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注册 登录
PhotoFans摄影网 返回首页

心民的个人空间 http://bbs.photofans.cn/?48821 [收藏] [复制] [RSS]

博客

心民怪论:数码时代仍然离不开灰板和外置测光表

已有 49902 次阅读2009-4-30 13:55

(这里是佳友“新手上路”版园地,欢迎您光顾“新手上路”。“新手”的定义是:自我感觉拍摄水平中端以下、PS水平还不懂图层和通道的多种用途。我们将在这个园地多多交流。下面进入正文)

一共三个部分,1、看屏幕不可靠,看直方图也很粗略;2、灰板很有用;3、外置测光表更方便好用。

匆匆成文,若考虑不周,还请影友订正补充:

心民怪论之一:看屏幕不可靠,看直方图也不可靠

我的结论要先说:使用灰板和测光表的好处是两个:更快速、准确的测光;更快速、准确的调整白平衡

先说说为什么有很多人说“数码时代没必要使用测光表和灰板”:

他们认为在曝光时,先拍一张看看相机后面的屏幕就能知道好坏,若存在“小有不严”问题,后期处理补救就行了。

可是屏幕在不同情况给出了不同的结果,黑暗环境和明亮环境,屏幕效果相差很大;很多人都知道屏幕和实际拍摄效果差异很大是天生的(越明亮的屏幕往往越和实际结果相去甚远,比如现在流行的“高亮、高反差液晶屏”)。很多差异,在后期处理中是无法补救的。

他们还认为屏幕不准可以通过直方图判断曝光好坏,听上去这很专业,比那些只是看看液晶画面的人显得专业多了!但是相机上的直方图显示太过粗略,回到电脑上看,和相机的差别很大。需要学会一套观看、判断的技巧,让人觉得心里还是没底。

例如:如下三个直方图是不是出了问题?

左数1号:像素堆在了左侧,会让你以为这图片曝光严重不足,右侧一点点高光像素,说明亮区有点什么东西,但不确定是不是主体。

2号正相反,像素全体跑到高光区,显然曝光过度;

3号左右都有像素,左边很多,说明此图很暗,但是存在很亮的小块区域,这块区域曝光过度了,那么主体曝光合适么?真的……真的不知道!

喜欢看直方图的学究们,你们能说出这样的画面是好的,还是不好的?

(这是第1部分的前半部分,待续)

第2贴:
http://www.photofans.cn/forum/sh ... 2009&threadid=43528

第3贴:
http://www.photofans.cn/forum/sh ... 2009&threadid=43531





[心民 编辑于 2010-06-02 10:49]


业余人士一直在学习专业人士的手段,因为他们很想把图片拍得像模像样,很多业余的人比专业的人更认真刻苦,没有商业和单位的压力,他们反而更心静如水,认认真真的追求最好的效果。

按照你的意思理解,业余人士可以囫囵吞枣,搞搞大概齐?其实他们真的不满足那样做。

再者说,你说的“经验”反而是给专家水准来说的,爱好者学会我说的量化手段,反而来得更快、更好。其实真的用起来,灰板和测光表非常简单快捷,完全没有人们想象的那么麻烦。其效果的精彩,全然不是经验可以完全替代的!


[心民 编辑于 2009-05-01 08:53]
用手测光,就是我们没有灰板时候的简单方法。因为我们的皮肤的反光率接近18%。但是差异也很大,皮肤反光因人而异,手心手背不同、冬季擦了护手油就更有不同。

另外,灰板可以标定白平衡,它是灰色(叫做“消色”,也就是没有任何色彩偏差),手掌绝对不行啊!灰板很便宜,我平时在不同的摄影包里都放一小块。关键是买到真的灰影调,有的国产灰板偏色!
使用闪光灯的曝光是另一个计算方法,这时相机测光表对主体完全没用;对于背景,相机测光有用处。

具体说:闪光对于近处的主体(比如酒吧里面拍一个人),人物的曝光量按照下面的简单公式计算:光圈=闪光灯指数÷距离

这个公式里你需要知道闪光灯的指数。那么快门速度是根据算出来的光圈对背景测光后得出来的快门速度值(使用Av模式测光适当欠曝一点比较好),有了光圈和快门数值,改用M挡开拍,闪光灯应该充足电之后再曝光。

另外,使用原厂闪光灯,作自动曝光也是可以的,效果没有手动更讲究。

专业人士或有使用“外拍灯”的(是一种带着电源箱的、让助手举着的那种功率较大的闪光灯),那就离不开外置测光表了。
[心民 编辑于 2009-05-01 23:54]
北京的五棵松器材城很容易买到“柯达灰板”八九十元两张一套,好好选可以买的质量好的。外地很多城市没有专业的摄影器材店,可以到淘宝网上看看,支付宝付款或许还好吧?
灰板和测光表不是所有时候都在使用,是在如下两种情况使用:1、光线复杂,主体与背景光比很大;2、色温特别:比如室内灯光。

