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注册 登录
PhotoFans摄影网 返回首页

wxd20088的个人空间 http://bbs.photofans.cn/?459039 [收藏] [复制] [RSS]

博客

老吴与相机的故事

已有 296 次阅读2016-2-28 21:28

老吴与相机的故事
          吴贤德/
  老吴,姓吴名贤德,60年代,出生豫南大别山下固始县一个偏僻贫困山村,准确的说一个地地道道的农家子弟,永不改变的身份---农民(农民工)。
  80年代初,老吴靠在中国青年报上发表一篇《山区青年读书订报难》300余字的“豆腐块”,获得当年全县优秀通讯员,让老吴做梦没有想到的是,这篇300多字的“豆腐块”竟然改变了他的命运,会引起当年县委宣传部和县邮电局领导如此重视,把他从生产队(现村民组)民兵排长,抽调到当年公社(现乡镇)邮电所担任一名山村投递员。
尝到写稿的甜头,老吴到邮电所工作后,一边拼命工作,一边拼命学习,一边拼命为报刊写稿,老吴的“三拼”精神得到的最大回报是,不仅连年被评为全县先进工作者和优秀通讯员,还被评为青年人最高荣誉“新长征突击手”。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只有拼命学习,才会有收获。当时那股拼命学习的劲,只到今天也不知为了啥。
  随着稿件见报率的增多,85年,县委宣传部要求全县公社配一名专职通讯组长,老吴从投递员成了一名通讯组长。一天,公社领导让我陪县武装部一位身背相机姓周的宣传干事去茶场去采访,这位周干事到公社茶场后,从包里掏出相机从采茶的茶山上拍了拍,吃过中午饭后,就回县里去了。
大约半个月左右,在浏览《河南日报》时,发现了周干事在茶山上拍的采茶照片,下面配一小段文字说明刊登在报纸上,图片新闻比文字新闻好写多了,几张图片,配上一小段文字,太简单了。放下报纸,心中突发奇想,自已要有一台照相机有多好,可是按照当时上面规定,公社通讯组不配照相器材。
为了学习新闻摄影,为了自已能够拥有一台照相机,天天梦想,想什么挣钱办法,自已也买一台照相机,按照当时每月只有十几块钱工资,要想买照相机是不可能的事,年终,让我没想到的是,当年因为本人在县级以上新闻单位发稿20多篇,公社获得了“全县新闻宣传先进单位”,为公社领导争得了“荣誉”,公社领导为了表彰和鼓励我多写稿,便决定奖励我100块钱奖金。
拿到100块钱奖金后,第一个梦想就是买台照相机,第二天便怀揣100块钱奖金乘上去县城公共汽车,整个县城买照相机的大小商店(包括照相馆)转了遍,总算找到了一家买照相机的,柜台里摆放的照相机,除了只有一台杭州产“海燕”牌相机价格没超过100块钱外,其余都在100块钱以上,当我掏出钱要购买这台相机时,商店老板告诉我:这台照相机闪光灯坏了才便宜的,老板看我是诚心诚意想购买相机的,最后答应95块钱卖给我。拿着如获至宝的相机,从县城乘车返回了家里。
当我怀揣相机回到家里,大脑突然像在梦中清醒过来,心中却犯难了,为什么?因为我17岁时,父亲突然患病去世,是母亲含辛茹苦把我和弟弟、妹妹艰辛养大,我又是家里老大,100块钱,对有父亲家庭不算啥,可对我一个17岁就没有父亲家庭来说,可不是个小数目。
100块钱,在当时那个一斤猪肉只有几角钱年代,可想而知有多大用途,如果母亲知道了我花100块这么多钱,买回台在母亲眼中没用的东西,母亲会多伤心?为了不让母亲伤心和责怪,我便决定把相机藏起来。这台相机只到我结婚并有了孩子,在家里藏了6年后,才敢以借朋友的拿出来用,这台相机从来没拍过一张图片新闻。每每看着这台相机想起当年,除了负疚感外,心里还直想掉泪。这台相机也成了我心中永远抹不去的永久记忆。
91年,为了圆自已的“记者梦”,老吴毅然辞去家乡工作,身背装满衣物的蛇皮袋(化肥袋),怀揣一摞“荣誉证书”,乘上南下的长途汽车,从此成了打工大军队伍中的一员,也成了打工大海中漂泊不定的“浮萍草”,今天漂流到这里,明天漂流到那里。为了在城市里寻找一片生存之地,为了躲避“恶狼”般联防队查夜,睡过冰冷的雪地和郊区农民臭气熏天的猪、鸭、鸡棚圈,躺过马路。打工给我喜悦,打工也给我泪水。
也许由于父亲去世早,锻炼了自已特别能吃苦的耐力,记得刚到苏州时,由于一时找不到适合自已的工作,在家乡当投递员会修理自行车的手艺终于有了用途,便从浙江嘉兴市自行车配件市场,买来修车工具和配件,自已从建筑工地拾来几块废弃木板,用钉子钉了个工具箱,从此在盛泽镇街头当了一名修车师傅。
让我心中永远牢记的是,既然选择为了圆自已“记者梦”辞去了家乡工作,就不要忘记学习与写作,白天在马路修理自行车,晚上回到又低又矮租住当地农民废弃的养猪棚(小屋)里,爬在自制的小木桌上,向苏州当地和上海等周边新闻媒体写稿,有耕耘,就有收获,92年,在《上海解放日报》、《新民晚报》、《苏州日报》、《吴江报》等报刊,发表新闻稿件近百篇。
令我至今不能忘怀的是,当年在吴江报召开的优秀通讯员表彰座谈会上,当时任吴江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吴江报社长吴延元部长,得知我是一个在马路边修理自行车打工者时,为了便于我在苏州生活和找工作方便,安排一同前来参加会议的总编辑,为本人办理一本“吴江报特约通讯员证”外,并在吴江报上免费刊登“求职启示”,直到我找到工作。
