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注册 登录
PhotoFans摄影网 返回首页

洗心空间 http://bbs.photofans.cn/?48112 [收藏] [复制] [RSS]

博客

我的徕卡故事--(叶又新)-

已有 2857 次阅读2010-9-6 19:53


我的徕卡故事--(叶又新)-


 


童年的回忆


父亲姜达权先生在1950年代初期任周恩来总理中国三峡工程顾问工程师,因工作需要配备有一台徕卡IIIc相机。童年时代,我记得父亲用他的徕卡相机拍照了成堆的技术底片和照片。他的相机只有一个50mm标准镜头。为了照下“广角”景象,他需要照几张照片,连接起来,以观看全景。文化大革命期间上缴,以后找不到了。


早期的探索


父亲去世后,我总是想着寻找一台徕卡相机以弥补家中的一个缺陷。由于当时中国市场上旧徕卡相机极难找到,1980年代末期我终于在北京菜市口旧货店里买到了一台陈旧的徕卡IIIf BD。来到美国后,看到了美国徕卡从经典时代到现代文化之巨大影响,作为二次世界大战战胜国和战后经济恢复主要支持国的美国,各国将其最精美的经典相机卖到了美国以偿还债务。在百花齐放的美国经典相机市场上,徕卡无疑是一朵艳丽诱人之花。同时在这里我还看到了各种各样的型号,种类,为前所未闻。我的第一本徕卡书是Brian Bower的“Leica M Photography”(徕卡M摄影)。这本书虽然不厚,但是包罗了徕卡简要的历史,美丽的徕卡照片样板,徕卡收藏及购买的基本指导,为一本入门好书。1990年代中后期,国际上掀起了“旁轴取景复苏之热”,徕卡无疑为首选。此时我也从进入徕卡的第一本书进而选读了更精深一些的书籍,对徕卡有了进一步的了解。我觉得应当采访一些徕卡界的资深人物,汲取他人经验,当时采访了美国徕卡历史协会(Leica Historical Society of America(LHSA))一些老前辈会员,就徕卡文化,收藏等问题进行了探讨,随加入了美国徕卡历史协会。


美国徕卡历史协会 - 1975年成立,现有大约2,000名会员,遍布全世界。长期以来为世界徕卡收藏研究最权威机构,出版“取景器”(Viewfinder)季刊并组织不定期有关徕卡题材的各方面活动。成员大多为对徕卡有着精深研究世界徕卡界人士,著名徕卡摄影师及徕卡界名人。


收藏中的一些故事


一个老前辈会员告诉我,“我花了一辈子时间,目的是寻找一台漂亮的I(A)。自徕卡I(A)诞生,八十年过去了,新的已经不可能了,漂亮的原机是收藏家寻求的焦点。除了一台机器外,还应当寻找到当时同时代生产的的配件,如黑色油漆的早期测距器,金属油漆的镜头盖,徕卡最早插入式的遮光罩,这一套所有的部件成色必须相近,这样才是一个收藏家的圆满作法。找到这样一台相机已经不容易,而配件更难。因为配件体积小,容易丢失,今天已经非常稀有。”老人一句话,在网络时代的今天,加上我全球广泛的徕卡界联系,从找到一台这样的相机到这一套的完成,花了我五年的时间。回味起来,自我感叹道“姜到底是老的辣!”


十多年前,拜访了一个当时已经是七十多寻的老会员。老先生带我进入了他的收藏室,满目的经典徕卡器材令我目瞪口呆。老叟笑言道,“你们中国有句话,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我积累了这麽多年,收藏乃长年积累之果。”同很多国际徕卡界收藏家一样,老人专注于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徕卡相机收藏。对战争年代徕卡相机有着精深的研究。他告诉我,“徕卡在整个战争年代生产的相机总数是不多的,相机在战争年代主要供于军用,损耗很大,无论是早期的红布帘,中后期的IIIcK,还是一般的徕卡相机,将来都会越来越珍贵。”“徕卡收藏界一直集中在IIIcK上,因为微型轴承制造难度大,在二战后期当时的工业条件下很不容易。可惜只有少数有心之人注重早期的红布帘相机。徕卡虽然生产了一些红布帘相机,二战后召回了大部分,免费更换回黑布帘,今天幸存的红布帘相机已经为数不多。徕卡是唯一一家正式生产红布帘相机的厂家,红布帘非常独特,我希望真正的精深收藏家们意识到红布帘相机的珍贵性。”在老先生的协助和指导下,我自己也收到了几个红布帘相机。


