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注册 登录
PhotoFans摄影网 返回首页

范围的个人空间 http://bbs.photofans.cn/?105516 [收藏] [复制] [RSS]

博客

摄影文摘 陆续上传 (30页新增“李少白的摄影私房话")(二)

已有 19418 次阅读2014-5-29 15:40

4、安德烈.柯特兹AndreKertesz (1894-1985)(匈牙利极简摄影的代表人物)
卡帕以战争的报导摄影垂名,布兰德以三十年代英国人的生活纪录留世,曼瑞是超现实摄影的先驱,而布列松则是摄影中的决定性瞬间的阐释者。这么截然不同的表现手法都可以在曾是法国、美国、奥地利公民的匈牙利人安德烈.柯特兹AndreKertesz的作品中找到影子。究其原因,一来是柯特兹曾涉及过这些范围,二来是柯特兹对影像的表现极为单纯而精确,就像原始氏族的艺术一样,提供了很多延伸与变化的可能方向。
    关于柯特兹的风格,评论家基斯马克说得最为精辟:“柯特兹的照片简单得像是在骗人;它们缺乏奢侈性、过度性和经营性。而令人咋舌的是,他从一开始拍就是这个样子。历经六十年的工作,柯特兹用毫不修饰,自我观察的方式以相机发问、纪录,以及维持他和这个世界,他的艺术的关系。他一直保持着自己看东西的真实性,其结果是他的艺术和生活不可避免的一同掉进摄影中。”



5、安塞尔.亚当斯(Anse Adams, 1902~1984)
这位祖籍英格兰的美国人,在他享年八十二高龄的岁月中,集功成名就、集荣华富贵于一生,可以说是有史以来最为"大众化"的摄影家,亚当斯曾是美国生态环境保护的一个象征人物,所拍过的美国风景区,后来都一一成为国家公园。当他不断的抨击里根政府对环境保护不力时,里根还不得不亲自接见他解释原委。亚当斯使自己和摄影在美国都变得十分通俗化,也十分有商业价 值,他的摄影书已印了上百万册,在美国的超级市场都可以买到。
    亚当斯在还没有接触摄影前,是位自习成功的钢琴演奏家。十八岁那年还决定接受进一步的专业训练以音乐为业。那时他找到一份兼差的事情,四个夏季在幽思美地担任山岳协会纪念馆的管理员。这项差事使他终身都与山岳协会的生态环境运动保持关系。
    亚当斯也是这样才开始经年累月的浸浴在美国西部的原野而拍起照片 直到二十六岁,亚当斯被山岳协会派任为国立公园的摄影师。这时亚当斯的风景照片是十分呆板的,直到他在两年后遇到了前辈摄 影家保罗.史川德(Paul Strand, 1890-1976)才豁然开通。
   他这么回 忆那次改变了他一生的会面:保罗.史川德的作品是我一生最重要的经验,他的作品是一种观看事 物的极致表现。他的作品并不依构图的规则,我当时却处处拘泥于形 式,譬如什么东西要平衡等等。那一瞬间使我领悟到我以后该怎么走 史川德是被列为一代的摄影大师,比亚当斯早了一代。他对亚当斯的影响处处可见,甚至支配了亚当斯整个艺术创作的走向。亚当斯那本《美国西南部的景象》(Photography of the Southwest)就是送给史川德的。
    亚当斯把放大照片当成一种艺术表现,他说:"我的摄影生活是钟摆,拍照和放大是钟摆的两端。"如果钟摆不平衡,不消一下,时钟不是停摆,就是误点。亚当斯的 钟摆是平衡得那么好,所以能在摄影史上永远的摆下去,尽管他已离开人间的大时钟,但我们还是记得他曾敲响过一声钟声巨响。




待续!

俺使用的第一台相机是高中时借用英语老师的海鸥4A双反。
6、保罗.斯特兰德(PaulStrand1890—1976)美
被评论家称为“20世纪摄影史的一个路标”。他一生中出版过九本摄影集,为摄影艺术的发展做出了杰出贡献。
    斯特兰德是20世纪初反对画意摄影的代表人物。他主张最大限度地发挥摄影的特长,把人们从画意摄影家所制造的梦幻世界拉回到现实的日常生活中来。
    斯特兰德认为,最纯粹的摄影方法,就是使用“直接”摄影的手法,“客观”地进行拍摄,使画面不带有任何制作和控制的痕迹。同时,他意识到,摄影家也应该是创造者。仅仅以客观的手法记录物体,会给摄影带来一定的局限,使画面缺乏造型的魅力。为了克服这种局限,他集中精力观察和了解自然界所构成的各种图案,从中提炼出独特的形态。
    斯特兰德曾经明确地表述了自己的观念:观察你周围的事物,观察你周围最接近的世界。如果你很敏感,就能发现一些事物;如果你用心拍摄,而且懂得怎样拍摄,那你就会拍摄出事物的内涵。这一摄影观念,影响了许多摄影家。安塞尔.亚当斯第一次看到斯特兰德的作品时,说了这样一句话:他的照片让我知道,什么才是我该走下去的路。



