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注册 登录
PhotoFans摄影网 返回首页

黄其昆的个人空间 http://bbs.photofans.cn/?18634 [收藏] [复制] [RSS]

博客

为艺术甘走难走之路

热度 1已有 766 次阅读2012-10-29 14:56

为艺术甘走难走之路


 


黄其昆


 


我的父亲黄翔生前是一位著名摄影家,他以摄影作品讴歌祖国的大好河山,倾注他对祖国的一片深情。他有关“黄山”、“桂林”、“张家界”等地的摄影作品,为很多人所熟悉。每当这些脍炙人口的摄影作品呈现在人们面前时,在一片赞美声中,照片背后的故事和成功的得来不易却是鲜为人知了。


 


一, 锲而不舍


摄影受到器材、天气以及光线等条件的约束,创作是有一定难度的。风光摄影则是更有甚之,很大程度上要靠天吃饭。“长城秋色”是我的父亲在1973年创作的一幅作品,但“长城秋色”的构思开始在1971年。父亲在“风景摄影”一文中,曾经提到:“1973年,我拍了一张“长城秋色”。拍摄之前,我曾反复想过怎样表现长城的特点。……我从1971年起,每年秋季都要去好几趟八达岭,反复斟酌选择新的角度。最后是在城外面一个山坡上,选了比较新的角度。使八达岭那个最高的碉楼矗立在半空中,突出了它“险”的特点。”


我很佩服父亲选择的这个角度,我从6、7岁起就跟着父亲上八达岭,可以说八达岭周围的山上到处都留下了我们的足迹。虽然我也很熟悉八达岭周边的情况,但是我还真找不出一个比这更好的角度了。角度找好了,就要有适当地天气和自然条件来配合。那时的交通条件很差,到八达岭远不像现在这样方便,要乘长途车或者乘火车到青龙桥,然后再徒步走到八达岭。在我的儿时,还曾经骑过小毛驴上长城。在创作“长城秋色”三年的过程中,父亲反反复复多次来到八达岭。那时的长途车非常拥挤,还经常没有座位,为了能够休息一下,有时还要带上一个小板凳。在父亲拍摄“长城秋色”的期间,我也曾经陪他去过八达岭。那时我还不到30岁正当年,父亲已是年近七旬的古稀老人,但是爬山越岭我居然还远不是父亲的对手。为什么拍摄一幅照片要持续三年之久?经常不是天气不理想,就是红叶不完美,或是其他不利因素的影响,达不到父亲的拍摄要求,一次次地徒劳无功而返,直到1973年“长城秋色”方才拍摄成功。



                                                          长城秋色


 


同样在“红霞青松颂英雄”拍摄过程中,也是从构思到拍摄完成前后历时三年。父亲生前在居住地北京拍下了大量的照片。天安门广场是北京的中心,自然也是父亲十分关注的目标。天安门广场几乎每年他都要拍,无论春夏秋冬,广场上都会留下他的足迹。清晨的朝霞,傍晚的彩云父亲更是不会放过的。父亲在不断地总结,不断地构思,他希望摄影作品能有深刻的内涵,把形式和内容很好地结合起来。以天安门广场为题材的好作品是不少的,他知道,要在常人常见的地方拍出好作品来,就要比别人付出的更多。


父亲在摄影创作中,确定了主题后,对于如何表现主题,是要经过深思熟虑的。父亲一直想拍一张人民英雄纪念碑的照片,表现人民英雄纪念碑的主题确定后,经过反复思考,他首先选择松树作前景,以挺拔的松树象征英雄的气节和永垂不朽;其次设想以红霞作背景,比喻英雄的辉煌功绩。他经过多次比较后,把“前景”选择在革命历史博物馆南面的松树下(现已移走了);由于拍摄方向是由东向西,所以“时机”只能选定晚霞作背景。万事俱备只欠东风,为了这一个瞬间,他付出了多少辛劳就鲜为人知了。记得在1973年的夏天,每天到了下午他就坐不住了,常常到三、四点钟他就没影儿了,天天家里吃晚饭时是绝对找不着他的,到了晚上八、九点钟他才回家。他去了20多天,还是30多天?甚至是更多,我都记不清了。功夫不负有心人,这幅“红霞青松颂英雄”终于问世了。然而父亲仍感到不满意,认为还未达到他心中的追求目标。



