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注册 登录
PhotoFans摄影网 返回首页

范围的个人空间 http://bbs.photofans.cn/?105516 [收藏] [复制] [RSS]

博客

摄影文摘 陆续上传 (30页新增“李少白的摄影私房话")(十一)

已有 19534 次阅读2014-5-29 15:40

解密体育摄影必备技巧

2015-12-02 河北小林摄影俱乐部

我们很难对体育摄影下一个具体定义,暂且认为它是把体育运动中最精彩的、最扣人心弦的瞬间捕捉下来的过程。体育摄影强调的是真实性、即时性与准确性,作品虽然是静止无声的画面,但它呈现给人们的却是紧张激烈的竞赛气氛和惊险优美的瞬间。
2012年的伦敦奥运会又一次掀起了大家对体育的热情,作为一名热爱摄影的你是否也想冲到奥运的比赛现场,纪录每一个让人热血沸腾的比赛场面?

本文会向大家介绍一些在体育摄影上有所成就的必备技巧。

拍摄前你需要做哪些准备工作:

1、了解比赛

进行体育摄影,最重要的一点是要了解你所拍摄的比赛的细节。因为在比赛过程中任何一个时刻都是转瞬即逝的。

为了拍出有力的照片,你必须具备预测出运动员会有怎样表现和行为的能力。如果你不了解规则,就无法跟上比赛的节奏。

2、需找灵感

在抓起相机拍摄前,最重要的事情就是寻找灵感。无论是查看杂志,浏览网上的图库,还是观看其他摄影师的作品,都会是十分有效的办法。当然,寻求灵感并不意味着要抄袭别人的作品。简单的来说,观看其它作品是为了了解别人的创意,并且反问自己,你为什么会喜欢他的作品?有哪些部分你认为还可以有所改进?你在这样的环境下又会选择怎样拍摄?

在拍摄之前多看作品是为了理清思路,明确自己想要拍摄出来的效果。

3、选择合适的镜头

下次在电视前看比赛时注意看一下边线附近,那里有大量摄影师在忙碌。虽然你可能买不起他们相机上的那些“大炮”,但也确实需要一支合适的镜头。

首先要考虑的是,比赛是在室内/夜晚还是户外/白天进行。如果是前者,那么就必须有一支最大光圈至少是f/4的镜头,如果是后者,那么一般的镜头都可以。

对大多数比赛来说,你会需要一支至少200mm的镜头。同时也需要35mm或50mm镜头。不过如果你只有标准或广角镜头的话,可能大部分时间都是无聊地等待运动员跑到你这边来。

4、如何设置你的相机

室内与室外体育项目有截然不同的光照环境,因此你首先需要判断你将面临的光线条件,光照好的体育项目包括网球、棒球、田径、足球等,光照差的体育项目包括篮球、乒乓球、排球等项目。

5、寻找最佳拍摄位置

角度决定构图,身处有利的拍摄位置自然更容易捕捉到关键的画面,例如在这个比赛里,一个侧边的照片形成了一个很有意思的倒影。

马上要开始拍摄了:

1、 预测

就像前面提过的,你需要具备预测运动员行为的能力,而预测下一步会发生什么是另一个同样重要的方面。你的眼睛要时刻放在相机上,注意赛场上的一举一动。

当你意识到有事要发生时,就“疯狂”地按下快门吧。这种时候相机的连拍模式就显得非常有优势了。

当一个场面结束时,不要着急在相机上回放照片,继续关注场上。养成马上看相机的习惯会让你错过一些难得的机会。

2、控制快门速度

几乎所有比赛都关乎速度。运动员们快速地跑动、投掷和打击。你需要用高速快门来定格这一个个瞬间。比较理想的快门速度在1/400s以上,不过在较暗的环境下,1/250s也可以。

在某些情况下,较慢的快门速度反而更有趣。试试1/30s或1/15,然后使用跟随拍摄技巧。无论如何,你都应该时刻注意自己使用的快门。在快节奏的比赛中,选择了错误的快门会毁掉你的拍摄计划。

3. 尽可能预对焦

在某些比赛中,你可以提前知道会发生事情的地点,只是不知道会在何时。比如在垒球、板球或者排球等运动中,你知道关键性瞬间会发生在本垒或网线上。你需要做的就是提前对这些位置对焦,然后等待。

如果你知道确切的拍摄位置,就要预先埋伏好。不用跟随着运动员,只要等待他们进入你的预对焦范围就好。有时使用手动对焦或自动对焦锁更好。

·对焦模式

准确的对焦是成就一张好照片的基础。绝大多数单反相机有三种对焦模式(AF-A/AF-S/AF-C),而拍摄体育项目一般使用AF-C连续对焦模式,当然,在某些情况下,提前锁定焦点的“陷阱式”(给你的被摄运动员一点提前量,让他自动闯入你焦点的“陷阱”)对焦亦事半功倍。

4、快门和光圈的设置

无论你在室内还是室外,都至少应该保证你的快门速度在1/250秒以上(特殊效果除外)光照环境好的室外情况下,使用ISO200感光度,配以F8-F11光圈会给你带来景深非常理想的照片,如果能将快门提高到1/500s以上,就足以捕捉到运动员最快速度的瞬间;在室内体育项目拍摄中,你往往需要使用F2.8-F4光圈,并配以高ISO值获得较高的快门速度。

5、构图

在体育摄影中,构图对动态的表现具有直接且明显的作用。良好的构图方法能够使体育画面的轻重关系、主次关系、透视关系、空间比例关系都得到完好的展现,从而更佳地体现拍摄者的创作意图,展示体育画面激烈的竞争,展现强烈的动态效果。在体育摄影中,我们常用的构图方法有以下几种:

·变化式构图

变化式构图时将主要的被摄动体故意安排在画面的某一角度或某一边,并使之所占比例较其它陪体略高,这样就造成了画面的轻重对比,造成画面流通的效果。
变化式构图能够很好地引导读者的视觉,整个画面给人以思考和想象的空间,并留下进一步判断的余地,富于韵味和情趣。通常这种构图方法用来展示体育竞技中的幽默瞬间。

·紧凑型构图

紧凑式构图法是将景物主体已特写的形式加以放大,使其以局部布满画面,具有紧凑、细腻、微观等特点。在体育摄影中,利用紧凑式构图法对运动员进行特写,如展现其运动后汗流浃面的场景,能够起到很好的效果。

·向心型构图

向心型构图是使主体处于中心位置,而四周景物呈朝中心集中的构图形式,能将人的视线强烈引向主体中心,并起到聚集的作用。具有突出主体的鲜明特点,但有时也可以产生压迫中心,局促沉重的感觉。用向心型构图来进行爆炸效果的拍摄,二者所具有相同特性,能够让画面视觉冲击力极强,又富有强烈的动感。·椭圆型构图

此种构图方法可以让画面形成强烈的整体感,并能产生旋转、运动、收缩等视觉效果。常用于表现不需特别强调的主体,而着重表现场面或渲染气氛的画面内容。在体育摄影中,利用椭圆形构图方法拍摄鞍马等具有旋转特性的项目,或是进行爆炸效果的特技拍摄,都能够很好的展现画面动态。

·偏心型构图

通常情况下,拍摄者都喜欢将被摄动体安排在画面中央。虽然,这能给画面以稳定的结构,但却往往让其缺乏运动和动态之感。因此,拍摄者不妨稍微变通一下,对被摄体进行偏心布局,就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呈现动感。并且,偏心的程度越-换言之,被摄体在画面中的位置越靠近照片的边框-则构图所能产生的动感也就越强烈。

·对角线构图

对角线构图,是把主体安排在对角线上,能有效利用画面对角线的长度,同时也能使陪体与主体发生直接关系。富于动感,显得活泼,容易产生线条的汇聚趋势,吸引人的视线,达到突出主体的效果。

不要只做看客 速速行动起来——解密体育摄影技巧

由于对角线构图衍生出的另一种构图方式叫斜线构图,它除了能够有效突出主体外,还能够展现强烈的动态效果。因为用斜线来表示动体运动的前进和变化,能使画面产生动感。且其动感的程度,与斜线所呈的角度有关。角度大于30°的,表示前进,再大些的角度,表示更勇猛地前进;若角度大于45°时,则表示下倾,而不再是前进了。

·曲线构图

曲线构图,可使画面上的景物或线条呈曲线状态,曲线具有延长、变化的特点,能很好地表现出被摄体运动中循序渐进的节奏和奔放的态势,使人看上去有韵律感,产生优美、协调的感觉。因此,曲线构图特别适宜于拍摄艺术体操等极具艺术美感的项目。

·垂直式构图

垂直式构图是一种自上而下的构图方法,用它来展示体育摄影中自上而下的运动项目,是最适合不过的了。比如说,跳水运动,尤其是在双人跳的项目上,用垂直式构图展现运动员同时入水的一刹那,能够让画面极具美感。

·十字形构图

十字形构图是让画面上的景物、影调或色彩的变化呈正交十字形出现的构图形成。此构图能剩余较多的空间,因而能容纳较多的背景和陪体,使观赏者视线自然向十字交叉部位集中。在体育摄影中,十字形构图多适用于拍摄有规律的竞技项目。

·三角形构图

三角形构图是以三个视觉中心为景物的主要位置,有时是以三点成一面的几何形成安排景物的位置,形成一个稳定的三角形。这种三角形可以是正三角、也可以是斜三角或倒三角。

正三角形构图——这种构图方法最大的一个特点是让画面稳定性极强,整体趋于平衡。然而,呆板、沉闷,也是正三角形构图的一个缺陷之一,在体育摄影中,这种呆板和沉闷并不利于画面动态的表现。因此,摄影者们更多的是利用这种构图方法拍摄领奖等比较正规而严肃的场面。

倒三角形构图——这种构图具有明快、敞露的感觉,很适宜表现动态。但是,在它的左右两边,最好要有些不同的变化,以打破两边的绝对平衡,使画面免于呆板。

斜三角形构图——同正三角形构图相反,这种构图形式充分显示出生动、灵活的趋势,画面上的被摄体显得既呼应又通畅,动感和方向性很强。斜三角形构图在体育摄影中,是使用频率极高的一种构图方法。

·一些特定运动的构图建议

这个世界上有上千种不同的运动,我也只经历过一小部分。对这些运动来说,有一些常规的拍摄位置。了解这些位置可以让你有一个不错的起步。

棒球:站在本垒或3垒旁边,所以你只能看到2垒。根据太阳的位置选择本垒或3垒,寻找顺光位置。

篮球:不要站在侧面场边,应该站在蓝架后偏左或右的位置。如果使用长焦镜头,可以站在场地的角落。

足球:如果你有一支400mm以上的镜头,就直接站在门线的左边或右边。否则的话,可以站在边线上。根据场上的变化可以偶尔地变换自己的方位。同样保持顺光位置。

·紧凑

紧凑是指构图或剪裁。拍摄运动时,要拉近画面,聚焦于运动本身。这也需要一定的练习。你需要跟上比赛的节奏,同时把握着全场。

不要只通过长焦镜头观察。应该张开双眼,同时观察取景器和周围环境。当丢失了目标时要迅速改变相机位置。在后期处理中也可以用剪裁工具来实现紧凑的目的。

6、如何拍摄径赛项目

径赛属于竞技体育的一部分,径赛所设项目多于田赛项目,因此,拍摄重点也应该放在径赛上,人们常以“争分夺秒”、“争先恐后”来形容赛跑。径赛分为短跑、中长跑、长跑、接力跑、跨栏跑等,不同的赛跑运动有不同的拍摄要点。

·短跑拍摄

拍摄短跑首先要选择好拍摄点,由于赛程短,如百米跑也就是在十秒左右的时间内完成。因此,对于拍摄位置的选择就显得至关重要。短跑全程时间取决于运动员起跑效果、途中跑的速度耐力和终点冲刺。另外拍摄的方法也不能忽视,要根据拍摄的创作意图,来确定用什么样的镜头,采取什么样的方法,是采用固定拍摄还是追拍。

比如拍摄百米短跑,一般是按照三个特点选择拍摄位置。拍摄的位置一定要在不影响、不干扰运动员比赛的前提下进行。首先要避开八个赛道,其次切忌挡住裁判员和计时员的视线。百米跑的选位可以划分为三个区,即起跑区、中途区和终点区。

起跑区:从运动员踏上助跑器开始,就给人一种紧张、激烈的感觉。拍摄起跑的镜头,一般从前侧方取景,角度高低都会出效果。如果想把每个队员都包括进去,镜头就应该短一些,如果拍摄重点选手,就要换上中焦或者长焦镜头,景深用光圈来条件诶。按动快门的时机要把握在鸣枪之后,运动员的后腿猛然蹬踏,向前跨越,前腿绷直时动手,画面能给人一种离弦之箭的感觉。这个瞬间非常短暂,需要格外珍惜,机会只有一次。

在拍摄起跑动作时,由于运动员的速度还不算快,因此快门速度一般可选用1/250s即可。当然,如果拍摄距离相对较近的话,就应该相对提升快门速度。

中途区:运动员起跑后,经过一段二十米的疾跑加速,就转入了途中跑,途中的相对速度较快,特别是在七十米左右的位置选位拍摄的照片最能表现这个运动项目的特征,因为百米跑的运动员是分赛道进行比赛,并且是直道。在这个位置上,运动员的技术特点表现得罪鲜明,动作幅度最大,频率快,蹬得猛,摆腿高,能最充分表现摆臂,协调上下肢的用力。拍出的画面能给人以粗犷、舒展、阳刚之美感。

拍摄途中跑时,快门速度一般可用1/500s的快门速度比较合适。当然,选用低于1/60上的慢门速度进行拍摄,也不失为展现竞技动态的一种好方法。

终点区:终点区是众多摄影记者面瞄准之地,因为短跑的冲刺阶段,是田径运动最为精彩的一瞬间。近些年来,许多田径大赛在终点区为摄影记者搭设了专门摄影台,这个台子距终点线大约三十米,台上挤满了摄影记者,每个记者面前都架设着一门“大炮”,与其说是一场田径比赛,还不如说是一场摄影记者的大较量。

运动员冲刺之后,可以看到运动员的表情和动作时千姿百态,很多摄影记者在此曾拍出过大量好照片,拍摄百米跑许多人往往忽略这个最初效果的环节,等运动员冲线按下快门之后,便把镜头转移到别处去了。结果往往错失了良机。好镜头又是出自比赛之外,也就是说,在脑子里始终要绷紧弦,不要轻易放弃比赛拍摄的任何机会。二百米、四百米跑的拍摄与百米跑大同小异,只是运动员的节奏有所变化,为了与百米有所区别,一般最好选择弯道拍摄。

·中长跑拍摄

拍摄中长跑比赛,拍摄点一般选在弯道处。这样,由于角度关系,尽管运动员跟得很紧,也不至于重叠。比赛进行几圈以后,运动员之间距离逐渐拉开,自然形成几个方队或集团,斗智斗勇更加激烈,这时是拍照的最好时机。另外一个较好的拍摄时机是在起跑后二百米左右,这时运动员跑成纵队形,可用高角度拍摄。对众多运动员的越野长跑,用长焦镜头拍摄起跑的大场面也十分壮观。

另外,比赛之前也要了解参赛队员的情况,要把镜头对准优秀运动员的身上。拍摄的中长跑比拍摄短跑机会多得多,况且速度也比短跑慢的多,为拍摄者提供了更多的拍摄机会。

·接力跑拍摄

接力的拍摄对于摄影者来讲,可将镜头面准在较高跑速下完成的传接瞬间,当传接双方进入二十米接力区,跑步接近一致,相距大约一米时,开始传接棒,这是按动快门的最佳时期。拍摄位置可选在十米到十五米之间。拍摄时最好选在跑道外面,靠近观众的一侧向场内方向取景。

拍摄方法可以任意选择,如果有把握,追随拍摄法应该是最佳选择。抓取传递接力棒的瞬间是拍摄接力跑的特色。要了解运动员是左手接棒还是右手接棒。左手接棒在左侧拍,右手接棒在右侧拍。















你是爱摄影,还是爱装逼?
2015-12-04 全球摄影

点击上面全球摄影,关注国际顶级视觉平台
 越来越多人爱摄影,手中的器材也五花八门。摄友们聚在一起,谈论最多的话题不是拍摄的目的和主题,而是用什么拍,去哪儿拍。网络上,各种论坛和网站也充斥着无数讨论各种新型相机、镜头的帖子和评测。
  其实,攀比是自己最大的敌人。说到底,摄影器材只是创作的工具而已,充其量只是摄影因素之一。因此,更新换代你的器材时,你要问问自己这些问题。


我的摄影技术如何?
  每一场摄影比赛后,很多人不是拿着自己的作品跟获奖作品找差距,而是把聚焦点放在获奖者使用的摄影器材上。“要是我用5D Mark2或者莱卡,我也会拿金奖!”其实,这种浮躁的表现是心里在作祟。除了器材,你有否想过自己的摄影技术过硬吗?
  摄影主要有三大要素:曝光,用光和构图。现在的数码相机已经将曝光主要任务交给相机了。留下的真正专业水准是用光和构图。更换高配置的器材时,你要想想:用光和构图这些基本的摄影技术,我过关了吗?


我的摄影是玩票性质吗?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对于摄影师来讲,摄影器材犹如自己的情人,配置专业的器材是对自己职业的尊重,更是对客户的尊重。但是,很多龙友摄影器材的配置比专业的摄影师还要厉害。对于目前的相机族来说,可谓“林子大了,什么都有”。
  这个社会商业化和跟风趋势越来越严重,这让我们对现有的设备越来越不满足。你有问过自己:你的摄影是向专业方向发展,还是玩票性质?真的需要把自己的器材升级到那么高大上吗?


我为什么要换器材?
  对于摄影的人来说,谈论器材是有点伤脑筋的事情。器材不是决定作品好坏的关键,但是摄影活动的物质基础,对它的态度,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摄影人的创作之路。
  过度迷信器材是摄影人容易掉进的陷阱:总觉得自己拍得不够好,是因为器材没有配置到位,心思都放在折腾器材上,没有潜心去学习和实践,导致技术长期停滞不前。每个人需求不同,做出的选择也会不同。换器材之前,你一定要心中有个why!我为什么要换器材?


我有必要换品牌吗?
  这个是C家的镜头,那个是N家的机身,这个是A家的胶片,那个是B家的镜片……对于尼康和佳能摄影领域的两巨头,很多龙友甚至还给它们分了派系。为此,N字头和C字头的粉丝在网上争论到水火不容。这貌似是一个永远争论不休的话题。“谁更好”这个问题恐怕永远也不会有一个答案。
  其实,笔者认为谈论这些根本没有意义。每个品牌都有自己的优点,使用它们都能进行创作活动,但是,一旦选择了某个品牌,最好不要轻易改变。改变系统意味着经济损失,更重要的是,要充分了解某一系列产品的特性需要时间,这段时间越久越好。只有对器材有充分的了解,我们才会把握住它的“脾性”,用起来才会得心应手。因此,换器材同时,问问自己:我有必要换品牌吗?


我的拍摄以哪类内容为主?
  摄影涵盖的类别内容十分广泛,作为艺术创作类就分风光摄影、肖像摄影、社会纪实摄影、体育竞赛和野生动物摄影、微距小品摄影等等,此外常见的还有旅游摄影、纪念摄影、会议摄影等等。这些不同的摄影门类,需要的器材往往不同,甚至相差甚远。
  更换摄影器材,证明我们的摄影技术有一定的进步。但是,我们不可能所有的摄影门类都去涉猎,必然有自己的专门爱好和特长。也就是说,只需要适合你拍摄门类的器材就够了,多买就是浪费。所以,你明确自己的拍摄内容吗?


升级器材是为了装逼吗?
  正所谓“单反穷三代”,商家往往几个月就会推出新一代的摄影器材。龙友们唯恐落伍,蜂拥而至,买高级行头来彼此攀比。对于摄影来讲,优秀的摄影器材对好作品的帮助是有限的,无非也就是在画质、特效上显示优势。但是,一幅好作品绝不限于此,它在前期和后期都牵涉到方方面面,光靠这些优势是不够的。
  外行人看的是噱头,只有内行人看得才是作品。如果为了炫耀而去更换器材,有这个必要吗?


我的摄影遭遇瓶颈吗?
  很多摄影爱好者,在学习摄影的过程中,都会遇到瓶颈问题,一时之间难以解决。处于焦虑状态的时候,没有反思到问题何在,而是将原因归咎于器材问题上。但是,你换了摄影器材并不能解决你的问题。摄影要眼到、手到和心到。最终决定你作品,是你的心,而不是取决于你的器材。摄影时,不要纠结于器材,想想自己摄影的问题都解决了吗?


到底是器材重要还是我的想法重要?
  过度迷信器材,不但会浪费金钱,严重的话,还会让你整个摄影的思路发生偏离。亲们要记住:我们玩器材,不是器材玩我们。对于摄影,想法比器材重要。它会让你的照片独一无二。不仅仅是更换器材的时候,任何时候,你都要想:到底是器材重要,还是我的想法重要?


我的经济实力如何?
  “一入佳能,欲罢不能。一入尼康,无人生还。”这是网友的调侃。更换配置,除了考虑自身的技术之外,经济问题不容忽视。其实,不是经常用的器材,可以通过租借的方式去实现。因为你更换配置的时候,某种程度就是“烧钱”的开始。因此,购买的时候,要想想自己的经济能力能否承担器材的价钱。


我到底要买什么?
  前面提出了八个疑问,最后一个问题,是最简单,也是最重要的。我到底要买什么?很多人都认为,只要把器材配置到最好,或者是最新款,那么作品就会是最优。器材的优劣只成为你作品好坏的一个原因,而不是起决定性作用。对于自己的来说,最好的,不是最完美的,而是最适合自己的。更换配置时,你真的需要把自己的器材升级到最新款么?
拍摄残秋小品的五要素

2015-12-06 胡宗祥 中国摄影报

初冬渐至,许多摄影者会觉得秋天已去,于是收机罢拍。其实,秋末冬初正是拍残秋小品的最佳时机,因为残秋有一种令人爱怜的凄美,更容易催人遐想并勾起人们怀旧的情愫。好的残秋作品具有浓郁的文化气息,值得去“抢拍”。
  
把握拍摄时机
以枫叶为例,到了秋天会由绿变黄、橙或红色,等到变红之后方是最佳拍摄时机。什么是最佳时机?摄影者应该多走、多看、多拍……尤其是要去已经数次拍过的地方再看看、再拍拍,终能疏而不漏地把“残秋”拍到手。即便是树上已叶片凋零,摄影者不妨俯下身去,看看那些岩石的缝隙中、小溪的水边,是否还有落叶,这也是表现“残秋”的手法之一。
  
构图善用“减法”
既是小品,就要避免贪多求全、面面俱到,大胆使用“减法”,减去无助于凸显主体的景物,其中也包括减去不必要的色彩。
  
注意光线的性质与方向
多用逆光、侧逆光有助于层次与色彩的表现。为了表现红叶的脉络,利用硬光直射下的透射光更有效果。
  
背景宁虚勿实
虚化的背景会让人感到眩晕,于是就不得不把目光凝聚到清晰的主体上,这便是“虚实相生”的妙处。虚化背景实际上就是浅景深原理——长焦镜头、大光圈与近距离拍摄。如果是便携式数码相机,还可考虑用微距模式加大光圈拍摄。

适时曝光补偿
尽管数码相机有多种测光模式与曝光模式供选择,但却只有适合摄影者自身的模式,而没有一种模式会“完美”。例如,一些专家常说的点测光会“更精准”,但点测光只能测量画面中约3%的面积,难免会出现误差。依笔者的经验,用评价测光、A挡曝光模式,再加上适时的曝光补偿,就能拍到曝光颇为满意的残秋小品。通常,具体的曝光补偿多少要依据景物的亮度差而定,一般掌控在1/3EV-1EV之间为佳。
前景:风景摄影中的美感调节器

2015-12-05 范汉华 中国摄影报

风景摄影中,常常听到“前景”一词,摄影中对于前景的定义是“作为环境组成部分的对象,处于主体前面的称为前景”。实际拍摄中,前景就像是一个杠杆,不仅平衡了画面,还让画面的透视效果更加明显。不过对于前景是否在主体之前的争论一直存在,目前很多国外流行的风景照片也越来越多的将主体直接放置在画面最前端。

前景即为主体
作为前景的物体多种多样,占画面的比重也可大可小。但处在画面中的位置一直不会变,即是画面最前端的物体。但当前景是画面中最为瞩目的物体时,它即是主体。作为前景的主体可以直接和背景形成对比,让画面产生层次。
  
前景是衬托和点缀
前景既然能作为主体,亦可作为陪体出现。这时候的前景往往用于体现画面的纵深感,加强画面的立体表现和提供视觉冲击力。
  
前景作为引导线
引导线的作用是引导观者进入画面的主体。实际场景中,或多或少存在着引导线,这需要我们细心观察和发现。而前景作为引导线的时候,作用不仅能够加强纵深感,还能更加突出主体。
  
其实引导线作为前景掺杂了观察和构图的常识。引导线不仅仅需要多观察发现,还需要注意它在画面中的摆放位置,常见的引导线通常摆放在画面的两个角上。
  
使用前景注意事项
1.挑选前景需谨慎。
前景不仅需要加强层次,更需要注意内容上的匹配。一般能够表明环境状况、季节因素、地理特征的前景才是挑选的重点,切勿盲目拍摄。
  
2.注意前景的摆放。
前景的摆放暗合点、线、面构成知识。对于初学者,安排前景前,需要先考虑谁是主体,再遵循构图法则进行摆放。
  
3.注意景深的问题。
不管是保证前、中、后景的清晰还是需要虚化哪处景致,都是需要注意景深问题的。这就需要通过光圈的设置达到所需的视觉效果。对于初学者,可以通过景深预览功能观察再行定夺。
  
由此可见,前景的出现,犹如一个杠杆,平衡了画面,让画面富于立体感。好的前景,不仅能够改变画面的形式,甚至影响画面的内容。
如何拍出一张极具感染力的人物肖像照

2015-12-07 摄影帮 shenghuo5656

很多摄友都会觉得肖像照很难把握,因为太过端正刻板,模特也不光鲜亮丽,平平庸庸,不易出彩。但通过眼神的捕捉、色彩的把握以及不同角度的拍摄等,你将发现肖像摄影会非常直观的体现模特的心灵和情绪。同时,它也往往占据着家庭相册的主要篇幅,如何创作一张脱俗的肖像摄影呢?且听小编一一道来。