7、 贝伦妮斯.阿博特Berenice Abbott (美国1898---1919)
“现代纪实摄影先驱”。在早期的都市摄影中,有两位摄影家所做出的贡献,既具有历史的沿承价值,又有着不可替代的发展空间——从老巴黎到新兴的纽约,构成了一幅幅值得玩味的图景。这两位摄影家就是法国的尤金阿杰特和美国的贝伦妮斯阿博特。
    当时的19世纪末,伦敦、巴黎、纽约追求“画意”的沙龙摄影风行一时。但阿杰特始终生活在自己的世界里。他用一台18×24英寸的大片幅相机,记录着这个都市的面貌,在30年里拍摄了大约8000幅照片。然而,阿杰特的努力未能引起人们的关注。默默无闻的他,生前没有出版过一本影集,也没举办过一次影展,加之疾病缠身,晚年的阿杰特可谓贫病交加。幸运的是,阿杰特去世前,他的照片价值被贝伦妮斯阿博特所发现。当时,来自美国的阿博特正在巴黎,她担任摄影家曼.雷的助手。曼.雷的摄影室与阿杰特的住所同在一条街上,她在摄影室中看到了阿杰特的照片。凭着敏锐的艺术直觉,阿博特认识到,阿杰特拍摄的虽然都是常见的事物,但却具有一种独特的“视觉上的纯净性”,是一批很有价值的文化财富。后来,她在谈到阿杰特的照片时,这样写道: 它们给我的影响是迅速的、巨大的,使我一下子认识到这就是毫无矫饰的现实主义。不久后,阿博特登门造访了阿杰特。她在公寓六楼一扇门上写有“为艺术家提供资料”字样的房间里,见到了有些疲倦和悲伤的阿杰。她浏览了阿杰特的照片,听他倾诉拍摄时的甘苦,并邀请阿杰特前往自己后来开设的照相馆,为他拍摄了一幅正面和一幅侧面照片。遗憾的是,当她几天后拿着拍好的照片来到这套公寓时,阿杰特已经离开了人世。



8、布拉塞Brassai(1899-1984)(法国著名现实主义摄影师)
      这位于六十年前从Brasso到巴黎打天下的年轻人,在头六年期间,是以替一些德国图片杂志写文章维生,为了文章的配图需要,他经常找一些摄影家共同经营一个题材,最后干脆自己拍起照来。
问及他为什么那么晚才半路出家,当起摄影师的原因时,他说: “最早我是打算把自己投身在雕塑与绘画上,当时我对摄影抱着与一般人相同的偏见——就是轻视它。那时摄影一直不被认为是一种严肃的艺术表达形式,在我三十岁之前从没拥有过一架相机。”
      “我在一九二四年来到巴黎时,有一段时间过着夜间游荡的生活;日出时休息,日落时起床。在那两千零一个夜晚的波西米亚式生活中,我踏遍了巴黎的每一个角落。我为这不夜城不断展现在我眼前的景象感到震惊。我想用什么办法把它记录下来。终于有一个女人借给我一架业余相机,我用它捕捉了这些缠绕在我心中许久的景象。”
    布拉塞的第一本摄影集子《夜之巴黎》(ParisByNight)一出版,就震惊丁全法国,而不单单是那时不大被重视的摄影圈子而已。因为他几乎拍尽了巴黎夜生活的所有面貌:从守夜人燃起煤气街灯开始,到各式各样躲在黑暗中喘息的人:倒卧街头的醉鬼、无家可归的流浪汉、在街上拉客的流营、马戏团、歌舞团的后台辛酸、妓女房间里成排供膘客挑选的裸女、吸毒者、同性恋者的舞会、上流人物在下流社会的另一副脸孔……等等触目惊心的画面。 这些人性赤裸裸的一面的照片,就是在今天发表,也够震撼的,更何况是半个世纪以前的事。《夜之巴黎》在一九七六年再版时,更名为《三十年代的秘密巴黎》(TheSecretParis of the 30’s),并从原来的六十幅作品增加为一百二十幅,将之分成二十一个单元,布拉塞在每一单元前写有一篇札记。这些文章,甚至被挑剔成性的纽约时报书评论家奎玛(H11tonKramer)赞为:布拉塞以好小说家的文笔勾勒出那时代的回忆录。” 布拉塞一出道就拍了这些惊人的作品,就技术上来说也突破了那时摄影科技的极限,在那时相机镜头的光圈与底片的感光度都无法让专业摄影师去捕捉夜光下的动态画面。而从没摸过相机的布拉塞到底从那里学到底片增感的冲洗技巧,至今仍是个迷(有人说,他是从前辈摄影家何特兹(Andre,Kertesz)那里偷学去的,不过他始终否认),无论如何这些照片也使布拉塞享有“夜间摄影之鼻祖”的美誉。



