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注册 登录
PhotoFans摄影网 返回首页

心民的个人空间 http://bbs.photofans.cn/?48821 [收藏] [复制] [RSS]

博客

学摄影用胶片拍摄,效果更好!(有问必答,不断更新)(九)

已有 150319 次阅读2011-5-22 12:07


不是啊。

人文摄影如果使用120胶片,我才最推荐GF670W。但是,人文摄影一般使用135相机。

风光摄影使用黑白胶片摄影最好,自己可以控制。当然是可换后背带的相机更好呀!玛米亚RB(RZ)67属于最最物美价廉的,但是比较笨重。物美价高的是“哈苏”,价格是玛米亚的十倍,分量非常轻,成像超级好!

当然喽,黑白胶片风光摄影一定是大画幅效果最好,慢慢拍呗,五分钟拍一张,我看足够快,没有慢到不能接受的地步。事实上,很多大师级人物使用大画幅,景色符合自己要求的非常难遇到,遇到了就会拍到很多镜头,一般也就20来个;常见一整天也就拍十个镜头,有时候不够理想,一天只拍一次。我有一次出门,两整天也没有拍到一张感觉好的画面。人是需要体能的,体能不给力也不行,上午光线和傍晚光线的斜阳,最适合风光摄影,每天实际拍照时间不超过3小时,否则体能下降后,看风景的兴奋感会下降。所以,拍摄20个镜头已经是超级有收获的一天了!

当然喽,顺便说一句,拍一个镜头从来不是只拍一张底片,完全相同的构图也要拍两张作为备份(你无法预知冲洗时会不会出现划伤之类的问题)。更何况还会在一个位置反复作构图微调,继续拍摄更多底片。——我管这叫“拍一个镜头”。

下图:心民在用国产大画幅相机拍照,趴地上折腾,真挺费体力。所以要懂得舒舒服服的拍摄,享受生活同时拍大画幅。



我前些年只用T-MAX药液(九十年代开始的),但是买不到了,买好的还没有用完,以后准备改用DDX。各种题材不变药液。D-76虽然古老,但是很好用。我是懒得配药液,所以只买浓缩液,对我的风光画面效果可接受,而且品质更稳定。如果想使用D-76,我主张自己买“分析纯”药粉,自己配,效果会很好,还能根据需要,调整药液配方。

第一,说画质,当然是大画幅好的非常多。哈苏是120底片,66画幅对于风光来讲属于比较小的120画幅。另外,很多人不知道,其实胶片本身品质也有很大差异。就如都拿同一种品牌胶片来对比(我常用伊尔福DELTA 100),大画幅底片不仅仅是面积大,它即使剪切到与120底片相同面积,底片品质也更好!“片基厚”含银颗粒更多则层次丰富、画质细腻;“片基更平整”有利全场成像......另外在镜头方面,哈苏镜头是订购的蔡司和施耐德镜头,他们使用了最好的镜头制作工艺,但是由于单反相机镜头结构问题,最终的品质还是不如施耐德、罗敦司得等厂家的大画幅镜头。这也就是世界上所有单反相机共有的一个头疼问题。135系统也是一样的,旁轴相机镜头成像一般是超越单反相机镜头的,尤其是广角镜头。120相机里有宽画幅相机,比如617和612相机,大家总是炫耀说“这类相机使用的是大画幅镜头”,含义就是,使用了世界上最好的镜头。哈苏是单反相机,有反光板结构,就根本不能使用大画幅镜头。我曾经给学员们讲过,大画幅成像属于世界最好的原因有十几个,最后一条才是人所共知的“底片面积大”。

第二,说重量,两者差不多。国产沙慕尼F1大约1500克;大画幅镜头非常轻。但是,大画幅要带很多片匣(我出门常常带20个板匣,还要带冠布,对焦放大镜,这样的话,大画幅总重量就会重一点。当然两者都要带三脚架和测光表,由于沙慕尼分量轻,三脚架不需要很大的,和哈苏用的三脚架属于一类就可以。

第三,哈苏用起来和其它120相机一样,操作非常快捷,拍摄起来要快很多。显得很轻松。大画幅用起来会比较慢。初学者更是觉得比较麻烦。但是我觉得不麻烦。

第四,如果你很在乎景深控制和垂直控制,那你绝对会喜欢大画幅。我每次带着120相机拍风光,都会有很多遗憾,非常想念大画幅,总是想:“哎,还是该带大画幅!”

——总之一句话,如果很在乎重量和速度,当然是120相机最合适。我用612宽画幅相机,感觉比120单反更爽!但是,如果很在乎多种艺术效果,那就大画幅莫属!应该说,哈苏还是人像摄影最好用的器材,风光摄影当然还是大画幅更好。

背着沙慕尼走路,没有负担的感觉(相机是折叠状态,不占地方,重量和背着一套哈苏感觉一样)。但是如果你总是想匆匆拍完走人,那就别带大画幅。很多人用一个不大的帆布包就能带着大画幅+镜头一个+几个板匣+测光表+对焦放大镜+冠布,因为很多摄影包的自重就很重,比如下图我背的摄影包很厚重,虽然防震安全,相机也不重,但是摄影包自重不轻。



对比之后的个人看法是:沙慕尼分量轻,申豪分量重却功能多。但是......

