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注册 登录
PhotoFans摄影网 返回首页

喜讯摄影书店 http://bbs.photofans.cn/?119452 [收藏] [复制] [RSS]

博客

赫尔穆特·牛顿 Helmutn Newton

已有 274 次阅读2011-7-31 15:36

书名:Helmutn Newton Work


书号:3822813265


定价:420.00


出版:TASCHEN


年代:


赫尔穆特·牛顿出生于柏林,16岁时开始摄影的学徒生涯,跟随一位擅长于时装、肖像和人体摄影的女摄影家伊娃工作,后因纳粹上台,伊娃的影室关闭而走上流亡之路,从中国经新加坡到了澳大利亚。

在澳大利亚呆了17年后,于1957年到巴黎。1981年起定居蒙特卡罗。现为澳大利亚公民。在20世纪60年代至70年代,他固定为法国、美国、意大利和英国等著名杂志提供照片,这些杂志有《时尚》、《她》、《花花公子》、《新星》和《女皇》等。如今牛顿是世界上最著名的时装、人体和名人摄影家之一

西班牙画家戈雅在1798年画过两幅名为《着衣的玛哈》与《裸体的玛哈》的著名作品。戈雅以高超的技巧给出了一个妩媚动人的令人难忘的女性形象。玛哈经戈雅之手跻身于美术史经典作品长廊。事过境迁,到了20世纪的80年代,一个名叫赫尔穆特-牛顿(Helmut Newton, 1920-)的摄影家向世人拿出了戈雅作品的现代版——《她们来了》。

《她们来了》是牛顿于1981年发表在时装杂志《时尚》法国版上的作品,由两幅作品构成。从第一幅照片的画面看,四个青年女子先是身着臃肿的西服套装,以一种冷漠、目空一切的神态昂首阔步地向我们走来,而在下一幅照片中,他们却又以全裸的身姿,以与前一幅照片中完全相同的神态和步态向我们走来。通过这两幅照片中的女性们的重复的神态与步态和对女性身体前后不同的处理,牛顿给出了一种心理悬念与视觉震撼,令人感到一种莫名的紧张与兴奋。如果说,以往的时装摄影中出现的女性形象多是柔弱娇顺的窈窕淑女的话,那么牛顿这次出示的却是与之截然不同的女性形象。《她们来了》中的女性形象与传统的理性化了的女性形象大相径庭。他们一改往日的甜美柔顺,以一种咄咄逼人的气势,挑衅、进攻、扩张的姿态走向世界。显然,这反映了摄影家牛顿的女性摄影观。与充斥于大众消费杂志中的媚态百出的女性形象相比,他的女性形象显得冷漠、孤傲、矜持,完全沉浸在自己的情景中,与观众缺乏交流,甚至有一种拒斥感。同时,她们又具有一种主动出击的危险性。其个性的鲜明与张扬,决不是以往的那种顺从被动型的女性形象所能及。她们充满神秘,浑身散发一种充满魅惑的邪恶与放肆,产生、维持一种莫名的诱惑。与传统时装摄影中的健美的体态相比,她们的体态似乎总是在某一部分得到造物主的刻意强调而具备了一种可怕的吸引力。总之,牛顿的女性形象表达了一种反理想化的倾向。他在赋予自己的女性形象以强烈的个性的同时,也赋予自己的时装摄影以一种鲜明的个人特色。

时装摄影从本质上来说是将身体与服装的匹配与调适予以视觉化的一种作业。在《她们来了》中,他通过这两幅作品的对比,说明身体与服装之间的复杂关系。他既以臃肿累赘的服装证明服装之于肉体的扼杀作用,又以富于侵略性的肉体来阐释服装的安全与诱惑的双重作用,反证缺少服装掩护的身体的危险性。《她们来了》又名《裸体与服装》,这也充分说明了他以服装说明身体,又以身体解释服装,以此阐明身体与服装之间的相互利用却又相互排斥的互动关系的意图。可以这么说,只有好的时装摄影才能对服装的文化意义与创造价值作出独特的视觉化评价。也只有好的时装摄影作品,才能对身体与服装的关系作出富于启示的表现。而牛顿的时装摄影就是这么一种将身体与时装的关系予以视觉化的成功例子。

《她们来了》这个标题一语双关。它既是就事论事地就画面内容而起的题目,同时又通过这个语气中满含期待与紧张的标题在暗示着什么。它既宣布了一种新的女性形象的出现与牛顿这么一个异端摄影家的登场,同时也预告了时装摄影中的一种新的审美观的诞生。可以这么说,以《她们来了》为标志,当代时装摄影进入了一个新的时代。

