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注册 登录
PhotoFans摄影网 返回首页

songlei130的个人空间 http://bbs.photofans.cn/?89918 [收藏] [复制] [RSS]

博客

《川藏梦想》--2010年的天路历程-0303更新第二季 《未知的世界》(二)

已有 13508 次阅读2010-9-18 21:54

《神秘的然乌湖之下然乌》

    高远的雪山,夹着一泓明镜般的湖水,碧绿的草滩,开满粉红色的格桑花,眼前这带着扑面而来的春之气息的是西藏八宿县的然乌湖。她一尘不染,天生丽质,宛若天仙。
    然乌湖是典型的堰塞湖,200年前因附近山体崩塌,巨石碎岩堵塞河道而成为藏东第一大湖。然乌湖就在川藏公路旁,狭长的湖型,贴着山路,弯曲盘绕地一直深向她的源头—阿扎冰川和来古冰川。沿途是不绝于眼的美景,四季迥异,共同映衬着川藏大道上的这颗珍珠。

拍摄数据:

CANON EOS1DS-MARK II 相机
佳能 EF 35-350mm f3.5-5.6L USM 镜头
F1/9  1/250S  IS0200  减1/3档曝光  光圈优先

《纳木措之蓝》

    纳木措作为藏北的高原大湖,雄伟的念青唐古拉山,位于其南,并源源不断地为其提供水源,正因为有雪山的拱卫和滋养,纳木措才这样浩瀚无边。因为是离天最近的湖泊,所以她才显得那么明净、圣洁。
     每个到过纳木措的人,整个灵魂都仿佛被纯净的湖水所洗涤。站在纳木措湖边,这世界上最高最美的神湖让人震撼,仿佛置身于一个蓝色的世界。淡蓝、浅蓝、灰蓝、宝蓝、深蓝以及深邃如墨一样的蓝黑,这由浅而深的蓝色,蓝得清澈,蓝得丰润,蓝得迷人,似乎包容了世界上一切的蓝色。

拍摄数据:

CANON EOS1DS-MARK II 相机
佳能 EF 35-350mm f3.5-5.6L USM 镜头
F1/18  1/320S  IS0200  减1档曝光  光圈优先

《纳木措云动而湖静》

    纳木措海拔4718米,面积1920平方公里,被誉为世界上海拔最高的大湖,纳木措就就面积而论不及青海湖,是我国第二大咸水湖。延绵于湖畔的念青唐古拉山脉使之平添了几分豪气,彰显其摩天接云的天湖本色。
     湖中五个岛屿兀立于万顷碧波之中,佛教徒们传说他们是五方佛的化身,凡去神湖朝佛敬香者,莫不虔诚顶礼膜拜,其中最大的是良多岛面积为1.2平方公里。此外还有五个半岛从不同的方位凸入水域,其中扎西半岛居五个半岛之冠。岛上纷杂林立着无数石柱和奇异的石峰,

拍摄数据:

CANON EOS1DS-MARK II 相机
佳能 EF 35-350mm f3.5-5.6L USM 镜头
F1/29  1/400S  IS0200  减1+1/3档曝光  光圈优先

《圣湖的朝拜与呼唤》

    纳木措[Nam-co]又称纳木湖。纳木措湖位于中国的青藏高原。在历史文献上记载,此湖像蓝天降到地面,故称“天湖”;而湖滨牧民说因湖面海拔很高如同位于空中,故称“天湖”。藏语中,"措"是"湖"的意思。当地藏族人民叫它"腾格里海",意思是"天湖"。信徒们尊其为四大威猛湖之一,传为密宗本尊胜乐金刚的道场,是藏传佛教的著名圣地。
信徒传说,每到羊年,诸佛、菩萨、护法神集会在纳木湖设坛大兴法会,如人此时前往朝拜,转湖念经一次,胜过平时朝礼转湖念经十万次,其福无量。所以每到藏历羊年僧俗信徒不惜长途跋涉,前往转湖。这一活动在四月十五达到高潮。纳木湖畔玛尼堆遍布。如有教徒经过这里,总会投下一颗石子。这个西藏人心目中的圣湖,每年都吸引着西藏当地和青海、四川、甘肃、云南的教徒们迢迢千万里,完成艰辛的旅程,来转湖朝圣,以寻求灵魂的超越。世界海拔最高的湖,远离现代文明的污染,保持着自然原始生态,是朝圣者心目中的圣地。

拍摄数据:

CANON EOS1DS-MARK II 相机
佳能 EF 35-350mm f3.5-5.6L USM 镜头
F1/22  1/320S  IS0200  减2档曝光  光圈优先