1每一张脸都是独一无二的存在

  人类的面庞是一项极具魅力的整体艺术作品。尽管所有的脸具有相同的生理构造,但它们看起来并不相同。可以说,它们是一个个独特的原创作品。事实上,脸部是人体最具个性化的一部分,一个人的性格特点能表现于其上也并非偶然。

  脸部的每个元素在形状、大小以及间距上的不同足以为每个人塑造出一张极具特性的面孔。即便是同卵双胞胎在这些方面也存在着微小的差别。此外,头发以及皮肤的质地与颜色也各不相同,即使经过沧桑岁月,这种差异也依然存在。同时,经过几世纪的世代传承,某一文化圈内的固定群体会拥有某些独特的面部生理特征,这些特征使此类文化群体或地域群体明显有别于其他群体。

  当然,每个人辨别各式各样的面孔的能力高低各不相同,这种能力的获得与提升在很大程度上也需要经过大量的练习。身处自身文化圈中,我们可以轻而易举地通过辨别形形色色的面孔来认出对方。但当我们身处陌生文化圈,这种辨别行为便会显得非常困难。比如说,欧洲人就比较难以辨认亚洲人的面孔,反之亦然。

2脸部的构造与比例
 
  “人脸”指的是没有被头发覆盖的头部的正面部分。倘若一个人不幸秃顶,即使人们安慰性地将其光亮的头顶称为一个“扩展了其富有表现力的脸部”的空间,这些上部头皮区域事实上仍不属于人脸范畴。各种参考资料中,对于耳朵是否属于脸部这个问题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与之相对的是,从脸颊至耳朵的这部分区域,即使是被长发或是络腮胡覆盖,仍然被认为是脸部的一部分。

  观察者会无意识地将人脸按照垂直方向自上而下地分成三个部分。较大面积的额头单独构成上部区域,中部区域主要被眼睛与鼻子占据,嘴巴与下巴共同组成下部区域。若这三部分等高,这张面孔便呈现出一个理想的完美面部形态。然而,现实与理想相去甚远,现实中的人脸上、中、下三部分的比例并不遵循这种等高性。若三部分比例失调严重,这张面孔便无法给人带来美感,吸引力全无。

  头发构成了第四个区域。它位于面部上方,高度与面部三区域接近。这样一来,眼睛便正好处于头部的正中位置—注意,是整个头部而并非面部。一般来说,面部宽与高的比例为2 : 3—与这个平均值相差越大,面孔便显得越不美观。

  水平方向上的眼睛位置也有一个完美的标准比例。若双眼瞳距正好为面部宽度的一半,即左右眼分别位于左右脸的中轴线上,那么这张脸看上去就会非常协调,极具美感。若双眼瞳距明显过窄或者过宽,美感便丧失殆尽。

3不同的左右半脸

  一个人的左右半脸并不相同,只不过这种差异在有些人脸上表现得较为明显,在有些人脸上则并不显著,但两个完全一模一样的半脸根本不存在。通过一个小游戏,我们可以将这个差异一览无余:请你在左右半脸的照明效果相同的条件下,从正面对模特进行拍摄,并将得到的照片从正中裁开;接下来分别将两半照片放于镜前,通过镜面成像得出两幅拼接照。这样,我们手头就总共有了三张图片:第一张是原始照片,第二张是两个左半脸的拼接照,第三张是两个右半脸的拼接照。由此,左右脸的差异性一目了然。

  从上至下观察具体的面部元素:从眼睛及眼睑弧度开始就已显现出左右半边的差异性;颧骨、鼻翼、嘴唇以及下巴的左右半边也并不完全相同;此外,左右半脸的整体宽度也存在着差异。

  除了受先天基因决定之外,左右半脸各受大脑不同区域控制这个生理机制也是造成此差异性的原因。一个人的左脸(从自身而非对面观察者的角度出发)受到右脑的控制(右脑产生并处理情感、梦想与创造力),受这一主管情感与艺术的右半脑影响,人类左脸同右脸相比显得更加柔和、脆弱、无辜,更易表露内心真实情感。相反,人类右脸受主管理智的左脑控制(语言、逻辑以及分析能力均位于此脑部区域),因此,一般来说右脸更显开朗、活跃,但有时也会展现一种更为深沉的谨慎、坚毅与严肃之感。

  左右半脸各自被主管不同功能的左右半脑交叉控制,它们因此也具备不同的使用目的与运转机制。这一点会随着岁月流逝越发明显地表现于脸上。从更趋向于情感表达、受潜意识控制的左半脸上,人们可以读出一个人的真实内心感受,获悉他的喜怒哀乐。

  相反,受理智控制的右半脸展现更多的是期待被对方接受的信息。在社会交往的过程中,把注意力主要放在对方的右半脸上很有意义。因为,如果在与对方打交道时,我们总是知道对方当下的真实感受及对我们的想法的话,那么很可能会引发比现在多得多的人际冲突。

4捕捉动人的一面

  作为一名摄影师,你可以充分利用左右半脸的差异性,有意识地着重展现对方或是大众化或是个性化的一面。若你将重点放在右脸上,那么照片中的模特看上去就会比较矜持、淡然与自制,当然也有可能显得更为亲和、活跃与友善。相反,若你侧重表现模特的左脸,那么他便会显得情感奔放、真实与直接,当然也有可能显得更为倦怠、自闭与敌意。通过运用相应的角度与光线,可以轻而易举地凸显出某一半脸所侧重的特质。

  这样,你就可以在指导肖像照拍摄的过程中,通过某一特定方法,使模特按照你的拍摄理念进行相应的展示。

  但若你的重点仅仅在于模特的外表,想要他在镜头中显得异常美丽,那么你可以有针对性地寻找对方所谓的“巧克力一面”—眉目如画、打动人心的面容呈现能如甜蜜的巧克力一般,给人带去愉悦的享受。通过无数次的尝试我们得出:无论是模特本人还是观看者,都一致认为在绝大多数的情况下左脸看起来更加妍丽动人。左脸也因此被称为“甜蜜的巧克力一面”。即使实验参与者们观看一组经过镜面反射成像的照片,他们仍认为左脸更为迷人。有些人对自己的外貌认识停留在他们在镜中看到的自身形象上,因此他们有时难以辨认并接受照片中的自己。这其中的原因就在于,镜中成像与照片成像在左右方向上相互颠倒,照片中的自己也因此看上去与印象中的自己不一致。在极为特殊的情况下,可以将照片水平翻转,得到一张新照片,从而获得对方的接受。但一般说来,这种方法在肖像照拍摄中被视为禁忌,应尽量避免使用。

5是什么让面孔显得美丽动人

  对面部的审美一般都带着浓重的主观色彩与个人偏好。然而,仍然有人进行大量的科学研究,希望从中找出判断一张脸美丽与否的某些特定标准。这其中不乏一些极具启发意义的尝试,人们从中发现,对美貌的评定事实上存在着一些客观标准。也就是说,这些标准不受个人审美偏好的影响,同时又跨越文化界限,放之四海而皆准。

  大多数这类实验的基础是选取人物的照片,然后让很多人对其“吸引力”进行评估。摆在被试者面前的既有真人的照片,也有“平均脸”(用许多人的脸合成的一张脸),还有经过有针对性的后期数码修改的面部照片。从实验结果中,人们一共归纳出五个能产生超过平均水平的吸引力的因素。

  对称的面部形态。这种对称既指面孔在垂直方向上从上至下三部分的高度应相近,又指左右半脸应尽可能地相似。拥有此类对称面部的人会被认为特别靓丽迷人。这种审美观甚至也适用于原始部落的人及新生儿。

  平均化的脸部特征。之前人们发现,一张脸越接近于所有脸合成的“平均脸”,它便越显得有吸引力。现在人们了解了更确切的原因:当一张脸没有极端化的脸部特征时—诸如过小的眼睛、过大的鼻子、过浓的眉毛、过薄的嘴唇或者是过分向里收的下巴—就会被认为“好看”。

  娃娃脸特征。人们口中的“娃娃脸”也是一个能使面容变得生动美丽的积极因素。大而圆的眼睛、大大的额头、小巧的鼻子、玲珑的下巴搭配上圆圆的面颊便构成了一张娃娃脸的主要特征。然而,娃娃脸的这类特征不应当过分凸显,它只有与一些象征性感成熟的面部特征结合在一起—比如高耸的颧骨、丰润的嘴唇以及浓密的头发—才可以提升整张面孔的魅力。在这种结合下,较为凸显的娃娃脸特征尤其能增添女性面孔的吸引力。与之相比,一张男性面孔要想拥有积极的吸引力,其娃娃脸特征必须弱得多才行。

  积极阳光的情感流露。诸如含蓄的抿嘴微笑或是灿烂的开怀大笑这一类积极的面部情感表达可以给欣赏者带去愉悦的感官享受,从而为自身增添吸引力。

  以上五个影响面孔吸引力的因素之所以具有广泛性,原因便在于,一张对称的、“平均”的面孔意味着一个人基因较为健康,而这恰是人们选择生活伴侣的最重要标准之一。对我们而言,这种标准似乎已成为与生俱来的审美倾向,具有先天性与广泛性。

  但是,除此之外,个人偏好同样影响着对美的判断。偏好不同,标准也就不尽相同。欣赏者眼中的美丽可以千差万别。此外,应注意的一点是,人物摄影的动机并不始终是表现容貌的美丽,摄影师还应有其他方面的考量。

6性格特征与影像表达

  广告中的人物经常以完美对称的脸庞示人。但事实上,绝大多数人的面孔并不对称。进一步说,左右半脸的差别越大,脸部比例偏离平均值越远,这张脸孔的主人就越会显得个性独特,从而越容易得到辨识。

  虽然这些不对称的脸庞棱角分明,不符合常规审美,但往往正是此类非对称性蕴含了独特的张力与魅力,而这恰是创作一幅具有表现力的个性肖像照的一个条件,这种照片能传达出比“美”更多的东西。这种有个性的肖像可以促使照片观看者去揣摩一个人的性格特点,探悉其生活经历。

 一个人的脸一直都在变,正因如此,个性肖像才有如此好的表达力。健康或者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坎坷命运的风雨洗礼或是每一个发自内心的喜悦笑容都会在脸上留下自己独特的印记。随着岁月蜿蜒前行,我们可以从一个人的脸上越来越明显地读出他的内心世界、性格特征及这个人对生活的设想。著名戏剧家萧伯纳曾对此现象做过如下评价:自三十岁始,每个人都要为自己的长相负责。

  正是这样的个人生活经历,无论悲欢,对于人这种社会性动物而言显得尤其具有吸引力。就此而言,能表现性格特征的面部可被看作是拍摄的一个题材。由此,人们也可以(并应该)认可自己脸上这些由岁月馈赠、饱含人生积淀的痕迹。

7适宜的焦距

  事实上,真正的面部比例同我们平时用肉眼所看到的并不一样。当我们与一个人聊天,注视其面部时,我们的焦点是非常集中的。此时目光成一个大概20°的小角度,同时,注意力也高度集中于眼睛、鼻子以及嘴部这三个同获取信息密切相关的区域。因此,我们很少将除此之外的头部边缘区域纳入目光范围之中。这种情况下,我们所看到的对方的面部比事实上的窄瘦。

  运用一个在全画幅模式下焦距范围为85 ~ 135mm 的镜头所得到的成像效果与上面所描述的人类肉眼的视觉效果非常类似。这样的镜头焦距可以使头部在脸部特写照或是半身照中看起来纤细窄瘦,因此非常适用于标准的肖像摄影。

  与此相反,用短焦距镜头拍摄出的头部会显得宽大,从而丧失美感。这其中包括焦距范围在50 ~ 70mm之间的镜头。若使用焦距为35mm甚至更小的广角镜头,那么镜头下的人脸会部分地严重失真,美感全无。贴近相机的鼻子会显得异常巨大,距其几厘米远的耳朵看起来却非常小。这样子的成像效果应该只会被使用在夸张的漫画式摄影创作中吧—当然,这得事先征得你的模特的同意。

  但即使是长焦也并不真正适用于脸部摄影。150mm 以上的长焦会过滤掉面部的空间维度,使其看上去十分平面化。这种二维平面性不符合我们观看事物的方式,这样呈现的照片显得非常不自然。但与广角镜头相比,运用这种镜头所产生的成像缺陷并不是那么明显,以至于有些时候一个200mm 的长焦会被错误地认为适用于拍摄人物肖像。

  要再提一句的是,上述焦距都是在全画幅规格下的。对照片构图产生影响的事实上是相机的成像角度(与传感器大小有关)而非焦距,鉴于此,你应注意每个相机的裁切系数或者画幅系数。具有APS-C 传感器的相机应选用55 ~ 90mm 的焦距,4/3 标准传感器的相机则应选用40 ~ 65mm 的焦距。
      
10个细节帮您更好地保护相机

2015-12-06 摄影帮

来源 | 尼康中国 (ID:nikonzhongguo)

无论是高端机还是入门级相机,如果得到正确的维护和保养,都可以帮助保护相机,让相机更好地陪伴你拍摄出好照片。如果疏于保养或错误使用,则可能让这些你的宝贝易受到损坏,所以在平时我们应尽量为相机和镜头提供一些保护措施并注意正确的操作。

1
使用大摄影包携带


如果条件允许,摄影包应尽可能大而高,这样可以将相机和镜头连接在一起存放在摄影包内。

与相机一起挂装的镜头最好是常用镜头,一旦有需要拍摄的情况,取出相机就可以直接拍摄。此外,挂着镜头外出的另一个好处是可以减少镜头更换次数,也能减少灰尘进入相机内部和镜头后组镜片上的几率。

需要注意的是,如果摄影包内装的是又大又重的镜头,最好专门在镜头上加一个U形内衬隔层来支撑镜头,以避免携带时相机卡口受到镜头重力的挤压。


2
注意镜头的放置方向和方法

把带着镜头的相机或单个镜头放在摄影包内时,要注意镜头的放置方向,不要把镜头直接朝着摄影包外侧放,这样容易让镜头受到直接冲击。

同时,摄影包内不要放坚硬锐利的东西,如瑞士军刀等,如果一定要放则应将硬质物品放在摄影包的整理袋内。


3
单个镜头的存放方法


在摄影包内单个放置镜头时,首先应将遮光罩反扣卡紧,并盖上前后盖,再把镜头大头(一般是前部)朝下放置,而不要将后盖朝下放置,这样可以减轻镜头受到自身重力压迫的力量。

而在携带相机不拍摄时,则应将镜头的调焦环调到无限远挡位。同时,变焦镜头的前伸镜头筒应将其旋转到最短状态。不使用镜头时,对于有镜头锁定钮的镜头还应使用镜头锁定钮,以防止镜头意外伸出被刮碰。


4
准备一个摄影背心


摄影背心的好处是:当相机闪光灯、镜头以及各种连接线、存储卡等被取下时,可以临时放在口袋内,避免了这些小附件因随意放置而丢失。

穿摄影背心在更换镜头、取用器材时要方便很多。应尽量选择摄影口袋多,且能将镜头放在其中的背心,还应考虑透气、坚固。背心口袋应具有盖布或拉链,防止其中的器材掉落。


5
冬天更换镜头不要哈气


在寒冷户外更换镜头时,应防止口鼻哈出的热气在反光板上结霜、凝霜。如果有条件,取景器目镜上还应加装防雾眼罩,防止额头和眼睛的汗水让目镜结露影响取景。冬季干燥的环境下不要用手去触摸相机和镜头的外露触点(如热靴插座、手柄触点、快门线接口、PC同步端子等),避免静电击穿电路。


此外,冬季从寒冷的室外进入室内,或在夏季从空调室内走到潮热的室外,都有可能产生结露问题,这就有可能导致镜头和相机的电子部件短路,还有可能诱发镜头镜片产生霉菌。应先用塑料袋将相机严密包裹,或装在摄影包内携带,直到过一段时间包内外温度相同后再使用。


6
意外落水的一般处理方法


如果相机意外落水,应在捞出后,首先关闭电源并取出电池,然后再擦干缝隙处的水。将镜头从相机上取下,打开相机电池仓盖,用热吹风烘干相机与镜头。再就近找到维修点拆开相机机身清洁、烘干内部。需要注意的是,在没有确认内部完全干燥之前,千万不要通电试验,否则水渍可能导致电路完全短路而彻底损坏相机。

此外,专用的潜水外壳,能够方便潜水摄影爱好者在水中摄影使用。这种外壳因为具有耐高压,防水、防尘的功能,除了能在潜水时使用之外,也可以在潮湿或雨雪天气下使用来保护相机和镜头。


7
清洁镜头禁忌


不要用嘴直接吹镜头,因为唾液容易腐蚀掉镜头的镀膜,也不要用手直接接触镜片,皮肤上的汗水和油脂同样对镀膜没有好处,更不要用卫生纸擦镜片,那样镜片会变成大花脸。

拆修过的镜头一般多少都会对镜头的光学素质、对焦精度产生一定影响。因此,如果镜头上有了霉点或灰尘,只要不影响成像,不要急于修理。


8
装卸镜头禁忌


在装卸镜头时,应手握镜头不能转动的镜筒部分,不要持握调焦或变焦环以及光圈环装卸镜头,以避免对这些可变机构造成潜在的物理损伤。


9
不要对强光拍摄


过强的光线一是有可能通过取景器灼伤人的眼睛,二是有可能在感光器件上产生强大的电荷,对感光器件的寿命造成一些潜在的影响。

因此,人眼在使用取景器取景时,应先眯眼远离取景器观察光线亮度,如果可以接受,再慢慢贴近取景。在进行这种强光拍摄时,应尽量使用小光圈、高快门速度进行拍摄,缩短感光器件受强光照射的时间和强度。


10
镜头存放的技巧


镜头长期不用时,应将其放在清洁、阴凉、干燥的环境下存放。存放环境的相对湿度应最好低于60%。如果湿度过高,就应将相机放在防潮箱内保存。

此外,存放镜头其实并不是越干燥越好,最适合相机存放的湿度大约在40% -50%之间,湿度过低,有时也容易导致镜头内零件上的润滑剂干掉而影响镜头操控。同时,过于干燥还可能导致镜头的调焦环胶皮开胶。

摄影器材在存放时还应远离电视、无线电、音箱、冰箱、电扇、微波炉、电磁炉以及如CRT显示器等具有强磁场、强电磁波的电器,因为强磁场可能导致镜头的光圈叶片被磁化而影响控制。
器材和技术都一流了,我们拍什么?


按:2015年12月4、5日,国内一群大画幅摄影朋友聚集在北京,参加了“第九届大画幅摄影年会”。在年会上,“老魔”作了题为“器材和技术都一流了,我们拍什么?”的演讲。下面,就是老魔的演讲稿。

这是头几届峰会以及平常私底下一些网友问我的问题,我觉得它可以作为一个大家来共同讨论的题目,当然由我来讲大概是因为我原来在论坛上的言论涉及过这部分的内容,同时我也是个跨界的人。但我也有两、三年不泡无忌了,也觉得很多人还是没有过完器材瘾,或者没有走出技术的泥坑,或者还在热衷于各种流行的玩法,那么听这个讲座还为时过早,大可以接着去烧器材烧技术烧装裱烧表现形式,也就是说:现在你就可以离开了,不用听老魔在这说一些扫兴的话!上届峰会我做嘉宾的开场白就是:我是一个摄影圈里的专业扫兴的人!

那么什么人可以留下来听呢?你烧器材基本已经烧到头了,好玩意存了一堆可以挨个拿出来显呗了;各种技术已经很有经验了,干板湿版铂金啥的都不在话下了;但拍了好多年仍然找不到自己的主题,甚至都没形成自己的风格,或者停留在玩乐的阶段好多年而不满足,琢磨着玩摄影这么多年总不能永远让别人看来还是业余的吧?总想在圈子里得到点认可吧?因为显呗器材呢!有好器材的人这年头太多了,懂技术的人也越来越多了,整点啥都蒙不了人了!就是说得整点自己的特色呗!那整点啥好呢?如果你现在是这个问题在困扰你,我这里或许可以给你一些思路,但别指望我告诉该拍啥和肿么拍,这个必须自己去想辙,我大概能给你的仅仅是些思路。

要想解决“拍什么”的问题,必须解决一个在它前面的问题:就是你“为什么要拍?”这个在多数人眼里几乎不是个问题!一句话:喜欢呗!兴趣呗!爱好呗!就是找一乐呗!还有的是先喜欢的相机,之后才喜欢的摄影……那么这样的回答就是标准的业余发烧友的回答!如果是初学摄影,那这个回答是没有问题的。但在座的都不是菜鸟,都玩到大幅了嘛!少的玩了数年,有的十几年,多的玩了几十年!那肿么好意思还是这样的回答呢?好多人已经是五六十岁的人了,我也奔五了。我们的儒家文化认为五十而知天命!知天命的意思用说么?就是来人世走上这么一遭,我是来干嘛来地!搁摄影上说事,老天爷安排俺这么个爱好,总不会是纯偶然的吧?即使是偶然的,那是不是也应该自己给自己一个说道呢?总是玩呀乐呀的这种回答,给人的感觉就是俗话说的“老顽童”或“老不正经”!最简单的:就是给后人留下点啥证明俺来过了呢?比如一张家庭合影,血脉的传承,对后人有意义。但这是私人的、一个家族内部的事情,除非你是名人;还有好多人喜欢拍自己孩子,但那只对你个人有意义,对别人没意义!你孩子是不是喜欢你的摄影还另说着呢!我们艺术圈一个不成文的规则:一个艺术家哪天开始画他的孩子的时候,那么他的艺术生命基本就结束了!为什么呢?因为他再也看不到别人家孩子的好。

所以“为什么拍”这个问题,对于非业余发烧摄影人而言,一定是在大的社会背景下的问题,不是一个私人的问题!它必须具有社会性!拍风光只是给自己家人朋友看的吗?肯定不是吧!你还想给更多的人看,想去感染别人,想得到陌生人、尤其是业内专家们的认可和称赞,再能得个奖或有人肯收藏就最好啦!不说多大社会意义,仅就个人层次的提升也是很开心的一件事!那些叫嚷着“我就是自己玩自己乐”的网友,那你干嘛还把照片贴论坛上呢?摄影如果对你就是纯粹私人的事情,那应该只存在于你的电脑硬盘、底片夹或家庭影集里,你就不应该拿出来给别人看……前面说这么多,就是要强调你不想做一个纯粹的爱好者,摄影也不再认为是一个私人的事情,还想找点生命的意义,还想通过摄影表达一下你对人类社会的看法,想对这个世界上的人说点什么,有这个大前提,才涉及到下面拍什么的问题,以及如何去拍。只是自娱自乐,那你肯定找得着什么是乐的事,自己就乐去就完了,也不用听我这废话。

下面我们就进入正题:拍什么?其实大家在选择了大画幅相机的时候就已经决定了你所能涉及的题材宽度!起码抓拍你玩不了了,不是干那活的家伙事!即使有快拍机,用起来也比较困难,不可能像中小幅相机那么方便!基本上只涉及风光( 风光这词要嫌难听咱们就说风景吧),人文建筑、静物(微距)和人像(大幅拍人性的都少),而且基本都是摆拍的方式。这是无忌特色的烧器材的人走的这么一条我们戏称的不归路!也就是说,从器材入手来接触、认识和学习的摄影。在不知道自己会拿摄影来做什么事之前,先把器材从小中大都烧了个遍!也把各种技术都差不多学了个遍!然后还是不知道自己该拍什么!这个事情大家有没有想过,我们是不是玩反了呢?正常的情况是:我要拍个什么东西,要达到什么效果,然后才是选择一个什么样的器材,用什么样的技术来呈现出来,这样是不是才比较有逻辑性!

今年我还在论坛上砸了一小砖就是在湿版的帖子里。我就问了一个问题:为什么非要用湿版这种技术来拍这些东西?为什么不能是干板?没人能说出道道来,还无非是喜欢啊!有意思啊!找乐啊!之类的……之后我就给他们总结了一下:我说你们这是中国儒家那个传统,什么东西都是老的好,拼了命要往回找的路数(像孔老二就是要回到周朝嘛)!湿版就最老了嘛!拍的片子最好是看上去跟摄影师死了一百年似的才好呢!当然我说的有点损,结果当然又是一场混战!觉得老魔又扫了他们的兴了!但这个问题是挺重要的一个问题,就是主题与表现形式的关系问题!湿版的那些片子,拍的还都是一些仿古的题材:老建筑、老物件、复古的人像……我就说你们拿湿版拍个电脑、手机、时尚美女什么的或许还能说出点道道:玩穿越了嘛!你用古老的技术拍的还是古老的题材,运用的还是古老的美学,那么它在今天21世纪的意义是什么?这不跟假古董差不多的玩意吗?欧洲旧货市场上经常能看见有老湿版的玻璃片在卖,那还是真古董呢!应该比新拍的更有价值吧?湿版里拍的比较好的是那个骆丹,拍的少数民族人像,技术不错到处都展,但就是在当代市场上比较难定位,还是只能算传统摄影!他倒是有一批不是少数民族的还不错,否则都快定位成拍民俗的了!还有刘铮,拍了一批一战二战军服的片子,但刘铮的那些有他自己题材的关联,他又弄了一个和他原来“清晰历史照”系列的变体,他那么拍能说出道理来!别人也就是在那玩形式而已。总而言之:你自己必须回答自己那个问题:我拍这个为什么只能用湿版,而用其他的就不行。自己说不好请评论家帮你说,用大幅的也一样,为什么一定要用大画幅?都说不出个所以然来那就坏事了!玩乐主义这个理由太业余,你要专业点就必须说出道道来,这个算多少得有点学术性。

当然这些反过来玩的路数也是成立的:从器材入手或从技术入手。传统美术也是分画种的教育模式(现在有所改变),当代艺术教育里也有从材料入手的路径。有人知道我以前是学油画的,古典写实油画,也开始就是喜欢呗!不喜欢别的画种就觉得油画好!但在上到美院三年级的时候我就反应过来了,它没法和今天这个时代接轨,我要接着搞下去我就是一个类似老古董一类的人,人活在21世纪在玩一套18、19世纪的美学和技术,这事就那么有意思吗?那不是我想要的结果!后来我就变法了,多少年以后我连画笔都扔了用相机!因为我要表达的东西用绘画的形式已经不合适了!这才回到正常的规律上来:我想好我要的是什么,然后选择适当的形式。我不再局限在一种技术手段里。搁大画幅也一样,其实这东西是个框框,有好多局限,你还没确定你要干什么就先在技术上把自己给限制了是为什么?比如问:你为什么用大画幅?拍的清楚呗!细节丰富呗!那如果清楚就是好,模糊不好,那搁油画上就是古典写实油画好,印象派油画不好?细节丰富就是好,细节少就不好?那搁国画上就是工笔画好,写意画不好?还有木刻版画没法看了!还有摄影里玩LOMO的算什么?过去还有高调和暗调,还有剪影的摄影算什么?这都谁定的标准和规矩啊?艺术圈里可没这些规矩,都是摄影圈自己鼓捣出来的!如果是个体的追求那这事另说着,现在是很大的一个群体在一窝蜂这么玩。拍数码的也一样,打鸟的那些人被叫做“数鸟毛”的,搁绘画上都是工笔花鸟呢个路数!

