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注册 登录
PhotoFans摄影网 返回首页

心民的个人空间 http://bbs.photofans.cn/?48821 [收藏] [复制] [RSS]

博客

学摄影用胶片拍摄,效果更好!(有问必答,不断更新)(八)

已有 150391 次阅读2011-5-22 12:07


你说的“取景放大器”是指对焦放大镜吗?那可太需要了!配合冠布,做精确对焦。另外,正像取景器的好处也不少,不仅仅是构图更快,主要是低角度取景更节省体力。

给你回复了,请见下面的链接第42楼。
http://bbs.photofans.cn/forum.ph ... ;extra=#pid14215017

没有什么推荐,因为,至今还没有遇到很理想的。我用美国的一种,后来我看到国产的也不错。但是都不够理想。美国的“套袖”设计偏高,操作有点累;国产的暗袋拉锁设计太别扭,不易使用。

图片是我办的"大画幅胶片摄影讲座"中,大家在给显影罐安装底片,学习黑白底片的冲洗。


拍摄人像使用中画幅胶片?当然是120单反相机好用了。高级的哈苏,其它的有勃朗尼卡SQ-Ai,玛米亚RB67或者RZ67。

可以,80和150头常用于拍人像。不过我不用哈苏,我觉得哈苏有点娇气。反正拍摄人像也不需要那么高的分辨率和锐度,所以我用勃朗尼卡。拍摄风光,才对分辨率和锐度要求很高。但是风光胶片摄影我用大画幅或者612宽画幅,回头玩617。



初学者,使用黑白负片更好。使用反转片的好处是:逼迫你严格的曝光。但是,更多的曝光技术却难以得到训练。黑白负片的好处是你有更多发挥的空间,可以通过曝光和显影的控制,获得更多对于影调层次的了解和训练。反转片在高反差场合是不拍照的,如果拍,就要放弃很多区域的层次。而黑白负片可以记录十几个区不同亮度的层次(真可怕,很多摄影师以为底片只能记录十个区)。

我在给初学者讲授黑白负片的曝光和显影时,让大家更多的做到严格的层次控制,这样学出来的“初学者”,几天后就不再是“初学者”,练就了一身真功夫,更懂得严格的曝光和多种显影方式的重要性。必须自己来手工显影,配合不同的曝光方式,这才能做到真正的层次控制。反转片只能把冲洗交给“标准工艺”冲洗,几乎没有后期控制空间,所以我不建议使用反转片。

最近刚刚结束了一期黑白胶片摄影讲座,大家更加理解了摄影的控制,通过黑白影调懂得更多的画面结构关系。请看下面帖子链接,里面有不少这套课的花絮图片:
http://bbs.photofans.cn/thread-768857-1-1.html

在网上购物,就是有很多风险。不能提前摸摸,看清楚磨损程度、镜头是否干净....否则我是不敢买入相机的。你的μ2是很好的相机,只是小心使用,它不太皮实耐用。我用135只是人文摄影,我更喜欢康泰时的,不仅皮实耐用,成像也是世界一流。比如T3和G2,G2比较大,能换镜头,非常专业。这两种都是旁轴相机,我喜欢旁轴的,快门声很轻,体积比较小。G2的镜头也是135相机中第一流的蔡司镜头。哈苏Xpan是我非常喜欢的135相机,除了价格贵一点,几乎没有缺点:成像世界135最佳、宽画幅是我的最爱、皮实耐用、非常可靠。

120相机主要是用在人像摄影,尤其是正方形画幅的相机(哈苏或者勃朗尼卡)。不过,我使用“豪斯曼”612画幅的宽画幅相机(也是120底片),就主要用来拍摄风光。当然喽,拍摄风光,还是大画幅更好用。

你的问题,我看了很多遍,我来猜猜你的意思:
第一,自动曝光的相机,怎么能曝光更好?
第二,第一楼的黑白图的质感怎么来的?

