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注册 登录
PhotoFans摄影网 返回首页

ET视界 http://bbs.photofans.cn/?53224 [收藏] [复制] [RSS]

博客

只向“精品”扔砖头(三)

已有 34795 次阅读2006-3-25 19:38

上高地“富士山"

上高地的二幅富士山冬韵都拍得漂亮,没什么太多可挑剔的,如果真要吹毛求疵的话,两张片子因为拍摄环境的原因都是左轻右重,但算不得什么毛病。

2 的机位如果高些是不是好些,那丛茅草很提神的,但也比较抢眼,片子上草与山有些宾、主不分的感觉,草的位置一对山有些遮挡,二压重了右侧,使整个片子感觉略为右倾,如果能够抬高机位略为俯拍,它就不会太抢眼了,也可以减少对山的遮挡,虽然这么说但估计现场不一定允许,而且草的倒影可能也没了,或者等左侧云重的时候再按快门,哈哈,这也就纸上侃侃了。

相比较而言上高地的几组片子
我更喜欢冬季的上高地的那一组和哈苏的试机片
http://www.photofans.cn/showthread.php?threadid=184349
http://www.photofans.cn/showthread.php?threadid=194098
这一组漂亮是漂亮,但气氛不如上面两组,虽然我这么说但让我拍我也拍不来。




山方”米尔福德海湾“

这幅作品”米尔福德峡湾“在山方整组新西兰作品中并不能够称精,也许因为是扫描的原因,这幅作品整体比较平,前景也略感暗淡。山方的这组新西兰组照
http://www.photofans.cn/showthread.php?threadid=206389
其实精品应是这幅,这幅作品充分体现了环境色彩的变化,很好的利用了泉水与地界边缘形成的延长线及围栏来引入人们的视线,而且作品充分利用了温泉的蒸腾传达的氛围,很棒的。

这幅作品也是这一组里的一张,同样视觉的延深在这里得到很好的表现,小路将远处的前后不同的两棵树及近处地上的树枝连缀在一起,很好的起到了视觉引带的作用,渲染了氛围,自然环境的色彩对比也很强烈,一幅很美的田园景观,可称精品


前几天在广州忙事,一点没得闲,今天终于空下时间来抹抹嘴皮子吐吐沫沫了。



阿唐近期很风光了两次,两张风光作品一拍庐山雪封山、二拍江南黄花天,都是好题材。

作品一 江南小景
1、色彩丰富,黄花、绿树、灰瓦、白墙、红联、褐窗
2、虚实处理得当,前景的小花处理成蒙胧状态,更增江南情调
3、前景、中景、远景呼应好,近处的黄花与远处的黄花形成色调的呼应关系。
遗憾之处,这片子哪都好,就一处不好,没活物,如果远处那黄花处有条牛,近处那门口趴条狗,这画就神了,要是门口有一孩子与一条狗那阿唐今年怎么也得个。。。。。

作品二,庐山
我一直想劝说我自己说这是一幅好“作品”,KAO,没说服,真正的莫名其妙。

两幅照片天差地远,拍者拍得差得远,评者评的也蝎虎,我得喝点清脑醒神汤补补脑子去了。
当这个坛子上一张PP被标注“精品”后,大多数人都向“精品”投以敬注的目光,就算不是那么欣赏,也会向之“学习”,其实哪有那么多“精品”,如果细看“精品”会发现我们的精品取向其实有几种:
1、确实不错的图片,多是那些腕儿的精心之作,腕儿露头一般都有节制,不多发片,发则必”精“,这也是老鸟的娱乐方式,既然自慰那就一定要有收获,所以你看腕儿发片,那跟着后面的多是射精。
2、腕儿们不怎么的图片,也是那些腕儿发的,腕儿们不常发片,但PP多是人气片,对坛子的影响深远,因为是腕儿发的,所以不标'精品“好象对不起它,为了鼓励他们再发,于是。。。射了精。这样的”射精"其实满多的,其中既有作品确有可观之处的原因,也有掺杂了点精人情感认识的原因:腕儿这种老鸟你不点它"精"人家会不会说你不长眼?
3、确实不错的图片,是那些无名之辈的苦心之作,被点精者发现了,于是小头一露,终于看见阳光了。但现光不经常,露一次者后多积极发片争取再被点精,但遥遥无期,于是更多发片,以求被选中,这样难免烂片多起来。
4、新人的图片,刚上坛子时间不长,积极发图,为了鼓励后进,于是版主对其PP宽容许多,从容射精,于是初品、俗品立马变精品了。这种精品鼓励后进学习的成份太多,是一种态度取向,不是真正的精品,因此新菜菜鸟应真正的认识自己,就算被精了两次,菜鸟那还不会马上成凤凰的。别把“精品”当回事。
5、老友的图片,在坛子上呆久了,岁数较大,德高望重,人称师长DX者,发片则人气汹汹,称诵者多,其实这也是一种必然,人头熟相互认同互为师友也无错,然此事因在人不在片,点精者常因其人气而点精,多有不精而精者,此为憾事,何者?精应以片而重,非以人而精,人可以情叮交而片不可情而评。
6、烂片取精,就与古董市场选货一样,不留神看走眼了,烂片点了精了,这种片子在各坛子是经常的事情,与点精者的眼力、情趣有关,如何避免这不是我能够说的了。
7、赝品取精,就与古董市场卖假货一样,有些人也将假货(别人的作品或是屁出来的)作品来充市,这样的事情在这个坛子上以前也有过几起的,因为上片者为博得叫好,而点精者眼力不足将其“射精”最后闹个笑话。
8、遗精的PP,精品而无人相识,陈迹坛中是为憾事,原因挺多,但多是人们对影像的认识造成的,点精者如有门户之见趣味之别则视觉常会狭隘,造成遗精。

