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注册 登录
PhotoFans摄影网 返回首页

丁源的个人空间 http://bbs.photofans.cn/?307915 [收藏] [复制] [RSS]

博客

手动镜头拍摄飞鸟的感受与体会

已有 8365 次阅读2018-1-24 01:23

在喜爱摄影的人群中,关于相机后面的那个“头”似乎并不是一个容易被提及的话题,即使偶尔谈到,也大多只涉及关于摄影的审美、作品的格调以及拍摄者的品味等内容,而在摄影作品的表现力方面,相当多的朋友在潜意识中则依然将其决定性的作用归属于器材设备的优劣,或者是拍摄者技能水平的个性差异。
    然而,当我们认真赏析或者评价一幅图片时,都能够或多或少地感受到相机后面那个“头”的基础性因素。在热衷于不断升级器材的氛围中强调自身头脑的升级,就是要让真正热爱摄影的人能够在拍摄实践中更多地注意到相机后面的那个“头”的决定性作用,真正懂得摄影水平的高低取决于摄影者本身对器材的了解以及对拍摄过程的掌控,而不是依赖不断升级的高端设备。
    为了更好地说明问题,首先,本文特别选择了“动态摄影”这个看似对器材要求较高的类别进行实例探讨;其次,专门挑选了似乎对设备要求更高的翠鸟的飞行动态拍摄作为示例;第三,所有示例都选用手动调焦老旧镜头拍摄的图片,以突出头脑在摄影活动中的决定性作用。

1、网上有好多朋友都认同拍摄飞鸟一定需要连拍速度快而且具有伺服自动对焦模式的相机,而且对焦点越多越好,并把优异的自动对焦相机看作是拍摄飞鸟的必要条件之一。而事实上,用手动调焦拍摄飞鸟也许具有更大的优势——因为手动镜头不需要焦点。我们需要牢记,所谓伺服自动对焦在动态摄影中的本质实际上是指保持镜头摇动的速率与飞行物体保持同步,这一点,自动调焦模式只有将焦点锁定在动态物体上才能做到,而手动镜头则只需要将动态拍摄对象装入画面,然后再转动调焦环让拍摄物体清晰就可以了。显然,将动态物体装入镜框比将焦点锁定在动态物体上要容易得多。




2、拍摄飞鸟一定需要超高速快门也许是一个不争的话题——其实不然。拍摄飞鸟比快门速度更重要的是保持镜头(焦平面)与飞鸟及其飞行轨迹的完全同步。而且,相对较低的快门速度还有更大的优势,一是能够更好地表现飞鸟的动态,不像超高速快门拍摄的那样即便清晰得可以“数毛”,却毫无动势力度,最终只是一张展现设备性能的“呆萌”照片而已。

二是较低的快门速度可以达到虚化背景的作用,尤其是翠鸟往往是在复杂背景中活动的鸟类,再漂亮的飞鸟照片也会因为碍眼的背景而大打折扣。


简言之,只要能够确保镜头与移动物体的完全同步,则不同的快门速度都能够拍摄出各异其趣的动态图片来。


3、因此,拍摄动态物体甚至是极其迅捷的翠鸟最恰当的技法也并非是采用速度优先模式,除非是在对动态物体的姿态有特定要求且对动态物体的形态规律有足够了解的状况之外。实际上,采用光圈优先模式未必不是最好的选择,因为相对于拍摄飞鸟的快门速度控制,暴光的准确率及其虚化背景的景深要求其难度显然更大。


也就是说,在相机与动态物体完全同步的前提下,我们完全可以选择A档先规划好准确的暴光和适当的景深要求,然后再根据自己对动态物体姿态的了解和期望表现的物体形态选择相应的快门速度。


4、一般来说,动态物体的运动轨迹是很难保持稳定的,因此,在没有把握的状况下,选择尽可能小的光圈具有确保最大景深的优势,能够在一定范围内弥补不可能精确掌控拍摄对象运动轨迹的不足。当然,在背景比较杂乱且离拍摄主体较近的状况下,应该减慢快门速度以虚化碍眼的背景。