牛顿在时装摄影界登场的60年代后期,正是一个各种惊世骇俗的主义、口号遍地开花的时代。性解放运动、妇女解放运动、迷幻药文化、嬉皮士、反战运动、禅宗热、摇滚音乐、公社运动、摩托车族……,当时在青年中流行的各种思潮都与保守的中产阶级价值观背道而驰。而对性的大胆追求与表现正是当时的反主流文化冲撞主流文化的一个最主要的突破口。牛顿正是这么一个应运而生的时代弄潮儿。他的大胆的图像彻底撕去了时装摄影温情、典雅的外表,冲击传统伦理价值的伪饰与压抑的一面,并代之以一种充满危险、鼓励出轨的图像。他的反传统的视觉倒戈强烈地反映了西方社会中性在消费文化中的扩张与性的现状,使以前在时装摄影中一直遮遮掩掩的情欲成份公开化、合法化。

就以往的视觉传统而言。女性形象总的来说是反映了男性中心社会对女性的要求、规范与约束。而牛顿式的女性形象显然有悖传统的女性形象。但是,牛顿出示的形象其实更为深刻地暗示了男性心目中的女性形象与欲望强度。这是一种需要男性与之对峙、较量与征服使之就范或者落荒而逃的女性形象。虽然牛顿的形象仍然是由男性规定、塑造,但他对女性的理解已经有了不同以往的认识和变化,甚至是对传统的视觉秩序的一种公然颠覆。

这在另一幅《圣特罗佩的卡文-克莱因》的作品中得到了更为具体的证明。画面中,一个身着睡衣的女性带着一种放肆、松弛的神情,打量着一个从她面前走过的男性。由她那松垮的姿态、把握全局的神态、随意的衣着所综合而成的这种女性形象是在以前的时装摄影传统中难以找到的。他将一直存在于男女之间的男人看——女人被看的力量关系作了一个大胆的反转。虽然在牛顿而言这种反转并不是风起云涌的女性主义作祟的结果。他经由这种颠覆找到了一种新的欲望表现途径。在牛顿这里,对新时代的敏锐的感受力一直是他的摄影的原动力。他以精致、颓废、倦怠、妖艳的现代都市女性形象置换出在以往的时装摄影中不具现实感的女性形象。他通过她们带领我们进入20世纪情欲的深部。他以自己的拒绝对美、对纯洁、对理想作出虚伪承诺的影像提示一种新的生活态度,展示一种新的审美趣味。他的奔放自如的影像时时冲撞、对抗时装摄影界的惰性与社会伦理准则,无可争议地成为解读资本主义消费文化的欲望构造的直观感性的影像文本。当然,他的文化姿态其实充满矛盾,他的女性形象虽然一反柔顺的女性形象而别具时代意义,但她们又无法避免过于乞灵于情欲征服的嫌疑。因此,他受到来自道德保守派与女性主义两方面的攻击也是理所当然。

牛顿的许多时装摄影还善于在一种具有特殊气氛的空间中展开。他以地下室、都会中的高楼的屋顶花园、室内游泳池、欧洲古城堡、豪华旅馆等为舞台,通过别出心裁的场面调度,布置一个令人耳目一新的事件现场,设计一场虚假的惊险,导演一出出催生欲望与想像的活剧。由他安排或选择的这些空间非常适宜于某种情节的展开。他刻意地在一种令人倍感震惊、错愕的空间中铺陈他的欲望、策划他的视觉阴谋。而里面的摆设、道具与他的精湛的光线控制又经常助长人形成一种想入非非。人们在此空间中的存在理由似乎只是为了冒险、引诱或挑逗。而他出示的又仅仅只是一个故事中的一个充满悬念的细节。从他的照片我们无从得知故事的结局会走向何方。也许,他需要的就是让观众与照片中的人一起经历一次虚拟的冒险、一起体会一种放纵的快感,一起设计一种结局。

现在手持澳大利亚护照、生活在欧洲摩纳哥的蒙特卡罗的牛顿1920年出生于德国柏林。他在16岁时成为德国著名女摄影家伊娃(Yva.1900-1942)的助手。在这位在人体摄影、时装摄影与肖像摄影方面有着独特建树的女摄影家手下开始了自己漫长的摄影生涯。他后因逃避纳粹统治而在1940年离开德国,最后辗转来到澳大利亚定居。但远离西方文化中心的澳大利亚似乎不能满足他的事业野心,于是他于1950年代后期与也是摄影家的妻子来到欧洲闯天下。由于他的独特的影像风格,他马上就在欧美的时装摄影界崭露头角,成为各种时装杂志的宠儿。而1960年代后期的时代风潮,更使他得到了一个趁势而起名震天下的良机。他的显影了西方社会性的现状与幻想的时装图像在一个松动的环境中脱颖而出,成为表证一个时代的欲望与欲望消费的象征。尽管他的发表媒体最初是在时装杂志上,但他的影响早已越出时装界。他的摄影创作也已经成为西方视觉文化的一个重要现象。正因为如此,他的摄影活动也已经证明了他自己从来没把自己限定为一个单纯的时装摄影家的自负的正确性。如今,年纪已是高龄的牛顿仍然锐气不减当年,不断地以他的充满活力与朝气的摄影刺激、启示着新一代的摄影家们我喜欢粗俗。我对坏品位有浓厚的兴趣——它比那种假想中的好品位令人激动得多,后者不过是人们看待事物的一种标准化了的方式而已”——赫尔穆特·牛顿