《纳木措与玛尼堆》

  头顶深邃而疏朗的蓝天,与纯净的湖水浑然一体;远处雄奇皑皑的雪峰犹如琼楼玉宇,忽隐忽现;湖边的草地犹如一张巨大的绿毯,无边无际。临近黄昏,湖面雾霭茫茫,太阳升起云消雾散,浩瀚无际的湖面在清风中泛起涟漪。在阳光下,念青唐古拉山的主峰格外清淅,如一个威武的战士守护着纳木湖。高原的气候常常瞬息万变,时而狂风大作,时面乌云密布,风雪过后,湖面依然波光粼粼,透着一种别样情韵。

拍摄数据:

CANON EOS1DS-MARK II 相机
佳能 EF 35-350mm f3.5-5.6L USM 镜头
F1/22  1/200S  IS0200  减1+1/3档曝光  光圈优先

《上部牧场的碧玉湖-羊卓雍措》


当你一路颠簸经川藏线终于来到朝圣之旅的终点—拉萨,最好别急着洗尘,还有一处自然美景值得你去欣赏,那就是拉萨南面的羊卓雍措。位于西藏南部浪卡子县境内的羊卓雍措是西藏三大圣湖之一,海拔4400余米,面积约800平方公里。这个环绕在山中、如同碧玉、疑似仙境的湖就是羊卓雍措。在藏语中,羊卓雍措的意思是“上部牧场的碧玉湖”。

拍摄数据:

CANON EOS 500D 相机
佳能EF-S 18-55mm f/3.5-5.6 IS 镜头
F1/11.0  1/200S    IS0100    光圈优先

《青海湖—高原上的精灵》

    照片中浩瀚缥缈、气魄如海的湖泊就是高原上的青海湖。青海湖位于祁连山东段内陆的盆地,其湖水主要来源于祁连山南坡的布哈河。青海湖是中国集中了三个之最的湖泊:最大的内陆湖、最大的咸水湖、最美丽的湖,是大自然赐予青藏高原的一面巨大宝镜。
    在青海湖可以感受到草原和湖泊交相辉映的和谐之美,草原如同巨大的松脂,将青海湖这一自然造就的精灵包裹在怀中。下午从厚重云层突然透出的些许光线,松松散散的洒落在平坦的草原和寂静的湖面之上,为这片高原湖泊更增添了一丝神秘。

拍摄数据:

CANON EOS1DS-MARK II 相机
佳能 EF 35-350mm f3.5-5.6L USM 镜头
F1/11  1/250S  IS0200  减1/3档曝光  光圈优先


在高原看云卷云舒,实在是一种愉悦,一种美的享受。在青藏高原领略云的奇幻,和在甘南草原、在云贵高原看云有不同的感受。当你深入到那片高原时,才能领略到它那超凡的神圣和庄严,并体味到由此带来的心灵的震撼和激荡。我像一个虔诚的朝圣者,一路上怀着敬畏之心仰望着美丽的青藏高原的云。
《可可西里的骤雨》

    可可西里,包括西藏北部被称为“羌塘草原”的部分、青海昆仑山以南地区和新疆的同西藏、青海毗邻的地区;可可西里自然保护区位于青海西南部的玉树藏族自治州境内。
    可可西里气候严酷,自然条件恶劣,人类无法长期居住,被誉为“生命的禁区”。然而正因为如此,给高原野生动物创造了得天独厚的生存条件,成为“野生动物的乐园”。我们路过可可西里时,就曾在离公路不远的地方拍到过期盼已久的藏羚羊。
    当时高原上正在经历从晴天到暴雨来临前的骤然转变,远处的积雨云已经席卷着暴雨和闪电步步逼近,近处的公路和洼地却被一束强烈的光线照的雪亮,而远处的天空仍保持着湛蓝,巨大的光线反差,使得天、地、云共同组成了奇异的气象画面,天边的电线塔在乌云的衬托下被最后一缕光线照的特别显眼,正是这种气象万千的云天画面,使我诞生了创造此组《云中气象》作品的构想。

拍摄数据:

CANON EOS1DS-MARK II 相机
佳能 EF 35-350mm f3.5-5.6L USM 镜头
F1/7.1  1/500S  IS0200  光圈优先





《羊湖背景的画卷》

    羊卓雍错,简称羊湖,与纳木措、玛旁雍措并称西藏三大圣湖,是喜马拉雅山北麓最大的内陆湖泊,湖光山色之美,冠绝藏南。
    汽车沿整个湖要走几个小时,但人们很难看到它的全貌。因为它不是一个规整的湖泊,倒像是一条自在的河流,在宽谷中随意漂泅,而后又连成片。从地图上才可以大致了解它的走向。正是这种“支离破碎”使得它和草原、山峦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独特格局,成为人们向往的地方。
    由于羊湖平静湛蓝的湖面和碧蓝的天空作为底色,这里翻卷又层叠的云层成为画面的主题,在这坦荡壮阔的天地中展示着自己的无限层次和内涵。

