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注册 登录
PhotoFans摄影网 返回首页

WILLHAPPY的个人空间 http://bbs.photofans.cn/?334964 [收藏] [复制] [RSS]

博客

独行万寿山

已有 2628 次阅读2011-11-1 14:25

前言:石柱县乃县城以东万寿山上有屹立的人形石砫而得名; 也因万寿山乃明代女将秦良玉曾在此安营扎寨,颇有历史底蕴;山顶有一口四季不干的清泉,乃天之露地之气汇聚而成。喝此泉水,包治百病。老的可延年益寿,男的可养精蓄锐,女的可永葆青春(嘿嘿,喝了就晓得了哈)。
刚来石柱的时候,压了几回马路,便已听说“男女石柱的故事”、也初知巾帼不让须眉的秦良玉,却不知万寿山身在何处,也不知秦良玉与石柱的渊源。偶然一次上重庆开会,坐在车上无意中瞥见莽莽大山之顶,仿佛有一人矗立俯视,一问才知,他就是传说的石柱。按车子的位置一算,还在三河境内。
十月底,忙了一个把月的考试,考试一完,紧绷的弦似乎一下松了下来,好久没有陪家人出去耍了。星期六一早(其实我们起来时已经9点多了),我提议上万寿山,看石柱。说句实话,我心里也没有底,我问过几个石柱的同事,他们也没有去过,我心里想,来了石柱县怎么不去看石柱呢,有种到了北京不上长城非好汉的气慨。
吃完早饭,老婆给娃儿洗漱,我抓紧打开笔记本电脑,偷用别人的网络(穷人没办法,感谢单位配的电脑),连忙GOOGLE一下万寿山的具体位置,百度知道一下怎么个走法,网络还给力,无意得知原来万寿山是良玉大侠的“革命根据地”(万寿山更有历史底蕴了)。位置是知道了,感觉三河和双庆场都可以过去,但是走法搜了半天,没见得介绍。郁闷,我决定从双庆场走万寿山的后面,我不知道自己的决定是否正确,但是决定进行尝试。一般来说,没车的尝试,代价是高昂的。
带上几袋牛奶和苹果,又在面包店称了面包,感觉粮草充足,出发!在等201的站台前,一位老叔和一个大娘告诉我去万寿山,应该坐三河的车。想来思去,我决定还是去双庆场碰碰运气。一到双庆场,我就问了开人力三轮车的司机(我认为他们对路肯定比较熟),他说去可以去,走中坝(我不晓得)。后来我问他,走三河方便些还是走这边,他却说走三河。我沮丧了,看来需调头,老婆有些不高兴。立马又坐上回去的车,在加油站下车后,转到体育馆等三河的车。太阳不大,紫外线很强,娃儿的脸都晒得红通通的,快到12点了,车还没有来,只好把面包啃了个。等了半天,车没见动静,老婆有点打退堂鼓了,提议回家,把省下的钱用来买排骨吃(不好意思,经济危机)。话音未落,绿黄色的三河公交车远远驶来,我心想:这下排骨是吃不成了。
到了三河,已是正午。我们决定先吃点东西,哪知正是逢赶场天,连个坐位都找不到。街头上来回晃了两圈(街不长哈),终于找到整到了三两小面,娃儿吃得狼吞虎咽,可能是饿了,但我从来没有在家看到他吃面吃得这么带劲。后来,我和老婆俩一致只好认为三河的面比老婆煮的面好吃。吃完饭,又买了瓶水,找了个微卡司机打听万寿山怎么走,一问方知问对人了,他就是住在上面的人家。三河到万寿山脚有五公里,再到山上有9公里,也没有专门的车过去,要么坐摩托车,三个人肯定要两个车。一说到这里,心就凉了,一是车费要好几十,二是回来怎么办,这么远,初步估算单程步行要三个小时。三是怕把娃儿整感冒了。想来想去,我对老婆说,我一个人先去踩点,下回你们再来。老婆丢出来一句:没事找事干,给我留了两百块活动的资金。娃儿一听要回去,高兴得很,连忙给我说BAIBAI,看来他打心眼都不想去。