9、黛安.阿布斯DIANE.ARBUS(美国1923-1971)
黛安.阿布斯是上世纪中期美国著名的女摄影师。这位充满传奇色彩的女性出身优越,然而却痴迷于拍摄风格另类的边缘题材作品。2006年,一部讲述黛安.阿布斯传奇经历的传记影片《皮毛》在美国纽约公映。


10、道格拉斯.柯克兰(DouglasKirkland)1935--)美国
道格拉斯.柯克兰(DouglasKirkland)可能是当今少数与已故好莱坞性感女星玛丽莲梦露有交情的摄影师。1961年,他刚出道,为这个性感女神拍摄了一组照片, 这批照片让他在摄影界风光了50年,至今依然炙手可热。半个世纪过去,柯克兰经历过摄影技术在科技发展下的种种变革,他在1991年开始转向数码摄影,认为这是人类最伟大的发明之一,也是他目前最喜欢的摄影技术。
  他说:“我每次工作完毕后都会自我检讨,我会把照片反复拿来重看,问自己若重拍是否可以拍得更好,是否错过了一些什么重要的元素?”是这样的自我检讨,让他50年来的人物特写照片仍然保持在高超的水准,也获得各界的肯定。      
他坦言要成为成功的摄影师,除了要对环境、气氛、情绪,以及颜色等有基本的敏感度之外,最重要的还是运气。少了运气,即使再有才华也没用。“当然还得有一点的自负,不必太多,但至少得要对自己有信心。”



待续

谢谢主席!

谢谢!
11、菲利普.哈尔斯曼(PhillipeHalsman 1906—1979)美国
菲利普.哈尔斯曼(PhillipeHalsman)1906年生于欧洲的拉脱维亚首府里加市,父亲是一个牙医。青年时代的哈尔斯曼,曾在德国的德累斯顿学过三年电气和机械,并开始对摄影产生兴趣。1930年,他居住巴黎,开始从事摄影工作。1940年,纳粹侵占巴黎的前夕,他在科学家爱因斯坦的帮助下,带着一只箱子、一架照相机,逃难到了美国。此后一直定居在纽约,直到1979年6月逝世,享年73岁。
    哈尔斯曼博学多才,思维敏捷,能言善辩,懂得英、法、德、俄、西班牙、拉脱维亚和拉丁等七种语言。他的人像摄影有着独特的风格和精湛的技术,在美国摄影界享有很高声誉。1945年,任美国杂志摄影家协会的第一任主席。1958年,被美国《大众摄影》杂志推选为世界上十大摄影名家之一。他精通心理学,擅长拍摄别具一格的“心理肖像”照片。世界上许多著名的政治家、科学家和艺术家都曾出现在他的镜头里。美国有影响的《生活》杂志,在1942年到1970年之间,选用哈尔斯曼拍摄的肖像照片做封面,达101张之多,创该杂志出版以来最高记录。他为斯蒂文森、爱因斯坦和斯坦贝克拍的肖像,曾被印制在邮票上大量发售。除了摄影之外,哈尔斯曼还经常讲课和演说。他一生出版了六本有关摄影的书籍和画册,其中影响较大的有1961年出版的《菲利普.哈尔斯曼论摄影意念的产生》和1972年出版的《哈尔斯曼的透视眼光》。