拍摄数据:

CANON EOS 500D 相机
佳能EF-S 18-55mm f/3.5-5.6 IS 镜头
F1/9.0  1/500S  IS0100  光圈优先

《仙女的妆镜》

    羊卓雍错风景秀丽,站在海拔4790米的岗巴拉山顶向南眺望,像一块镶嵌在群峰之中的蓝宝石,碧蓝的湖水平滑如镜,白云、雪峰清晰地倒映其上,湖光山色,相映成趣。湖滨水草丰美,牛羊成群。
    据民间传说,羊卓雍湖是天上一位仙女下凡变成的。湖水碧波如镜,湖滨水草丰美,是一个丰饶的高原牧场。当地藏族人民用民歌赞美羊卓雍湖:“天上的仙境,人间的羊卓。天上的繁星,湖畔的牛羊。”
    这平滑如镜的湖面,也许就是天上仙女的梳妆镜,那天上波涛般舒展的云彩,仿佛如仙女的长发,温情款款,倒影在羊湖的妆镜中,含情脉脉,楚楚动人。

拍摄数据:

CANON EOS 500D 相机
佳能EF-S 18-55mm f/3.5-5.6 IS 镜头
F1/11.0  1/250S    IS0100    光圈优先

《毛垭坝草原的阳光》

    翻越了川藏线上九曲回肠、纵山相连的剪子弯山,视野忽然开阔,理塘毛垭坝大草原展现在眼前,转眼间,我们便来到了有着世界高城之称的理塘县城。这里每年的8月间,都要举办草原赛马会,上千顶帐篷如朵朵白莲在碧绿的草原上绽放,使毛垭坝大草原成为许多人心仪向往的地方。  

    毛娅坝草原是横断山沙鲁里山脉中段最大的草原,海拔3800—4500米,理塘河流淌其间,宽缓广阔的沿河两岸分布着一串串沼泽湿地和丰美草场。每年的6—9月间草原上花繁草茂,是草原上最美丽的时节。我们路过理塘大草原的时候,正是下午,远处浓密的云层中正透出几缕明亮的阳光,洒在草地和远处的山峦之间,仿佛剧场里的射灯光,聚焦在舞台中央。

拍摄数据:

CANON EOS1DS-MARK II 相机
佳能 EF 35-350mm f3.5-5.6L USM 镜头
F1/18  1/250S  IS0200  减1+2/3档曝光  光圈优先

《纳木错心情》

    翻过5190米的那拉根山口,已经可以看到向往已久的纳木错,甚至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期盼已久的纳木错,竟就在眼前。当我多年前在网上看到纳木错的图片的时候,就有种冲动感,恨不得马上去那里。就希望可以到湖边看看,希望可以在它旁边,去体会它的纯净和安详。它不仅仅是震撼,跟让我感觉就像是家,可以忘掉所有烦恼;感觉就像是另外一个世界,让我远离尘世的一切。
    其实真正到达纳木错,还要很长一段路程要走,先要从山口缓缓爬下,在经过一片宽广无比的大草原,草原在纳木错的掩映下更加柔美,条状的光线从卷卷的云层中呈带状投射到草原中,奇特光线效果让人如醉如痴,贪婪欣赏的同时,远远地纳木错正在悄悄靠近我们,这张照片正是拍摄于这个缓慢的过程,我给他起了个名字叫做“纳木错心情”

拍摄数据:

CANON EOS1DS-MARK II 相机
佳能 EF 35-350mm f3.5-5.6L USM 镜头
F1/10  1/320S  IS0200  减1档曝光  光圈优先

《暴雨前的乌拉山口》

真正使我感到震撼的,是青藏高原风暴来临前的云。先前天空中还只是零星地有一些疙瘩云,在风暴即将到来的时候,突然之间,不知道它们从什么地方一下子全跑了出来,满当当的挤满了天空,而且很低,低得似乎一伸手就能抓一大把下来。
我们经过拉孜后的乌拉山口时,就见识了暴风雨来临前的神来之云,最神奇的就是从云层中落下的丝丝云彩,如同粉末,又像烟雾,甚至好似京剧中的大胡子,缕缕洒落,云层下剧烈的光线变化告诉我们,暴风雨就要来了。

拍摄数据:

CANON EOS 500D 相机
佳能EF-S 18-55mm f/3.5-5.6 IS 镜头
F1/9.0  1/500S    IS0100    光圈优先

