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注册 登录
PhotoFans摄影网 返回首页

范围的个人空间 http://bbs.photofans.cn/?105516 [收藏] [复制] [RSS]

博客

摄影文摘 陆续上传 (30页新增“李少白的摄影私房话")(九)

已有 19769 次阅读2014-5-29 15:40

[backcolor=rgba(255, 255, 255, 0)]摆拍咋么啦?

2015-08-25 陈瑞亦、孙晴  中国摄影报

编者:“打假”在摄影圈里有着特定的语义,表达的是摄影人对画面欺骗性造假、摆布拍摄等行为的严厉态度。这样勇于反对不良行为的做法自然值得提倡,但也难免带来闻“摆”色变的后果,让一些有目的的“摆”受到不白之冤。

摆拍,其实在摄影史上由来已久,很多名作正是以这样的方式完成的。而在当代,越来越多摄影师“执导摄影”,经营画面,突破瞬间、纪实的摄影特质,成为一种新风貌。要明白什么时候能摆,什么时候不能摆,我们或许首先需要从结合不同语境进行分析入手,探讨以怎样的方式避免对摆拍而成的作品产生误解。

纪实摄影中的摆拍矛盾  
一说到纪实摄影作品里的摆拍这个话题,似乎就会迎来一片揭竿而起。如今,纪实摄影中的“摆”虽然作为一种表现手法已经被业内人士在一定范围内逐渐接受,但出于严肃题材的照片理应传递真实的“信仰”,进入到传播领域仍然屡屡受到大众诟病,引发讨论,却也难以说出个是非标准。

沿着历史溯源,摄影的确不乏摆布。早在成为传达真实信息的媒介之前,它更多是作为一种表现手段,满足人们对再现栩栩如生的世界外貌的欲望。我们也需要承认,为摄影带来成功逆袭的,就是它进入大众传播之后,迅速从一种实用技术变成了重要的媒介。但随着时代的发展,动态影像日趋兴盛,传统纪实摄影中拍摄目之所及的方式已经不足以吊起读者的胃口。

在不断探索纪实摄影语言的潮流背景下,上世纪末期,不少摄影师尝试将传统的纪实摄影和虚构叙事相结合,尝试突破定义纪实传统的重重压力。比如第一位在英国国家美术馆展览的摄影师汤姆·杭特(Tom Hunter),他的作品时常将现场记录和摆拍相结合,借鉴西方古典文化中的寓言、神话故事和绘画中的光影。虽然有让被摄影对象自由摆出动作来拍摄的成分,仍然保持了真实的环境状态,这样的作品就不“纪实”了吗?

对摄影真实性的讨论也从一个侧面推动了纪实摄影摆布方式的发展。美国艺术家艾伦·瑟库拉(Allan Sekula)就主张:作品虚构的一面贯穿某些图像或文本片段,营造出一种更本意上的纪实层面的距离感,使观众的心里产生积极的反思,因为图像在叙事层面超越了它们实际上描绘的东西。

矛盾和争论一直存在,但并未让摄影师们的拍摄就此止步。尤其是进入读图时代后,大众逐渐适应了不再以报道或图示出现的摄影作品,而摄影教育的全面建构也使得新一代摄影师勇于从各种艺术手段中吸收养分。而今,即便是在荷赛这样的专业新闻摄影赛事中,也不乏优秀的“摆”出来的作品,甚至近年在肖像类中新增了“表演肖像”这一分支。

南方周末刊发的一篇文章曾提出,中国摄影师卢广也因“摆拍”引发争议。美国联系图片社创始人之一的罗伯特·普雷基在卢广获得尤金·史密斯人道主义摄影奖后接受该报采访,他不认为卢广是“摆拍”。因为在他看来,“摆拍”(staging)意味着摆布出不真实的现场进行拍摄。在拍摄过程中让被摄者“摆”(posing)出了造型并不重要,普雷基认为:真正的问题在于,卢广是否在一定环境下,摆出了不存在的场景,来针对一个现象说一些不真实的话,编一些故事;又或者,卢广所拍摄的,是一个真实而又重要的问题,是应该引起人们热切关注的问题,而他所做的,可能是以这种方式让我们更贴近真相。这或许可以成为评判纪实摄影摆拍矛盾的一种度量。

新闻摄影中的摆拍公案  
事实上,因某种宣传需要进行场景还原或摆拍的现象在新闻摄影中带有相当的普遍性,存在于世界上很多国家,尤其是存在于过去媒体不发达又急于主导社会舆论的时代。

罗伯特·卡帕那张知名的摄影作品《倒下的士兵》就被考证可能是赝品。西班牙研究员称,照片不是在当初以为的赛罗镇拍摄的,而是在离埃斯佩霍镇35英里外的地方拍摄的。而当卡帕路过埃斯佩霍镇时,战斗尚未开始。

另一幅作为二战经典的《星条旗插上硫磺岛》也并非是那决定性的一刻。旗第一次被插上岛时战事正酣,但为了让更多的人看到山顶的旗帜,指挥员命令紧急将一面更大的国旗送上岸。然后才出现了乔·罗森塔尔(Joe Rosenthal)拍摄下的官兵奋力将这面大旗插上山顶的场面。

这样的事例放在今天,绝对会成为丑闻。但在信息并不畅通的彼时,新闻摄影作品的首要作用就是为了实现对报道的补充说明,一张激情澎湃的最佳瞬间影像,当然更能在民众中发挥鼓舞作用。这种补拍、摆拍并不仅仅是摄影师的个人行为,甚至是图片编辑、报纸杂志的“合谋”。在当时的媒体传播中,似乎已经建立了一种约定俗成:哪怕是演绎而来的故事,只要深入于社会,广大受众乐于接受,就包含着价值。当然,即便始作俑者们如此振振有词地替自己辩解,他们估计也并不敢将事实公之于众。

到了信息呈爆炸式传播的今天,以摆拍的方式操纵一则新闻往往面临着“纸包不住火”的结局。但这并没有阻止个别人的侥幸心理,不时仍有摆拍造假的新闻照片出现,甚至成为一些策划公司和个人进行公关的方式,一次又一次地冲击社会信任底线。有些人会站出来为这种行为辩解:这件事是假的又怎样?重要的是唤起了人们心中的善!但如果是基于虚假现场信息的照片,又怎能说具备了“新闻”的基本特质?

站在今天看卡帕、罗森塔尔等摄影家照片的价值,并不完全在于展现了瞬间的新闻事实,而是这些瞬间影像已经成为了人们对一个时代的记忆。这不意味着今天的新闻摄影仍然可以沿用历史的标准。当资源越来越便利时,对新闻摄影的要求也应当有所提升,而用在真实现场抓拍的照片传达新闻事实,或许就应当是其中一项。

艺术摄影中的摆拍语境
摄影能够日趋活跃,在现代生活中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也因为对“什么是摄影”的界定永远在变化,不同时期的认识作用于摄影的创作,产生了不同的影响。

文艺复兴时期,人们利用一种暗箱设备对着模特摆出的动作进行写生,摄影术诞生后,它更成为画家的有力工具。19世纪,法国摄影师希波利特·巴耶尔(Hippolyte Bayard)拍摄了摄影史上第一幅自拍《扮成溺水自尽者的巴耶尔自拍像》,为了抗议法国政府忽略他对发明摄影的贡献,摆拍模拟了一个自杀的画面。当时许多画家利用摄影摆设各种古典绘画、雕塑的人物布局和造型,一是为作品收集素材,二是尝试一种独立的创作。如奥斯卡·古斯塔夫·雷兰德尔的名作《人生的两条路》。

随着摄影的纪实性功能被强调,摆拍虽然在人们的照相活动中是一个很普遍的行为(比如合影、自拍等),但作为一种自觉的艺术方法,长期以来得到的重视却不够。当然,在摄影的170多年历史中,摆拍还是成为一些艺术家们的表达手段。如曼·雷在上世纪30年代拍摄的《死亡裸体自画像》、德国摄影师欧文·布鲁门菲尔德(Erwin Blumenfeld)在几乎同一时期拍摄的达达主义风格作品等。

20世纪60、70年代,一批以摆拍为表达方式的作品出现。澳大利亚艺术家安娜·扎哈尔嘉(Anne Zahalka)效仿凡·艾克的经典名画《阿尔诺芬尼夫妇像》拍摄的《方便的婚姻》,以近似的画面结构表现了现代人的婚姻内涵,与原画作的主旨又有暗合。这当然不是因为艺术家们已经黔驴技穷到要模仿名作,包括辛迪·舍曼的《无题电影剧照》在内,不少视觉艺术家也通过摆布呈现自己构想中的场景。他们们采用摄影这一媒介进行创作,重新赋予摆拍重要的作用和地位,将之看作是利用影像进行艺术创作的一种独特方法。

国内的不少摄影家、艺术家也在进行着类似实践。尤其是上世纪90年代开始,大量摆拍方法的作品出现,数码产品的便捷又进一步推动人们采用这种方式,迟鹏、于筱、刘晓芳等年轻摄影师也在延续这条道路。

摆拍,甚至一度成为当代影像的重要特征之一,也使得一些盲目追求艺术表达、当代表达的摄影人落入了为形式而形式的沉疴。

观念摄影中的摆拍诉求
对于观念摄影,虽然近年的讨论不少,却未能给予明确的界定,从广义上来说,即是一种以摄影为媒介的观念艺术创作。

画意摄影时期,摄影师们大量尝试各种材料的新奇效果,以摆脱摄影对现实的直接复制,制造绘画的效果,而且这随意又刻意的动作、姿态,同时让画面产生一种特殊的戏剧效果。摆拍在此处营造出一种特定意境下的影像幻觉。

但随着摄影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日益提高,它的创作者们也开始意识到完全不必依靠模仿绘画,摄影本身就被赋予了真实性与虚构性的争辩。他们用摄影再创造自己的语言,表达观念,有别于摄影的瞬间捕捉,成为一种艺术的创作方式。摄影不再是按快门这一瞬间的事,包含的是构思、布景、妆扮等每个环节的精雕细琢。法国摄影家贝尔纳·弗孔(Bernard Faucon)的创作被称为执导摄影,他犹如一位电影导演,在布置影片的场景、演员、服装、道具,用人工打造出一个个戏剧化的场景,并用摄影的手段把自己的梦幻封在画面之中。这种从“照相”走向“造相”的典型,被视为开启了后现代摄影先河。

鲍昆曾在一篇文章中表示,“摆拍并非是为了营造纯粹的艺术效果,而是为了‘场面’和‘事件’的‘真实’”。这种摆拍与虚构本身就是对摄影在人们心目中固有印象的一种冲击,这也是为什么很多观念摄影的摆拍之作甚至刻意表现出摆拍的僵硬感,加强画面视觉效果的突兀。王庆松的《老栗夜宴图》等作品是利用了中国古典绘画的经典模式,创造了当代中国的生活景观;王宁德的《某一天》则是让画面中的人摆出集体无意识的状态……他们对画面的摆布比对的其实还是现实。而马良的作品显得更超现实,是因为其比对的完全是想象的幻境。设计师出身的他往往是先构思,后画草图,再摆拍,最后进行一定的后期加工。

相较于画意摄影摆拍的情节与细节,当下的观念摄影摆拍则侧重表达态度和观点,从普遍性过渡到了个人化。摆拍当然是一种很有效果的创作手法,但是如果没有相当的现实思考和历史隐喻,完全为摆而拍,就失去了影像创造的力度和意义。










[backcolor=rgba(255, 255, 255, 0)]打鸟要有好家伙也要有好手艺

[backcolor=rgba(255, 255, 255, 0)]2015-08-27 杨婷 中国摄影报

我们常说的快速对焦,其实并不是只追求速度而不考虑对焦精度的意思,恰恰相反,任何一位拍鸟的爱好者,都希望能够提升成片率,做到效率和精度合一的境界。为便于理解,本文将以佳能相机的操作和功能为例进行说明。

机身、镜头和操控一个都不能少  
对焦速度受机身和镜头的直接影响,但就像一辆高性能的跑车给车手和私家车主开会有完全不同的速度一样,操作也是影响对焦速度的因素之一。相机的性能对对焦速度的影响是最主要的,达到60%。如佳能EOS 70D的对焦速度就明显比EOS 500D快很多,这是因为它们所采用的自动对焦系统技术上有着根本的差异,性能指标根本就不在一个层次上。如果有哪位朋友非说自己的操控能弥补这一速度差异,那不是对比的相机有问题,就是出现了感知上的错位。

除机身之外,镜头对对焦速度的影响也很大,占到30%(或更大)。这与镜头的设计和采用的驱动马达直接相关。如采用传统机械对焦马达的入门级镜头与采用超声波对焦马达的佳能红圈L级专业镜头相比,肯定是红圈镜头的更快。这是技术的差异,同时也是镜头设计的差异。

操控是功能和手法的结合
操作其实不仅仅是用什么手势、手法或姿势控制相机的问题,还包括了对相机的熟悉程度,功能的有效利用等。越熟悉相机功能的人,越能利用好相机各种自动对焦功能的人,操作对自动对焦速度和精度的影响就越小,快慢就不言自明了。

与自动对焦速度直接相关的就是各种对焦模式和功能的应用,如佳能相机上就提供了单次自动对焦(ONE SHOT)、人工智能伺服自动对焦(AI SERVO)、人工智能自动对焦(AI FOCUS)3种对焦模式。单次自动对焦,就是指当半按快门的时候只进行一次对焦,换句话说,当对焦主体发生位置和距离变化时,如不重新半按快门,相机是不会自动重新对焦的。所以在实际操作中,如果要单次AF拍摄移动体,就要习惯连续、多次半按快门。优点在于可以半按快门之后重新构图,焦点还在原来的对焦主体上。当需要对未被自动对焦区域覆盖的主体对焦时,使用此功能非常方便。但这种手法缺点和优点都很明显,并不是每个人都能习惯。因此,这个模式更适合拍摄相对静止的鸟类,如停在枝头上休憩的白鹭,电线上的燕子等。

人工智能伺服自动对焦模式,是一种自动化很高并具备相当好的跟焦能力的模式,适合对焦距不断变化的快速运动主体进行对焦。操作时只要保持半按快门按钮,相机将会对主体进行不间断持续对焦。而且,即使主体暂时脱离取景框,只要在短时间内回到画框中,相机仍然能自动判别并快速完成自动对焦。这种模式在拍鸟时用得非常多,抓拍起飞中、飞行中、降落中的鸟类姿态很好用。但其缺点是半按快门之后再重新构图时,容易出现焦点错误,特别是画面突然出现前景物体时。而人工智能自动对焦模式则能自动判别并选择单次自动对焦和人工智能伺服自动对焦模式,貌似能结合两者的优点,但实际上它的切换判断仍不够准确,一个简单的取景动作就有可能让相机误认为拍摄的是运动物体而且换成人工智能伺服自动对焦模式。

前面说的是功能的应用,但这并不是操控的全部。要提升自动对焦的精度和速度,灵活、果断地转动手动对焦环,利用高端镜头的全焦段实时手动对焦微调功能,也能为对焦的精度和速度作出贡献。使用全时手动对焦微调焦点的情况在拍鸟中是非常常见的,如平地上的麻雀,以及被枝叶遮挡的鸟巢中的幼鸟等,都很容易让自动对焦“失灵”。

最后就是镜头上的对焦距离范围切换按键。这是镜头上经常被人忽略的按键,殊不知利用好它能让自动对焦更快速。它实际上是通过限定最近对焦距离的方式,缩短或扩大对焦镜片组的行程。使用时,需要摄影者先预判主体在多少对焦距离范围内,然后切换到相应的对焦范围,从而实现快速对焦。例如,佳能EF 70-200mm f/2.8L IS Ⅱ USM镜头的对焦范围切换挡分为1.2m-∞、2.5m-∞,如果鸟儿与摄影者的距离较远,超过2.5m时,切换到2.5m-∞挡就可以加快对焦速度,同时还能消除那些突然出现在画框中的前景物体(3m以内)给对焦带来的影响,获得更高精度与对焦速度。   






[backcolor=rgba(255, 255, 255, 0)]如何拍摄闪电出现的那一刻

2015-08-25  河北小林摄影俱乐部

最近庄里多雨,拍闪电当然是一个不错的题材,闪电是由强烈的大气对流而造成的一个现象,一般有低压槽或台风的时候都会出现闪电,可是闪电闪得这么快怎么拍呢?