心民回复:
第一,自动曝光相机,也就是说没有M挡的相机,坦率说,是不可能做到每张曝光都处于理想状态的!无论怎样做曝光补偿,都不如有M挡的相机更好!但是,抓拍时常常图个快,瞬间的画面 更重要,于是曝光上就常常不属于最讲究。黑白底片的曝光宽容度高很多,即使曝光不太理想,冲洗底片时的控制非常重要(我们必须手工冲洗底片,决不能交出去给别人来冲洗。黑白底片让别人给冲洗,真是很可笑的做法!那么简单的,又那么重要的步骤,居然让别人给冲?很多人还使用淘宝送出去冲洗黑白底片呢!)。之后就有两种路线可选:如果走“电子路线”,那么扫描时的技术很重要,然后是PS的技术(绝不是简单的曲线玩玩就行的,图层、蒙版等等技术都会用上)。如果走“银盐路线”,进入暗室放大,那么冲洗底片技术要求更高,放大技术也非常讲究,放大时严格的遮挡与加光比起简单的接触式印相要更复杂一点(很多人错以为“接触式印相”效果最好),最终可以在不太理想的曝光基础上获得比较理想的照片。——总之,最好是使用有M挡的相机拍照,拍照前用测光表认真测光。康泰时G2包括G1都有光圈优先、手动曝光模式。

第二,你说的那张图片的质感是胶片特有的,你使用胶片拍一次夜景,就会惊讶发现,这种质感轻松获得!使用数码相机拍完再做PS,怎么做都不一样。有人还去下载nik软件玩玩黑白,那都是小儿科,再怎么模仿,数码味道的“平滑”与胶片味道的“立体”也完全不同,别费那个劲了,拿起胶片相机玩玩吧。

黑白底片的简单曝光技术就是:高反差场景要照顾暗部曝光,就是多曝光,让暗部曝光充分,此时亮部曝光过度,过度了几级就缩短相应的显影时间,这需要摸索经验,绝对不是标准显影时间可以完成的,你送出去让别人给冲洗,谁也不会这样伺候你,他们是把一堆胶片放在一个机器里面统一冲洗,如果让人家单独满足你每个卷的不同要求(有的减少30秒,有的减少一分钟,有的减少一分半.....),那你应该加钱!本来自己做只是成本一元钱,你送出去标准冲洗变成了25元,提出特殊要求就变成了50元冲一卷,值吗?真有钱啊!很简单的冲卷技术,练习几次就全会了,不分什么专家不专家的!低反差场景也要另作处理(增加显影时间不等)。

坦率说,底片只有一片一片单独冲洗,才能叫做“最佳的控制”,这显然只是大画幅底片才能这样做,这也正是大画幅的几十个魅力当中的一个。如果整卷底片冲洗,拍摄的东西就要统一。比如遇到高反差场景,你或许应该使用低反差药液(除了减少时间还可需要特殊药液);如果曝光不足,就要使用提高感光度的显影液(D-76延长时间或者使用ID-68配方)。如果一卷拍摄不统一,冲洗无所适从,就是严重损失。这就是为什么120胶片相机要选能换后背的相机,就是为了针对不同场景换后背,后背里面都是同一品牌的黑白胶卷,回家要用不同的冲洗方法。你说的海鸥和富士69就是不能换后背的相机,喜欢那种相机就带两台,人生啊,不可能“轻便、好用、冲洗又好控制”这么多好事全让你摊上了!

扫描“技术”不是扫描设备好不好,而是扫描时的色阶和曲线控制;扫描软件有机器带的,也有专门的扫描仪软件。比如“银快”软件。

图层、蒙版去看书吧,有关这个知识,是一本厚厚的书,真不是帖子里能说清楚的。

听不懂你说的国外方法。 曝光不好、冲洗不恰当(不针对曝光方式冲洗,而都一样用标准冲洗,这就是不恰当),这样做还有什么更好的机会制作出高品质照片吗?记住,我是说高品质的,不是凑合的。

本人才疏学浅,只能坚持整卷拍摄一个风格。我的120相机一卷只能拍摄6张,针对超高反差的场景,我会一口气把这一卷拍完。给冲洗留下更好控制的空间。如果是135胶卷,灰暗场景和阳光场景,我也是分开相机来拍的,曝光方法完全不同(见下图,胸前是哈苏Xpan,侧跨一台康泰时G2。可见多背一台135相机,没啥不方便),为了就是后期冲卷不用标准的统一方式。你从国外学来的方法,就是分类扩印。那是因为摄影师把不同场合的、不同曝光(比标准值增加或者减少)的底片混拍进同一胶卷,然后统一使用标准显影来冲洗,会造成底片品质参差不齐,分类扩印也是必须的。但是,这都属于“挽救”,不是最佳品质。