如果说今天来的网友就是有共同追求,追求这种高清晰、丰富细节、胶片质感、银盐影调这样的一个群体,那这些追求是什么呢?说破大天去不外乎就是些技术特征而已,它不涉及艺术追求也不涉及个人风格!不同的人哪怕用同样的相机拍出来的感觉也是不一样的!技术特征本身不具备任何价值,就好比一个画家画画的不好,但逢人就说“你看我这颜料多好!我这画纸画布多好!你看我画的多细啊!”……这有用么?你的艺术造诣足够好,材料和技术这些才有意义,否则就叫糟蹋好东西!湿版的技术特征,反而是因为自身技术特征太强,而相对就把个人风格降到了最低!有时只看片不看作者都搞不清是谁拍的。艺术的价值在哪里?我推荐看的那本贡布里希写的《艺术的故事》,开头前言里就有这么一句话:这个世界上根本没有大写的艺术这么个东西,有的只是艺术家!这话什么意思啊?就是艺术的价值不在于艺术品本身,作为艺术家的人,才是决定性的和最重要的!这是整个西方文明对待艺术一个最基本最基本最基本的认识(重要的事情说三遍)!可惜我们中国人绝大多数不是这样一个价值观,无忌上就是烧这个烧那个的一群恋物癖一样的人,从来就没讨论过像说:我们来烧烧人吧!烧烧人的精神境界吧!烧烧人类的思想吧!从来没有这样的帖子!顶多烧烧怎么做人!那基本就是厚黑学了呗!这个有:“想学摄影先学做人”!做什么人啊?不就是讨论怎么做个俗人吗? 怎么做个圆滑的人么?怎么做个世故的人么?这个真可以没有!

所以我以上这些说的是价值与技术之间的关系,之前是主题与表现形式的关系。这些理论的东西我也不是很擅长,玩理论的能说的比我漂亮,我只是从现实中反映出的现象上来说一说!至于怎么来区分一个业余摄影师和一个专业摄影师(或者不以摄影为专业,只是业余里的一个牛叉摄影师这样的称呼吧),如何才能不被人看上去你是个业余爱好者或者器材发烧友,我是给归纳了这么几点:(转下帖)


(接上贴)

1, 一定是要有个人题材或个人主题的!
只要你是一个见着什么就拍什么(试机派),或者流行什么就拍什么,再或一大帮人凑一堆出去旅游式的摄影,再或是天气好心情好出门活动一下筋骨,再晒晒机器活动一下快门式的摄影,拍什么是次要的主要是散散心,这些统统被叫做业余摄影!因为这种心态就是一个业余的心态,不想在这个层次上呆着,要往上走一个台阶,那就一定有属于个人的一个主题、专题、或者课题!这样才能有点专业性或学术性!而且要一直拍,拍好多年!比如有人喜欢拍老建筑,也是大幅相机长项!这个算一个主题,坚持,别过一阵又拍别的去了。但这个主题得细化,拍中式老建筑和拍西洋老建筑,都是老建筑,最好专一个!比如北京胡同里藏着的一些西洋楼,快拆的差不多了,你给留下最后的影像,这事挺有意义的。拍到一定的量就有一个成系列的作品了。我拍红星供销社,拍了快十年了,还没结束呢!你要都是零散的乱七八糟什么都有,没主题没系列,这个不行。还有就是拍胡同的人很多,但都没什么新意。支大街上随便那么来一张,这事太容易了,没有新鲜感,你也拍不过徐勇,拍它作甚?你说徐勇当年135拍的,我这大画幅拍的,还美曰“大画幅扫街”,这没用!人家还先拍的呢,他拍的好多都没有了,你怎么比?所以得自己给自己找点难度,比如拍建筑与其主人,这是一个先交朋友再说摄影的路数,要不别人不会随便让你拍的,这是有一定难度的,好多老四合院现在都门口立一牌子:游客免进!谢绝拍照!我这里是举一个例子,不是叫大家都拍四合院去啊!每个人都需要自己去找除了摄影以外,还有啥是你感兴趣的事物, 看看能不能把他们捏鼓到一块。如果说我就喜欢相机,别的爱好没有,那这事比较难办!我不相信真有这样的人,可能问题出在你根本想不到那个原来也可以来拍一拍。因为没见别人拍过,完了你也不敢拍了!


2,摄影是猎奇的又不能是猎奇的

主题最好是找到一个别人没拍过的主题,摄影多少都有猎奇的成分在里面,你得最好给别人看没见过的东西。或者别人拍过的主题,你给别人看没见过的视角和出发点!上届峰会刘铮、何崇岳也表达了相同的意见:今天这个时代是一个手机都能拍照的时代,马格南图片社都解散了是为什么?因为“拍到”已经比“拍好”来得更重要了!一个突发事件,摄影师还没到现场呢,当地人就已经手机先拍了,马上就上传网络! 而且是最真实的影像,没有后期没有润饰,一个字:快!就战胜了一切!所以报道式的新闻摄影师基本都快没活路了!纪实摄影快不起来但还可以涉及深度!艺术摄影另说,业余摄影师,除了风光、美女这些已经被数码单反搞臭了的摄影,还想拍点什么就成了问题!城市中已经很难找到猎奇的事物了,因为到处是人,每人都有手机!那么出门旅游呢?旅游式的猎奇是我们反对的!比如去少数民族地区拍点穿着民族服装的村民,吃一顿喝一顿第二天拍拍屁股走人了,这么干的人也很多,一点都不稀奇了!这在老一派艺术家那里叫没有深入生活!你得在那呆一阵子,去了解那的人,你才能找到一个切入点!阿斗那些彝族的片子,估计丫去了好多趟或呆了不少时间。吕楠拍西藏的片子,是呆了好多年。但这么干太辛苦,基本是属于苦行僧式的摄影师,把摄影当消遣找乐的事去做的肯定受不了那个苦!不走那么远的路身边的事物肿么样?去年李志国拿来的那些片子,都是来自自己的构想,有着丰富的想象力!技术要求也很高,弄得也很有意思,一年来卖的特好!不要觉得我拍照是爱好我不为卖,有人肯收藏你的东西那是一种肯定,除了得奖再没有比这更能体现你具备了一定的水准这样的事了! 你片子拍出来想要给人看,想让大家喊好,那就得吸引人家眼球!当然这里说的肯定不是为了吸引眼球而吸引眼球,那样还是浅薄了点!所以这第二点叫摄影是猎奇的又不能是猎奇的,一句话:又得看上去新奇,还得有深度,还得有属于你的独特的视角,做不到有多大意义起码要做的有意思。老是重复前人,看到别人拍了哪拍的不错,完了我也去捏一张。今年夏天我在新疆就碰上这么一帮年轻人,一块吃个饭,饭桌上就给我看一本画册,一个新疆摄影师的。说我们都打听好了,他这个景是那里拍的,那个是哪里拍的,我们已经设计好了路线,就按着这本画册拍了!完了我那顿饭吃的就特没劲,也觉得这些人特可怜!完了他们还说他们是有老师的,老师就让他们这么拍。这都神马狗屁老师!自己拍明白了么就带学生?!一看那路数就是摄协或糖水那路数!自己一辈子都废了还要带坏年轻人,这样的事摄影圈里据说很普遍。


,3,不要想着拍“美”,也不要想着当一个当代艺术家
这个我在第五届峰会上讲过了,这里再大致重复与引申开来说一下:摄影圈有人特想问但不好意思问的一个问题就是:我说老魔,艺术这事我不懂,但美我能看得出来了啊!你说到了一个美景我不认识?见着一个美女我也不认识?我就通过一个好器材,再加上好的技术,我给他咔嚓下来不就完了么?完了这个东西还不被认为是艺术,那么我差在哪?这是一个美与艺术的关系问题,讨论这个问题能写本书的,所以我试着用最通俗的话来解释一下这里面的区别!
如果说艺术等于美,中间是个等号,那么这事基本发生19世纪以前!进入19世纪,中间就变约等于了!等到了20世纪,基本就是不等于了!所以为什么有人说中国落后西方文明100年呢?从艺术这个角度就能看出来,太多的人还认为美就是艺术呢!这个就是过时了100年的概念,西方人早就超越了这个认识。这个被称作艺术上的革命就发生在20世纪。我们中国人20世纪在干嘛?从20世纪初辛亥革命,后来军阀混战,再后来抗日战争、内战、韩战、历次政治运动、文革、一直到改革开放,解决温饱奔小康,到今天一切向钱看,一直没顾上艺术教育的事!从中小学到普通大学教育,艺术教育都是缺失的,所以就不知道艺术这事在世界上发生过什么!摄影人也就看看摄影史,根本不看美术史更不看艺术史。你们看这里有两个名称:美术史和艺术史!20世纪中之前,说艺术史就是美术史。之后艺术史在词义上取代了美术史!也就是说艺术的概念取代了美术的概念,同时一个学科被宣布死亡:那就是美学,也被艺术学取代!这主要是解决现当代艺术在整个艺术史里的定位问题,因为美学和美术史的框架已经搁不下现当代艺术了,所以就把美学和美术史给废了!
所以说今天一个懂艺术的人,他不能是只懂美术的人。搁中国人这,你不能只懂中国的传统美学,或者再加上西方的传统美学,这样的人还是只懂美术不懂艺术的人。懂艺术的人应该啥样?要懂四个内容:说白了就是得懂“古今中外的艺术”! 传统的,现当代的、中国的和西方的!你说艺术这内容有多庞大吧!全世界几千年的文明史,艺术学是可以授博士学位的,他不是一个人看几本书就能懂的事情。论坛上还有个奇怪的论调,那就是说艺术史没有标准的!这么广的内容、这么深的学问、历史这么长的跨度,怎么可能是没标准的?我今天就告诉大家一个标准:就是你今天还在拍“美”这个东西,基本上就不是当代语境下的艺术了!因为美这个东西基本上被研究透了!已经没啥好搞的了!这个很多中国人是不认可的,我们官方的摄协还在搞这些东西,因为艺术教育跟不上嘛!所以就不要想着去把艺术搞懂这事了,尤其是一把年龄的,不赶趟了!所以这也就是为什么大家都愿意往回找呢?都越玩越古典呢?因为往前走根本不知道方向在哪!那么就是这么一个现状下,摄影人不满足于往回找(都找回湿版了嘛!到头了!再往前只能学画画去了),也不满足于原地踏步,那还能干点什么?


4,这是一个最好的摄影时代,也是一个最坏的摄影时代
我第一次看吕楠的个展,是在哪呢?宋庄美术馆!西藏那批片子。宋庄是什么地方?玩当代的艺术家聚居区!你看,玩当代的,完全不排斥我们称为传统摄影的一个纪实摄影师!他的作品有观念吗?没有!和观念艺术比他哪有观念;他的题材很新颖吗?没有!拍西藏的人多了去了,他也不是先拍的;他的器材很好么?好像就是尼康FM2,这里的人都瞧不上!他的技术很好么?135胶片放到近一米的片子,颗粒都成大麻点了!技术派看了都要晕倒……这些都没有那有些什么?他用15年的时间独自一人游荡在西藏拍的这个专题!一句话:他爱那个地方和那个地方的人!他的作品里有大爱!当然他还有“中国的基督徒”、“精神病人”和“北缅监狱”这些比较令人惊悚的主题,他那些片子里有什么?有世俗的美感吗?没有!有加了糖的风光吗?没有!有炫耀技术技巧吗?没有!哪有什么?他有人文关怀!有人性情感!有精神的审视!这些是我们称之为艺术里的普世价值那些个东西!
我们为什么烧这个烧那个烧了半天还找不到应该拍什么啊?缺什么呢?就是缺价值观这个东西!甚至人生观都比较可疑!我们中国人是活在生活本身里的人,生活就是生命的终极目的!所以都是要追求一个好的生活,有个好的生活这辈子就没白活了!有句俗话:“艺术来源于生活”,这个都听过吧?后面还有一句一般都不提:“但艺术要高于生活”!什么叫高于生活?肯定就不是生活本身里面这点事呗!“有个好的生活才有好的艺术嘛”!一般人都是顺理成章的这么去开解自己的!那现在生活条件都很好了,住的好吃的好器材更好,你的艺术在哪呢?肿么还会出现不知道应该拍什么这情况呢?话说回来:那高于生活是要往哪里去呢? 要知道这个也就不会问出我应该拍点什么这样的问题了!
当代艺术其实是打开了一个很大的门,视野比传统艺术要宽广得多的多!
它甚至可以玩跨界跨学科跨领域,跨到科学、跨到哲学、跨到宗教、跨不同艺术门类都是小儿科!所以我第五届峰会讲座就提到过,我们好多网友是理工男出身,当代其实最欢迎非艺术学科出身的人来做当代艺术!恰恰不是我们这些学美术出身的人!我们也是经历了从美术到艺术的一个痛苦过程!摸到当代艺术的大门,知道当代艺术的使命,放弃一些固有的价值观,后面就特别好办了!有想法的人只会忙不过来!有个老外摄影师就说过:你们中国可拍的题材太多了,而你们中国摄影师不是在拍风光就是在睡大觉!

结束语:
杂七杂八扯了一堆,可能有人觉得没听到啥干货!有没有什么可行的办法来
改变这一切?答案肯定是有!但你必须放弃固有的,基于传统美学的对摄影的全
部认识,学一套全新的不同价值观和艺术观体系下的摄影!那个于翔就去捷克学
去了!他器材不好?他技术不好?传回来的话听说是被颠覆了三观!完全不是中
国摄影人对摄影认识的那么回事!国内有没有人懂这个呢?肯定有啊!我就懂啊!
我连他们实际的教学过程都大概知道,但你真能放得下原来的认知吗?这可是被
洗脑的事哈!颠覆三观这事可不是那么好玩的!上届峰会一个年轻的网友和我在
下面探讨了这个问题,我说你想不想试试重新认识摄影的一个方法,他说行!我
说你要试就得坚持哈!第一个阶段要连续完成几个作业的,这是个训练模式,从
训练你的观察方法开始!结果呢?第一个作业就没完成,拍了几次都完全不是那
么回事!哪那么容易哦!人是只有到了自己想改变的时候才会真正去尝试改变点
什么,活得好好的就别折腾了!相反,纪实摄影在今天还有活力,中国的摄影市
场和西方不一样的一处,就是还接受纪实摄影!像吕楠、吴家林、杨延康之流,
他们的作品仍然有收藏群。因为中国的现实足够荒诞足够中国特色,真实绝对比
美丽来的重要,这个是今天世界通行的价值观。

最后的归纳:
1, 要有主题,不要再啥都拍了。
2, 要有真情实感,别想着艺术不艺术的,真实的情感最重要。
3, 不要再拍美了,越往美了拍就越不艺术。
4, 看看能不能找到跨界的事物,不要再在摄影本身里重复前人了。

怎么玩街拍?资深街头摄影师才知道的15个技巧

2015-12-09 蜂鸟网

文章来源:摄影迷

  对于摄影爱好者来说,街拍绝对是生活中少不了的环节。但如何做好街拍还是有很多地方值得注意的,下文来自Matt Stuart,Nick Turpin和David Solomons三位资深街头摄影师的摄影技巧建议,每个都值得一看。


1拍摄前要有规划

  多数人会认为街头摄影就是带着相机上街到处走,因此没什么计划就带着相机出门,结果发现这样拍下来没什么效率还很耗体力。所以不止广告拍摄要规划,街头摄影也要规划,这样效率会更高。

2了解相关法律

  在美国有些州街头摄影师可以出售在街头拍摄的照片,街头摄影在美国一些地方被定义为艺术。但在更多地方法律让街头摄影变得相当“卡”,比如在法国你不能随便拍人,因此最好事先了解街头摄影的相关法律,这样能比较自在的在街上摄影。

3知道何时不该拍照

  街头摄影拍了一阵子之后你会知道什么时候该收手。保持好奇心,但要知道什么时候停。别像观光客一样什么都拍,通常有经验的街头摄影师速度很快,在被注意到之前就已经离开现场了。很多时候你要知道什么时候不该拍照,例如看到有人打架,为了安全最好不要拍。

4避免与人发生冲突

  最好避免冲突,但当别人发现你在拍他的时候该怎么办?微笑,这个方法通常有用。或拍完之后假装看别的地方,假装自己是观光客。

5需要被拍摄对象允许吗

  通常状况下,街头摄影师不会询问是否可以拍摄某个对象,街头摄影要拍的是很自然的状态,事先询问的话根本不可能拍到人们自然的样子,而且事后询问应该很少人会愿意让你保留照片。

6锁定合适的拍摄地点

  在街头摄影时通常我们都很想走遍整个城市,发掘所有好玩的场景,但这样很累,而且也会因为不断走动而失去很多很棒的瞬间。建议锁定一个小区域,街头摄影的优势是就算在同一个点,也会因为不断的变化而产生无限可能,你永远不知道在同一个地点下一秒会发生什么事。

7选择有趣的主题

  找寻有趣的人物, 然后跟着他们走一小段,不要变成跟踪,虽然这样有点像跟踪狂,但这也会给你机会拍到很棒的画面。在街头走动时常常就会在下一个街角看到某个有趣的事物,你要做的是要去找到一个最棒的角度,或是等待,并在你觉得最棒的瞬间按下快门。

8下午拍摄效果最佳

  光线绝对能影响氛围 ,街头摄影大部分的时候靠的是自然光,我认为中午的阳光太强,最棒的拍摄时间是上午跟下午,尤其是下午三点到五点左右,那个时候的侧光很容易形成戏剧化的氛围,光影很多元,造成的影子很长,也容易逆光拍摄剪影效果。

9训练你的直觉

  从举起相机到按下快门往往来不及“思考”刚刚为什么要拍那张照片,街头摄影大部分的时候是靠感觉,走在路上时看到某些场景或人物让你有感觉,就算那个感觉很微弱,很小,通常那个时候你就可以准备拍摄了,往往会拍到意想不到的惊喜。

10请学会等待

  如果你看到某个很棒的场景,不要只拍一张,拍一张,等一下,看看那个场景有什么变化,下一秒也许更棒。

11相机不离身

  街头摄影都是在平常生活中找到拍摄主题的,不是在某个婚礼,也不是在你出游的时后,通常我会建议喜欢街头摄影的朋友随身带着相机,随时准备拍摄状态,同时保持相机有足够的电量和存储空间。

12镜头越短越好

  相机越小越好,镜头越短越好。街头摄影要尽量保持低调,建议带轻巧一点的相机,把体力放在走路跟拍摄上。

13建议使用自动模式

  大部分的时间建议用自动模式,这能让你专心拍摄而不用去担心相机的设定,但自动模式在有时某些光线条件下测光会失灵,所以要随时依照光线的变化选择全手动模式。

14反应一定要快速

有几个方法加快在街头上拍摄时的反应时间,拍到更多的画面:
(1)将相机握在手上,而不是挂在脖子上,这让我拍摄反应比较快;
(2)不时地通过取景器观察环境;
(3)预测、观察某个人,预测他的下一个动作,多练习这种预测,下次你看到某个状况时你会变得自动反应将相机举起来按快门;
(4)练习盲拍,熟悉镜头的距离,事先对好焦,拍的时候不看观景窗;

15不要犹豫 大胆去拍

导致摄影生涯走向失败的5个原因

2015-12-01 中国摄影出版社

旅行家兼摄影师 Hillary Fox 以摄影为职业已经十五年,遇见过数以百计的摄影师,从成功的专业人士,到单纯作为兴趣的。而她在遇到各样的人之后,总结出那些最终会离开摄影圈、或是在行内成功的特点,并整合发表了文章。以下是她对职业摄影师的提示:

1.被摄影器材控制

无论是使用低成本的入门器材,还是拥有最先进的设备,也会很容易在“器材”之中迷失自我。

Hillary Fox说,她一开始只能买便宜的单反配套头,之后再加了一个50mm F/1.8镜头作人像拍摄。有近十年时间,她都只用这一套器材工作(因为她把大部份收入用来旅游),她只能勇于创新以弥补硬件上的限制。直到今天,她从Canon EOS换到6D,拥有镜头16-24mm F/2.8、24-105mm F/4、 70-200mm F/2.8以及Sigma 35mm F1.4 Art。

讽刺的是,她发现自己现在被其他东西限制了,她因为镜头太多,常常不知道要用什么镜,比起专注于捕捉最佳瞬间,满脑只想着要不要换镜头。

这对她的教训是:不要太在意自己的装备怎样怎样,当发现器材有所不足,学会变通解决,选好了要带的器材就放手去吧。

2.不知道怎样运营

技术高超是一回事,能不能宣传自己又是另一回事。如果你遇到一些“客户”面皮比较厚,你却不好意思要跟他们算钱,又或者自己控制拍摄的流程比较差,那你应该重新考虑要不要走上职业摄影师这条路(当然这是可以经历成长的。)

不单是这样,你还要懂得推销自己,以得到更多工作机会。如果你意识到自己不是很有兴趣经营自己的生意,也没关系,这并不意味着你不能成为一个成功的职业摄影师,也可以找代理、合作伙伴、业务经理一起工作,最重要是找到自己适合的路。

3.停留原地,不去提升自己

不管你多有才华,人们总是可以学到更多。特别是摄影世界,科技器材也在不断进步,这意味着我们有太多东西可以学习,新的器材、新的软件,参加摄影讲座,多看视频或摄影资讯网站,旧的东西不是不好,但不能自以为已经在最高点,要对知识和世界保持谦卑。

4.不建立属于自己的人际网络

认识其他的摄影师可以让你成长,也能帮你找到更多机会。在微信、微博、facebook上多和人交流,现实生活上去一些(你觉得舒适的)摄影聚会、摄影活动或听讲座,听其他摄影师分享心得或者互相交流器材上的意见,可以令你眼界更广。

Hillary Fox指她所有的旅程,都是源自辛劳的打工跟摄影工作,她说网络本身,尤其是社交媒体,带给她很多接工作的机会,所以上传自己的作品到网上很重要。

5.慢慢失去对摄影的热情

不论是成为职业摄影或是刚接触摄影,新鲜感可以让我们拍过好一段时间,但慢慢地,相机袋开始封尘…这是她看到大多数摄影师失败的头号原因,他们停止想新的拍摄计划,停止拿起自己的相机,他们的职业生涯,在真正开始前就已经慢慢枯萎了。

即使工作一天,回到家还有孩子要照顾,没有关系,你也需要一星期拍一天照。她说这是最后的底线,就算只是拍家中墙上的苍蝇都不是问题。认真对待这条件,继续拍照。

成为一名专业(或职业)摄影师不容易,但如果你继续努力求进,不放弃,对自己的摄影之路非常有益。



祝贺向阳古建筑摄影大赛获奖!
软硬兼施

2015-12-15 15版 中国摄影报

徐源中 文    一弓 点评

“软”与“硬”的本意是人们对物质属性的不同感觉,也指人们对不同性质的事物内容和外在形态的经验判断。在摄影创作和鉴赏中,它们是拍摄的构思方向以及观看照片时的心理感受。软与硬并非决然对立,它们各自的特点往往在相互对比、互为映照时才能得以凸显。作为摄影者,有必要认真研究和利用 “软”与“硬”的特点。如果在此基础上实现“软硬兼施”,予以有机结合,无疑能获得左右逢源的效果。

对照片调子 “软”与“硬”的描述,主要依据照片影调色调的反差。画面明暗色彩反差弱称为“软调”,画面明暗色彩反差强称为“硬调”。这通常与用光有一定联系,光比小影调柔和则显“软”,光比大画面反差强则显“硬”。此外,从影调色调的深浅程度给人的观感而言,色调偏浅,往往有轻柔软调之美;影调深沉厚重,则富有重量和沉稳感,给人以“硬”的感觉。安塞尔·亚当斯的《月亮与半圆山》就是一幅典型的“软硬兼施”的佳作,岩壁山体影调较硬,如男人的脊背充满阳刚气息,半空中一轮如隔纱的皎月,影调轻柔,在这阳刚的画面中更显娇弱柔美,软硬之分在这幅作品中获得了很好的统一。

就事物的内容而言,经过想象和分析,不难发现不同事物也存在着软与硬的差异。如面对花朵、羽毛、流水与钢铁、岩石、玻璃等不同对象,自然会做有关软与硬、轻与重等不同联想。因此在表现相关物体时,要重点体现其内在的特点,把握其固有的属性。

就表现人物而言,男性,尤其是青壮年男性寓意“硬”;女性,尤其是处于花季的少女则寓意温柔的“软”。而不同的职业也有不同的寓意,比如钢铁工人、石油工人,尤其是警察、军人等体现一定血性的职业,“硬”的寓意多一些;而教师、艺术家、医生等特殊岗位,更多地需要敏感细腻的温情,“软”的含义则多一些。

对比衬托的手法在摄影创作中屡见不鲜。通过“软”与“硬”的衬托呼应,即“软硬兼施”后,往往能让照片更富张力、更有气势。软与硬两种要素有机结合后,会形成相应的矛盾冲突而强化内在的故事,催人联想、深思。关心国际时事的摄影者一定知道,最近反映中东难民的新闻照片中,有张颇有视觉冲击力的照片:画面上是个十二三岁的少年难民,他歪着脑袋面对警察的盾牌阵,全神贯注地拉着小提琴。警察以及手中的盾牌等,象征着法治和至高无上的权威,可以说“硬”到极点;而少年难民与他手中代表艺术与生活的小提琴,象征着柔弱与无奈,似乎“软”到了极点。经过软与硬的对峙、冲撞,强化了画面的表达效果,使得难民无家可归的现状更加引起国际社会的关注和同情,这个画面堪称“软硬兼施”的典范。