[backcolor=rgba(255, 255, 255, 0)]1) 相机设定
快门 :
在拍摄较近距离出现的闪电,快门一般是用6-10秒,当然有时候需要用到长焦距拍摄距离很远的闪电,这时闪电的光度未必可以照亮前景你便需要长时间曝光了(20-30秒)。
这个时候地景会不会一篇漆黑?这时地景会曝光不足,但当闪电出现时会把整个前景也照亮了。
为何不使用20秒或30秒较长的曝光?因为你预计不了在这长时间内会否连续出现多条闪电,如果在长时间曝光内出现多条闪电的那张照片便会过度曝光了,你也可试用B快门人手控制曝光时间,虽然收小光圈也可解决问题,但也会影响成像,你也可试用B快门人手控制曝光时间。
为何不用到最快的快门?相信在你看到的时候再按快门已经太迟了,另外使用高快门时同时都需要提高ISO值,当然你有特别技巧的话可以试试。

光圈 :
我多数会用F/8-11,因为这光圈的成像在大多镜头是最好的,而我所拍过闪电的光度在这光圈数值内暂时从未试过出现过曝情况,当然如果拍摄远距闪电时,你不想提高ISO值时,也可把光圈调大一点。

ISO值 :
较近的闪电时可用100ISO因为这ISO值较使用高ISO有更好的画质,而闪电也令前景有足够曝光,所以一般不需要提高ISO,当然拍摄远距闪电时可能需要提高ISO值。

[backcolor=rgba(255, 255, 255, 0)]2) 配件设定
快门线 :
把相机设置连环快拍,再使用快门线把快门上锁,相机就会一直拍摄,直至闪电出现时你把出现闪电的相片抽起就可以,若你想有更好的视觉效果可以把出现过闪电的相片用软件叠合成同一张。

脚架 :
你需要一支稳固的脚架,因为在拍摄闪电时需要长时间曝光,手持相机是不可能100%不震动,若你需要叠合闪电就不可移动相机的位置。

镜头:
若拍摄较近的闪电大多使用广角镜,拍摄远的当然用长焦段,你也可因个人角度用不同焦距镜头,在黑的情况很多时相机无法自动对焦,需要使用人手设定的手动对焦,对焦后转至手动对焦(MF),因为叠合相片时需要用到相同焦段及位置。

相机布 :
拍摄闪电时都是狂风雷暴中,镜头难免有水点影响拍摄的成像,所以是需要相机布不时地擦镜头。

最后提一点,相机是电子器材,就算有防水滴功能的相机接触到水总是会影响到耐用性,所以回家后记得用风筒把相机及镜头吹干才放入防潮箱。










森山大道:每天像狗到处排泄似的拍照

森山大道1938年出生在日本大阪,那会儿正处于日本侵华时期,森山大道对童年的回忆是:“那样的年龄根本还不懂得什么是恐惧。”由于父亲工作的原因,森山大道从小他就随家人从一个城市搬到另一个城市。由于无法适应新的学校,他开始经常逃课,一个人在城市街道游荡。

再后来森山大道在职业高中辍学,做起了平面设计,工作中开始跟摄影师打交道,多次的交往和旁观现场拍摄后,森山大道慢慢意识到了摄影的独特魅力。21岁的时候开始进入影棚给摄影家岩宫武二当起了摄影助理。

在岩宫武二那里,森山大道知道了被称为“战后写真之巨人”的日本著名摄影家东松照明。东松照明的作品给了森山大道强烈的冲击,这也令森山大道意识到一种全新的摄影观。

1961年,森山大道从岩宫武二的影棚辞职,去东京奔赴东松照明的门下,但机缘巧合之下,他被“VIVO”成员之一的细江英公收留。

在细江英公手下作助手的时期,森山大道协助细江英公完成了三岛由纪夫摄影集《蔷薇刑》。蔷薇刑出版之后不久,森山大道辞去了细江英公助理的工作,开始单干。

可是事情并不顺利,初出茅庐的森山接不到拍摄机会、没有收入穷困潦倒、缺乏拍摄创意,他看到同时代的新锐摄影家都在各种杂志上发表作品,羡慕、嫉妒、烦躁、焦虑一涌而来。

那会儿他每天出门拿着妻子给的饭团和三百日元在横须贺街头拍照。也经常跟好友中平卓马一起坐在海边对当时的日本摄影界“指点江山”,年轻气盛的他们却将所有的日本摄影师批判了一遍,虽然那时他们都没有属于自己的作品。

1964年,森山大道以横须贺基地为主要内容的街头照片被杂志社采用,26岁的森山大道开始在摄影界初露头角。

1968年,森山大道的首个摄影集《日本剧场写真》出版。第二年森山受到当时杂志编辑中平卓马的邀请加入了先锋杂志《挑衅》,当时的成员还有诗人冈田隆彦、评论家多木浩二以及摄影师高梨丰。而森山大道因为风格最为鲜明且最为成熟,被日本摄影界公认为该流派的旗手。

70年代,森山大道再次陷入低迷期。
1972年,森山大道独立出版了个人摄影杂志《记录》,但不久便停刊,直到2007年才复刊。
1974年,同细江英公、荒木经惟、东松照明、深濑昌久、横须贺功光等人共同创办“work shop 写真学校”,但两年后学校倒闭。
此时的森山大道作品风格呈现失意、绝望,抑郁黑色。为了摆脱阴霾,森山远赴纽约,游移在异国城市之中寻找自我。

1983年,逐渐摆脱低迷的森山大道凭借《光与影》获得日本写真协会年度赏,《光与影》表现森山昂首直视景物的鲜明意志,使日本评论家惊艳不已。媒体并以斗大标题报导:“森山大道终于回来了!”

1984年,森山大道出版写真集《犬的记忆》。
森山大道曾经这么形容过自己:“我以前每天就像一条狗在路上到处排泄似的在街头各处拍摄照片。”他有三本摄影集分别名为《犬的记忆》、《犬的时光》与《犬的记忆 - 终章》。

1999年,旧金山现代艺术博物馆为森山大道举办了名为《彷徨之犬》的大型回顾展,之后,这个展览还巡回到纽约的大都会博物馆与日本协会画廊展出。森山的风格鲜明的影像得到了美国艺术界的热烈肯定。

森山大道目前共出版过200多本摄影集,算是一个高产的摄影师,2006年,他在上海逗留了三天,就出了一本画册。一起看看他镜头中的上海,跟我们印象中有什么不一样吧。

写意黑白
2015-09-02 15版 中国摄影报
唐五员

这是一个色彩斑斓的世界,缤纷夺目的色彩给人以艳丽的表象,让人产生美妙的视觉享受。然而,当我们沿着摄影艺术的历史长河逆流而上,回到摄影的起点,黑与白才是影像的原初形态。黑和白是色彩最后的抽象,在艺术表达上深沉幽远,意味深长。

在彩色摄影盛行的时代,黑白摄影是否就不再有生存的空间了呢?其实不然,彩色和黑白各有其特质。彩色影像相对具象,黑白影像则相对抽象;色彩带有人的主观心理特性,而黑白则更能体现事物的本质,触及我们的内心。

色彩具有非常强的情感渲染力,如红色代表热情、奔放,蓝色代表安逸、宁静等。依据视觉心理活动的原理,彩色影像很大程度上会影响我们的判断,而黑白影像则去除了色彩的视觉干扰,以纯净的黑、白、灰三种影调来诠释图像,单纯、朴实、含蓄,因此更具想象空间,有着独特的视觉优势。彩色和黑白的对比,等同于透过表象看本质,华丽的外表往往能吸引眼球,而隽永的内在美却能使人心灵沉静、经久不忘。

其实,黑、白、灰之间的过渡具有独特的情感语言。通常来说,黑色代表深沉、凝重、肃穆、浑厚;白色代表纯洁、飘逸、高雅;灰色代表平静、朴实等。掌握这一情感原理,在黑白摄影中合理利用,能使你的摄影语言更加丰富、更有意味。

黑白照片看似单一,但事实上,黑白灰三种色阶以浓淡变化的无穷影调再现了物质世界的层次和质感。运用好黑白影调的浓淡关系和灰色的自然过渡,掌控好硬调和软调(明暗反差越大,影调越硬,明暗反差越小,影调越软,硬调和软调以不同的形象传达着不同的心理感受),才能使黑白写意“顺理成章”。

一幅上乘的黑白摄影作品,主要是靠影调层次的表现。影调层次是指“摄影画面中从最黑至最白的丰富影调等级的完美表现”。从最黑至最白的灰色等级应当是无穷的,只是由于感光材质的影响和人的视觉能力的限制,我们无法表现并感受到无穷等级的影调层次。对于表现影调层次的优质标准,主要是:(1)尽可能多地还原影调层次;(2)尽可能完美地表现影调层次的搭配;(3)根据特定的主题,可以有意识地压缩影调结构,减少画面中影响观念表达的某些灰色等级,使画面形成一种具有强烈反差的影调结构。

其次,曝光上的控制也会影响画面的肌理和质地。不同的感光度和不同的快门速度形成不同的颗粒度:感光度低或快门时间短,则颗粒度小,影像细腻;感光度高或快门时间长,则颗粒度大,影像表面就有隆起、粗糙的感觉,视觉上质感强烈。视觉质感强,则会引起我们对事物的触觉记忆,拉近我们与影像的情感距离。






这不是水墨画,而是“彩色”的X光照片
2015-08-28 木桃 全球摄影网

  第一眼看到这组作品时,其画面的通透而有意境让我以为是哪位大师的水墨花鸟图。可是真相却让人跌掉下巴!因为这其实是一位科学家的摄影作品,而且,是用X射线透视而成的!

  原来这组作品是出自荷兰的Arie van't Riet之手,Arie是一名医学物理学家,平时讲授放射物理学和放射技师安全。循规蹈矩的他并没有什么艺术方面的爱好,这些摄影作品的出现其实是源于生活中的一次偶然。

  有一次,一位友人请他帮忙把自己的画作进行X射线扫描,画很薄,他之前没有尝试过扫描这类物体,但扫描出的结果却出奇得令人满意。于是,这也让他产生了扫描一些生活中常见小物件的想法。

  Arie家中有一台上过执照的X光机,家里便成了他摄影创作的“实验室”。在不断的科研项目实验中,他发现X射线图像的对比度是受X射线能量影响的,X射线能量越高,则画面对比度越低。应用这个理论,他从花瓣很薄的花卉开始进行创作,比如郁金香等。

  这些图像都没有经过多重曝光或后期叠加,而是Arie使用溴化银X光拍摄一次成型后,在Photoshop中进行反转和上色进而完成的,结果竟然有几分独特的中国画韵味。几年之后,他尝试在作品中添加动物的角色,并布置出接近自然环境的场景。

  为了避免对小动物等造成辐射和伤害,Arie选择的拍摄对象往往都是已经死亡的。有的是路边车祸死去的动物,有的是朋友死去的宠物,有的是家里猫咪捕获的昆虫,甚至有时是自己从菜市场买回家的鱼......“选定拍摄对象后,我就去找一些来自它栖息地的植物或者花朵,尽量布置还原成自然景观。”Arie说,“但因为拍摄完成前我看不到成品的预览,所以每个作品对于我自己,也都是一种惊喜和挑战。”

  “有时,拍完之后才会发现,原来因车祸死亡的动物已经受了内伤,骨骼断裂变形,也有时候拍完了才发现构图很糟糕。但只要拍摄成功,我就会很高兴,因为这些摄影作品完完全全地展示了自然有多美。”











空间调度
2015-08-17 15 中国摄影报
李一森

在绘画中,运用几何透视和空气透视的原理,画家可以将现实场景中物体之间的穿插、远近、层次等关系描绘出来。对于摄影来说,摄影者有意的空间调度可以在二维平面上形成空间感、立体感,自然地表现出视觉元素的体积、重量,这样会在画面内部形成视觉秩序,在观看上形成节奏。

摄影语言与绘画语言之间存在着无法割断的天然联系,画家是在空白的画布上开始作画,而摄影师则是从无序的场景和世界中选择图像。摄影师站在不同的地点、不同的角度,通过个人的摄影语言组织着画面的秩序与节奏,三维现实的空间感可在二维平面中得到最大限度的还原。

线性透视构建空间
线性透视,也称线条透视、几何透视,是根据光学、物理学、数学的原则,在平面上用线条来图示被摄物体的空间位置、轮廓和明暗投影的方法或技术。

人眼观看远近景物,其实透视规律就蕴含在其中:物体远近不同,人感觉它的大小也不同,越近越大,越远越小;物体有规律地排列形成的线条或互相平行的线条,越远越靠拢和聚集,最后汇聚为一点而消失在地平线上。

拍摄方向影响到画面的线性透视,影响着画面所表现的空间深度。正面和正侧角度拍摄,画面线条多为平行,缺乏线条透视。如果采用斜侧方向拍摄,画面就会发生明显变化,将平行线条化为斜线条。斜线线条由近及远或由上到下,能够自然地牵引观者的视线,增强画面的内部空间效果和视觉动感。

空气透视构建空间
掉转视线,望向群山深处,你会注意到越靠后的山脉颜色越淡,轮廓越模糊,这是一种存在于我们和所感知物体之间的空气造成的视觉效果。当光线通过大气层时,由于空气介质对于光线的扩散作用,距离不同的景物在明暗反差、轮廓的清晰度及色彩的饱和度方面也都不同。这种现象在摄影中就形成了空气透视效果,借以表现空间深度和物体所处的空间位置。摄影中常用逆光、侧逆光、烟雾及专用滤光器等,加强空气透视的效果。

在逆光、侧逆光的照明下,近暗远亮,近浓远淡,画面各部分的明暗便会形成过渡关系。利用景深,在视焦点前后,造成一定程度的虚晃和模糊,物体虚实映衬,使观众感到物体所在的空间位置、远近距离。

科技的进步,各种镜头的竞相发明,为表现摄影的透视效果提供了种种可能。运用长焦距镜头拍摄,可以压缩纵向空间,拉近远近景物的距离,同时有放大景物的效果,但远近物体缺乏大小对比,画面压抑,没有张力。短焦距镜头夸张远近景物的大小对比,产生强烈的距离感和纵深感,适合营造透视效果和画面动感。






感谢寒冰版主的支持!
残酷战争的亲历者——徐肖冰

2015-09-04 中国摄影出版社

纪念抗战胜利70周年之际,在重温历史,缅怀先烈的同时,这些名字我们不该忘记——方大曾、苏静、沙飞、石少华、童小鹏、吴印咸、徐肖冰、郑景康……战火纷飞的岁月,他们曾用影像记录抗战的历史,将一个个不为人知的抗战故事,以最鲜活的方式呈现给后世!在 “口述影像历史”系列丛书中,一位位中国战地摄影师,以口述的方式,真实再现了那段可歌可泣的历史!