12、 赫伯.瑞茨HerbRitts(1952—2002) 塑造偶像的大师
赫伯.瑞茨早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就以擅长拍摄明星照片而闻名于好莱坞影城,当时的他只有30岁出头。瑞茨拍摄的明星照,跟传统风格大不相同。在他镜头前的女明星往往只化淡妆,男明星不但不化妆,有的连胡子都不刮。瑞茨善于挖掘明星们的本色之美,并把他们淋漓尽致地表现在画面之中,显得清新自然。
瑞茨1952年生于美国加州的洛杉矶。青年时代曾在巴尔德学院攻读经济学,摄影本来只是他的一种业余爱好。1979年,26岁的瑞茨为他当电影演员的朋友理查.基尔拍摄了一幅全身肖像,在销售上获得成功,从此一发而不可收,开始了他为演员和社会名流传神写照的摄影生涯。除了肖像以外,他也经常拍摄人体、时装和广告。康德.纳斯特集团所属的杂志发表了他许多时装照片,明星肖像则主要发表在《滚石》、《名利场》杂志上。他为麦当娜和迈克尔.杰克逊所拍的唱片封套已风靡全球。
    瑞茨在纽约、洛杉矶等地举办过多次影展。1996年,他出版了一本巨型影集《赫伯.瑞茨》。2002年12月,在洛杉矶病逝。



13、亨利.卡蒂埃-布列松Henri Cartier-Bresson(二十世纪世界纪实摄影之父)
布列松,这位羞怯、热情的法国人,毕生用他小巧的35毫米的莱卡照相机走遍全世界,见证了20世纪所有的重大事件,从西班牙内战到德国占领法国、印度的分裂、中国文化革命、1968年法国学生的起义,他的"瞬间美学"理论堪称影响了全球的媒体和影像。他参与创建的Magnum是世界上影响力最大和时间最长的摄影机构。
1954年,布列松早期几十幅名作被重新整理,出版了题为《决定性瞬间》的作品集。经过安利.马蒂斯的设计,它成为一本非常高级的作品集。另一本由米罗设计,撒农特尔写说明的《欧洲人》是一本充分表现欧人性格特征的优秀作品集。这期间,他还到过埃及、中国、印度、印度尼西亚、缅甸等地采访。1955年,出版了《两个中国》,还出版了《巴黎岛》等作品集.



14、杰里.尤斯曼JerryUelsmann (1934-- )美国
“为什么绘画可以随心所欲,而摄影只能墨守成规呢?”美国学者型的摄影家尤斯曼对于一味地模拟现实的照片,提出了大胆的疑问。于是,他经过构思,通过自己有目的的拍摄和令人称绝的暗房制作技巧,在视觉传达上重新造句。他认为,照片本身根本不是艺术作品,而是记录现实的原始材料。要凭着自己的直觉和素材之间的交流,打破正常时空的关系,才能创造出吸引人的视觉新形象。
    他把自己的工作称为“造梦”,在这些心灵影像中,人可以长出翅膀,大海可以在天空之上,屋里可以有云朵与太阳,树木可以漂浮在绿草丛生的小岛上。人们给了尤斯曼许多头衔,比如“影像的魔术师”、“黑白的冶金者”、“宇宙的占星家”等等。
    在20世纪90年代电脑图像已经十分普及的状态下,尤斯曼依旧不改初衷,固执地采用传统的暗房技巧制作他天马行空的影像。尽管在制作的速度上和结合的完美上,手工制作远远无法和电脑制作相比。但是尤斯曼的固执也许是不无道理的,他可能是看到了现代工业文明和高精尖技术对人们思维习惯所产生的惰性作用,他试图通过手工制作的返珍归真唤醒现代人的悟性,让人们为思维的想像力震惊,而不仅仅是依赖技术的合成。他也可能更相信自己对这个世界的认识,试图通过一贯的风格保持人们对他的信任,让他的崇拜者依旧热情不减。但不管怎么说,现代摄影的个性化越来越显得重要了,如果你不想让自己被无数的雷同所湮没,在超越了别人之后,不断地再超越自己,才是最为难能可贵的。



15、拉里.布罗斯LarryBurrows(1926—1971)英国
战争题材照片一向是《生活》的大卖点,从第二次世界大战到最近的伊拉克战争,战场上都不难看到《生活》摄影师的影子。40年前那场旷日持久的越南战争曾将这一危险职业推向了极致。
      英国人拉里.布罗斯则是最具代表的越战战地记者。不过人们或许会有些误解,认为战地摄影师只会在战场上玩命,却不善于在和平时期制造美好。但事实上,拉里.布罗斯即便不是全才,至少也是一个比较全面的摄影记者。他用自己特有的艺术眼光,既纪录战争,也描写人间美景。几年里,他频繁出入当时的世界热点地区,如苏伊士运河.刚果、黎巴嫩、塞浦路斯,最后是越南,各地都留下了他作为一名新闻摄影记者的足迹。
      他曾是《生活》画报最得力的战地摄影师,说他是棵摇钱树一点也不过分,《引京恐万状的机枪射手》和《惜别战友》两张照片就给他带来巨大的声誉。
      尽管他的名字至今还不断地出现在各种《生活》系列丛书上,但一切荣耀都没能阻挡他悲剧性的结局。布罗斯起家于战地,发迹于越南,献身于《生活》对越战的报道,以至于生活》的编辑们一直坚持把他列为最优秀的战地新闻摄影记者的首位。