看不见多少人在使用灰板,不说明灰板不重要。我看见无数专业摄影记者,拍出来的室内会议画面色温很不准,他们甚至不懂如何更准,无数人不求甚解,不能说做法就对。

再说了,过去时代没有测光表,全凭眼睛估计,经验第一,也产生了很多传世之作,以此否定测光表诞生无用么?以此否定自动曝光无用么?——争论这些就没有意思了。

我是说,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要学会利用,使你更方便快捷。我这样说一点错也没有,而且一点也不违反135相机的灵活快捷。数码时代越是讲究的摄影师,越尊重最佳的原始采集,后期处理才能更有空间,最终的效果必定比仅仅靠估计、仅仅靠经验来得成功率更高!

以为用了灰板和测光表,就降低工作效率,那只能说明使用得很不熟练。

问一个问题,请孺版说说:你如何在室内低色温环境拍摄到色温准确的画面?介绍介绍你的方法好吗?

再问一个问题:以我的例图前两个为例(酒杯和咖啡杯),如果都是长明光不是闪光灯灯箱,你如何确定曝光值?

  
[心民 编辑于 2009-05-02 11:04]


引用:
原本由 孺子 发表
我知道,有很多方法可以让我完成心民老师所布置的作业,灰板和测光表当然是其中之一,但我也说过,这不是一个技术性的观点,因此没必要花时间去从技术层面研究,我只是从现实角度向初学者提供多一种经验的选择而已,如果心民老师非要跟我辩个孰是孰非的话,我只好就此闭口。
但我还是要向初学者说一句:不是非花不可的钱尽可能不花。呵呵,毕竟大家发烧不容易。  



你误解我了,我是简简单单的原因:这是纯技术讨论,不属于观念范围。测光当然有很多方法,技术上说:只有灰板或者测光表才更准确,把这个告诉初学者是个大好事,可以只用灰板代替测光表,这样花不了几个小钱(八九个人可以分享一套百元灰板,灰板面积手掌大就足够,我的学生就有这么做的,小小一块灰板都觉得很方便好用)。灰板尤其在白平衡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测光表的使用也属于纯技术上的需求,我们的发烧友比我们想象得更有钱,不足千元就有单一功能的入射测光表,两千多元就能拥有1°点测光功能,而且拥有了闪光测光功能(这是影室灯箱摄影不可或缺的功能),现在很多学摄影的人特别喜欢人像摄影,自己在家里支起一套灯具,千元三灯便携式,就必须有闪光测光表。

拍一张看屏幕,觉得不行调一调再拍,再看看屏幕,如果还不太行,就再调一调,这就是很多目前摄影人采取的方法!

总之,应该告诉初学者,数码时代灰板真的特别有用,如果不考虑钱,测光表一定会给你带来更好的结果。我不是为了争论而争论,是为了把最好的技术方法告诉大家。别让“数码时代不需要灰板和测光表”的观点流行起来,那真的很悲哀!
引用:
原本由 孺子 发表
既然是纯技术讨论,我就不掺和了,呵呵  


为什么呢?希望你也介绍介绍你的方法给初学影友啊?
第四贴上传了(2、3、4贴都在北京版):
http://www.photofans.cn/forum/sh ... &threadid=44334
引用:
原本由 意境 发表
看了好几遍了
这4部分都收藏了
测光表还没有上计划
先上灰板
不偏色的灰板对俺是个很大的难题
非常感谢心民老师
辛苦了  



确定是否偏色的过程有一点复杂:在准确的色温下拍摄灰板,在电脑里测量它的RGB值。

我去市场上看了看,发现好的灰板品种很少。美侬的不错,比号称的“柯达原装”更不偏色,那原装的有点偏黄(RGB红绿蓝三原色中,蓝色最少,说明黄色多)。
如今市场见到两种灰板,一种国产美侬,一种说是柯达原装,不过我简单测了一下,柯达的偏黄(RGB的蓝色缺少10个以上),不太适于做白平衡参考(如我第三帖里说的灰板和白平衡的关系)。美侬的微微偏青(RGB的红色缺少三个左右),基本满足要求。

具体挑选产品,有作广告之嫌,可是没办法,有话只好实说。(下面的图里,右侧的是美侬,左侧是柯达,同时放在柯达的包装上。具体测试不是在商场里做的)


引用:
原本由 xldd 发表
引用:
原本由 心民 发表
如今市场见到两种灰板,一种国产美侬,一种说是柯达原装,不过我简单测了一下,柯达的偏黄(RGB的蓝色缺少10个以上),不太适于做白平衡参考(如我第三帖里说的灰板和白平衡的关系)。美侬的微微偏青(RGB的红色缺少三个左右),基本满足要求。

具体挑选产品,有作广告之嫌,可是没办法,有话只好实说。(下面的图里,右侧的是美侬,左侧是柯达,同时放在柯达的包装上。具体测试不是在商场里做的)
   



您好!这种能买吗?  http://item.taobao.com/auction/i ... 202f.jhtml?cm_cat=0

    另外测光表找到08年8月买的一个二手没过保的,是否可以买还是买新的。

    谢了!
  