我一个人背上了背包,大步前行,回过头来看,这是我今天做出的最正确的决定。刚出三河镇水泥街就是泥泞的公路道,积水满是,黄色的泥浆整了我一脚。还好我是山里长大的,对我来说是小菜一碟。沿着小溪一路前行,我与高速公路并行而上,看着呼啸而过的汽车,好想自己脚底能踩个风火轮。阳光很好,天很蓝,溪边的流水声哗哗地奏着欢快的乐章,偶尔传来河边黄牛高亢的鸣声——洪亮悠远。我也不经吼起来“牛儿还在山坡吃草,放牛的娃儿不晓得哪儿去鸟。。。。。。”路上行人很少(现在的人都懒了,一般都坐摩托车了)。我从包里取出了相机,准备随时按下快门。(相机有点老土了,好想换成单反),我追上了一位赶场回家的大爷,七十多岁了,耳朵有点背,背蒌里背个木桶儿,赶上一打听,万寿山还远,也大概知道了上山的标识。一路上,农家院前的花开得正好,鸡冠花、灯笼花(认不到,像灯笼,自己取的哈)。。。。。。可以说是个花园村。我的卡还是几百年前的128M,为了节约内存没敢舍得对花下手。(下次一定要换卡了,上次上黄水也是卡太小,拍了删,删了拍)
路上走走停停,也不算慢。三河一点钟的样子出发,一个小时候到了山脚。远远看到传说的的盘山公路,走近山脚农家一问如何上山,正好有四个山上的住家(两个大姐、一个老人、一个小孩)要上去,可以带我抄近道。免得公路盘山绕道之苦。听说要五点钟才到得了,我看太阳还早,也顾不得那么多了。唯一担心的是,老人还背着东西,会不会走得很慢。
小女孩五岁的样子,是我的小向导,蹦蹦跳跳走的很快。刚爬完第一段,老大妈就落后了。我只好边走边等。爬了两段小道,思来想去,我还是脱离了部队,独自一人加快了脚步。看见路边有上山的大道就上,也没有走错。一路爬来,越走越热,衣服脱了只剩一个小褂,最后把里面穿的秋裤也脱了,总算感觉一身轻了。穿过一个林子,远远地看到一位大爷正在收割谷草,走近聊了几句,第一句话也是:啷个楞个晚才来,走拢可能要黑了,顺便给我指了路。我只欢好快马加鞭,又翻到了盘山公路上,路上有农家晒着谷子,远远地看到石柱在前面的山峰上屹立。根据现在的高度和山势,应该一直跟着公路走了。照片中的石柱越来越大,感觉也不是嘿远,路上碰到仅有的一拨人,五、六个人的样子,像是一家人,大概看完石柱刚从山上回来。绕了好几个山坳才到山顶脚下。旁边一条明显的小道直通山顶垭口,不远处还立着个三河政府的宣传画,估计应该是从这上山顶了,看了看时间,四点钟,上山估计用了两个小时。
旁边一四十开外的中年人正在公路旁修房子,我找他了解情况,他第一句话也是:来得太晚了,很快要黑了,搞得我有点紧张,说实话我从来没有认真考虑回去的事。我问他万寿寨的走法:他告诉我从这里上去,最好也原路返回。从山那边下来的路太多树荆,一般人下不来。现在想起来,真后悔没有有听他的话。
说起到了山上,要真爬上山垭口估计还有七八十米的样子,一路上,路很滑、泥很多,石块路也年久无人维护要摇摇欲滑的样子,坡度少说也有70度。手脚并用,爬起来很是吃力,不一会就累得气喘吁吁,汗水也打湿了背包带子,冷了发凉,。山上没有下雨,但一直感觉路上、草上被洒过水一样,湿漉漉。这才是登山的感觉。
垃圾越来越多,说明人的活动也越来越多。终于爬上了山垭口,大概四点半了,向下整齐的石阶似乎可以到山的另一边脚下,我没时间去探究了。向上,只见万寿山的石碑,旁还有长短不一的香柱插在此旁,估计是某些游人祈福万寿的虔诚的见证。顺着石阶小道一路向上,突然看到右手边的石柱,与路上来一直看到了大石柱不在同一个方向,个头也小得多。我猜想这就是传说的石柱妹妹了。阳光正洒在她的脸上,在蓝天白云之下,正眺望着阳光普照下的群峰,她在等谁呢?