沙慕尼调整量更大,尤其是“沙氏定律”更容易操作。申豪前后组都能平移,有时候很有用(沙慕尼后组不能平移,它的后组只能摆动)。所以,这要看你的需求。我更喜欢沙慕尼。另外,国产Frica功能更多,但是幅度太小,不好用。

我听到过诸多很玄的胶片性质介绍,其实黑白胶片区别没那么大。但是,DELTA100配合DDX效果很中性,适合任何题材。120也是如此。只是,我用更高ISO的时候,更喜欢柯达Tri-X的味道(比较清脆),不太喜欢HP5的味道(软绵绵的)。另外,T-MAX药液冲洗出来比较清脆,特别适合风光;改用DDX后,感觉味道偏软。

我觉得爱普生的底片扫描仪比佳能的好得不是一点点,我买了佳能顶级扫描仪好几台,但是扫描效果都不如爱普生V700。我使用佳能扫描仪是因为我扫描纸质文件数量很大,佳能扫描仪的优点就是价格便宜、速度很快,但是不要谈品质,即使是扫描一页文字,扫描效果也还是爱普生的好!扫描底片用佳能对比爱普生来讲,基本可以叫做“模糊”!

目前爱普生新款是V850型(日本代购叫“X980”),我就是用它(花了四千多元)。还有我用过的爱普生V700也相当好。目前,V700属于二手市场,找到成色好的,会很便宜(两千多元)。但是,对于数码产品我一向主张买新品。

另外,坚决不要“眼光短浅”买只能扫描135底片的机器。很多人玩起底片来,没过三个月,你就会喜欢120底片,还可能会喜欢大画幅。这还在于你身边遇到什么人。如果遇到一个大画幅水平比较高的玩家,你会更多了解大画幅的魅力。

另外我建议使用通俗的语言,你的相机镜头应该这么说:康泰时G1加上45mmF2镜头。

是的,说得没错。如果跨度很大仍然重点考虑暗区,则仅限黑白胶片。如果是彩色胶片,在高反差场景时,会放弃一些暗区,绝对不能让亮区曝光过度太多而不能挽救,到底多到多少了就“不能挽救”,这需要你的测试,因为彩色胶片后期冲洗基本不能控制高光,所以要依赖胶片本身的宽容度。而黑白胶片就更宽,后期冲洗可以控制亮区,所以黑白的亮区可以曝光过度十级以上,这正是学习黑白胶片摄影曝光和冲洗配合的关键之处。说来话长了......

很遗憾,没有样样满意的事。

至于说66画幅做人文摄影,还可以使用勃朗尼卡(几千元一套,价格不算贵,好成色的二手机也不算多),配上眼平取景器,照样反应迅速。只是,快门声很大;哈苏快门声也很大,成像更好,价格很贵。双反相机用起来比较麻烦。

旁轴120相机除了富士新款GF670W,还有老的富士系列,二手市场不少见,但是没有66画幅。我买过645画幅和69画幅,镜头都是不可更换的,快门声比较轻。型号很多,尤其6x4.5的型号很多,多得我都说不太明白。手动对焦和自动对焦的都有,还有靠眼睛估计焦点的机型(没有“双影重合对焦”的提示),而且镜头上面也没有特别精细的距离刻度,估计距离的难度可想而知。你慢慢在市场上摸索吧。我买的是自动对焦、自动过卷的,但是过卷声音比较大,不太理想。

对,先操练起来再说!恭喜!

冲洗教程可以看《纽摄》,胶片冲洗的书目前不多,过去这类书非常多。方法都差不多。

显影罐:如果你只考虑135和120,那么AP牌的罐子足够了,一百多元一整套,但是比较费药液。佳宝牌的罐子很节约药液,但是价格比较贵。比如2520罐。原因是可以横着冲洗,你了解滚筒洗衣机原理吗?水面很低,不是满罐,滚动冲洗。药液用过就可以放弃,确保每次都是新鲜未用过的药液。药液重复使用如果没有经验,很难掌控。我用佳宝2520罐,内芯两种,一种是冲洗135和120的,我有好几个;另一种芯冲洗45大画幅底片,罐子是相同的。我还有更大的佳宝罐,可以放好几个芯,一次冲洗很多135和120卷或者12片4x5底片。

见图片,佳宝两种不同的罐子。这种佳宝罐子比较贵。如果只玩135和120的人,或许不用买这种。那个冲洗架,是电动的,私人制作,没有批量生产,很难买到,我比较幸运。


坦率说,由于今天的冲洗罐都变了,安装胶片的方法也变化了。需要学习安装,这些书上都没有说。其他方法比如显影、定影、水洗的流程还都可以用。

传统流程中有两点需要注意:
第一、由于佳宝罐可以横置冲洗,和传统满罐冲洗的概念很不同了。比如2520型满罐药液1500毫升可以冲洗,但是横置之后,只需要270毫升就行了。用过的药液很少,就可以一次后放弃,而用太多药液就要考虑重复使用,可是重复使用需要很多经验和运气才能用好。但是横置使用需要显影罐的架子,有手动转动的架子,也有电动的。我两种都买了,手动的感觉站着操作那么长时间好累,所以又买了电动的。