徐肖冰,1916年8月出生,汉族,浙江桐乡县人,抗战爆发后,在太原投身革命,1938年调八路军政治部刚成立的“延安电影团”工作,参加大型纪录片《延安与八路军》的拍摄。1940年参加了百团大战的战地摄影采访。1941年返回延安又拍摄了大量新闻照片。

战争是非常残酷的,要想拍下这些真正表现战斗的镜头,就要深入到前线。我拍摄的时候,亲眼看到一个小战士被敌人的机关枪扫中了头,壮烈牺牲。这就是战争,很残酷,但你也要记录。 ——徐肖冰

记者:您的摄影历程达70多年,亲历了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与发展,先给我们后辈讲讲您是如何参与抗日战争的拍摄?
徐肖冰:1937年,我随吴印咸老师离开上海,受聘于山西太原的西北电影公司。正当拍摄电影《塞外风云》时,卢沟桥响起了枪声,日军飞机不分昼夜对太原进行轰炸。要在太原进行电影工作,已没有可能。在这种情况下,我向公司提出,带小型摄影机到前线去,想拍一些抗战的纪录片。公司非常赞同,因为公司里也没有别的工作可做了,所以给了我机器,我也就着手准备到前线去。

记者:就您一个人去的吗?
徐肖冰:我跟着上海《大公报》的记者俞创硕,他是当时挺有名的记者。一路上,只见阎锡山的部队溃败下来,路边都是伤兵,没有人管,那个场面真是很惨。

记者:当年您也是热血青年,要记录中国人抗战的历史,看到这个场面,怎么想?
徐肖冰:脑子里头想的是我们部队怎么样在前线抵抗日本侵略军,想去记录这些东西,结果一路碰到的都是败兵,溃不成军。我们拍这些东西没有用啊!我们还遭遇了国民党败兵的一次抢劫。是阎锡山部队的败兵把我身上手表之类的值钱东西,还有手指上戴的小金镏子都给抢得光光的,差一点把命都给丢了。所以没吃的也没喝的,好在俞创硕比较精明,在鞋子里藏了一点钱,我们才得以回到太原。

记者:您后来怎么从太原到延安的呢?
徐肖冰:在太原,我们住的地方离八路军办事处很近,我就到八路军办事处请求参加八路军。办事处负责人是彭雪枫,他的秘书是赵品三,任何事首先经过赵品三。办事处觉得我是从事电影工作的,现在是抗战时期,拍电影、拍照片,条件都不具备。我说,没有条件我也参加八路军。

记者:有点软磨硬泡的意思了。
徐肖冰:是呀,这个决心我是下定了。你不同意,我就每隔几天到办事处去一趟。有一次我去的时候,赵品三就跟我讲,今天我们党的周恩来副主席亲自见你。我在八路军太原办事处已经有名了,整天往那跑。赵品三把我带到周副主席住的小院子里头,我简单地把情况给介绍了一下,周副主席还是非常了解文艺界的情况,他心里是有数的。他就说,欢迎你参加八路军。当时我几乎眼泪都要掉下来了。

记者:俞创硕呢,他也去了吗?
徐肖冰:俞创硕采访完就回《大公报》了。提到他,还有一段故事。俞创硕1991年已经去世了,前两年在当地纪念他的文章上,我的朋友钟桂松发现一张照片寄给了我。照片特别珍贵,是我和朱德总司令、左权将军的合影。照片上还有一个人,我记得是炮兵政委,叫什么名字我想不起来了。但有一点我记得,这张照片就是我和俞创硕刚回到太原的时候,在八路军总部拍的。

记者:从袁牧之和吴印咸来到延安后,八路军政治部成立了电影团。电影团都有什么任务呢?
徐肖冰:成立后就决定拍一部纪录片《延安与八路军》,我们就奔赴前线了。

记者:还能回忆起当年的行程么?
徐肖冰:1939年9月,我随电影团来到冀中平原,先后在雄县、霸县等地区的游击队中活动了两个月。因为他们对当地的地形很熟悉,我们就靠着民兵的引导沿着合适的路线前进,或者把敌人引入我们的包围圈,或者摆脱敌人的围追堵截,如果没有老百姓的带领,我们恐怕早不知死了多少次了。电影团到达了晋西北根据地后,时任120师师长的贺龙,热情接待了我们。贺龙从有限的战马中拨出几匹送给了电影团,并派队伍保护我们穿越日军设在晋西北与晋察冀两个根据地之间的封锁线。

记者:过封锁线一定非常艰难吧?
徐肖冰:过封锁线时,心情非常紧张。在部队的掩护下,我们傍晚出发,天黑后进入敌占区。夜行军中,会有狗叫,这本是很平常的事情,但日军往往会根据狗叫声,判断出八路军和游击队的动向,迅速出动发起攻击。那时每个村子都养狗,虽说老百姓不是家家户户都有,但也不少。那些狗的反应非常灵敏,一有风吹草动,它们就“汪汪”地叫个不停,要是听到有人进村了,更是狂吠不止。加上村子里还有极少数被日寇收买潜伏的汉奸,一旦获知了八路军部队的有关情况,就给敌人通风报信、打信号弹,引来敌人的疯狂围攻。所以一听见狗叫声或看到信号弹,我就紧张得心怦怦乱跳。过了晋西北,我们来到冀中平原。本以为在这里可以少走些山路,哪知道又赶上百年不遇的水灾,形势更严峻。从安全出发,大家只能在晚上趟水行军。为防止人员失散和发生意外情况,大家都用捆扎裤腿的绑带一个个地串连起来,队伍从第一个起,一直串连到最后一个。

记者:这种环境下,拍摄会更加困难?
徐肖冰:我记得当时需要拍一些八路军的便衣游击队搞侦察的镜头,我就到井陉地区去拍摄。八路军的同志把我带到一个维持会长家里,那时候很多维持会长表面上替日本人当傀儡,实际上为八路军办事。为了不暴露身份,维持会长给我找了一件长衫穿上,胸口补了一个良民证,又找了一个有很多口袋的钱褡子,把摄影机装在里面,像是装了好多干粮一样。就这样,在八面玲珑的维持会长帮助下,蒙混了敌人据点的多重哨兵,拍摄了许多电影画面。

记者:深入敌人内部,不紧张吗?
徐肖冰:我们八路军没有到不了的地方,敌人的情况也摸得一清二楚。对战场熟悉后,我就不紧张了。胆子大了,我就用日本兵当“群众演员”,把日本的火车当拍摄道具。有一回,我们侦察兵获得一个情况:太原有一列装载着武器、弹药的火车,要到井陉煤矿。得知部队决定要打掉这列军用列车时,我就让一部分战士带一些柴草,嘱咐他们在打火车时,把柴草点着照亮,我就可以拍电影了。虽然战士们没有完全理解我的拍摄计划,但只要是为了打鬼子的事,他们绝无二话。大家就在铁道上埋下地雷,备好柴草。准备妥当后,我和战士们埋伏在铁道旁,敌人的军火列车呼啸而至,驶到预定位置,一声巨响,地雷爆炸了,列车瘫在铁道上。没想到司机拉响了汽笛,长鸣的汽笛招引来敌人的炮弹和进攻。战士们为了回击日军,无暇点燃准备好的柴草。由于光线昏暗,电影也就没有拍成,我的拍摄计划没能实现。

记者:这一段时期,您拍摄的时候都是用什么装备?
徐肖冰:因当时条件艰苦,我一个人一台机器,没有像现在这么齐全的设备,甚至连灯光、反光板都没有。每次拍人物时,得靠窗户定位,既要考虑到光线,又要表现出指挥作战的场面:诸如打电话、看地图等。为了真实地体现出那种特定气氛,我还得做些导演工作,因为只有一台机器,所以摆在什么位置,用什么角度拍,都要事先考虑清楚,做到胸有成竹。即使是这样,有些时候,拍一次不能成功,就要重复再拍。一个动作拍一个角度不够,还要从别的角度再来一次。

记者:您在拍摄的过程中,有没有遇到危险?
徐肖冰:的确遇到过。战斗中,我几次跟随战士冲锋,我们的战士一个手榴弹甩过去,我就想冲到前面去拍摄,想拍下敌人被炸的真实场面,可是我刚冲过去,就被战士拉了回来。战士就对我吼道:“你不要命了,敌人会把你脑袋打碎的!”我就只好在后面找缝隙拍敌人的惨相。我真正遇到的危险,倒是在这场战斗结束后,因为拍的时间太长了,我就想稍微眯一会眼睛。谁知不远的地方,战士们在清点缴获的一门大炮时,不小心拉动了炮栓,没想到炮筒里还有一发炮弹滑膛而出,落到我身边不远处爆炸了。一声巨响,我啥都不知道了。不知过了多久,我被大家从泥土里扒出来,弄醒了。还好,没有受伤,就是被震晕了。等我稍微反应过来,我就举起相机,继续拍照。可脑袋还是晕的,眼也发花看不清物,等照片冲出来一看,镜头里的焦点都是虚的。






[backcolor=rgba(255, 255, 255, 0)]动静相宜

劳谦  [backcolor=rgba(255, 255, 255, 0)] [backcolor=rgba(255, 255, 255, 0)]2015-09-06 15版  中国摄影报

动和静是物质存在的两种基本方式,也是人对感觉心理的两种状态描写。静止显现事物的外形、内在的气韵,构成一种“静势”,运动利于传达事物的精神,构成一种“动势”。孤立地表现动势或静势,往往不能给人以深刻的印象,若能将静势和动势的表现结合起来,互为衬托,则不仅会使动更生动,而且也会使静更静谧。

诗词书画,既讲究虚实相生,也追求动静交融。唐代诗人王维的代表诗作《山居秋暝》中就有相应的例子:“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前一句写山上一尘不染的松树,皎洁的月光,以及月光穿过树叶的缝隙在林间留下斑驳的影子,给人以明净清幽的感受——这是通过静态描写来突出山中的静谧。第二句写山泉因雨后水量充足,流势增大,从石上流过,淙淙有声——这是动态描写,以动衬静,更反衬出山中的宁静。

不同的线条有着不同的动静感受。曲线、斜线等线条处在水平线与垂直线之间,暗含着运动的趋势,这种不确定性适宜于在画面中表达动感。在山水摄影中善用曲线、斜线、视觉引导线等动感元素,可以反衬山水的静谧和气韵,同时令画面空间富有变化和节奏,不显呆滞。与此相对的是,水平线、垂直线则有稳定、静默的含义,适合营造静势,若将暗含两类抽象线条的物体安排在同一画面中,则会凸显并增强画面内部的动势与静势,产生动静相衬、互为依赖的艺术效果。

“几行红叶树,无数夕阳山”,这两句诗出自清初诗人王士祯的《将至桐城》,作者借诗营造动势,传达出生动的视觉想象,给人以树在交替、山在起伏的意象。在风光摄影中,除了动感线条、自然的线性轮廓,光影的变化、色彩的渐变、云雾的升腾等都可以产生视觉的动感。一般飘逸、灵动的物体,如云雾、水浪、烟尘等,透视感强,影调层次过渡明显,易构成动势,而沉稳、坚实的物体,如岩石、地面、山峰等,色调厚重单一且缺少变化,易构成静势。在中国老一辈摄影家的风景题材作品中,动和静的搭配和互衬常常运用色调的轻重浓淡、明暗的细腻过渡以及对比式构图,画面感觉灵动且沉稳。

摄影将时间静止,将运动的瞬间凝固。但由于人的形象思维的敏感与细腻,视觉元素内在的变化会给人以动势与静势的体验。善用这一感觉原理,结合动静相宜的理念,摄影师可以在客观存在的被摄物基础之上,营造出动势与静势更加直观的画面。

· 小贴士 ·
1.动势与静势是指画面所蕴含的情感与空间力度,静势对应着细腻的情感,含蓄的空间表现;动势对应着奔放的情感,直观的空间表现。
2.动势与静势不是对立的,两者在本质上是互为存在、互相依赖的,在同一画面中,可以拍出动势与静势相互包含、相互兼容的感觉。
3.慢门可以将流动的溪水和云雾化为轻柔的线条,线条柔美、边缘模糊、影调细腻,则会生成动势与静势相互交融的效果,在山水摄影中应用广泛。
4.影调轻淡明快,构图宽松一些,多留些空白,画面则有静势,高调照片就是典型的例子。
5.在人像摄影中,动势、静势的体现也是有规律可循的,这主要依赖于被摄者的“势态语言”,即由身体姿态、动作、表情、神态所产生的种种含义。比如手的姿势可以与面部表情相呼应,构成一定的视觉节奏感,在静势中形成一定的动势。













[backcolor=rgba(255, 255, 255, 0)]静中带动的多重“晃”曝光 [backcolor=rgba(255, 255, 255, 0)]

2015-09-02 张爱武 中国摄影报

时至今日,绝大部分数码相机都配置了多重曝光功能。无论是二次曝光也好,多次重复曝光也罢,都是需要摄影者在拍摄前进行“推敲”。那么,其他的拍摄技法有可能加入到多重曝光技法中来吗?答案是肯定的。例如,在多重曝光中加入晃动,能不能获得另一番景象呢?

二次曝光+晃动
由于笔者之前有过采用长曝+晃动、HDR+晃动的拍摄经验,因此在采用多重曝光技法时也尝试着加入了晃动的拍摄方式。实际拍摄中发现,多重曝光功能与晃动结合,能让单调的场景焕发出别样光彩,可获得清晰实景与虚化光影相结合之妙。

多重曝光+晃动的原理比较简单。以二次曝光为例,笔者在拍摄嵖岈山下千亩郁金香时,正值逆光角度,便将相机设置为二次曝光+平均测光的模式,第一张曝光采用正常的稳定拍摄,将大场景收入镜头,而第二张则使用较慢的快门速度,对着近处黄色郁金香快速向左上方晃动镜头。结果这张照片中,既有近、中、远景皆清晰的大场面,又有花卉色彩所晃动出的大面积色彩,营造出了一种真实与梦幻相结合的效果。

三次曝光+晃动
有一次在湖北省大悟县永安山区,面对一个令人迷醉的乡间场景,第一次曝光使用70-200mm镜头的105mm端进行拍摄;为改变视觉效果,将白平衡设置到10000K,并加以+1/3挡的曝光补偿;在进行第二次曝光时,由于东升的旭日并不在合适位置,就使用200mm端焦距将太阳放大,并将其放在画面中合适位置,减少了约2挡曝光(评价测光模式)。之后,进行第三次曝光时,镜头对着美景快速地进行水平晃动。这样,一张暖调的创意作品便告完工。

实际上,这种拍摄技法可循序渐进、慢慢摸索,在花费了一定的时间后才能达到操作与构思的成熟。一旦达到较为成熟的状态,拍摄出来的作品一定会被赋予个性、出类拔萃。

注意事项
与之前的长曝+晃动、HDR+晃动技法相比,多重曝光+晃动的拍摄成功率更高,几乎可以全天候适应于一切题材。在运用多重曝光+晃动的技法时,虽然构图方面如同常规的多重曝光一样,但要注意前后两次曝光中景物的前后呼应与配合,以突出照片的主题为第一要务。

对于初次使用多重曝光+晃动的摄影者来说,先期建议采用两次曝光方法进行一定的拍摄练习与实践。因为,两次曝光方法属于一张拍摄主体,另一张以晃动拍摄光影来渲染气氛,操作简单、易学。至于光圈、快门、感光度及白平衡的设置,则可根据个人的喜好和拍摄创意来灵活调整。当摄影者运用两次曝光+晃动的技法较为娴熟时,再进行更多次数曝光的拍摄尝试。




UV/CPL/GND 相机滤镜分不清?

2015-09-08 ETPHOTOS 相机笔记

1、UV镜和保护镜
UV镜即紫外线滤镜,作用是阻挡紫外线,说起来和我们涂抹的防晒霜功能差不多。由于数码相机的感光元件对紫外线并不敏感,所以今天我们使用UV镜主要是为了保护镜头,免于水渍、油污、风沙或者意外磕碰。

那么保护镜又是什么呢?UV镜能够过滤紫外线是因为它的玻璃成分中含有铅,而保护镜则是使用无铅玻璃制成的。理论上,保护镜比UV镜对色彩、亮度的影响更小,但实际上这点影响是感受不出来的——ET偏爱保护镜,其实也只是追求心理感受。

UV镜和保护镜的品牌有上百种,同规格的售价也有上百倍的差别——有兴趣的话,你可以去阿里巴巴(不是淘宝)上搜一下,俗称“白片”的无牌、“低”仿UV镜只要几块钱一片。劣质UV镜虽然也能起到保护作用,但可能会对画质造成不良影响(降低分辨率,容易出现眩光),严重的甚至可能影响对焦精度。

ET能接受的UV镜/保护镜,77mm规格通常在300元以上。如果你的镜头不到2000元,其实裸奔也无所谓。产品方面,B+W知名度最高,但假货也最多。ET个人青睐肯高产品。以77mm规格为例,低端Air UV约160元、中档Realpro约320元,高档Zeta Quint约700元。

2、CPL镜
CPL全称CIR-PL,即圆形偏光(振)镜。它的作用是消除玻璃等非金属表面的反射光,让水面变得更清澈。伴随技术发展和后期处理的普及,很多原本需要使用滤镜才能完成的拍摄,现在都有了替代方案,但CPL消除反射光的作用是无可替代的。当然,使用CPL拍摄风景也能让天空变得更蓝。但如果你只是想让天空更蓝,更直接有效的方法是在后期软件里调节蓝色的饱和度和亮度。

CPL是一个双层滤镜,使用时需要旋转前端以调节消除反光的效果。这里不用记什么方向口诀,直接通过取景器或者液晶屏观看就可以了。需要说明的是,CPL会降低约1挡快门速度,因此不适合当成UV镜、保护镜一样长期挂在镜头前面。同时,为了避免暗角和降低画质,ET建议直接在镜头上安装CPL,而不是在UV镜上叠加CPL。

产品方面,如果您对暗角问题特别在意,可以考虑高坚纯极薄CPL,77mm规格约1100元,真的是非常非常薄。一般用户推荐肯高Pro1D超薄CPL,77mm规格约550元。

3、ND镜
ND镜即中灰镜(也称作减光镜),目的是降低通光量,放慢快门速度。我们通常会在两个情况下使用中灰镜:户外晴朗光线,使用大光圈进行拍摄;有云、水、行人的风景拍摄,通过延长曝光时间获得超越人眼所见的效果。