二手的测光表需要和新的表作对比,否则别轻易买。你说的淘宝,我不了解,我很少网上购买需要挑选的物品。我只在网上买软件和书。
引用:
原本由 xldd 发表
买了世光758D,感觉在屋内闪光灯测光很方便.....拍外景好像与照相机内测结果差不多,还不会用请老师讲一下世光758D的用法  


如果你拍摄光线很均匀的景色(见下面图1),当然相机测光值得信赖。相机测光是测量物体的反射光,深浅面积均匀的场景,正符合了相机测量后的均衡计算,也就和外置测光表测量入射光的数值差不多;

但是,我们大多数拍摄的题材常常不是图1的光线,而是逆光、侧逆光、大光比的环境更是烘托气氛的主要采纳场地,比如见图2,这样的光线如果自动曝光,将是:ISO400、1秒、f4;实际上使用1/30秒曝光的,这就是使用了测光表,可见自动曝光会过度曝光5级之多!

再看看直方图,图2的直方图多么“可怕”的偏向了左端,如果单独看看直方图判断曝光如何(图3,把图片挡住只看直方图,你如何判断?),一定认为曝光严重不足,然而事实怎样呢?主体曝光却是非常恰当,大面积暗背景欺骗了相机测光表,也欺骗了喜欢看直方图拍照的人(主张这样拍照的人基本属于误导)。这给看直方图判断曝光恰当与否的人再次一个警钟!“别迷途在直方图中了!!”

测光表的用法确实需要辅导,手把手教几次,和老师一起实践几次,学习效果立竿见影。简单说,入射光的奶泡是一个球体,它的角度应该与被摄体的球体方位相接近。如果还想简单使用,就把奶泡对准光源方向测量即可。  


[心民 编辑于 2009-06-30 09:29]
[心民 编辑于 2009-06-30 09:31]
[心民 编辑于 2009-06-30 11:46]






引用:
原本由 xldd 发表
  谢了老师!
  看了说明不好理解,按您的方法一点点学习掌握,说明讲的看不懂,中艺老师就一讲而过,更多的用途也不讲。  



你是指“说明书”?那确实有点繁琐,不过只要记住:光线复杂时外置表才最准。就比如,你拍摄一位站在窗前的人。除了脸的一半接受光线,其它都是暗的,包括背景也是暗的。自动曝光依赖相机的测光表,一定曝光过度。这时你把测光表放到人物脸的前面奶泡对着相机测光,你会发现按测光表的数值拍摄的画面,人物肌肤非常自然,层次丰富。试试吧,多用必受益!


[心民 编辑于 2009-07-03 08:59]
引用:
原本由 xldd 发表
  谢了老师!
老师: 一半接受光线,一半是明部在侧逆光情况下,是以受光为准在对暗部补光,对吗?还是在测入射光.....后用闪光补光。
[xldd 编辑于 2009-07-01 19:05]  



前一半话我没有看懂,“明部”指什么?“受光为准”什么意思?
引用:
原本由 xldd 发表
引用:
原本由 心民 发表
引用:
原本由 xldd 发表
   



     我是指人在明暗处或窗前,是不是先对受光脸部测光,然后在对暗部测闪光灯入射光.....对吗?
    对580闪光灯还不太会用,用闪光灯M挡不知道到多少合适,刚学原先是用自动。前几天美国一个摄影师夫父讲课,在实拍室内、室外拍人像时都用世光580D,拍后我问他测光的白奶泡为什么不拧出来…他讲拧出来在室外不准,是全方位光反射光…并说能只相信浏测光表…




