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注册 登录
PhotoFans摄影网 返回首页

风翼之家 http://bbs.photofans.cn/?126536 [收藏] [复制] [RSS]

博客

金葵花摄影沙龙(佳友讨论、学习专贴-应包头站新手要求,欢迎各位佳友教授、指导!)

已有 2185 次阅读2009-11-8 08:15

1、使用你能承担得起的最好的镜头
摄影说到底只不过是物体在胶片上成像而已,静态情况下,在光路上对成像起决定因素的就是镜头的素质。一只好的镜头可以在单位面积内表现更多的细节,边缘成像质量与中心相差很小,并且没有明显的色散。微距镜头是拍摄微距的最佳选择,各个品牌的微距镜头都毫无例外地拥有非常高的成像质量。如果对像场是否平直有特殊要求的话,微距镜头更是唯一的选择。同进必须指出的是,对于成像来说,镜头无疑是重要的,论坛中很多朋友也热衷于讨论各种镜头的成像差异,但真正把手中镜头发挥出极至的并不在多数。比较不同镜头的素质、甚至要用某款镜头挑战其它,起码要把自己的镜头用好才是。做个简单的算术(也许过于简单了,用不着深究),假如镜头A的实际质量是5,B的实际质量是4,A的使用者发挥了70%的像质,而B的使用者更加细心,发挥了95%,最终的结果还是B取胜了。所以这种比较不能真正说明问题。打这个比方是想说明:其实我们很多朋友手中的镜头已经足够好了,只是在技术上提高的余地还很大,花更大的耐心研究一下技术恐怕比更新器材更容易获得成功。

2、使用稳定的三脚架
微距摄影一般都需要比较慢的速度。以我们熟悉的阳光16法则为例,该法则适用于晴朗天气下无穷远合焦的情况。对于微距摄影来说,当镜头合焦在比较近的距离时,光线在镜头延伸筒内有一定的损失,所以这个法则要修正为“阳光11法则”。也就是说:在晴朗的阳光下,在拍摄充分照明的近物时,对应于f11的光圈,速度应为1/ISO。对于100度的胶片来说,上述情况下,应该使用1/125的速度。但是大多数情况下,为了获得均匀、细致的照片,拍摄微距应该尽量避免强烈的阳光直射,拍摄的时间大多为清晨和傍晚,多云的天气是最佳选择。比较讲究的摄影师,如果必须在高角度的太阳光下进行拍摄,则有意使用柔光板、遮光伞等设备进行遮挡。何况很多情况下,为了获得更高的放大倍率及特殊效果,还会使用一些额外的微距附件,比如延伸筒、增距镜或者琥珀镜、偏振镜等等。这时实现正常曝光需要的速度就大大降低,根据我的经验,这个速度通常在1/30-4”之间。如果你偏爱使用低感光度的胶片,就要面临更大的挑战。不知道在座的有几位有信心以1/8”手持获得高质量的微距片子,反正我不行。所以,三脚架对于微距摄影来说绝对是必须的。在拍摄了一段时间的微距以后,我现在基本上是没有三脚架就不按快门的。理论上讲,三脚架越重越好。对于拍摄微距来说,我们必须在重量和便携性上做一个妥协。所以你能抗得动的最重的三脚架是对于你来说最好的选择。如果三脚架本身的重量还不够稳固,在使用的时候还可以附加一些额外的重物,比如石块、摄影包等等。不过必须保证这些附件不能随便晃动,否则只能适得其反。顺便提一下,选择微距用的三脚架,除了重量以外,三脚架能否很方便地降低到地面高度是另一个重要的指标,因为很多情况下,主体的位置是贴近地面高度的。而且重心低的三脚架可以有效减少晃动。 使用三脚架时,尽量不要升高中柱,最好也不伸出最细的腿节,并且一定要确认所有的可活动部位都已完全锁死,任何松动的部位都会把振动放大。选择放置三脚架的位置时也应尽量选择坚固并有一定摩擦力的平面。大家可能都有体会,在家里光滑的瓷砖地面上,用手向下按压三脚架的云台,几乎所有三脚架都会有一定的滑动。如果在野外必须架在松软的土地上时,应该事先把各条腿都压实,尽量戳到底,有脚钉的最好使用脚钉。使用各种云台或者球头时,应该尽量保证相机、镜头的重心在三脚架的中心线上,这样机身上的振动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被三脚架吸收掉。