《拉孜的独行侠》

 从珠峰回来的路上,看过万山之巅之后,心灵再次得到净化,不断擦拭心灵的疲惫和眼睛中尘埃的,正是这高原上的无尽云彩。这里没有城市的喧嚣,没有一点污染,湛蓝湛蓝的天空中,大团大团的云朵千变万化、千姿百态、泼辣恣意。那云的瞬息万变,简直让你无法张开想象的翅膀。
    而真正想拍摄到一朵独自的云彩,一朵纯粹的云彩,一朵真正属于自己感受的云,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在从乌拉山口回拉孜的路上,这个愿望得以实现,弥漫在山峰的云朵在阳光下忽然散去,只剩下一朵蓬松、丰满的白云在不远处大模大样,自由自在的缓缓游动,我给它起了个名字,叫做“拉孜的独行侠”

拍摄数据:

CANON EOS 500D 相机
佳能EF-S 18-55mm f/3.5-5.6 IS 镜头
F1/10.0  1/500S    IS0100    光圈优先

《七十二拐中的嘎玛村》

    穿越怒江峡谷后,即将到达中国公路的奇迹——著名的“怒江七十二大拐弯”。一路翻山越岭,从澜沧江边翻越觉巴山再翻东达山口,然后翻越业拉山口,经怒江99道拐下到怒江边。一日翻三山,山高沟深,道路难行,风景自然也非同寻常。
    通过车友的游记我才找到这藏于七十二拐中的神秘村庄----嘎玛村,小村依着屋后的山坡,金黄的谷物干草堆在各层的边沿上,远远地看去真有点“金壁辉煌”的感觉,不禁让人联想到皇宫上的那些琉璃、飞檐。这些屋子半现半隐在一片梯田一片青翠之中,那种蒙胧之美,令我们心颤。这里让我们感受着一种安宁,几声鸡鸣、几声牛羊哞,的确是一种享受。如果没有318的话,我想这儿的人与外界也许是隔离的。

拍摄数据:

CANON EOS1D-MARK II 相机
佳能 EF 35-350mm f3.5-5.6L USM 镜头
F14  1/200S  IS0200  减1档曝光  光圈优先

《澜沧江河谷中的村落》

     澜沧江河谷作为最典型的干热河谷,河谷狭窄幽深,两侧山峰耸立,下切深度达1000一2000米以上,形成特殊的封闭性高山峡谷地貌。谷底受热增温后的热量不易散发,造成气温高、蒸发强烈,加之暖湿气流被层层高山阻截,降水不足以补偿蒸发,使河谷内水热比例失调,形成干热河谷。由于地处干热河谷,这里的气温还挺高,汽车跑过,卷起漫天的红色尘土。
    这无名的村庄拍摄于我们即将通过澜沧江之前,小小的村庄与身后滑落的山体一起组成一幅简单而宁静的西部画卷,光影中令人眼前一亮。

拍摄数据:

CANON EOS1D-MARK II 相机
佳能 EF 35-350mm f3.5-5.6L USM 镜头
F14  1/200S  IS0200  减1档曝光  光圈优先

《稻城的亚丁村》

亚丁村距香格里拉乡(日瓦乡)34公里,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亚丁,就因为其依靠该村而得名,素有“最后的香格里拉”美誉,亚丁村海拔3900米,亚丁藏语音为“向阳之地”由日照长名。 亚丁峡谷,北起康古,途经亚丁村,南至洛绒牛专场,海拔2800——4200M峡谷最大深度1500M,谷长25KM,沿途景观数不胜数。 由雪山拱卫着的这小小村庄,安然躺在深山的怀抱中,显露着纯净之美,恬静安详,与世无争。

拍摄数据:

NIKON D70S 相机
尼康AF-S DX 18-70mm f/3.5-4.5G IF-ED 镜头
F1/8.0  1/60S  IS0200    光圈优先

《怒江边的无名村庄》

      怒江发源于青藏高原唐古拉山南麓的吉热拍格,雪水聚集成溪,溪流相汇成河。上游藏语叫“那曲河”,往东流入他念他翁山和伯舒拉岭之间的峡谷中,于贡山县齐那桶涌入怒江,当地的怒族称为“阿怒日美”。“阿怒”是怒族人的自称,“日美”汉译为江,含义为怒族人居住区域的江,故名怒江。
    怒江大峡谷位于滇西横断山纵谷区三江并流地带,峡谷在云南段长达300多公里,平均深度为2000米,最深处在贡山丙中洛一带,达3500米被称为“东方大峡谷”。走进怒江大峡谷,就来到了世界上最长、最神秘、最美丽险奇和最原始古朴的东方大峡谷。
    峡谷中的坡地已经被当地的居民开垦成片片梯田,借助着怒江的灌溉,片片油菜已经泛起了金黄,洋溢着丰收的希望,怒江边这无名的村庄,正是坐落在这片片金黄的田地之中,在后面巨大的山体掩映下,体现着一种西部特有的旷远而静谧的美。

拍摄数据:

CANON EOS1D-MARK II 相机
佳能 EF 35-350mm f3.5-5.6L USM 镜头
F13  1/320S  IS0200  减1档曝光  光圈优先