测光表的奶泡使用有很多方法,写起来一本书,哈!慢慢体会,多多使用,反复试验,宁不宁不出来测光角度差异很大,目的不同,用法不同。美国夫妇的做法我认同,数码摄影离不开外置测光表,经验只是更细微的补充而已。复杂的光影环境,经验的失败率超过50% !
引用:
原本由 D镜头摄影 发表
从昨天晚上到今天上午,花了很长的时间看完了心民老师的四个帖子和全部跟帖,受教良多。
心民老师关于使用灰板控制白平衡的方法,是我完全赞同的,因为这是最科学的方法。但在实际应用中,有时会受到具体条件的限制,例如我喜欢拍摄舞台,但很少有机会在演出前到舞台上要求灯光师为我打开灯光让我拍摄一张灰板,而更多的时候,舞台灯光千变万化,很难用一个灰板的拍摄就包打了天下。在这种情况下,就只能在后期RAW解压时来具体处理了。我的方法是找寻画面中是否有接近中性灰的色块,很小也行,最常见的是演员穿的白衣服,只要白色衣服没有过曝溢出,就可以用那个白平衡的吸管在上面吸一下,再看看整体效果,做一些微小的调整就可以基本搞定。我的感觉是,白平衡不一定要精确到1度,10度左右的变化是很少能被人眼觉察的。套用一个PHOTOSHOP里的词汇,人眼有比胶片和CCD以及CMOS大得多的“容差”,对色温的敏感度要低很多,这就是我们在剧场里观看传统戏曲演出时并不会觉得舞台上是黄乎乎一片,而未做色温预先处理和后期处理拍出的照片却是一片黄乎乎的原因。
在此我想请教一下心民老师,不知道各种不同品牌的灰板在用来进行白平衡设置时,导致的不同色温数值差大致在一个什么样的范围?谢谢。
  



舞台摄影没必要把色温搞得那么精确,这与广告摄影、新闻摄影还是两回事,使用RAW回家慢慢搞,调成摄影师认为适当的色调就OK。但是聚光灯下的测光往往利用1°测光表远距离测量演员的脸,会很有帮助!相机上的点测光面积太大(镜头不常用500mm吧?),鼻子眼睛头发囫囵吞枣一把抓,所以相机点测光测量远远的演员脸部很不准。

至于灰板的偏色,我没有深入测量,这帖子前面我说过不同灰板的差异,还真希望有人来做这测试的事。不过,市面上的灰板千差万别,色调差异很大,我在专用的三基色光下面拍灰板,然后测量RGB的数值,也就这样大概齐,做法基本靠谱,没有深究。


[心民 编辑于 2009-07-21 11:01]
引用:
原本由 D镜头摄影 发表
引用:
原本由 心民 发表
问一个问题:你如何在室内低色温环境拍摄到色温准确的画面?介绍介绍你的方法好吗?

再问一个问题:以我的例图前两个为例(酒杯和咖啡杯),如果都是长明光不是闪光灯灯箱,你如何确定曝光值?

  
[心民 编辑于 2009-05-02 11:04]  


我再来回答一下这两个问题。
1、在时间允许的情况下,我会找张白纸,先拍一张,做一下手动白平衡;时间不允许的情况下,我就这样拍了,不管如何设置什么白平衡,前提是拍摄RAW格式,解压时第一张我会对玻璃杯上反光部位不是全白又接近全白的部位点按白平衡吸管,第二张我会对白纸上不是完全白透的部位点按白平衡吸管,再根据效果进行一些微调。如果拍摄的不是需要完全还原的文物,这样足够了。如果确实是文物,我想多用半分钟做一下手动白平衡是完全值得的。
2、如我前面所述,使用向右曝光法,又快又好,绝无问题。  



有人回答真是好极了,那么我们继续探讨:

第一问题,确定白平衡需要在画面里拍摄一个参照物,你是用白纸,我前文的回帖中说过,我也赞同使用白色的,但是我使用测光表的奶泡,这样比白纸来得更柔和,最关键的它是真正的白。球状物体总有未曝光过度的位置,这样软件解开RAW时,吸管点击的点更加靠谱。如果用白纸,更不如用灰卡来得令人放心(掏出白纸和掏出灰卡的速度有很大差别么?)。还有就是有人使用白纸做“自定义白平衡”,更不如拍一张灰卡来得简单快捷。这些都在我这个四大帖子里的回帖中讲过了(具体在哪个位置回帖忘了)。

第二问题:你说向右曝光,那是要有依据的,向右的参照数据是什么?肯定要在有这个数据后,才能讨论在它的基础上向右一点还是不必向右。这个数据怎么来的?相机平均测光?经验估计曝光?相机点测光?没有基础数据,何谈什么“向右”呢?我这个第二问题完全不是问是不是右啊左啊,我正是问:如何得到基本的曝光数据?以此来说明,在这样复杂的光影场合,测光表的入射光测量是多么的重要!——我们离不开测光表!

至于测光之后,是不是向右,还是左右都不偏离地按数据直接曝光,那就是另一回事了。


[心民 编辑于 2009-07-22 08:37]
[心民 编辑于 2009-07-22 08:41]


引用:
原本由 D镜头摄影 发表

引用:
--------------------------------------------------------------------------------
原本由 心民 发表
1、使用RAW格式;

2、拍照之前,在同样色温下,拍一张灰板。就行了,相机使用什么白平衡设置都无所谓,尽管拍去好了。换了环境色温,就再拍一下灰板。

3、后期处理:把RAW文件调入PS的Camera Raw窗口,调入相机自带的软件窗口也可以。软件都有一个“白平衡吸管工具”,先对准那张带灰板的图片里面的灰板点击一下,瞬间白平衡搞定!然后把它的色温数值应用到其它同一场合拍摄的图片,批处理,白平衡就全准确了!
——上述方法不适合JPEG格式的拍摄。话说回来,玩到一定水准,怎么还会有人不使用RAW?



