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注册 登录
PhotoFans摄影网 返回首页

心民的个人空间 http://bbs.photofans.cn/?48821 [收藏] [复制] [RSS]

博客

心民拍风景如何曝光? 给初学者谈谈“向右曝光”

已有 36724 次阅读2012-7-27 09:19

引用:
原本由 adamsjohn 发表
谢谢心民老师的无私分享。

是不是我采用“向右曝光”的话,可能暗部细节能回来多些?

这里顺便请教心民老师,很多人建议向右曝光,有道理吗?或者说有必要吗?还是做的“正确”曝光即可?



心民回复:
先回答你的问题,然后说说我是怎么在风光摄影中测光与曝光的。

很多人随随便便的就把相机的曝光补偿增加一级,拍什么都是增加曝光拍摄,说这样的“向右曝光”可以减少暗区的噪点,保住细节。这真是大错!向右曝光确实有很多人概念错误,我主张如下的曝光原则:

1、如果现场反差小,可以向右曝光(即增加一点曝光量),但是不能让高光溢出。

2、如果现场反差大,要向左曝光(即减少一点曝光量)。

——上述原则要明白一个关键的数值:什么是标准曝光。也就是说:你想向右曝光,但是基准是什么?在“谁的”右边?想不明白这个问题,千万别瞎搞。也就是说,别动不动就玩这个“向右”的词汇,我的意思是,基本忽略这个词。

我做曝光,数码摄影和黑白胶片摄影会有两个完全不同的方法。先说说数码风光摄影,我经常使用佳能移轴镜头配合全画幅数码相机拍摄风景(这属于不太讲究的摄影方式,长途旅行会这样做。最讲究的时候我使用大画幅拍摄)。

我拍摄风景数码片时的测光与曝光方式:

这里提前说一句:为什么把“测光”和“曝光”两个词分开说?那是因为,曝光值几乎从来不是测光表上的数值,测光的数值只是一个重要参数。只有改变这个参数进行曝光,才是最佳的曝光。使用相机自动挡拍摄,就是测量数值和曝光数值相同,那在多数情况下属于错误。使用曝光补偿属于“估计着来”,你怎么确定你的经验不是“瞎估计”?

我的做法:

1、找到基本构图位置后,支起三脚架,相机安装到三脚架上,做最后的精确构图。相机设在M档,ISO100,光圈F11,等待下一步测光,找到快门数值。

2、拿出外置测光表,使用1度点测光(反射式测光法),测量构图中的两个重要区域:重要的最亮区和重要的最暗区。如果相差低于五级,这属于很正常的光线(反差不小也不大),我会采取只选一种曝光组合的方式:曝光比最亮区过度一级或者一级半,开拍。可见,点测光不是用在自动曝光模式的,而多数是用在M挡手动模式的,而且不是测量完就拍,而是测了两个数值,所用的数值又和这两个值不同,这才是点测光的用武之地,它给你测出来两个重要的参考值。

例如:构图里如果没有明亮的白云,所以反差不很大,最重要亮区是个房顶,测光值是:F11,1/250。地面重要暗区是F11,1/15。相差四级,我会使用125和60之间拍摄(比如1/100秒)。也就是说,我才不会瞎找什么中灰的位置去测量。那和使用入射式测光没什么区别,而入射式测量,如果用错方法,常常会造成亮区曝光过度很多。

3、如果遇到高反差场景(五级以上),我会拍摄两张到三张不同的曝光量,为了后期处理做影调合成。

比如,一个重要的长廊,我从长廊里面向外面拍摄,阳光下的大理石地面很亮:F11,1/500;长廊内部的木质结构很暗:F11,1/4。这么大的反差现场,只能多拍几张。我会用F11,1/250拍一张;再用1/60拍一张;最后用1/8拍一张。有人干脆每一级都拍一张,挺好!然后回家做后期处理,影调合成慢慢玩。

同样的场合,黑白大画幅胶片可以一张完成,从而获得所需要的应有层次,那就是另一套知识了。

4、如果反差非常小的场合,雾天,灰蒙蒙的天气,反差不超过两级。那么我会按照暗区的测光值直接拍摄(这就是增加了全画面多数区域的亮度,向右曝光)。或者采用中间值拍摄。也就是说,其实向右曝光(故意增加曝光)没什么巨大意义,极少有机会让你使用向右曝光,稍不小心,最亮区域就曝光过度,那就得不偿失了!向右曝光不能让高光溢出——这个说法好听,其实属于非常浑浊不清的概念 ,什么叫做不溢出?每拍一张就看看直方图?这更可笑!看直方图判断拍照效果的做法,这几乎不是摄影人该做的方式!相机上表示的溢出,多数后期可以轻松挽救;更何况,不是所有溢出都要挽救,画面里常有完全不重要的区域严重溢出可以忽略不计(金属反光、树叶间隙的小面积天空),此时直方图看到溢出还可怕吗?还算溢出吗?