《云海故乡》

这张照片拍摄于江孜附近的高原公路旁边,下午明亮的阳光里,这里的云海从雪山顶部生成整慢慢漫过整个山脊,让你根本无法想象山的高度,在阳光的蒸腾下,山边的   河面也泛起缕缕水雾,   群山气势磅礴,云海波澜壮阔, 河水柔情万种,一下便为这个寂静的小村庄营造起一个联接天地的大背景,让坐落其中的这个小小村落,显得格外显眼。

拍摄数据:

CANON EOS 500D 相机
佳能EF-S 18-55mm f/3.5-5.6 IS 镜头
F1/10.0  1/500S    IS0100    光圈优先

《干热谷地中的绿洲》

国家地理上成这张山谷为干热谷地,由于降雨量的稀少和蒸发量的巨大,造成了贫瘠的山谷极少有植被,并不断出现风化和滑坡,但是就是这样的山谷里面出现了大片绿洲,令人惊叹不已,绿洲完全来自于村庄村民的耕作与灌溉,翠绿的树丛和的田地包围在村庄前后,充满绿意,寸草不生的山坡、砾石与谷底郁郁葱葱的田园形成了强烈的对比,这就是我想表达的全部,人类的活动也许并不能改变高原的生态,但是小小的村庄还是用自己带来的绿色在茫茫高原上完美的诠释了生命的执着与真谛。

拍摄数据:

CANON EOS 500D 相机
佳能EF-S 18-55mm f/3.5-5.6 IS 镜头
F1/9.0  1/160S    IS0100    光圈优先

《地壳运动中的村庄》

      画面中的村庄坐落于定日县前往的珠峰的崇山峻岭之间,地理学推理中由于印度洋板块和亚欧板块碰撞、挤压而隆起形成的世界最高峰,现在仍在以非常缓慢的速度升高,这些山峰正是亿万年前经过剧烈地壳运动后的产物,岩层断面中错综复杂的纹理正向我们诉说着这一切。
    我们经过实地的考察证实是这一点,至少是形成了强烈的感受。而处于地壳运动中的小村庄,却仿佛完全置这些与不顾,在岩石沙地上岿然不动,这是怎样一种胆量,也许在群山的成长中村庄的生命只是短暂一瞬,它给我们的映像与感受却将持续…….

拍摄数据:

CANON EOS 500D 相机
佳能EF-S 18-55mm f/3.5-5.6 IS 镜头
F1/8.0  1/320S    IS0100    光圈优先

《光影村落》

    从珠峰回来的路上,从万山之巅到小小村落,视觉上的巨大反差让人觉得仿佛失魂落魄,感觉一切又归于平静,湛蓝的天空下,缕缕云彩在村庄后面的山坡上投下迷幻的光影,高原剧烈的紫外线照得人睁不开眼睛,色彩又还原成最原始的黑白。

拍摄数据:

CANON EOS 500D 相机
佳能EF-S 18-55mm f/3.5-5.6 IS 镜头
F1/5.0  1/800S    IS0100    光圈优先

感谢绿诚老兄的关注
稻城系列的片子拍摄于2006年,也算属于大川藏系列吧
当年的帖子详见
http://www.photofans.cn/forum/showthread.php?threadyear=2007&threadid=273770
请多多指导
历经3月,《川藏梦想》再次归来!

    创作川藏梦想--第二季的初衷,来自本次川藏之旅上的一次遭遇和巧遇。曰遭遇:是因为从青藏返程的第二天,在参观完纳木错后准备翻越唐古拉山口的时候即遇到洪水冲毁青藏公路安多段,从山顶冲下的冰川融水是如此猛烈,直接形成一条大河,将青藏线淹没四五十米宽,并直接引发大型堵车数公里,我们苦等一下午后武警部队仍未赶到,只得重新返回100公里外的安多县城住宿,苦等48小时后到第三天上午才得到消息即将修通,遂又前往,这样算来,海拔5200米的唐古拉山口我们来回过了三趟,第一趟很不适应,头疼的厉害,动弹不得;后来实践证明,多过几次就好了。