第二、传统的步骤里面,显影之后要用“停显液”,但是我不用,只用水。使用停显液很多人也都遇到问题,就是显影不均匀。停显液刚刚进入罐子时药液立刻起作用,等你把270毫升药液全倒入后,马上滚动,也来不及了,底片已经“花”了。如果满罐使用停显液,风险比较低,但是倒入药液的速度或许也影响均匀度。使用停显液的好处不明显,显影没有那么严格,时间误差几秒钟无所谓,而用水来做停显功能副作用很少,用水停显绝对没有“花”的现象,可见安全性是更重要的。用流水停显不会马上停止显影,但是那只是残留的显影药在起作用,其显影能力将在几秒种后很快消失,对总显影效果的影响可以忽略不计。

135旁轴,有两种相机非常好:
▲一个是康泰克斯(康泰时)G2,自动对焦很快很准。

▲另一个是哈苏Xpan,手动对焦,可以目视取景器的“双影重叠”,也可估计距离,利用镜头上面的距离刻度,后面这种方式常常用于快速盲拍。

前者镜头很多,后者镜头很少。但是后者可以拍摄两种画幅,一种是标准135,另一种是宽画幅,接近两个135的宽度,24x65mm,这么大的底片面积,勉强可以用来拍摄风光了。等于三个镜头变成了六个,哈哈,我用起来感觉很顺手。两种相机我都有,更偏爱后者。

这两种相机主要用于人文摄影,宽画幅的人文摄影更有构图上的特点。风光摄影当然还是更大的底片才好,比如612宽画幅,更好的是大画幅还可以摇摆,带来更多的艺术效果。

勃朗尼卡SQ-A系列,就是6x6正方形经典相机。这里不谈6x4.5的相机,完全没有66画幅实用。因为关于画幅问题,我已经有一篇专文,讲到了66画幅是个特别好的画幅。

无论是勃朗尼卡还是哈苏,这66画幅最常用的镜头就是:40mm、80mm、150mm三个镜头。风光摄影常用广角镜头,偶尔才用长焦镜头。如果你不怕分量重,可以再买两只镜头:50mm和250mm。这五只我都有,出门我只带40和80,更多时候,我只带40一支镜头。

真不错的画面!只是觉得稍稍有点焦点不实。大概是相机镜头问题。过去们我玩华夏、华光、海鸥,要求不高。今天看着,有点问题了。看看,人家德国蔡司镜头,就是好!

哈哈,你说的话,总是能引起我的话题,不是你的问题,你说的话在社会上有普遍性,我称作“普遍错误”,所以我继续来说两句。

针对你的话“回过头去玩胶片的难度还真不小。一个是买器材有难度,一个是胶片后期即暗房冲洗跟数码后期区别太大,找不到老师手把手教难以自学。另外在相机停产、胶片减产的市场大环境下,很多经典胶片机比如我个人很喜欢的TC1,因为结构太过精密复杂坏了就很难修理......”

第一,胶片相机器材太容易买到了,而且非常便宜!基本是想要什么,都能买到。无非是二手。偏偏胶片相机不怕玩玩二手。数码相机我不玩二手。我曾经劝外地一个学员试试胶片摄影(他原来在北京跟我学的是数码摄影)。他说,相机能买到吗?我一查淘宝,喔噻,我们年轻时候买不起的佳能A-1(八十年代卖两千元),淘宝价格只有600-1300元(见下面图片);如果不买50mm标头,可以买FD卡口35mmF2小定焦,也是400-900元一个。两三千元买一套那么高级的东西!二手的能用就行,外观成色不重要。还有更多物美价廉的好相机呢!北京摄影器材城(五棵松)有更多的二手胶片相机销售,上海也有两大商场,广州也更多,别的地方我不了解,总之买二手相机没有那么可怕。很多人说自己不懂,怕人骗。我网购时,卖家说一切正常使用,于是我就相信,买来确实不错,相信他们吧。

我们今天用的相机,全是新买的,老旧的没留下什么,也不爱用老旧的,比如我的佳能NEW F-1(见下面图片第二张),那真是世界最好的胶片相机之一,八十年代买的,还给它配了连拍马达,当时是我月工资的一百倍!给我立过汗马功劳,几十年留着不卖。今天再看,全身露铜了,留着作纪念吧。我如果还想用它,成色接近新品的在市场上有很多。

第二,后期不需要暗室。(不用“暗房”这个词,因为,“房”常常和很多不好的东西联系着,比如“茅房”,北京还有“白房子”妓院,今天也有什么什么房,不太好的含义。)胶片摄影后期处理分作两种,一个是传统银盐,放大照片时需要暗室;另一个是扫描打印,完全是明室操作。后者虽然也是胶片数字化,但是和数码相机的画面质感完全不同,还是保留着胶片本身的味道。更多人都不知道,冲洗底片近百年来也不需要暗室的,只有放大照片过去才用暗室!既然是明室操作,就和你的数码摄影没有什么区别了!但是艺术结果,完全不同。