胶片冲洗后使用扫描仪加上喷墨打印是数码时代的输出方法,这样做仍然能保留胶片本身的味道,和数码相机图片的味道还是很不同。它和银盐制作照片作比较,我看比来比去其意义不大。川菜和粤菜,哪个好吃?摄影圈今天就有两类人,喜欢扫描打印的人说细节更多;喜欢银盐的人说“有一种特殊味道”更好。我属于脚踏两条船的人。我有着丰富的银盐制作照片的经验,我喜欢银盐的未知性,喜欢每次制作效果都有差异,这样的照片一定更值钱啊!哈哈。我也很精通底片扫描后的PS处理,我有一套课程叫做《风光与人文的后期软件处理——丰厚的艺术手段和严谨的纪实把握》,颇受欢迎。所以,银盐制作和扫描+PS+微喷,我都喜欢。


有机会来我的胶片摄影课堂上学习,你才能懂得,首先是:拍摄要用不同方式;然后是:用不同方式做冲洗胶片的控制;最后才是:放大或者扫描与PS的控制。各方面都不能少,光靠任何一阶段都不够。

冲洗胶片的时间和配方,是根据自己不同曝光的方式来调整的。低反差场合和高反差场合,我们的曝光不一样;把这两种场合的底片分别冲洗,冲洗的方法也不同,这样,才能得到更好的底片,而不是任何底片都做统一方式冲洗。之后拿这些“更好的底片”才做放大或者扫描PS的工作。

你可以研读亚当斯对黑白底片做的前期分区曝光和后期冲洗技术。另外,三月初我将在上海办一个大画幅讲座,里面重点会讲到黑白胶片的品质控制。如果你真的想学,就来上课吧,你在浙江吗?请看下面帖子链接,这些曝光冲洗的讲解大概需要说一两万个字?http://bbs.photofans.cn/thread-768857-1-1.html


目前没有写书的打算。制作视频也很麻烦。等我不搞创作,隐居疗养,就玩玩视频教学。主要是如何控制盗版问题。

大画幅一套下来,可是比数码相机不贵。简单说说吧:

1,4x5机身,国产沙姆尼、申豪、frica价格就在四千至六千之间。
2、镜头,这才是费钱的地方,但是一般先买一只镜头用起来,施耐德90mm镜头,二手价格在三千至五千。
3、三脚架:架子加上云台,三千元左右
4、冲洗设备:显影罐、帐篷式暗袋等等,大约在三、四千。
5、扫描仪:网上卖的最好的扫描仪之一就是爱普生X980(V850),4400元(水货?),其他扫描仪都更便宜了,比如网上购入二手爱普生4870,只需要六百元。
——看来最低也要投入一万多元吧。但是这基本二十年不用更换,数码相机三五年就要更换,更换就难免浪费,不更换你又受不了(看看谁还想用佳能老5D,其实那1200万像素的画面品质,足够99%摄影人需求!!!)。

总之,你真的做起来,其实没有那么难,尤其是钱花的不算多啊。

V600不能扫描4x5底片。将来上了大画幅,这扫描仪就没用了。

三脚架不用买捷信的,据说捷信已经被曼富图吞并。曼富图三脚架也比较贵。我看金钟三脚架就行了。云台一定是三维云台。有一个比较好的组合:金钟640架子,配曼富图三维云台:MHXPRO-3W

这个问题,我已经在好几个帖子里回答过了。都看全,确实不容易,这里我再重新说两句:

第一、摄影人要懂得对胶片影调的后期控制,前期拍摄控制得再好,失去了后期的控制,也非常不爽!黑白底片拍摄后,回家按照需要的效果去冲洗,不一定是标准方式,这样可以让黑白胶片表现出十几个区的层次(尤其是大画幅底片)。而彩色胶片的冲洗只能做标准流程(图片社或者自己冲洗),几乎不能做任何冲洗的改动,一切标准化。加上彩色底片的层次表现力远远不如黑白底片,拍摄与后期处理(拍摄-冲洗-最终效果)之间没有什么手段。不仅彩色负片不行,色彩反转片就更不行!

黑白胶片的冲洗非常容易,你可以调整冲洗时间以及药液配方,这样可以让你的画面效果更好,其乐融融啊!

第二、以上说的是底片,一定要自己冲洗,至于说照片制作:自己买放大机制作黑白照片,有什么不现实的?这样做的人非常多!我打个比方:很多年前我有一位熟人的孩子得了白血病,住院了。在我们印象里,这是朋友们中第一例这样的病,感觉太少见。可是等你进入病房探望,喔噻!十几个病房里全是白血病的小孩子,这一大片叽叽喳喳的孩子们让我惊心动魄!所以啊,在家里放大照片的人也一样,千万你别觉得见到的很少,就以为真的很少?