5、一般而言,运动物体的动态表现是具有节奏感的,但其运动速率也并非一成不变,因此,也完全没有必要套用一种看似成功的模式,哪怕在同一种场景中拍摄同一种物体,也既要考虑已经成功的经验,也要重视细微的差别以及尽可能地探索不同的拍摄技能和方法。


简要地说,对于拍摄动态物体而言,决定其清晰度的并不是快门速度的高低,而是在同步状态下快门开启过程的稳定性。


6、拍摄运动物体最具挑战的是其运动轨迹的突变和重叠,因为相对完美的动态拍摄其前提是保持镜头与拍摄对象的完全同步,而当运动物体的运动轨迹出现两个以上动势方向或不规则变化时,则需要平衡拍摄取向,尽可能地抓住物体运动轨迹变化的交叉点进行拍摄,并相应提高快门速度以确保拍摄主体的清晰度要求。
这幅图片展现的是翠鸟向外和向上的曲线动态拐点。

这幅图片展现的是翠鸟向下和向内的动态曲线拐点。顺便说一下,在类似拍摄中,镜头焦距小一点或者距离拍摄对象远一点会有更大优势。





7、在动态拍摄过程中,需要不断地观看和分析拍摄效果,以便及时修正拍摄方法和技法数据。其中最简要的判断,就是看拍摄物体的运动方向是否与背景虚化的动势方向完全一致,如果有哪怕轻微的不同则说明镜头的移动与运动物体的运动轨迹并未保持完全一致,还需要在镜头的移动上做相应的调整。


8、当需要拍摄在林中穿行的飞鸟时,手动调焦更是必要的选择,因为在下列图片类似的环境中,想要的焦点不断地被遮挡,自动调焦根本就无所从适。

此外,在拍摄类似于翠鸟的动态物体中,镜头也不是越长越好。镜头越长,拍摄角度就越小,拍摄物体很容易就跳出画面了,再先进的调焦设定也只有“望洋兴叹”了。再就是镜头越长,稳定性和便捷性就更差,一般来说,600mm及其以上的镜头要想“拦截”飞行途中的翠鸟几乎是没有可能的。


具体来说,首先,要非常熟悉自己器材的特性和能力。比如,现在的相机调焦点是越来越多了,其实真正有用的却是调焦区域的选择,调焦点太多看似容易“套住”飞行物体,实际上却是让更多的点在移动物体上瞎碰。试想,当3个以上的调焦点同时“罩住”翠鸟时(翠鸟与胶平面并不是绝对平行的状况下,而这是最寻常的现象),相机怎么知道你是想让翠鸟的眼睛清楚而不是屁股清晰呢?所以,所谓调焦点越多越好只是一个比较商业的伪命题,在胶片时代,焦点多是有前提的,那就是你可以循环选择最佳范围上的那个焦点调焦,多焦点只是给我们更细也更宽的选择范围,而不是指所有焦点都能够同时有效。试想,焦点就是焦点,要是多了,那还叫焦点吗?所以,我们一定要懂得焦点和调焦点的区别和关联,也就是说最终起作用的还是你的大脑而不是机器。

第二,基本上135相机直到今天的设计套路还是快门按钮兼管调焦,以至于在冲动紧张之时控制不好跑焦的状况屡见不鲜。而一些比较高档的相机就专门设有一个调焦按钮(AF-ON),在调焦设置中只要关闭快门调焦,调焦就只能用专用按钮了(AF-ON),而快门调焦就不再起作用了。这样做的好处在于:1、你不会再因按快门时的误操作导致跑焦;2、当按下(AF-ON)钮时调焦启动,而当你抬起手指时焦点便处于锁定状态,也就是说,你只要调好焦点后既可松开手指移动镜头进行构图,而不必担心焦点会移动的问题了。3、如果你选用的是连续伺服调焦模式,那么当你对准拍摄对象如小翠按下(AF-ON)时,焦点自然会在小翠身上,如果当小翠飞开时你依然一直按住(AF-ON)跟住小翠,那么焦点也会跟随小翠一直跑,直到相机焦点脱离小翠为止。遗憾的是,有的朋友使用相机好多年也不清楚类似的功能。