· 小贴士 ·
1.通过曝光、色彩、构图等摄影技法,有意识地营造软硬相融的画面效果,能够避免单调,获得刚中有柔,柔中有刚的效果。
2.对不同线条的利用安排,也是软硬兼施的体现。曲线形态柔美,尤其波状线能给人优美、柔软的心理感受,而斜线、重复出现的垂直线以及折线,则往往给人以“硬”的感觉。
3.通过控制景深、营造动静对比等手法在画面上产生虚实关系,可以“软化”原本较“硬”的物体,平衡画面。
4.曝光上要保证物体本身的质感、影调得到应有的还原,比如拍摄雪地需要增加曝光,而拍摄煤堆需要减曝光。
5.光位的选择能够极大地影响物体表面质感的呈现和影调的软硬程度。比如,侧光更易展现质感,影调较硬,而顺光则不利于质感的塑造,画面较平,影调较软。




拍好鸟类照片的“八项注意”

2015-12-16 周广喜 中国摄影报

喜欢拍鸟的摄影者越来越多,很多影友配备了高档数码相机和“长枪大炮”,但少有佳作。怎样才能拍好野生鸟类?笔者总结了八个方面的要点,供影友参考。

1.日出与日落前是最佳时段
每天的早晚,日出与日落之前是拍鸟的最佳时间,鸟儿聚集飞落的次数最多,也是光线比较柔和的时候。而朝阳与夕阳正好作为鸟儿的背景,可大幅增加画面的美感。

2.合理设置拍摄主要参数
依据光照条件灵活设置感光度。在午间光照较强且属于直射光的照射下,可将感光度设为ISO100;若是在早晚天气光线较弱时拍摄,则可适当提升感光度,如ISO200-400;如果遇到逆光、阴雨天气时,则还可将感光度提升至ISO800-1600。甚至有时还需要设置更高的感光度值,才能保证曝光准确与合适的快门速度。
  
根据天气合理设置好白平衡。对于初学者来说,可使用自动白平衡进行拍摄,再进行后期调色。建议摄影者根据实际天气的情况,将白平衡设置为晴朗、阴天或K氏色温等不同的模式,以获得更准确的色彩还原。
  
多种测光模式灵活运用。拍摄站立不动的野鸟时,摄影者可选择点测光模式,按照鸟儿主体的测光进行曝光。拍鸟群或起飞时的野鸟,则需设置为评价测光或矩阵测光,其测光区域越广,越能确保获得较准确的曝光。
  
连续自动对焦与高速连拍。一般来说,自动对焦模式宜设置为连续自动对焦模式(AF-C)或人工智能伺服自动对焦,用手动曝光模式(M挡),并辅以高速连拍模式进行抓拍。对于拍摄一些主体较远且需结合远山等背景的作品来说,摄影者可将镜头的焦距调到无限远处,而无需进行复杂对焦选择。
  
设置高像素。为了便于进行后期裁剪,在取景构图时应为主体周围的陪体和背景留有一定的余地,但也要注意画面中不要留有过多的无关内容,最大限度地保证剪裁后也具有较好的影像质量。

3.长焦距大光圈镜头是拍鸟利器
当今“打鸟族”采用的利器大多是佳能、尼康的单反相机和专业镜头。如100-400mm的变焦镜头或400mm、600mm和800mm等长焦距的定焦镜头,都是较为常见的拍鸟器材,最大光圈多为F2.8、F4、F5.6-8不等。在实际拍摄时,摄影者应根据镜头焦距的长短来设置快门速度,遵循以焦距倒数来设置快门速度的原则,使用比安全快门更快的快门速度,才能拍摄出较清晰的照片。

4.持机拍摄与三脚架并重
对于拍摄基本功较好的影友来说,可使用100-400mm变焦镜头手持拍摄,利用较高的快门速度更有利于跟踪抓拍,但持机一定要稳。如使用大光圈的超长焦镜头时,由于镜头的重量较大,一定要使用配有承重较大的三脚架与云台,而且云台可旋转,才有利于跟踪抓拍,保证影像质量。

5.耐心隐蔽等候,不要错失良机
野鸟的警惕性很高,看到人就会立即飞走,更何况摄影者手中还持有“大炮”。与拍摄人工饲养的鸟类不一样,拍野鸟时人不宜过多,而且需注意隐蔽好慢慢靠近鸟儿(注意保持安全距离),更需要有较大的耐心进行守候。同时,摄影者还要做到“眼观六路、耳听八方”。一旦有鸟飞临,只要拍摄时机成熟,就绝不要错失良机,采用稳、准、狠的追踪连拍。

6.构图时要结合环境并留有空间
鸟类与人一样,不同的鸟儿所喜欢的生存环境也有所不同。翠鸟喜欢夏日里的荷花,而野鸭、白天鹅都喜欢有水草的地方,白鹭、喜鹊、麻雀都喜欢有树林的地方。摄影者在抓拍时,既要把主体鸟儿拍好,还要考虑它的这些生存环境,也就是有效背景。例如,拍荷花有翠鸟相伴,会使画面更充满生机。但构图时要考虑鸟在画面中的位置,不能把鸟拍得太满或太小,要让主体占有一定的比例,以符合视觉美感的构图。抓拍飞鸟时,摄影者使用中长焦变焦镜头时需迅速进行变焦,框取合适的景别范围,但要为后期裁剪预留空间。

7.要注重不同光效,抓拍好鸟的神态
摄影本身就是在用光影作画,不注重用光,就不是一位好的摄影者。在直射光源下拍摄荷花中的翠鸟,宜选择较暗的背景,利用鸟儿与荷花、荷叶的亮度之差来突出鸟儿这一主体。当然,使用逆光和侧光进行拍摄更佳,不但画面元素在色彩上能有所变化,而且轮廓光的高光亮线,更能勾勒出主体与背景之间的空间感,让主体更加突出。相反,如遇上阴雨天气,拍出的画面色彩就会显得更加厚重。
  
拍鸟如同抓拍人物一样,要注意抓拍鸟儿的鸣叫、展翅、嬉戏和起飞。在拍摄鸟儿起飞及降落时需要预留出一定的“快门提前量”,当看到鸟儿起飞时再按下快门就为时已晚,这是因为快门有启动时间,发现鸟儿刚要起飞和即将落地时,就需迅速按下快门并进行高速连拍,才能抓拍到鸟儿起落的最美瞬间。此外,摄影者切忌仅使用一种横构图或竖构图进行拍摄,而且景别也不可使用死守一个焦距端的呆板方式进行拍摄,应使用特写、中近景以及横竖画面构图等不同的景别与构图方式去拍摄,力求从每一次的拍摄活动中都能获得形式灵活多变的画面。

8.准确曝光是拍好鸟类照片的关键之一
能否在各种复杂天气环境中做到准确曝光,往往是拍鸟成功与否的关键。无论是使用光圈优先、快门速度优先的曝光模式,还是用M挡手动模式,摄影者都应该灵活、适时地调整曝光补偿与感光度进行拍摄,才能做到准确曝光,还原景物的原色彩,保证影像的质量。而曝光过度、过欠则会导致拍鸟的失败。  
飞思XF机身+IQ3数码后背=?

2015-12-18 齐洁爽 中国摄影报

新机身加数码后背性能提升 厂商一家独大野心显露

7月份的时候,飞思一口气推出了一系列新品,包括XF机身、IQ3系列后背、施耐德Kreuznach 35mm LS f/3.5和Kreuznach 120mm LS f/4两支镜头,其后推介活动不断,大有独揽中画幅天下之势。在参加飞思的器材体验活动时,我摸到了XF套机,试用中确实感受到它巨大的变化。
       
个人认为XF机身最大的闪光点在于相机配置了触摸屏,也就相当于双触摸屏,一个在后背上,一个在肩部的机身上。机身上的界面触摸屏比较灵敏,参数设置人性化,方便操作,这项技术目前所有微单、单反数码相机中还不曾见到,应称为是革命性的技术应用。后背上的触摸屏跟目前多数数码相机采用的显示屏触摸技术应该差不多,而且灵敏度与可操作性还略逊一些。
       
另一项印象比较深刻的是对焦快捷准确,据说是因为采用了“蜜蜂”对焦技术,采用了100万像素的彩色CMOS感光元件作为对焦元件,该元件还负责拍摄的测光。在对焦模式上面,有点对焦、平均对焦和超焦距对焦三种模式,据说已经具备一定的连续自动追焦能力。此外机身与后背虽然依旧是独立供电,但具有独特的电力分享功能,如果后背的供电电池电量耗尽,还可以靠机身的电池继续工作。这为飞思数码后背蹩脚的电池续航能力提供了一个较好的缓解方案。注意是“缓解”而不是解决,显然其效果我并不看好,但该功能的设计思路确实是目前中画幅相机搭配数码后背拍摄方案中最好的办法。
       
为该机身配套的后背是全新的IQ3系列,说实话,IQ系列后背更新换代速度已经超乎了人们的预期。但从介绍的材料上看,IQ3更新换代后,像素依然是上一代乃至上上一代的延续,当然在成像方面肯定会有很多改进,比如长曝达到了60分钟(如此长时间的曝光,电池是否跟得上仍是个问题),不过成像元件大小依然是沿用IQ系列的。当数码后背一家独大的时候,出现这样的局面在所难免。从更新频次及趋势上看,飞思后背明显是在向CMOS成像元件方向试探着发展,由IQ150到IQ350,在尝试,在观望市场动态,也在主推这类产品,因为毕竟CMOS成像元件在成本上更好控制,在电力供应上有更多的优势。但新品的不断发布,也意味着对P系列后背的放弃,最新的XF已经不再支持P系列产品。
       
作为飞思后背的用户,我很惆怅地听到了一个令人伤心的消息,就是IQ3系列后背不再提供CONTAX 645口,此举意味着放弃所有康泰时客户,这也是其市场战略的必然,因为CONTAX 645过于便宜,CONTAX 645配套镜头过于长寿且优质廉价,更重要的是CONTAX 645本身就是自动对焦的相机。这些都是让飞思头疼的事情,或许过去飞思还需要它来帮助解决市场覆盖面的问题,但现在真的就不需要了吗?飞思系列产品一直以高大上著称的,显著的标志就是一个字——贵,他要尽可能消灭一切潜在的竞争对手,最终走向独家垄断。
       
当一个相机厂商尚能低调做事的时候,是积极进取的,飞思在以前仅仅是服务型配套型的企业,目的是做好做大做强后背,满足一切客户的需求。当其收购了丽图,当其把低端的产品技术下放给丽图下放给玛米亚后,其一家独大的野心就暴露无遗,因为小小的宾得645目前无法与其抗争,徕卡S系列用户群过于狭小,哈苏的客户群数量庞大但更多的人选择的是飞思的后背,而阿尔帕等技术相机的后背需求飞思更是不二之选。店大了容易头脑发热,比如曾经的尼康,比如曾经的佳能,比如曾经的柯达,真的不希望飞思步其后尘。
蜂鸟网年度推荐 | 2015十大手机摄影APP(上)

原创 2015-12-21 钟楼怪人 蜂鸟网

  2015年“嗖”的一下就到了尾声。当我们还在回想这一年究竟做了什么时候,这一年就这样的悄无声息的即将成为历史长河中的一员了。年底了,就要总结点什么。前几天和朋友们还在说我要写2015年封笔文章,但是封笔文章之前,还是要把积攒许久的大招拿出来发布一下,以一个假“技术范儿”的身份,对于2015年中的摄影App进行一个总结和回顾。当然,我也不免俗套的摆出了“十佳”这个字眼,除了吸引眼球外,也要有点“逼格”不是么?

  言归正传。

  在2015年终,摄影App早已没有了三年前百花齐放的那般姿态,大多数都是摄影App都是老熟人了。虽然长期使用确实有审美疲劳之感,但它们在不断的变化着,重新焕发出了第二春,成为了经典和标杆;有些App则通过更新悄悄的提升着自己的功能;还有些App则大刀阔斧的进行了改变,在探索成功的道路上艰难前行着;还有一些App,则天生的高冷,散发着与众不同的气质。接下来就看看我心中总结的这十款摄影App吧。

VSCO

  “VSCO”这四个字母在我今年很多文章中出现过,对于VSCO来说入选年度十大摄影App是不成问题的。

  在2015年十月中旬,VSCO的开发者Visual Supply Co对VSCO Cam进行了全面更新,将VSCO Cam中的“C、A、M”三个字母彻底去掉,以VSCO为名的名称更加简洁,同时也对VSCO的官网进行了大幅改版和升级,这些都表明了VSCO已经不再是一款单单以拍照或者后期处理为主的手机摄影App了,VSCO如今已经跨入了以照片社交平台的行列了。

  VSCO的社交当然与Instagram是两种截然不同的风格。VSCO的社交更具文艺气质,从VSCO Grid上来自世界各地摄影师分享的照片就能看出,相对于Instagram那种图片社交质量参差不齐相比,VSCO的社交平台显然极具高“逼格”,作品也更纯粹。这些使用VSCO特有的照片滤镜加工过的摄影作品,不仅在内容和视觉达到了一个完美的平衡,再加上VSCO如今以纯白色为背景的页面,更加凸显了这些照片气质和内涵。

  在功能上,VSCO的Android和iOS版本终于在界面上做到了统一,但是在某些细节的功能上,iOS版本的VSCO要更为丰富,例如水平和垂直的透视调整用于纠正照片畸变、清晰度工具可以对照片的对比和层次调整更细致等,这些还是Android版本VSCO暂时不具备的功能。

  在大家最为关注的滤镜的上,这一年VSCO的进步确实不大,全新的滤镜包并不多(已经有60多款了,你还要怎样),毕竟VSCO的胶片滤镜数量足够庞大了,这些滤镜也足够照片处理使用,毕竟每个人常用的滤镜不会超过十款,所以VSCO在2015年将更多的功能放到了对于艺术家和摄影师的社交平台规划上。毕竟,一款摄影App的长远发展,不能仅仅靠滤镜,很多主打滤镜的产品,最终都淹没在了时间的海洋里。在网络化的大潮中,单独的个体会最终孤单的消亡。我想,你我都不希望VSCO最终消失掉,起码那些滤镜可是花了大把银子购买的。

Snapseed 2.0

  如果做总结,不能没有Snapseed一席之地。但是Snapseed这两年依然停留在最初的阶段,看着周围的VSCO异军突起,Instagram都打破了正方形照片的限制后。陈旧的界面、已经审美疲劳的滤镜,Snapseed虽然挂着“神器”的美名,依然是很多人手机中常驻的软件,但Snapseed似乎已经被谷歌遗忘到了角落里,久久没有Bug维护和功能上的大变动了。

  2015年4月中下旬,谷歌在毫无征兆的情况下上架了最新的Snapseed 2.0,这是一件让Snapseed忠实用户欢呼雀跃的一件事。于是大家奔走相告Snapseed 2.0发布了,对于手机摄影发烧者来说,很有普天同庆的味道。

  Snapseed 2.0最大的变化当属界面,一改已经让人审美疲劳的Snapseed 1.0版本界面。Snapseed 2.0起始页面的配色以及全新设计的图标采用了时下流行的简约扁平风格,这一点让Snapseed看起也多了几分文艺的味道。在界面设计上,Snapseed 2.0对此前的模糊不清设计方式进行了全新修正,将照片色彩工具放到了全新“工具”中,而将滤镜归纳在了“滤镜”中,这种更清晰的设计自然让操作更简洁,一目了然全在那里,想要什么拿去就好。

  在功能上,Snapseed在照片基础编辑加入了透视调整功能、图章等功能,让Snapseed在功能上具备“Photoshop”风范,同时加入的历史记录功能更是可以给Snapseed 2.0点上32个赞。唯一的不足,还是那些已经让你审美疲劳的滤镜依然没有扩充和升级,也许Snapseed的滤镜足够优秀,但对于众多竞争对手,Snapseed 2.0的滤镜依然会显得那么力不从心,不过强大的照片色彩处理能力弥补了Snapseed滤镜的不足。再说了,现在谁会只使用一款照片编辑App来编辑照片呢,所以滤镜完全可以借助VSCO、Instagram或者其他应用代替了。

  在最新的Snapseed 2.1版本中,谷歌为其加入了对于RAW格式的支持,我想这才是未来Snapseed真正的杀手锏,原因你懂得。

Enlight

  2015年照片编辑App最大的惊喜应该算是Enlight了,这家开发了外国美图秀秀Facetune的以色列公司带来的Enlight绝对会让你对手
机处理照片有全新的认识,Enlight主打的不是小而美,走的是大而全的路子,并且一套非常优秀的设计思路,让Enlight成为一款全能照片处理App,同时Enlight也是苹果App Store 2015年度最佳应用。

  对于Enlight,我们该怎么形容呢?对于大多数人来说,手机里只有这一个软件就够了。Enlight提供了与Snapseed相同的照片编辑功能,也提供了与Instagram类似的滤镜,还让你可以随心所欲的对滤镜修改再加工,然后自定义成自己的专属滤镜。当然这些还不够,Enlight的杀手锏是“曲线”,可以让你在调整照片色彩时使用像Photoshop的曲线一样在手机上更精准的调整色彩。当然这些还不够,Enlight的曲线还支持R、G、B三通道调整单独对照片的红、绿、蓝三色进行调整。有了这些,Enlight自然保持的专业的态度,实在是居家旅行,拍照后期必备良品了。

  Enlighten很强大,那么值不值得付出3.99美刀或者24块人民币购买呢?这对于喜欢手机摄影拍照的人来说,绝对值得。即使您把相机拍的照片传输到手机里,使用Enlight也可以很好的完成处理。而且,Enlight的付费继承了Facetune的优点,一次购买即可享用全部功能,完全无需多余内购。这一点确实值得前几日被骂的狗血喷头的MaxCurve好好学习一下,内购搞不好,会被口水淹没的。好在Enlight一直很优秀,是一款2015年让你眼前一亮,绝对值得收在手机里常用的照片编辑App。

Instagram、Layout和Boomerang

  Instagram又来了,这次不是一个而是三个。在2015年,Instagram变得更加社交化,早已不再是那个纯洁的以照片分享为主、滤镜超级好看的App了,但是我们依然离不开Instagram,依然会想尽各种办法登陆自己Instagram分享自己的照片,和朋友互动评论点赞。而Instagram为了丰富自己的功能,推出了单独的Layout和Boomerang两款App,当然这些软件主旨还是为Instagram的社交功能做补充。所以,这个小节不是一个软件,而是三个。

  熟悉Instagram的人都知道,Instagram从诞生到现在(准确的说是2015年8月31日之前),Instagram一直严格遵着用户分享的
照片必须为1:1方形,这样浏览起来让Instagram更为规整和美观。而这一规定在2015年8月31日被打破了,Instagram允许用户发布4:3、3:2以及16:9画幅的照片,现如今浏览Instagram,你可以看到各种比例的照片。而这样分享的好处是,用户无需因为裁切而纠结了,照片可以完美的呈现在了Instagram上,所以这项改动看到了Instagram的变通,同时也受到了用户的一直好评。 

  Layout和Boomerang又是什么鬼?

  Layout是一款拼图软件,不是很多人喜欢将好几张照片拼在一起发Instagram么,所以Instagram就推出了Layout,帮你拼图,内置了多种样式,想怎么拼就怎么拼。Layout是免费的,可以单独使用,绝对是朋友圈利器。

  Boomerang则是一款专门拍摄小视频的App,也是Instagram出品。由于Instagram推出了小视频分享功能,所以也就诞生了专门用于这一功能的Boomerang。Boomerang会连续拍摄十张照片,渲染处一段小视频,得到一段非常有趣的动态照片,很像苹果iPhone6s的
Live Photo。Boomerang也支持相册保持,所以使用好了,也是朋友圈的另一个利器了。

      在桌面图像领域的绝对老大Adobe,在移动端一直表现的不那么给力。虽然也推出过诸如Photoshop Touch、Photoshop Expresss以及本文主角Lightroom Mobile等众多App,却总是以一种自我否定和骗钱的态度对待移动端,例如坑爹的Photoshop Touch,说没就没了,对于当初花了大笔美刀购买的用户来说,确实不厚道。


Lightroom Mobile

  Lightroom是Adobe家族一款优秀的照片处理软件,于是当Lightroom Mobile发布后,让用户欢呼雀跃,Adobe终于给手机用户带来福利了,而且还是免费下载。结果是,Lightroom Mobile你只能免费用1个月,此后需要每月花费10美元订购Adobe的云服务才可以继续使用,这确实坑爹到家了,一种骗钱的心态昭然若揭,我选择免费的Snapseed和VSCO好不好。还好Adobe明白的不算太晚,Lightroom Mobile彻底免费了。

  Lightroom Mobile供了相对桌面较为完善的照片编辑功能,如裁剪、调整白平衡、曝光、色温、光暗、阴影、饱和度等等,也提供了多款滤镜特效(傻瓜式操作,大家最喜欢了)供你选择。至于是否可以比肩桌面版的Lightroom,那必然是不行的了。所以平时在手机或者iPad上使用Lightroom Mobile简单的调整下照片色彩还是可以的,然后通过在国内并不怎么好用的Adobe Creative Cloud可以与桌面版Lightroom互传照片。虽然这些很创新,但终究拖离不了Adobe的桌面软件呀,所以Adobe的路也是更加任重道远了。














蜂鸟网年度推荐 | 2015十大手机摄影APP(下)

原创 2015-12-22 钟楼怪人 蜂鸟网

  今天我们来继续盘点2015特别推荐摄影APP!

MaxCurve

  MaxCurve,从名称中的Curve就是知道这是一款“曲线”调图App,然后就是混乱的内购方式招惹来一片骂声。好在开发者及时认识了错误并对错误进行了深刻的反响,终于让MaxCurve恢复了正常。其实,如果你细致的使用过MaxCurve这款软件,会发现这款照片处理App的功能还是很不错的,很适合那些整天嚷嚷着手机修图不如PS专业的“老鸟”们使用。

  MaxCurve里并没有内置任何滤镜,所有的调整全部基于照片色彩,所有的调整都是基于曲线的使用,例如RGB色彩曲线。在颜色调整中,除了RGB三色之外,MaxCurve还有对LAB色的调整,而且每个颜色通道都分为色相和饱和度单独调整,这就可以让你很容易利用这些功能调整出各种色彩,例如迷人文艺的胶片色。当然,对于一些新手,特别对于Photoshop中色彩调整不是熟悉的玩家们,MaxCurve使用起来还是有难度的。

  如果说Enlight是大而全的照片编辑App,那么MaxCurve则是专而精的照片编辑App了。对于喜欢万专业或者亮骚的人来说,MaxCurve 绝对符合他们的要求,高大上的操控界面,专业的色彩调整控制,只要你能发挥想象力,就可以通过曲线调整出任何想要的色彩,这要比直接用滤镜要专业和个性的多得多呢。

Darkroom

  在Enlight发布前,Darkroom的确吸引人目光,但在Enlight之后,Darkroom的光芒似乎全被Enlight给盖住了,但这并不能说明Darkroom在功能上比Enlight有多大差距。Darkroom是第一款在应用中加入了曲线功能的软件,当然要获得这个曲线需要内购,但我到现在都认为这个支付这笔内购还是十分值得的。

  在功能上,Darkroom与其他的照片处理软件并没有大不同,常见的照片色彩调整、裁图以及滤镜应有尽有,真正的杀手是曲线。Darkroom的曲线与 Photoshop中曲线操作方式完全相同,这也是Darkroom上架之后最让人欣喜的功能点。只不过,后来的Enlight实在太优秀了,这让我对
Darkroom有“既生瑜,何生亮”的感慨。

泼辣修图

  看到泼辣修图这个名字,你是不是觉得特别接地气儿,也比之前介绍的那些全是英文字母的软件名字好记。其实,泼辣修图是这款软件在国内的名称,在国外叫做Polarr Photo Editor,其实也不是很好记的说。

  第一次打开泼辣修图,你肯定会恍惚的认为这是手机的上的Lightroom。就我个人而言,也认为泼辣修图的界面比Lightroom Mobile还Lightroom。泼辣修图也是一款大而全的软件,神马色温、曝光、对比度、高亮、阴影、锐化、暗角、镜头畸变、色差、HSL、曲线等一应俱全。所以,我们也把泼辣修图封为第二款居家旅行,拍照后期必备良品了。

  当然,泼辣修图的界面很专业,所以上手的成本要高一些,需要熟悉了界面,了解了各项功能所在的位置之后,才能体会到泼辣修图的魅力。起码我觉得泼辣修图很不错,当然对于小屏幕的iPhone来说,操作还是有点憋屈,换成大屏幕的iPad,或者更大屏幕的iPad Pro操作起来还是很不错的。当然,对于一款量足并且免费的软件,你能要求他什么?这样已经不错了,只不过这软件未来的发展方向将如何,需要思考一下,不要成为流星,闪耀一下就消失的无踪影了。

留白White

  2015年最文艺的软件是哪款,那必须是留白White了(以下简称留白)。

  留白White这款App是我偶然间发现的一款文艺气质十足的手机应用,留白宣传语为“留白,用白色的明信片框住每一个偶遇”。我想,当你看到这段对话时,就明白这款软件针对的是什么样的用户了。

  留白的使用方法很简单,你需要先登录这款软件,可以是微博账户也可以是微信账户,登陆之后便可以使用留白了。留白内提供9种不同的明信片模板,每种模板之间文字有着不同的排版格式,你需要选择喜欢的模板添加照片,加入你要写的文字即可,留白会自动生成一张明信片并将这张明信片上传,你可以选择分享到微博、朋友圈或者下载这张明信片保存。

  留白功能很简单,但真正抓住了用户心中最柔软的位置,一段内心独白与一张照片恰到好处的凸显了你与众不同的气质,值得下载使用。







利用区域光,让主体更突出

2015-12-22 江春玲 中国摄影报

在风景摄影中,区域光是经常运用的光线之一。所谓的区域光,是指光线透过天空的云层、地面的植物,或是其他景物的缝隙所投射到地面上的局部区域光线。区域光能增加画面反差,使画面产生局部明亮或暗淡的效果。有时,从云层间隙投射下来的光线还会出现束光效果。这种区域光合理地安排到画面中,可以为平淡的风景画面带来主体更加突出的视觉效果。
  