待续!
16、.佛里德兰德LeeFriedlander(美国著名新纪实摄影师1934---
生于华盛顿洲,14岁开始拍摄,以拍摄城市风光著称,表现手法为:构图稀松,主题散漫,意向含糊。欣赏者认为:“他的作品呈现现代人冷漠的特性,呈现了一个纷乱而激狂的美国”。贬斥者认为:他拍摄就像“马路拾荒”。困惑不解者面对他的涂鸦式的影象不知该怎样理解。他在1960/1962/1977三次获古根海姆奖,1972年获全美艺术基金奖。
    纪实摄影早已在世界成熟,走自己的风格最重要。



17、理查德.阿威顿RichardAvedon(美国摄影师、世界十大摄影师之一)
作为美国大牌摄影家,理查德.阿威顿(1923-2004)在摄影界具有崇高的威望。理查德.阿威顿在名人、时装和时尚等领域中游刃有余,在50余年的摄影生涯中创造了惊人的奇迹。阿威顿出生于纽约,年轻时受指导于著名的女性时装摄影师马丁.穆卡西和《哈泼市场》的艺术指导阿历克斯.布劳多维契,21岁时为《哈泼市场》拍摄了第一幅作品。在20世纪50年代,他以一本《美国西部》画册一举成名。阿威顿的第二本书《证明》出版后,又同时在纽约惠特尼博物馆举办了大型回顾展。阿威顿早期在时装摄影方面打破常规,把模特从摄影室里解放出来,让他们走到大街小巷、餐厅、咖啡馆等处,在生活场景中展示他们的服装,使得时装更加贴近现实、贴近生活,并把动感注入时装的静态展示中。
  阿威顿是一位标新立异的摄影家,他对时装摄影有独特的理解。1979年,贾尼·范思哲出于对品牌形象的关心,开始与阿威顿合作,此后,阿威顿为范思哲品牌拍摄了20年。虽然经历了20年的跨度,但他的作品总是引领着时尚潮流,是同时代其他时装摄影师不能相比的。
  1994年,71岁的阿威顿在《美国摄影》杂志100名最重要的美国摄影师排行榜上被列为榜首,这是对这位不断“领导摄影新潮流”的影像大师的一个恰如其分的评价。    



18、路易.雅克.芒戴.达盖尔(LouisJacques Mand Daguerre1789年~1851年)
法国发明家,原为舞台背景画家,后发明达盖尔银版法,又称达盖尔摄影法(Daguerreotype)。1838年,法国物理学家达盖尔在研究令影像保留在物体上的方法,但研究多时仍不得要领。有一天,他突然发现有一个影像留在了物体上,于是便将附近的化学物品逐一挪开,想看看究竟是什么造成了这个现象,结果发现:“大功臣”竟是一支温度计被打破后遗留下的水银——摄影术从此诞生了。
    达盖尔的银版照相法是利用镀有碘化银的钢板在暗箱里曝光,然后以水银蒸汽显影,再以普通食盐定影。此法得到的实际上是一个金属负像,但十分清晰而且可以永久保存。由于曝光大约需要20到30分钟,因此早期摄影多拍摄静物、风光和人像等。1839年8月19日,在法国科学院与美术学院的联合集会上,法国政府宣布放弃对银版摄影术这项发明的专利,并公之于众。人们通常以这一天作为摄影术的开端。 早在1838年,达盖尔就想发表并出售他的摄影术。几经努力,最后达盖尔求助于法国科学院常任秘书、天文学家兼国会议员阿拉哥并得到他的赞赏。阿拉哥是第一位看出“摄影术的发明对艺术与科学的进步将提供最大贡献”的人,也是最早建议并促成法国政府收购摄影术发明权的人。
    法国的尼尔普斯也是达盖尔的合作者。他比达盖尔年长4岁,早在达盖尔银版摄影术公布前6年就因病去世了。
英国发明家卡尔波特是底片从负片到正片的开创人。1835年,他开始试用涂有氯化银或硝酸银的图纸作为感光材料,在照相机里拍成负像,然后再利用日光印像。他把自己的方法定名为“卡罗摄影术”。达盖尔发明银版摄影术的消息公布后,他提出发明优先权的问题,但为时已晚。
    达盖尔的银版摄影术吸取了人们在这方面长期探索的成果。早在他发明银版摄影术13年前,尼尔普斯拍出了世界上第一张永久性的照片——《哥兹沃》。尼尔普斯把感光后能变硬的白沥青涂在锡铭合金板上,曝光长达8个小时。由于感光时间太长且影像模糊,他的发明未能得以推广。
    因此,我们可以说:摄影术的发明实际上是寻找最理想的记录影像方法的过程。