第三,自学过吗?没做过,怎么就说“难以自学”?要有充分的经验才能下结论。更何况,目前网络发达,自学者的难度下降到最低了。就连偏远的西藏朋友,也可以完全自学摄影了。胶片摄影没有和数码摄影有更大的区别,就拍照而言,无非多了一个安装胶片和拿出胶片的区别;后期方面多了一个冲洗胶片的步骤;后期方面就是扫描而已。任何学习,其实有老师总是好,但是胶片摄影没有比别的门类自学更难。

第四,大环境“相机停产”根本无妨,相机在市场上多得是,中国淘宝和国外eBay里面有更多相机品种。机械相机,普通的三五百元一台,两三千的就是顶尖级,质量问题几乎没有。“胶片减产”对于人们再活百年来说,完全不用担心,胶片购买非常容易。这居然很多人不知道,常常问:“现在彩扩店没了,胶片买不到了。”可见不知道买胶片我们从来不去彩扩店,那是民用彩卷,我们今天用的是专业级胶片,非常好买。价格很低,对于你的收入来说,比起三十年前,胶片价格相对来说真是太便宜了!三十年前专业120胶片三十元一卷;今天还是三十几元一卷。

第五,相机难修吗,可怕吗?其实机械相机修理人员还非常多,北京五棵松摄影器材城接受邮寄修理,好师傅还很多!更何况,过去相机占掉我们十个月工资,今天只是一个月工资的十分之一。坏了,实在难修,再买呗,无所谓的。顺便再说,美能达TC-1别用于拍照,成像不好,故障率高。我们是摄影,不是器材玩家,所以要买皮实耐用的相机,不买实用价值低的相机,TC-1就是没有很多实用价值的相机之一。

好了,拨乱反正,我是来针对社会上普遍的错误观念,正好,您的太多说法都是颇具代表性的哦!




你的相机镜头体积方面的观点我很赞同,但是你对135底片的评价,我不认同,下面说两句我的看法,我仅仅是就事论事,若有得罪,恳请原谅:

我认为,数码针对胶片,包括135胶片,没有“替代”这个概念。我的亲身体会是,玩胶片135,主要是追求数码没有的味道,这味道是一种艺术体验,必须经历了,才能来评价。而且,每个人胃口不同,喜欢粤菜的,可以不喜欢川菜,可以有偏好。很多人只是知道川菜麻辣,这还是很浅的概念,其实川菜的深厚文化魅力以及味道风格的多样,还没有被大多数人认识呢。我今天仍然认为,135胶片拍摄人文的画面味道颇为深厚,它不在乎那些极致的分辨率和颗粒状态,人文摄影本来尺寸不大,画册印刷也就是8至10英寸,135黑白胶片品质足够胜任,从层次丰富,画面细腻,其画面质感颇有厚度。很多懂行的摄影人会用感情色彩来说胶片的味道是——画面质感有“空间穿透感”,还有人叫它作“空气感”;而数码相机的画质则感觉平坦,缺乏厚度。我承认,确实是数码在分辨率和细腻度非常好,我也曾在商业摄影方面放弃胶片,大赞数码。但是如果你专心玩艺术,就发现目前艺术界尤其是国外,多数人还是抱着胶片不放手的。

大家也听说过最近国外有人发现了一个做保姆的人,死后还留下数百卷没有冲洗,数十年未冲洗的底片一定是品质不如数码那样细腻、那样高的分辨率,但是这些过期胶卷冲洗出来后,除了画面内容感人,其胶片味道也吸引了很多人,数码完全制作不出来啊!

黑白胶片那个味道需要你的体会(彩色胶片也有特殊的品味),需要亲身经历,不是玩两天胶片就停止,要玩到很高水准。如果一个在黑白底片方面非常熟练且非常理解,同时在数码上也有很高的控制能力,这样的人,才有足够资格做个批评家。他可以体会得很清楚“胶片与数码的分别”,能感觉出来“胶片味道到底是什么”。——相信这种人不会说“数码已经替代了135胶片”。我甚至认为,凡是对胶片体会很深的人,大多数会更喜欢胶片(包括135底片),而非数码。


嘿嘿,借你的话,聊几句我想说的话题吧,闲聊而已。

我有美能达TC-1,见下面图片,画面左侧的小相机就是它,我在视频里面讲过它(请在优酷搜索“心民聊摄影”,其中谈“可换镜头与不可换镜头相机”)。这是一台非常小巧的135胶片相机,镜头是固定不换的28mm,算是世界上最小的135相机吧?我买的是崭新的四千多元,只用过一次。当时我带着康泰克斯T3(固定焦距35mm)和这台TC-1相机,在街头对比着玩了一天,两台相机都拍了两三卷,其中TC-1拍了两卷彩色和一卷黑白,康泰克斯T3拍了各一卷。对比结果让我非常失望。

第一,TC-1快门声加上过卷声,声音很大,街头摄影非常不隐蔽,T3几乎听不到声音。声音,是我很在乎的问题,我常常逼近一个人,悄悄拍摄,画面于是非常有冲击力。TC-1几乎不能这样拍!只要相机静音,我能拍到我想拍的各种人,用手机反而不行,手机反应太慢。