--------------------------------------------------------------------------------

其实这个方法也可以使用于JPEG格式的照片。在PHOTOSHOP的CAEMRER RAW设置中设置一下,让它也能处理JPEG格式就行了。当然,按理来说,这种调整应该是有损的,但也还是能很快校准白平衡。
   



哈哈,D大哥在这里实在是想当然了!

现场拍一张灰板,比如使用日光白平衡拍摄白炽灯环境,回家进入Camera Raw插件中,使用吸管点击灰板,只能使用RAW才有用,轻松校正色温问题;而使用JPEG文件,对准灰板点击白平衡吸管,结果完全不靠谱,色彩甚至吓死人。这就是我为什说,使用RAW不必考虑相机的白平衡设置,拍JPEG则必须在拍摄时把色温设定好。
综合回复“D镜头”大哥:

我是慢慢向上看,才看到帖子里你关于“向右曝光”、“直方图重要”、“不用测光表”等等长篇大论。我俩这么高谈阔论,相信没几个影友喜欢看了。以后我们有机会,当面讨论吧。

这里我只简单说两句:
1、向右曝光我们在三四年前就提倡了,是为了控制噪点,尤其是在弱光摄影。但是,是不是向右要根据具体情况,直方图正好到达右边顶点,这你可要小心,相机的直方图很粗略,很不准确。你既然打开了高光溢出闪烁警告功能,这就是最简单的判断了,和看直方图无关(此时相机上的直方图到不到顶点,有时还是看不出来)。

2、直方图在具体拍摄照片时,如果不看画面,你能判断曝光好还是不好?见下面图片,你如何判断,在现场,就以为可以继续向右,事实上,没有什么向右的空间了!

3、你不用测光表,而是用拍拍看看,再拍拍、再看看,甚至拍一卷冲洗出来,包围曝光再看一看,这经验在我们摄影人很穷的时代(91年我从中国摄影家协会下海拍广告那时候)都这样做,后来都用测光表,而且使用4x5底片时,一定考虑拍几张波拉片。你不能说,使用了更有效率的方法、更准确的做法是不必要,你使用那些“笨法子”做的不错,而我不能把这作为标准动作推荐给学员,使用了好法子的人,没做好,不说明技术手段错了,只说明具体的使用的人的问题(两天拍十张还失败了,那样的人确实也少见!)。

数码时代,很多人以为,曝光有点误差,后期可以补救,您使用的不精确的方法,就需要很多补救。不过补救越多,画质损失越大!家乐福的产品摄影印刷画幅很小,不精确的方法可以应付他们的要求,却不能应付所有行业。他们产品图片我看过,几乎全是平光摄影,不要特别的光影效果,不要变化多端的影调(逆光、侧逆光做主光,点光源做主光这些效果完全没有),因此,多拍几张看一看,以后估计着自己灯具的距离,就可以完全应付,这,我完全理解,效率很高,我赞同这样做,有效就是好,方法不是最重要的!


引用:
原本由 D镜头摄影 发表
引用:
  


这个问题说实话我没有深入研究过,我好多年没拍过JPG了。但我也帮别人用这个方法校准过JPG的片子,结果倒没有感觉到是完全不靠谱或者吓死人,但肯定是需要结合CAMERA RAW中别的调整工具做一些调整的。其实这也很容易理解,CAMERA RAW 做出来就是解压RAW的,它调整RAW色温的算法肯定是与调整JPG色温的算法不一样的,这样调整JPG,其效果逊色于RAW是当然的,画质肯定也是有损的。但这毕竟也算是一种方法,在很多情况下,也还可以算是一条校准色温的捷径。其效果当然不能和RAW相提并论,其实这也正是我们都在极力向摄友们推荐使用RAW格式的一个重要原因,不是吗?呵呵?  
  


哈,我说的恐怖,是一种夸张,意思是“真是很难看”!也就是说,如果色温设置不对,JPEG文件几乎无法挽救,永远不可能真正色彩还原。您不拍摄JPEG,所以还是实践了再发表观点,我可不敢不真正试一试就发表宏论,学员都是成年人(有将军,也有高级白领)一个赛一个聪明!

为此我传上来几张图,说明这个问题,也说明RAW和灰板一起工作是多么方便!如果没有灰板,找到画面里真正的黑白灰,往往不容易!也就不可能校色准确。很多场合,还是尽量让色彩准确还原比较好。即使是RAW,点击吸管比手动改变色温来得方便、快捷、效果更好看!

几张图片请见下面的链接:
http://www.photofans.cn/forum/sh ... 1013320#post1013320


引用:
原本由 52摄影 发表
学习...白平衡设置有人说用白纸,有人讲用灰板,请教各位老师,哪种更精准?  