手工制作黑白照片有着无法比拟的特殊画面味道,吸引着很多人去做,制作技术也不复杂,我在一两天就能把一个生手教会,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需要的房间也不要很大,六平方米足够,有大的更好。放大机也不贵。低级的几百元。高级的机器按照经济实力去买(高级的有四五万至几十万),发烧友的热情还是不能低估!另外,还有很多出租的暗室,如果自己很少放大(一两年也就一次),就租用。

如今,更多人还是扫描底片,放大是艺术微喷。效果也是不错的。

你洗的照片不好看,我的建议是:

第一、如果你不会PS,那不如直接使用相机JPEG。看得出,你不太会PS,更不太会使用RAW文件做PS。这需要学习。

我来说两句RAW的CR窗口调整:任何时候不要提高饱和度,动一动曲线的暗部,不要轻易提高亮部。提高一点“清晰度”(不是锐度,而是CR窗口的过去翻译成“透明”),常常需要降低一点高光。——掌握这几点就是你的零起点。

第二、不要再去照相馆洗印照片,那是激光打印、药水冲洗,目前早已证明,微喷的效果远远比洗印的效果好!这毕竟是数码照片。微喷的价格会稍微贵一点,为了防水,或许需要“覆膜”,但是效果好的太多了!灰突突正是数码洗印的总问题;灰突突也可能是你的色彩空间问题,sRGB的文件才能在洗印中被支持。但是如果微喷,即使你用了Adobe RGB的空间,也能非常好的打印出亮丽的色彩。80元一平米的微喷加上覆膜,我看价格一点都不贵,常常比你用的数码洗印还便宜。

我微喷的照片不覆膜,因为用的是高级的爱普生专业墨水和专业打印纸(300多一平米),不怕水、百年不褪色。但是表面很像碳粉那种(很高级的一种“美术纸”),一当触摸就有划痕,展览时我不得不安上玻璃,真是非常遗憾,这是国情(只要他能摸得到,就会上手)。见下图,只有把窗帘全落下,才能良好观赏作品。中国美术馆前些日子展出的“纯摄影”大师作品展,相框也是安装了玻璃,但是人家展馆环境超好,背景暗弱无杂光,不影响艺术品观赏。



第一,后期的方法:后期处理不必提高饱和度,是因为,你只要调整“曲线的暗调向左”(让暗区更暗),这样就使画面的反差加大,而不用再去调整对比度,与此同时,饱和度已经提升了,不必再增加。你要在CR中完成你的“艺术需求”哪怕很另类的“艺术”,但是不能严重破坏画质吧?调整饱和度最容易破坏画质。当然喽,如果你的“另类”需要破坏画质来满足需求,那就随便调整吧。

第二,注意品味:你所说的很多效果,千万小心去做,糖水、日系等等已经变得非常低俗。

第三,注意你的设备:离不开PS就是指“不作调整不能满足需求”,而做的时候又要有所控制,否则你的打印效果连你自己也不能满意。至于说,你的屏幕看着好,而打印后不好,那属于“设备的色彩管理”。你的设备要好(好的显卡配合好的显示器),要对显示器做色彩校正,然后到打印公司反复对比你和他们的差异,并做小幅调整。

第四,花两个钱吧,你会享受更多摄影的乐趣:打印奢侈吗?一张A4画幅一般是3-5元吧。一顿聊天吃饭在饭馆也要几百元,很多没多大意义的社交在耗费我们的金钱。吃几百元就感觉凭空扔了数十卷胶片,怪可惜,呵呵!每周都会有聚会、聚餐,我主要感觉太耗费精力了(那精力耗费也等于扔几只镜头),所以我平时谢客,而且99%的聚会不参加,也尽量不上微信。

胶片作品如果在互联网上欣赏,会丢失很多味道,这味道是胶片特有的,网上只能看看构图,味道只能看纸质放大作品。这叫欣赏原作。

至于说数码作品,在网上效果也很不理想,艺术效果还是需要打印成大尺寸照片,现场观看。过去的摄影大师作品,如果今天拿到网上看,那效果也和看“原作”完全不同!

所以说,网上分享图片,也就是一般的信息传播。由于屏幕色彩管理个人和个人都不同,你在你的电脑看的效果,在别人电脑上看就不同,在手机上看就会更加不同!欣赏艺术作品,还要看原作(制作成纸质照片),大家在同一光源下欣赏,才是原作的真实状态。

我推荐勃朗尼卡6x6画幅的相机(比如SQ-A和SQ-Ai),镜头多,成像好,可换机背(这很重要,你说的另两台不能换,关于这一点的重要性我说过很多次了)、可换取景器,比起具有同样功能的相机系统比如玛米亚RZ67,也很轻便!