在另一个收藏家住所,看到了此人收藏的相机,钟表,电子管收音机,乐器玩物到处都是,另外还有一整书架的各种各样的收藏指南书籍。这个朋友告诉我,“我今年虽不到四十,但收藏癖好自十几岁开始,你看到的是多年的积累和学习的产物。”就徕卡而言,他向我展示了一台徕卡M3剖开型,“徕卡制作了很少的这类相机,但是这类全功能的剖开型是最优美的,非常难找到。”一些年后,我从一个协会会员手中买到了另一台徕卡M3剖开型,高兴地找到了这个收藏家。当我们把两个M3剖开型放在一起时,二人同时大吃一惊,徕卡此批只制作了20台剖开型,而我们二人的两台机器是连号的(C-11/20和C-12/20)!


美国人有着豪爽、大度、讲信誉的风俗。当我在徕卡界有了名望后,一些遗产拍卖行老板便打过电话来,询问我是否有兴趣收购徕卡。一次一个老板打来电话,“我收到了一套漂亮的徕卡M3,我相信你会感兴趣的。我寄给你,这是我要的价钱,你收到后如果喜欢,留下相机,寄张支票过来。如果不喜欢,把相机再寄还给我。”收到这套徕卡M3后,我为其状况吃惊,立即寄给他一张支票。电话中他说“我相信我的判断不会错的!”,以后,他又寄来了另一套“兄弟,好的徕卡相机不好找啊!”


一天一个退休老人突然敲入我家门,“我住的离你很近,我有一套徕卡III,想找一个徕卡行家看看,没想到就在邻居。”老人手里的相机状况如新,70多年的经典机器保养如此之好,实为罕见。我向老人解释了我的想法和收藏的目标,老人讲“你在做一个大事情,按道理我应当把这套相机卖给你,可是这套相机也太漂亮了,而且我也对之有着深厚的感情,让我回家好好想想。”几天以后,老人又敲上门来,“虽然这是我的一个痛苦决定,但是我经过深思熟虑,应当让给你,我也希望中国人能够看到美国昨天的文化。”


当然主要的收藏来自于我对徕卡的认识和细节辨认的能力。同很多其它领域类似,一个好的徕卡收藏家要有一双锐利的眼光,能够很快地准确辨认出一台徕卡相机,一个镜头或是一个配件上小小的不同处。一个微妙的不同往往能够区分出一个稀有收藏品和一个普通大路货,同时也可能告诉你某一样物品是否被换过零件。如战前相机用的SCNOO过片器表面上看非常像二战中生产的SCNOO-C过片器。两者是不能对调的,因为SCNOO-C的基线加长了2.7mm。细心的收藏家知道战前相机用的SCNOO过片器底板上有几个小镙丝,用于固定底板里面的上片指示盘,而二战中生产的SCNOO-C过片器底板上没有这些小镙丝。又如战后镙口相机用的Leicavit过片器,一般的只有一档功能,徕卡在试制Leicavit时做了几个Leicavit具有两档功能。稀有的试制品在一端有一个小扳手。一个眼光锐利的收藏家从此一下就能够辨认出来。再如不同时期的同一型号徕卡相机可能配有不同的底盖,眼尖的收藏家通过底盖可以辨认出此底盖是否是原厂出厂时的配套底盖。在经典时代,零件都是同某一相机或镜头配套的,相机底盖被调换后相机可能会出现漏光,镜头某些原件被调换后可能会导致焦距问题。这些问题无论是对收藏家或是使用者,都会有影响。