19、罗伯特 梅普尔索普RobertMapplethorpe1946~1989)美国
罗伯特-梅普尔索普被认为是严肃的探索裸体摄影这一领域并引起较大反响的美国摄影家。在他去世后的几个月,罗伯特-梅普尔索普成为联邦艺术基金严厉争论的焦点,他的一个作品展览会被撤消。虽然这样但是大师的光辉始终是不可能被磨灭遮挡的!
       美国兰登书屋和罗伯特-梅普尔索普基金会合作于1992年出版了黑白照片的限定收藏本,收入了罗伯特-梅普尔索普的全部作品,从早期的波拉照片到去世之前拍摄的自画像。
男性艺术家们很少去真正关注男性中的弱势群体———如黑人、同志、变性人、易装者等。从这个角度说,梅普尔索普可谓开创了先河,他率先拍摄了黑人男人体,采用极其柔和的光线,揉合模特细腻的皮肤和健硕的肌肉,表现出一种强烈的阳刚和阴柔混合之美。在梅普尔索普的中后期作品中,他把光线这一摄影语言运用到极致,柔和的光线使照片笼罩在似有似无的光晕里,这种神圣而优美的味道,似乎能使观者感受到照片背后拍摄者温情的目光。梅普尔索普拍摄花卉比较倾向拍摄完全闭合的花苞或是彻底绽放到完全的独立花朵。他的此类作品大多被奉为同类作品中的经典。他喜欢用绘画的方式完善摄影作品,对于自己珍爱的彩色作品(主要是花卉作品),他总会为之镀上一层油彩,这令其作品带着一种其他摄影作品所无法带来的强烈视觉。



20、罗伯特.杜瓦诺RobertDoisneau(1912—1994)(法国著名现实主义摄影师)
在法国摄影界,罗伯特.杜瓦诺和利.卡笛尔.布列松堪称为一对并驾齐驱的大师。这两人的摄影都以纪实为主,但风格却迥然不同。布列松经常云游四海,作品比较深沉严肃,关心各地民族疾苦。杜瓦诺则一生只以他所居住的巴黎为创作基地,喜欢在平民百姓的日常生活中抓取幽默风趣的瞬间。在各种题材里,杜瓦诺所拍的儿童照片,其着重点和切入点都跟我们某些记者大异其趣,甚至截然相反。比如,表现学生们在室外的活动,从不去拍摄那些升旗或做操等整齐划一的镜头,而是专门用心去抓拍那些校园里孩子们顽皮、喧闹、活泼的场面。又如,表现课堂上的孩子,一般的照片喜欢表现他们的聪明和伶俐,杜瓦诺则有意识地表现他们的幼稚和笨拙。对于孩子们的放学回家路上的恶作剧,杜瓦诺也不放过,他跟在后面拍摄他们。这些照片虽然有可能丑化小学生,但给人的感觉却是更真实、更能体现孩子们的天真本性,给人们留下了既新鲜又深刻的印象。
    罗伯特.杜瓦诺1950年于巴黎街头拍摄的名作《市政厅前的吻》(TheKiss at City Hall)曾经被无数人作为浪漫巴黎的最好注脚。这幅曾经在美国《生活杂志》发表的经典街头摄影作品在发表近四十年后,由于有人讹称是照片中接吻的女人,控告RobertDoisneau侵犯私隐而要求巨额赔偿,但诉讼峰回路转,真正的女当事人Francoise Bornet在案件诉讼中途出现,自称当年收到RobertDoisneau的金钱和当时的男友扮演街头接吻,让Robert Doisneau“抓拍”。Francoise“挺身而出”加入要求分享这照片的收益,虽然在1993年被法庭裁定败诉,但也揭发了摄影师假造新闻照片的内幕。罗伯特.杜瓦诺赢了诉讼,输了名誉。



21、罗伯特.佛兰克RobertFrank(美国纪实摄影大师、世界十大摄影师之一)(1924--)
生于瑞士的苏黎世,16岁担任摄影师助手。他之所以为世人瞩目,归功于他的影集《美国人》。1955年,他成为第一个获得古根海姆奖金的欧洲人,然后,用两年时间遍游了美国作采访摄影,从数千幅作品中精选出80幅。照片均表现为日常生活中的平凡事物和场景,他希望从中揭示美国人的生活现状和精神面貌,但在美国遭到反对,被斥为“偏狭,病态”的心理看美国。最终书在法国出版。