第三,我们知道在拍摄中景深要求一直都是好照片的重要元素,可有的朋友却从未使用过甚至不知道相机上是否有景深预测按钮。除去拍摄微距时景深预测是非常重要的手段之外,在拍摄鸟类的过程中其实景深预测也很重要,比如在拍摄前后错落的两只以上的鸟时、在锁定飞鸟飞行轨迹时运用景深预测都能够起到让你胸有成竹的作用。

第四,有一个非常令人沮丧的问题,那就是现在的长焦镜头技术非常先进,而使用的人大多却视而不见。一般大口径的自动镜头上,都设有4个以上的调焦点以及焦点锁定专用按钮,最精妙的设计是,在我们设定镜头为A/M或M/A模式并用手指触摸调焦环时,镜头调焦会即刻转入手动模式,这时你只须轻轻动一下手指头便可实现精确微调,而当你松开手指时,镜头又回到自动调焦模式,你可以触摸镜头四方任何一个按钮实现自动调焦,完全可以只用相机来构图和按快门。可好多人都用“炮衣”把镜头严严实实地包裹起来,让那些非常先进而又方便的设计成为摆设。保护镜头和为了不惊动鸟儿都能够理解,可也得想办法用好设备至少要对得起那么昂贵的价格呀!

第五,所谓“合焦”的含义对于人和相机来说是有区别的,作为拍摄者来说,想要的是实实在在的“合焦”,而相机的“合焦”则是相对的,即相机的合焦提示是有一定“允许误差”的,这就是为什么严谨的摄影师在创作时往往都会用手动微调(尤其是在拍摄风光、建筑题材时)的道理所在。所以,自动调焦真正起到的是快捷方便的作用,而不是精确调焦的作用。

“人机合一”是拍摄好照片的最佳基础,而了解、熟悉并熟练运用自己的设备则是拍摄理想照片的必要途径。“升级大脑”的基本要义之一,就是要让我们能够有能力自如地使用设备而不是依赖设备。

另一方面,是对拍摄对象和拍摄要求的观察与思考。
    一般情况下,飞鸟的运动轨迹都是直线,而我们的镜头追随它们却只能做弧线摇动,这种客观现实的真正含义在于:我们所期望拍摄的画面实际上是有一定角度要求的,大概也就在70~100度之间,而翠鸟一般的飞行速率大概在1米/0.3秒左右(这可以很方便的从连拍的照片数据上看出来),那么,在镜头的夹角内翠鸟多少时间飞过我们心中就有数了,然后再想想在这样的距离和时间之内,我们的相机高速连拍能够拍出多少有效的照片、最恰当的开始拍摄点在哪里、选择拍摄几张的模式也就心中有数了。这样做最重要的收获也许正在于,你连拍的张数少了,你考虑其他技术要求(如跟焦、最佳拍摄点确定、移动调焦、景深选择等)的心思就会活动起来,最终你的拍摄技术才会有实质性的提高,而不是拍了好几年的小翠,设备升级好几代了,可拍法还是依赖设备的高速连拍在那里碰运气。

摄影对于我们也许是一种爱好,也许是一种生活方式,也许仅仅是一种消遣,但照片所透射出的却是拍摄者的品味、格调和修为,这就是“风格既其人”的道理,也是我们需要重视“升级大脑”的根本所在。

感谢各位同仁、朋友、前辈惠顾与支持,其实以上发的也算不上好片,只不过可以说明只要把设备用好了,并不那么先进、高端的器材也可以拍出看似不可能的题材来而已。
接下来,我诚挚地希望可以和大家一起探讨自动以及手动器材的实用技法,并相信集大家的经验和体会,一定能使我们在喜爱摄影的路上受益良多。
再次向朋友们表达真诚的谢意!