我的见地不一定对,一孔之见或有谬处,但放眼望去,真的无法认同很多“精品”,可观的PP不一定是“精品”,“精品”一定是可看的PP。如果我们定义一幅作品为“精品”,那么它应是在各处都是精品的,而不只是在一个小环境内,这也许应成为一种精品取向的简单标准,因为我们评精从来是无标准的,那么在家称精在外也是精是不是可算一种标准?
傲雪3月26日言: 非常欣赏ET老师的这种风格,即使俺还没有接砖的权利,但也能增长见识.继续
傲雪4月5日此作品得了“精品”

晨波的月亮湾

现在一到春天就有兄弟来问咱什么时候去婺源看油菜花?大约油菜花只有去婺源才能看了,去了婺源的也多拍油菜花,甚至年年去在一个角度拍一个景至,很有些思维定式的感觉。其实不只是拍油菜花,好多地方这些玩摄影的都在同一时间扎堆去,有的还号称只有在某某时间某某角度才能够拍出。。。

婺源我一直没去过,多是时间的原因,安排不过来,于是年年看PP就这婺源的照片吧,看第一次有些感动,看第二次有些冲动,看到第三次就平静了,再看第四次几乎没啥感觉,看第五次我也不说吐了,反正知道你拍啥了。

傲雪不知道是不是第一次去婺源,拍月亮湾拍全景想法不错,有眼光,大约天气不好的原因吧,后期动用了各种PS手段来“制造婺源”,于是有了这样的结果,因为后期的原因,作品天空与地面颜色失真,黄黄的天际让人感觉下黄土了(北京这两天就在下黄土,一样的感觉)。其实天气不好天空颜色不理想完全可以不拍天空,这幅作品拍摄时将天空砍去就不用多此一举人造天空了。再有那只小船是不是后期加上的,还是后期动了手术,反正比例是不对的,船比较大,人比较长,哈哈,不能细看一细看就漏馅了,如果PS还是小动为妙,这幅作品拉伸变形明显。傲雪这张片子得精属于我说的“鼓励片”,我认为傲雪婺源的片子那一组中最不理想的恰恰就是这张PS片,反到是几张小景更是可人。http://www.photofans.cn/showthread.php?threadid=216327 其中前三张感觉更好一些,不过整组片子PS痕迹都比较明显,比如最后一张,站在那里的那个MM身长感觉就是被拉长的,PS过度,这是新菜菜鸟的通病,慢慢成为老鸟就会改变了。不过傲雪第一次出山就能够有些收获也要为你叫好了。

晨波这幅作品就避开了天空,重点突出月亮湾,到底是老手的原因,下端的月亮尖拍得漂亮极了,绿树倒影,轻舟波光,那小船上的红衣真真的是点精之笔,就算那小船是顾来的,拍成这样也叹为观止了。这幅作品不理想的地方是作品上部右侧大面积的黑土地,如果天气有些变化,来点云雾那感觉就不同了,现在左侧大面积的黄色,右侧黑黑的一片总感觉欠点,也许这幅作品不拍完整的月亮湾也是一种选择,不过这幅作品扫描质量感觉真不错(不知是不是电分的),细节毕现,估计看原片感觉会更好。