    曰巧遇:就是我们在安多县城旅馆住宿时,巧遇一对上海来的夫妇(英文名keith),四五十岁,开逍客suv,两天的等待也百无聊赖,便在一起交流进藏心得。keith夫妇已提前退休,开着逍客进藏已经一个月了,基本上将西藏搞了个遍,足迹遍及拉萨、那曲、山南、林芝、日喀则、阿里地区,走遍珠峰、玛旁雍错、冈仁波齐、还有遥远的阿里地区、古格王朝,最远杀到江孜的亚东口岸、318的终点樟木口岸、阿里的普兰乃至与新疆的边界狮泉河,最值得纪念的是他们完整的走完了国道318线,从上海人民广场----西藏与尼泊尔交界的樟木口岸,全程5500km。从他们口中,我才第一次认识了深藏西藏腹地、神秘、艰险而又无比诱惑的“大北线”,那是一条从拉兹、萨嘎转向西藏北部的线路,途经措勤、改则、尼玛、班戈、那曲的大美之线路。keith夫妇对我的摄影作品很是褒奖,反复咨询了有关拍摄心得,并慷慨的将所行10个G的片子赠送给我。回来之后研究了近半年,从中发掘了一些作品,经过后期处理,发表出来,以飨色友,并籍以纪念此次巧遇,版权归keith夫妇所有。
    ----老天就是这样公平的,给你磨难,也赐予你幸运,苦你风雨,也现你彩虹。
青藏高原素以“世界屋脊”之称,那么它西部峰峦叠嶂的阿里,就是世界屋脊上的“屋脊”。 而阿里又一向以神秘著称,这不仅是指地球上最大、最雄伟、最著名的喜马拉雅、冈底斯、昆仑、喀喇昆仑山山脉交错横亘在它的境内,从而有了这个高原上的“高原”;不仅因为那里山高路险、干旱缺氧、气候恶劣、人迹罕见;更因为有古格“神秘的灵幻传说”笼罩在那里的上空,使之显得更加神秘莫测。古格王朝遗址,就仿佛是一颗带有神秘光环的王冠镶嵌在美丽的象泉河畔,种种关于古格王朝神秘消失之谜,至今仍未破解。引得无数驴友、背包客趋之若鹜,为的是一睹芳容、探古访今。

   古格遗址占地约18万平方米,坐落在札达县以西18公里处的扎布让村象泉河旁的一座高约300米的土丘上,城堡似的遗址后面绵延的土林像一条巨龙,城堡所附的小山酷似龙爪,南北走向。四周的土林依然壮观,但相形之下,开阔的谷地让古格废墟遗址显得更加辉煌。这是一大片依山迭起的建筑群,它与西藏中部地区的 宗堡 建筑在整体上相似,下部为民居,中部是寺庙,上部是王宫。考古学家鉴定其高差175米 ,建筑面积约72万平方米,包括445座房屋(遗迹)、879孔窑洞、58座碉堡、4条暗道和28座佛塔,以及一批粮仓、武器库,一座座宫殿,一座座寺庙,顺着逶迤的山势,由下而上,直抵山顶。规模大于布达拉宫以外的任何宗堡建筑。与 众不同的是,它下部的窑洞群,既有一般的民居,又有许多出家人修行的法洞,遥见当年宗 教风气之盛。

在遗址众多的殿堂中,红庙、白庙、轮回庙、王宫殿(包括夏宫和冬宫)、护法神殿最为壮观。几尊泥塑佛像和大量精美绝伦的壁画在红庙、白庙和轮回庙等殿堂内留存至今。许多殿堂的天花板彩绘和木雕艺术,令人叹为观止,一条地下通道贯穿整座城堡。古格城堡座落的山不高,却很陡,前后均有小 路可供攀缘。向上攀登还是很费力气的,因为这里海拔四千七八左右。红殿、白殿、度母殿 和护法神殿是一组保存最好的建筑,其壁画是古格艺术的精华。它们可能已有几个世纪无人问津,今日依然光彩照人。其中,佛造像、佛祖传记故事数量最多,画风旷达粗犷,颜色厚重。内中记录古格王统世系、反映古格地区政治、经济活动以及文化风情的壁画在整个西藏绝无仅有。古格城堡的建筑场面、王室贵族与僧俗各界以及域外王侯使节的礼佛图,男人农耕、出牧、狩猎、骑射,女人挤奶、歌舞的生动画面,他们的动作、他们的服饰,无一不是那个时代的写真。古格壁画是古格艺术的精品,虽然他们已经沉睡了几个世纪,如今依然光彩照人。这些壁画包括佛教故事、神话传说以及当时古格人的生产、生活场面等等,内容十分丰富。透过这些绚丽斑斓的图画,人们不难窥视到昔日古格王朝的政治经济活动以及文化风情,从中去追寻古格兴盛与消亡的历史。