踏着柔软的的松针小路,阳光从五彩的树叶中透出来,斑驳地洒在地上,一遍静谧,只听到我喘气的呼吸声和脚下沙沙的落叶踩触声。呼吸着新甜的空气,颀赏着大自然的五彩缤纷,感觉我就是世界,世界就是我。远望对面的群山,似乎都在自己的脚下。路上不时看到歌功颂德的词句,只不过像是私人用水泥糊的,再刻上,从字迹看难登大雅之堂。一路上,大大小小的菩萨不少,从地上的烟花纸屑和香柱看,人气很不错。
终于来到了前寨门,用条石垒砌而成的寨门,门顶“万寿山”三个字依稀可见,古老的色彩诉说着历史的久远,似乎回到了当年兵马纷争的,秦兵秦将建寨御敌的年代。门宽可容两人,一人站中,绝有万夫莫开之气势。我在此休整五分钟,好不容易在条石上架好了相机,露了露肌肉,终于给自己留了个上万寿山的证明。
夕阳跑得很快,在山峦之上,我也一路小跑,抬头一看,不知不觉已上了第二寨门,墙壁青苔翠竹暗示着良玉一生事迹的万古长青,夕阳下寨门的背影长长也拉在地上,默默地讲述着历史,显示着一代女将忠贞爱国的不屈精神。
穿过一片树林,看到断壁残垣的土墙,很想做个碳12测定,是否也是那一段历史的墙壁。踏着潮湿的土地,感觉阵阵凉气,转角便看到一洼清泉,不用说,这肯定是著名的万寿泉了。泉井用石头垒了个方方正正的井字形,清澈见底,水面静得如一面镜子,不见泉从何处来,只听见出口哗哗的流水声,头顶美丽的树影映在泉面上,天生就是一幅风光秀丽的画。有水就有一切,帼国英雄的功绩离不开这口默默无闻的泉水。初来之人,一定很惊诧,这山顶之上何来流水不息的泉水,似乎是神仙显圣的地方。我也在思考,我觉得是山上的泥和岩石有吸空气中水气的功能,最后汇聚便成了泉水,乱说的有待考证哈。
沿着山脊小道一路向西,男石柱在左面时隐时现,由于树丛遮挡,我一直没有看到全貌,下面是悬崖峭壁,从来不敢奢望探头而望。好不容易找到了视角,抓了两个镜头,由于相机内存不够,一不小心给删了,害得我又回跑了两趟才找到视角,赶快补了起来。今天上万寿山,来看的不就是他的身材么。对着他仔细一看,下半身靠山南面像被刀深深地削进了一个大凹槽,是那么的整齐,仿佛不是大自然的杰作,北面也形成内凹的部分,算下来,支撑他庞大的身躯似乎不到五分之一的样子,威威屹立而不倒。山上还长满了树木,和谐共处几万年。
一路向西,几百年的石栏还在巨石上剩下小截。城墙和后寨门就转到了眼前,我连忙把相机放在石栏上,给自己留了个影。我不知前方还有多远,太阳落得很快,老婆的电话也响过几次了,只得匆忙赶路。钻过石门,石柱MAN的背影又映在了我眼前,只见山峦云雾渐起。再往前行,左手边是悬崖,右边是似乎是个祭祀的地方,上面刻有“神柱显圣”字样。再往前,是只够容一人的似乎看不见的下山路,岩石顶上嘀答地不断落着水,我收好相机(好想买个宾得的三防单反相机,落雨我也不怕)。准备一下探个究竟。绕了一个弯,却又回到了原路。
本该我的万寿山之旅就应该圆满结束了,此时五点多一点,回家还来得及。在石柱MAN的附近,看到一条下山的路,我不想原路返回,想冒险下山。穿好外衣(避免划伤),抓着树丛中的竹叶,顺着隐约的小路前进,忽然小路转向石柱MAN脚下,我心血来潮,想来到石柱MAN脚下仰望他的伟姿,留下不虚此行的瞬间。几个上下,在树林和岩石的攀爬,终没找到路子,太阳也下山了。天没有黑,但回家的路还很远,心突然慌起来,想找下山的路,几次努力都没有成功。山很陡,在没路的林子里折腾,体力消耗很大,坐下来吃掉了两个苹果,喝了一袋牛奶,似乎恢复了很多。终究想起上山时大哥的忠告来,只好走回头路。心里很毛躁,一坡上去,连抓带爬,身上被树丛的水珠弄得通湿。裤子上也涂满了泥巴。累了就一屁股坐在地上歇会,歇了两三次,才回到了原点,算下来足足耽搁了半个多小时宝贵的时间。