使用灰板后面的白板最精确,这用于“自定义白平衡”很容易被相机识别,比灰板灵敏。但是我这个帖子专门就是不建议大家做自定义白平衡,因为太麻烦,而且定义了半天,不过是为了JPEG,对RAW无所谓(前文说了,RAW不需要特别去设定白平衡,随便什么白平衡都可以)。使用灰板很利于RAW的后期色温校正。
网友问{:4_298:}他发到了我在本站的站内信息中,这里公开回复)
有一个问题请教:灰卡具体的使用是怎么样的?M档是手动档不能测光,如果用光圈优先模式并点测光,将灰卡放置在拍摄物相同光照下,定下了一个光圈值后,根据曝光补偿就会测出一个快门值,那我的曝光补偿该如何设置呢?是一般放到标准值测,还是根据实际情况先用“白加黑减”的原则判断设置在负1-2或正1-2档曝光补偿上测光呢?

心民回复:
说起来还是测光的基本知识:1、手动曝光模式M当然可以测光!在测光时,相机取景器里面的下端,有一个电子指针随着镜头内容不同和摄影者改动光圈或快门而左右移动着。你将指针调在中间就说明这是相机测光表的建议;如果故意向右调整,就是你希望比测光表的数值再多曝光一点,如果故意向左,就是你希望比测光表的数值再少曝光一点,这就是手动模式测光的特点。

2、使用光圈优先,自己定好光圈,测量出来的快门速度,是相机测光表给你的建议数值。如果你希望得到这个值,那么这样做比使用M挡测光来得快。

3、如果使用光圈优先点测光,测量灰板,得出的数值就是此时光线下的18%灰的标准曝光值。记住得出来的快门速度,转而使用M挡,就等同于使用外置测光表的入射光测光方法得出的数值。显然,使用外置测光表,让奶泡对准光源或者相机,测一下,马上得出应该使用的光圈和快门速度,来得快捷、准确,比使用灰板来的不知简单多少!

4、使用灰板测光需要让相机设在点测光,灰板的角度要和被摄体受光面相同,或者对准主光源的方向,然后测量灰板,此时只要点测光区域完全落在灰板里就OK。灰板使用相当有技巧,它的角度非常重要,一句两句说不清啊!所以我建议使用外置测光表,来得非常简单。

5、测量灰板不需要做曝光补偿,测量后,使用M挡,你可以按照刚才的数值曝光,也可以故意多曝光一点或者少一点。相机上的曝光补偿,是给自动曝光用的,对M挡毫无影响。所谓“白加黑减”不是用在这里说的。

以上对于已经入门的摄影人,会觉得非常简单,非常非常基础的知识,我反而有点不会说了。希望这样说,你能明白。


[心民 编辑于 2009-10-29 22:27]
引用:
原本由 erdeng 发表
数码时代了,用不着那么麻烦了吧,拍完也能看到大致曝光,实在不行还有强大的PS啊!  


就是针对你这样说话的人来开这个命题的。靠PS?恕我直言,这样说话的人,说明不懂PS。
引用:
原本由 金土地 发表
看完了帖子,很受用。不过在各种光线下,比如逆光顺光侧光等,重复测量灰卡还是比较麻烦的。特别是外出,容易惹人眼球的,有如坐针毡的感觉,呵呵   


灰板主要用于白平衡,测光最好使用测光表。用熟了,非常快,关键是非常准确才是目的!如果怕麻烦,那就蒙着玩呗,你说是不是啊?我在另一个帖子的456楼给你回答了。
http://www.photofans.cn/forum/sh ... t1617280post1617280
引用:
原本由 xldd 发表
   学习了老师讲的好!
  世光758D测光表有很多功能,也看不懂!只是用反射及入射,别的都不知怎样用和在什么情况下用,说明书看不明白。老师有时间讲一下....  



能测出来入射或反射的数值就够了,我也不关心那么多功能。
引用:
原本由 大漠驼铃 发表
引用:
原本由 心民 发表
引用:
原本由 xldd 发表
   学习了老师讲的好!
  世光758D测光表有很多功能,也看不懂!只是用反射及入射,别的都不知怎样用和在什么情况下用,说明书看不明白。老师有时间讲一下....  



能测出来入射或反射的数值就够了,我也不关心那么多功能。  


请教心民老师,世光L308够用吗?毕竟便宜一半还多呢  



只有入射光测量,没有点测光测量反射光,那么远景怎么办?所以我觉得308很不够。如果只是艺术人像摄影,它就基本够用了。
引用:
原本由 jackphoto 发表
心民老师。。。测光表必须准备的,请问屏幕色彩校正仪用处大吗?谢谢。。。。  


很有用!如果你经常输出,制作放大照片,就一定要做相关的色彩管理。不过可以请测试公司上门服务,他们上门为你做屏幕校正,每次不足百元,比自己买个三千元的校正仪合算(太低端的也不好吧),半年校正一次就行。


[心民 编辑于 2009-12-11 17:47]
引用:
原本由 jackphoto 发表
谢谢心民老师。。。总是这样诲人不倦!  