22、罗伯特.卡帕RobertCapa 1913-1954(法国著名战地摄影师、玛格南图片社的创始人)
  罗伯特.卡帕是玛格南图片社的创始人之一。说起玛格南,摄影圈几乎无人不知无人不晓,所以,如果你有一年以上摄影发烧史,可以跳过下面这段,我只是借用玛格南来说这个绕半天都绕不清爽的BlogNetwork,演绎一把关公战秦琼。
   
玛格南是一个图片社的名字,它还是一个摄影师的联合经营体,自19473月或者4——居然没有任何人记得这个伟大的日子——成立以来,它和它的成员成为了全世界关心人类自身状况的摄影师的精神榜样,它一直是这个星球上最伟大也是最有威望的图片机构,它甚至还是一个摄影师的乌托邦,它是自尊、杰出、保护个人自由和理想的最高范本;它的创始人罗伯特.卡帕、亨利.布勒松、大卫.西蒙(David Seymour)、乔治.罗杰(George Rodger)创办了这个由摄影师自主经营、为它的成员提供选择自己任务自由的联合经营体,并且定下了一些今天看起来还比较古怪的规矩:例如要求加入的新手在通过层层审核之后还要先当三年见习会员——没有任何权益、定期接受老会员的评估、最后还得交一组这三年内照片以证明自己价值——然后才能宣誓加入玛格南;这看起来更象是一个加入宗教团体的过程,但是加入了以后,每个玛格南摄影师都是玛格南的股东,虽然他们各自拍摄的题材、风格、地点甚至使用的母语各不相同,每次年会都会为各自独立的见解——不仅仅是关于摄影的见解——争吵不休,以至于几度濒于破产的边缘,但是,玛格南始终是永远的玛格南。玛格南与现今的BlogNetwork有很多的相似之处:它的创始人因为对摄影的热爱走到一起,为了保护摄影师的独立见解和版权成立了它,将摄影师的身份从被雇佣者转成了自由艺术家,在它的旗帜下聚集了一代又一代关心人类的摄影家(TheConcerned Photographer,他们独立选择自己的拍摄方向,交由玛格南图片社管理机构替他们销售图片获得收入,所有成员既以创作者身份获得扣除代理费用之后的图片销售收入,又以玛格南股东身份分得图片社经营所有成员——包括自己在内——图片的经营收益,另外,每个会员都有对玛格南图片社任何事务的一票否决权。


23、玛格丽特.伯克--怀特(MARGARETBOURKE-WHITE(1904—1971)
一位极具人格魅力的女摄影师,在她的一生中,摄影占据了相当重要的地位,也可以说,这是一个把自己嫁给照相机的女人。
    在她充满传奇色彩的采访生涯中,这位女性亲身经历了二战时期的莫斯科保卫战,并且成为当时能采访斯大林的唯一西方记者;冷战时期又亲赴朝鲜战场;而她在美国国内所拍摄的社会新闻图片也同样能看出一位新闻摄影师所具备的职业良知和人道主义精神。对于摄影事业的痴迷和敬业精神,足以让男士们也倍感钦佩。
    伯克.怀特最负盛名的代表作是于1937年夏天美国肯塔基州拍摄的《等领救济粮》。当时(1937年)肯塔基州的路易斯维里地区发生了水灾,伯克.怀特作为《生活》画报的记者前往采访,这张图片就诞生在采访过程中。从图片中我们可以读出一位摄影师、一位新闻记者所具有的敏锐的洞察力和强烈的人道主义精神。画面上巨幅海报上的标语写着“世界上最高的生活标准”、“美国的生活方式是最优越的”,而海报前却是排着长队、等候领救济粮的灾民。这种刺眼的对比出现在生活中,并且被伯克.怀特女士迅速地捕捉下来,这种效果远不是枯燥的文字所能比拟的。
帝国大厦,作为20世纪30年代的世界第一高楼,在当时简直就是美国强盛的标志和象征。为了找到一个拍摄帝国大厦的最佳角度,怀特女士抱着当时笨重的新闻相机爬上克莱斯勒大楼的楼顶,在毫无安全保障的“秃鹰脑袋”上进行拍摄。要知道,当时她所处的危险程度不亚于站在万丈深渊的边缘,然而从这张画面上来看,怀特女士似乎没有丝毫的恐惧,眼神中只有取景器里的画面。
怀特女士是亲身经历过二战的女摄影记者。特殊的身份让她拥有了特别“倔强”的性格。“不安分”或许是新闻记者最难能可贵的优秀品质。战争结束以后,怀特女士又以女性的血肉之躯置身到动荡不安的印度,在那里的采访活动足足持续了3年。《斋日里的甘地》就是在这期间诞生的名作。当时印度独立运动中声明显赫的领导人圣雄甘地为了反对英国的殖民统治,提出了著名的“非暴力,不合作”计划。为了抵制英国的纺织品,甘地号召大家用纺车来织布,并且身体力行。怀特女士将这一带有深重历史感的场景凝固了下来,成为我们今天回顾、认识这段历史的重要视觉资料。