呵呵,各位能够放胆直言真是好事,其实这也是发这个贴子的本意,活跃上海版的网络生活,这个贴子首贴是3.25日,到今天差不多快一个月了,但是酝酿这个贴子的时间就早了,这个贴子发端其实源于那个想入佳没入佳而提意见的佳友的短信,因为那个短信,朋友之间在上面或在下面都有交流,不管怎么样大家都在不同程度的思考我们现在存在的问题,其实那个朋友提出的问题,归结到一点就是我们上海版从各种角度都缺乏交流,我想这有多种原因吧,网络速度不快,各位工作忙,天气不好,刚刚换届。。。。那么如何调整这个状态呢,其实虫二、KEVIN等也是百思求解,这个贴子其实是在大家的预谋下制造的。

我不是一个真正的摄影人,那天WANGQI问我是哪一级的摄影的,我说我是照快照属于照纪念照的那种的,其实就是这样,用傻瓜相机对我来讲最合适。其实到现在我也还抱着摄影入门的书在看,光圈、快门、速度、测光、构图对我来讲都是似懂非懂的,而PS则根本不通的,以这样的本事来谈摄影有些班门弄斧,指东打西的批评别人的作品其实马不对蹄,不过为了活跃一下上海版的网络生活,我还是第一个来挑事了,其实原因都在上面了。

其实这个贴子只是想引带一个发端,产生真正的网络交互式的交流,但从结果上看并没有达到我开始希望的目的,变成自言自语了,以我的能力、见地及水平来评价各位的作品当然是不够的,但各位观贴者却并没有真的参与,这是我本贴的不成功的地方。但从本贴的效果看,不到一个月的时间点激率超过10000,应该讲观者众,说明大家还是在观注这个贴子的。观注说明大家很在意
1、作品优良的评价
2、精品产生的标准
。。。。
这说明大家很有这个需求,那么如何进行作品的常规评价,如何识别一个”精品“,也许未来我们再有贴理论此事了。

这个贴子诞生于4.1号的”愚人节“前后,算是一个自愚贴吧,娱乐有开始总有终结,那么最后这一段就算是终结吧,各位朋友请理解版主我等的苦心,希望大家以后能够积极交流,活跃上海版。

2个说明:
1、为什么第一个先向晨波扔砖,当然是为了起到名人效应的作用。
2、为什么语言粗陋,哗众取宠、姿肆妄言吧了,各位语言文明管理师如见我面应知我谈吐多么文雅。

最后谢谢各位顶贴的朋友,没有你们的参与,这贴子活不到今天
转抄些对摄影作品评价的不同观点给各位参考

摄影作品的评价——科技标准与艺术标准不可混淆 __ZT

--------------------------------------------------------------------------------

2005-12-15 13:39:17 作者:张宝林
  我们都知道,如果将科技领域的标准与艺术的标准混为一谈将是很不明智的。但事实上,人们在拍摄或评价摄影艺术作品时,却往往将摄影工业中的科技标准与摄影艺术标准相混淆。即使是为了达到某种艺术效果而有意使作品曝光过度,色彩失真、没有焦点等,也会被视为失败的作品。其实艺术的形式语言本是非常丰富的,为了艺术表现的需要,艺术家可随心所欲地选择和创立新的表现形式,这是与“艺术的生命就在于创新”这一根本性原则完全相符的,是艺术创作的一个重要特点。

  为了艺术表现的需要,雕塑家可以让人体变形;画家可以把实物镶嵌在油画里;音乐家可以将猎枪带到乐队中;为什么摄影家就不能有意拍出曝光过度或没有焦点的作品呢?如果镜头没有景深的特性,是不是连虚实结合的摄影作品也算足失败的呢?如果几个画家在一起谈论的话题大都是哪国的丙烯最好,淮凋出的玫瑰红更逼真,我们将说他们不免无聊;若摄影家们在一起总是谈论曝光准确,影调明快、色彩还原真实之类的话题,而不能上升到艺术表现的层面,这又说明了什么呢?摄影创作中这种把科技标准与艺术标准相混淆的现象,不但局限着摄影艺术创作和欣赏的空间,它还是阻碍某些摄影家向较高艺术层面迈进的一道鸿沟,是摄影艺术不能缩小与其他造型艺术的差距的原因之一。