3、使用快门线和反光镜锁
按动快门的瞬间动作会使机身产生一定的位移。虽然通过训练可以在一定程度地减少其影响,但是很难根除,特别是三脚架不够稳定的时候更要小心。如果一定要手动触发快门的话,最好通过某种动作使身体与三脚架、相机形成一个整体。比如:左手向下压住云台,肘部向内侧夹紧,右手抓紧机身手柄,食指匀速按动快门并且尽量保证用力的方向是垂直向下的。反光镜升起时的振动过程大约会持续1/15秒,所以反光镜锁的适用范围大约在1/30-1/2秒之间。我个人拍摄微距的时候总是尽量使用MLU功能的,即使速度不在上述敏感范围内。对于长焦镜头来说(看到过有人说135mm以上),MLU功能是很有帮助的。不知道有没有人曾经测试过电子快门线和机械快门线的区别,反正我比较偏向于使用电子线,因为总觉得机械动作会产生位移,不过没有足够的证据,也许只是心里安慰而已。如果机身没有反光镜锁或者快门线功能,可以使用自拍。部分机身在自拍时有反光镜预升的功能,实际效果与反光镜锁相似。使用自拍时不要把自拍时间定得太短,保证相机振动完全停止下来以后快门才会开启,一般4-5秒应该足够了。

4、使用颗粒细腻的反转片;
反转片几乎是职业自然摄影师的唯一选择,其色彩绚丽,质感细腻,拥有负片无法比拟的优势。第一次用反转片的朋友,总会“从凳子上掉下来”。反转片的颗粒度是我们比较关心的指标之一,在高放大倍率下,较粗的胶片颗粒很容易让人产生片子发虚的错觉,即使合焦完美也总会觉得不够锐利。一般来说,同一个时代的产品,ISO值越低的胶片颗粒越细。在Fuji RVP 50出现之前,很多自然摄影师都选用Kodachrome 25反转片拍摄微距。RVP50上市以后,其细腻的颗粒,绚丽的色彩以及标准E-6冲洗工艺使其迅速占据了自然摄影市场。最近Fuji公司宣布了RVP100F的诞生,在保持色彩、颗粒的同时提高了一档速度。估计这款胶片将是微距爱好者的不二之选。