真是遇到了让我终身难忘的贵人,在吴延元部长的关心和安排下,我的“求职启事”在吴江报刊登的第三天,我便接到了北京一家报社驻苏州(华东)工作站负责人电话,电话里这位负责人告诉我:明天,带上你在报纸上发表的文章样刊,乘车来苏州XX路XX号楼XX房间直接找我面谈。从此成为一名新闻工作者,圆了我的“记者梦”。
如果说记者是我心中的第一个梦想,相机就是我心中第二个梦想,为了尽快掌握摄影技术,我也算绞尽了脑汁,星期天,我就把懂摄影的站长邀请出来,让他带着报社相机手把手教我摄影知识,在自已的刻苦努力下,照片变成了图片新闻,除刊登在本人所供职报刊外,还陆续刊登在全国各地报刊上。
98年,我辞掉苏州工作,只身来到郑州闯天下,中国有句俗话说的好,是金子在哪都会发光,好马总会遇上伯乐。苏州于郑州相比,相对而言,苏州虽然是经济发达地区,但郑州毕竟是省会城市,相比之下,郑州舞台要比苏州大的多(就业机会),再加上本人是河南人的优势,郑州成了我人生的第三个转折点(注:笔者第一个人生转折点公社邮电所,第二个转折点苏州)。
由于来郑州之前,没有任何打算,只是一时心血来潮,加上人生地不熟,来到郑州之后,真的后悔了,因为自已太盲目了。不过,这里有一点要说明的是,本人是一个17岁就失去父亲,特别能吃苦的人,人一定要先学会生存,只有先生存下来,再寻找机遇,因为机遇对每个人都是平等的,于是边在街头卖报纸,边向当地报刊投稿,半年过去,终于等来了机遇,北京某报河南记者站招聘记者,于是又干上了老本行---记者。
记者的职责是什么?一要当好党和人民喉舌;二要有正义感。要利用手中的笔,敢于为人民鼓与呼,铁肩担正义,是每个新闻工作者必须具备的。至今让我难忘的一句话,就是在我拿到记者证的当天,晚上在日记中,写了句:“既然我选择了新闻记者这个工作,我就要用手中的笔,去为人民鼓与呼,因为我是农民儿子。”
进入2000年,记者这碗饭也不容易吃了,为什么?高科技数码时代来了,过去靠笔写的年代,逐步被电脑代替,胶片相机变成数码相机,单面手记者,必须转变为双面手。何为“双面手?”双面手就是拿起笔来会写,举起相机会照。为了不被时代淘汰掉,慢慢扔掉手中笔,把英文字母挂在电脑前,在键盘上学敲打文章。
数码相机虽然比胶片相机好使用,但对我这个农村“土八路”出身的人来说,要想急于求成学会是不可能的事,任何事情不会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你不去学,不会去找“老师”(书籍),不会去虚心请教会的老师和同行。为了尽快掌握数码相机摄影技巧,2000年末,我用妻子省吃俭用积攒下来的2000多块钱,从商场购买了一台属于自已的尼康小数码。
2005年,为了进一步提高自已的专业摄影水平,在妻子的大力支持下,尽管家庭不富裕,还是狠下心来,从郑州科技市场“二手市场”花5000多块钱,购买了一台佳能单反相机,热打现卖,不会就学,不会就钻研,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边用边学,我的摄影技术不但一天天得到了提高,还学会了图片剪裁等编辑技术。
我这人有个坚持,那就是只要是自已认准的路,不管吃多大和多少苦,坚持坚定不移走下去,不干则罢,要干就要干出成绩,要干就要干得漂漂亮亮。我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2000年以来,本人拍的图片不仅刊登上《人民日报》、《半月谈》、《河南日报》、《中国摄影报》、《人民摄影报》等全国知名新闻媒体(报刊),先后被人民图片、东方IC、新华图片、光明图片、河南日报图片等全国知名图片社聘为摄影师,一个农村打工者,从街头修理自行车师到记者,从记者到摄影师,这里说句内心话,并没有感到一点骄傲和满足,因为“拼搏的路上没有终点。”
把相机喻作为我“终身伴侣”一点也不为过,当我每天身背相机,骑上我的“老坦克”(电动自行车)穿大街、走小巷,发表一个有新闻价值的镜头,从摄影包里掏出相机按下快门那一刻,我的大脑什么都没有,只有相机。相机记录社会,镜头记录真善美丑,每当我举起相机,一切都可以忘掉,唯独不能忘的,那就是一副副真实和感人画面,一幅幅祖国秀丽的山川美景。
成功之门,永远像有缘人敞开;路,就在脚下……笔者认为这些古语说的很有道理。我们只要坚持自已认准的路,坚持不懈和不辞辛苦的努力走下去,成功之门一定会向你敞开。成功需要什么?成功需要努力,成功需要拼搏,成功需要坚持,成功更需要吃苦和耐劳,一个成功之人,你知道他背后付出的是多少?充满着多少艰辛?一个不愿付出的人,永远都不会成功。笔者不算一个成功者。
这就是老吴与相机的真实故事和不解之缘。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评论 (0 个评论)

facelist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 立即注册


关键字:


起始时间:
截至时间:

PhotoFans摄影网© 1998-2024 ( 京ICP证040606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0587号 京网文[2020]4675-862号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