  造成摄影创作和欣赏中这种“标准混淆”的原因来自主客观两方面。

  客观方面,摄影艺术所依赖的创作手段——摄影术。是现代工业的产物,其中要涉及一系列的光学、化学、物理学、计算机等多方面的科技标准,这注定了一幅摄影作品的完成过程中,也要涉及这些标准,而其中的每一个标准又都与作品的技术质量有关。因此,人们很容易被缠绕于这诸多的科技标准之中。而摄影器材商们为了促销各自的产品所做的强有力的宣传,也会牵着一些入的鼻子,使他们舍本求末,把大部分精力集中在摄影器材的品种和性能无休止的花样翻新上。摄影器材日新月异的发展,固然有利于摄影艺术创作,但也容易造成不必要的浪费。你花大价钱买的一架功能复杂的相机,实际上许多功能对创作来说是可有可无的,甚至是多余的。但制造商们则不考虑这些,他们殚楕竭虑地在相机功能方面频繁地更新换代,其一半以上的目的是为了炫耀实力、刺激消费和与同行竞争。

  主观方面,一是由于一些人在初学摄影时,不能够系统化地进行基础技术方面的学习和训练,致使他们拍摄了多年,也未能真正解决基本功的问题,有的人甚至拍了一辈子下来,在技术方面还是存在着许多误区,于是在创作和欣赏过程中,将话题集中在器材工业的科技标准和技术技法方面:事实上只靠经验是无法使具有很强科技性的摄影基本功走向完善的。若想真正随心所欲地使摄影术为艺术创作服务,则必须从原理的深度把握它,原理一通则百通。而再高级的器材、再复杂的功能,也无法完全对应于艺术家强烈的主观创造性和对艺术形式的多样性追求,相反,功能过于复杂还可能对创作产生一些副作用。

二是从事艺术摄影的摄影家对于艺术标准认识不够,因而无法建立和把握艺术标准。这是文化修养范畴的问题,也是在摄影界存在已久的问题。有些人长期无法超越艺术的低级层面,最终不自觉地使自己定型为一个“技高艺低”的摄影匠。

  那么艺术有标准吗?它连一个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定义都没有,又何谈标准?

  事实上,艺术虽没有精确的定义,但却有大致的定义;艺术没有绝对的标准,但有相对的标准;艺术的标准虽然不是完全孤立的、·与科技标准无关的,但它又是相对独;立的、自成体系的。否则,艺术也就不成为艺术了。至于艺术的标准具体都包括哪些,是很难一一罗列的,它与;技术标准是范畴性的区别。

  总之.摄影器材制造过程中的科技标准,虽然与摄影艺术创作乃至摄影艺术标准有一定的联系,但绝不能把它与艺术标准相混淆,这本是形而上与形而下的区别。艺术家了解、运用摄影术中的科技标准,应是百分之百地服务于某种艺术目的。艺术无法回避形而下,但它终属于形而上的范畴。谁不能将摄影艺术提升到精神、情感及文化的高度,不能将之视为净化灵魂,宣泄情感、张扬创造力的途径,·他最多只能是个精干玩弄技巧的匠人,而不是灵光闪烁的艺术家。