不是“毁人”就好,又要让你花钱了,因为我刚刚打听了几家原来提供上门服务的公司,都不做这业务了。因为蜘蛛校正仪越来越便宜,很多人自己买了。真不怕麻烦。我原来的CRT纯平请他们来矫正过,后来使用艺卓液晶显示器(19寸,不到一万元),三年来没做过校正,效果一直很好!
引用:
原本由 假摄 发表
这也是我很感兴趣的事,请心民版主推荐一款比艺卓19寸低一档次的显示器,心里觉得花1W元买一个19寸显示器有点犹豫。谢!  


请看看这个网址,我正在关注这个问题(性价比)。针对显示器,我很关心色域,即“色彩空间”。这款飞利浦超过100%,物美价廉!NEC的也有很不错的。

http://product.pcpop.com/000132243/Features.html  

http://www.pcpop.com/doc/0/409/409486.shtml  




[心民 编辑于 2009-12-12 22:50]
引用:
原本由 f63 发表
灰板好用,确实。
问题;我用测光表对主体测出的数据与相机点测的数据相同(环境光)。在同一个画面中(人物、风光)主要测什么位置,高反差画面测什么位置,近景和远景测光有何不同。谢谢。  



测量物体的反射光,你用相机的点测光和用测光表的点测光,测量同一位置,当然得出数据相同啦!如果这个物体是人的皮肤,不是18%灰板,那么一般而言,使用测光表的入射光测量法,得出的数据将有不同。因为我们的皮肤并不是严格的18%反光率。

同一画面测量什么位置?看来你还是在问“反射光的测量”,那么,这就是很讲究的事了。我建议你去看看《亚当斯论摄影》(中国摄影出版社翻译出版),里面亚当斯讲到了如何运用点测光。我这儿说起来,文字就太多了。因为你必须知道什么是“分区曝光法”。

使用入射光测量法拍摄人物,测量起来比较简单,将测光表放在模特身旁,奶泡对准相机方向即可。
引用:
原本由 路漫漫 发表
一气看完,受益不浅。曾经背着灰板跑了好久,始终用不好,看来现在又要放回包里去了。
请教老师们,有个困惑:现今每个数码机里都有测光表,反射式测光表。拿一个顶级相机来说,机内测光表和另买一个独立的反射测光表的差别是啥?
为什麽机内测光表性能一定要差?或者说,差在哪里?

  



这个帖子分作四帖,你要看完啊!看看第四帖(举例的黑衣白衣拍摄)就明白“入射测光”和“反射测光”的不同了。大多数情况,入射测光更准确再现真实明暗:
http://www.photofans.cn/forum/sh ... &threadid=44334



[心民 编辑于 2010-05-05 10:21]
引用:
原本由 山姆孙 发表
听心民老师的课受益匪浅。

另对于灰卡,学生一直认为并不神秘,它就是点测光、曝光锁定时用的,而白平衡概念掺乎灰卡用途我认为本身就是个学术错误(哪怕纽摄的老师也这样说)。
灰卡就是测光用的,白卡才是白平衡用的,前者用来寻找正确的明暗关系,后者用来还原正确的颜色,不能因为“白平衡”一词被滥用就误导了无数摄影初学者。  



任何人手里的白板,都不是白,而是灰的!你一定要明白,我们不是说18%的中灰,那是用来测光的,其它灰板都不能用来测光!而所有的灰板(你说的白卡也属于这里面的“灰”!),都是可以用来测量白平衡的,因为它们的R\\G\\B三个数值完全相等(差异仅仅在具体数值不同罢了),你说的“灰卡就是测光用的,白卡才是白平衡用的”,这才是典型的错误概念,是只知其一不知其二。

我们是通过CR窗口还原色彩的真实,不是在现场做自定义白平衡。我的关于灰板和白平衡的帖子里第一楼就说过,白的也可利用CR,比如测光表上面的白色奶泡。但是一般的白纸不行,A4白纸有荧光粉,用它来测量白平衡,色温不准!所以我推荐“爱色丽”卡。

参见我的帖子:
http://www.photofans.cn/forum/sh ... 0&threadid=2253



[心民 编辑于 2010-10-12 09:05]
引用:
原本由 电熨斗 发表
“PS水平还不懂图层和通道的多种用途”这是最令我苦恼的,我也算学过ps一点,可都是抠图文字特效那种告诉你参数,自己去点那种,对摄影毫无帮助,网上到处都是,可专门针对摄影后期的也很少,外地也不能到您这来学习,若是心民老师能推荐本好书,将非常感谢,在此先谢过!  