    攀上红殿南侧的台阶,便置身于城堡的废墟之间,一排排、一组组,从山腰一直延伸到山顶。城堡的高大建筑如王族居住的夏宫、城堡的核心、议政大厅等等都建于山顶。山顶平面像一个哑铃,由一条羊肠小道连接,南面是座高峰,三面绝壁。北面的废墟漫山遍布,俯瞰下去,其间上下、比肩相通,回廊、暗道巧置,正面和背面都有攻守相宜的城墙、碉堡。古格王宫在建筑上充分考虑了防卫功能。城址选择的地形依傍悬崖,背靠高山,难以攀登。在建筑布局上,在险路隘口设有碉堡,且仅有一条山路可以通行,所谓“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对于许多人来说,古格仍是一个陌生的名词。但如果把这个消亡了350年的王国的价值。把它和中美洲玛雅文明,意大利的庞贝古城相提并论,三者有一个惊人的相似之处:它们都是在文明鼎盛时期突然遭到灭顶之灾,正是因为突然的变故,一切都被保存下来了。在其后的几个世纪,人类几乎不知其存在,没有人类的活动破坏它的建筑和街道,修正它的文字和宗教,篡改它的壁画和艺术风格,它们甚至保留着遭到毁灭的现场。 如今的古格故地,有这样一个奇怪的现象:十几户人家守着一座空荡荡的城市废墟,而这十多户人家并不是古格后裔。那么当日十万之众的古格人如何消失得无影无踪了呢?这里发生了什么样的天灾或者瘟疫使得繁荣富强的文明突然间完全彻底消失?古格文明何以消逝得无影无踪? 时至今日,我们对于古格王国还是知之甚少,少量的历史典刊,残缺并且相互矛盾的记载,不仅没能揭开古格王国神秘的面纱,反而更增加了它的神秘感。

    10世纪中叶至17世纪初,古格王国雄踞西藏西部,弘扬佛教,抵御外侮,在西藏吐蕃王朝以后的历史舞台上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它位于青藏高原的最西端,札达象泉河流域为其统治中心,北抵日土,最北界可达今克什米尔境内的斯诺乌山,南界印度,西邻拉达克(今印占克什米尔),最东面其势力范围一度达到冈底斯山麓。其都 城札不让位于现札达县城西18公里的象泉河南岸。经测量,札不让北面的香孜、香巴、东嘎、皮央遗址,西面的多香,南面的达巴、玛那、曲龙遗址等,都具有相当的规模。除了这些由于今日仍然作为村庄或行政所在地而有幸被标明在地图上的据点外,古格王国境内还有大量的无遗迹亦散布在荒原大漠之中,断壁残垣、坍毁的洞穴、倾圮的佛塔难以数计。

古格王朝起于10世纪中期,古格王国的王族,是吐蕃赞普(即汉语中的“王”)的嫡系后裔。所以古格王国历史的源头,必须追溯到吐蕃王朝的晚期。 公元9世纪,强盛一时的吐蕃王朝逐渐衰落,统治者内部的僧侣集团和世俗贵族集团的矛盾急剧激化。公元823年,俗官郎达玛发动政变上台成为吐蕃末代赞普,郎达玛死后,他的两位王子及其王孙混战了半个世纪,结果次妃一派的王孙吉德尼玛衮战败后逃往阿里,阿里原有的地方势力布让土王扎西赞将女儿嫁给他并立他为王,后在吉德尼玛衮的晚年,将领域分封给三个儿子,长子贝吉衮占据芒域,后来发展成为拉达克王国;次子扎西衮占据布让,后来被并入古格;幼子德祖衮占据象雄,即古格王国,这位最年幼的王子,成为古格王国的开国元首。

    古格王朝在西藏佛教后弘期的发展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它700多年的盛衰史也由此成为史学者们关注的课题。古格王朝的消逝至今仍是个迷,它的神秘的地方在于,拥有如此成熟、灿烂文化的王国是如何在一夜之间突然彻底消失的在其后的几个世纪,人类几乎不知其存在,没有人类活动去破坏它的建筑和街道,修正它的文字和宗教,篡改它的壁画和艺术风格。它甚至保留着遭到毁灭的现场。唯一不能够了解的,就是这一切是如何发生的。望眼前满目凄凉,千古沧桑,一个兴起于十世纪,演出了七百年灿烂历史政剧,经历过十六位世袭国王,拥有过十万人之众的庞然大国竟然会消失得这样突然?当年的十万之众为什么会无影无踪?这对我们确实是一个充满诱惑的千古之谜。 古老的古格,像是一座巨大的迷宫,将西藏西部众多的秘密深锁其中。