描述ND镜的减光能力,目前主要有两种方式,即:
ND 0.3 = ND2 = 降低1挡快门
ND 0.6 = ND4 =降低2挡快门
ND 0.9 = ND8 = 降低3挡快门
ND 3.0 = ND1000 = 降低10挡快门

一般来说,防止大光圈拍摄时快门速度爆表,用ND8就可以了。想要在日出日落时获得水面如雾如纱的效果,则要考虑ND500或者ND1000。ND滤镜可以买圆的,也可以买方的。其实,只要镜头不是前组突出的(比如佳能11-24、适马12-24、尼康14-24、腾龙15-30),ET都建议尽量选择圆形ND。方形滤镜系统真的很烧钱,镜片贵,镜架也贵。

品牌方面,圆形滤镜可以看看肯高、百诺、海大;方形滤镜则是海泰(Hitech)和Lee,Lee的Big Stopper口碑非常好,除了贵没什么缺点了。

*方形滤镜有树脂、玻璃两种材质。树脂滤镜价格相对便宜,特点是耐摔不耐划,可能降低分辨率,不容易出现眩光;玻璃滤镜价格相对较高,特点是耐划不耐摔,对分辨率影响小,但是容易出现眩光。总之,两种材质各有优劣,没办法做到两全其美。

补充一句,ET个人不看好可变ND镜(NDX)。这种滤镜虽然可以灵活调整减光等级,但有偏色、X型光、价格贵等先天不足,总体来说弊大于利。

4、GND镜
ND镜是全画面无差别降低通光量,整片滤镜都是黑灰色的;而GND(中灰渐变)镜则是区域性的降低通光量,镜片一部分是黑灰的,一部分是透明的,主要作用是平衡画面亮暗,相当于是硬件HDR。

不同拍摄场景对应不同的GND镜:软边GND适合建筑、山脉等不规则边界场景,硬边GND适合海平面等规则边界场景,反向GND则适合日出日落场景。

GND和ND的减光等级描述方法是一样的,这里不再赘述。尺寸方面,100mm滤镜适用于绝大多数前组不突出的镜头;150mm滤镜可以满足尼康14-24、腾龙15-30和佳能17移轴;至于佳能11-24,目前150mm滤镜只能支持到12.5mm左右,想要充分发挥11mm端的视觉冲击力,估计要用到170mm滤镜——滤镜、支架的价格会显著提升。

刚才说ND镜可以买圆的,也可以买方的,而GND滤镜则必须买方的——市面上也有圆形GND滤镜,由于不能调节明暗过渡的分界线,对构图的局限性非常大。选择GND滤镜,意味着你一定要添置插片滤镜支架,要考虑转换器和滤镜包——嗯,你会发现这是一个大坑,需要用很多Money来填满。

5、色彩滤镜
数码相机可以灵活调节白平衡,后期处理中校正颜色也非常简单,所以大部分色彩滤镜都被淘汰了——红镜除外,如果你开始了解潜水摄影,一定会用到红镜。

6、附加镜
目前,市售镜头附加镜主要有鱼眼、广角、远摄和微距几种,分别对应鱼眼效果,或者增强镜头在广角、长焦、近摄方面的能力。

鱼眼、广角、远摄附加镜,如果没有原厂对应产品就不要买了,第三方产品就好像给手机配外置镜头一样。可以玩玩,但是不要苛求画质好坏。像富士为X100系列设计的两款附加镜,索尼为SEL16F28、SEL28F20设计的广角、鱼眼附加镜,因为与镜头本身的光学特性更切合,所以画质方面更有保证。

对了,增距镜和远摄附加镜是两种完全不同的东西。增距镜安装在镜头和机身之间,有1.4x、2.0x两种,需要对应具体型号镜头;而远摄附加镜则安装在镜头前端,就像安装UV镜、CPL镜一样。

近摄镜到是一种很实用的附加镜。用在长焦镜头上,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代替真正的微距镜头;用在真正的微距镜头上,则可以进一步提升放大特写能力。青岛乐拓光电出品的XPRO系列近摄镜是价廉物美的选择,在微距摄影爱好者圈子里有很好的口碑。

长曝拍出梦幻效果

2015-09-07 王侃 中国摄影报

使用高速快门可以凝固运动瞬间,而使用低速快门则能以平滑和抽象的形式记录运动过程。拍摄这种照片不需要昂贵的器材,也不必经过专业训练,只要做好充足的器材准备和掌握相关技巧即可。
除单反相机和坚固稳定的三脚架之外,快门线和滤镜也是必不可少的。使用快门线可以减少相机震动,确保获得更清晰的影像。如果没有,可以使用相机的定时拍摄功能达到同样的效果。白天进行长时间曝光,中灰滤镜是必不可少的。它们可以有效减少进入相机的光线,在长时间曝光时不会使照片因过曝而丢失细节。

选好机位
由于长时间曝光能将动态和静态物体同时记录在同一幅画面内,因此在取景时最好仔细选择好位置,制造出动静结合的完美效果。云飘过建筑物或城市上空时会产生吸引人的影视效果,可以到城市繁华地段,置身于建筑丛林中,将镜头朝向天空伺机拍摄。空旷地带的风景中如果有流动的云也会产生同样的效果。
城市街道的夜景是拍摄长时间曝光的绝佳场景,在使用低速快门拍摄时,街道上行驶的汽车的车灯会形成绵长蜿蜒的光斑。在确保绝对安全的前提下,可以选择某个繁忙的交叉路口附近作为拍摄地点,拍摄车流拉出的光线。

准备器材
支起三脚架,并使其保持绝对稳定。注意架设三脚架的位置,避免被行人撞倒,也不要将其支在过往行人、车辆能引起震动的地面上。哪怕是非常轻微的晃动,经过1分钟以上的曝光后都会被放大,导致画面模糊不清。大风会使相机剧烈晃动,因此尽可能用身体挡住相机,减少吹向相机的风量,确保照片获得理想的清晰度。
进行构图时,将镜头设置为手动对焦——尤其在晚上拍摄时。用户可以通过相机的显示屏放大场景局部,确保获得清晰锐利的被摄体影像。如果要使用中灰滤镜,务必在完成上述准备工作后再安装滤镜。

相机设置
要完成长时间曝光拍摄,首要的是设置恰当的快门速度。在光圈相同的情况下,快门速度越慢,曝光时间就越长,就能捕捉到更多的运动影像。使用多长的快门速度取决于被摄体的运动速度以及环境光的亮度。
例如,要拍摄晚间行驶的汽车车灯轨迹,快门速度至少要从2秒至3秒开始——由于汽车行驶速度较快,曝光时间不需要太长。相比之下,由于云在天空中飘动的速度慢得多,因此快门速度至少要低于20秒。

如果快门速度超过30秒,最好切换至相机的B门模式,这样只要手指按着快门释放按钮,相机的快门就会保持打开。拍摄时最好使用快门线,如果用手指一直按着快门释放按钮,经过较长时间的曝光,不可避免地会产生震动,最终导致画面模糊。
使用小光圈,例如f/12-f/22,可以减少进光量,这是在环境光很弱但不是全黑时进行长时间曝光的好方法。使用相机可用的最低感光度,这样可以将噪点控制在最低水平。尽量使用RAW等原始格式拍摄,因为原始格式不仅可以保留更多亮部和暗部细节信息,而且允许在拍摄后选择白平衡设置。

拍摄要点
尽量使用数码单反相机反光镜预升功能,因为在使用数码单反相机拍摄时,按下快门释放按钮后,相机必须升起反光镜,才能使光线到达影像传感器完成曝光。这个动作虽然很轻微,但是在进行长时间曝光拍摄时,必然会导致画面模糊。使用反光镜预升模式时,相机在曝光开始前会将反光镜升起并锁住,减少由其运动引起的震动,进而确保获得更清晰的画面。
使用快门线也可以减少相机震动,另外,使用相机的自拍功能也可以达到减少相机震动的目的。最好使用相机的液晶监视器检查照片曝光量,并通过其放大功能检查对焦点是否正确。

后期处理
由于夜景照片尤其是城市街道上行驶汽车的车灯轨迹属于高反差场景,因此使用黑白模式处理照片可以获得较好的效果。照片后期处理没有固定的规则,可以根据不同照片的具体情况,通过调整颜色平衡滑块、对比度等方法达到不同的效果。
怎样才能拍摄出精彩的黑白相片
2015-09-08 河北小林摄影俱乐部

相信不少摄影爱好者都认同黑白相片总带着一份独特的魅力,但为什么把色彩从相片上抽走后,剩下的黑白世界,竟然会呈现出一份更丰富更戏剧性的画面呢?
1.撇除色彩的干扰,突出主题
黑白摄影与彩色摄影最明显的分别,就是从肉眼看到的彩色画面上,把色彩抽去,只留下黑与白构成的影像。这能令相片上的主题更突出,因为画面上其他只作陪衬之用的色彩和干扰都被撇掉了。没有多余的色彩与添加,影像更能以其真实的形式展示出来。

2.强调细节
黑白的色调更能为相片带出分明的对比度,因为整个画面都被浓缩在黑与白之间,这令我们抽离于日常置身的彩色世界,使画面上每一个细节的重要性都彷彿被「放大」了。尽管是一个随机的倒影、一个简单的轮廓、一组几何的纹理,透过黑白摄影的呈现手法,都能轻易营造出一份新鲜的戏剧性效果。

3.建立气氛
有一些拍摄主题彷彿就是与生俱来的黑白摄影宠儿,例如是凄美或感性的题材。相片上的黑白世界往往给予观众一种接近静止的氛围,无声仿有声。适当运用黑白摄影可为拍摄主题建立出独特的意境和气氛。
但并不是所有相片在换上黑白色调后都会好看。假若那相片本来就不怎好看,不要奢想在后期时强行加上一个黑白滤镜便可把一张烂相片「起死回生」。尝试在下次拍摄前多准备一点,或学习由不同角度出发,从错误中学习,是学习摄影必经的一个过程。最好和最自然的黑白相片,都是从按下快门的一刻就决定好了。

黑白摄影的入门提示
1.拍摄RAW或RAW+JPG
拍摄RAW档的重要性和好处绝对不可小看。
特别是后期时的弹性!
特别是后期时的弹性!
特别是后期时的弹性!(因为对黑白拍摄入门很重要,所以要说三次。)
入门新手可能没有拍摄RAW档的习惯,但在后期调整曝光、白平衡、对比度时,RAW档就会帮上忙了。如拍摄RAW+JPEG则更理想,因为RAW永远是彩色的,在设定拍摄模式为黑白时,其实只有JPG会被设定为黑白,可留作日后参考或作大批次挑照片时预览用。后期时把RAW档以黑白处理便可了。

2.相机设定
虽然大部分数码相机都有预设的黑白拍摄模式,但还有一些手动的设定能有助拍摄黑白相片,例如较高的对比度,并尝试对曝光补偿按级作出调节。因为对比度是黑白相片中的关键。

3.构图就是王道
在黑白摄影中,画面上的线条、角度和形状都比起在彩色摄影中来得更强烈,所以构图必须经过深思熟虑。分明的线性构图和阴影使用能容易带出动态的感觉。拍摄建筑物时亦可尝试大胆的镜头角度。

4.使用彩色滤镜
偏光滤镜能有效减低相片中天空过度曝光的问题,当然大家也可利用彩色滤镜对过度曝光或曝光不足的部分来进行调整。例如,在拍摄风景时,红色滤镜可令蓝天变暗,使白云更突出。千万不要因为满脑子想着「黑白摄影」就忘记彩色滤镜在拍摄黑白相片时也可大派用场,后期时也可使用彩色滤镜的!

5.使用低ISO
相信大家都知道越高的ISO会为相片带来越多的噪点。当然,配合特定拍摄题材,高噪点有时候可视为一种特效,但在一般的黑白摄影,大多对画面和构图的整洁度有很高程度的追求,所以大家还是尽可能使用低ISO吧!噪点在后期时可是易加难减……








怎样运用定焦镜头?

2015-09-09 九天寒冰视界

  很多刚入门的摄影爱好者希望“一镜走天下”,对变焦范围小的镜头都不满意,更别说定焦镜头了,其实,真正从摄影的角度分析,定焦镜头有许多优势。
  首先补充一点点英文概念:一只定焦镜头(prime lens)特指只有一个固定焦距的镜头,相对应的另一种镜头则是变焦镜头(zoom lens),后者拥有可调整的多种焦段。虽然变焦镜头比定焦镜头在取景上更为方便,但是很多摄影者最终会选择一只定焦镜头作为自己最主要的拍摄伙伴,下面是最重要的6个让人钟情定焦镜头的理由。
  1.实惠的价格
  一般来说,定焦镜头要比变焦镜头的价格更低廉,相对变焦镜头,一只Prime Len采用更少的镜片组以及更简单的结构设计,一般来说,最出色的定焦镜头只有变焦镜头的一半价格,尤其是50mm焦段,几乎是各家最便宜的镜头焦段。但是也要看最大光圈是多少。
  2.较小的畸变
  畸变是变焦镜头最大的软肋,几乎所有涉及广角的变焦镜头都存在明显的畸变问题,而定焦镜头因为只需对一个焦段的成像进行纠正与优化,所以往往很少会出现畸变现象;另外值得一提的是,旁轴相机在广角畸变上比单反相机有天生优势,例如15mm/f4.5等超广角镜头甚至完全不存在畸变。
  3.更锐利的成像
  简单的镜片结构自然会带来更锐利的图像,尤其是那些含有ASPH非球面镜片的定焦镜头,在最大光圈下也能提供极为锐利的焦内成像。
  4.柔美的焦外(Bokeh)
  在相同价格下,定焦镜头可以比变焦镜头提供更大的光圈(事实上变焦镜头的极限光圈便是F2.8),也就意味着更柔和的焦外虚化(Bokeh)效果,除此之外,定焦镜头的光圈叶片更多,接近圆形的光圈会提供最漂亮的Bokeh。
  5.暗光环境下的适应能力
  如果你从来没有用过F1.4镜头,你会错过很多在暗光环境下绝佳的拍摄机会 —— 室内音乐会、光线幽暗浪漫的咖啡馆、入夜的街头……不过,不推荐追求F1.2以下的光圈,这种极端大光圈镜头除了价格昂贵,满足你的虚荣心外,对你的作品没有任何裨益。
  6.定焦镜头让你思考
  使用定焦镜头就如同戴着枷锁跳舞,你必须要付出更多的努力:你需要用心去琢磨构图的方式,你需要寻找最适合你拍摄的角度与距离,你需要开始使用光圈获得恰到好处的景深,而非沉溺于浅景深的虚化…变焦镜头很好,很方便,但是一颗定焦镜头,将把你的摄影带向另一个全然不同的层次——思考。
闪光灯常见的5个问题

2015-09-10 蔡群 中国摄影报

除了在昏暗的拍摄现场照亮主体,闪光灯还有逆光状态下为被摄者补光、校正画面色彩等作用。闪光灯有内置和外接、有线和无线、影棚和外拍之分,闪光灯的正确使用关系到作品的成败,熟练和快速是使用闪光摄影的基础。

外接闪光很有必要
内置闪光灯因为受体积及固定位置等因素限制,常常只能做为应急用,拍出来的照片效果差强人意。外接闪光灯可以改变光的方向和强度,实现离机补光,往往就能改善拍摄效果。外接闪光灯与一般相机内置的闪光灯相比,优势在于闪光指数往往比较大。除了直打外,还可选择其他不同的补光角度,避免“油光满面”。

避免光线生硬
阴影浓重和闪光不自然是使用闪光灯常遇到的问题之一。购买可以旋转灯头的外接闪光灯,改变光线输出的角度,采用墙壁或顶棚等反射输出,光线生硬的问题即可迎刃而解。选择深色背景,让被摄人物远离浅色背景也是解决阴影的办法之一。另外,还可以在拍摄主体背后加一个闪光灯照亮背景,这些都是解决光线生硬的好办法。

红眼问题如何解决
红眼现象是闪光灯直射人物瞳孔而造成眼底血管的反光,解决的办法有很多,比如:抬起灯头,或者离机闪光等。无论采用何种办法,只要不正对被摄主体眼睛即可。人像摄影不仅要去除红眼,还要营造人物的眼神光。制造眼神光并不是很难,一个小小的白色反射板即可做到。有的闪光灯在灯头部分就有这个装置,使用时拉出即可。