心民回复:
坦率说,我的PS技术和目前书上说的都不同,我每张图片都离不开通过Camera Raw插件创建“智能对象”,然后配合通道和图层蒙版。这是我主要调整摄影作品时的手段。我认为我的处理手段是:保证层次丰富的并且最无损的手段。没有书在这样讲啊,等我出书就有了,嘿嘿,还不知哪年哪月,我没有精力做,我也不炒作自己。

回想起当初有一本书不错,但是老了,叫做《WOW!BOOK》。这书我读后觉得很全面,但是智能对象方面讲得还是太少!但仍然是一本好书,值得好好看。我推荐给我的学生,但是学生们都觉得看书太累,还是花点钱听课吧,所有问题当场就解决,听我的课,知识当堂就明白了。所以,能把厚厚的书看进去的人,这个时代应该属于“另类”了,比如我。

下面是封面,从CS开始讲到CS4,没有CS5,不过CS6软件快出来了,我见过试用版了,对应的书会慢慢出来,但是懂得了CS4就很够用了:
  
[心民 编辑于 2012-02-20 18:30]






引用:
原本由 紫光 发表
请问一下学习给相片做,看书的话,是看《WOW!BOOK》还是 流光显影那本讲的能好点,还是两本都要看?先谢谢了  


多买几本书吧。书多了,没坏处。

大多数使用入射测光法。何时使用反射测光呢?拍摄远距离风景,而且高反差,而且你站在光线和远处的光线有很大差异的位置。使用入射测量法一般是奶泡升起,让奶泡受光角度和被摄人的脸相似(把这两者都理解为一个球)。纯粹逆光时可以考虑不升起奶泡,使用外拍灯补光时,也往往不升起奶泡去测光。这里面还有一些使用经验。我在北京搞过两次《测光表的使用》免费的讲座,如果还有十个以上想了解测光表的多方面使用,可以自己组织,人数够了就联系我。

你这么用心啊?我还没有对测光表这样用心考虑过。总之,有了“入射测光和1度反射测光”这两个功能就行了。
按你的提问顺序我简单回复:
1、不需要什么中灰点;
2、奶泡不是18%灰,是中性的灰(不偏色的,就是中性的,也叫做“消色”),反光率应该不低于40%,但是仍然可以作为白平衡工具使用。灰板没用了。
3、十几年前的测光表,或许不太准了。
4、我没有很好的方法测量测光表的精准度。我总是带着两个新的表(他俩数值相似),和第三个做对比。
5、五级就是暗区和亮区相差五级快门速度。比如最暗区是1/15秒(ISO和光圈已经固定),此时亮区1/500秒就是相差五级,这样的场景不算高反差。超过了,就当做高反差对待,数码相机在高反差场景下应该拍摄两三张不同曝光的画面(当然离不开三脚架),有人用自动包围曝光,我不用。因为相机测光本来就不是按照现场中间值曝光的。很多人以为多区测光就能获得中间值曝光,这是错误观念。按我说的拍(见帖子《风光摄影心民是如何曝光的》),后期处理可以得到非常丰富的层次。
6、世光758D操作简单、防水、防尘,比德国高森的好,比肯高的也好用(肯高的原来是美能达的,我原来就用美能达的好几种。挺好用,就是繁琐一些,不防水防尘)。我不了解L-558,如果如你所说,就买558也可。什么“9组记忆,多点平均”之类我根本不用,我认为我自己控制曝光点,才是可靠的。

是啊,由于本论坛没有了“关键字搜索”,就很难找到那张照片了,如果原来,就搜索“点测光”,一下子就都看到了。可惜现在的论坛没有了搜索帖子里关键字的功能!我自己写的帖子,极少数留有底稿。

对,就是这张图,有心人把我的帖子做了整理,可以帮我出书了,哈哈。

图中红圈是佳能或者尼康相机的点测光区域。不同相机或有不同,所以画了两个圈。而测光表的1度点测光就是那个脸上的蓝圈。可见,相机的点测光经常(多数场合)不准的,除非使用很长的镜头用来做相机的点测光,那份笨重,干嘛还不用外置测光表呢?


新开一贴,给了链接:
最常用的后期手段——图说“分区处理”

还真的不太懂。不过我想,这些词汇你懂不懂一定不妨碍你的后期处理,更不妨碍你的拍摄。拿出更多精力做更有意义的事吧。人生只有三万天,浪费一天少一天。我只剩一万多天了,你还剩多少,朋友?

我用的没出过问题

非常抱歉,测光表话题,我会抽空写写。这次不要“跳票”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评论 (0 个评论)

facelist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 立即注册


关键字:


起始时间:
截至时间:

PhotoFans摄影网© 1998-2024 ( 京ICP证040606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0587号 京网文[2020]4675-862号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