古格的灭亡 有两种说法:一说是1630年被拉达克王 僧格南杰所灭,一说是1840年亡于印度道格拉斯王朝。各说有理有据,且西藏历史上确 实在阿里地区发生过这两次战争。根据《拉达克纪年史》,前一说更为靠。16世纪末叶, 黄教立足未稳,各教派角逐纷争,拉达克王利用西藏内部的混乱对古格宣战,以报复古格王对他家族荣誉的侮辱:古格王曾经拒绝了与其妹妹的婚事。战争持续了15年,直到葡萄牙传 教士带来的天主教引起政权内部对立,僧侣们引狼入室才使强大的古格遭到灭顶之灾。有史料记载,古格王国的覆灭缘于战争。古格王国的居民都是虔诚的藏传佛教徒。后来,葡萄牙人到了印度果阿,又从果阿来到札达的古格王国。葡萄牙传教士首先说服了王后,接着说服国王改信天主教。正在这个时候,不幸的事情发生了,寺院的喇嘛偷偷和克什米尔人取得了联系,克什米尔人打了进来,与喇嘛们里应外合,古格王国就这样被推翻了。从记载和考察的结果上看,战争造成的屠杀和掠夺并不足以毁灭古格文明。可事实上,硝烟散尽的古格王国却迅速沦为一座庞大的废墟。 也有人说除了战争以外札达地理环境的迅速恶化是主要的原因。的确,现在古格遗址一带沙漠化程度十分严重,当年能养活10万之众的绿洲,今天已所剩无几,只剩下了一点点土林和戈壁,这种地貌形态的变化,或许正是古格消失的真正原因。

    但是问题还是那10万人去那里了,如果是迁徙走了就一定会有后裔知道其历史。另外还有很多猜测,诸如天灾、瘟疫等,但都不足以使得繁荣富强的文明突然间完全彻底消失,而且没有留下任何有说服力的证据。 古格王朝的消逝至今仍是个不解之迷。古格王朝的消逝固然悲壮,然而,长期以来,古格遗址面临的自然摧残和人为破坏,更为悲壮!据史料记载,古格王朝是吐蕃王国末代国王朗达玛重孙德祖贡在公元846年建立的。到十七世纪中叶拉达克人灭了古格王朝以后,为防古格人东山再起,便毁坏了城堡。从此,这座无与伦比的古城堡成了残垣断壁。

扎达土林位于阿里地区扎达县境内,是扎达县最著名的地貌风光区。札达土林地貌发育最好的地区是以县城托林镇为中心的大片地区,分布高度是海拔3750―4450米,其面积约888平方公里,札达土林分布的总面积约为2464平方公里,是世界上最典型、分布面积最大的第三系地层风化形成的土林。

    土林是远古受造山运动影响,湖底沉积的地层长期受流水切割,并逐渐风化剥蚀,从而形成的特殊地貌。土林里的“树木” 高低错落达数十米,千姿百态,别有情趣。汽车行进其间,就像是绕着众多巨人的脚掌打圈。 札达也没有路。沿着固有的车辙在山谷间穿梭,浓浓密密的土林就那样伴随着你,在路边浩浩荡荡好几十公里。

    扎达土林地貌在地质学上叫河湖相,成因于百万年的地质变迁。据地质学家考证,一百多万年前,扎达到普兰之间是个方圆500多公里的大湖,喜马拉雅造山运动使湖盆升高,水位线递减,冲磨出“建筑物”的层高,历经风雨侵蚀,在壁立陡峭的山岩上雕琢出今日的模样。水平岩层地貌经洪水冲刷、风化剥蚀而形成的独特地貌,陡峭挺拔,雄伟多姿。蜿蜒的象泉河水在土林的峡谷中静静流淌,宛若置身于仙境中,梦游一个奇幻无比的世界。明丽的晚霞赋予土林生命的灵光,似一座座城堡、一群群碉楼、一顶顶帐篷、一层层宫殿,参差嵯峨,仪态万千,面对着大自然的杰作真让人惊叹不已。

札达的土林,是名副其实不折不扣的土林。除了黄土,就是黄沙。传说中养育了四方儿女十万之众的朗钦藏布河,大部分水域都已经干涸;或曾有过的绿洲,也萎缩殆尽所剩无几了。没有绿色,就意味着没有生灵;没有生灵,就只有死一般的寂静。咋一眼看去,那些土林就象是天然的一排排城堡碉楼,只消稍稍凝望,便生出无数暇想,仿佛那些雕镂城堡里秘密地驻扎着千军万马,随时都会随着一声令下杀将出来。然而,无论你凝望多久,也终究听不到那样的一声怒喝。除了死一般的寂静,什么都没有。

    在高原迷幻光影的衬托下,这里宛若神话世界。在高而平的山脊之下,严整的山体有的宛若一字排开的罗汉.有的酷似鳞次栉比的城堡,与美国西部的科罗拉多大峡谷有异曲同工之处。在朝霞和夕阳的映照下,山纹明暗有致,色调金黄且生动富丽。县城边的象泉河和土林绚丽异常。河边的陀林及附近废圮的佛塔在暮色之中神秘而庄严。这一带的土林中有多处早期人类洞窟遗址。还有广泛分布的岩画,有人据此认为,苯教传说中象雄古国的都城琼隆俄卡就在今阿里札达境内的琼隆地方。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评论 (0 个评论)

facelist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 立即注册


关键字:


起始时间:
截至时间:

PhotoFans摄影网© 1998-2024 ( 京ICP证040606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0587号 京网文[2020]4675-862号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