5、精益求精,提高拍摄技术
可以肯定地说,用同一套设备,不同拍摄者获得结果肯定不同。对于微距摄影来说,你花的功夫越大,得到的结果就越好。下面这些小技巧也许可以帮助你提高照片的质量。
(1)克服风的影响
微距摄影最大的敌人莫过于风。拍微距的时候你会惊异地发现,即使所谓无风的天气也不是那么平静,诡异的空气波动总是在你按动快门的那一刻出现。有时候你用皮肤无法感受到的小风却可以在取景器中真切地看到。而就这一点点小风就可以把你的惊世杰作变成平庸的照片。克服风的影响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可以说几乎没有完全有效的办法。首先,尽量选择正确的天气和时间进行拍摄。如果正好赶上刮好几级的大风,最好还是趁早收拾收拾回家吧。一般来说,一天当中风速最小的时间段是在清晨,太阳出来之前效果最好。太阳升起后,即使没有风,空气受热后也会在小区域内产生气流。傍晚是一天当中第二个最好的时机,风速一般也不大,但是不如早晨效果好。清晨和傍晚还是拍摄昆虫的最佳时机,因为昆虫需要太阳的热量保持能量,早晚时分它们的活动能力比较弱,有利于拍摄。除了选择正确的时机,还可以通过一些小附件来减小风的影响,比如Wimberley公司生产的Plamp(Plant Clamp)。简单地说这个附件就是一个用塑料制成的短臂,一端有特殊设计的夹子用于固定被摄物,另一端可以固定在三脚架或者其它固定物上。短臂的方向可以任意调解。使用这类附件的时候一定要注意,在连接好夹子和三脚架后,不要随意移动三脚架,否则会拉坏连在一起的被摄物。在有微风的情况下,Plamp的作用比较明显,特别是对于高茎的植物或者栖息在上面的昆虫。Plamp通常可以让拍摄者降低1-2档快门速度,这样就可以使用更小的光圈以获得足够的景深。除此之外以前还看到过有人介绍:利用自制的半透明塑料帐篷把整个布景遮起来,拍摄者和设备都在帐内操作,估计效果应该不错,不过没几个人愿意费那么大的周折,更何况拍摄一些特定的题材也并不适合。
其实克服风的影响最有效的办法是等待,按照我的经验,一般的小风总会有瞬间宁静的时候,只要有足够的耐心总能找到恰当的时刻按动快门。还有一个解决办法是使用连拍功能,前面说过,微风总会有瞬间的宁静的时刻,同样道理,它们也会在瞬间毫无征兆地来临。连拍通常能够保证一个系列里至少有一张是满意的。我知道你肯定会心疼胶片,不过如果你象我这样每次花半个小时摆好一个姿势然后再拍摄,大概就不太在乎几张胶片了更何况,保留一些拷贝可以用于出版、投稿等等,原始的幻灯片效果远好于复制品和打印片。
(2) 正确选择焦平面;
我们都知道微距摄影的景深非常小,无论镜头焦距是多大,在1:2的放大倍率下,f22对应的景深大约只有6mm;而1:1时f22对应的景深只有2mm。所以在拍摄时应该尽量仔细选择焦平面的位置,把需要表现的细节尽量放在一个平面内,并使这个平面与胶片平面(相机后背)平行――请注意“焦平面”和“胶平面”的区别。比较简单的情况,比如拍摄蝴蝶,如果蝴蝶的翅膀是并在背上的,那么最保险的办法是把机背调整至与翅面平行,这种情况下即使f8、甚至f5.6的光圈也可以拥有足够的景深(视具体放大倍率而定)。
焦平面的选择实际上应该是拍摄过程中耗时最多的一个过程,经过精心的选择,图片的质量可以得到明显的提高。当然,焦平面的选择也没有什么一定之规,蝴蝶也可以从头部正面、侧面、甚至尾部拍摄,这里的准则是:一定要把你要表现内容尽量放在一个平面内,拍摄时要做到心中有数,哪些东西在胶片上是清楚的,哪些不是。有景深预测功能的机身这时候就发挥用处了,虽然预测的效果不见得完全准确,但是至少能给你一个参考。
(3)拍摄昆虫时,尽量把头部和眼睛的细节特征表现出来;和拍摄人像一样,如果主体的眼睛没有合焦,整张片子就显得缺少了神采。不过要使昆虫的复眼清晰也不是一件非常容易的事情。首先,不是所有的人都能快速准确地判断出昆虫的眼睛在什么地方。大家不用笑,这个是事实,有些情况下,甚至可能头尾的方向都会搞错。拥有一定的自然生物知识是拍摄好生态照片的保证,相比一些西方国家,我们这方面做得不是很好。其次,昆虫的复眼大多不是简单的平面结构,而成球形、肾形等等,在景深已经非常小的情况下,把这种立体结构表现清楚并不容易。昆虫的复眼一般也并不在身体的轴线上,所以如何选择焦平面的确很头疼。以蝗虫为例,如果从侧面拍摄,焦平面应该选择在凸出复眼的最高点和身体轴线之间的位置,这样可以充分利用前、后景深的空间,使得尽量多的细节落在景深内。这个小技巧需要实际练习才能掌握。
(4) 控制光线的方向和质量;
前面提到过,拍摄微距应该尽量避免很“硬”的阳光直射,一方面反转片的宽容度比较小,较强的太阳光容易产生高反差,超出宽容度的范围,应该有的细节都被抹掉了。另一方面,直射光容易在光滑表面产生强反光,局部的高光不但没有细节,而且容易产生刺眼的感觉,破坏片子的整体效果。所以在拍摄微距时应该采用各种办法控制光的质量。比较之下,散射光能够产生最好的效果,使整个画面被均匀照亮。
在直射阳光下,可以使用柔光板或者伞进行散射,对于微距来说并不需要很大的遮挡面积,一块很小的柔光板就足够了,携带起来也很方便。大多数微距摄影是在多云的天气或者树荫下进行的。这种情况下,一块琥珀滤镜(81系列)可以帮助过滤掉那种不讨人喜欢的蓝灰色调,使红色调的东西更鲜艳。
在拍摄具有光滑表面的物体时,比如甲虫,或者表面有蜡质的植物,如杜鹃、夹竹桃等,要小心使用闪光灯,因为闪光很容易产生局部高光。最好将闪光灯的补偿指数减小2-3档,并注意闪光入射的角度。
很多情况下,被摄物背光一面的细节不容易表现出来,甚至会产生讨厌的阴影,这时候可以在相应的位置用反光板补光,不仅可以点亮局部,而且还可以通过选择反光板的类型来改变局部的色调。我个人比较喜欢使用金色或者金银混色的反光板,因为暖色调的东西总是比较讨人喜欢的。这点对于经常在清晨林荫下拍摄的朋友也许比较有帮助。
小结:所谓“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当你在欣赏和羡慕他人的精美作品的同时,是否想到在照片背后作者所付出的努力呢?拍摄微距更是如此,我们花费的时间和得到的结果是成正比的,前期工作越是细致,得到的结果就越是理想。希望这篇文章对喜爱微距摄影的朋友能够有所帮助。衷心希望大家能拍出更多更好的微距作品。