更换电池解决回电不足
闪光灯是器材中的“耗电大户”,通常在连拍状态下,第二张照片因回电不足而显得画面较暗。解决这个问题,可以采用外接电池盒增强电力,也可以在连拍时减三分之一挡输出,后期再做明暗调整。在电池的选择上,推荐使用高容量的充电电池,电力输出可明显增强,回电速度也比一般电池要快。

前帘后帘大有不同
对于运动物体,前帘同步拍出的照片,影像拖尾与被摄体运行的方向相反,不符合生活逻辑,因此使用的场景并不是很多。后帘同步才是常见的闪光灯技巧,搭配慢速快门后增加了画面的艺术感染力,动感效果明显得到提高。在追随状态下使用后帘同步功能,可以在背景虚化的同时,瞬间照亮被摄主体。
    
摄影创作靠的就是光线,所以闪光灯与其他器材不同,笔者建议大家在购买时要考虑到这些问题:功能是否齐全,有无频闪、能否高速快门同步、是否具备外接电池盒接口、是否有广角扩散片等。切不可贪图价格便宜,而导致“灯到用时方恨少”。另外,也可以结合多块反光板来使用,反光板反射出的光线虽然有衰减,但是其作用也是明显的。
通往大师之路

2015-09-10 河北小林摄影俱乐部

街拍是不少摄影师热爱的主题,历史也有许多出色的摄影师喜欢在街头追逐光影剧情。今天就和大家分享来自 Eric Kim收集的 10 大著名金句,相信会为你的街拍带来相当多启发。欢迎大家看完之后提出自己的看法,愿意思考也是摄影技术进步的一个很重要的阶段。

1、「你的照片不够好,是因为你不够近。」C Robert Capa

原句:“If your photos aren’t good enough, then you’re not close enough”。这句实在太出名了,相信很多人都听过,很多街拍初学者都害怕接近陌生人,害怕接近拍摄主体,不敢做更好的构图或更深入的互动,这样照片是不够好的。

2、「摄影师会因为当下拍摄的个人情绪,而误以为那是一幅好照片。」C Garry Winogrand

原句:“Photographers mistake the emotion they feel while taking the photo as a judgment that the photograph is good”。一幅照片是否好照片,是取决于我们按快门当下的情绪感觉吗?在这个即拍即上载的年代,这是个很好的提醒,冷静下来再看照片,或许你会有截然不同的感觉。Garry Winogrand 有时甚至会在一年之后,才再看照片,以它的形式及内容再作判断,更为客观。

3、「因为我口齿不伶俐,所以我用影像表达自己。」C Helen Levitt

原句:“Since I’m inarticulate, I express myself with images.”。街头摄影就是说故事,也是表达自己的方式,而街头摄影作品的呈现方式,就是展现着摄影师的本质,例如本来是画家的布列松,又或喜剧演员 Craig Semetko,作品都在说出他们的性格及特质。

4、「对我来说,摄影是观察的艺术,就是在平凡的地方找到有趣之处。对于所见之物,可以做的事情很少,可以观察的方式却有很多。」C Elliott Erwitt

原句:“To me, photography is an art of observation. It’s about finding something interesting in an ordinary place… I’ve found it has little to do with the things you see and everything to do with the way you see them.”。要拍到精彩的作品,你不一定走到遥远的地方,却可以是在你家楼下、邻居、社区的街头,Elliott Erwitt 就作了出色的示范。

5、「接触人,比起接触快门更重要。」C Alfred Eisenstaedt

原句:“It is more important to click with people than to click the shutter.”。尊重他人、与他人建立友善良好的关系,才是街头摄影的基本。向被拍者微笑、有礼,是非常重要而有意义的。

6、「观察身边环境与自身,并不是为个人利益,而是与生俱来的探求,并且是我拍摄的理由与动力。」C Lee Friedlander

原句:“I suspect it is for one’s self-interest that one looks at one’s surroundings and one’s self. This search is personally born and is indeed my reason and motive for making photographs.”。透过街头摄影,人们可以更加了解自己的转变,或许你以前喜欢布列松式作品,着重构图、几何、决定性瞬间;抑或变得喜欢 Bruce Gilden 式,与陌生人正面拍摄 / 冲突 / 实验影像,都会看到你自己的变化。

7、「我喜爱所拍摄的人,他们是我的朋友。虽然我不知道他们是谁,但透过影像我与他们同在。」C Bruce Gilden

原句:“I love the people I photograph. I mean, they’re my friends. I’ve never met most of them or I don’t know them at all, yet through my images I live with them.”。虽然很多人讨厌 Bruce Gilden 的硬派街拍风格,但他本人却是很真诚踏实之人,并把自己拍摄的路人,视为自己的朋友,以此方式作为亲近的形态。

8、「摄影是一个很短暂的创作时机,你双眼要注意构图或是情感表现,凭着你的直觉按下快门,这就是摄影师创作的瞬间。当你错过这一瞬间,它就永远消失了。」C Henri Cartier-Bresson

原句:“There is a creative fraction of a second when you are taking a picture. Your eye must see a composition or an expression that life itself offers you, and you must know with intuition when to click the camera. That is the moment the photographer is creative. Oop! The Moment! Once you miss it, it is gone forever.”。街头摄影师经常追逐「决定性瞬间」,集合本能、直觉、准备、运气与技术的瞬间,而或许准备就是一切的基础及重点,要把相机带在身,要多拍摄、多学习、多观察。

9、「观看是不足够的,你必须要感受所拍摄的。」C Andre Kertesz

原句:“Seeing is not enough; you have to feel what you photograph”。不要只是用眼睛来看来拍摄,而要把心放在影像里,才可以触动到照片的观众。

10、「做你自己,我情愿看到笨拙但有独立个性的作品,也不是模仿别人的照片。」C William Klein

原句:“Be yourself. I much prefer seeing something, even it is clumsy, that doesn’t look like somebody else’s work.”。我们都会从其他街拍作品刺激创意,但要尝试与别不同、创新、有实验性,不论是焦段、角度、快门速度、光圈、器材,总之找寻属于你自己的风格。

10个常用的风光摄影技巧

2015-09-13 摄影帮

第一招:前景+主体+背景
在画面中可以找到前景、主体、背景三要素,就是一张完美的大景照片。     
蓝天白云为背景,绵延山峦为主体,蜿蜒溪流为前景,构成一幅只应天上有的绝景。
三要素如果只有两项,虽然层次感不错,但尚称不上绝景照片。试着分析风景写真,往往具有前景、主体和背景三要素,前景可以是溪流湖泊,或是地面暗部剪影;主体则是建筑、山峦或视觉焦点;背景则以蓝天白云,或晨昏天色相伴。

第二招:光线层次
顺光带点侧面光,能呈现最佳的远近层次,是漂亮风景的决定因素。 清晨时分的晴朗天气再度拍摄,湖光山色,远近层次棒极了。下午的光线虽然静谧宜人,但是灰暗的光线无法显示层次感
往往我们欣赏一幅绝景照片,又恰巧曾造访过,可能会有「为何我拍不到如此绝美」之叹。其实往往构图之余,光线的营造非常重要。大师拍照会选择最恰当的时间与天候,甚至一而再再而三的探访,只为最佳的天候配合。在旅游摄影时,也应收集详尽资料,预先规划早晨或下午前往拍摄,以获得顺光或测光拍摄。

第三招:正不如斜
建筑摄影时,运用超广角镜头,以仰角、由建筑的角落向上拍摄,最能呈现雄伟气势。 由正面或由侧面斜上方拍 。 正面拍摄感觉十分呆板
建筑摄影大家都知道使用超广角镜头来表现高耸感觉,但是拍摄的角度,由正面或由侧面斜上方拍,结果大不同。

第四招:直横构图
大景摄影以横幅构图可展现宽阔气势,但适当采取直幅构图亦可呈现前后延续感。 一字排开的大小瀑布甚为壮观前方溪流与瀑布皆入景时,以直幅呈现不仅说明清楚,且赏心悦目。 挂在山壁上的大小瀑布,以横幅来表现也为绝景。
绝大多数的风景写真应该是以横幅构图来表现,因为这样可以展现宽阔感觉、绵延不绝。但遇到现场景物前后安排恰当,或是超高建筑等,以直幅构图亦可表现渊远流长,增强立体感。

第五招:摄影最忌贪多
尤其是风景写真,去芜存菁的景物更能引发共鸣。 沙滩上的简易瞭望台,靠近看时搭盖简陋,远些看仅是不起眼的小房子。但靠着夕阳西下的色温变化,由黄到蓝的连续接调,配合水面的波浪,构筑成一幅心旷神怡的绝景照片。 遇到不可多得的绝景,有时摄影者会陷入迷思:天空云彩漂亮极了、青山绿水不可省略、前景花花草草颜色鲜艳等,通通以广角镜头收录之,结果变成视觉紊乱,失去可看性。化繁为简,由身边寻找简单事物,搭配最佳时刻,美景浑然天成。

第六招:三分地平线
地平线的安置,视天空或前景之特别之处,决定在画面上三分之一或下三分之一。
遇到水面反射的景致,多数人可能会采取将地平线置于画面中间的作法。其实应该视现场景物,如果前景有特出之处,例如:暗部岩石层次或前景剪影,则让前景占据三分之二,提高地平线。如果天空的云彩较为丰富,则压低地平线在下方三分之一。对于视觉的感受,以实际照片来观赏即可明了。

第七招:几何元素
圆形、三角形或重迭的几何图形,可以刺激人的视觉感官,耐看度会提升不少。人眼观赏一幅照片时,会不自主的寻找画面中的几何元素,如圆形、三角形或菱形等,并且视觉会停滞于该处。如果在现场景物可以发现重复的几何元素,请善加利用之。

第八招:操弄白平衡
晨昏摄影尝试荧光灯白平衡,或是白平衡偏移功能,会有意外的效果。荧光灯白平衡,配合白平衡偏移,制造特别的艳丽色调。自动白平衡拍摄时,相机会修正晨昏时刻的色温,往往会牺牲了特别的色调变化。如果设在「日光白平衡」,则与过去使用正片拍摄一般的呈色。但有更好的建议:使用「荧光灯白平衡」,能够保留红色色调,又能加强蓝色,特别的蓝紫效果会让人上瘾。

第九招:内置闪灯
风景写真使用内置闪灯,颠覆传统印象,却是补光的好工具。满树樱花垂钓而下,以超广角镜头制造夸张感,内置闪灯补光,花蕊细节清楚。没使用闪灯,背光的樱花显得暗沉。
别以为闪灯是拿来作人像摄影补光之用的,风景摄影应该是不会用到闪灯。其实只要在逆光场合,需要补足光线,闪光灯仍可以适当的使用,且内置闪灯虽然指数不高,可能补光量不足,却也因为这样较不会破坏整体画面协调,达到平衡的感觉。

第十招:无招胜有招
所有的规则都只是归纳法则,抛开所有条文,顺着自己的意思去捕捉美的景物,恭喜您已进阶风景写真达人。
对于美的定义,人皆有异,但一张隽永传颂的绝景照片,却需要多数人的共鸣与欣赏。如何能在茫茫世界中以观景窗框住美的瞬间,诀窍并不在上述的几项招数,而是不断的:拍、拍、拍,并且:看、看、看,看他人的作品以激励自己的创造性。
[backcolor=rgba(255, 255, 255, 0)]营造黑白摄影特点的三项基本原则 [backcolor=rgba(255, 255, 255, 0)]

2015-09-14 徐和德  中国摄影报


数码时代的黑白摄影,其实是摄影表现力的一种特殊形式,不能简单地视作与彩色摄影相对应的色彩差别。因为,在一百多年的摄影发展历史过程中,黑白摄影经过无数摄影先驱长期的实践与提炼,已经概括了很多黑白摄影的特点,在视觉表现力方面形成了特有的优势。尽管我们身处数码高科技迅猛发展的时代,数码相机可以直接拍摄出各种不同的色彩效果,但可以说黑白摄影魅力依旧,了解和充分利用相关要领,仍然不乏一定的指导和借鉴作用。遵循黑白摄影的特点和魅力,进行必要的操作,将更有利于提高黑白摄影的表现力。

关于用光
简单而言,黑白摄影就是巧妙地利用黑、白、灰三者的关系来构筑画面。其中主要有两种手段:一种手段是以白色来反衬黑色,以黑色来反衬白色,在黑白对比中展现被摄对象的轮廓等;另一种手段则是充分利用黑白摄影中灰色调的渐变过渡,展现被摄对象在不同光照条件下的层次和立体感。

相对来说,黑白摄影的用光要求比较高。如剪影是利用逆光高反差来表现被摄对象的外形轮廓,这种方法比较适合表现那些背景既明亮又简洁的对象,常常以天空、水面等为背景;或者是利用特定舞台灯光背景等,通过剪影或类似版画效果展现被摄对象的大体轮廓。

而顺光、侧光等主要用以表现黑白摄影的中间影调,以丰富的灰调层次来展现黑白照片的魅力,通过微妙的光影变化来展示中性灰之间不同级差的灰度变化。要充分地表现画面中的灰度,即以丰富的中间层次展现细节,就要控制反差、控制光比,以尽可能丰富的灰度级差来体现被摄对象的立体感。

关于色彩和影调
理论上来说,能以彩色片表现的任何题材,都能以黑白片表现。事实上,感光材料发展初期只有黑白片而没有彩色片,因此早期影像全是黑白片。但从照片所表现的效果而言,某些题材确实较适合以黑白片来表现,而某些题材更适合以彩色片来表现。当然,这还要看摄影者对彩色摄影和黑白摄影的具体理解。

某个场景究竟应该拍彩色片还是黑白片,应该由什么来决定?早期,胶卷以黑白起家,摄影者无法进行选择。如今,数码相机的设计是以拍摄彩色片为主,摄影者其实是针对被摄对象的表达需求来做出选择。一般来说,黑白片适合拍摄背景简洁主体突出的场景,适合表现轮廓清晰或具有线条感的对象,包括点、线、面等形状具有一定节奏感、韵律感的对象。另外,将色彩转为黑白后,黑白灰三者关系明确,能体现出灰调变化的丰富内容。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摄影者打算拍摄黑白片时,在拍摄过程中就得进行思考与抉择,需要从选材入手考虑如何更好地展现出黑白摄影的特点和优势。

另外,在摄影实践中不难发现,有些事物其本身颜色比较单纯,基本上没有色彩,也可以说拍摄彩色或黑白没有多大的差别,如果选择以彩色片来表现,往往显得颜色“乏味”。如果选择黑白片来表现,画面反而能显得更加简洁。可见,有些景物本身就比较适合以黑白片表现,当然,其前提是取决于摄影者的观察力和想像力。

高低调效果与曝光的关系
说到黑白片,便不可避免地牵涉到照片的“高调、低调”效果,摄影者对高调、低调照片的形成似乎有多种说法,有的认为“高调照片”是曝光较多的结果,“低调照片”是曝光较少的结果,但事实并非如此。认为高调照片即是曝光过度,而低调照片则是曝光不足,是一种误解。

高调或低调照片,首先与题材本身的特点有关,前者主要是白色或浅色调内容居多,而后者是以黑色或深色调的对象为主。也就是说,题材本身的特点决定了照片最终形成高调还是低调。如果人为的将属于中性影调的内容,强行处理为高调或低调,画面效果就无法令人满意。

至于为何拍摄高调照片往往需要“增加”曝光量,而拍摄低调照片往往需要“减少”曝光量?其实,这与相机测光方式有关。相机的测光系统是以测量反射光为主,会将不同反光率的对象全部按照中性灰的亮度进行还原。即高调场景的反光率较强,相机会给出减少曝光的读数;而低调对象的反光率较低,相机会给出增加曝光的读数。





故乡,还是他乡——乡土摄影的困局与突破

2015-09-11 邓启耀 中国摄影报

自从阮义忠把“正方形的乡愁”演绎到极致,各式“方形”的乡思、乡情喷薄而出。多年来,摄影家扎堆到乡村拍照,摄影媒体成批刊登影友的乡土摄影,似乎已经成为常态。琳琅满目的,是乡俗风土的诗情画意、色相光影。和许多摄影品类一样,乡土摄影也被玩成了“沙龙”。当然,那种把乡土拍出牛粪味的,或把乡土拍出史诗感的,艺术趣旨相去甚远。