拍摄照片首先是从选择、熟悉和使用器材开始的,就这支400mm/F2.8的手动镜头来说,经过计算得知,当物距为10米时,F2.8的景深为10cm;F4时为14cm... ... F11时为41cm;F16时为58cm... ...。那么,当拍摄静态的翠鸟时,用2.8的光圈是没有问题的,而拍摄翠鸟起飞或落杆时(通过观察得知翠鸟在一定时期内落杆的规律)则需要用到5.6-8的光圈;当考虑要拍摄飞行途中的翠鸟时,又仔细观察翠鸟多次往返的途径(需预先设定好相应的参照物,如沿途的树枝、石块等),感觉用11的光圈有40多公分的景深范围基本上是可以的。因此,考虑到光线条件、成像质量等因素,基本排除了16以上的光圈运用,这可以说是通过对镜头特性的了解从理论上得到的认知。在实际拍摄过程中,对考察选定的拍摄范围(后面要谈到)以及预盼的最佳拍摄角度75--90度间选择参照物,并连同翠鸟常规的落脚点进行景深测试,既对准理想点调焦,然后按下景深预测按钮,看看在选用光圈上的景深范围,以做好拍摄时应急调整的准备。前面的画面基本上都是按这个套路来的,当翠鸟的动态范围不太确定且速度较快时,一般选用11的预定极限光圈拍摄,基本上能够达到预期效果。

当遇到图中的状况时,自动调焦会倍感难受——焦点对准哪只鸟好呢?而手动调焦就方便得多——只要在镜框中两只鸟的清晰度接近按下快门就可以了。严格地说,这幅照片还是过于偏重左边的鸟了,或许,光圈再小两档效果会好得多。例图《好尴尬呀!》

其实,摄影的技巧就那么一些,器材的进步只不过是让我们的拍摄实践更便捷一些而已。比如现在的镜头上手动调焦也非常灵便,与自动调焦的转换也可谓轻松自如,要拍出漂亮的照片来原本就不是什么难事。
这是迎面调焦的例子。

这是消除杂乱背景且强化飞鸟动态的例子(尼康400mm/2.8手动调焦镜头, 1/100秒。

这是飞鸟静动转换的示例(尼康400mm/2.8手动镜头、光圈4,速度1/1000秒)。

拍摄飞鸟林间穿行的示例。

这是飞鸟特殊动态的示例。

这是飞鸟谐趣画面的示例。

这是极限慢门追焦的示例


感谢浏览

快门太慢,把海鸥的腿都拍折了,不作修饰,还是留一点拍摄的真实吧。
还是回到正题。接下来,准备用在一天之内拍摄的翠鸟照片逐一进行分析介绍,也期望各位同道指教交流。
这幅照片选用2.8的最大光圈、1/2000秒的高速快门,鉴于:1、经过仔细观察,翠鸟回窝落杆的位置相对固定,因而飞行路径到即将落杆时变化不大,没有必要选用小光圈强化景深保险;2、考虑翠鸟此间位置离岸边相对较远,只用大光圈足以达到虚化杂乱背景的效果;3、根据选择的拍摄角度以及早以选好的捕捉、跟焦、拍摄的翠鸟飞行路径行程参照物,能够比较有把握地从容拍摄,因此可以选用较高的快门速度展现较为清晰的翠鸟飞行姿态。
不足之处在于:1、老镜头普遍紫边严重的不足欠缺考虑;2、老镜头解析力不足有所忽略,正因为如此,我在用这个镜头时更多是选择慢门跟焦的方法。当然,通过这样的照片分析,可以让我们更清楚在拍摄实践中器材和人各自不同的作用及其关系,以便让我们更加重视对器材的了解、熟悉和掌控。

鉴于时间问题,只能抽空逐步发片介绍了,心急的朋友望谅。

考虑到两支鸟同时存在的状况,选用较小的光圈保持景深,但从画面效果看还是景深不够。其次,当两支鸟一静一动时选择追焦拍摄显然是错误的。当镜框中出现另一支翠鸟的身影时,我当时就意识到了,所以有一个短促的镜头上扬,结果还是两边都不讨好。所以,1、在拍摄时观察一定要全面;2、遇到意外状况时(经常的事)切忌慌乱;3、在拍摄过程中需要稳定和坚守,临阵换枪的做法显然是得不偿失的。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评论 (0 个评论)

facelist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 立即注册


关键字:


起始时间:
截至时间:

PhotoFans摄影网© 1998-2024 ( 京ICP证040606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0587号 京网文[2020]4675-862号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