我用静音相机的手法非常巧妙,秘不告人的技术一堆呢(哈哈哈,保密的,不要提问)。上次在巴黎,巴黎人不喜欢别人拍摄他,而我能拍到很多浪漫的画面,其中拍到最近的那一对相拥的情侣,正好坐在我们路边咖啡座的身后,距离不到一米,他们在我身后,我连身子也不转,就能拍下精彩画面。所以,快门声很响的相机就根本不予考虑!但是,人文摄影最大的问题是肖像权的事,不经过授权,就不能公开发表,别看大家在网上玩得挺嗨,到处是尼泊尔、印度或者中国乡村的人物头像,你要想在懂法律的国外画报上发表,需要肖像授权书,于是就傻眼了。我拍过很多陌生人物,都不想帖出来,自娱自乐而已。这方面法律问题比较复杂,国内外有很多不同,挺麻烦啊!

第二,TC-1的画质比起T3相差很远。锐度、色彩都不好。后来我又搞来一台TC-1再次试拍,效果和我的那台一样。我不理解的是,同样是蔡司镜头,为什么成像品质这样不同?

于是,TC-1只能保存起来,再也不用。这两个问题使得它在我心目中的形象是:这不算是好相机。

135底片相机,因为单反相机动静太大,所以不予考虑。旁轴相机最适合人文摄影。我最喜欢“哈苏Xpan”,Xpan的三只镜头公认为世界上最好的135相机镜头,宽画幅画面的魅力也不可抵御!只是价格比较贵,机身加三只镜头如果成色很好,要接近五万元;便宜的相机就是康泰克斯G2(见下图画面右侧就是,对比着TC-1差别真不小!),镜头是蔡司T星头,镜头机身都不贵,物美价廉的好东西!我买了六支镜头和两台G2机身(每一个单件也就是三千元左右)。另外柯尼卡“巧思”也是特别好的135旁轴相机,其静音功能打开后,效果超好。

说到数码全画幅相机,机身目前还不能太小,莱卡Q也不算小。不能以为135底片相机能小,135数码全画幅就能小。数码相机是一台电脑,缩小体积往往还不是相机本身,而是要期待电脑元件的发展啊!所以目前追求小和静音,只有微型43系统最好,比如松下GX7或者GM1s,或者GX8(这机器只是体积有点大,缺点很少)。微型43的芯片虽然很小,但是成像可以满足人文摄影,松下对焦速度很单反一样快,ISO12800也没问题。因此,不用全画幅,也还算可以吧!另外如果不换镜头,富士X100t,镜头是等效35mm,也是超好的用于人文摄影的相机!



不知道,没计划。我身体不好,也许再也不讲课了,也许过几年会讲。总之,真想学,克服困难,早学,这次十月份的课你来不了,或许会错过很多。人生有多少时间用来等待?

吹捧吹捧,确实值得吹捧,拍得真是不错,画面有看头!比起那些用大炮拍的人人看着镜头的画面,你的画面自然、真实,故事性强!
我拍风光一定是大画幅黑白胶片;如果拍人文摄影,也尽量坚持使用胶片相机,声音很小的是康泰时T3,康泰时G2还可以。胶片主要是受限于ISO,顶多到了ISO3200,那么太暗的场合,ISO3200,F2.0,1/8秒那已经到了什么样的黑暗?如果还是曝光不够,大不了不拍了,或者干脆用1秒拍个晃动模糊(数码相机ISO更高,很暗也能拍,可惜拍了我也不喜欢)。

胶片的画面味道我太喜欢了。因为,我不是完成某某采访任务,只是热爱采风、热爱摄影,不喜欢的就远离,我有自己选择的权利,才不管别人怎么看我。如果朋友们也和我一样不是有任务在身,那么多试试黑白胶片人文摄影,你会越用越喜欢!

如果你认真看看罗伯特弗兰克的《美国人》(见下面图片),你会感觉黑白胶片人文画面非常吸引人,即使你有时候不能马上理解画面内容,但是画面质感和深厚的味道,仍然会让你长时间驻足观赏!






首先恭喜你拥有了这么好的东西!

我们都用圆形螺纹滤镜,不用方片滤镜。黑白摄影总离不开各种色彩滤镜:黄色、橙色、红色三个最常用。

S头和PS头成像区别不大。

按你的提问顺序:
第一,100的卷颗粒细,400的粗一些。但是我喜欢使用ISO400的,因为使用135相机手持拍摄为主要动作,所以需要快门速度高一些。400的卷颗粒粗一些,等你打印出照片来会发现,没有那么粗。而且适当的粗颗粒,我还挺喜欢的!网店不便推荐,网购这事需要你自己摸索,一般都比较靠谱,看看星级、看看成交量。

第二,康泰时G2有自动对焦,有屈光度调整。但是单反相机对焦再好也不建议考虑,快门声太响,不利于人文摄影。

第三,你说的M42是配螺口的老机器;DKL口的比如福伦达相机,镜头成像也好,但是快门声实在太响亮了!即使通过转接环接到单反上面,也是快门声都太响亮。我的看法是:它们实用价值不高,别考虑靠近陌生人的人文摄影了,拍些其他题材比如小风景或者远距离人文环境等等还可以。只要是换镜头的相机,快门声都会比较大,不能换镜头的旁轴相机使用镜间快门,快门声就比较低。尤其是“柯尼卡巧思”那种有静音功能的机型,真是非常不错呢!