野生动植物艺术摄影作品的评价要素 __ZT
2006-3-5 22:34:58 胡毅田

    野生动植物摄影作为艺术摄影的一部分,在我国开展的时间较短,从事野生动植物摄影的人也较少。近年来,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提升、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特别是一些具有较高文化内涵摄影人的加入,这一领域才日渐兴旺,从事的人逐渐增多,也涌现出了一些好的作品。但与国外同行相比,我国的野生动植物摄影无论在思想意识、创作观念上,还是拍摄手段上,都存在着较大差距,尚有许多值得探索的东西。同时,与之相配套的的评价体系也还未建立,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野生动植物摄影创作的发展。因此,建立一个有效地评价体系是目前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而确定野生动、植物摄影作品评价的要素则是解决该问题的核心。
    我拍摄野生动植物已经两年多了,重点拍摄被"世界自然物种保护联盟"列入"濒临保护红皮书"的大型水鸟--黑脸琵鹭。通过长期的拍摄经历,我对野生动植物摄影也有了一些心得:真实,是野生动植物摄影存在的基础,而摄影家的创造力是维持野生动植物摄影的生命力的源泉。评价一幅野生动植物摄影作品,具体说来主要应有以下3个要素来决定。
    第一、 所拍摄的野生动植物物种的珍稀性及拍摄的难度
    野生动植物作品所反映的动物物种很多,自然界大多数物种的生存、繁殖规律,已被人类所熟识,它们在人类的关心爱护下不断地发展壮大,反映它们的优秀摄影作品也大量涌现。而世界上还有一些珍稀的野生动植物,如我一直跟踪、研究拍摄的黑脸琵鹭,它的生存、繁殖规律,至今人类也没有完全掌握。这一鸟类物种在全世界不足千只,由于种群小、生存环境险恶等原因,人类很难长期跟踪研究,因此相对于此类野生动植物,如果没有长期的生活积累,是很难拍摄出精彩的摄影作品。
    精彩的野生动植物摄影作品有两类:一类是那些已经被人类所熟知、了解的野生动植物摄影作品。人类在长期的跟踪、研究中,根据其生活规律,抓住其内在本质的特点,拍摄出的摄影作品。好的摄影作品能吸引人们的眼球,令人震撼,但由于这类摄影作品往往给人一种似曾相识的感觉,出精品很难。另一类是那些特别珍稀的野生动植物摄影作品,由于人类根本无从掌握其生活的规律性,使得摄影作品具有偶然性。要想拍摄出此类摄影精品,要求摄影人既要有过人的胆识和毅力,又要有强大的经济后盾来支持。拍摄的难度越高,摄影作品就越有价值。世界上有许多野生动植物在人类还没有发现、认识之前就已经灭绝了,仅存的珍稀野生动植物,人类想一睹其芳容的机会也不是很多,更何况艺术作品不是简单的记录。摄影人既要有构思的灵感,又要经常性地和所拍摄的野生动植物"亲密接触",掌握其活动规律,才能在创作中实现主观和客观的统    一,拍摄出珍稀野生动植物的摄影精品。
    第二、 野生动植物摄影作品的艺术性
    野生动植物摄影很容易被人们误解为简单记录野生动植物生存、活动的一种摄影形式,如同电影、电视中的纪录片一样。如果说,真实性是野生动植物摄影作品的躯体,艺术性则是野生动植物摄影作品的灵魂。与其它摄影门类相比较,野生动植物摄影的艺术性则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野生动植物摄影作品首先要保证成像质量。对此可能有人不以为然,认为艺术类摄影作品首先就应该清晰,把它放在第一位是多余的。实际上野生动植物摄影由于拍摄环境困难,在某些情况下无法让人靠近,距离往往很远,为保证在把作品放大的前提下保持照片的清晰度,就是很难做到的事了。那些靠剪裁把主体分离出来的摄影作品经不起放大,无清晰可言。  
    (2) 摄影作品给人视觉的冲击力。野生动植物一般跑得很快或飞得很快,这就要求摄影人的视觉和大脑反应一刻也离不开飞驰的野生动植物,在快速反应中拍摄到具有视觉冲击效果的画面很难得。一般而言,拍摄距离较远和运动中的野生动植物需要用400mm以上的长镜头,这就限制了视角。目前国外流行的是大视角,前景被拍摄主体与主体身后的背景都一样清晰的作品就更难拍摄到,这样的作品更具有视觉冲击力,因为它们是反常规的,一般人是想不到和做不到的。要想拍摄到这样的作品,人的意识、镜头的质量是必要的因素,而附属设备也显得更为重要,有些设备是买不到的,只能是摄影人自己动手设计和制作。
    (3) 摄影作品用光和构图的独特性。野生动植物在拍摄过程中是主体,它在拍摄工作中处于主动方,摄影人处于被动方,摄影人很难有充足的时间考虑用光和构图。有些经验性的方法可能使摄影作品看起来很漂亮,摄影师有意识地选择了逆光和侧逆光等方法来表现野生动植物的质感,但此类方法都基本上属于"靠天吃饭"。如何运用人造辅助光源和打破常规的构图,往往是作品取胜的关键。《美国国家地理》协会的摄影师能够把很平常的场景拍摄得很特别,大多就是在人们认为办不到或非常困难的条件下拍摄的。而这类场景的拍摄工作一般都是可以在轻松的环境下完成的。这正如人们经常说的:越是办不到的事情,一旦办成了就显得尤为珍贵