                                                         红霞青松颂英雄


 


二, 走难走之路,抓难抓之时(机)


在父亲的摄影创作生涯中,“走难走之路,抓难抓之时(机)”是他的座右铭。为取得最好的拍摄角度,他曾毫不犹豫地卷起裤腿,踏进运肥船上的大粪池中;也曾为抓到最好的拍摄时机,耽误了下山的时间,天黑后还奔走在黄山天都峰极其险峻的山路上;还曾因抢时间长途奔跑,而休克在长城之上……,许多照片后面都有一个动人的故事。只有对摄影艺术如此的痴心和执着,他才能在艺术创作上不断进步,才能把具有鲜明个人艺术风格和强烈的感染力的作品奉献给观众。


黄山最为父亲所钟爱,亲昵地称黄山为家山。上个世纪50年代,黄山上还没有宾馆和旅馆,父亲在山上经常与和尚同宿在漏雨的破庙中。一次他从黄山返京途径上海时,顺路去看望朋友,当时这位朋友却被父亲的破衣烂衫惊呆了,不知他去干什么了。那时黄山上都是没有修缮的羊肠小道,十分险峻。1958年父亲第5次上黄山,被连日大雨困在玉屏峰上。一天临近傍晚时分,终于等来了雨后放晴的大好时机,于是他一路小跑奔上险峻的天都峰。由于山顶地方狭窄,只能用广角镜头拍摄,当支好那台自己攒的6×9相机,只拍了一张照片,后背就卡住不能卷片了,落后的器材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父亲的摄影创作。转眼天就黑了下来,大家都知道黄山是险在天都,上下顶峰必须经过极其险要的鲫鱼背,尺把宽的小路两边都是悬崖绝壁。白天上天都峰都是非常危险的,何况在伸手不见五指的夜晚。非常熟悉黄山的摄影家卢施福,看到这幅照片后,曾不胜惊讶地问道:“你是怎么下山的呀?”当父亲摸黑回到玉屏峰,等候的人们才松了一口气。这张仅存的底片,就是父亲的一幅名作——“天都双蛟”。后因火灾这两棵松树已经不复存在了,所以父亲也称这幅作品为“双蛟遗容”。



                                                             天都双蛟


 


我的父亲在摄影创作上十分用心,他潜心研究了中国画论,以中国画论为理论基础指导自己的摄影创作,并且形成自己特有的艺术风格。父亲的风光摄影作品讲究意境。他在创作时,大都要在选择在有云有雾和雨后初晴天气拍摄。大晴天时,他会呆在房间里看书不出去。1986年,我陪父亲第11次上黄山。刚到黄山脚下就逢春雨霏霏,此时黄山地区已是大旱数月,正是久旱逢甘雨。父亲喜上眉梢,禁不住大叫一声:天助我也!当时黄山的登山缆车还在建设中,为不失创作时机,我们冒雨徒步上山。父亲这时已是82岁的高龄,徒步登山真是十分艰难,五步一小歇,十步一大歇,但是他仍然以坚忍不拔的毅力适时赶到了北海。正如父亲所料,第二天雨后放晴,山中云海翻腾非常壮观,他也拍到了满意的照片。


 


我的父亲从来都是兢兢业业、一丝不苟地对待他所钟爱的摄影事业;在艺术创作上锲而不舍地追求最高境界,坚持“走难走之路,抓难抓之时(机)”。每当我在整理父亲的作品或翻看他的作品集时,那一幅幅充满诗情画意的摄影作品,总是让我感慨万分,其中最能让我回味和感动的还是他的敬业精神。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发表评论 评论 (1 个评论)

回复 .宇宙. 2017-3-4 19:43
欣赏佳作

facelist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 立即注册


关键字:


起始时间:
截至时间:

PhotoFans摄影网© 1998-2024 ( 京ICP证040606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0587号 京网文[2020]4675-862号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