走进徕卡


在美国买到了一套徕卡IIIf相机,替换了从中国带来的破旧徕卡相机。由于相机已经存放了近半个世纪,需要整修才能收藏或使用。国际徕卡界维修费用惊人,专职维修徕卡,能够达到高水平的技师只有几个。自己用了一个星期的时间,研究了手中的徕卡相机,完成了基本的保养维修。一些徕卡界朋友知道了后鼓励说“整个国际徕卡界存在着维修价格太高,维修时间过长的问题,如果你要是能够钻研出如何维修保养徕卡,保持高质,合理价格,及时服务,对我们会有很大的利益”。


当学习到了了美国的经典徕卡文化后,我也有了很深的感触。想到了我们的祖国,自1840年鸦片战争以来,中国近代历史上有了如此之多灾难,一个伟大的民族在世界机械工业发社会展中落到了后面。中国古代文明为世界文明一大精华,鸦片战争之前,中国的文化遗产总的来讲是完整的。鸦片战争之后,由于种种原因,中国很多的古董古迹流失世界一些其他国家。在我看到了欧美社会完整体系的文化后,不禁想到,这些文化正是中国近代以致现代缺少的人类文化精华。中国的经济在崛起,总有一天中国人也会走向世界,介入世界文化精品的交流,融入长期以来的仅限于欧美社会为主的文化交流圈。要做到这一点,除了经济的实力外,时机和对欧美文化了解的知识也是重要的因素。


身在海外,深深地感触到了远离祖国,在一个世界各民族聚集的国家,只有你的国家强大,大家才会看得起你。中国经济发展令世人所瞩目,震惊。同时为祖国过去的历史而惋惜。在当时的情况下,我相信中国会在不久的将来站起来,跨入全球文化交流之波澜。可是等到此时,一些精品可能已经被别人买尽。如经典徕卡收藏在国际上始于1970年代,很多精品已经被国外人士早已卷走。因此我计划了一个从徕卡发展系列出发的收藏思想。这样做需要一个长期的努力。但是我相信总有一天,中国会屹立于世界文化收藏之林,待到这一天来临,如果我能够将自己收藏的系列展示于国人,向自己的祖国介绍一个世界顶尖文化产品的整个历史发展,此后将这一套收藏留于中国,留在一个中国人的手中!


美国市场上中国货充斥,使我感到了中国在前进。同时也看到了大多中国货卖的是料钱加微薄的工钱。多么希望有朝一日中国能在国际上创出像徕卡一样的,或类似的众多欧美品牌,以产品品牌,特色,质量,做工来销售。感到我们有必要学习和借鉴类似于徕卡这样的品牌发展过程。


艰苦的历程


随着时间的推移,国际徕卡界在徕卡维修保养上,由使用者们亲身口碑推出了“三大师”(DAG, Sherry and Youxin Ye)。DAG和Sherry都是技艺家传并在徕卡工作过,而我是自学而成,唯一的由中国大陆出来的留学生。经典徕卡的维修保养同今天不太一样。经典徕卡是由人工挑选配件而成,今天的产品更依赖于高精度的程控机床加工。包括经典年代已经过去的今天的徕卡公司本身,已经不再培养经典时代的技工了。在今天,由于时代的变化,徕卡公司本身也经常不能满足经典徕卡使用者维修的要求。作为一个移民,在美国生存压力很大。我们中国是一个自尊心很强的民族,大家认为中国人出去后都是好样的。实际上并不尽然,有些中国人出国后尽管辛勤奋斗,结果并非理想。做出一样事情比想象和计划要艰辛得多,需要长期的坚持。长年来,我在公司里做全职高级会计师,晚上和所有的周末、节假日都在研究、维修、保养徕卡。别人的假期是我更辛苦的工作日。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终于积累了一套徕卡包括相机、镜头、配件,象征着徕卡自诞生至今的各个时代的收藏体系,在国际徕卡界,获得了维修服务,徕卡知识及收藏方面应有的地位。