才看到你这段,抱歉,回复晚了。

绘画让你安静,我想问问,画什么?如果只是临摹和写生,那还不叫真正的绘画。我临摹和写生时非常安静、感觉生活很舒适;而创作绘画作品时,我充满激情,心脏咚咚猛跳,几乎喘不上气地把油画颜料铺到画布上,画完之后,我大汗淋漓......

摄影没有严格的临摹,只有观察自己的生活,记录你身边的事。你没有灵感,只因你对身边的事关注度不够,了解不深。所以,摄影一开始就是创作,一开始就从简单的记录(相当于“写生”)进入了体验生活的阶段,没有严格临摹和训练笔触的漫长过程,这正是摄影的魅力!。。。。。。。至于用什么器材,一开始不用考虑太多。

你已经买了,我下面的话会让你心情不爽。总之,拍起来就是了,有了胶片摄影经验,我们才能更多讨论相机问题。

你说的这种相机是67画幅胶片机中比较轻便的。富士有两款,买那款带W的广角机用途较广(55mm等效焦距27mm),如果是折叠的80mm镜头相机(等效焦距40mm),有很多问题(带着滤镜常常不能折叠,遮光罩总要卸下才能收起相机)。我比较喜欢富士这台GF670W,适合人文纪实摄影,虽然我更多使用135胶片拍摄人文题材。这种旁轴相机我有富士老款6x9旁轴相机,每卷拍八张,号称“大八张”。这种旁轴120相机,比较有名的是玛米亚的“玛7 II”。

胶片机械相机最不怕买二手,很多相机没用多少次就被出手,成色很好,经久耐用。这和数码相机不一样的概念,数码相机一般不买二手的淘汰机型(除非暂时钱太紧),遇到很合算东西而买二手数码品,这种事基本等于天上掉了大馅饼。

旁轴相机主要就是为了轻便,很适合人文摄影。如果用于风光摄影,就远远不如玛米亚RZ67(或者RB67),风光摄影关键的是几项:

第一、黑白摄影必须考虑更换后背,分开不同曝光方式的胶片,冲洗时要使用不同的显影时间或者方式。因为高反差场景我们过度曝光然后减少显影时间,而且经过测光,不同反差的场景,曝光方式不同,显影方式就不同。所以带上两个后备是常见的事。旁轴相机不能换后背。基本不能胜任黑白胶片的风光摄影。

第二、风光摄影常常选取较低的视角,旁轴相机只有眼平取景,实际拍起来就会感觉出“太不方便”!

第三、黑白胶片风光摄影需要很大的广角头,人像摄影需要标头到中焦镜头,你买的固定不可换镜头的富士相机,就显得比较被动。玛米亚RB67一台相机能干很多事。同样的相机还有哈苏(价格贵),还有勃朗尼卡(价格便宜,但是好成色的比较难买)。66画幅风光人像画质都够用。只是风光摄影最好用大画幅,那才能拍出更多艺术效果。

总之,你说的富士新产的GF系120相机,缺点多于优点。它的轻便最适合手持相机拍摄人文纪实题材(可以转换成66画幅来用),“轻便”这个优点不可小视!当然喽,它再没有其他优点了。其他题材比如风光摄影和讲究的人像摄影,都要用三脚架,于是相机不太轻便也无所谓了,RB67曾被业界评价为“除了有一点笨重,再没有缺点的相机”。



有皮腔,但是120相机一般不能移轴。皮腔只是能微距摄影。只有富士680相机有一点“移轴功能”,那也是很有限的变化。那相机巨大,为了摇摆平移,坚决不考虑它!