深秋的太阳一下山,天黑得很快,我无心再看风景,一路小跑,到达万寿山石碑时已经六点。山下修房子的大叔早已离去,天黑蒙蒙的。下山的小路很滑,几次差点摔倒,后果不堪设想。达到公路上后,心里稍许平静。敢忙和三河的同事打了个电话,了解到回城的末班车是七点半,一般要提前。借着模糊的白色的公路,我一路狂奔,但天黑得不行了,远处高速公路的汽车亮起了灯,有几次抄错了近路,害得我手上又多了几个伤口,遭刺整了。还有一次走到人家院子里了,还骂骂咧咧当我是小偷。
山转星移,凭着微弱的星光和手机光。终于在七点钟达到了山脚起点。迎面驶来一辆摩托车,我挥手,他没有停下的意思(已经急得没办法了,看到车就想招)。我看见农家门口停着一辆摩托车和一位五十岁左右大叔,问他走三河不。我问他价格,他说十五,平时十块,晚上加五块。我已经顾不得那么多了,可不想错过末班车,我太累了,也不想走着回三河吧,况且连个手电都没有。
路很烂,大叔开车技术很好。车子还没到三河邮局,就远远地看见公交车从桥头转弯出来。我对大叔说,停到车子前面(生怕公交落下我)。大叔连忙安慰我,没事赶得上。叫停公交车,我给了大叔二十块钱,他没有五块钱找我。我抓起他中两块零钱,就上了公交车。谢天谢地,我赶上了末班车,坐在车上一看,晚上七点二十二。
OVER,万寿山之行结束,城市的灯火逐渐驶入眼前。
后话:万寿山还是蛮值得去一看的地方,一是石柱妹妹和石柱哥哥(石柱MAN更耐看);二是万寿泉(可惜忘了装一瓶回来);三是秦良玉的历史。需要改进的的地方:一是石板路修好,加安全防护;二是路标做好;三是清洁搞好(垃圾无人管);四是去男石柱的路开出来,男石柱不仅要远看,还要近看更有味道(主要是我悲惨的遭遇总结出来的)。五是山上广种茶树,开个茶楼,用万寿泉泡万寿山茶必将成为一绝(纯属个人幻想,双鱼座的就是爱想哈)。六是封了上山公路,只准步行上山,只为诚心人。(人多嘴杂山上的神仙也烦)㈠是锻炼身体;㈡是陶冶情操;㈢是加强消费(走你半天,看你吃东西不);四是穷人富人实现有限公平哈(俺看不惯快餐旅游哈,玩完开车就跑,你以为耍小姐呀)。七是泥巴路换水泥路,高速开个下道的口子,广结人缘必定旺,比啥森林公园更有意义。
爬了半天的山,却敲了一天的字。脚累手更累,腰痛头更痛。路过的顶一哈。。。噢!
为政府打下广告:欢迎对万寿山进行有限生态开发,造福一方。

石柱妹妹

前寨门

铺满松针的小道

夕阳中的中寨门

山顶水流不息的圣泉

石柱哥哥的背影

悬崖上的神坛

五彩的树林

蓝天峭壁

行进的路上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评论 (0 个评论)

facelist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 立即注册


关键字:


起始时间:
截至时间:

PhotoFans摄影网© 1998-2024 ( 京ICP证040606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0587号 京网文[2020]4675-862号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