  

一、人物的神态

  经常见到扫街的作品,是人物表情麻木呆滞地坐在路边。如果批评其作品平淡,总是有人用被摄者本来就是这样的表情,自己是反应真实的世界来解释。反问一句,既然把人物拍的麻木是反应现在,为什么你不拍马路上的斑马线?不拍街头的水泥路面?这些不也是反应了今天你所看到的吗?

在拍摄风光中,人人都知道要选择景物最有特征的部分,选择光影最好的瞬间按下快门。同理,人物摄影的瞬间把握上也有个选择的过程,作为静态的单幅图片,拍摄相同的被摄体可以出现重复照片,其中只有一张最具魅力。当然,我们不可能用一生是时间去等待一个人最有魅力的瞬间,但是在街头有限的拍摄时间内去发现记录此时正在发生的、人物的神态独特和富有感染力的瞬间。拍摄当时街边正在发生的喜、怒、哀、乐,拍摄出他的疲惫和沮丧,拍摄当时他的思考和冥想。这些表情有的是瞬间即逝,因此拍摄人像在硬件上对相机对焦速度有要求,对摄影者观察能力和应变能力、反应速度也有要求,要抓取人物的神态就得保持高度的敏感。

二、人物的动态

  人物神态好了,还需要肢体语言来辅助,让作品的整个画面显得生动起来还得由肢体的动作来辅助。表情的出现都伴随的动作形成一个整体,以一个人等待另一个人为例,他可能出现站立起来焦急的翘首或者前倾探头去寻找,当然他也可能呆坐在那儿,在这二个不同的动作中我们选择的是富有动感的前者。除此之外,也可以通过他的吐出的烟,风吹起的长发来表现。

此时还不能简单的误解为只要能拍下有运动的动作就是好作品。运动的物体有无数个瞬间值组成,作品中出现的动态是最具有表现力的瞬间。拍摄一个跑步比赛的人像,在整个跑步的过程中起跑肌肉凸起,蕴藏巨大的潜力有待爆发,当发令枪响起的瞬间,被摄体弹起动感十足,在跑步的过程中有个双腿有个离地的瞬间,后后来的冲积终点的瞬间不仅表情丰富而且动感十足,这些都是值得关注的瞬间,是作品中出现的动态是最具有表现力的瞬间。

三、 关注人物周围的文化符号

  人物自身和周围都会有他们生活的印记,有些是能表达和帮助说明主题的文化符号,这些具有话语权的符号得在画面上突出,会有着画龙点睛的作用。

这些符号可以是一个花纹、一抹色彩,也可以是一个佩戴的物品比如康巴藏族汉子随身佩戴的小刀、惠安女的黄斗笠,还可以是一座建筑、一面墙、一轮曲线。比如拍摄土楼老汉背后的圆形土楼的一圈天空,这一轮天空可以隐约地告诉读者土楼的封闭。不仅如此有时一个动作也带上文化符号,在新疆穆斯林聚集的村镇,在朝拜的时间能看到面向麦加的跪拜的村民。此时一个这种同一方向的动作能帮忙你交代出人物的背景甚至能引伸出画面主题的含义。

因此,人像作品创作中,得关注周围文化符号的摄入、构图时得灵活恰当地用好这些符号。把握好这点才能让作品得到升华,创作出有一定深度的好作品。

摄影人中有许多是从风光摄影中入门,而且对风光摄影情有独钟的不在少数。我们时常能看到发烧友背着几十斤重的器材,翻山越岭、跋山涉水,在黎明前苦苦等待就是为了一张照片,可这历尽千辛万苦的照片还可能被其他发烧友曰为糖水片。

    摄影人在风光摄影中必须关注五个方面:

