片少,成像好的老定焦能让你花很少的钱体验到近乎在产牛头的成像效果和亮丽通透的画面。
原因4:宾得数码机身对老镜头的支持还算不错,使用习惯了也很方便。
原因5:由于都是N手的老头,不存在贬值问题,只要入手时候把好关砍好价,保证原价出没问题,不怕折腾费钱。
(二)都支持什么卡口的手动
1、PK-A口:
这种卡口是有电子触点的。相比自动对焦镜头,只少了一个AF的触点。使用这种卡口的镜头,可以实现除了AF之外的所有功能。可以使用相机上的任何档位进行拍照。
    2、K卡口:
    这种卡口是没有触点的,但是后面有个光圈拨杆,所以虽然不能传输光圈值,却可以通过光圈环预设光圈。装上机身之后,机身上的光圈联动杆卡住拨杆,实现最大光圈取景;按机身的绿键可以释放联动杆使光圈瞬间收缩进行测光,然后才能拍照。因此使用K卡口的镜头,只能使用M档拍照,用绿键测光。
    3、M42螺口:
    古老的卡口,却是实现“大一统”的卡口,多数机身都有此类卡口的转接环。pk-m42接环有两种;a(左),带法兰环。接环全部覆盖了镜头的后口,法兰环上的缺口可以卡住机身的卡销来定位。使用了这个接环,镜头就相当于K卡口,使用方法见2。但是因为有法兰环的存在,使得像场距增长,镜头不能在无穷远合焦。b(右),不带法兰。接环会陷在机身里,靠卡口内侧的簧片固定(也需要专用工具才能取出)。这样就不会改变像场距,可以无穷远合焦,机身类似于M42机身。M42卡口虽然安装麻烦点,却提供了一个奇妙的功能——自动测光。也就是开到Av档,机身会随着取景器自动测光,实时给出测光值。这为镜头的使用提供了相当大的方便。这种功能和真正的Av有区别吗?有的,区别就在于M42的Av只能实现拍摄光圈下的取景,而不能使用最大光圈取景。有时取景亮度是个问题。
    这三种卡口的手动镜头,我们可以比较一下。
    最方便使用的显然是PK-A口。但是由于这种卡口推出时间较晚,而且就当时的发展趋势而言,自动光圈只是一个过渡,之后就到了AF时代。因此没有太多镜头厂商跟风造pk-a口的镜头,所以这种卡口几乎成了宾得原厂头(A头)的独有财产。带来的问题也很明显,A头是后期各项技术成熟之后的产物,也是宾得镜头的一个高峰,所以成像上与之后的F、FA不相上下甚至强于之后的塑料镜头,相应的,价格在手动头里面就显得尴尬了。
    K卡口相比M42口,优势是装卸方便,最大光圈取景,劣势就是拍照时候操作不够便捷;相反M42操作就方便多了。这二者各有所长,人们选择各异。个人以为,只要不频繁替换不同卡口的镜头,M42在操作上有优势,因为多数近景拍摄是使用较大光圈的,极少出现光圈小不易对焦的情况,而风光摄影要求小光圈的时候往往光线强烈,同时对对焦要求并不高,不能使用最大光圈测光也不会有太大影响。而价格上,原厂K卡口镜头虽然不及A卡口那么高,但是却仍然高出M42镜头不少,而成像上区别不是很大,况且M42头客户群广泛,市场大。
(三)都有什么样的镜头可以选择?
原厂头:
Takumar镜头:M42
K头和M头:K卡口
A头:PK-A卡口
先来说A头。A头可以说是宾得镜头的发展史上的第二次高峰。随着技术的日臻完善,A头不但继承了Takumar时代的成像优点,还结结实实的做出了一批名头。除了出于成本考虑带来的做工相对下降之外,没有什么可挑剔的了,当然,作为手动头,价格普遍偏高是让人不爽的,相比其他手动镜头,缺乏竞争力。   
再看看K头和M头。其实K头和M头除了外观有点区别,基本上就是改了个名字。K头上并没 有K的字样,而是K卡口最初使用时候没有系列标号的一批镜头。后来再发展下来,出现了M头,但是无论是结构还是卡口,都没有大的区别。毕竟宾得的手动头里面是没有弱旅的。
    最后是大名鼎鼎的Takumar镜头了。这些在70年代在欧洲都取得了巨大成功的镜头,以其扎实的做工、一流的手感、亮丽的成像征服了无数爱好者。现在它征服我们的另一个看点就是价格了,因为有着较大的市场,因此takumar系列是我们的主战场。
    非原厂头:
    德头和俄头:几乎只有M42口可选了
    德头比takumar要贵不少,不过也有一些物美价廉的,需要使劲淘。相比其他德头,蔡司是最物美价廉的了。俄头便宜很多,也有少数值得购买的好头,价格也是一脚深一脚浅,啥价格都有。   
(四)Takumar镜头
    先来了解takumar镜头的历史吧。