主体“光明”而周边“暗淡”的区域光
利用区域光拍摄,实际上就是利用局部明亮与大面积的暗调效果,来突出和表现景物的主体。运用区域光拍摄时,需谨记的口诀就是“黑暗包围光明”。由于区域光只会照亮部分区域,所以在区域光之外的部分较为暗淡。通常,依靠云彩遮挡而成的区域光并非经常出现,但在暴风雨前后的数天内出现的几率较高。利用因云彩而形成的区域光拍摄,不但可以在早晚的最佳光影下,而且在中午也能拍出好作品。
  
摄影者必须明确黑暗与光明的关系,一定要等到光线照射到合适的地方才能按下快门。而一些与主体无关的会影响画面表现的景物,也可等光影移动到相对黑暗时再拍摄,这样能有效净化画面。例如,可以等待较亮的区域光随云层的飘移,移动至主体时再按下快门拍摄,让主体处于画面中较为明亮的部分,而其余的陪体、背景等景物皆处于暗光笼罩之下,起到突出主体的特殊光影效果。
  
在视野开阔的制高点上拍摄
利用区域光拍摄风景时,如何找到“制高点”是成功的关键。摄影者到达某一景地时,可先查看一下周围的环境,寻找一处视野较开阔的制高点进行构图取景。选取制高点取景时,宜选择可展现主体的横面、侧面以及一小部分顶部的视角,尽量将景物主体的立体感更好地表现出来。
  
选取“制高点”时应尽量寻找前景开阔的位置,但需要注意尽量避开树木或是杂草对画面过多的遮挡,否则会影响最终的画面效果。当然,有时在画面底部或两侧适当添加一些前景也是可取的取景方法。
  
另外,拍摄区域光时,使用广角或长焦镜头均可,广角镜头表现宽广、大气的风景场景,而长焦镜头则可以拉近远处精彩的局部景物。但摄影者需注意的是,不要太过于强调小范围的区域光,而将取景范围过于缩小,导致用于对比的“暗部”区域太小。毕竟,有大面积的暗部,才能突显出局部的亮光。
  
用点测光获得正确曝光
由于区域光的场景中存在高亮与较暗的不同部分,因此在拍摄时宜使用点测光模式进行测光。实际拍摄时,先按照光线照亮的部位进行测光,再根据现场光线的条件酌情增减曝光补偿。必要时,可酌情作减曝光量处理,通常可减0.3-1挡不等的曝光量。如果摄影者只针对暗部进行测光,则容易造成画面的曝光过度,而区域光所照射的部分则会变成“惨白”一片。当测光完成后,摄影者就可静待区域光移动到最佳位置时按下快门。
  
区域光移动速度适当“提前”
此外,在拍摄区域光风景照片时,摄影者尤其要注意区域光的移动速度,需提前做好取景、测光等准备工作。因为,云层的移动会随着风力的大小而有所不同:当风力比较大时,云彩的移动速度较快,区域光的移动速度也相应加快。这时,需在拍摄前做好准备,若准备的时间较长、动作稍迟缓,容易错失照射位置恰到好处的区域光。这也是风景摄影也需要抓拍的理由之一。
  
虽然区域光常出现于广袤的草原、高原等地,但在实际生活的场景中,由其他景物遮挡部分阳光而成的区域光也随处可见。这种由物体遮挡而成的区域光,会因不同时段、不同景物等,产生不同的光影效果,甚至还可以人为地做出改变,只要善于观察和利用,就能够拍出精彩的光影效果的照片。


使用大光圈镜头的5个注意事项

2015-12-24 摄影帮

1、器材选择

大光圈镜头的魅力,当然在于其最大光圈达f/1.8、1.4甚至0.95之类的夸张效果,但是当光圈开到最大时,影像素质就会下降,有些甚至惨不忍睹。规格相似,但价格天差地别的镜头,往往在开尽光圈时就高下立见。


2、对焦位置

大光圈带来的浅景深,很容易就会模糊化背景,甚至连主体都会模糊掉,所以拍摄时必须留意对焦位置,稍一移动就会对错焦,把好照片都破坏了。例如拍摄人像的话,一般首要对焦都是主体的双眼,使用单点对焦就会更加准确了


3、认识景深

光圈会影响景深,在景深之内的影像清晰,景深以外的影像则模糊,而大光圈导致浅景深,因此容易造出主体清、背景蒙的效果。但除此之外,还有另外两个重要元素︰镜头焦距与拍摄主体距离,都会影响景深的深浅。焦距越长,离拍摄体越近,所造成的虚化效果更加明显。所以使用大光圈,也不一定导致主体清背景蒙,还须考虑另外两个元素,并作出调整。


4、选择光源

影像的锐利度,需要一定对比度去衬托出来,所以光源对影像的影响尤其重要。合适的光源能以光影的对比,以增加主体的立体感,继而强化影像的锐利感。


5、自动对焦的问题

使用大光圈镜头,对焦是否准确的情况更容易突显,而一支镜头可以因为自身素质、损坏问题等,导致自动对焦不准确,如果发现这情况,则可找原厂之类进行校正。另一方面,手动对焦亦是个值得学习及使用的方法,而且数码相机亦有一些对焦辅助,如放大或峰值对焦,都相当有用啊。
20个旅行拍照技巧,太强大了!

2015-12-24 摄影帮

出游,为了不再羡慕别人有个会拍照的好朋友,也为了当照片里颜高腿长气质好的主角,以下这20招,你一定得看看!

1、设计画面引导线

画面中使用引导线的构图方式可以让看照片的人快速找到主体,这一点对于广角镜头爱好者特别受用,当过多的元素出现在画面中时,学会利用引导线可以有效避免图片信息过于杂乱的问题。

2、在构图上增加巧思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这样的困扰——帮小伙伴拍照的时候,不知道把人物放在画面的哪个位置才好。所以在这里,可以给大家分享一个小技巧。在景色中寻找自然的框架构图,比如后视镜、窗户、门、充满几何元素的楼梯等等。

3、学会自然的室内摆拍

除了户外拍摄,我们在旅行中也常常遇到充满当地特色的宾馆房间,这时学会一点点室内摆拍也是必要的。室内突出的是一种休闲的氛围,所以服装适宜走简约、舒适的风格。动作最好是还原日常生活中常见的情景,比如看书、刷牙等等,都会让照片充满生活的情趣。

4、抓住日出日落黄金半小时

日出前半小时与日落后半小时,不仅受到风光摄影师的极力追捧,同时也极为适合用在人像摄影中,在这两个黄金半小时之内,天空颜色最丰富,同时太阳不会过于明亮导致天空曝光过度。如果日出太早起床不能,就千万不要再错过日落时的美好时光,抓紧去拍照吧。

5、服装和道具都是加分项

出行前多花一点点小心思,就可以大幅度地提高人像照的美貌程度。具体来说,事先最好对当地的景色有一定的了解,并与之搭配服装。举个栗子,比如你要去日本、台湾这种小清新目的地,服饰最好以白色、棉麻为主。如果要去热情海岛,服饰最好以亮色为主,不仅体现好身材,也显得更加活泼可爱。

6、逆光的温暖质感

逆光用在人像摄影中可以为画面增添一份温暖的感觉,位置恰到好处的逆光同时可以勾勒出人物的边缘线条,实属小清新摄影必备技能。

7、利用玻璃反光

玻璃反光是最常见也最容易被忽视的道具,拍摄时注意观察镜面与倒影的位置,可以为画面赋予更多一层的含义。需要提醒的是,如果玻璃位于摄影师和模特之间,一定要小心别让摄影师的身影进入到画面中哟。

8、剪影所带来的画面冲击力

逆光拍摄人物剪影照片可以通过强烈的对比度提高画面的冲击力,人物姿态也可以从静止到运动有多种选择,最重要的是,剪影照片里通常不会看到人物的表情,即使你在偷偷做鬼脸也不会被人捉到哦。

9、背影也能讲故事

人像摄影很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其实是照片的情绪。拍背影虽然无法体现出你的颜高貌美,但往往却更加深沉而富有韵味。不过其实背影也可以很有戏哦,添加一点点小动作,比如伸懒腰,会显得很可爱,而突出曲线美的背影,就是偶露小性感啦。

10、捕“光”捉影

摄影是一门用光的艺术,当然这里并不是说让你用光所有的钱去购买设备,而是再一次强调了学会利用光线的重要性。善用明暗对比度高的现场环境既可以突出主体,又可以渲染独特的画面氛围。进阶用户甚至可以自备闪光灯对现场环境进行光线塑形。

11、窗户的柔光效果

如果家里或者旅行时所住的宾馆能有一面光线充足的窗户,一定要好好利用一下,配上薄纱窗帘后就可以变成一面巨大无比的柔光箱。

12、倒影总叫人惊喜

水面倒影是利用自然反光另一个场景,不仅可以用在人物摄影,还可以在风光摄影中做大胆尝试,此外,拍摄完成后把照片做一个上下方向的翻转往往会有令人欣喜的视觉效果出现,一定要试试哦!

13、前景虚化

前景虚化在人像摄影中有两个用法,第一个是通过虚化的前景烘托临场感,提供更写实的视角,另一种用法则是遮挡杂乱的背景,比如用一片叶子摆放在镜头前方合适的位置,便可以很巧妙地将一部分杂乱无章的背景遮挡住哦。

14、调整画面中天空的比例

让天空处于画面上方大约三分之二的位置,同时让地面保持在画面下方三分之一,是不少摄影师心中一直在默念的经典构图法则。当然如果你有足够的创新意识,也可以将这个比例颠倒过来试试,用大光圈镜头拍摄并让地面位于画面下方三分之二,说不定会出现同样的迷人效果。

15、抓拍

很多女生总是羡慕别人家的蓝朋友怎么辣么会拍照,想告诉你们,专业摄影师蓝朋友还是占少数,所以“多拍几张,总能挑出好的”,似乎更加实用一些。特别是想捕捉充满动感的人物照时,连拍其实是最好的选择。作为记录瞬间的摄影艺术,有些人,错过就不再来~~~

16、长焦镜头能拉近人物与背景距离

虽然旅行中携带长焦镜头是很多爱轻便人士的痛点,但长焦镜头在人像摄影中带来的优点却是其他镜头无法比拟的。首先是更圆润的焦外虚化效果,其次则是可以压缩人物与背景之间的距离。

17、尝试给画面留白

为什么很多人喜欢看背影?答案是背影有足够的想象空间。其实在人像摄影中,这样的想象空间仍然重要。比如下面这张图,人物的视线向右看,而右边却是画面的留白,给予了观者足够的想象空间。

18、服装颜色与背景形成戏剧性反差

旅行中,我们或多或少地能看到这样的景色:白雪皑皑的荒原、绿树成荫的小森林、波光粼粼的蔚蓝海岸……一般来说,这样的背景会比较单薄而不易显出层次,此时,准备一件与环境形成极强反差的服装,能让主要人物更加突出。当然如果不喜欢太艳丽的颜色,一个颜色特别的帽子,甚至是鲜艳的围巾,也都能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19、人物与环境形成大小对比

建筑与风光摄影中通常会使用与人物的大小对比来凸显建筑本身的宏伟,在人像摄影中,我们不妨也可以试试让人物站在一棵茂盛的树冠下,有没有一种宫崎骏般的动漫少女风呢。

20、镜头抬高,规避杂乱人群

走在旅游景点拍照最怕什么?当然是人群!不过没关系,我们有应对办法——把镜头抬高一点。利用天空或建筑的顶端作为背景,有没有一种突然万人空巷的感觉呢?需要提醒一点的是,这个方法对广角镜头不是很友好,因为边缘人物会产生比较明显的畸变,所以这个拍摄手法更适合长焦镜头。

详细讲解各类曝光组合

2015-12-23 全球摄影

一、概述

因为互易律的存在让我们在取得一个影调时有很多种曝光组合。选择不同的曝光组合,表现着摄影师对于题材的掌控力,反映了摄影师的创作意图。

二、三种模式

一般来说摄影师的相机都有强大的手动曝光功能,即AV TV M(尼康相机为A S M)。AV( A) 光圈优先,TV (S) 快门优先,M 手动(手动控制光圈、快门)前面一章提到了,绝大多数时候,环境光是不受控制的,而同一场景下也几乎不会反复操作感光度,所以大多数时间影调=光圈×快门,而这3个参数在相机上都是可以被控制的。稍有数学常识的人都知道上述公式中只要有两个数据被确定了,那么第3个数数值也将被确定。这也应证了如果环境光不变,我们设定感光度后,只要调节光圈和快门就能确定影调。所以我们对相机曝光的操控实际上就是对光圈大小和快门快慢的操控。但是因为前文提到影调、光圈、快门,3者之中只要有两个被确定下来,第3个数据也会被确定。这样一来,在相机内测光机构的帮助下,我们的相机就有了前文的三种模式。

M档
手动摄影师设定光圈、快门,相机告诉你影调如何。当相机处于M档时,摄影师手动设定光圈值和快门。设定之后,相机信息窗会显示曝光补偿的标尺,以提示目前的影调。

如图3所示,当摄影师将快门速度设定为1/4秒,光圈为F4.0时,曝光补偿标尺显示为-1EV。如果我们要一张正常曝光(0EV)的作品,我们可以调慢一档快门,或者加大一档光圈。如1/4秒 F2.8或者1/2秒 F4.0,都可以得到0EV。这就是手动曝光M档。

直接确定影调的模式――光圈优先和快门优先
在拍摄时,相机拍摄的环境光虽然不受我们控制,但是环境光是会变化的,且不说日出日落,单是相机换一个角度,也会因为镜头里的被摄物反光率不同而面对不同的环境光。

所以在我们设定好快门和光圈之后,对着天空是一个影调,对着大地可能又是另一个影调。这样在用M档拍摄的时候,我们可能会因为摄影主体的不断变化而一直在每次按下快门前重新设定光圈和快门。如果这样,那么摄影师会因为这些错过很多精彩瞬间,尤其在体育新闻类摄影中。如何能让我们不会为取得影调而耽误时间呢?其实相机的另两种模式很好地解决了这个问题。前面提到过3个参数确定两个,那么第三个参数将被确定。那么我们可不可以将设定快门和光圈中的一项变为设定影调(曝光补偿)呢?答案是肯定的。AV( A )档光圈优先:摄影师设定影调(曝光补偿)和光圈,相机会自动选择合适的快门速度。TV (S )档快门优先:摄影师设定影调(曝光补偿)和快门,相机会自动选择合适的光圈。光圈优先和快门优先都有设定影调的特点。多数场景,我们不需要改变影调,而且需要相对固定的光圈值和快门,所以用A档或S档的拍摄我们只要构图之后按快门就可以了,这样不管场景怎么变化也可以随时捕捉。切记一点,A档和S档并非只能控制光圈或快门,同时也能控制影调。下面详细讲解何种条件下使用这三种模式。

三、光圈优先

可以设定光圈和影调,相机本身为你提供快门速度。用光圈优先模式,一般都是对光圈有特殊要求或对快门速度没有特殊要求时使用的。
首先在模式转盘调整到光圈优先,即A档。专业单反一般是按钮+拨轮的操作方法。使用光圈优先的第一步就是调整影调。因为在拍摄同样一个题材或者场景的时候,很少会反复调整影调,所以基本调整到自己需要的影调之后就不用再频繁调整了。调整影调的方法是拨动辅拨轮,如果只有一个拨轮就按住曝光补偿按钮拨动主拨轮。接着就要调整光圈。将光圈调整到需要的大小。调整光圈的方法是拨动主拨轮,如果只有一个拨轮就只拨动拨轮就可以了。下面列举一些可以用光圈优先拍摄的场景。比如我们在拍摄人像时,大光圈可以获得浅景深,虚化掉背景,将主体人物从复杂的背景中剥离出来。如图5所示:得益于长焦镜头和F2.8的大光圈,使得人物与背景完全区分开。

比如拍摄一些风景照时,广角加小光圈可以获得深景深,使得远近的景物都清晰。这种方法被称为超焦距摄影。实际上,多数时候摄影师都是通过控制光圈来实现创作意图的,所以很多从事新闻行业的摄影师都常用光圈优先模式。因为无需过多操作,同时对于创作意图能够有效控制,也应该是初学者最常用的模式。

四、快门优先

可以设定快门和影调,相机本身为你提供光圈大小。用快门优先模式,一般都是对快门有特殊要求时使用的。

首先在模式转盘调整到快门优先,即S档(佳能为Tv档)。专业单反一般是按钮+拨轮的操作方法。使用快门优先的第一步就是调整影调。因为在拍摄同样一个题材或者场景的时候,很少会反复调整影调,所以基本调整到自己需要的影调之后就不用再频繁调整了。调整影调的方法是拨动辅拨轮,如果只有一个拨轮就按住曝光补偿按钮拨动主拨轮。接着就要调整快门。将快门调整到需要的大小。调整快门的方法是拨动主拨轮,如果只有一个拨轮就只拨动拨轮就可以了。使用快门优先,往往会在拍摄一张或一组照片后,查看一下效果,继续预估准确快门值并重新调整快门,直到满意为止。下面举例说明可以用快门优先拍摄的场景。如图7所示:当时我在拍摄奥运会场地自行车比赛,为了突出动感的效果,决定使用追随的拍摄手法,这就需要较慢的快门速度,从而将背景拖拉成径向模糊的效果,使照片极具动感。这张照片使用快门优先模式,将快门值定在1/6秒。

五、手动模式

可以设定快门速度和光圈大小,通过实际环境光来实现影调。一般用手动模式的都是拍摄经验非常丰富,或者对影调控制超过光圈优先和快门优先的调整范围的,以及其它特殊要求的(如使用闪光灯等)。

很多刚刚购买单反的发烧友认为手动M档才是专业的表现,其实这是一个非常大的误区。不管是用光圈优先还是快门优先,或者用手动模式,都要求对影调有一个非常好的控制,而一张影调控制得很好的照片往往是看不出拍摄模式的。所以一张照片影调的好坏,取决于摄影师对于影调的控制,而不是达到控制影调所使用的手段。但是当摄影师的经验达到一定程度的时候,多使用手动模式,有利于对曝光量的掌握,在一些极端条件下能够更好地曝光。但是初期不要急功近利,盲目使用手动模式,而没有控制好影调,反而是极为不专业的表现。首先将相机调到手动模式――M档。调整快门速度用主拨轮,调整光圈值用辅拨轮。如果只有一个拨轮,调整光圈值需按住曝光补偿键拨动拨轮。很多相机设置里,两个拨轮操作对象可以根据个人需要互换。下面举例说明可以用手动模式拍摄的场景。如图8所示:这张照片拍摄于某明星的签约发布会,他在入场时现场内的镭射灯忽明忽暗,营造非常酷的效果。环境光的不断变化使我们根本没有机会好好进行测光,于是根据经验,我预估了当时的环境亮度,设定了光圈和快门值。并且在镭射灯闪亮的一刻拍到了这张照片。当时镁光灯在我身旁此起彼伏,我却选择了用环境光而没有使用闪光灯。因为那会破坏入场灯光的特殊效果。而他从出场到上台不过短短几秒钟。能抓到如此好的照片,也很感谢自己当时的准确曝光。








摄影新手与高手的50个差别

2015-12-25 摄影帮

1、新手的个人见解发表很多,但都是别人说过很多次的。高手见解发表很少,但都是自己体悟的。
2、新手向外求,求指点,求教程,求软件,求下载,求链接,高手向内求自己。
3、新手取得一点小进步就会把自己的当高手,高手走得越远越把自己当新手。
4、新手不断学规则,这样拍不对,那样拍不对,高手不断忘记规则,这样拍也行,那样拍也行。
5、新手看作品想得少说得多,高手看作品想得多,说得少或者沉默。
6、新手多贬,高手多褒。
7、新手多问,高手多想。
8、新手喧闹,高手安静
9、新手找借口,高手找方法。
10、新手和别人比,高手和自己比。
11、新手耽误器材,高手成全器材。
12、新手试验器材,高手使用器材。
13、新手不断学习设备原理,曝光公式,构图法则,操作程序,高手不断忘记这些。
14、新手看好作品找不如自己的地方,高手看普通作品找好的地方。
15、新手遇到意见不同者,乐于洋洋洒洒若干文字说服、辩倒对方,高手遇到意见不同者,会判断对方的量级,确定不会在交流中有所收获,便保持沉默。
16、新手总觉得高手该说的没有说,高手总觉得该说的都说了,新手就是没听懂。
17、新手学摄影在拿起相机的时候,高手学摄影在生活的任何一处。
18、新手用大量的时间探讨、纠结、辩论后期处理存在的意义,高手当初把这个时间放在后期处理的学习上,现在已经不费这个心了。
19、新手拍没有想法,一切服务于规则需要的片子,高手拍有想法,让一切规则围绕想法服务的片子。
20、新手用一大堆词汇把简单的叙述到复杂,高手用一句话把复杂的叙述到简单。
21、新手喜欢频繁变化风格,认为是创新,高手同样经历过这个过程,但已经知道自己需要什么,慢慢稳定下来。
22、新手对摄影的论述会分支到若干不同的结果。高手的论述最终都达到合一。
23、新手有成绩乐于告诉全世界,因为是第一次,高手把这些都拿来安静放在那里,因为已经经历了若干次。
24、新手对摄影门类喜欢厚此薄彼,高手觉得如果您能拍得好,什么门类都挺好。
25、新手谈论观点总爱说这是某大师的话,某大赛的规则,因为不够自信,高手足够自信,且只对值得讲的人讲自己的观点。
26、新手的自信建立在别人的认可上,并习惯通过语言辩论让不认可的人认可,高手的自信建立在自心上,不会多,也不会少,别人评论只要说到点子上,不论是褒还是贬都乐于见到。
27、新手看作品关注作者的设备、参数,高手看作品关注作者的思考方式。
28、新手拍不好片会怨场地,怨光线,怨器材,怨对象,怨运气,高手拍不好片认为自己还有做得不好的地方,找出自己的问题,在下一次改进。
29、新手理论-理论-理论-理论,高手实践-理论-实践-理论。
30、新手总计算还要拍多久才能成为高手,高手突然醒悟自己已经是高手的时候,才发现已经安安心心地拍了很久了。
31、新手拿起相机想到的是如何表达像某人,某作,高手拿起相机拍摄只想如何表达像自己。
32、新手不知道他们批评的大部分PS虚假手法都不被真正的摄影领域所接纳,高手知道很多初学者被同样初级的PS玩例迷惑了,但他们也知道真正潜心摄影的人突破这个错觉。
33、新手把幼稚、不成熟的作品当个性,高手知道个性只能在你具备对应的实力后才能获得。
34、新手用附加的文字帮自己作品说话,高手让作品自己说话。
35、新手喜欢名家的成名作当标尺要求别人,高手知道名作是作者本人都无法复制的。
36、新手乐于让所有人都知道自己玩摄影,求羡慕尊敬,高手只对有交流价值的人谈及摄影,放下相机,就做普普通通的人。
37、新手易傲,因为眼中都是平凡人,高手谦恭,因为拍得越好,便越能遇到山外之山,越发知道自己离顶尚远。
38、新手知道这么拍会漂亮,高手知道这么拍为什么会漂亮。
39、新手往往认不出高手,因为很多成长的体验没有经历,高手很容易认出新手,因为新手的各个阶段他都经历过。
40、新手相信只要刻苦,人人都能成为摄影家,高手知道的真相是,摄影家都是注定的,天份决定你能到达的最高度,后天努力决定你接近这个高度的距离。
41、新手奇怪一些高手拿起相机不久就能拍很精彩的片子,高手知道他们在拿起相机前所经历的一切都是在为摄影做准备。
42、新手总觉得是PS拉开了自己和高手的距离,所以努力强调PS无意义,努力要原片看,期望高手和自己裸奔。高手知道主要的差距在前期就产生了,裸奔与否都不改变肌肉强大的现实。
43、新手拍几十张没出片就嫉妒高手的运气好,高手一般不会告诉你,那一张好片背后有多少废片做分母。
44、新手的创新刻意为之,但最终都是表面文章。高手懂得创新是一个慢慢积累,慢慢内化而外显的过程,于是只求耕耘不问收获,随心而变,变则瞩目。
45、新手用后期补救前期,高手用后期提升前期。
46、新手普遍认为高手帮助新手是理所当然的事,高手从这个阶段走过来,真心觉得你自己的进步就是你自己的事,谁也没义务帮你。
47、新手的思考在按下快门之后,拍完发现这也遗憾,那也遗憾,高手相反,拍完之后这也妥当,那也妥当。
48、新手在任何时候都频繁按下快门,高手知道有些时候按快门没有意义的。
49、新手聚集在一群摄手里拍,高手自己找鲜有人去的角度单独拍。
50、新手喜欢给作品、题材,装备分类、定性、贴标签,高手觉得没有意义,但也不会说服你。

40年流放生涯,70岁重返布拉格,谁的人生能比他更“颠沛流离”?(Ⅰ)

2015-12-28 1416教室 中国摄影出版社

谜一样的人生,不需要解释

很多人可能已经猜出来了,没错,今天故事的主人公便是约瑟夫·寇德卡(Josef Koudelka),1938年出生于捷克,因报道1968年发生在捷克的苏联入侵事件被迫流亡。

原文作者Sean O’Hagan 发表于英国《卫报》。任悦老师在“1416教室”中对原文翻译并转载,更多Josef Koudelka精彩故事尽在《1416摄影辞典》一书。

1968年,苏联入侵布拉格,40年过去了,我们再次与寇德卡相见,就是他,拍到了发生剧烈变动的那一周的场景,并从此成为我们这个时代最伟大的摄影记者之一。

1969年,那是俄罗斯的坦克开进布拉格城内之后的一年,寇德卡和一个捷克剧团访问伦敦。一个周日的早上,他在附近散步,忽然看到剧组的成员都在买泰晤士报的周末画报。擦肩而过的时候,他非常吃惊地发现,人们正在看一些惊人的照片:苏联入侵布拉格,并引发了街头的抗议。这些照片已经成为20世纪这一关键事件的重要历史记录。

“他们也把这些杂志拿给我看,杂志上说照片是布拉格一个无名摄影师拍的,如今已经偷渡出国。”寇德卡说着,并且摇着头,看上去仍然无法让自己相信现实“我有口难言,那些照片其实就是我拍的。那是一种非常奇怪的感觉。就是从那一刻起,我不敢回捷克了,因为我知道假如他们想找出这个无名摄影师,他们肯定会做到。”