  一、挖掘景物自身的独特性

  假如呈现给世人的画面不具备独特性,必然不能吸引大家的眼球。也有一种可能是景物具备了独特性,画面长期,几十年的被各种传媒广为使用,也就不具备独特性了。黄山就是一个典型的这种“熟视无睹”的例子。因此常见摄影人深入无人区,都是为了寻找一种全新的感受。
    寻找景物自身的独特性,不仅是去寻找人们未成所见的景物,更多的是个发现的过程。就以黄山为例子,不同的天气状况、光影下能拍到与平常人们所见的有所不同的独特画面,因此几十年来,黄山依旧能有好片不断,只是一年比一年难拍而已。如今拍黄山的人都是大雪时山上便是在寻找独特的雪后风光。在拍摄中发现探索未成遇到的奇景,这也是风光摄影的最大乐趣。就是说,风光摄影独特性的挖掘也是一个发现的过程,这个过程能给摄影人带来无限的乐趣,也是摄影人从事风光摄影重要动力。
  风光摄影还可以挖掘景物和人的关系,人和环境的关系多样化,给风光画面带来独特的读解,这也是风光摄影的一大亮点,让人看后有独特的联想,作品也是成功的佳作。
  当然还可以扩展到城市风光等其它拍摄对象为题材的风光,脱离风光就是山山水水的僵化的思维模式。

  二、关注景物自身的细节

  景物的细节可以是动物的毛发,是一片秋叶或者是纵横在大地上的百里长河。我们只关注我们要关注的部分,这个关注其实牵涉到了发现。比如岩石的纹理,如果表现得当能让人感觉到时间的久远,一张能拍出时间的照片,一定让读者感慨万千。在比如胡杨木的树干上龟裂开的纹路,仿佛是诉说着当地自然环境的恶劣,这些细节在画面中都有着重要的作用。
  处了在拍摄的前期发现这些重要细节以外,后期制作的时候还得创造出细节,用创作来表述有些言过其实,只是在后期制作中,将前期拍摄的重要细节信息给予放大,使其更加完美无暇。
  不推崇一种拍摄思路,就是使用巨大的画幅,为了得到更多的图片细节信息而创作。因为这种笨重的设备,必然会约束你创作的半径和思维。

    三、带着画框拍风光

  由于照相机成像的完美,让我们摄影人忘记了自己的作用,在国内甚至出现出以比较相机成像镜头风光的摄影发烧友,错失了美景忘却自己在拍摄风光中的作用和地位。
  一位好的摄影师的眼中有各种不同形状和大小的画框,当摄影师观察景物的时候,脑海中就带着这样各异的框子去发现风景中的美丽。这就是摄影师和一般玩家的区别,也是摄影师主观能动性充分发挥的表现。
    风光摄影中比较看重大场景、画面信息量足的画面,因场景的扩大势必不利于主题的提炼,所以大场景和局部结合的拍摄方式根据符合我们的追求。在不宜改变拍摄点的地方拍摄风光时,我们可以采用大场景为主和局部结合的拍摄方法。大场景就是只用相对焦距较短的镜头对景物来个大包围构图,这张大包围一般放在光影最佳的那一瞬间按下快门。之后的时间中可以使用中长焦来拍摄,这也回到前面所说的画框。

四、与众不同的拍摄角度

  在国内著名的拍摄地,有着许多成熟的拍摄点,大家都蜂拥而上。这样拍摄的作品不乏雷同的片子,能不能改变一个角度看待风光呢?风光摄影运用最为有效的角度便是俯拍,用鸟的视界来观赏景色,必然和我日常所见有着不同之处。
    以霞浦风光为例,霞浦风光能从中国漫长的海岸线中脱颖而出,就是源于在霞浦滩涂的四周有着大量的低山,这些花岗岩为主的低山就成了成千上万摄影人鸟瞰滩涂的地点。超常规的视点让作品磅礴大气,秀美迷人。

    五、关注作品的影调倾向

  风光作品的影调是作品给人整体印象中的第一感觉,是画面组成中的重中之重,且无法回避的一个要素。
    在根据画面表达的需求确定照片亮度和色彩倾向时,首先得确定画面影调高低,反差的大小,在后就是控制色彩的倾向。日出前照片的天空基调由蓝为主,之后天空可能出现玫瑰红的云彩,之后往红色转化,在后便是黄色,最后过度到青天白日的色调。落日天空的变化又是一个逆过程。根据这一规律可以对作品的色彩做倾向性某种色彩调整,这样认为的“偏色”是画面富有感染力和独特性的一个诀窍。

  值得注意的是,因渲染过度造成饱和度过高,反差过大的失实的后期制作。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全部作者的其他最新博客

评论 (0 个评论)

facelist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 立即注册


关键字:


起始时间:
截至时间:

PhotoFans摄影网© 1998-2024 ( 京ICP证040606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0587号 京网文[2020]4675-862号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