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注册 登录
PhotoFans摄影网 返回首页

德馨的家 http://bbs.photofans.cn/?333148 [收藏] [复制] [RSS]

博客

《晋西北之行——碛口古镇、西湾民居、黄河画廊、李家山村》(一)

已有 2459 次阅读2014-4-7 21:29

碛口古镇
       碛口古镇,位于山西省临县城南50公里处,古为兵事要冲,在明清至民国年间凭黄河水运一跃成为我国北方著名商贸重镇,西接陕、甘、宁、蒙,东连太原、京、津,为东西经济、文化之枢纽,享有 “九曲黄河第一镇”之美誉。
       碛口的繁荣缘于大同碛的惊险,这是一段近500米长的暗礁,落差10米,水急浪高,船筏难以通行,大同碛号称“黄河第二碛”。所谓“碛”,是指黄河上因地形起伏而形成的一段段激流浅滩。在黄河入晋的河段中,以“碛”命名的河道还有很多,它们的共同特点是弯急、浪大、石多、水浅。但像大同碛这样由黄河支流造就的碛实在是绝无仅有,是碛中之碛。因此,黄河航运到碛口只能抛锚收帆,望河兴叹,大型船只根本无法通行,只能由陆路转运。特殊的地理位置成全了一个碛口镇,碛口成为黄河航运中最大的一个装卸码头。也是当时晋商的商业活动场所。碛口从清代乾隆年间兴起,200余年间是中国北方著名的商贸重镇,五里长街,店铺林立,商贾云集。日复一日,碛口便以“水旱码头小都会”的美名传遍南北。
       碛口古镇的街道、店铺是清代山区传统建筑的典范。主街道顺着卧虎山,从东开始,沿湫水河西去,再逆黄河北上,时曲时折。更有趣的是,古镇后街只有200余米,却转了十八道弯,这些建筑完全依地形而建,街道都用石头铺砌,店铺都是平板门,门前都有高圪台。在主街道南有二道街、三道街,一条比一条短,形成了梯型的建筑格局。
       鼎盛之际的碛口,是一派水上舟船穿梭,岸上商贾如云的景象。当年,380余家大小商铺货栈,拥挤在这3里多的狭长之地。黄河卵石铺就的路面上留下了多少骡马骆驼踏踩的痕迹,那是一番何等繁华热闹的景象。“碛口街上尽是油,三天不驮满街流”的民谚流传至今。古老的码头和无言的轳辘早已作为历史见证,记忆着当年日过百艘船舶的盛景。民谣:“九曲黄河十八湾,宁夏起身到潼关,万里风光谁第一?还数碛口金银山”道出了历史的认可。然而,200多年的繁荣,自20世纪三十年代末始,经历了黄河水患的侵害,现代铁路运输的兴起,战争年代的毁灭,碛口,终于慢慢地掀过了它璀璨的一页。黄金通道已去,高山依在,河水长流,岁月为我们留下了一份珍贵的留痕。
       现镇内有数量丰富且保存完好的明清时期建筑,主要有货栈、票号、当铺等各类商业性建筑和庙宇、民居、码头等,几乎包括了封建制度下民间典型的漕运商贸集镇的全部类型。古镇依然古色古香,脚下是石板路,两边是高圪台,房檐连着房檐,店铺挨着店铺。门对门,窗对窗,夜间屋里说话,对面总能听得清楚。老店铺、老字号、老房子上有明清风格的砖雕、木雕、石刻,到处是文化,遍地见艺术。漫步在五里长街上,仿佛穿越了一个时空隧道,一下走进了历史,一切都那么悠远、深沉、厚重。由于古镇至今还是原始质朴的居民生活形态,所以又有“活着的古镇”之称。


来到碛口古镇,已经是下午4点一刻了。刚一下车,就有导游上前来,其实这正中我意,因为第一次来这里,环境不熟悉,还是有位导游比较好。于是,在导游的带领下,开始了游览。
首先要去的是黑龙庙。导游介绍,碛口古镇的路都是石板路,而且没有台阶,有的是30度左右的斜坡路,这是因为过去骆驼不能在台阶上走的缘故。通往黑龙庙的的路也是这样。


这里要经过一个小四合院,这是过去的当铺,当铺的建筑很有特点:四周高墙,十分封闭,出入只开一扇小门,在大门内侧的走道上,设有活动的陷阱踏板,晚间将插销打开,一旦有小偷撬门而入,通过踏板便会掉入陷阱,在院内四周屋檐前还凌空拉起宽约两米的铁丝网,并在网上系有铃铛,有盗贼翻屋进来,落到网上,行动困难,铃声大作,难以脱身。这种上置铁丝网,下置陷阱的做法称为“天罗地网”。