在返回布拉格之前,寇德卡就开始为自己的离开做准备。他先是联系了马格南图片社,就是他们把那些照片发表出去,并且署名为PP(布拉格摄影师的缩写),以避免他和他的家庭受牵连。马格南立刻给捷克文化部写了一封信,说他们要给寇德卡一笔基金,奖励他在欧洲各地拍摄吉普赛人的生活。这个方法很奏效。到了1970年,当他的签证已经失效的时候,寇德卡还是没有回国。如此突然地成为一个没有祖国的人,他也成了某种意义上的吉普赛人,不断地迁徙,转移。

寇德卡所经历的旅程大概是20世纪摄影史上最伟大的。当我和他在其布拉格新家见面的时候,他在墙边一排箱子里找到一张皱巴巴的地图,上面用墨水笔标注出如蜘蛛网一样纵横交错的旅程,记录下他穿越欧洲和其他国家的痕迹。其中布满他手写的字迹,那是在旅途中参加各种节庆和聚会的感悟。这张地图的起始时间是70年代,如今看起来好似一份特别的艺术作品——从某种程度上,它就是一个艺术品。其实,蕴含在寇德卡照片里的那种无根的烦乱以及重获另一种自由的独特感受,那是真正的艺术。他的著作“流放”,这个标题就是寇德卡自己以及他的被摄对象的生活的体现。

“那17年,我不需要付任何房租”他说着,大笑起来,同时举起一杯slivovic酒,那是他为了迎接我的到来调制的一种白兰地酒“就连那些吉普赛人都十分同情我,他们觉得我比他们还可怜。晚上,他们睡在帐篷里,而我却以天为被。”

此时,距离寇德卡的流放生活已经过去38年,距离苏联入侵布拉克也已经40年,寇德卡终于在布拉格有了一个“家”,这套公寓位于城中心附近一个安静的广场的拐角,对面是一个教堂,他十分骄傲地告诉我,德沃夏克年轻时曾经在那里作曲。他的家光线充足,通风很好,更像是一个工作室而不是休息的地方。成箱的笔记本被严格的分好类摆放着,显现出其主人的心思缜密,“寇德卡是一个极其严谨的人”他的好朋友Eliott Erwitt说,“但是他同时也是一个孤僻古怪的人,他的思考方式异于常人,从他的作品中你可以看到,他看世界的方法完全不同。

这个70岁的老人,他和自己的老伙伴布列松一样,成为带有神秘色彩的摄影师。他同时和另一位摄影师罗伯特·弗兰克比肩,已经成为20世纪报道摄影史上最后的浪漫。他和弗兰克都是我心目中的英雄。《吉普赛人》是我拥有的第一本摄影画册,尽管我都忘记了是如何得到这本书的,但是我始终记得它对我的影响。我当时正在伦敦学英语,《吉普赛人》这本书比其他任何当代文学著作都更吸引我。就在这次采访之前,我又重读了这本书,发现在那些充满本真色彩的照片底下,仍然蕴含着力量,且是那么的忧伤。寇德卡的照片中总是充斥着这种美丽的忧伤,葡萄牙人管这个叫做saudade,在葡萄牙语中意为对于不存在或曾经存在的事物的一种模糊的和持续不断的盼望,在英文里没有词语能够对应。

当我提到这些感受的时候,寇德卡点头称是:“我儿子的母亲,一个意大利女士,她曾经告诉我,‘约瑟夫,你这一生,不断积聚能量和忧伤,你同时把它们都扔到脑后去,不过,它们却依然装在你身后的背囊中,在你拍照的时候全都跑了出来。’兴许她说的是对的。”(未完待续……)






40年流放生涯,70岁重返故乡,谁的人生能比他更“颠沛流离”?(Ⅱ)

2015-12-29 1416教室 中国摄影出版社

对自由的向往使得寇德卡一直在不断地变动、迁移。1970年代,他来到伦敦,英语说得很糟糕,同事马格南摄影师David Hurn在Bayswater有一大套房子,这里最终成了他的大本营。

“这房间有一个昵称,‘流浪者之家’”Hurn介绍:“那些生活艰苦的摄影师都会到这里来借宿,睡在地板上。寇德卡是Elliot带来的,他一直在帮他逃离捷克,我当时理解,他会在这里住几周的时间。和其他人一样,他也询问我能否用我的暗房冲一些胶卷。但是没想到他拿来了800个卷。最后,他在我这里断断续续住了将近9年。”

冬天,寇德卡会待在伦敦,而夏天,他则背着背囊和睡袋在欧洲旅行,他在Epsom的赛马会和Appleby的马市上拍摄吉普赛人,也在 St Patrick山和爱尔兰的Lough Derg拍摄朝圣者,也曾拍摄西班牙和葡萄牙的吉普赛艺人,他只身一人旅行,没有行李,没有钱,累了就睡在地上。和所有伟大的摄影师一样,他有一双能够发现细节的眼睛,并且能够将其归为一种秩序,尽管他的报道都是匆忙的,但是却都在他的精准控制之下。有一张照片从我看第一眼的时候,就被吸引住了,那是一个戴手铐的年轻吉普赛人,满脸困惑地独自站着,画面中间有一定距离的地方站着一排人,有几个看起来像是警察,他们似乎在看守着这个人,空气中充斥着怪诞的气氛。而这个男人,他因为谋杀自己的妻子,刚刚被捕。

那些吉普赛人都管寇德卡叫“浪漫的偷渡者”。“我只拍摄那些和我自己有关的事情”他说,“我从来不做任何我不愿意做的事情。我不给杂志拍,也绝对不拍广告。不,我不会那么轻易放弃我的自由。我也不会拍战争,我对暴力不感兴趣。当然,如果我现在就在格鲁吉亚的话,我会拍摄下那里发生的事情。”

他停下来,摇了摇头,又倒了一杯酒。“你知道,人们常说,噢,约瑟夫,他是一个永远的局外人。但是,与之相反,我一直都试图成为一个局内人,不管是作为一个男人还是一个摄影师,我是我周围一切事物的一部分。”

寇德卡1938年出生在摩拉维亚一个有400人的村庄,和另一个著名的捷克流亡文学家米兰·昆德拉住得很近。小的时候,他喜欢民间音乐,喜欢飞机,也对当地一个面包师傅拍摄的家庭合影充满好奇:“自从我看到面包匠的相机,我就每天到森林里采草莓,卖给冰淇淋师傅,这样我就可以存一些钱,买一台我自己的相机。”

当他到布拉格学习机械工程的时候,寇德卡受到了Jiri Janicek的影响,他给学生组织了一个摄影俱乐部。很快寇德卡就开始为一家名叫Divadio的戏剧杂志工作,就是在这本杂志,他发表了自己第一组照片:艺术家们彩排时候的近景肖像。不过到了1967年他干的工作是在布拉格做航空机械师。“那太有意思了,我和热爱摄影一样热爱航空,”他继续讲道:“很快我就发现了问题,如果我继续从事这份工作,我可能就会死掉。我没有当老板的野心,想着要为所有人的安危承担责任我就害怕。而挂着一台照相机,你就是你自己的老板,你只对你自己负责。你可以一个人带着相机游荡,没有人会责怪你。”

从68年事件之后,寇德卡开始自己的流放生涯,现在是马格南的正式成员,他和图片社的创始人之一布列松之间有着非同一般的友谊。他仅靠一些小的基金和奖金持续地跨越欧洲记录吉普赛人的生活。在旅途中间,他会到马格南的巴黎总部呆几周,睡在桌子底下。他告诉我,他的先父曾每个月都给他送来家酿的Slivovic酒,“那是一个小塑料瓶子,上面用捷克语写着‘醋’,他想这样我可以不用付税。”很快,寇德卡在马格南赢得了一个称号“酿酒专家”,“那个酒,第一杯下肚,没有人能够呼吸”他说着,陷入了回忆之中:“第二杯酒下肚,所有的女孩都开始在地板上跳舞。”

寇德卡对自己持续不断的旅行毫无悔意:“在英国,吉普赛孩童总是问我两个问题,你睡觉的时候穿衣服吗?你最后一次看到自己的家人朋友是什么时候?他们是一些游牧民族,但是他们每年都会回到同一个地方,以期看到自己人。我知道,他们很可怜我,因为我无法做到这点。”

当我问起David Hurn,寇德卡是否得过乡思病,他回答:“约瑟夫不是那种人,但他有时候会陷入沉默,心思不知道飘到什么地方。”他总是会偷偷溜到厨房把马铃薯磨碎和香菜籽和在一起。“他似乎一直喜欢吃这个,就好像他总是要睡在地板上,一开始我以为这是一种虚伪的罗曼蒂克,直到后来他妈妈从布拉格来看他,她不会讲英文,有个下午她说了一些什么,我让约瑟夫翻译,他说,‘我妈妈说,她好想吃一大盘土豆末香菜籽。’”

尽管他从来不曾和女人维系长时间的关系,他有三个孩子,三个孩子的三个不同的母亲分别来自三个国家,两个大女儿,还有一个13岁的儿子。最近当老师问男孩子他父亲是谁,他回答:“他是个游牧者。”

寇德卡会特别骄傲地谈论自己的孩子,但是其中可以看出有着隐隐的内疚,“听着”他说,“我不是一个居家男人,我也不可能成为居家男人,但是我非常高兴我有孩子,而且也希望他们为自己的存在而开心。从一开始,我就和孩子们有一个约定,那就是我不能一直陪着他们。我告诉他们,当我和他们在一起的时候,我属于他们,当我不在的时候,他们最好能够忘记我的存在。”

寇德卡的个性里交织存在着坚硬和宽容,但总的来说,他是一个行者,一个生命的孤独的过客。尽管他不让人们与他过于接近,但是他仍然和朋友之间保持着深厚的友谊。但如今,你可以感觉到,他的生命如同他的摄影,经历着巨大的变化,他在布拉格的新家则是一个最为明显的标志,他不再整日漂泊,这是他艺术创作的源泉,但已经是他年轻时的故事了。

最近十年以来,人物已经从他照片中消失了,他现在痴迷于用宽画幅拍摄风景,通常是自然环境中被荒废的工业化景观。在纽约的光圈和Pace Macgill画廊他有两个展览即将开幕。他的一个长期项目,记录皮德蒙特山附近村庄变迁的摄影项目也已经完工。他正考虑去以色列完成一个拍摄任务,内容有关“安全墙”侵占巴勒斯坦土地的故事。

“假如我能去那里”他说“我不会把这堵墙当作一个政治问题来拍,而就是从它对土地的侵占入手。它是一个纪念碑,我觉得这是人类文明的失败。这当然是一个很好的选题,但是我还要知道我拍摄的照片最终会用几张,我的控制权有多少。这是我从布列松那里学到——你总是要对钱是从哪里来而心存警惕。”

当我们在他家附近的一个酒吧又灌下一杯啤酒的时候,我感觉寇德卡已经对所有的问题感到不耐烦。但是提起布列松,他又再次陷入了回忆。早些时候,他曾经给我看过一封这位法国大师在寇德卡第一次去美国的时候,写给康奈尔卡帕的信,说得很简单:“来人是一个疯子,他的名字叫做约瑟夫。”

他和布列松之间友谊的基础是什么?寇德卡想了很久:“我们总是在争吵干架,”他说着仰头大笑“他试图教我如何去思考,我告诉他我的真实想法,然后他就大叫,我家里怎么能有这样一个人存在。这就是通常我们在一起的场景,然后很快我们就把这都忘记了。作为一个摄影师,我不认为他对我有任何影响,只是他教我理解职业人士是如何工作的。他更多教会我的是如何做人,这是言语难以形容的。他不断质疑一切事物,而他同时对我又是那么的宽容。”

这不是头一次,寇德卡的眼睛湿润了,他又喝了几口啤酒,继续说:“有一次,亨利(布列松)从巴黎给我打电话说,约瑟夫,柯特兹来了,你一定要和他吃个饭认识一下。他向来奉柯特兹为大师。我却说,亨利,我喜欢他的照片,但是我不需要去见他。电话被挂断了。但是很快他又打回来,他说,不,你不知道,你必须见他,因为我们三个,我们是一伙的。当时,这对我来说这是一件难以置信的事儿,而现在,当我站在一定距离之外回望这个故事,我能感觉到一些他说的话的内在含义”。







加减得宜

2016-01-06 15版  中国摄影报

一弓|文  松兰|点评

“摄影是减法的艺术。”这句耳熟能详的话已是众多摄影人广为传诵的口头禅。诚然,面对纷繁复杂的客观世界,只有经过选择与框取,摄影者才能略去多余的信息,构造出理想的画面。但是摄影并非一味做减法,很多时候恰到好处的加法也能起到点石成金的妙用。加减得宜,取舍得当,灵活地做出选择与安排,才能使我们的作品完满充实而又凝练精巧。
   
每个人以眼睛观察世界,根据自己的心理焦点做出选择性的关注。通过减法,摄影者从景象中“剪出”自己的“心象”,从事件中“剪出”自己的观点。宋代画家马远有“马一角”之称,擅长取舍剪裁,描绘山之一角、水之一涯的局部。在其画作《寒江独钓图》中,只见一叶扁舟,一个渔翁在垂钓。整幅画中没有一丝水,而让人感到烟波浩渺,满幅皆水,予人以想象之余地。可见,对内容的精简并未带来内涵的空乏,反倒从侧面展现出画外之意。
   
摄影中的减法不仅仅是取景时的斟酌选取,还有对用光、色彩、景别等方面的简化控制。例如,我们常见的剪影类作品便是用光做减法的典型。逆光剪影不但勾画出主体的轮廓和形态,而且还略去了无关紧要的信息,获得了形象生动、干净利落的画面效果。可见,摄影中的减法既是对画面元素的精挑细选,也是对呈现方式的反复琢磨。
   
讲求减法也要把握好度。饱满的主体、完备充实的背景信息是一张好作品不可或缺的“器官”。我们可以通过各种手法简化不必要的细节、明晰它们的层次关系,却也不可矫枉过正,忽略加法带给我们的惊喜。
   
俗语说:“红花还需绿叶衬。”在原有的画面中加上一些元素往往会得到更为理想的效果。寂寥的天空中缓缓掠过的一群飞鸟,苍茫湖面上悠悠荡过的一叶扁舟,似血残阳下扫过的一丛树影,这些画面元素可以随着时间的推移、角度的转移而逐渐显现,将它们纳入到画面中往往能获得锦上添花的效果。摄影名家亨利·卡蒂埃-布列松的作品往往有着令人叫绝的精彩瞬间。这些瞬间并非巧合下的适逢其会,而是在细致观察后的水到渠成。在他的照片中,层层更迭的石阶也可成为视觉引导线,有机地协调起前景与背景、主体与陪体的空间关系,令画面的内容和趣味更加立体生动。当然,摄影的“加法”需要服从于画面的主题内容以及结构关系,应合乎摄影艺术的逻辑。绝不可有违常理,宾主不分,秩序不明。否则加法的使用只能是画蛇添足。
   
摄影中的加减取舍,折射出的是摄影者对主题的思考凝炼,对画面的整体驾驭。何时宜加,何时当减,取决于各种场景的客观实际,更取决于摄影者本身的思想与技艺。对“加减得宜”的反复琢磨与推敲,亦可使摄影者不断磨练与提升。




· 小贴士 ·
1.画面元素的增减与主题表达息息相关。与主题无关的信息,可以通过构图、光影、虚实、透视等技法予以舍弃和弱化。
2.有些视觉元素不仅可以参与画面的构图,而且可以作为前景或背景交代环境信息,起到一举两得的妙用。
3.广角夸张有张力,长焦压缩有虚实。框取同样的对象,焦距不同,得到的透视、景深、比例关系也会截然不同。构图时宜根据需要选择适当的镜头焦距。
4.后期剪裁虽然可以补救画面,但过度的剪裁会严损画质。因此在拍摄时应提前构思,预先判断画面的构成。
5.照片的画幅比例并非一成不变,尝试运用宽画幅、方画幅等可以有效地使画面改观。


图1、惬意深秋 李建成 摄
点评:长焦距镜头缩小了画面的透视,加之雾气的氤氲,掩映其间的树林形成“半剪影”的效果。前景处的两头黄牛形态各异,神情富有灵性,与背景山林形成呼应,烘托了深秋静谧的气氛。

图2、呵护 黄梓霖 摄
点评:作者以全景记录黑叶猴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构图平稳,画面写实。处于襁褓中的小猴对视着镜头,眼神纯真无邪,很有感染力。作者不妨抓取细节,以小猴为主体进行构图。


图3、路漫漫 雪茫茫 梁琛 摄
点评:作者以宽画幅记录驼队前行的景象,视野宽广,影调简约,画面风格类似于中国传统的卷轴画。但后期的高反差处理使得主体失去了层次和细节,变成了浓浓的墨块。建议调整主体的亮度,还原层次和细节。

图4、泥林 朱开同 摄
点评:作者将地平线放在画面的2/3处,予以地面较大的比例安排,构图沉稳。前侧光勾勒出泥林表面的纹理,画面质感丰富。如果选择日出或日落时分拍摄,将逆光的神圣与泥林的气势进行融合,作品会有更好的表现力。

图5、在路上 沈民 摄
点评:广角镜头增强了画面的透视效果,铁轨形成纵向汇聚的线条,将观者的视线引向远方。黑、白、灰层次丰富,空间透视和黑白影调合璧,画面既写实又写意。遗憾的是构图过于紧凑,而且远处站立的行人阻滞了铁轨延伸的动势。

图6、晨练  张秋磊 摄
    点评:1/800秒的高速快门凝固住老人扬鞭的瞬间形态,压暗曝光则形成剪影的效果,凸显出主体和鞭子的轮廓。广角镜头夸张了人物主体的造型,同时增强了画面的透视感。遗憾的是背景较为杂乱,与主体发生了重叠。


图7、渔歌唱晚  刘绍军 摄
    点评:光束穿透云层,形成壮观的“耶稣光”,画面神圣静谧。面对美景,作者以全景包揽一切,难免有贪大求全之嫌。建议做减法:缩小景别,减少留白,以海岸上的游人为主体重新构图。


图8、亭亭玉立  范修海 摄
    点评:大光圈较好地虚化了背景,突出了主体,压暗曝光则凸显了荷花的轮廓和纹理。背景绿色调宁静淡雅,衬托了粉红色荷花的靓丽。但是后期添加在莲蓬上的水鸟略显突兀,有些画蛇添足。构图还不够简洁,建议裁剪成方画幅。


图9、清新宜人  温心亮 摄
    点评:作者想法独到,利用前景民间小吃的线性透视,将观者的视线引向主体人物。但主体和前景的比例安排还需斟酌。主体面积小,重量偏轻,前景面积大,视觉偏重,两者形成冲突。不妨增加焦距,减轻透视效果的同时,也可缩小前景的面积,以此突出人物主体。


图10、温暖  何素红 摄
    点评:作者侧面拍摄祖孙二人,避免了正面视角的直观,画面表达含蓄婉转。如果增加一下曝光,减轻画面的灰度,且待奶奶与孙子有眼神交流时再捕捉,画面会更加温馨感人。


图11、局  李延辉 摄
    点评:拍摄角度的选择富有新意,作者巧妙利用了地面的曲线线条和人物的点状造型,画面构成丰富。遗憾的是构图有些歪斜,画面不够稳定。而且色温较高,色调清冷,气氛有些压抑。


图12、回家  胡延孟 摄
    点评:F5.6的光圈虚化了背景,突出了主体,画面的景深控制到位。减1/3挡曝光,则有效还原了现场的色彩和细节。遗憾的是母子之间的神情不够融洽,右侧骆驼因面积较大弱化了主体。建议在视觉面积的安排上强调母子这一主体,并重新捕捉瞬间。


图13、逐日   王卫军 摄
    点评:小女孩作为画面主体交代信息,又作为前景参与构图,可谓一举两得。遗憾的是曝光略欠,背景不够简洁。作者不妨更换视角,在小女孩的正前方以近景构图,既可以简化背景,又可以抓取人物的表情。


图14、秋之云海  姜宏 摄
    点评:云雾层层翻涌,缥缈如纱,轻抚秋日的山林,作者在制高点以宽广的视角记录下宛若仙境的美景。遗憾的是主体山丘与背景青山前后并置,在色彩、重量上产生了冲突。建议略去背景,以简化画面、突出主体。















情景交融
原创 2015-12-31 15版影廊 中国摄影报
● 凯风|文  蔡群 方哲|点评

摄影的英文“photography”一词来源于希腊语Phos(光线)和Graphis(绘画),组合在一起即“用光线来作画”。但与画家在空白的画面上挥毫泼墨不同,摄影者需要从业已丰富多彩的世界中选择所需要的部分构成画面。如何让各种景致、元素相融相合,浑然一体,则是保证画面和谐统一的关键。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辛弃疾这首《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以短短数十字为我们呈现了月、鸟、蝉、蛙、星、雨、店、桥等诸般景物,信息充沛却秩序井然,层次分明。整体由点及面,以面统点,声色俱纳,动静相宜,诸般景物相融相映,共同呈现了一幅恬静喜乐的乡野风情画。可见想要求得景致相融的画面并不意味着一定要惜墨如金。以信息量的缺失来换取整体的协调,可能空洞无物;相反,充沛、丰富的元素经过精心合理的归纳与安排,能获得饱满、统一的效果。

面对精彩纷呈的外部世界,很多影友常会有一种“乱花渐欲迷人眼”的感觉。美景举目皆是,却不知从何下手,意欲求多务全,尽揽其美,却不免泥沙俱下,画蛇添足。其实不管景物有多么丰富、繁杂,我们都应根据我们的立意,根据它们各自的形状、质地、明暗、色彩、含义等对其进行归纳分类,挑选出能够相互融合,与作品主题相符的部分。

在挑选出所需要的画面元素后,我们还应注意不能等同对之,首辅并立。每幅作品都应有一个或一组主体,其他元素都应作为陪体辅助衬托,若首辅不分,主次不明,画面自然会显得杂乱松散,臃肿不堪。若能明确主体和陪体的关系,恰如其分地组织安排,即使画面元素繁若群星,也能像众星拱月一样和谐统一。

另外,强调相融相合、画面统一绝非排斥对比与反差。恰恰相反,画面中恰如其分的对比能更好地强化整体效果,达到更深层次的协调融合。日本摄影师蜷川实花就以其标志性的撞色运用而闻名,明红艳紫、冰蓝翠绿这些我们平时慎之又慎的色彩选择,在她的精心调配下,非但没有半点艳俗、冲突的感觉,反而绚丽奔放,自成一格。

相融相合的意识需要在练习中不断培养,它来源于我们对世界的细致观察,更来源于我们不断的思考与归纳。以光作画,借影传情,相合相融处更是情景交融时。

图1、秋色 姜敬伟 摄
点评:青牛、飞鸟、芦苇搭配和谐,在天空的映衬下,散发着恬静的气息。遗憾的是天空留白过多,视觉不够集中,上部可以裁剪一部分。

图2、秋高 徐凤林 摄
点评:作者在丛丛秋叶中仰角度拍摄,将焦点对准颇具形式感的雕塑,视点的选择值得称赞。只是前景树叶稍显杂乱,29mm的广角镜头又将此凸显,前景与主体产生过多重叠,视觉不够集中。

图3、家园 马传义 摄
点评:前景处的篱笆过于杂乱,马的造型也不够优美。背景处的山林层次丰富,色调优美,富有韵律,不如以此作为主体重新构图,求取画面的简洁与和谐。

图4、牧归 李伟涛 摄
点评:对角线式构图增强了羊群的动势和节奏,逆光勾勒出羊群的质感和轮廓,减一挡曝光保留了亮部的细节,作者的基本功到位。需要注意的是背景较为杂乱,人与树木发生重叠,作者的简化意识还需要加强。

图5、互动 吴湘黔 摄
点评:瞬间捕捉到位,曝光准确,作者如实还原了现场,师生互动的喜悦气氛跃然纸上。画面内的信息全面丰富,但是互动的表现力度还不足。如果扩大一下取景面积,视角向学生靠拢,现场感会更加强烈。

· 小贴士 ·
1.面对空间较广、元素较多的场景,可以通过点线面的构成建立层次分明、秩序井然的关系,使各个部分形成统一的整体。
2.对于难以避开的干扰元素,可以通过光圈和焦距的控制,运用景深或透视予以弱化。
3.注意前景与背景的选择和安排。前景应力求有形态感,能烘托气氛或有一定的指示性;背景应力求简洁、利落,避免对主体造成干扰。
4.注意区分“留白”与“空洞”之间的差别。画面简洁并不代表信息匮乏,大面积的纯色或纹理也可以作为重要的视觉元素参与构图、烘托气氛。












六个技巧“hold住”漂亮雪景

中国摄影报 2016年1月8日
银装素裹的世界多受摄影人追捧和喜爱,素洁、晶莹、松软的白雪是冬季摄影创作的代表素材。怎样拍出漂亮的雪景?以下六个小技巧教你“hold住”(意指面对各种状况都要控制把持住,从容应对)漂亮雪景。

景致选择
由于雪景的色彩单一,可将摄影减法做到极致,如果使用平常的构图,很难获得一幅丰满的照片。此时,景致的选择尤为重要,有意识地构图与取景,才能提高雪景的表现力。

善用线条营造画面感。尽可能地减少画面中的景物,使用更为简单的构图和线条来展现画面,通过极简构图的方法,拍出直观、有质感的雪景。

巧用人物增加生动性。雪景是安宁寂静的,人物的活动必定为画面增加不少灵动之感,会第一时间引起人眼的注意力。拍摄时,充分预测环境中人物的动向和位置,耐心等待并果断按下快门。

利用衬景提升意境感。选择树木、河流、房屋作为衬景,区分雪景与周围灰白色调的景物,使画面产生变化,增加空间深度,增强人们对雪景的感受。

正确曝光
正确的测光、曝光是拍摄雪景成败的关键。雪反光强、亮度高,大部分数码相机测光值均由景物反光进行获取,使用相机本身测光系统拍摄,拍出的画面大都曝光不足。因此拍摄雪景时,应采用“白加黑减法则”,当画面中白色过多时,主动增加曝光补偿,根据反光强度不同酌情增加0.5至2挡曝光量。也可将相机对准中间色调的物体,比如人的皮肤,局部近距离测光,并按照测得的数据,使用手动模式拍摄,保证同一光线下的拍摄成功率。