过去人像摄影一直使用长明光,我们见过的摄影大师人像作品全是这样的东西。这种灯效果最好,黑白胶片的深厚感被良好的发挥。缺点是灯光太热。200瓦或者300瓦的大灯泡也不好买到了,过去的灯具也找不到了(去老照相馆找找);如今的LED灯我不喜欢,非常刺眼、光影效果过渡极不柔和,需要柔光罩,多试试吧。那么闪光灯可以用(配合影楼用的柔光箱),无需考虑倒易率失效,使用测光表测量闪光(具有测量闪光的表),剩下的事和数码闪灯摄影一样,只是效果远不如长亮的白炽灯。

资料不错,谢谢!

细腻度、层次表现能力都不一样,上海版暗部表现不好,亮部在高反差时尤其表现不好。伊尔福FP4和DELTA100锐度好(尤其是后者),层次丰富,颗粒度更细。你要使用DDX这样的好药液冲洗(乱七八糟的药液很多,我更喜欢DDX),做大照片出来就知道了,不要只是扫描看屏幕。最关键是,你是什么扫描仪?好的扫描仪(比如爱普生V700、V850之类算是比较好的,足够了,还有更好的,可以不用),扫出TIFF文件,然后微喷制作24寸黑白照片,一眼就能看来差底片和好底片的区别。

热衷黑白胶片我非常理解,这是我的最爱。但是首先要问你,为什么玩135胶片而不是别的尺寸胶片?如果喜欢黑白人文摄影,我建议买135旁轴相机,不用单反。你说的这两种单反我都不看好!虽然是EOS-1v比尼康F3更好用,但是都不适合人文摄影,快门声太大。当然喽,如果只是玩玩,买什么都行,之后就是束之高阁收藏呗。

顺便说两句,人文摄影包括什么:应该说,只要是有人类活动的画面,也就是说,有人+环境,甚至有故事,这个人不是为你摆姿势而被你拍下来就更好,或者带有人类文化含义的景色,比如一个残破的房屋冒着炊烟(人文风光),还包括自己的生活照、朋友聚会照片、街头抓拍、乡村探访......这些不是新闻摄影,不是突发事件(是你看着新鲜,也许别人天天在做),没有赶时间发表的概念。所以,报道摄影、图片故事等等也属于人文摄影的一部分。“随拍”就是不在乎别人怎么看你的作品,你想拍就拍,时时刻刻观察生活,不要考虑那么多构图规则和社会意义......这也基本属于人文摄影的范畴。人文摄影大师比如艾略特·厄韦特(Elliott Erwitt)。他拍的画面非常自然,生活随拍,观察敏锐......

至于说摆拍的肖像,则一般属于“人像摄影”或者叫“肖像摄影”,自然光和摄影灯下面都可以,很多九零后拍的小美女远远地漫步花丛中,那是他拍的模特,这些都属于人像摄影和风景摄影的混合,不属于人文摄影。用长镜头在街头拍了很多大头像(很多人在尼泊尔这样拍),这也算人像摄影,叫做“人文肖像”吧(跨界了,如果把环境拍出来,就又是人文摄影范畴了),这些和最讲究的人像摄影有很多区别。人像摄影大师阿诺德·纽曼(Arnold Newman)他的作品是我最喜欢的人像摄影。
说到确实有鬼迷心窍的拍摄者在街头找个陌生人给镜头摆个姿势,这样拍出来的人像,还真不算人文纪实摄影,叫做人像摄影?也不太算,那就叫“假人文纪实摄影”吧!当然喽,很多给某某人群拍拍纪念照(退伍老兵坐在椅子上,某个村民一家家集体坐一起拍个合影等等)这还算有意义,但是这些属于没有纪实味道的人像摄影范畴。还有让陌生人摆出不会做的动作,比如让三条小渔船围成一个圆,一起向中间撒网,渔民说,我们一辈子也不会这样捕鱼,渔网一起打架。这样虚假做事,在中国很多,很多记者也这样拍,还居然有“老师”在课堂上传授如何让陌生人为你摆姿势来为他的人文纪实摄影服务。在发达国家比较少见,普遍来说他们做人更诚实。

郊野风光和城市建筑摄影,这些属于“风光摄影”。

——以上分类不严格啦,跨界的分类很多了,我这是大概说两句。

要是说起相机单反和旁轴,能写两本厚厚的书。总之,买相机先想想你拍什么题材,三个业余人士的题材:风光、人像、人文。假如你什么题材都拍,说老实话,就该用三种不同相机。题材第一考虑,这不是钱的问题,有人居然说“买相机先想想花多少钱”,我认为钱不是第一考虑的,反正都没几个钱,干啥要放在第一位?500元就可以买到,这还值得百般考虑吗?因为,这三种题材都有很便宜的型号和更贵的型号,七八千元可以三种全办齐,两万元可以买到更高级的三台相机。