乡土摄影的作者群庞杂,涉足过此界的,有专业摄影家,有一般发烧友,有乡土的局外人,也有乡土的局内人。他们的作品,也因此类型多样。


乡土摄影的异样兴盛,往往是因为乡土的缺失。痴迷于此道者,很多是那些早已丧失乡土的城里人。他们试图到乡下去重温乡情和记忆,在他乡寻找故乡。

和他们的方向相反,来自乡下的农民工们却努力在城里“找感觉”,在异乡寻求认同,自称或被称为“新莞人”“新×人”等。他们拍摄的打工生活,充满了对现代性的想象,以及建构“第二故乡”的渴望,让城里人看到自己陌生而又熟悉的镜像。

这种状况类似“围城”:城里的人想出去,城外的人想进来。在某种程度上说,我们每个人,都有一点站在故乡望他乡,或走在他乡忆故乡的情结。

所以,关于乡土为何的问题,如果去想一下,还真会陷入莫名的纠结之中。

想想祖籍地和实际生活过的地方,我们发现,人已经很难一辈子待在一个地方。许多中国人,除了祖籍故乡,还多了一个谋生地居住地的第二、第三、第N“故乡”;其中相当一部分人,特别是沿海地区及与海发生关系的人们,除了本土关系,还有省外或海外关系,与本土中国(或故乡)并存着一个“海外中国”或“异域故乡”。他们在他乡建立自己的“新疆街”“湖南街”“唐人街”之类“飞地”,坚守着自己的身份认同和文化认同。但在不断的文化交流、区域互动或族群融合中,某些曾经不可逾越的界限被不断逾越。混居,甚至混血,不再稀罕。人们越来越难于回答:何为故乡?何为他乡?就在肉身可感的有限时段和目力所及的有限范围内,我们的故乡和所居之地经过多次交错更迭,从居住时间和熟悉程度看,都已经有些“梦里不知身是客”;而“别时容易见时难”的故土,即使得见,也往往变得面目全非,让人找不到家。

人类学家费孝通眼中的“乡土中国”,因其千年延续的社会结构、经济形态和文化观念,形成一种同质性很强的固态模式,从一个村庄往往可以看到整个中国的缩影。但现在的乡土中国,已经在几次剧烈的社会变革和经济文化转型中变得面目皆非,千变万化。原来坚不可摧的地缘、业缘和血缘关系解体了,许多村庄青壮年走空了,祖屋被拆了,土地荒废或被征收变卖了。山清水秀的宁静乡村,被无所不在的电视和广告骚扰,被农药、塑料垃圾甚至化工排放物污染。当桃花源不复存在,关于世外桃源的镜像就会成为被追捧的梦想;那些由于边远、闭塞和落伍而幸存的乡土,也因之成了稀缺资源,来去匆匆的摄影家们未卜先知似地给它们摄下“最后的”留影。

乡土摄影里,大量被标题为“最后的××”的作品,流露着对故土不再的许多无奈。但小资情调的乡思乡愁,每每抵不住这样一句大实话:你搬来这儿住好吗?用不了几天,这些乡土生活的歌者就会逃离,就像当年的知青一样。事实上,我们中的绝大多数人,也是从那里出逃、升迁,或者被剥离开了的。很多人一去不返。真搬回去住的,也不是没有,但那多是经过精心打造、移植了更遥远更时尚生活方式的消费行为。身在乡土,其实置身乡土的世外,整个人与当地相隔。而没有足够财力和可能性在那里弄一幢庄园的,就成为摄影家。远远地摄取几帧小桥流水人家,回来挂在家里或网络上,表达一下自己的雅趣。他们都属于乡土中的“局外人”。

这也不是不好。起码说明我们还没有忘本。虽然我们貌似融入了现代,正在向未来狂奔,但心底还有一份对过去的牵挂。我们为过去的消失感到焦虑,害怕自己没有根,没有记忆,如影飘移。

乡土摄影中“局内人”的影像,近年较有影响的是“把摄影机交给村民”的几次尝试(如“农村妇女自我写真”“社区影像”“村民影像”等)。通过他们的影像,人们“看”到当事人“看”的是什么,怎样“看”。“文化持有者”本体对自己的文化生活状态的看法,正是影视人类学所重视的。

其实,更早的“局内人”影像,自在于古村老宅的客堂墙壁上。祖屋里几代同堂的全家福,祠堂门前的宗族大合影,是中国社会基础结构和文化传统的视觉写照。如今,除了部分地区还保留着某些节令性的回访或象征性的纪念活动,这种大家庭结构和宗族组织已经解体,文化传统由于年轻人的出走而发生断裂,无以为继。大家庭的黑白老照片霉迹斑斑,孤悬老屋一角。这些发黄的老照片很少有人注意,但它们却是乡土摄影的原型。画家在这样的家庭合影上,看到中国传统社会的深层结构和诡异面相(如张晓刚);摄影家也在乡土家庭、宗族或村社的大合影甚至刻意摆拍的呆照中,复现那些由于熟视无睹而几乎被忽视的结构性元素。黄庆军拍摄的《家当》系列,把房主人和家当请出家屋之外,使他(它)们和居住空间及环境空间形成一种分离或游移不定的关系。徐晋燕等指导拍摄的《白族百村》,以及延伸出的“中国白族村落影像民族志”系列丛书,将影像与族群文化传统和当代生活有机结合,属于乡土影像中较有人类学特色的作品。这类乡土摄影,就多了一重艺术或学术的追求。






微单、单反有何不同?

2015-09-16 ETPHOTOS 相机笔记


相机笔记专用微信(非公众号)已开通
欢迎搜索添加CameraNOTE

在选购相机时,不少朋友都有一个困惑:微单、单反究竟哪里不一样?更简单的说,选单反还是选微单?

成像质量
决定一款相机画质的3要素是CMOS、图像处理器和镜头,和相机是单反还是微单并没有直接关系。其中,CMOS尺寸的影响因素最大,简单来说就是全画幅比APS-C好,APS-C比4/3好,4/3比1英寸好。

微单相机中目前只有索尼A7系列是全画幅的,它和佳能、尼康的全画幅单反具有相同的画质基础。对于这3个品牌的全画幅相机,CMOS和图像处理器方面的差异,远大于它们到底属于单反阵营还是微单阵营。简单来说:拍人像,优先佳能,因为直出色调好;拍风景,优先尼康,因为动态范围大;想要两者兼顾,看看索尼或者学好后期。

对焦性能
单反相机的结构注重于对焦速度,微单相机的结构注重于对焦精度。为什么这样说?单反相机具有独立AF模块,让取景、对焦、测光、成像4部分可以独立工作,在拍摄连续运动对象时更有优势。而微单相机直接使用感光元件对焦,免除了因为制造、加工、兼容性等问题而导致的跑焦问题。所以,拍体育、生态等运动题材,目前还是买中高端单反靠谱。如果您就是记录生活、拍拍人像,微单相机在对焦方面更可靠。

取景器
单反相机有光学取景,同时也可以用液晶屏取景。在使用液晶屏取景时,单反相机和微单相机其实就变成一样的了。只是因为目前佳能、尼康在技术方面还有些保守,使得大部分单反相机在使用液晶屏取景时,对焦速度都会变得非常缓慢。如果你买的是单反相机,又看重使用液晶屏取景拍摄,那么请优先考虑佳能70D、7D2。

光学取景更接近人眼的所见即所得,应对突发对象时反应速度会快一些。伴随技术进步,微单相机电子取景的延迟已经越来越小,但在面对体育、生态等快速运动并带有一些突发性的题材时,仍然会有一点力不从心。

体积重量
微单相机因为省略了五棱镜、反光板等组件,所以机身可以做得比同档次的单反相机更轻巧。但在镜头方面,无论单反还是微单,顶级镜头的体积都不小。既要体积小,又要画质高,结果可能就是像徕卡那样不能自动对焦,并且价格颇为昂贵。

尽管现在的微单镜头越来越大,但如果算一下总重量,还是会比同档次的单反系统轻一点的。也许就是一两百克,但在长时间携带时还是会让你感觉出明显不同。

性价比
大多数朋友购买单反、微单相机都是想获得美美的背景虚化效果。所以除了套机外,一般还要添加1只大光圈中长焦镜头。佳能、尼康单反相机因为发展时间久,配套镜头和附件就比较全,其中高、中、低不同价位都有产品可供选择——比如昨天ET提供特价的佳能EF 50mm F1.8 STM,价格不到700元,微单阵营就没有这样高性价比的产品。

只买1机1镜(18-55这种套头),微单相机往往比相同性能的单反相机便宜。再添加1只大光圈镜头,微单、单反的价格往往就会拉平。所以,对价格敏感用户,选择单反相机更容易控制花费。

“选单反还是选微单,关键不在于画质,而是你拍什么、打算买几只镜头:拍运动题材多,或者想用比较少的钱多买几只镜头,目前都是买单反更合适。只是记录生活,旅行拍摄,不打算在器材上投入太多,微单相机能提供更好的携带性。”
目遇之而成色
2015-09-16 15 中国摄影报
傅图

“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出自宋代文学家苏轼的《前赤壁赋》。从这句赋中可以领悟到中国古代的诗词作家特有的人生态度和审美境界,对生活富有诗性,饱含情感,主张天人合一。

“目遇之而成色”传达着一种本真的审美态度:随心、随情望去,处处皆有美景和色彩。同样是面对百态的自然与生活,摄影人要善于发现寻常生活中的色彩之美,感悟色彩的情感变化。

如何发现色彩
风光俗称为景“色”,可见色彩是一个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色彩蕴藏在日常生活当中,作为摄影人要学会发现、领悟和表达色彩的存在。色彩不是孤立而生的,常常蕴含于气象之中,依附于光线之上。一年有四季,一日有早晚,气象变化多端,同一景物的色彩会因为光线的不同,而发生相应的变化。而一些寻常的景色,在季节、气候的变化下,也会因光线的雕琢而显现出动人的一面。发现色彩的亮点,不仅要保持清晰的思路,还要有寻找色彩的主观意识和一颗蕴含诗意的心。转换一个角度,添加一片滤镜,改变一个设置,眼前的色彩就会变得有所不同。

如何使用色彩
色彩的使用关乎到作者的审美和情趣,与思想情感的表现息息相关。自然界是一个色彩纷繁的世界,也是一个情绪多变的世界。每一景物都有各自的色彩特征和情调,如青山秀水给人清幽、淡雅的感觉,森林、高原给人雄伟辽阔之感。这是眼睛对大自然的感性认识,是使用色彩的要点所在。使用色彩还要讲究和谐统一,既不能过分强调颜色的存在,也不能忽略色彩于无形。适当调整曝光组合,会使色彩的变化更加丰富,使色彩的层次更加细腻,照片会更有韵味。

如何搭配色彩
对于风光摄影而言,环境中的色彩信息不仅要突出和渲染被摄主体,还要体现出拍摄者所要表达的情感和意境,因此色彩的搭配就尤为重要。色彩的对比,如冷与暖、深与浅、明与暗等,既可以强调主体,也可以增强画面的视觉冲击力,加深观者的印象。对于摄影师而言,相机只是一个工具,色彩搭配才是手中的武器,不妨多学一些色彩的构成原理,提升对色彩的敏感度,巧妙利用色彩传达意味和情绪。

摄影人要不断进行视觉的训练,培养独特的审美理念,在平凡的景物中善于发现色彩的奇迹,捕捉景色的美丽瞬间,或许这就是“目遇之而成色”的意义所在。

· 小贴士 ·
1.为突出主体的色彩和丰富色彩的层次,背景选择、光线运用和影调控制十分重要。
2.测光方式会影响色彩表达的准确性,一般以点测光或中央重点测光为宜。
3.滤镜有强调或淡化色彩的作用。偏振镜能够消除水面和玻璃的反光,使天空更蓝;中灰渐变镜可以有效降低反差,丰富色彩的层次,使之过渡自然。
4.高低色温的有意识运用,能够产生相应的冷暖色,渲染不同的情感,有助于作品主题的正确表达。
5.色彩饱和度的变化传达着不同的视觉感受,高饱和度色彩具有很强的视觉冲击力,而低饱和度色彩却有一种引人遐思的神秘感。

待续
风光摄影师在拍摄时常犯的错误与改进建议

2015-09-16 河北小林摄影俱乐部

许多摄影师都热衷于风光摄影,神秘的大自然对他们总是充满了诱惑。但经验丰富的风光摄影师也有陷入误区的时候。今天我们整理出了风光摄影师在拍摄时常犯的错误,并针对这些错误给出了改进建议,让大家在以后的拍摄中避免犯错。
水平线
对于手持相机时保证相机处于水平位置,有些人很有天赋,而有些人却完全相反。当你用一个不寻常的角度去拍摄风景时,很难确保拍出来的照片能与地平线保持水平。如果在拍摄时无法得到与地平线水平的照片,只能通过后期旋转或者裁剪来修正,这样就意味着你必须放弃一开始的构图,所以如果能避免后期裁剪就尽量避免吧。
下面介绍两个在拍摄时保证与地平线持平的方法:
想要保持好地平线的水平,最简便的方法是使用热靴水平仪,使用时安装在热靴上,通过观察气泡调整相机使之处于水平位置就可以。
如今大多数单反相机都自带电子水平仪,电子水平仪有一道水平线,调整机身处于水平位置时会出现一条水平的绿线,不然,则需要继续调整机身水平位置。

景深
除开个别风光创意摄影不谈,大多数风光照片都要求要有较大的景深以保证前景和视野的清晰。大多数情况下大景深能通过小光圈、小焦距、远距离来获得。
以往,传统的风光摄影师都专注于超焦距,所谓超焦距,是指当镜头对焦在无穷远时,从超焦距到无穷远这段距离内的物体,在相片上都清晰,而近于超焦距的物体都模糊不清,也就是说当镜头对焦在无穷远时,景深是从超焦距到无穷远。
虽然有些镜头上刻有景深表刻度,但现在摄影师更热衷于使用手机软件,通过选择镜头焦段和光圈数值,来计算出景深范围、超焦距等,这样就能简单又准确的获得清晰的风光照。

前景
当我们看到一个场景,眼睛总会被有趣的细节吸引,自动忽略那些无趣的地方。不管怎样,平凡又无趣的前景就像一个屏障,让观看图像的人觉得这张照片没有亮点,这种情况其实很容易避免。可以像例图,选择一片花海或者海滩上的几块巨石和贝壳等作为前景。

光线
专业的摄影师愿意为一束光线等上几天,几个星期,甚至是几个月。光线的质量会给图像带来巨大的差异,明亮的光线能给生命带来色彩,突出土地的轮廓。相反,黯淡的光线会使图像看起来沉闷无趣。然而,就算是最热情的摄影师也不一定有抛开一切,享受等待光线的时间。因为许多人只能在工作以外的时间进行拍摄,这自然意味着只要有时间,这些摄影师就想尽可能多地拍摄,不过多在意光线和天气。
面对不理想的光线,可以试着切换成黑白模式进行拍摄。通过后期调整对比度、减淡、加深等工具让照片更大气。

发白的天空或发黑的土地
在拍摄中经常遇到这样的问题:天空与地面的光差很大。很难拍到天空、地面都同时曝光正常的照片。经常是天空曝光准确,地面就会曝光不足而变黑;地面曝光准确,天空就会曝光过度而变白。
解决这一问题的传统方法是通过中灰渐变滤镜来适当地压暗天空,也有的摄影师采用HDR技术,合并不同曝光的多张图像来得到整体曝光较平均的图像。

构图
遇到美景冲动地想按下快门时,最好先环顾现场,寻找理想的拍摄角度。在这里还是要提到经典的三分法则,因为人的目光通常会落在画面的三分之一处(无论从上到下还是从左到右),而九宫格的四个交叉点又被称为趣味中心,拍摄时最好打开相机内的网格,尽量把景物放趣味中心上。
同时也要避免地平线位于画面中央,在保证地平线水平的的前提下,如果天空更有趣,就让地平线低一些,分给天空更多的空间;如果大地更有趣,就把地平线提高,让人们更多地关注地面。
如何(点评)评价照片

2015-09-19 摄影帮

很多人都喜欢评论他人作品,但怎样的评论方式才正确?怎样才可以让双方都获益?别再老是“欣赏学习好友佳作了”了。艺术有主观成份也有客观的部份。技术、参数或许有对错之分,但风格、色调、取材之类则有可能取决于个人观感。

1. 很多时候,评论艺术性应优先于技术性

一些照片背后可能有很好的概念,只是拍摄者没有足够的技术、器材去呈现得更好,即使是这样,那些理念还是不能够忽视的。我们不应该单凭拍摄技术去判断作品的好坏,反而是气氛、意景这种抽象的东西比器材、解析力来得重要,如果因为技术、画质不好就避开艺术性不谈,我们会错失很多欣赏好作品的机会。