待续

谢谢光头!
24、曼纽尔.阿尔瓦雷兹.布拉沃ManuelAlvarez Bravo(1902---)
体面的睡眠女人似乎已经在阳光的抚摸下进入梦乡,身旁是一面粗糙的土墙,奸像在昭示梦的质朴与古老。优雅的姿态和曼妙的身体让人想起掌管梦境的女神,想起古希腊的阳光和海水,不知不觉中,浪漫的思绪已经荡漾在心中。
    受墨西哥文化根深蒂固熏陶的曼纽尔.阿尔瓦雷兹.布拉沃创作了一些重要的摄影作品,其重要性直到最近几年才被人们认识。很长时间里被称为"摄影家中的摄影家",1930年,布拉沃终于成为专职摄影家,他与当时的很多艺术家广有交游,包括爱德华.韦斯顿、蒂娜.莫多蒂和亨利.卡蒂埃、布列松。1931年,他为影片《为墨西哥欢呼》摄影。40—50年代,他继续在电影圈工作。直到60年代,他才回到静照的创作。
     他将镜头集中在人类相互作用的微妙事物上,特别是集中在社会的下层阶级的生活上,创作出许多梦想、死亡和过眼烟云的人生中意味深长的意象他擅长对正午直射光线的巧妙处理。他的照片通常只有一个主人公,画面简洁,场景自然,人文情调非常浓厚。



25、欧文.佩恩LrvingPenn1917---)美国
欧文.佩恩(Irving.Penn)1917年生于美国新泽西州,17岁时就读干费城博物馆开办的工艺美术学校。在这里他遇到了一个好老师——著名美术设计家阿列克赛.波洛多维奇(AlexeyBrodovitch)。波洛多维奇挺喜欢这个小伙子,为了对他进行培养和锻炼,让他利用暑假到时装杂志《哈泼市场》工作。 1938年从美术学校毕业后,佩恩到纽约从事了一段时间的商业摄影工作。1939年他拍摄的一幅静物照片被一本杂志采用作为封面,成为他日后光彩四溢摄影事业的开端。1943年佩恩被《时尚》杂志的美术指导亚历山大.利伯曼(Alexander.Liberman)聘用为专职摄影师后,他的才华得到了进一步的发挥.他一扫当时时装摄影中的陈规俗套,开辟了一片风格清新、个性鲜明的新天地。 在美国摄影界,佩恩自始至终贯彻着他在摄影上精雕细刻、一丝不苟的“完美主义”。对于任何形象的刻画全都力求细腻入微。《IPC摄影百科全书》在介绍佩恩时,就曾这样评价:“协调的布局、严格的构图、细腻的布光和丰富的影调,是佩恩始终如一的倾向。”  利伯曼甚至说:“任何一张照片,如果出自佩恩之手,那就肯定是一幅杰作”。
      为了在拍摄时得到精神上的高度集中和专一,佩恩喜欢在绝对寂静的环境中工作。他喜欢在安详的心态中拍摄安详的神态和动态。
直到1988年,当三宅一生在巴黎展示他的设计时,这两个天才正式展开了长达十多年的紧密合作。这样的开始在后来被三宅一生评价为两人之间一种“无声的理解”。欧文.佩恩拍摄的三宅一生时装作品成为那个年代创造的一个经典。作为两人合作的一次总结,欧文.佩恩出版了一本名为《Irving Penn regards the work of Issey Miyake》的画册,收录了从1975年到1998年间两位天才共同创作的“产物”,体现着两位大师之间难能可贵的理解和再创新。
欧文.佩恩的静物题材都相当普通,大多数是司空见惯的瓜果蔬菜。但是这些再平常不过的物品,在摄影家严谨到令人窒息的摆布之后,俨然成了一种艺术品。欧文.佩恩的作品之所以被称为“杰作”,是在这些看似简单的作品中表现出了对现实生活的讽刺与隐喻。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评论 (0 个评论)

facelist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 立即注册


关键字:


起始时间:
截至时间:

PhotoFans摄影网© 1998-2024 ( 京ICP证040606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0587号 京网文[2020]4675-862号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