    1949年,旭光学的会长松本三郎开始了制作日本人那第一台单反相机的尝试。他请到了机身设计师吉田信行 Nobuyuki Yoshida 和镜头设计师铃木良平 Ryohe Suzuki (Takumar 镜头的设计者)一同投入单反相机的设计和开发。终于在50年,日本第一台单反 Asahiflex I 诞生了,标配镜头就是Kogaku Takumar 50mm f3.5,m37罗口。这是第一支Takumar命名的镜头,为了纪念松本的叔父、摄影师梶原琢磨 Takumar Kajiwara 而得名。记住这个历史时刻吧,因为随着机身和镜头的不断更新换代,Asahi和Takumar席卷了欧亚,极大的推动了单反的发展,超越了当时盛行的旁轴相机,迅速获得了极大的市场占有率。
    1950-1957,最早的Takumar镜头,还是L37罗口,银色,以配合银色Asahiflex机身。
    1957年,采取了兼容性最佳的M42罗口,黑银相间。
    1958-1959,卡口尾部加了光圈顶针,实现了最大光圈取景。此时的命名为Auto-Takumar。
    1960年,第一支Super-Takumar诞生了。镜头变成全黑色,只有镜身的最前端有个银边。Takumar镜头的标志性形状已经成型。黄色的镀膜,全金属却又小巧紧凑毫不笨重的镜身,舒适的对焦手感,不易粘手印的细腻的镜身涂层,明快的成像风格,使得这种镜头获得了非常好的口碑。Super-Takumar,一生产就是10年。
    1971年,在后期Super-Takumar上试验SMC镀膜取得成功后,宾得推出了Super-Multi-Coated Takumar。设计和外观上Super Takumar已经很完美,所以S-M-C Takumar 直接继承了前者的一切,只有黄色镀膜换成了淡淡的彩色7层镀膜。这是Takumar镜头的一个顶峰,成像上丝毫不逊于Super Takumar,还多了SMC镀膜,做工上没有丝毫的偷工减料。这种标识的镜头是收藏者最梦寐以求的。
    1972年,仅仅一年之后,宾得就对成本妥协了,把对焦环换成了橡胶材料。并冠以SMC Takumar的新标识。我相信它和S-M-C的镜头没有本质区别。
    1975年,宾得已经致力于开发下一代机身和镜头。随着K卡口的推出,一批新头涌现,Takumar的使命至此终止。同年其他厂商曾经给宾得代工做了一些非smc镀膜的pk口Takumar,做工、质量都不是一个档次,成为现在市场上的混珠之鱼目。
    至此,Takumar25年的辉煌历史,见证了宾得的辉煌历史。也许正是这种超越时代的辉煌,没有跟上历史的潮流。不过不可否认的是,Takumar的25年,是世界相机业从奢侈品转变为日用品之前,以艺术品的要求制作镜头的理念还没有被成本彻底冲垮之前的最后一次辉煌了。 Takumar,写成汉字是“琢磨”,takumar镜头也的确是精雕细琢的艺术品。这也是我们可能找到的最具性价比和艺术性的镜头中,最容易出好成色的了。如果说有什么缺憾,我想只能是对焦外的处理不如现在。但是考虑到当时的技术条件和现在的价格,还有什么可挑剔的呢?
    以下介绍几个评价率较高的Takumar镜头。
    35/3.5:据评价,拍摄人物,甚至可以从瞳孔中看到自己。劣势:30-40mm焦段的自动定焦好头太多且占有率高,对多数人没有购买必要。  
50/1.4;当时少有的大光圈,为了保证成像质量用了镧系玻璃,色彩偏黄(因为胶片本身也有色温问题,所以当时色彩只是投个人所好,没人追究是否完全真实)。
55/1.8和55/2:其实是同一支镜头。这是市场上最多的镜头了,评价颇多,色彩表现力很好,浓郁而清透,在阴天时候优势更明显。   
135/2.5:这个算得上名头了,素质和东蔡sonnar 135/3.5斑马版不相上下,光圈更有竞争优势。   
135/3.5:比起2.5,虽然差了一点,但是占着轻便的优势,成像也不错。性价比好啊!
    其他镜头虽然评价率不高,但是我想主要原因是同焦段高性价比的自动头多,导致占有率不高。但是我相信,任何一款M42的takumar镜头都不会让你失望的。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评论 (0 个评论)

facelist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 立即注册


关键字:


起始时间:
截至时间:

PhotoFans摄影网© 1998-2024 ( 京ICP证040606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0587号 京网文[2020]4675-862号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