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江北盘溪河是条平静的小河沟,溪水流经一下坡处则成为小小的瀑布。瀑布的一边有条陡峭的小路,抗战时期来重庆避难的徐悲鸿先生,每天都要从坡上小路走下来,乘渡船到对面沙坪坝的中央大学艺术系上课,晚上又回来爬坡上去归家。正是在这来来回回的小路上,徐悲鸿先生每天都能见到当地百姓到溪边担水上坡,徐先生受感动而创作了著名的《巴人汲水图》。
徐悲鸿(1895年7月19日—1953年9月26日),原名徐寿康,汉族,江苏宜兴屺亭镇人,曾留学法国学西画并游历西欧诸国,观摹、研究美术作品。中国现代画家、美术教育家,曾任教于国立中央大学艺术系、北平大学艺术学院和北平艺术专科学校 ,并与厉麟似等联合发起创立了中意文化协会。1949年7月,当选为中华全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常务委员和中华全国美术工作者协会主席,9月被任命为中央美术学院院长;1953年9月任第二届全国文艺工作者代表大会执行主席,9月26日,在北京逝世,享年58岁。其主要绘画作品有《田横五百士》《九方皋》《漓江春雨》《泰戈尔像》《奔马》等。
《巴人汲水图》构图匠心独运,高300cm,宽62cm,颇显细高。画家以融合西洋画法的丰富艺术表现,将蜀地人民传统汲水的宏大场面分解为舀水、让路、登高前行3个段落,劳作的繁重,汲水的艰辛,呼之欲出。
《巴人汲水图》创作于1938年抗日战争时期,是一幅真实记录民众阶层生存景象的艺术珍品,被誉为徐悲鸿最具人民性和时代精神的代表作。
谢谢观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