(4) 建立在客观现实基础上的艺术风格。摄影作品风格多样,虽不像绘画艺术那样划分出清晰的流派,也大体能分成几个类别。但无论什么流派、什么样的风格,好的作品都应该建立在客观现实的基础上,不能过分发挥摄影人的主观意识。摄影作品是反映摄影家的思想状况的一面镜子,目前中国流行把摄影作品颜色搞得特别艳丽、夸张,这可能是一种风格,但有一些作品则是摄影人思想意识"浮"的表现,这里也有媚俗的成分。这种"浮"表现在摄影作品的后期制作上过于脱离现实,好像不搞得色彩夸张些就不是好作品。"浮"还表现在对作品认识的浅薄,急功近利的思想。有些人不是长期坚持研究拍摄对象,而是先给它们拍个"纪念照",再利用电脑后期制作,利用移花接木的雕虫小技完成自己的"作品",这种做法是欺骗欣赏者。强调摄影人的再创作是要建立在尊重客观现实,遵循客观规律的基础上的。
    第三、 野生动植物摄影作品要真实地反映了它们的内在行为
    一幅好的野生动植物摄影作品首先要用艺术性很高的画面来吸引欣赏者的视线,短时间内吸引人的眼球,才能让人有理由去思考、了解作品的内涵。如何能使人静下心来把你的作品"读下去",就要看摄影人的文化底蕴和作品本身的思想性了。这里所说摄影作品的内涵,就是野生动植物内在的规律性的外在表现,如果摄影作品不能反映出上述特征,画面再漂亮的摄影作品也都是没有生命力的。搞野生动植物摄影,首先就应该研究你要拍摄的野生动植物的规律,只有掌握了野生动植物的规律,与?quot;密切交往",你才能拍得更好。我在拍摄黑脸琵鹭过程中就实践了上述观点。在最初的一年中,我几乎很少拍摄照片,尽量多地观察记录它们的生活习性,让它们把我当作朋友,然后制做摄影用的辅助设备(如帐篷、移动支架、无线遥控器等),根据不同季节黑脸琵鹭的活动习性,制定不同的几套拍摄方案。我的拍摄工作全部是按照计划进行的,方案具体到每天在不同的时间段、把照相设备安放在不同的地点,用什么镜头和采取什么方法拍摄。我不是哪里有黑脸琵鹭就追到哪里拍摄,而是事先就把照相机按照计划放在那里等着。有的人说我运气好,黑脸琵鹭总按照我的想法到来,并总能拍摄到许多精彩的照片,其实能有这个结果,看似偶然,实际上也是必然,这其中溶入了我多少心血。野生动植物也有喜怒哀乐、也有儿女情长、也有伉俪情深,只有把握住其生存习性,你才能抓住感人的瞬间,拍摄到经典的作品。  
    两年多来,我在拍摄黑脸琵鹭10000余张反转照片,辽宁美术出版社近期将出现我的摄影专著《飞翔的朋友》,书中发表了200多幅黑脸琵鹭的照片和30000字的摄影随感,此书的出版是我几年来从事业余摄影的小结。让中国的野生动植物摄影作品走向世界,是我作为一名摄影人的人生追求。
浅谈摄影评价 _ZT(中国摄影网)
王蔚君