在往上上一层,就是过去的商会旧址。现在已经成为民居了。

在商会的门外仰视黑龙庙。




卧虎山上的黑龙庙是碛口的标志性建筑。它创建于明代,雍正年间修建乐楼,道光年间重修正殿和东西耳殿。庙宇规模壮阔,正殿内供黑龙大王,左右两耳殿分别供奉河伯、财神,其余仓官、金龙、庙童各有其所。
黑龙庙座东北向西南,依山傍水,面向黄河。中轴线上,首先是山门,由三道石拱门洞组成。门前是一座面阔三间的门庭。门庭上又盖一座歇山顶门楼,两层建筑全凭8根大木柱支撑。紧挨门楼又建倒座乐楼(戏台)。前后建筑连为一体。乐楼为欧山顶,琉璃瓦剪边,十分美观大方。乐楼左右是十字歇山顶式的钟鼓楼,规模不大,却小巧玲珑,别具风格。
正殿面阔三间,进深两间,硬山顶,内供黑龙大王。左右两耳殿分别供奉河伯、财神,其余仓官、金龙、庙童各得其所。此外东西配殿、看台、廊房共22间。乐楼的音响效果据说甚为奇特,不用扩音设备,万人看戏,声音清脆,乃至响彻数里,故有“黄涛共鸣,湫水助唱”之说。
    这就是黑龙庙的大门了。


要通过这个洞洞才能进入到庙里。


洞洞的上方是戏楼,戏楼的两侧有钟、鼓楼。戏楼之下有门洞三个,声音从洞中传出,黄河对面的陕西村庄也能听清戏文,故有“山西唱戏陕西听”之说。


站在戏楼上,拍了一张庙的主殿。


隔着窗户,远眺“大同碛”。

这也许就是“拐弯抹角”的体现吧!


从黑龙庙下来,进入古镇内。


半月巷。

碛口古镇凭借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西接陕、甘、宁、蒙,东连太原、京、津,为东西经济文化的重要枢纽,成为名躁一时的“九曲黄河第一镇”、“水旱码头小都会”。



明清街。这里地方不大,但还是琳琅满目的哈。





据说碛口的这条小街是毛主席东渡黄河走过的。















这就是著名的“大同碛”了。

站在湫水河的南岸,从不同角度拍摄黑龙庙。





西湾民居
西湾民居位于碛口东约1公里,系明清古建筑群,依山傍水,长250米,宽约120米的地带,总面积约3万平米。建筑群由2米多高的村墙封围(现残缺),大院内横有两条街,竖有五条巷,把全院有序地联系起来。院之间又有小门相通,只要进入一个院落,就可通过小门游遍全村,真可谓“村是一座院,院是一山村”。西湾民居是典型的吕梁风格的四合院,历史文化气氛浓厚,有浓郁的黄土文化特色。现保存基本完好的有40处院落。整个建筑群,布局合理,防洪排水畅通。特别是大门、垂花门、照壁、厅堂上的木雕、砖雕、石雕更是独具匠心,沿街沿巷的石匾,各具神韵。
西湾村最大的建筑是陈家大院。陈家大院是清代陈姓富商民宅大院,坐落在村子最靠山的地方,整体如一座阶梯式城堡,院内5条巷道按金、木、水、火、土的五行排列,寓意家庭世代旺盛,其建筑、石雕、砖雕、木雕都很有考究,具有典型的吕梁地区风格。


























































当天下午阴,时而下雨,光线暗淡。哎,暂发至此,待续。

感谢搓鱼儿老师第一时间关注支持并赠分鼓励!谢谢!
黄河壁画
从碛口古镇顺着沿黄公路至开阳村,大约40公里的路程。在黄河东岸石壁陡立,壁上有黄河水千百年来冲刷、风浊形成的一幅幅妙趣横生的天然画卷。这些天然石雕,鬼斧神工,建筑、图画、人物、山水、飞鸟、走兽,任人联想。天然画卷总面积约10000平米,十分壮观。
黄土高原,形成了奇特的窑洞建筑,母亲河,孕育了浑厚的晋北文明。沿途湍流不息的黄河水,传递着这里古老而优美的故事,这一路的滚滚奔腾,给我不仅是壮怀激荡,更有长长思考。

充分发挥你的想象力,看着是啥就是啥!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评论 (0 个评论)

facelist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 立即注册


关键字:


起始时间:
截至时间:

PhotoFans摄影网© 1998-2024 ( 京ICP证040606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0587号 京网文[2020]4675-862号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