冷暖平衡
拍摄雪景时,相机的自动白平衡功能并不准确,我们一般需要手动控制色温来保证正确的色彩和我们想要的影调。通常采用降低相机里K值的办法,使用更高的色温使得画面颜色偏冷色调,让其变得更加宁静和谐,但这也会让白雪变蓝,可以后期局部进行保留性调整。相反,早晚日出日落通常想表现暖色调,亦可手动调高相机里的K值,色彩则被正确还原。当温暖的阳光映照在雪地上,给原本清冷的雪镀上一层金色,后期处理时可适当在整个画面里添加一些洋红色,让画面更加饱满温馨。

光线控制
拍摄雪景的最佳时间为早晚,一般选择侧光和侧逆光,避免高角度光线直射情况下拍摄,否则白雪的高反射率会使画面苍白一片,损失细节。当阳光低角度照射时,画面更加柔和,灵活运用现场光线,选取不同角度,最能表现冰雪的明暗层次和透明质感,影调也富有变化。在雪景中拍摄人物,可以适当加辅助光,相机还要加上遮光罩,避免其他光线的干扰。

工具运用
偏振镜、滤光镜也是拍摄雪景时特别有效的辅助工具。在拍摄中,偏振镜可以消除反光并强化吸收蓝紫色光线,让晴朗天气里的蓝天白雪色彩更加浓郁,进一步提升饱和度。此外,黄色滤光镜可以吸收青、蓝、紫等光线,将过多的蓝色光滤掉,避免照片色调偏蓝。

器材保护
雪景拍摄需注意保护好自己的器材,可以利用塑料袋、保鲜膜对相机和镜头进行简单的防寒防潮处理。低温也会大大增加对电量的消耗,除了多备几块电池,还可以使用热贴贴在相机电池位置,延长电池的使用时间。长时间不拍摄时,最好将电池取出,放入棉衣口袋。另外,把相机从寒冷的室外拿到比较温暖的室内时可以先将相机装在密封的塑料袋中,当袋内空气的温度达到室内温度时再取出,防止凝结现象的发生。
局部特写
原创 2016-01-11 15版影廊 中国摄影报
● 徐源中 李雁潮|文  凯风|点评

局部特写对摄影构图来说,是摄影者根据内容表达的需要对画面景别的一种控制和选择。相较于全景、中景以及近景,局部特写的取景范围小,视觉表现集中,它能够使拍摄对象最具特征性的部分脱颖而出,做出集中的、精细的描绘和刻画。


局部特写常常隐去背景空间,以凸显和刻画主体为主,产生近距离观看的效果。依据取景范围的大小,局部特写有“特写”和“大特写”之分。特写在人像摄影中应用较多,它主要表现人物肩部以上的头像或某些亮点细节,比近景更加紧凑饱满。细微之处见真情,特写能够细致表现人物的面部表情,适合描绘内心活动。例如希望工程的标志性宣传照《我要上学》,摄影家解海龙以特写性画面着重刻画小女孩的大眼睛,凸显她求知的渴望。“大特写”的取景范围比特写更加紧凑,主体则完全占满画面。它对主体对象的形状、明暗、色彩、质感等诸要素的表现更加淋漓尽致。


风雪过后 苗丽秀 摄
点评:作者以广角镜头近距离拍摄树枝,突出了树枝弯曲的形状和晶莹的轮廓,细节刻画到位。只是景深较大,虚实对比不够明显。建议作者缩小景深,营造朦胧的美感。

作为一种表现手法,局部特写可用于直接表现,也可用于象征表现。直接表现常强调人物面部表情或风景小品的视觉感染力,注重情感元素或光影、质感等美感形象的传达。象征表现时往往隐去背景信息,有意选择某些典型意义的剖面或细节,表达象征寓意,而避免正面的详细描写。象征表现在新闻纪实摄影中较为常见。如第24届荷赛最佳新闻照片《手——乌干达旱灾的恶果》,作者没有正面详细地描述灾难,而只选取灾难带来的影响中最有象征性的一个画面:一只枯瘦的黑人儿童的手在一只白皙宽厚的手掌的对比下,乌干达的干旱和饥荒可谓触目惊心。


平衡 姜宏 摄
点评:作者对瞬间的捕捉可谓精彩,鸟儿获得了一种拟人化的灵性与趣味。长焦距大光圈的组合运用使得背景虚化,主体凸显。色彩搭配上清新活泼,为这个妙趣横生的瞬间增色不少。

在风景摄影和微距摄影中,摄影者也常常采用特写或大特写景别,表现风景小品或动物身体等精彩细节,甚至会将微小物以高倍率放大表现,给人耳目一新的观感。一般来说,特写画面景深较浅,这就要求着重控制好焦点与景深,通过虚实关系刻画主体,保证特写画面的表现力度。


祖孙情 吴湘黔 摄
点评:作者瞬时捕捉祖孙嬉乐的美好瞬间,紧凑的构图让爷孙俩的表情、动作生动呈现。爷爷的胡子、皱纹与孙儿娇嫩的面庞相互对比,背后是浓浓的祖孙亲情。

化繁为简,去芜求精,局部特写并不是对减法原则的简单因袭,而是作者观察与思考后的提炼,是心弦的刹那拨动。从现实中截取片段和细节,局部特写也不是以偏概全的过程,而是以小见大,由局部推知整体的深刻表达。驾驭局部特写,不仅要有到位的技术,还要有一双敏感的慧眼。


收获季节 毛星尹 摄
点评:微距拍摄获得了夸张的虚实关系,树叶的纹理细腻清晰,在背景光斑的烘托下,分外柔美。冷暖色的对比增强了画面的表现力,避免了过浅景深带来的单调感觉。

· 小贴士 ·
1.采用特写或是大特写景别时,构图应力求饱满,对形象的处理宁大勿小,画面内容不宜杂乱。
2.拍摄特写或大特写,最好选用中焦或长焦镜头,70-200mm变焦镜头也比较合适。在特定情况下,50mm标准镜头也能胜任拍摄。相对来说,35mm或焦距更短的镜头近摄时容易引起图像畸变,一般不适合拍摄特写或大特写。
3.区别于静物摄影,纪录类摄影中的局部特写往往要求较高的清晰度。为避免中、长焦镜头近距离拍摄带来的浅景深和模糊效果,宜选择小光圈增加景深范围。
4.全画幅数码相机的像素目前已达3000到5000万,用这类高像素相机拍摄的中景、近景等画面做适当剪裁尚可保证较高的图像质量,也能获得特写甚至大特写的效果。




过了腊八就是年!岁末全家福摄影攻略

2016-01-17 赵连钰 中国摄影报

全家福,是一个家庭的重要纪念。和常规人像照片一样,全家福也需要运用到人像拍摄的技巧,因为多人合照的缘故,所以需要一些特别的技巧。

只有手机,没关系
首先,拍摄全家福对相机有一定的要求,无论是卡片机、单反还是手机,焦段上最好有足够的广角,如果需要在狭窄空间里面拍很多人的大合照,那么视角狭窄肯定是不行的。一般来说焦距小于28mm的镜头可以满足大部分要求,大部分手机的拍照功能都符合条件。

手机拍全家福自然也有一套玩法,甚至比相机更容易。三口之家或者四口之家,手机完全可以手持,通过前置摄像头的自拍功能来完成全家福的拍摄。如果需要拍摄大家族,那么可以把手机放置在较远的位置,利用一些较重的物体抵着手机来调整角度,开启10秒自拍功能后便可以完成拍摄了。

手机拍合照的时候需注意的是,很多手机并没有复杂的参数设置,所以对焦和曝光都是自动完成的,通过简单的操作可以让这些自动功能更加顺从我们的意图。比如在逆光环境下,直接用手机拍摄会因为人脸背光而看不清,这个时候可以点击手机屏幕中的人脸,或者较暗的位置,让手机以这些较暗部位为测光点,画面就会整体亮起来,人脸也就正常曝光了。

自拍和三脚架,要充分利用
如果需要在没人帮助拍照的情况下完成全家福的拍摄,就要用到自拍功能了,为了有充足的时间准备合照姿势,建议设置为10秒自拍的模式。然后我们要固定好相机的位置,有三脚架的朋友不要嫌麻烦,赶紧用起来。如果刚好没有三脚架,可以将相机放置在稳固平台上。但拍摄角度的调节就没有使用三脚架那么自由了,不过身边的一些物品可以加以利用。比如把镜头盖垫在镜头底部,用来拍摄有仰角的画面。调整好构图,设置合适的曝光,按下快门后相机就会自动拍摄了。

没有影室灯,应对有技巧
在家里拍全家福,因为光线和空间的限制,会有各种环境约束,最常见的难题就是利用光线。因为家里的光源有限,如果使用自然光拍照,就必须迁就光源来拍摄。对于手机或是卡片相机来说,光线不足的影响是非常严重的。
  
靠近窗户拍照是个好办法,在阳光不强烈的时候,窗户犹如一个大大的柔光箱,室外的光线透过窗户照进来可以柔和地照在人脸上,这个时候让家庭成员面对窗户位置,相机背对窗户拍摄,可以获得一张人脸光线柔和舒服的照片。另外,调整家庭成员与窗户的距离,让他们距离窗户更近一些,拍摄出来的背景会更暗一些,这样可以更加突出人物。

家里面的一些用品也可以加以利用来拍全家福,一切浅色的家具都可以充当反光板哦,另外浅色衣服同样有反光板的功效。室内环境光线不均匀,一大群人拍照,总会有一些亮度不足的地方。如果在室内浅色家具较多的地方拍照,通过各种物品的反射补光,可以让家庭成员每个人的光照效果更统一一些,照片会有更好的表现。

盲目大光圈,人脸被虚化
拍摄合照和拍摄单人照在参数设置上同样有所区别,拍摄多人需要考虑到照片中每个人的情况。因此除了在布光上尽可能营造均匀的光照效果外,在相机的参数设置上也要格外注意。使用大光圈镜头拍摄全家福的时候,一定要注意的是,光圈不能开太大。大光圈漂亮的背景虚化效果让人心动,但是拍合照的时候有部分人被虚化了,相信他们肯定很不开心。所以为了保证每个人脸部都能清晰,使用小光圈拍照就很有必要了。当然,要避免这种情况也是有技巧的。
  
首先人的站位尽可能成一条直线,使相机的焦平面与队列平行,就可以大幅度改善画面中有人成了虚化的背景的问题。如果非要站成两排,那么光圈的设置建议小于F5.6,避免因为光圈大景深浅的缘故而使其中一排人脸成了虚化背景的一部分。


用前景加强风景照片纵深感

2016-01-22 陈莉 中国摄影报

众所周知,拍摄风景照片通常会把前景、中景和远景这些元素组成一幅画面,这样才能有立体感。问题是,如何让观者对一个二维照片仍然有三维画面的纵深感。这里面,前景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前景能增强画面远近层次感,能将场景中的元素联系到一起,让画面更生动耐看。
  
绝大多数摄影者在拍摄风景照片时选用广角镜头。拍摄角度的重要性在于,在使用广角镜头拍摄时,如果前景距离镜头很近,就应该及时调整拍摄角度,不要让过分夸张的前景干扰到整个画面的美感。而当采用高角度拍摄前景时,也会影响到画面的整体效果。因此,建议摄影者可采用较低的拍摄角度,让视角与前景保持在同一水平位置,就能拍出更加自然的画面。
  
虽说前景的选择很重要,但掌握好前景在画面中所处的位置和比例,也要有讲究。
  
一般来说,在选择前景时,不建议选择复杂的景物,这样容易分散观者对主体的注意力,而一束花丛、一艘小船、海滩边的岩石或者一棵树,都能成为很好的前景。
  
在安排前景在画面中的位置时,也不建议将前景置于画面中央,安排在画面边角处或下方则比较恰当。通常,将前景安排在画面下方的三分之一区域中,就能很好地对中景与远景起到加强纵深感的作用。假如想让前景成为画面的主体,则另当别论:这时,前景应该放在画面的主要位置,且所占的比例也应该更大一些。
  
另外,由于前景能引导观者的视线从前景移动到中景和远景上,画面中如果存在着景物暗藏的引导线,就能让观者的视线自觉地沿着引导线向纵深延展,那这种画面就会更加精彩,具有很强的视觉冲击力。
  
此外,拍摄风景时,往往存在着大光比,最亮的部分是天空,为了平衡曝光,中灰渐变镜非常必要。尤其当前景占据了画面的下三分之一部分,天空和地面的光比差异会更加突出,而中灰渐变镜则能有效地改变这种状况。
当你拥有50mm定焦镜头以后…

2016-01-21 摄影帮

50mm这个焦段的定焦镜头可能是世界上摄影爱好者手中保有量最大的一类定焦头。每当摄影初学者想要购置第一款定焦镜头从而咨询大师的建议时,得到的答案可能大都是 50mm的定焦。那么究竟50mm的镜头拥有什么样的魅力深受摄影爱好者的推崇,这个焦段的镜头为什么又适合初学者使用。下面就由小影给大家解析一下。

1.真实感
50mm 焦段的镜头又被称为标准镜头,因为其在全画幅上大约39 度的视角与人眼的视野相当。都说镜头是摄影师的第三只眼睛,通过50mm的镜头看见的世界能够最真实的还原当时的现场氛围。这对摄影初学者来说非常重要, 因为他们摄影技术还很薄弱,对于广角镜头的畸变控制和长焦的空气感的掌握还很困难。那么50mm焦段的真实感能够很好的“所见即所得”。让初学者专心于思 考拍好眼前的场景,而避免因为镜头的原因拍出不理想的照片。

2.促进摄影技术的提高
现在的镜头的套机镜头基本是变焦镜头,随着“一镜头走天下”的热潮,变焦镜头也越来泛滥。并不是说变焦镜头不好,但是变焦镜头对于初学者而言对摄影技术的提升实在是没有定焦镜头来的大。
变焦镜头可以很随便的拉近被摄体容易养成摄影初学者的惰性,然而定焦镜头却迫使初学者不得不关注所拍的对象,必须来回移动脚步才能找到最合适的拍摄距离和角度,这个过程其实就带动了初学者在构图方面的提高,让初学者思考怎样才能拍出好的照片。

3.大光圈
多少摄影初学者入手单反的理由都在手机很难拍出虚实结合,这也是单反摄影最迷人的地方。50mm定焦头的大光圈能够很轻易的得到虚化的焦外,尽管摄影不只是虚化的越多越好的数学题,但是大光圈的好处不仅仅在与获得浅景深。它还能够让摄影者在弱光下提升快门的速度,更容易在室内进行摄影创作。

4.优秀的光学素质&性价比
摄影技术发展至今,标头是最先出现的镜头,也是制作工艺最成熟的镜头焦段。可以说“标头无弱旅”,再好的变焦镜头也无法比得上定焦镜头在最佳光圈所得到的照片质量。同时,成熟的工艺,简单的结构也让它的价格相对于其他焦段的定焦头便宜很多,对于初学者而言拥有很高的性价比。

5.轻便的体积
单反总是让人联想到沉重的体积,但是50mm的镜头却很好的做到了体积的控制,50mm焦段的镜头,相比于其他焦段同样大光圈的定焦镜头,始终是最小的那一 个,摄影初学者很有可能因为重量原因懒得出门携带单反,最终慢慢冷落了摄影的爱好。但是50mm镜头却大大减少了初学者的负担,非常好的便捷性可以随时携带在身旁,不会错过很多突如其来的有趣的画面。

6.人像摄影必备
大多数摄影初学者购买的都是APS-C画幅的相机,50mm焦段在EOS的APS-C画幅相机上等效80mm的视角,恰好是人像拍摄的黄金视角,能够在离被 拍摄人物最合适的范围中拍摄半身和全身照,可谓是人像摄影初学者的福音。同时,50mm在全画幅相机上也是环境人像和特写人像不错的选择。


50mm作为人像镜头非常合适
可能很多人诟病50mm的镜头过于平淡无奇,没有广角的视觉冲击力,也没有长焦强烈的虚化感。这对很多摄影初学者造成了困扰,以为这个焦段是不必要的“鸡 肋”。实际上,50mm的镜头就像一个人的人生,大风大浪后才发现最平平淡淡才是美好。而50mm的镜头,则一直用它最真实的视角在平静的讲述这个世界最 惊心动魄的故事,这也是为什么很多摄影界的传世佳作都是由50mm镜头所摄。
正如只用50mm镜头的“现代新闻摄影之父”布列松所说:“摄影家的眼睛,永远都在评估出现在他眼前的事物。他只须移动1毫米的几分之一,便可以把线条吻合 起来。他只须稍微屈膝,便可以将透视改变。把照相机放置在离主体近一些或远一些,他便可以刻画出某一细节——这细节,既可能相得益彰,也可能喧宾夺主。” 真正决定照片含义的不是镜头,而是我们自己,不是么?

谢谢克老!

别光致敬,期待上传有关摄影方面的技术、技巧、理论及心得体会.

别忘了,您老人家可是签约教授啊
单反毁一生,摄影穷三代,看完惊呆了!

2016-02-01 摄影吧

都说单反毁一生,摄影穷三代!看看单反是怎样毁掉一生的吧,看完后估计有部分朋友会远离单反了!

摄影究竟要烧多少钱?细数一下:

第一阶段:入门
最初想法很单纯,你想买一台好相机,原因可能是宝宝降临,或者要外出旅游。
你对器材不甚了解,于是去找身边的摄影大师,求他给指条明路。
一般大师都会很专业的问一些问题,诸如“平常主要拍摄的题材是什么呀?”“ 都用过哪些器材呀?”“想不想上全幅呀?”。这些问题让你很羞愧,因为你连问题都听不懂。正在尴尬的时候,突然听见大师冒出一个你能听懂的问题——“你预算多少呀?”,于是你就像看到救命稻草一般,报出一个数字!
通常来说,这是大师最后的一个问题!
通常来说,大师会建议你买一个中端单反套机!价格从4K~10K不等。
通常来说,这个价格比你的预算要高不少,但又在你的承受范围之内。你在咬牙掏钱的同时,心里暗下决心“要充分利用这套专业器材,好好学习摄影”

第二阶段,上路
购入第二个镜头是你走入摄影之路的分水岭,因为你在尝试之后开始持续投入了。
你的专业单反果然不负众望,“拍的真清楚!”是你能听到最多的赞赏。你也很是沾沾自喜。
很快你就接触到光圈、快门、ISO这些基本概念。你开始逛摄影论坛或者看器材评论,脑子里被牢牢的灌输了一个观点:相机并不重要,镜头才是画质的关键!
回头看看自己的照片:背景不够虚化、主体不够丰满、弱光时画面抖动的厉害,噪点严重。冥冥中脑海里有个声音对你说“换个镜头,这一切都能够改变!”
于是你又去求教身边的大师。

大师照例问一堆专业问题。所不同的是,此时你对大多数问题能够对答如流,弄得大师很没面子。于是大师心里会掠过“小样儿我还治不了你”的想法,抛出那个经典问题“那你预算是多少呀?”
在你说出一个数字以后,通常大师眼里会飘过一个轻蔑的眼神,然后吐一个烟圈,指导你镜头是有红圈金圈之分的;有狗头牛头之分的;你的预算,充其量只够买个驴头!
于是你上网搜索,查遍资料,知道什么是“大三元”、“小三元”、“小白”、“小黑”、“小钢炮”这些近似黑话似的单词。

这个过程你一定会看到一句话“买你能承受的最贵器材”。
终于你出手了,大部分人,买入的无外乎是大三元或者小三元或者其中之一。
你拥有了人生中第一支红圈头,姑且算是8K吧。

第三阶段,低烧
红圈头果然没有让你失望!分辨力、锐度、色彩透着就是一股子专业味儿。如果你买的是个大光圈镜头,还会呈现出蜜一样迷人的焦外。

你开始四处传播你的照片,在网上比对别人的作品。你也开始研究构图、色彩...此时你的作品获得众多称赞,这让你很高兴。你觉得摄影已经向你打开大门,你所要做的,无非就是更多的拍摄和练习——当然,这需要更多的镜头,最起码要覆盖足够的焦段。
不用想,管它大三元还是小三元,配齐了再说。你甚至会考虑EF 28-300/3.5-5.6L IS这样的奇葩镜头。
至此,你已经拥有了至少3个变焦红圈,增加投资25K

你突然发现某天各大相机厂商就如打了鸡血一样玩命的推出新型号。一看日历,明年正是奥运年。每四年一次的器材换血大姨妈就要开始了。你脑海里有了挥之不去的两个字“全幅”。
没有全幅,怎么对得起手头的红圈?如何体现“原始焦段”的韵味?
于是您毫不犹豫的把5D3或者D800抱回家。当然,随着2、3千万的像素相机,一起抱回家的还有64G CF卡,乐摄宝的摄影包,一个入门三脚架...大约总计25K
等等!诸如5D3之类的相机,是没有内置闪光灯的。1.5K的外置闪光总是要的
别拿低烧不当病,这一阶段,你有了全幅机身,3个红圈头以及必要的附件,保守投入也是50K。


第四阶段,定焦
全幅的机身和红圈变焦让你着实爽了一把。每次出游,你会不厌其烦的扛上三脚架并带上所有后宫佳丽,周围人无不投来羡慕的目光。走在西湖边,总有大妈冷不丁递过来一个小数码,冲你说“大兄弟,替我和老头子拍张合影吧!一看你就是个会照相的。”

但是每当你翻阅杂志,或者摄影论坛,对比“大师”的作品,总觉得沮丧。“通透”、“油润”、“氛围感”这些词汇像噩梦一样折磨着你,它们是那么令人神往却遥不可及!同时你悲催的发现,当你刚把三脚架支好,你的同伴早就坐在车里不厌其烦的催促开车......

这个世界不该这样,花了50K的器材不该这样!
在第一次使用定焦镜头后,你会觉得所有的困惑都随风而去!哪怕是价格3K的50 1.4,那个锐度、色彩、焦外,以及面对弱光时的从容蛋定,都远远好过10K的变焦。

定焦1.x的大光圈,会让你觉得突然进了一扇从没有想过的门。有了以前对变焦红圈的信任,自然是直接上大光定(大光圈红圈定焦)。

镜头厂商当然知道,这个阶段的你早已明白一份价格一分货的道理,如果把价格定低了,显然不能满足你对高画质的追求。所以任何一个红圈大光腚,价格没有小于10K的。
你需要24 1.4L,35 1.4L,50 1.2L,85 1.2L,135 2.0L,200 2.8L。当然,要是把这些镜头都收入囊中也是有难度的。于是你精挑细选,仔细比对,选了其中3个定焦,花费40K。

第五阶段,回归
此时你玩摄影可能已经接近10年了,已经拥有了至少2个机身,6个镜头。然而一个永远无法回避的问题终于要直接面对了——你年纪大了!

你已经没有力气背着10公斤的器材去搞创作;也无法扛着三脚架长途跋涉;你没有精力凌晨起来到野外蹲守日出;在夕阳西下的时候,最想干的不是背上相机去摄影而是找个能够看到日落的餐厅好好的吃顿海鲜。
此时你面对铺开半张床铺的单反相机和镜头,心里在想——你需要一台高画质轻便的相机。
要是在5年前,投资100K左右的莱卡一机两镜几乎是你唯一的选择。
好在科技进步了,你有很多更实惠的选择。首当其冲的,自然是诸如Sony和富士的微单系统。
就像前面说的,你玩摄影已经快10年了,自然是个事业有成的人。20K左右,拿下一套全幅微单对你来说毫无压力。

第六阶段:邪路!
小巧的全幅微单满足了你的需要,画质好,重量轻,价格也不贵。但是却给你带来另外一个问题——之前你买的那些单反红圈头可以用在这个小巧的微单上吗?要是不能用,岂不浪费了?
你是如此勤俭持家并富有钻研精神,以至于很快你就找到了答案——转接环!
这是通往一个无底洞的邪路!!!

在此之前,你的镜头,还大都停留在主流大众厂家的自动对焦头。而转接环,将会把你带入任何品牌、甚至任何年代的镜头系列。

康泰时、福伦达、蔡司、莱卡这些名字开始不断出现在你的眼前。A、E、F、EF、FE、M各种卡口你也烂熟于心。配上不同的卡口,你的微单几乎可以使用任何镜头。
摆在你眼前的,几乎是无限的可能性。潘多拉的盒子被彻底打开了。

此时,“摄影”两个字已经很久没有出现在你脑海中了,取而代之的,是“收藏”两个字。
收藏其实是没底的,为了方便计算,姑且在这里打上50K的标签吧。

不得不说:附件

1 三脚架
你一定听过“买到第3个三脚架才知道什么是正确的脚架”这个说法。这话如此正确,好比吃到第3个包子才饱,前2个也是有功劳的一样!
你的第一个脚架,估计也就是个几百块的货。搞不好还是卖xx送脚架弄来的。很快你就会发现稳定性完全达不到你的期望。
你的第二个脚架,估计是个2、3K的有品牌的高档货。坚固,稳定,你很开心。直到某一天你在零下10度的地方突然收不起来,或是你在沙滩拍摄时进了沙子,更有甚者,某个螺丝突然松动,造成坠机事故。于是你发誓要买个顶级脚架!

“捷信”——一定会成为你的不二之选。然而面对5K的价格,正准备掏钱的时候,却悲催的发现,这个价格是不带云台的!而且,很多“专家”都说,捷信只是架子好,云台很垃圾!我相信你很容易就会发现“ARCA”这个云台牌子...
无论如何,在最后一个三脚架上,你的投资不会小于8K。考虑到前面吃下去的两个包子,估计总投资是10K

2 滤镜
器材城的JS不会告诉你,一个摄影包、一片滤镜、或者一张CF卡,可能比一台相机赚的都多。
严肃风光摄影滤镜是必需品。在看了各种品牌的渐变灰镜的评论后,你发现,几片塑料片居然要卖2K~5K,完全不符合你理性消费的宗旨。然而JS用一句话就把你彻底打败了——“如果使用不好的滤镜,画质损失严重,会白瞎了你上万块的红圈头”。上万的镜头钱都花了,自然不能因为区区2K而白瞎掉。

3 显示器
摄影怎么能少得了显示器呢?这是你最常用的看图设备,也是你修图的基础。当知道你正在用的显示器根本无法正确的显示颜色后,你觉得一个全色域显示器是必要的。Eizo动辄20K的价格让你望而却步,然而诸如Dell, ASUS的“全色域专业显示器”,其4~10K的价格你还是承受的起的。一个专业显示器,6K的价格,不过分!