    评价问题显然并不像人们一般想象的那样简单。以往的价值论往往不重视评价,如果静态的观念化的看问题,似乎有了需要,有了满足,任务就完成了,价值就实现了。如果深入到价值实践活动中,比如经营企业,就会发现在动态系统中需求及满足是不断变化的,具体形态与所付出的代价都是波动不定的,没有评价,简直无法进行价值活动。评价贯穿于价值创造、交换(或赋值)与消费过程的始终。需求是否满足,满足的程度如何?给特定的客体赋值,价值量评为多大合适?消费者是否及多大程度上满意?评价决不能被简单草率带过。
    评价的原理
    评价与价值一样首先涉及参考系或观察点的问题,评价者只能是人,不像价值主体的概念可以宽泛一些。评价者与价值主体可以重合,也可以部分重合,也可能完全不同。也就是二重“三观”体系。如果从本体、规律、实践性来看,评价是精神性的,是人的精神活动;评价是合规律的,动态为主的,是所知而非全为认识;而最能凸现其属性的是个别实践性,观念不能解答的难题,只能交由实践最后确认,评价的局限性也由此而起,永远没有完美的评价!
    评价不能止于观念,要回到实践,完成整个价值循环。从需求与满足关系及其背景来看,可以有内在评价与外在评价。从所知看,既有价值取向评价又有价值认识评价。而最终归结到实践结果的反馈。
    由此看出,评价显然是复杂多重的,要制定一个评价标准首先要总结实践经验,抓住满足接受者的那一重属性,也就是对价值实现影响最大的东西。其次要按照波动变化的情况考虑整体优化条件。再次要兼顾其他复合价值。讨论标准与实践谁先谁后没有多大意义,它们是互动发展的。
    评价的基本功能是判断价值正负利害,预测实践与实现的结果,选择价值活动的方向,指导未来行动。
    相比其他特点,评价的实践性是很突出的。如果从价值的定义来看,供需关系近乎自发自组织,没有评价的参与仍可以形成,比如动物可以自行觅食,人会本能地满足自己的生理需要,趋利避害。但对于赋值系统来说,必须有人的评价参与。当两个系统重合,即只考虑内在价值时,尽管不存在交换,系统是自足的,人仍然通过历史比较知道价值的相对大小。比如对于自给自足的农民来说,他生产粮食为自用,但他仍然知道收成的品质好坏。如果两个系统是交叉的,对外在价值的评判就是自然的。无论内在还是外在,有一点就是人以自身作为一种最基本的工具,其他工具都是由人来使用的。人的身心系统有一个自我侦测自我调控的内线系统,还有一个对外部刺激反应的刺激反射系统。内线的实践评价表现为情绪情感变化,强烈的外部刺激的反映就表现为行动。对于作品就是从喜好观赏到购买收藏。
    从所知层次看,可以是真实的知,比如规律性认识,也可以是设想和推测,比如数学,甚至可以是幻想。大致分为理性认识与非理性认识。粗略可有取向评价与认知评价。
    价值取向评价,是由价值主体对价值客体直接表现出来的一种情感情绪评价。评价主体就是价值关系主体,并与所评价客体有着直接价值利害关系。取向评价是人自身的精神的默认取值,只能表达个人情感,传递主观信息,不具有认知和知识意义;但评价意图是明确的,爱好摄影,就是对摄影的肯定评价。其评价标准是基于主体的本能的生理需要,与个体情感、兴趣和切身利益相关,它们都是可以不依赖理性认识而存在的。这种个性偏好表现为趣味无争辩,没有客观标准。
    价值认知评价是由评价主体根据特定标准对客体价值所做出的复合认知评价。评价主体不一定是价值主体,客体价值与认知主体可能有也可能没有直接的价值利害关系。它所能表达普遍认识,传递客观信息,具有认知和知识意义。认知评价不仅要求评价主体以客观的标准进行评价,而且要求在评价过程中尽量摆脱自己的情感趣味和价值利益的干扰。只有保持价值评价标准和过程的客观性,才能保证价值认知评价的客观性。
    在现实中,这两种价值评价经常是相互影响、相互转化的。在评价活动中也经常是同时并用或交替使用的。主体可以在对客体进行取向评价的同时,自觉地进行认知评价;或者反过来,在对客体进行认知评价的同时,不自觉地进行取向评价。对同一客体,两种评价完全一致的情况是存在的,但不一致甚至背离的情况更是经常发生的。
    在具体的评价活动中,评价的社会实践性问题比个人实践影响更大,个人实践是在社会背景下进行并以此作为规范导向的。评价制度的合理性、机制的有效性、以及评价标准等问题,会影响价值的创造、交换与消费,因而需要专家评价和大众评价。
    由于专业知识的障碍,普通人无法做出专业精深的评价。只有专家才可能把握方向,专家系统至关重要,但必须预防视觉狭窄症,照顾社会整体。摄影行业协会应当发挥自己的作用,组织专家建立相应的制度标准,发挥导向作用。
    普通人的评价一般是直观通俗的评价,发现的是浅表价值。需要接受专业熏陶,不断提高修养。大众水平的提高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发展。
    评价的标准
    经常听人提到这样的事,同一幅摄影作品在全国性的大赛中获奖了,而在其他的影赛中却名落孙山;在国外某些影赛中得奖,而在国内的影赛中却难以问鼎。于是要问:这是正常现象还是不正常现象?摄影作品的评选究竟有无标准?其标准又是什么?