有人说,增加曝光后,后期做压暗处理,噪点更少。可惜,当今相机不出什么噪点,比如佳能5D2、5D3、1Dx;尼康D3s、D4、D800这些相机已经很多人在用,我也在用。即使佳能650D、尼康D7000、宾得K5等等中低端相机,在低ISO时即使后期提高亮度,其噪点你也看不见!不仅相机噪点本身就少,极微弱的暗区噪点也不影响细节表现,何况我还经常在后期给画面增加噪点呢,否则缺乏质感(嘿嘿,尤其是黑白效果)。

(补充):在本帖26楼,有心民我原来贴出来的六组照片,目前不喜欢贴图了,因为我目前主要用胶片拍摄,而在网上看不出画面品质的好坏。每个人的屏幕显示差异非常大,我这里看到的不暗,你那里看到很暗;我这里看到的不偏色,你那里或许完全偏出去了。如果没有良好的色彩管理,用电子版是不能看作品的。





引用:
原本由 摄政王 发表
还有白增黑减  


心民回复:
只有自动曝光才考虑“白加黑减”(曝光补偿的基本原则)。我使用M档,使用外置1度测光表,因而,根本没有什么白加黑减的考虑了。

白,是指画面构图当中大面积比较亮;黑,是指构图里面大面积比较暗。但是如果使用1度的点测光,根本不会受到这些白或黑的干扰,也就不考虑什么“白加黑减”的问题了。
引用:
原本由 超级老顽童 发表
请教心民前辈,如何在阴天摄影技巧?要不总是灰蒙蒙一片,不知这种天气拍的照片,是否能通过后期处理好些 !



心民回复:
下图是影友老顽童拍摄的画面,这样的场景,不可能获得通透的结果,只能获得两个结果:一个是雾蒙蒙的挺好的,夸张它也行;二是此时正是“向右曝光”的好时机,增加曝光,测量重要的最暗区,比如下图山上的树林,然后就按那个数值拍摄,这就能增加很多曝光。高光区域曝光过度两级,这就是低反差场景的曝光方式。

然后回家用电脑PS,把图像整体压暗,其中暗区再进一步压暗一点,画面就好看多了,有立体感了。


[心民 编辑于 2012-07-28 10:58]


引用:
原本由 czhf 发表
向右曝光很好,但有个前提,就是不过爆的情况下尽量向右曝光。
数码相机对高光的宽容度比较低,一旦死白一片,没有很强的PS技术都无法拯救回来了。

尤其是拍日出日落时的太阳,可能我技术不行,如果拍成一片死白,后期拉回来时,死白附近的云彩或者天空就会被PS的过于黑了,还不如向左曝光时天空色彩过渡自然。

像我一样不会用PS合成包围曝光的同学建议多买几块不同档位的渐变滤镜,比PS省事得多。  



心民回复:
说用渐变滤镜“比PS省事”,嘿嘿,我要说,省事如果效果不好,你也去省这个“事”?

数码时代,渐变滤镜基本没用了,会了PS处理RAW,轻松找回层次,减光一两级的渐变镜(渐变ND镜),只能拍出很不自然的效果。遇到大海、大草原还凑合用,如果地平线有大山、有高建筑,这种滤镜只是添乱。

数码时代不想学学后期处理,就如同胶片时代只拍照不洗像。你不会PS,让附加镜帮忙只能叫做“没好效果”;如果让相机帮你PS(给相机设置各种反差、饱和度、色彩参数,那只是针对JPEG),就如同胶片时代洗照片让洗印师傅帮你控制明暗,生活照这样做无所谓,想玩玩摄影,千万别这么想!

认真玩摄影的人,只拍照,不做PS,这老观点在数码时代都批了十年了,今天怎么还有人这么想?





[心民 编辑于 2012-07-28 20:51]
引用:
原本由 czhf 发表
引用:
原本由 心民 发表
引用:
原本由 czhf 发表
向右曝光很好,但有个前提,就是不过爆的情况下尽量向右曝光。
数码相机对高光的宽容度比较低,一旦死白一片,没有很强的PS技术都无法拯救回来了。

尤其是拍日出日落时的太阳,可能我技术不行,如果拍成一片死白,后期拉回来时,死白附近的云彩或者天空就会被PS的过于黑了,还不如向左曝光时天空色彩过渡自然。

像我一样不会用PS合成包围曝光的同学建议多买几块不同档位的渐变滤镜,比PS省事得多。  



心民回复:
说用渐变滤镜“比PS省事”,嘿嘿,我要说,省事如果效果不好,你也去省这个“事”?