2. “个人意见”不是评论

艺术有主观成份也有客观的部份。技术、参数或许有对错之分,但风格、色调、取材之类则有可能取决于个人观感,所以评论时要问问自己到底是在以个人意见还客观事实来评论。

3. 意见要有指向性,而非无的放矢

对于刚入门的摄影爱好者一开始就对他讲一大堆理论其实未必有用的,因为他们本来就不明白。好的评论,应该是将心比己,了解他们的水平,从他们的角度提供意见。

4. 是评论,不是讲自己

不少人很喜欢批评他人,说穿了其实只是想展示自己有多优越、知识有多丰厚,但不是有用的评论。

5. 考虑拍摄背景、现场状况

不要只去看结果,也要考虑到当时的环境,现场拍摄会有很多不可控制的因素、变量(例如那里不够亮,或者可能不能用闪灯之类),评论时应记得我们并不在拍摄现场。

6. 保持礼貌

礼貌与尊重是沟通的基础,但同时也是最多人忽略的点,在信息爆炸的这个年代,大家对于他人作品的发表早就习以为常,却忘记别人发表作品其实也需要勇气。

7. 停一停,看一看,理解再批评

很多人只是以第一印象,去给予意见或感想,用几秒看照片,然后花个十分钟去写一篇文字批评,其实这种意见很肤浅。在看每一张照片的时候都要用心去看,想一想,然后再看一次,当你能够静下来欣赏一张照片时,你才会真正看到和理解它。

8. 评论是为了展开对话

评论一幅作品其实也是展开对话的契机(如果双方都带着善意),当你愿意对他人的作品提供你的理解和建议,对方也会很感激的。通过交流,我们不单可以了解对方创作出这作品的意图、背后的故事,创作者也能听到自己想法外的东西,还有可能发展出友谊来。

9.太正面?太负面?无视它吧

网上的评论会有两种极端的情况,一是把人棒上天,每次看到作品都说“太完美了!”,也有无论怎样都只批评的,这两种评论其实参考价值并不太。同样的,如果去除那是你喜欢的作者、去除你对那种风格的喜好,这又是不是一张好的照片呢?作为观看者的我们,又会不会出现过份主观的偏见?也是值得我们深思的。批评这回事用得适当,可以促进双方的进步,相反则只会沦落成互相伤害。

10.说人话

对于刚入门的摄影爱好者一开始就对他讲一大堆理论其实未必有用的,因为他们本来就不明白。好的评论,应该是将心比己,了解他们的水平,从他们的角度提供意见。
摄影到底要烧多少钱?

2015-09-22 摄影帮

欢迎各位色友对号入座,并告知巫师你的段位!

第一阶段:入门:
最初想法很单纯,你想买一台好相机,原因可能是宝宝降临,或者要外出旅游。
你对器材不甚了解,于是去找身边的摄影大师,求他给指条明路。
一般大师都会很专业的问一些问题,诸如“平常主要拍摄的题材是什么呀?”“ 都用过哪些器材呀?”“想不想上全幅呀?”。这些问题让你很羞愧,因为你连问题都听不懂。正在尴尬的时候,突然听见大师冒出一个你能听懂的问题——“你预算多少呀?”,于是你就像看到救命稻草一般,报出一个数字!
通常来说,这是大师最后的一个问题!
通常来说,大师会建议你买一个中端单反套机!价格从4K~10K不等。
通常来说,这个价格比你的预算要高不少,但又在你的承受范围之内。你在咬牙掏钱的同时,心里暗下决心“要充分利用这套专业器材,好好学习摄影”
恭喜,你有了第一台中端套机,价格6K

第二阶段,上路
巫师始终认为,购入第二个镜头是你走入摄影之路的分水岭,因为你在尝试之后开始持续投入了。
你的专业单反果然不负众望,“拍的真清楚!”是你能听到最多的赞赏。你也很是沾沾自喜。
很快你就接触到光圈、快门、ISO这些基本概念。你开始逛摄影论坛或者看器材评论,脑子里被牢牢的灌输了一个观点:相机并不重要,镜头才是画质的关键!
回头看看自己的照片:背景不够虚化、主体不够丰满、弱光时画面抖动的厉害,噪点严重。冥冥中脑海里有个声音对你说“换个镜头,这一切都能够改变!”
于是你又去求教身边的大师。
大师照例问一堆专业问题。所不同的是,此时你对大多数问题能够对答如流,弄得大师很没面子。于是大师心里会掠过“小样儿我还治不了你”的想法,抛出那个经典问题“那你预算是多少呀?”
在你说出一个数字以后,通常大师眼里会飘过一个轻蔑的眼神,然后吐一个烟圈,指导你镜头是有红圈金圈之分的;有狗头牛头之分的;你的预算,充其量只够买个驴头!
于是你上网搜索,查遍资料,知道什么是“大三元”、“小三元”、“小白”、“小黑”、“小钢炮”这些近似黑话似的单词。
这个过程你一定会看到一句话“买你能承受的最贵器材”。
终于你出手了,大部分人,买入的无外乎是大三元或者小三元或者其中之一。
你拥有了人生中第一支红圈头,姑且算是8K吧。

第三阶段,低烧
红圈头果然没有让你失望!分辨力、锐度、色彩透着就是一股子专业味儿。如果你买的是个大光圈镜头,还会呈现出蜜一样迷人的焦外。
你开始四处传播你的照片,在网上比对别人的作品。你也开始研究构图、色彩...此时你的作品获得众多称赞,这让你很高兴。你觉得摄影已经向你打开大门,你所要做的,无非就是更多的拍摄和练习——当然,这需要更多的镜头,最起码要覆盖足够的焦段。
不用想,管它大三元还是小三元,配齐了再说。你甚至会考虑EF 28-300/3.5-5.6L IS这样的奇葩镜头。
至此,你已经拥有了至少3个变焦红圈,增加投资25K


你突然发现某天各大相机厂商就如打了鸡血一样玩命的推出新型号。一看日历,明年正是奥运年。每四年一次的器材换血大姨妈就要开始了。你脑海里有了挥之不去的两个字“全幅”。
没有全幅,怎么对得起手头的红圈?如何体现“原始焦段”的韵味?
于是您毫不犹豫的把5D3或者D800抱回家。当然,随着2、3千万的像素相机,一起抱回家的还有64G CF卡,乐摄宝的摄影包,一个入门三脚架...大约总计25K
等等!诸如5D3之类的相机,是没有内置闪光灯的。1.5K的外置闪光总是要的

别拿低烧不当病,这一阶段,你有了全幅机身,3个红圈头以及必要的附件,保守投入也是50K。

第四阶段,定焦
全幅的机身和红圈变焦让你着实爽了一把。每次出游,你会不厌其烦的扛上三脚架并带上所有后宫佳丽,周围人无不投来羡慕的目光。走在西湖边,总有大妈冷不丁递过来一个小数码,冲你说“大兄弟,替我和老头子拍张合影吧!一看你就是个会照相的。”
但是每当你翻阅杂志,或者摄影论坛,对比“大师”的作品,总觉得沮丧。“通透”、“油润”、“氛围感”这些词汇像噩梦一样折磨着你,它们是那么令人神往却遥不可及!同时你悲催的发现,当你刚把三脚架支好,你的同伴早就坐在车里不厌其烦的催促开车......
这个世界不该这样,花了50K的器材不该这样!
在第一次使用定焦镜头后,你会觉得所有的困惑都随风而去!哪怕是价格3K的50 1.4,那个锐度、色彩、焦外,以及面对弱光时的从容蛋定,都远远好过10K的变焦。
定焦1.x的大光圈,会让你觉得突然进了一扇从没有想过的门。有了以前对变焦红圈的信任,自然是直接上大光定(大光圈红圈定焦)。
镜头厂商当然知道,这个阶段的你早已明白一份价格一分货的道理,如果把价格定低了,显然不能满足你对高画质的追求。所以任何一个红圈大光腚,价格没有小于10K的。
你需要24 1.4L,35 1.4L,50 1.2L,85 1.2L,135 2.0L,200 2.8L。当然,要是把这些镜头都收入囊中也是有难度的。于是你精挑细选,仔细比对,选了其中3个定焦,花费40K。

第五阶段,回归
此时你玩摄影可能已经接近10年了,已经拥有了至少2个机身,6个镜头。然而一个永远无法回避的问题终于要直接面对了——你年纪大了!
你已经没有力气背着10公斤的器材去搞创作;也无法扛着三脚架长途跋涉;你没有精力凌晨起来到野外蹲守日出;在夕阳西下的时候,最想干的不是背上相机去摄影而是找个能够看到日落的餐厅好好的吃顿海鲜。
此时你面对铺开半张床铺的单反相机和镜头,心里在想——你需要一台高画质轻便的相机。
要是在5年前,投资100K左右的莱卡一机两镜几乎是你唯一的选择。
好在科技进步了,你有很多更实惠的选择。首当其冲的,自然是诸如Sony和富士的微单系统。
就像前面说的,你玩摄影已经快10年了,自然是个事业有成的人。20K左右,拿下一套全幅微单对你来说毫无压力。

第六阶段:邪路!
小巧的全幅微单满足了你的需要,画质好,重量轻,价格也不贵。但是却给你带来另外一个问题——之前你买的那些单反红圈头可以用在这个小巧的微单上吗?要是不能用,岂不浪费了?
你是如此勤俭持家并富有钻研精神,以至于很快你就找到了答案——转接环!
这是通往一个无底洞的邪路!!!

在此之前,你的镜头,还大都停留在主流大众厂家的自动对焦头。而转接环,将会把你带入任何品牌、甚至任何年代的镜头系列。
康泰时、福伦达、蔡司、莱卡这些名字开始不断出现在你的眼前。A、E、F、EF、FE、M各种卡口你也烂熟于心。配上不同的卡口,你的微单几乎可以使用任何镜头。
摆在你眼前的,几乎是无限的可能性。潘多拉的盒子被彻底打开了。

此时,“摄影”两个字已经很久没有出现在你脑海中了,取而代之的,是“收藏”两个字。
收藏其实是没底的,为了方便计算,姑且在这里打上50K的标签吧

不得不说:附件

1 三脚架
你一定听过“买到第3个三脚架才知道什么是正确的脚架”这个说法。这话如此正确,好比吃到第3个包子才饱,前2个也是有功劳的一样!
你的第一个脚架,估计也就是个几百块的货。搞不好还是卖xx送脚架弄来的。很快你就会发现稳定性完全达不到你的期望。
你的第二个脚架,估计是个2、3K的有品牌的高档货。坚固,稳定,你很开心。直到某一天你在零下10度的地方突然收不起来,或是你在沙滩拍摄时进了沙子,更有甚者,某个螺丝突然松动,造成坠机事故。于是你发誓要买个顶级脚架!

“捷信”——一定会成为你的不二之选。然而面对5K的价格,正准备掏钱的时候,却悲催的发现,这个价格是不带云台的!而且,很多“专家”都说,捷信只是架子好,云台很垃圾!我相信你很容易就会发现“ARCA”这个云台牌子...
无论如何,在最后一个三脚架上,你的投资不会小于8K。考虑到前面吃下去的两个包子,估计总投资是10K

2 滤镜
器材城的JS不会告诉你,一个摄影包、一片滤镜、或者一张CF卡,可能比一台相机赚的都多。
严肃风光摄影滤镜是必需品。在看了各种品牌的渐变灰镜的评论后,你发现,几片塑料片居然要卖2K~5K,完全不符合你理性消费的宗旨。然而JS用一句话就把你彻底打败了——“如果使用不好的滤镜,画质损失严重,会白瞎了你上万块的红圈头”。上万的镜头钱都花了,自然不能因为区区2K而白瞎掉。
GND滤镜以及支架——2K

3 显示器
摄影怎么能少得了显示器呢?这是你最常用的看图设备,也是你修图的基础。当知道你正在用的显示器根本无法正确的显示颜色后,你觉得一个全色域显示器是必要的。Eizo动辄20K的价格让你望而却步,然而诸如Dell, ASUS的“全色域专业显示器”,其4~10K的价格你还是承受的起的。一个专业显示器,6K的价格,不过分!

4 校色仪
专业的你用着专业的显示器,却发现别人和你在看同一张图片时显示的颜色却不一样。在看了无数资料后,知道有门学问叫做——色彩管理。有种设备叫做“校色仪”。JS用同样的手段把你打败了“如果不买校色仪,那么不管多贵的显示器,其实都是摆设。”好吧,都到这个份上,花2K买个校色蜘蛛,也就是顺理成章的事情。

5 备份方案
你拍的好几万张作品都放在硬盘里,这是你数年的心血。本来你也没啥担心的,直到出现了冠西哥。你不禁会想,要是电脑坏了该怎么办?解决方法也很简单——网络存储设备配上2T的硬盘应该是起码的方案——3K应该是个起步价。

6 打印机
专业显示器有了,校色仪也有了,老实说,你已经具备开办家庭工作室的条件了。唯一欠缺的就是——打印机。
专业输出基本上是非Epson不用的,一个入门级别的6色照片级A3喷墨打印机要3K,8色的是5K。价格透明,童叟无欺。
打印纸,要做色彩管理,自然用原厂的。20张200块。
然而你悲催的发现,你的某些颜色的墨水居然只能打印几十张。而原厂墨水居然要卖到1K+一套!哪怕你用海淘,加上运费也是大约300元一套墨水...
总之,在后期输出这件事情上,你的花费不会少于7~8K。

7 防潮柜
用脚趾头也想得出来,这么多贵重物品,是不能随便放的。黄梅天镜头会发霉,天气太热镜头内的润滑油会挥发,太冷了电子器件工作会不正常……厂家贴心的发明了一个铁皮盒子,起了个好听的名字“摄影器材电子防潮柜”—— 2K

既然你都看到这里,我就说一句题外话,算是免费奉送:其实完全没必要买2K的防潮柜,到超市买几个最大号的乐扣乐扣盒子,全密封,超好用。巫师地处上海,黄梅天严重,十多年以来用此法器材从未出过问题。
以上林林总总附件,总数大约是30K。还没有算你的电脑升级,汽车升级,外出旅行等价格。也没有算你为了说服你老婆同意你买这些设备,可能要花更多的钱讨好她的成本。

新手本该避免的六个错误

原创 2015-09-24 杨迪 中国摄影报


新手在创作路上难免出现一些错误,是学习和提高过程中一种宝贵的经历。但其中很多错误是因为缺乏良好的创作习惯造成的。只要稍微用心一点,这些错误完全可以避免。

1、拿起就拍,不检查相机设置
由于数码相机的便利性,让许多摄影新人们没有了前辈的严谨和稳重,更喜欢拿起相机直接开拍,而从不注意相机的设置。要知道,相机工作自有其固定原理,设计的参数细节有数十项之多,虽然AUTO模式解决了很多菜鸟的后顾之忧,且不说自动模式不是万灵丹,即便正常使用自动模式,像闪光灯的开闭,图像的精细度,画面风格等个性化的选项,也是可以改变的。
   
正所谓磨刀不误砍柴工,新手要养成拍摄之前,拿起相机再检查一遍基本设置的好习惯,避免出现很多尴尬和遗憾。笔者的一个朋友,放在家中的相机被“熊孩子”把玩,图像分辨率设置于640×480,在拍摄前并未检查设置,使得自己的一组生态外拍作品远远达不到冲印的精度,只能在手机屏幕上欣赏。这也是为什么资深摄影师视器材为禁脔,特别反感别人乱动的原因之一。如果相机属于多人共用,更要注意此点。

2、忽略安全快门速度
安全快门可以视为不“糊片”前提下,相机能够容忍的最低快门速度,处于该临界值,相机能够有效克服曝光不足的问题。在镜头处于35mm标准焦距时,一般安全快门在1/30s左右,但是随着镜头焦距的拉长,安全快门的底线也会随之上浮,但部分新手往往忽略快门速度的设置,在日常创作中没能灵活变通,影响了拍摄的效果。
   
可见“新手炫耀‘铁手功’,老鸟更信三脚架”的说法,真的不无道理。一个最简单的公式:安全快门值≈“1/镜头焦距”。
    
但对于佳能新出的5000万像素级别的EOS 5DS/R系列来说,安全快门的算法又有不同,因为像素密度的提高对轻微抖动更加明显,在拍摄时要注意酌情提高快门速度。笔者在拍摄时,通常将正常的安全快门速度×2,各位影友可根据自己的实践在拍摄时验证。