    我们先看一下现状,摄影作品的评选基本上有两个现存的标准:一是由少数评委在评选过程中产生的标准———专业标准;另一个是广大观众在欣赏作品时产生的标准———社会标准。由于在这种评选中主要涉及的是摄影作品的文化价值,没有功利的经济价值。这种标准就对应于文化的分层分类中的二分法。在文化二分法中,杨增宪认为根据文化的固有性质及其与社会的关系,文化可分为两大类:专业文化和社会文化。尽管人类文化一般不能脱离社会存在,但像自然科学、工艺技能、生产技术、体育竞技等文化活动及相应产品,通常并不直接关涉社会因素,不具有社会属性,因而仍能在社会系统中保持其纯文化属性。这部分文化,由于充分体现了人的创造性文化本质,且又以相对专业化、专门化形式存在,故可称之为“专业文化”。与之相区别的则是在相应社会系统、社会关系中获得社会属性、具有社会功能的文化现象、文化客体,包括获得社会属性、社会身份的文化人。因这类文化客体不再具有纯文化属性,且几乎存在于社会各个环节,故可称之为“社会文化”。一个种族的社会文化的确具有一定的模式或稳定规范,具有自组织功能。由此可以看出,存在两个不同标准是合理的,专业标准把握专业水平,普通大众离专业水平是有距离的。普通人只能参与通俗标准的评比。即使比较其他艺术领域,雅俗之分也是一直存在的。有两个标准,就应当出现两种不同的评比结果,这是意料之中的事。由于摄影的类别不同,各种比赛的宗旨和评价标准不同,所以同一作品在不同的比赛中会有不同的结果属于正常现象。当然这只是从理论上得出的结论,自然不包括评委个人的偏见,评比中的不正之风或不公正性,评比方法不当所产生的偏误等。
    专业标准对一定时期的摄影创作有一定的导向作用。从某种意义上讲,评委是在制定某一时段摄影作品的标准,明显影响着为数可观的摄影工作者和摄影爱好者的创作方向与追求。评委不是一个人而是一群专业人士,可信性不容质疑。但在评比实践中一定要注意专业范围,不能光看专业人士的知名度,在评比前一定要对专家团进行统一标准培训,然后让他们独立评比。
    有了合理的标准,正确的执行过程就显得很重要。每次影赛都有数以百计、千计的作品参加角逐。金牌与低劣之作的差别是显而易见的,关键在入选与落选的骑墙状态,金、银、铜牌之间的差距如何比较。这实在不是由于标准不周产生的,而是由于执行程序产生的。
    事后在观众中产生一种奇怪的现象与感觉:金牌不如银牌,银牌不如铜牌,入选的作品中有胜于获奖作品的。据说,在某个全国性大型影展中有一幅作品几经周折已被抛到入选之外的淘汰之列,评选结束时一位评委发现了它,经大家反复议论竟登上银牌之座。如此大起大落,很难说明评选标准被认真统一执行了。
    就标准本身而言,也是比较复杂的随着时代发展的。理论上文化可以有多种分类方法,现实的文化现象,往往是几种文化因素同时存在复合作用的结果。所以标准本身一定要抓住主要方面,包容每一个层次的内容才算一个比较完善的标准。如果标准本身有大的缺陷,就不能指望得到公正合理的评价结果。这一点不光在摄影,在所有的价值领域都存在着。比如经济领域的企业财务报表,就不能较好反映无形资产,价格波动和经营风险。建立完善的评价标准的途径就是对应于价值的多维性,进行多级分层评价。如果采取非黑即白,一次评定的模式,必然会遇到上文提到的难题。
    根据相应的主题和以往的经验,制定出技术层面和文化层面的分级标准,然后在文化层面根据其社会意义再分成几层。汇总这种结构性得分,就能区别入选与落选,金、银、铜之间的差别。这种分析式的评价再结合整体评价就能全面反映作品的价值。
    当然,评价标准只是评价的一个方面,从价值活动来看,评价具有主观性,客观性和相对性。评价的方法也多种多样,比如有印象主义、规范、主题、形式主义、结构主义、社会学、精神分析、文化等各派的多种方法。
佳图兄:E老师可不敢当,我也就是学生。

这个贴子就是想让大家能够对“精品”进行评论,活跃版面共同提高,既然你看好此贴,也对作品评价有看法,大可以将自己有看法的作品评论一番,这样是不是更有意思,网络就是给我们一块话语的天地,想说就随便说。
这个老贴都沉下去那么久了,又被James翻上来了,谢谢楼上各位兄弟鼓励,现在佳友只有“推荐”与“热点”了,无“精”所指,所以砖头也不须扔了,有兴趣的朋友可以找“精”去了,连接一个去年我的旧贴, http://www.photofans.cn/showthread.php?threadid=257655 寻找与发现最好的图片并客观的进行评价,是培养与提高我们摄影认识与水平的重要一环,愿意的朋友往下续吧。
老Q喜欢一年一次炒冷饭,谢谢你对兄弟职业的关爱啦。现在该到老Q开山立柜的时候了,乱世出英雄,值此乱世老Q怎能不振臂一呼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评论 (0 个评论)

facelist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 立即注册


关键字:


起始时间:
截至时间:

PhotoFans摄影网© 1998-2024 ( 京ICP证040606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0587号 京网文[2020]4675-862号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