既然都考虑到比较“笨”的120单反相机了,那当然不考虑645的,只买66的和67画幅的。玛米亚RB67最是物美价廉的。66画幅的机型少,好的也很贵。

至于说,RB和RZ区别:RB是不用电池的机械快门,RZ是电子快门的。RZ只有一个缺点:必须用电池,其他都是优点。

RZ67的优点是:
①电子快门镜头成像更好一点(我还真没看出来差别有多少,广角头也许会更好一点,但是我RB和RZ都有,各有广角到中焦的三个镜头:50、90、150,机身和镜头的成色都超好的。拍了数次也都没看出来明显的好坏);
②快门时间精准(我的RB一直表现超好,没出现机械快门失准问题。当然喽,长远看,电子快门的寿命会更长久);
③RZ67的快门速度档位更多,慢速快门尤其多了几档,也更需要精准(只有这一点让我很喜欢RZ);
④RZ可以用RB的镜头,反过来RB67不能用RZ的镜头;
⑤RZ的眼平取景器有自动曝光功能(这一点我根本不考虑)。

结论:RB67够用了,而且机械快门相机也会有很多相机修理能手能修理。电子快门相机会遇到不能修理的问题。

是的mister_x,你该买一台,比莱卡相机更牛X!能使用66画幅呢,那是多么经典的画幅啊!想起正方形画面,我就兴奋不已!

底片袋+底片盒

这个盒子里面是活页夹,一页一页的都是底片袋,135、120、4x5等的袋子都有卖。每页能装一整卷135底片、120一卷底片,四张45底片。像公文夹一样放在书柜里面就行了。如果南方天气很潮湿,就要放入电子恒温恒湿柜。在北京放在书柜里面,书籍本身就是很好的防潮湿媒介。




如果你的胶卷还没拍,就不小心把片头卷到暗盒里面去了,你怎么办?你不引片吗?  破拆暗盒后出来的那个还要拍的胶片你怎么用? 目前可反复使用的质量好的暗盒已经非常难找到了。

拍完的胶卷,准备显影之前,在暗袋里面把底片安装到显影罐里,这时如果片头仍然在暗盒外面, 安装过程会非常快捷,而且不易划伤底片。除非拍完后,片头卷到暗盒里面,又不能使用引片器引出片头,这才会做暴力拆解,这是被迫的!能带着暗合最好带着。

拍摄135胶卷,永远不能没有引片器。只是它可以使用替代品,那也是手工制作的“引片器”(我使用两条10cm长的135胶片就能引出片头来)。这种没两个钱的小东西,千万不要空缺!我摄影包里总有一个,家里还有两个,还都买进口高级的,最贵的一个是德国产不锈钢的,很多年前买的,记得好像是两三百元一个呢(真贵!)

这个话题很重要,甚至决定了你的摄影思路。于是我单独开了一个帖子《摄影画幅比例与摄影题材的关系
http://bbs.photofans.cn/forum.ph ... ;extra=#pid14915953


照片的清晰感觉和你观赏的距离密切相连。如果想让观众像下面图片一样看画面,那么67画幅胶片可以制作长边一米大片,品质没问题。如果观者退后,照片还能再放得更大。


玛米亚的几代镜头品质差异很小。RB67不能使用所有镜头,我不是研究很多,总之,KL镜头RB、RZ一般都能用。Z头只能RZ用。我不怎么研究这些,不算专家,不能给你很满意的答复。

拍摄人像,很多人常用标头127mm和中焦180mm头。

非常感谢提供的好资料!

看了一下,我手里的正是玛米亚RB67 Professional SD和玛米亚RZ67 Pro II,但是我目前很少使用了,我有个朋友特别喜欢玛米亚,收藏了很多型号的玛米亚机器,他很懂。目前120胶片我主要使用勃朗尼卡SQ-Ai 和骑士612。别看我是用家,但是我并不好好琢磨型号的差异,总是觉得好就买下,然后好好用,多多拍。不再琢磨器材的差异。所以我只能推荐我用过的东西,好在我用过的东西比较多,于是就可以给入门爱好者一些帮助和建议。把玩器材,是男人们的“通病”,我也有此病,只是病得不重。所以那些“病入膏肓”的朋友(哈),就是我的老师。

“华影锐视”已经不办班了,我身体不好,无法承担太多的教学和行政事务。

胶片摄影方面的教学,或许以后还会办。去年不是已经在北京办了一个么,后来在上海也办了一个,以大画幅摄影为主(见下面的链接)。以后也许还会办,因为我喜欢这方面的教学,很多学校和集团单位请我讲数码摄影和数码后期处理课程,我真没兴趣,都婉拒了。我现在做事,不考虑钱多少,只考虑快乐有多少,也腾出精力自己搞些创作。

心民胶片摄影讲座链接,过去时态了,只是快乐回忆:
http://bbs.photofans.cn/thread-768857-1-1.html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评论 (0 个评论)

facelist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 立即注册


关键字:


起始时间:
截至时间:

PhotoFans摄影网© 1998-2024 ( 京ICP证040606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0587号 京网文[2020]4675-862号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