进入徕卡维修和交易后,有了接触大批经典徕卡器材的机会,同时看到了徕卡器材内部的变化和发展,一步步地对徕卡有了更深度的认识。在不很长的时间后,徕卡使用界便依靠网络信息和我的一些顾客口头互相传闻,使得我在经典徕卡维修界小有名声。顾客的队伍在逐步地发展。同时接触徕卡相机越来越多,技术上也越做越好。经典徕卡相机的秘密在于由于相机在当时是小批量生产,手工配件组装的,造成了甚至是同一个型号,内部或外部往往有着不同,零件经常因此不能轻易对调,甚至不一样。同时由于年代和材料关系,出现了一些由此导致的特殊问题,自己要钻研解决。这个工作的本身决定了其实际性和和自我开发性,没有一个教条的道路可以遵循。


纵观世界名家谈论徕卡之书,真正的好书为数不多。而至今仍没有一本书系统地剖析徕卡相机自诞生至今的内外在发展,客观地比较各类徕卡产品的实用特性,尤其没有一本真正地直接用中文撰写的徕卡书籍。此次展览同时,我用中文直接撰写了“走近徕卡”一书,全面地介绍了以实用徕卡为主的,包括收藏精品的,集相机、镜头、配件三部分,并得到了徕卡公司,吉姆•拉格先生(曾任美国徕卡历史协会总裁)和当肯•密德先生(世界特版徕卡发行家)支持,意在将中国徕卡文化水平一步提到世界同样水平。


中国将成为徕卡之王


在世界小型照相机发展史上,徕卡有着其独特的位置。它创立了世界第一台35mm相机,设立了一个至今没人能够打破的定律;它也是今天幸存下来并还在继续发展的少有的欧洲名牌摄影器材厂之一;它还是常年以来世界摄影器材质量上的王中王。德意志民族是世界上一个典型的一丝不苟,严谨细致的民族。一百多年来的欧美历史同中国历史的发展有着巨大的不同。我觉得除了一个完整的名牌产品历史的介绍,一种民族的精神,欧美历史的介绍,也会对中国的借鉴,发展有益。


徕卡相机的诞生出现在一次世界大战前后,德国是最早从1920-1930年代资本主义世界危机中解脱出来的国家,随而又成为二次世界大战发起国,这在徕卡相机发展的背后有着清晰的烙印。1950年代当世界进入了以美国为首的战后经济体系后,徕卡随之进入了其最辉煌的“徕卡M3黄金时代。”随着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逐步进入了经济发展萧条、衰退,徕卡随之进入了自己的艰难年代。今天中国的崛起,一个新的世界经济大国,当今世界最大的名牌奢侈品消费国的出现,使得徕卡有了在今天数码时代发展S2系列,M9和Noctilux 50/0.95 Asph 新一代超级产品的基础。为了感谢中国给予徕卡的机会,徕卡将中国秦兵马俑复制品放到了公司大门两侧,以示保驾,使我高兴地感到,徕卡历史上的第三次高峰又来到了!


很高兴在我走到了这一步的时候,看到了中国在经济上崛起,屹立于今天整个西方经济大幅度衰退之上,成为了世界今天徕卡消费第一大国,同时回首于欧美经典徕卡收藏使用市场。祖国的发展和我的多年努力最终接轨了。


特此感谢中华世纪坛朱嘉辉先生,朱先生慧眼识真精,决定并组织了此次“走近徕卡”的展览及书籍的开办和出版,给予我多年之梦寐实现机会。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评论 (0 个评论)

facelist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 立即注册


关键字:


起始时间:
截至时间:

PhotoFans摄影网© 1998-2024 ( 京ICP证040606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0587号 京网文[2020]4675-862号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