数码时代,渐变滤镜基本没用了,会了PS处理RAW,轻松找回层次,减光一两级的渐变镜(渐变ND镜),只能拍出很不自然的效果。遇到大海、大草原还凑合用,如果地平线有大山、有高建筑,这种滤镜只是添乱。

数码时代不想学学后期处理,就如同胶片时代只拍照不洗像。你不会PS,让附加镜帮忙只能叫做“没好效果”;如果让相机帮你PS(给相机设置各种反差、饱和度、色彩参数,那只是针对JPEG),就如同胶片时代洗照片让洗印师傅帮你控制明暗,生活照这样做无所谓,想玩玩摄影,千万别这么想!

认真玩摄影的人,只拍照,不做PS,这老观点在数码时代都批了十年了,今天怎么还有人这么想?





[心民 编辑于 2012-07-28 20:51]  



心民老师认为渐变镜没用了,这一点我觉得有些颠覆啊。就我看过的书籍和帖子来说,很多能够熟练掌握包围曝光的摄影师还是在使用渐变镜。

尤其是拍摄场景中有运动的物体,或者慢门拍摄水和云的时候,还是要用渐变镜的吧。  




心民回复:
慢门拍摄水和云,我们使用ND镜(中灰镜),不是中灰渐变镜。我经常使用减光十级的ND镜在白天拍摄。

我早在很多年前就说过渐变镜淘汰了,也得到真正的业界高手认同,这可不是什么新鲜的事了。

第一,因为渐变镜所遮挡的那一部分天空或地面,是用规则直线方式,而风景中经常需要起起伏伏的、明暗不同的大光比。

第二,往往需要的是地平线附近需要压暗(落日靠近了地平线,亮丽的彩云也靠近地平线),比地平线更高的天已经很暗,不需要更加的暗。可是渐变镜只是一边暗,渐渐地变成正常,这样的景色,几乎没有!

所以,遇到大光比,我们主要靠PS,也靠梯级曝光(我不叫包围曝光),梯级曝光的目的不是来选择其中一张,而是所有拍的画面都有用,都可以参与PS。使用任何附件都远不如PS里面轻松使用蒙版处理来的简单随意。你如果不懂PS(假设),我这样讲,你一定听不懂,但是终有一天你会懂得PS操作和蒙版处理,你就会知道我说的是多么的正确!光影明暗的改变不违背任何“真实”,所以任何比赛都能参加。

数码时代我们只要两种镜片还很有用:一个是偏振镜;另一个是ND镜(不是渐变的,是均匀的中灰镜)。比如下面肯纳的作品。他最喜欢用慢门拍摄。当然喽,他用胶片。但是慢门摄影,胶片和数码没有区别。


[心民 编辑于 2012-10-08 10:10]


心民拍摄的图片,网址链接,六组


引用:
原本由 霁月 发表
要收藏慢慢消化!

不过心版啊,您是美式装备的74师,我等不过杂牌69师,哈哈那老蒋实在不公平呀!吼吼玩笑!  




心民回复:
你这是唯武器论啊!

我使用的数码相机和各位没啥区别。我现在不在网上贴图了,过去贴的图,请大家去看看,无非就是很常见的相机。见后面的链接。

胶片相机的的使用属于个人爱好,也属于另一种摄影人的品味。在墙上展示大片的时候,你就能看到,胶片和数码是多么的不同,在胶片画面的面前,数码画面显得平淡无力、画质没有深度。所以,开始出作品的人,建议使用胶片相机试试。只是建议,我遇到很多人和我较劲,我没兴趣给他们提建议。他们听不懂我的“外星人”语言。胶片的画面味道在网上看不出来,需要看原作,所以我几乎不贴图了,以后找个地方专门展示,让大家批判。

心民拍摄的图片很多散乱的片子,以下是成组的。一定是有好有坏,不过链接在此,来说明相机很普通。请大家拍砖:

1、《适马DP1油润的色调——应邀晒老片》:
http://www.photofans.cn/forum/sh ... 2012&threadid=25793

2、《只闻歌声》——蓝色港湾黑人乐队:
http://www.photofans.cn/forum/sh ... 2012&threadid=21765

3、《又见拉斐特(你金灿的肌肤,赏心悦目)》
http://www.photofans.cn/forum/sh ... =2012&threadid=2269

4、《心民看首钢——胶片组照之一》
http://www.photofans.cn/forum/sh ... 2011&threadid=73503

5、《心民另眼看故宫》
http://www.photofans.cn/forum/sh ... 2010&threadid=19102

6、《肃穆的清真寺》
http://www.photofans.cn/forum/sh ... 2011&threadid=29216


  
[心民 编辑于 2012-07-29 10:56]
引用:
原本由 czhf 发表

......请问老师,以下场景也能阶梯曝光合成么?