所以,先选题材再想相机:

第一,如果是以“随拍”生活纪实为主,就用135胶片:首先、选旁轴相机,不选单反,为了快门声音轻;其次,最好的是不换镜头的相机,不换镜头的相机都是“镜间快门”(机械或者电子),换镜头的相机一般都是幕帘快门,后者比前者动静大很多,这也是为了快门声很轻。这个题材一般不用考虑换镜头,一个定焦镜头已经够了,大师们在五十年前能用一支镜头拍出好照片,如今你也能!而且你的相机比大师的更好。比如全机械旁轴相机比较物美价廉的是“日本七剑客”(500-1500元)。另外,高级的旁轴相机可换镜头的,镜头好、机身棒、快门声比较小的是康泰时G2(包括一个镜头大约六千元)。徕卡M系胶片可换镜头旁轴相机快门声太大,不考虑了。

这里总是说“要声音轻、声音小”,为什么?今天这个时代的人们比三十年前敏感多了,他们特别不喜欢被拍摄,生怕有恶意。当然我们没有恶意,所以悄悄拍摄很重要;另一个原因,今天的人们更开放,你拍照,很多人会积极配合,向你招手,或者表现出极大的欢乐和怪异的动作,这一切都不再自然,摄影变成了打破自然的手段,这太不好了!只有在别人不在意你的时候,才能真正拍摄到最自然的人文画面。当然喽,你拍摄人的背影,也需要安静地拍摄,不用解释了吧?

人文摄影如果用在商业上,或许会遇到肖像权问题,大家慢慢探讨吧。起码是自娱自乐吧。

第二,肖像摄影,比较好的选择当然是120单反相机,比较笨重,轻便的应该是哈苏,但是很贵,用起来比较娇气,不建议初学水平的人去买;笨重的玛米亚RB67,这是除了笨重,是没有缺点的相机,价格也是非常低,最低一千多就能买到,好成色的五六千到头了。还有勃朗尼卡BRONICA SQ-Ai是很好的120单反,就是比较娇气。肖像摄影使用135胶片相机属于赶鸭子上架了。135底片画质最好的也就是放大10寸照片。人文摄影不放大超过12寸,画质也要求不高。而肖像摄影对画质要求比较高,因为放大尺寸一般比较大!

第三,风光摄影,黑白胶片拍出来的风光太好看了,不是数码相机可以比的,主要是画面味道。这应该使用大画幅底片。使用120胶片效果差不少,移轴摆动都不如大画幅来得方便。当然也可以不做移轴摆动,因此如果用得好,120胶片可以拍出很多好的风光作品,躲开120相机弱点就是了,千万别跟大画幅去比。大画幅几千元可以玩起来,好的精品五六万元不止。

看见了吧,这三个题材,一个也没有135胶片单反相机的位置!

是的,那个“有人”说得对,灰灰的之后,PS调整。

扫描没有什么技巧。还是前面我说的,你看到的扫描方式靠谱。也就是说,在色阶那里,有个山峦,山根低部就是后面说的黑白场的尽头。黑三角,叫做黑场;灰三角叫做灰场;白三角叫做百场。

调整方式是:黑场调整到山峰底部;白场调整到山峰底部向左边一点,也就是说,不要调整到山峰的根部,那就太灰暗了。这需要你的控制,高光区域不很白,也不很灰,有一些层次就行。灰场常常不在中间,要在中间靠左边一些。——剩下的事,在PS里面继续调整反差。

关于用什么扫描仪,我的看法是这样,我当然不否认高端扫描仪那叫一个“好”!但是什么叫做够用呢?我认为V700够用了:

V700(包括750、850)扫描4x5底片,我们制作一米大片,画面品质可以接受。在美国我也见到一位老摄影师,他用45大画幅(不用810的理由也是认为4x5“足够了”),就是用着V700。我也亲眼看到他在画廊里面的作品,卖的不错,品质也真不错。他说,这个60英寸的大片(长边一米五),已经表现够好,更何况,他们展出片子多数是30英寸上下的,品质也非常好了。——所以,既然够了,更好的扫描仪就是浪费。反正也不是商业用途,而是艺术范畴。画面味道更重要,品质刚好也不错!不知道中国有些人为什么动不动说什么“电分”,不知他们的片子干什么用的,不过我看到他们很多人的片子也只是微喷30英寸左右,画质没有特别(和平板扫描的效果差不多),构图采光和艺术味道更是一般。这些人口口声声说哈苏X5更好,谈起器材真是口若悬河、滔滔不绝......