  赫尔穆特·牛顿被认为是世界上最杰出的时尚摄影大师之一,作家J·G·巴拉德甚至把他看作世界上最为伟大的视觉艺术家,在赫尔穆特·牛顿死后不久,著名的摄影和艺术网站贴出这样的告示:抱歉!因为赫尔穆特·牛顿的突然死亡,访问本站的人数激增以致产生阻塞现象,为此,我们不得不暂时将其作品以缩略版本列表显示……


  把恋物和色情倾向带入摄影主流


  赫尔穆特·牛顿那些广为人知的时尚影像,也许对他本人来说并不是最重要的。他曾说,对他最重要的,也许是那些是那些夜晚、城市、以及挣扎或相爱的人们。不过在人们的印象里,和他联系最多的也许是那些精心化妆过的雕像般的女人,通常是裸体的,穿着尖细的高跟鞋,干净的塑料雨衣,或者背部有一个马鞍,无不隐含着色情意味……


  她们不仅成为他的时尚摄影的主要内容,也成为《时尚》这样的杂志,或者《秘密的女同性恋者》、《不眠夜》及《没有男人的世界》这样一些书籍的主要内容。70年代,牛顿把恋物和色情倾向带入了摄影主流,那时,这类主题的摄影作品被认为只属于那些欣赏口味怪异的人。


摄影师/偷窥者的双重身份


  他出生于德国柏林的一个犹太中产阶级家庭。1932年他买了自己的第一架相机,17岁时他开始和一位女摄影师伊娃学艺。当形势对犹太人越发不利时,1938年他来到了新加坡,然后去了澳大利亚。1948年他与女摄影师兼演员琼·F·布朗妮结婚,后者对他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她不但在他的一系列情节性的舞台造型式作品中以模特身份出现,也向他提供了自己布光和场景设置等方面的技巧。后来,她为他训练模特,教他们如何为他的照片摆姿势,那些照片充满了古怪与残酷的占有欲。这不但强调了摄影师/偷窥者的双重身份,也暗示了所有观看者都是这一虐恋式的性幻想的同谋。


  他们在澳大利亚呆了17年。牛顿那时已经成为澳大利亚公民,但他渴望着欧洲。1956年他们俩在伦敦度过了1年时间,之后在巴黎一直住到1981年。他在法国的《时尚》杂志工作的机会使他有机会为《Elle,《玛丽-克莱尔》,STERN》和《花花公子》等著名杂志提供自己独特的时尚摄影作品,并展示自己卓越的摄影才华。


  所有美丽的事物都是伪造的……”


  直到1970年,牛顿才开始赢得国际性的关注和声誉,人们把他的作品归于一个异类的传统之中。他被雄心勃勃地称为继承了斯坦因、募卡西、欧文·潘和理查·阿维东这些大师的传统,而牛顿自己的格言是:艺术的概念不应排除人工的概念,因为那正是它的艺术表现力之所在……所有美丽的事物都是伪造的。最美丽的草坪是那种塑料草坪。


  1975年,牛顿开始在纽约、巴黎和阿姆斯特丹、日本等地展示他的黑白及彩色时尚人像作品。他那恋物般的摄影趣味开始被人们广泛接受与赏识,随后开始推出他自己的多部摄影画册。他作品的精心谋划的品质,以及他对时尚摄影固有传统的颠覆,使得牛顿的作品很快成为大西洋两岸重要的博物馆与画廊的收藏品。


我喜欢粗俗……”


  牛顿很少接受采访,例外之一是1978年他为泰晤士电视台所做的长55分钟的节目。他似乎有点口无遮拦:我喜欢粗俗。我对坏品位有浓厚的兴趣——它比那种假想中的好品位令人激动的多,后者不过是人们看待事物的一种标准化了的方式而已。


  在一个酒店房间拍摄的作品中,牛顿自己出现在照片上,他躺在模特的旁边,看上去手里像是拿着鞭子,实际上那不过是相机的背带而已。牛顿甚至把自己的模特带到大街上进行拍摄,让她们赤裸着裹着皮衣或雨衣进行拍摄。


  他使得自己拍摄的模特有时像衣服架子,而衣服架子反倒拍的和人一样。他喜欢苍白的皮肤和卷曲的头发,认为这种冷美人是最有吸引力的。他把一种个人化的风格加以完善,并突出了它的表现力,这种风格为他在无数时尚杂志、艺术画廊、商业广告和书中赢得了尊敬,使他成为影响卓著的摄影大师。


赫尔穆特·牛顿 粗俗也美丽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评论 (0 个评论)

facelist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 立即注册


关键字:


起始时间:
截至时间:

PhotoFans摄影网© 1998-2024 ( 京ICP证040606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0587号 京网文[2020]4675-862号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