1:夕阳下正在运动的人物或者动物,这时候用一片三档软渐变可以有效的提亮暗处,如果包围曝光的话,运动中的物体怎么办?

2:近景是慢门1到2秒曝光的海水,同时远处是已经升起的太阳,如果包围曝光,海水的形状无法统一。





心民回复:
回答1、地面上的动体,如果没有高于地平线,完全可以使用梯级曝光,PS合成时,分别选恰当的地面和恰当的天空各一张做合成。如果低角度拍摄运动的人,人物高于地平线,那么就用RAW一张,做出不同明暗的区域,然后合成。

回答2、海的慢门最简单了,长时间曝光海水,短时间曝光天空,然后PS两张合成。

总之,渐变镜确实用了不讨好,远不如你会后期处理来的效果更自然。你的作品看了,就有这样的问题,前景与远景的影调过度不大自然。

另外,一张RAW所能做的事,你会很惊讶,它能找出非常多的层次。去看看我的帖子《最常用的后期手段——图说“分区处理”》,这种场合,你一定不能用渐变镜的,但是一张RAW却能解决所有问题:
http://www.photofans.cn/forum/sh ... &threadid=74051
引用:
原本由 霁月 发表
抱歉嘻嘻哈哈惯了的人,调侃归调侃,就学习咱老兵还是很认真滴!我是这样操作,请心版给予指教!

首先,拍摄之前我大概有个想法,但不确定因为画面随时变化,这个时候要考验拍摄者对镜头的驾御,也就是所谓的构图吧。相机操作方面就是佳能60D加18-135头,暂时没有“撒欢”的念头,目前仅用手动模式曝光不能说纯熟主要是接片方便。有个问题,侧光还不熟练,此方面好象众说纷纭,我多用平均和点测,看着舒服呗。
这些情况在心版看来很“小儿科”是吧,呵呵,北京儿童医院排队就诊率最高,那里的大夫待遇也很高啊。摄影新手嘛还是“儿童”一点儿的好!
  



平均测光不用,着急的时候可以考虑使用评价测光(多区域权衡)。有时间,就用点测光,当然,相机的点测光太不准,区域太笼统。用相机测光,还要构图前测光,相机装上三脚架就很难使用点测光了。使用点测光,必须M档。使用评价测光,不需要M档。

给儿童看病的大夫待遇高,但不是去当儿童,当儿童,就要被打针!
[心民 编辑于 2012-10-08 10:15]


关于相差五级的概念:

你说的对,理解的没错。不过说到动态范围(很多人把这叫做“宽容度”),那就比较复杂。总之,数码相机能充分记录层次的细节,最好不要超过五级。事实上,通过RAW文件,还能搞出更多的细节。但是,如果风景中“最重要暗区”和“最重要亮区”相差五级以上,即光圈不变,快门速度相差五级(天上的白云和地上大面积树荫),那么数码记录的细节会损失。于是第一楼我说的曝光方法就很有用了。

另外,我是心民,不是新民,也不是心明。我既然有名字,就不喜欢被别人马马虎虎的搞错。

补充:相差五级,就是说有六级。举例说明:“最重要暗区”测光:ISO100,F11,快门速度1/15秒;测量“最重要亮区”的数值是:ISO100,F11,快门速度1/500秒。这就是相差五级,占用六级:1/15,1/30,1/60,1/125,1/250,1/500。在实际高反差场合的光比还要大得多(比如在室内拍摄室内景致和落地窗的窗外景色;有山上的积雪和山旁的阴影区)。这样的场合,数码摄影一定要多拍几张不同的曝光值。

建议你看看我的一个帖子《心民谈超焦距概念:超焦距不是万能的》:
http://bbs.photofans.cn/thread-472158-1-2.html

有人说什么对焦在下面的三分之一处,那基本是不靠谱的做法。前景很高大时三分之一在一两米;前景空阔时三分之一处在一公里。总之,按照超焦距概念做事属于基本靠谱,但是照片不要放大很大,全场就是清晰的。如果前景没啥重要的东西,焦点就对准你的主体;前景东西多并且很重要,那么最好拍三五张不同焦点(相机当然在三脚架上)回家后期合成,见下图。