够用就是最好。这是真理!我的前辈“钱元凯先生”曾经给我一个分辨率测试板,邮票大小,是怎么制作的不清楚。他说:”你试试吧,用什么手段能拍出里面的所有线对儿来。嘿嘿,够呛啊!”老爷子一脸特殊的笑容,意思是,心民你也会白费劲的。.......于是我用佳能5D3和尼康D800E都拍了,还是分辨不出里面最最细的一些线条(糊在一起了)。然后使用V700扫描,一下子就出来了!后来见到老爷子归还他的小小分辨率板,他晃晃头感叹说:“嗯,数码相机没戏,扫描仪倒是可能啊。”  总之,V700够用了。4x5底片一般也就是2000dpi扫描,文件够大了。

V700分辨能力不低,层次表现也非常够用,决定动态范围的关键参数“最大密度”,低于3.2应该不够好吧。V700最大密度值(动态密度值)4.0足够了(X5是4.9,但是照片放大尺寸有限,用肉眼还真看不出来和4.0的明显差异),我在1998年买的德国阿克发专业扫描仪(两万多元的中高档),也只是3.6的最大密度值,当时也是广告公司扫底片的重要工具。总之,数据都是表面的,实际使用感受很重要,结论还是“V700够用了”。V850(X980)效果没见到明显提升。这两种扫描仪我都有。V850速度真是快多了,工作效率显得很高。感觉上V850不用冷阴极灯管,改用LED灯,寿命会提高很多。

再说120底片放大照片尺寸本来就不大,我们也用勃朗尼卡的66底片扫描然后做过一米大片,效果很不错,一般也不需要用120相机做那么大照片(扫描也就使用2400dpi)。135底片更是很少制作比16英寸更大的照片,主要也就是10英寸的尺寸制作画册(扫描时使用3200dpi就已经是太大了,一般人文摄影放大照片使用2400dpi扫描足够了)。注意,我上面都是说制作照片,不是在电脑上100%看图,屏幕上100%看图没实际意义。因此,V700或者V850平板扫描仪足够用了,随机扫描软件也够用了。当然喽,如果有商业需求,使用哈苏X5应该是很像样的装备。

另外,我们主要玩黑白胶片,其它也不太关心了。只玩黑白,那是一种艺术追求,说来话长了。

你必须看原作,胶片作品,只要不做很大的放大,画质是非常细腻的。为了粗颗粒效果,显影液的研究就曾经很下功夫。正常放大,135底片制作8英寸,非常细腻;120制作16英寸(胶片大小不同),非常细腻;大画幅45制作30英寸(长边约80公分)画质非常细腻。——想细腻非常正常;而想粗,反而比较难。

比如,如果硬是想在8寸照片上就显出粗狂的味道,曝光欠曝两级,显影液使用ID68增感粗颗粒显影液,于是就能得到高反差+粗颗粒;但是如果ISO100底片是正常冲洗的,再想获得粗颗粒效果的照片,难度就太大了。只要是你使用全程标准流程,即使是我再初中上学期间,给同学们洗的照片,也是非常细腻的。无需你说的什么增加曝光和大底片,我也就是使用海鸥120双镜头反光相机,底片是6x6画幅,放大成十寸照片,最终是层次丰富、画面清晰,比这两张骆伯年的老照片还要细腻(更何况这两张照片一看就是很小的照片)。高中毕业时我用135底片在家里制作的12英寸大照片(这是当时中学生不靠照相馆,完全靠自己手工制作的最大幅面照片了),画面内容是一个同学站在一个水塘边,保存至今,画质细腻,人人叫好。

不认可“翻拍比V750扫描更好”的看法。拉出来溜溜,PK一把!

佳宝显影罐不需要搅拌啊,只是横置滚动。我的电动架是曾经有人自己做的,后来没人做了。网上有很多滚动机,比较贵。我见过淘宝有“自动冲洗机”,都可以选用。这些东西只是能让你更轻松,其实手动翻转也可以。手动翻转的药液需要满罐;横置滚动很省药液,只需要五分之一的药液。

我赞同simonj0824的推荐,OM-1物美价廉。单反快门声总是不可避免,尽量找比较轻微的。还有比如宾得ME(MEsuper),快门声也比较柔和,机身体积“很小”是明显的优点。

说到这两个品牌就一定要想想镜头(佳能尼康相机无需想镜头,多得很),欧林巴斯和宾得的传统手动对焦镜头市场上比较少。宾得135胶片单反可以使用现在的数码镜头(全画幅镜头,比如公主头),当然只能手动对焦啦。欧琳巴斯没有生产过全画幅数码单反镜头,所以胶片相机镜头只能找老镜头了。

一般推断总是低的ISO更好。但是我没用过PAN。我是坚持不变化底片,用T-MAX100直到买不到为止;然后就用DELTA 100,尽量不变化,这样我拍摄和冲洗都心中有数。

我主要使用伊尔福DDX和柯达TMAX DEV显影液,也使用过雷电路、HC-110。最终我还是稳定在前两种。别的药液我不考虑,所以不太了解。冲一卷一元钱(使用补充液方式),或者3元钱(一次性使用),佳宝罐横置滚动很省药液。既然效果已经很好了,也不费钱,我也就不想那么多。

这些所谓“衰减”是多余的担心,无需任何补偿。

你可以使用数码相机的点测光做测光表。这都只是“反射式”测光,多用于风光摄影;测光表的“入射式”测光方式用于人像摄影、人文纪实摄影、闪光摄影。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评论 (0 个评论)

facelist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 立即注册


关键字:


起始时间:
截至时间:

PhotoFans摄影网© 1998-2024 ( 京ICP证040606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0587号 京网文[2020]4675-862号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