3、盲目追求大光圈
许多人都是因为欣赏了资深玩家分享的作品,特别是背景虚化类作品,从此爱上了摄影。必须承认,大光圈镜头能够营造出主体清晰,背景朦胧的画面氛围,让人觉得非常有意境,尤其适合人像、昆虫和花卉类特写。一般可拍照手机和入门相机很难实现这样的质感,所以恒定大光圈镜头一般都意味着高昂的价格。
   
然而,背景虚化不是万灵丹。正因为光圈影响景深,在需要保持前景和背景清晰度,实现通透视觉效果的场景下,如新闻纪实、人文街拍,以及更希望画面锐利的灯火类夜景主题,一定是小光圈设置更合适。所以说,新手更要学会因地制宜选择和设定器材。

4、拒绝使用高感光度
感光度(ISO)是胶片时代对胶卷光敏感度的度量值,数码相机沿用了这一标准。提高感光度,有助于数码相机在较差的光线下实现正常曝光,然而,高感光度也会增加照片噪点,使画质急剧下降。很多需要画质细腻的场景,如人像面部特写,摄影师喜欢将感光度锁定在ISO100甚至ISO50。部分新手此时再度犯下了教条主义错误,不懂灵活变通,拒绝使用高感光度。

在拍摄高速运动场景,需要限制曝光的夜晚星空特写、黑暗环境如晚会现场的手持拍摄、长焦拍摄等场景,为了保证照片正常成像,需要做出一些妥协和取舍,高感光度造成的些许画质损失是可以接受的。何况数码相机技术也在飞速发展,十年前ISO400下的成像画质已经无法正常观看,而今入门级相机的感光度已经普遍提高到了ISO1600甚至更高,因此,目前主流机型的高感光度成像效果完全满足一般需要。

5、对AdobeRGB和sRGB认识不清
要求新手认清AdobeRGB和sRGB的区别似乎有些苛求了,新人能了解RGB三原色的原理已经实属不易,但是如果选择了购买单反,步入发烧行列,一些常识性的内容还是要主动掌握的。sRGB是标准色彩空间(standard Red Green Blue)的简称,是惠普公司和微软公司共同开发的色彩空间标准,广泛用于当下生活中所能接触的大多数彩色显示设备,如LED显示器、平板电视机以及彩色互联网网页、游戏和应用程序等。
    
而AdobeRGB色彩空间则是Photoshop软件设计者Adobe公司推出的,相比sRGB,它拥有更宽广的色彩空间和良好的色彩层次表现,还包含了sRGB所没有完全覆盖的CMYK色彩空间。简单的说,AdobeRGB色彩空间里的色彩更加鲜明,层次和细节更为丰富。但是,常见的显示设备由于处在sRGB标准,因而无法完整显示AdobeRGB的所有颜色,视觉效果反而不如sRGB。
    
鉴于目前主流的高端器材支持AdobeRGB和sRGB色彩空间切换,因此日常应用和回放,建议使用sRGB,而对平面印刷和后期PS有需要的用户,则要使用AdobeRGB。

6、不能合理利用曝光补偿
曝光补偿是一种曝光控制方式,用来弥补自动测光的不足。当拍摄环境比较昏暗时,要增加EV值,每增加1.0挡,相当于摄入的光线量增加一倍,如果照片过亮,要减小EV值,每减小1.0挡,相当于摄入的光线量减小一倍。
   
表面上看,调节曝光补偿值,无论从原理还是应用上都非常简单。但事实上,很多新手在应用中无法有效利用曝光补偿,因为口口相传的曝光控制口诀是“白加黑减”,极易和潜意识中EV值的增减关系造成冲突。
    
事实上,“白加黑减”模式主要面向区域测光模式下的曝光控制,如果被摄主体以亮白色为主,相机测光系统很可能误判场景过于明亮,而给出较低曝光值,反之,拍摄深色主体时,自动测光往往有过曝可能。因此在这种情况下,白加黑减是符合实际的。

选择焦点的10个秘诀!

2015-09-25 摄影帮

1.植物拍摄:选择花为焦点拍摄。

花,无疑是植珠上最吸引我们,最美丽的部分,因此不难理解,花是植物摄影中最常见的焦点选择。但当我们面对花团锦簇的一丛时,应当选择哪一夺花来作为焦点呢?首先我们要考虑最有特点的一朵,比如最美丽的,或是一朵颜色区别于其他花的:而后,我们可以通过观察,选择一朵比别的花稍高一点的,或者是比较接近于镜头的花。通过这些方法,我们可以突出地表现这一朵花,让它成为画面的趣味中心。

2. 近距离拍摄花卉:焦点应当选择在花蕊上。

近距离拍摄花卉的特写镜头,焦点应该清晰地落在花芯部位。此时放大的花的特写照片中,原来颜色鲜艳的花瓣多数情况下成为陪衬,而花芯中娇嫩的花蕊以极其规律的排列,成为引人入胜之处。需要注意的是:使用微距拍摄的图片中,往往除了焦点一点是清晰的,其他地方都会有不同程度的虚化;甚至对焦完成后,由于花或照相机稍许的移动都会造成焦点的缺失,而图片中没有任何清晰之处。因此配合拍摄的三角架与无风的环境是非常重要的。

3.拍摄人物特写时:眼睛是关键焦点。

人物的特写照片,一般是以人物脸部为表现重点的半身照片。这类照片需要通过表情神态来达到刻画人物特征乃至内心的目的。眼睛,是拍摄人物特写时焦点的第一选择。当人物正面面对照相机时,此时双眼是同一平面上,所以以任何一只眼睛作为焦点都可以:但这样的取景会过于平面化而显得普通,因此大多数摄影师会采取人物的半侧面而进行取景拍摄。此时人的眼睛就会处于一前一后的位置,此时需要以靠近照像机的眼睛作为焦点,进行对焦拍摄。因为它的位置明显要比后面的眼睛更为重要。

4. 拍摄人物全身像时:头部的重要的焦点。

在拍摄包括人物全身的肖像以及环境肖像时,我们无法明确地对准人眼精确对焦,那么,快速便捷地选择焦点的关键,就是以人物的头部作为对焦点了。无论是为了表达人物的动作或姿态,人物脸部特征都是图片中的关键。人的一举一动都是以头脑来控制的,因此头部将成为牵动全身的中枢。拍摄时我们可以预先以人物人的脸部或头部进行对焦,而后在人物全身姿态达到理想状态时,迅速重新构图并快速拍摄。

5.拍摄人物与环境的照片:最好以人物作为焦点。

这一类的照片包括简单的旅游纪念照到记实摄影和商业广告摄影。人物与环境结合的照片,是最鲜活也是最难拍摄的。但无论人是作为主体或陪衬的图片元素来说,这类照片绝大多数都是以人物作为焦点拍摄的,因为相比那些不动[或动得缓慢的]山水来说,人是最活跃的,也是最具有感情色彩的。当然,以人物作为焦点拍摄,还应当注意景深,以控制环境的虚实变化,如果简单地需要人和景物都清晰,可以用小光圈获得大景深即可。

6.拍摄群像时:寻找关键人物确定焦点。
在面对一群人进行拍摄时,我们往往会被不断变化着的众人所干扰,不知道将焦点确定在哪里,而错过了很多的精彩群像照片。其实最简单的方法,就是寻找一个关键的人物为焦点,并进行追踪对焦。同时用眼睛的余光不断的留意其他人物的动态,当其他人物和关键人物的位置关系达到和谐统一时按下快门拍摄。

7. 拍摄山的局部时:可以选择显眼的的树木或岩石作为焦点。

当用长焦距镜头,拍摄某一座山峰的局部时,通常是由于山峰的某处特征吸引了我们:比如秋季草坡上一棵金黄亮丽的白桦,或凸而起的岩石。选择这些明显的特征为焦点,不但可以快速地完成对焦,同时还可以对我们思考构图进行帮助。需要我们注意的是,如果我们拍摄的局部位于山的阴影一面时,由于景物的反差较弱,经常会造成照相机自动对焦的失误,此时应该选择反差较高的地方对焦,帮助照相机完成对焦。

8.拍摄山脉全景时:要以最高峰为焦点。

我们在为一座雄伟的山脉拍摄全景照片时,最好是选择山脉的最高峰为焦点拍摄,比如山脉的主峰。由于它是距离照相机最远的地方,需要照相机对焦无穷远处,也称是无穷远对焦。通过这样的焦点选择拍摄下来的照片,可以最为清晰明确地刻画出主峰以及连绵山脉的其他峰峦,展现他们的雄伟壮观。而未经明确的焦点选择,往往会因为照相机错误地将焦点对在前景中的树枝或什么上,导致山脉一片模糊。

9.拍摄宽广的草原时;可以选择房屋,牛养[群],树木或河流的拐弯处作为焦点。

拍摄草原,或许是最简单也是最复杂的事情。简单的自动对焦拍摄,在小的照片中看去,仿佛所有景文物都非常的清晰,但放大照片一看,会发现照片中的关键点模糊不清,这是最令人懊脑的事情了。因此在拍摄时,一定要养成明确选择焦点的好习惯。一望无际的草原上,一棵孤独的树或一群牛养等,都是很好的焦点,也是图片的关键点。对它们的清晰刻画,要远远重要于无限的草地。而焦点如落在草原上蜿蜒的河流,应当选择最富于变化的,或最近处的拐弯处。

10.拍摄建筑物时:可以选择门或窗作为焦点。

作为摄影爱好者来说,很少有机会像专业的建筑摄影师那样,使用座机对建筑物进行无畸变,全焦点的拍摄。因此在拍摄建筑物时,对焦点选择应该格外的明细精确。一般来说,拍摄建筑物的正面,焦点应该选择在正门上,这样为多平面的建筑物正面,就可以全部落在图片清晰的范围中了。当然有时候正门会在阴影中,不容易完成对焦,此时也可以附近光亮处的窗户,如果建筑物正面完全落在阴影中,也可以选择顶部的房沿作为焦点。










你不能不知道的100个摄影技巧(一)

2015-09-23 白菜

你不能不知道的100个摄影技巧是有摄影爱好者呕心沥血总结的,每期精选10个摄影技巧分享摄影初学者以及爱好者,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如果你身边有喜欢摄影的朋友,请传递给他们。

斜坡上如何放置三脚架
如果在斜坡上用三脚架辅助拍摄,有一个方法可以让相机远离突发危险。如果我们是在一块岩石或者小山上的斜坡上拍摄,让三脚架的一条腿对着自己,这样的话,三脚架的三条腿就可以稳定地支撑住相机,防止坠落。

如何摇拍
摇拍是一种拍摄移动中被摄体的技法。其特点是把摄影重点放在了静态的部分,以摇动镜头的方式跟随被摄体,表现其速度感。要使用此种拍摄技法,需要把相机设置到快门优先的模式上,然后使用较慢的快门速度,一般采用1/30s或者1/60s。相机要紧随被摄体,跟随其运动而移动,达到被摄体清晰,背景模糊的效果。当然采用连拍的模式捕捉更锐利的照片的机会更大。

如何避免曝光不足
摄影者在拍照时经常会曝光不足,打开闪光灯拍摄又怕会过亮,牺牲了现场环境的自然光线。遇到此种情况,最佳方法就是利用相机的曝光补偿功能。只要将曝光补偿功能推高一至两级,一般偏暗的情况就会有所改善。

如何先对焦后构图
先将画面中央的对焦点对准想拍摄的人物面部,半按快门按钮完成对焦及测光程序,按着快门按钮不放,横向移动相机重新构图。

光圈优先有什么用途
数码单反相机往往带有较大光圈数的镜头,在自动模式下相机的程序也倾向于使用较大的光圈以缩短快门时间,减少因震动而造成的不良拍摄效果。但是,相机镜头一般是在从最大光圈收缩两级左右时拍摄的图像效果最好,所以如果要拍摄高质量的图像,可以使用光圈优先自动曝光,把光圈从最大往下调小一些。另外,大光圈可以实现小景深,这有利于突出主体。

如何避免眩光
直接拍摄太阳,会在镜头内产生眩光,从而使画面的反差严重失调,同时会产生入射光线被镜头表面反射到CCD上而形成光斑线条。高质量的遮光罩有助于限制眩光,同时使用最小光圈可减少这些光斑。

如何使灯光产生星状效果
要想使灯光产生星星的效果,那么摄影者就需要使用小光圈来进行曝光,光圈越小,效果越明显。

如何保护相机
为了保护好数码相机和电池,我们尽量不要在过高或过低的温度下使用数码单反相机,千万不要长达几个小时地将自己的相机直接地暴露在阳光下,拍摄时避免镜头直对阳光以免损伤CCD板。如果不得不暴露在阳光下,那么你可以用一块浅颜色的毛巾或是反光材料将相机遮盖着。尽量避免在雨天雪天拍摄,如要拍摄要妥善防护避免在低温下长时间拍摄,防止机器老化。寒冷的冬天从室外进入室内机器容易结露,像人带的眼镜一样。正确的方法是放罩在密封的塑料袋中,待机器与室内温度一致时再取出。拍摄完毕保存时一定要卸下电池。保存时放置在干燥地方避免机器受潮。

如何优化图像质量
数码单反相机的图像格式可以选择JPEG也可以选择RAW格式,RAW格式对于后期制作是非常有利的。另外,RAW格式的画面不会经过相机的自动调整,其质量会更优质一些。当然,摄影者可以通过设置饱和度、反差、锐度等来调节画面细节,使画面质量更好。

什么是B门
B门就是能够让你进行长时间曝光的模式。它的曝光时间就是从你按下快门到释放快门的那段时间。在使用B门过程中,最好使用三脚架和快门线。










你不能不知道的100个摄影技巧(二)

2015-09-24 白菜

你不能不知道的100个摄影技巧是有摄影爱好者呕心沥血总结的,每期精选10个摄影技巧分享摄影初学者以及爱好者,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如果你身边有喜欢摄影的朋友,请传递给他们。

包围曝光补偿有什么作用
采用不同的曝光量连续拍摄3张以上的照片,用以找到最合适的曝光量。

什么是高光警告
显示拍摄信息时,图像中曝光过度的区域会闪烁,要获得曝光过度区域更多图像细节,应将曝光补偿向负方向调整,然后在拍摄。

什么是偏振镜
最常用、最有价值的滤光镜,可以加深蓝天的色调,可以消除眩光和反射光。

如何表现主体的大小
从摄影作品中很难直接判断出一个物体的实际大小的。辽阔的大海可能在画面上只是一条水平线,而较小的物体,甚至肉眼看不见的物体,在画面上可占据很大面积。这时候就可以通过对比的手法来表现。物体体积大小的对比,一方面可以从对比中了解要表现物体的实际大小;另一方面可以通过夸张变形表达一定的思想情感。

为了真实地表现主体的大小,在拍摄中需要有一个陪体,作为参照物。一般是以日常生活中人们熟悉、了解其大小的物体作为比较对象。这样,不仅突出了主体还使观众对主体的实际大小留下深刻的印象。

如何设置地平线
摄影者在拍摄过程中,要恰当的安排地平线的位置。一般拍摄草原等风景时,地平线都安排在画面的三分之一处。另外,在拍摄海景的时候,地平线的位置决定画面的意义。如果地平线在画面下方三分之一处时,则体现大海的悠远;如果在上方三分之一处时,则表现大海的博大情怀。

顺光有什么作用
顺光在拍摄人像时,能够使人物脸部受光均匀,减少瑕疵感。但是顺光照明是效果最平的一种光,它不利于拍出被摄体的立体感和空间深度感,缺少生气。

侧光有什么作用
侧光照明效果有明显改善,被摄体能够产生明暗变化,显出立体感和表面质感,它比较符合人们正常的视觉习惯,所以,在摄影中被广泛的利用。

逆光有什么作用
逆光照明它能够勾画出对象的形状,使之与背景分开。在对象的形状边缘形成明亮的亮线,能够渲染所要表达的气氛,丰富和活跃画面。

如何防止相机晃动
在外拍摄时,最好是携带三脚架。如果没有三脚架,摄影者可以把身体倚在墙上,或者是把手靠在栏杆上来保持相机的平衡。

俯拍有什么好处
俯拍就是照相机高于被摄体向下拍摄。这个角度就好像登高望远一样,眼下由近至远的景物在画面上由下至上能充分平展开来。有利于表现地平面上的景物层次、数量、位置等等,能够给人一种辽阔、深远的感受。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评论 (0 个评论)

facelist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 立即注册


关键字:


起始时间:
截至时间:

PhotoFans摄影网© 1998-2024 ( 京ICP证040606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0587号 京网文[2020]4675-862号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