请去看看我的另一个帖子:《依靠自动包围曝光,可以获得一张理想曝光的画面吗?替代测光表》
http://bbs.photofans.cn/thread-719399-1-1.html

还真没听懂你说的这个功能。总之,高反差场合,如果只想拍一张,数码摄影要测量主体的亮区拍摄,后期处理再设法挽救很亮和很暗的区域。

这个帖子是谈“风光摄影的测光和曝光”,我认为还没有比我说的方法更方便的。谁都会自动曝光,那很简单。但是遇到大光比画面,自动曝光就不好用了。就要起码拍两张,这两张怎么确定曝光值?就是用我说的方法。

第一楼不是说的很清楚吗?“1、如果现场反差小,可以向右曝光(即增加一点曝光量),但是不能让高光溢出。”

其实这两个单词是一个意思。梯级曝光更强调是手动调整。手动调整有自己希望的方向,比如平均测光算是中间,那么你愿意增加两级并且减少三级,这样就是拍摄六张。总之,和一般理解的包围曝光稍有不同。包围曝光一般是指“对等的”增加几级和减少几级。

白加黑减——此话来自“自动曝光的曝光补偿”,不是我说的“你希望亮一点就多曝光一两级,希望暗一些就减少曝光一两级”。这可不是一个概念。因为我们测光点位置出来的是中间灰(五区),所以,你不希望那个位置是五区,就改变。

而“白加黑减”主要是指:自动曝光错误的做了减少曝光和增加曝光(遇到一片背景很亮的场合,相机就自动减少曝光,而实际里面的人物不该减少曝光,你看见了大面积亮区就要在相机上调整自动曝光补偿来增加曝光。比如拍摄雪地里面的人物;反之,遇到大面积暗背景,比如聚光灯下的小面积人物,相机被黑背景欺骗而增加了曝光,于是你要设置相机自动的减少曝光才能让主体人物曝光正常。这才是“见到白的面积很大就增加曝光,见到黑的面积很大就减少曝光——白加黑减“。这和我说的我们点测光后故意改变曝光,这是两种概念。点测光是手动曝光的参考值。

你把我的“希望白一点,就增加;希望黑一点,就减少”这种手动曝光的考虑,也归到“白加黑减”啦,嘿嘿,这么说也行吧。总之,你明白我的意思就行了。

关键是我们为什么使用点测光,怎么应用测光的结果,这才是这个帖子要说的道理。我们不必纠结一个单词所包含的广义和狭义,我再说一遍:我们用点测光其实主要是M档手动曝光才使用,测光之后,不按照测光表上的数据直接曝光。风光摄影使用点测光,测取两个值,一个是重要亮区,另一个是重要暗区。然后根据你的需要做光圈快门ISO的曝光选择。这种做法和白加黑减的考虑非常不同。

中画幅是相对“大画幅”来说的,社会上说的“全画幅”是指“135全画幅”,所以,在整个相机系统中,135底片属于小画幅。那么比135底片更小的就归入“微型画幅”了(数码相机的微型画幅非常多。底片时代并不多)。中画幅的感光面积比135的面积大很多,面积是135的160%至250%,比如飞思IQ280,感光面积是53.7x40.4mm,面积是2169.48平方毫米,而135全画幅是36x24mm,面积是864平方毫米。

大画幅4x5英寸底片,面积是135底片的14倍。
大画幅8x10英寸底片,面积是4x5英寸底片的4倍。

下图是中画幅飞思IQ280中画幅后背配645DF机身,8000万像素。


烛光本身不需要细节,你该照顾人物来曝光。至于周围环境,也该适度照顾,这主要也要靠后期处理。至于你的艺术需求,那都很随意的。

我的观点就是:干脆不考虑“向右”!

是的,异曲同工。如果暗区和亮区面积比较大,用相机长镜头同时使用点测光,一样办好所有事。关键是如果你使用广角镜头,很大的广角,比如17mm移轴镜头,那你的点测光面积就太大,找不准该测光的区域。难道你拿出另一台相机?上面是长焦镜头?那比测光表笨重数倍,花钱更多。

我只是不理解,为什么不买测光表?买了能有什么问题?2700元比起我们的旅行费少太多了!体积也不大,分量更是不重。若真想好好拍摄风光画面,我感觉测光表是必备的。

当然喽,真到打印出大的纸质作品,怎么看,都是大胶片效果比数码相机拍出来的画面质感好!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评论 (0 个评论)

facelist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 立即注册


关键字:


起始时间:
截至时间:

PhotoFans摄影网© 1998-2024 ( 京ICP证040606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0587号 京网文[2020]4675-862号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