4 校色仪
专业的你用着专业的显示器,却发现别人和你在看同一张图片时显示的颜色却不一样。在看了无数资料后,知道有门学问叫做——色彩管理。有种设备叫做“校色仪”。JS用同样的手段把你打败了“如果不买校色仪,那么不管多贵的显示器,其实都是摆设。”好吧,都到这个份上,花2K买个校色蜘蛛,也就是顺理成章的事情。

5 备份方案
你拍的好几万张作品都放在硬盘里,这是你数年的心血。本来你也没啥担心的,直到出现了冠西哥。你不禁会想,要是电脑坏了该怎么办?解决方法也很简单——网络存储设备配上2T的硬盘应该是起码的方案——3K应该是个起步价。

6 打印机
专业显示器有了,校色仪也有了,老实说,你已经具备开办家庭工作室的条件了。唯一欠缺的就是——打印机。
专业输出基本上是非Epson不用的,一个入门级别的6色照片级A3喷墨打印机要3K,8色的是5K。价格透明,童叟无欺。
打印纸,要做色彩管理,自然用原厂的。20张200块。
然而你悲催的发现,你的某些颜色的墨水居然只能打印几十张。而原厂墨水居然要卖到1K+一套!哪怕你用海淘,加上运费也是大约300元一套墨水...

城市夜景的曝光对策

2016-02-01 徐源静 中国摄影报

拍摄城市夜景,对曝光要求比较高,只有曝光准确,才能具有良好的色彩和丰富的层次。夜景摄影的难度在于测光和曝光,一般拍摄夜景需解决的常见曝光问题大致如下:

曝光过度主因及对策
拍夜景时曝光过度的问题比较常见,这主要是拍摄时所选测光对象(位置)的亮度太低,也有可能是在拍摄过程中,被摄对象不知不觉中逐步提高了亮度而摄影者因为用了“M”手动模式曝光而未能及时修正曝光量引起。尤其是拍摄城市夜景,为了抢拍天空尚有蓝色余光的效果,摄影者大都选择刚开灯时抢拍,往往还会选择“M”手动曝光模式。但高压钠灯、高压汞灯刚开启时照度很难立刻达到额定强度,往往会在点亮一两分钟后才达到正常亮度,包括有时一开始并非所有灯光全部开启。此时拍摄不妨先采用自动曝光模式,同时根据画面构图情况,选择点测光或作相应曝光补偿,以保证获得更多层次。

曝光不足主因及其对策
出现曝光不足时,大都因测光时所选择的对象(或部位)亮度太高,相机自动缩短曝光时间而导致。如拍摄时选择点测光或中央重点测光模式,在测光后未能锁定曝光组合,重新构图后相机测光部位改变,移动到高亮度或点光源部位。夜景照片严重曝光不足时,画面上往往是漆黑一团,缺乏层次,图像噪点也较明显。应对的方法是采用平均测光模式,或选择画面中等亮度对象测光,然后用“M”手动模式固定曝光值拍摄。

复杂光源下测光曝光对策
希望在光线比较复杂的夜景中获得准确曝光,也可借助长焦镜头作点测光,预先选一个画面中颜色具有典型的相当于中性灰亮度的对象(或者说选择所占面积较多,需重点表现的亮度色彩部分),以该亮度的测光读数设为曝光组合,一般能获得较合适的曝光。当然(手动曝光模式时)如使用的变焦镜头并非恒定光圈,测光后变换焦距时还得适当调整曝光量作补偿。
   
特殊场景拍摄处理对策
在拍摄过程中,如发现夜景画面反差过强,或是需在时间紧迫的条件下拍那些较难得的内容,从保证质量角度出发,还可以借助“HDR”功能拍些素材。以“HDR”拍摄时需保证相机绝对稳定后用快门线启动快门,曝光时画面中最好无任何移动对象,以确保内容细节的完全一致,否则可能影响照片质量。此外,还可借助阶梯式曝光(按0.3、0.5或1.0为步进)作保险备份。
   
如尼康相机进入“BKT”模式后,只要连续按动快门,就可获得一组“欠曝、正常、过曝”等不同曝光量的图像,便于从中挑选最合适的素材。此外,后期也可根据需要利用PS软件加工为“高动态范围”效果的图像,便于获得层次更丰富的照片。

户外屏幕的反馈可能并不太准
不少摄影者在拍摄时,喜欢观看屏幕效果来检查曝光控制状况,其实这不大科学。因为人眼瞳孔会随环境明暗而变化,晚上较暗环境下观看时屏幕往往显得比较亮,而在大白天高亮度环境下观看往往感觉屏幕会比较暗,因此要防止因视觉感受而导致的错误判断。

观看曝光效果其实可以看相机屏幕上的“高光闪烁”功能,也可以观看“直方图”。尤其是“直方图”,它更科学地展现了图像的曝光状况。衡量直方图的标准是观看水平轴,水平轴要尽可能伸展,山峰坡脚宜靠近左右两端但超越两端,即所谓“靠墙而不撞墙”。如发现直方图右边(表示高光部位)有穿越撞墙则要减少曝光,反之亦然。需指出的是,如果你选择“M”手动曝光模式,变动曝光量需变更光圈、快门速度或感光度来完成,仅仅作“曝光补偿”则不起任何作用。

谢谢向阳版主的欣赏!通过整理自己也学到了许多东西。
李少白的摄影私房话之一:如何去看

2016-01-21 中国摄影出版社

1、如何去看?
要拍好照片需要学习和掌握许多知识和技术,其中比较重要的是观察、构图和用光。在这三者之中,观察是最重要,也是最难学习和掌握的,往往也是最容易被忽视的。有关摄影的“看”可以分成三个阶段:首先,用眼睛看;其次,通过镜头看;最后,对拍成的照片看。只有经过这三个“看”,摄影的观察才算最终完成。

有目的的看

无论在风光摄影中,还是在人文摄影中,拍摄前作者都尽量为自己设定一些题目或题材,如色彩、对比、呼应、节奏或人们的衣着、表情……这样一来,拿起相机观察时就有了目标,会有意识地寻找并发现自己的视线落脚点。

在视知觉心理学中,这种有意识的观看是一种有自觉目的,需要一定意志努力来完成的注意。因此,它可以迫使自己集中精力,从而对你特别关注的视觉形象敏感起来,最终捕捉到它。一个人心中有了既定目标,就会特别留神、留意与这个目标相关的信息。在视觉领域也是如此。我们面对的视觉世界常常是纷乱庞杂的,不可能一一关注,所以才有视而不见的现象。我们看到的,看清楚的,往往都是我们感兴趣的事物。所以为了获得视觉上的新发现,有目的的观察就是良策之一。

无意识的看

有目的的看在摄影观察与发现中是一种有效的方式,但并不是唯一的方式。摄影的主要魅力之一就是不可预见性。一些事先无法预料的事物,虽然可能与你的预想目的不一致,但却可能更精彩或更值得关注。一般每次外出拍摄时,摄影师都会带有某种目的,因此他们常常采用有目的的看这种观察方式。但优秀的摄影师从来不是只观察与预想目的相同的事物和现象,而是时时以无意识的眼光注意眼前的事物,尽量不放过那些事先没有预期,也无法预期的突发事件或突然出现的事物。

摆脱先入为主

生活中,人们早已习惯了将各种事物通过概念化的方式进行认知、理解并记忆,这样有助于我们不假思索地认出事物并迅速做出判断,确保正确地识别自己所面对的环境。

但是对于艺术家来说,“先入为主”就意味着视线只会停留在概念阶段。如果没有发现题材的独特魅力,作品只是在不断地重复印证人们头脑中的固有印象。在艺术领域,创造是生命、是灵魂,不能被现实世界所束缚。想要摆脱现实世界的束缚,首先就要摆脱对现实世界各种概念的依赖。如果你将摄影视为艺术,就要从改变观看事物的方式入手,时时提醒自己,尽可能摆脱先入为主的观看方式。
李少白的摄影私房话之二:选择画幅

2016-01-26 中国摄影出版社

2、选择画幅

构图的第一步即是对画幅的选择,究竟是选择横画幅还是竖画幅,方画幅还是宽画幅?

横画幅:辽阔 舒展


横画幅强调水平线和地平线的开阔、平衡,适合表现静谧、安宁、平和的主题,一般用于拍摄原野、海洋、建筑等大面积的景物。在使用横画幅拍摄人物,要表现人物的情绪或动态时,通常需要在视线方向或动作幅度方面留有空间,这时就比较适合采用横画幅。

竖画幅:挺拔 修长 魅惑

竖画幅强调高度和空间的纵深感,适合表现建筑、山脉、树木等有明显纵向线条的事物,给人高耸向上的感觉。竖画幅可以使前景、后景的关系更加明确,能更好地表现纵深感,较好地交代拍摄环境。在拍摄人物全身照的时候,可以将人物拍得高大、修长。

方画幅:典雅 均衡

方画幅的照片长、宽相等,呈正方形,好像一个方形画框,将画面容纳其中。20 世纪五六十年代禄来双镜头反光照相机流行的时候,这种构图被广泛使用。正方形构图中规中矩,适合表现平静、稳定、均衡等感觉,可以让拍摄者在前期忽略横幅或竖幅的选择,而在后期进行横、竖的剪裁。在拍摄人体、风光、静物、建筑等题材时,使用正方形构图都会有不错的表现。

宽画幅:大气 恢弘

宽画幅照片,又称全景照片,通常是指符合人的双眼正常有效视角(大约水平 90 度,垂直70度)或包括双眼余光视角(大约水平 180度,垂直 90 度)以上,乃至 360 度完整场景范围拍摄的照片。宽画幅适合表现开阔、舒展的场景,在风光作品中比较常见。

获得宽画幅有几种常用方式:一是剪裁,将照片上下进行剪裁来达到宽幅效果;二是接片,将两张以上的照片拼接成宽幅照片;三是用宽幅相机或摇头相机拍摄照片。


李少白的摄影私房话之三:构图模式

2016-01-28 中国摄影出版社

3、构图模式
黄金分割:经典 美妙

黄金分割是古希腊数学家毕达哥拉斯在进行线段分割时发现的原理,是一个古老的构图原则,是线段分割比例的经典范例。将一条直线分割为长短两段,短线与长线之比等于长线与全线之比(即长、短线之和)即达到了黄金分割,经过计算,这一分割比例是0 . 618 :1 。

九宫格:匀称 气势
九宫格、三分法是我国古代流传下来的绘画构图形式,和黄金分割有异曲同工之妙。九宫格或三分法的构图形式是将矩形画幅按水平和垂直方向各分成三等分,并用横、竖线条将它们标出,得到九宫格。这样就把画幅分为 9 个区,产生“井”字形构图。“井”字形的横、竖 4 条线的位置接近黄金分割线,4 条线的交叉点也接近黄金分割点。九宫格的“井”字交点是构图参考的重要依据,通常可将被摄主体安置在“井”字的某个交叉点上。

线形构图:并列 延展

线形构图可以分为平行线、垂直线、斜线、曲线等构图方式。

平行线:并列延展

平行线能够为画面营造出广阔深远的氛围,有横向延伸的趋势。画面会因为水平线位置的不同,而表达出完全不同的气氛和特点。

垂直线

垂直线一般适合表现高耸的物体,比如高层建筑、树木、山峰、瀑布等,由于被摄主体的不同,表现方式也会有所不同。垂直线有一种上下延伸感,从而使画面更加紧凑,富有节奏感。

横竖线

横竖线交叉形成了十字形构图,由于十字与教会的十字架、医疗机构的红十字有相似之处,故给人一种稳定感,可营造出庄重严肃、祥和宁静的氛围。

斜   线

斜线是存在于画面中的一条倾斜的线,由于斜线本身的趋势感、方向性和速度感,采用这种构图方式可以让静态的事物动感十足,使画面充满活力,产生一种形式美感;也可以使被摄主体具有很强的视觉冲击力。有的画面利用斜线还可以指出特定的物体,起到一个导向的作用。

曲 线

曲线构图具有延长、变化等特点,能够产生韵律美,给人雅致、和谐的感觉。在拍摄溪水、小路、河流等题材时,使用较多。曲线构图有 C 形、S 形、O 形等。

1)C 形构图可以随着题材和画面内容的改变,在方向上任意调整。这种构图不但具有曲线美,还能产生变异的视觉焦点,使画面简洁而不呆板。

2)S 形构图使主体呈现 S 形的弯曲状态,常用来表现优美的变化感和旋律感。拍摄人像时,这种构图常用来表现女性的身体曲线。

3)O 形构图是指画面的主体形成一个封闭的圆形。这种构图既有曲线构图的变化感和优美性,也有圆形带来的丰满性和稳定感。

李少白的摄影私房话之四:形状构图

2016-02-02 中国摄影出版社


4、形状构图

顾名思义,画面表现得像某一种具体的形状。常见的形状构图有三角形构图、棋盘式构图、框架式构图等。

三角形构图:稳定 踏实
三角形是造型艺术常用的手法,三角形构图是指画面上的拍摄对象所呈现的形态类似于三角形,或者几个拍摄对象的关系正好组成一个三角形。正三角形显得稳定而庄重,常用于表现崇山峻岭、高层建筑等。倒三角形则给人不稳定感,更适合表现一些充满活力和动感的题材。

棋盘式构图:秩序 错落
棋盘式构图是拍摄群体出现的动物或植物时常用的构图方法。当画面上的景物很多时,可以选择棋盘式构图,用仰视或俯视的视角,采用小光圈拍摄,这样可以使所有的景物都很清晰,避免出现半实半虚的情况。拍摄时要注意画面中的景物一定要多而不乱,构图时则要注意寻找到景物的秩序。

框架式构图:装饰 指引

框架式构图即在照片原有的几条边框之内利用门框或镜框之类的物体搭成一个新的框架。框架构图有平衡或强调主体的作用,能将观众的视线引向框架内的景物,从而突出主体,给观者带来更大的视觉冲击力。这种构图方式也使得画面层次更丰富,有较强的空间感,同时更具有透视感和装饰性。

李少白的摄影私房话之五:点、线、面

2016-02-04 中国摄影出版社

5、点、线、面

摄影离不开点、线和面。点构成线(线是由无数个点构成的),线构成面(面是由无数条线构成的)。点是基础。

摄影的构图实际上就是在镜头中先观察、再分析,最后安排构成客观世界的点、线、面。镜头前的客观世界无论是复杂还是简单,如果是由点、线、面这些形式因素构成的,在安排好这些形式因素时,要先安排好点的位置。因为在画面中,点的位置恰当,会产生较强的向心性,能使画面显得有秩序。相反,如果点的位置安排不恰当,画面就可能显得涣散与杂乱。因此,在摄影构图时,要格外注意画面中点的位置。

单点:绚丽 活泼
点是画面吸引视线的部分,或者是画龙点睛的一点。有了这一点,画面便生动活泼起来,从而具有更丰富的韵味。

多点:疏密 高低 聚散 构成

除了单点构成,还有由更丰富、更复杂的点构成的画面。在拍摄前的观察中,有时为了渲染浓烈的氛围,有时为了增强事物的量感,有时为了取得繁复之美,就有必要去发现或者去提炼多点所构成的形式。

线条:秀挺 颀长 巧妙

摄影是以光为最根本手段,只要有光线就有明暗,有明暗就会产生线条。

画面中的线条无处不在,水平线、树干、道路、河流等等,不同的线条在视觉上给人不同的感受。线条的形式看起来多种多样,总的来说,也就两大类:直线和曲线。直线有垂直线、水平线和斜线几种,曲线则包括各种波状线条的变形。垂直线条促使视线上下移动,能够显示高度,容易给人形成高大雄伟、挺拔向上的印象。水平线条使视线左右移动,营造出辽阔舒展、宁静优美的效果。斜线条由一端向另一端扩展或收缩,产生变化不定的感受,富于动感。曲线有更强烈的动感,可引导视线变化移动,易于形成画面的纵深感,使得画面结构更加丰富,更具有表达性。

面:色块 饱满

在镜头前的景物,面积小的形状一般就可以看成点,面积大的形状则可以看成面,又细又长的面就可以看成线。按照这种说法去观察,天空、田野、海洋、房屋、墙壁等等都可以称为面,但是还要考虑到观察的距离。
李少白的摄影私房话之六:构图法则(Ⅰ)

2016-02-15 中国摄影出版社

6、构图法则

简 洁:精练
简洁,即简明扼要,没有多余的内容。一张好的照片构图必须简洁。如果每样东西都想拍进画面,必然使得画面内容或色彩太多,从而没有一个鲜明的主体;每一个元素都想展现,最后的结果必然是因画面太乱,而不能给观者留下深刻印象。所以我们在取景的时候,应该把想突出的主体充分地展现出来,而与它无关的内容则一概从画面中摒弃掉。摄影中,有句话当记住:少即是多,简即是繁。

留 白:空灵 舒畅
留白是中国传统艺术的重要表现手法之一,在绘画、文学等艺术形式上都有广泛的应用。顾名思义,留白即画面得留出一定的空间,不能太满,满的话一则主体不易突出,二则容易造成视觉疲劳。而且恰到好处的留白,既能突出主体以增加画面的空间感,也能留给观者无限想象的空间和舒畅的审美感受。

重 复:繁多 烂漫
某一个物体或某一个元素在画面中不断地出现,甚至铺满整个画面,因其多,而形成纷繁复杂的美感。

动 感:运动 飞扬
摄影作品是一种静态的呈现,但摄影作品表现的内容从来不乏动感,这与相机的即时性和瞬间性密切相关。摄影能把人们瞬间的动作捕捉下来,从而在图形构造上获得一种运动的视觉效果;也能把诸如下雨、水流、车行等各种物体的运动呈现出来,让观者感觉到静止的画面动了起来。
  
量 感:轻重 大小
量感,就是对于这些物体的程度、速度、规模等方面的感觉。多还是少?长还是短?轻还是重?快还是慢?表现在摄影中,就是在画面上表现出一种明显的量感。

质 感:风霜 岁月
质感是指画面所表现出的物体的物质真实感。比如丝绸可拍出柔软光滑的质感,钢铁可拍出坚硬冰冷的质感,一物之所以为一物,有它独有的质感,好的摄影作品应该把这种一物之所以为一物的质感表现出来。

空间感:远近 立体
要在二维的画面上表现出立体感,便得谙熟物体的透视原理,把物与物之间的远近、穿插、层次等关系按照透视原理拍摄出来,从而营造出立体的、有深度的空间感觉。
李少白的摄影私房话之七:构图法则(Ⅱ)

2016-02-18 中国摄影出版社

7、构图法则(Ⅱ)

均 衡:安稳 舒服
均衡指画面的构图能够给人一种稳定感,如果画面的构图给人一边重、一边轻的感觉,画中的物体感觉往一边倒,这便失去了均衡感。

当然,均衡不意味着几个物体要一样大小,占一样的面积,这样会使画面死板、机械,也不符合自然美的规律。均衡更多的是一种合理的稳定,是一种合乎逻辑规律的比例关系,比如大、小,高、低,远、近,动、静的物体、景物彼此都可以互相均衡。我们在摄影构图时,要讲究画面的稳定感。

对 称:均匀 整齐
中国古典建筑多遵循对称的规律,尤其是表现庄严、肃穆、稳定、沉静的建筑物时,比如宫殿、庙宇、陵园等,对称的表达方式能够表现其恢宏大气、井然有序的气度。对称的方式在拍摄中也比较常见,如利用水面、镜子、光滑的地面等拍摄倒影,或拍摄具有对称结构的建筑物等。

对 比:反差 新颖
对比,是文学艺术中比较常用的表现手法,它把矛盾的双方或对立的双方放在一起,让人在这巨大的反差中感受画面的张力。运用到摄影作品中,具体可以通过明与暗的对比,大与小的对比,虚与实的对比,冷色与暖色的对比等来表现照片的主题或意境。

节 奏:间隔 乐感
节奏本是音乐中常用的术语,即用反复、对应等形式把各种变化因素加以组织,构成前后连贯的有序整体。在摄影画面中,相同或相近的物体、色彩、形状、线条等有秩序地间隔出现,既能形成前后重叠的透视效果,也有利于构筑一种空间感和节奏感。

比 例:别致 空旷
在摄影作品中,物体的大小、高低、宽窄都构成适度的比例关系。有些画面要通过物体合适的比例营造一种真实性和稳定感,有时打破常见的比例关系反而会获得一种独特的审美风范。

呼 应:关系 照应
呼应也是构图的表现方法之一。画面中的物体不是孤立存在的,它们彼此之间要构成一种关系,呼应便是画面物体之间的一种关系,景物、光影、色彩等彼此呼应,能使画面构图显得和谐、均衡。呼应有两种,一种是内容上的呼应,一种是形式上的呼应,相同、相似或相关的视觉元素在画面上都可相互呼应。
李少白的摄影私房话之八:光的种类

2016-02-26 中国摄影出版社

8、光的种类

自然光:静谧  安宁
自然光包括日光、月光、星光、闪电等。

日光,即太阳光,后面所说的多种光线,都是日光在不同条件下的表现。

月光和星光是夜晚下的自然光,柔和、温馨,被月光和星光笼罩的事物在夜色中会显得幽静、安详、神秘。星光比月光要暗淡,景物的能见度也更低,但往往使夜显得更深邃。

人工光:清冷  奥妙

人工光包括烛光、火光、灯光等。烛光往往是一小束光,而火光往往是一大片
光,两者都是借助某种可燃物质燃烧发出的光,呈暖色调,颜色偏黄、红,可营造出一种温暖、和谐、舒适的氛围。灯光则有白炽灯、日光灯、路灯、汽车灯等。

混合光:复杂  真切

日常生活中,我们所处的环境往往不只有一种光源,而通常是混合了多种光源,所以事物在多种光源调和而成的色调下也就呈现出更加特殊的效果。

李少白的摄影私房话之九:光的方向

2016-03-01 中国摄影出版社

9、光的方向

从光的方向来分,光可以分为顺光、侧光、逆光、顶光等。

顺光:正面 分明
顺光是指从摄影师身后直接射向被摄对象的光线。顺光不会在被摄对象上留下任何阴影,很适合表现被摄对象的正面细节与色彩。顺光没有强烈的反差,往往只有光而没有影,画面容易显得平淡。但在光的行进途中,如果被遮挡了,则会形成强烈的反差。

侧光:阴影 风味
侧光,顾名思义,是来自摄影师侧面的光线。侧光往往能在被摄对象另一侧留下阴影,从而能够使其更具立体感。

逆光:神奇 瑰丽
正对着摄影师的光,或者说光线从被摄对象身后直射出来,这样的光被称为逆光。逆光条件下很适合拍摄物体的剪影,或者拍摄半透明物体,会形成奇妙的效果。

最具神奇力量,最能将色彩像变魔术一样变化出更符合主观意愿的效果,甚至出现意想不到的色彩效果的,非逆光莫属。当你将照相机的镜头朝向光源时,好戏即将开始!

在风光摄影中采用逆光,一般都是在清晨和黄昏。那时不仅由于逆光的造型能力使景物层次丰富,又因长长的投影丰富了画面。而且由于逆光的作用,尤其在有雾气的时候,色彩的饱和度会降低,使色调变得柔和,变得和谐,变得淡雅。这时候,曝光可略过一些,色彩的效果往往会更好。

顶光:夺目 亮堂

正午时分,太阳从头顶照射的光线称为顶光。顶光一般不适合拍摄人像,因为在顶光下,人物的头顶、前额、鼻头等因为光的照射会很亮,而两腮、鼻窝及鼻子下面又会处在阴影之中。但也有摄影家利用顶光拍出独特的与众不同的人像照片。在顶光环境中,如果拍摄风景,往往会有一些奇妙的效果。
李少白的摄影私房话之十:光的性质

2016-03-03 中国摄影出版社

10、光的性质

硬光: 炫目 强烈
阳光直射地面的光是一种硬光,这样的光明暗对比强烈,被阳光照亮的地方明亮夺目,背光处则漆黑一片,看不清任何细节或纹理。尤以夏日中午的直射阳光最为突出,这时往往被认为不适合拍摄,但合理利用,也能拍出意想不到的佳作。

柔光:平宁 新鲜
当多云天气或者阴天时,阳光被云层遮挡,所透出的光柔和、舒适、均匀,基本上不会产生阴影,画面平和。与硬光不同,这样的柔光基本上能够显出各处的细节。当然,在这种光线下自然缺乏硬光条件下被摄对象的强烈反差和立体感。

散射光:幽静 细腻
散射光的最大特点就是没有明显的方向,没有明显的阴影。很多人以为散射光拍出的画面反差弱,无光影组合,景物形象不锐利,其实是一种误解,正因为散射光中的景物反差减弱,才使曝光易于控制。

由于曝光准确,色彩的还原就准确;由于色彩还原准确,景物的色彩就会显得丰富;由于没有强烈的光比,没有黑暗的阴影,色彩不仅丰富,而且和谐。没有强光的炫目,每一种颜色都易达到较高的饱和度,因而色彩反而比晴天丽日下显得更鲜艳。散射光是一种不仅易掌握曝光的光线,而且是一种特别适合拍摄以色彩为主题的光线。景物的色彩越多、越复杂,就越适合用散射光来表现。

低斜阳光:亲切 温和
尽管早晨和黄昏的光线方向完全相反,一东一西,但是它们却有相同的特征,就是阳光又低又斜,我们可以统称为“低斜阳光”。大自然中有各种性质的光线,其中最柔和、最动人,也最能引发人思绪、情感,最具有浪漫情调的光线,就是低斜阳光。

低斜阳光有以下几个特点:第一,因为这种阳光的照射角度低,所以就会使被照的景物产生长长的影子,这不仅丰富了景物的层次,而且还突出了景物的轮廓、形状。第二,低斜阳光的色温偏低,因此它能使被照射的物体颜色偏黄、偏红。尤其是金属制品,能产生金光闪烁的色彩效果。还有低斜阳光产生的长长的阴影色温偏高,因此阴影是冷色,这样一来,画面中就会产生丰富的冷暖色的交响。第三,低斜阳光比起正午的光线要柔和许多,在它的照射下,景物的色彩就会显得温和,更容易使人产生亲切感。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评论 (0 个评论)

facelist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 立即注册


关键字:


起始时间:
截至时间:

PhotoFans摄影网© 1998-2024 ( 京ICP证040606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0587号 京网文[2020]4675-862号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