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注册 登录
PhotoFans摄影网 返回首页

跳跃的乌龟的个人空间 http://bbs.photofans.cn/?191247 [收藏] [复制] [RSS]

博客

在.....流逝的故乡(二)

已有 7152 次阅读2011-1-16 00:31




谢谢图图,其实对那种形形色色的“流逝”,我早已经习空见惯以至于麻木,和您一样,我过去也以为我们最后总还会有一份心中的“铭记”,然而,随着年岁的增长,时光的流逝,我开始慢慢地动摇,“记忆”就那么牢不可破吗?“记忆”难道不需要实实在在的“依托”?呵呵,不好意思,我又伤感了。

正是晚饭时节,给大家来一点家乡美食。
“故乡”决不是虚拟地牵扯着游子的心的,她是用方方面面形形色色的实实在在,留在你身体的每一处,要不我不会每一次还没到家,就想着去那里觅小吃啦,家乡的美食牵着我的胃呢。不过,我发现,现在真正的本地小吃也很难寻觅了,很多经营小吃的,已不再是本地人,就像上海的做大饼油条的,多是俺安徽老乡一样。“流通”的时代,河南的传统小吃来安徽吃,安徽的传统小吃去上海吃吧。

这是一家做“南翔小笼”的,可是蒸包子的笼屉顶盖上的那几个“鳄鱼头”我倒是第一次见到,老板告诉我,那可是“祖传”的绝技,鳄鱼嘴巴一吐水,包子就可以下笼了。我站着看了半天,鳄鱼嘴巴也没动静,为让老板好下台阶,我转身离开了。


透平兄当年在安徽插队?火车站修过几次,现在又在重建了,火车站前的广场重建从去年春节就开工了,现在才进展到这个样子。二马路的那个码头早已没有,淮河在俺老家这一段,早已不再有客运功能。


芥总这么一说,这次在老家,我可得多拍一点啦。
今天下了小雪,午饭后我又去了钓鱼台,不光是因为前天没有拍尽兴,更还是因为这里是眼镜能够看得到的正在被无情拆除的老家的那一块颇有些“文明底蕴”的地方啦,而且是被用了一种砍树刨根的方式,下一次回乡,它一定连一点痕迹都不会留下,我也无法想象这里将会变成个什么样子,所以,我来看它最后一眼。
这一组,我接受脚架兄的建议,试试整黑白吧。

昨晚刚上一张片就上不来了,现在继续吧,不码字了,无语中。















我问了一下,这里的拆迁次序为,先迁“原住民”(户口原先就在这里的住家),后迁外来户(后在此买房迁入者),我就不明白了,为什么每改造一处,都要赶光那里的原住民呢?“故乡”其实是这样流逝的啊!



我很想多拍一些这里的孩子,说不定以后会遇到一位年轻的老乡,他告诉我,小时候他家住在钓鱼台,但钓鱼台什么样子,他不记得了,也说不定以后我会再来这块地方,某个朋友很有学问地告诉我:这里以前叫钓鱼台,你知道吗?
可惜是星期一,孩子们大都还没放假。只有几个学龄前的孩子在玩雪,这个冬天真的很冷,但孩子们很开心。



来一张彩色的吧,祝彩色童年的他们,很多年以后还能记得“钓鱼台”。

好啦,“钓鱼台”这一组就到这里吧,这里的人们曾经那么讨厌乱倒垃圾的人,可现在,他们祖祖辈辈生养的地方整个儿也要被当作垃圾给倒了啊!(本组完)



谢谢脚架兄,又想起了去年的这个时候去印度之前,也是您给了俺很多建议,让我受益多多。

缤冰好,我也很喜欢这个大眼睛的六岁的小姑娘,当时拍了两张,一张我转了黑白,这张彩色的送你啦。

我家楼下有一口“大塘”,据说 原为修建穿越城区的津浦铁路线要在淮河路上修一天桥而取土留下的水塘,所以小时候我们都叫它“津浦大塘”,1958年改为公园,1999年,经重新规划改造后,改名为珠园.总面积6.9公顷,其中水域面积3.4公顷.按说这里的水应该不是“活水”,但从来没有见过其干涸过,就在前不久,还有人在里面钓上来一条70余斤中的大鲤鱼呢。每次回来,我几乎每天要沿着岸边转半圈,从大塘西面的家去大塘东面的菜场去买菜。有时候不买菜也下楼去大塘转转,我喜欢看乡亲们在那里悠闲着自在着,给我一种温暖的“家”的感觉。但愿这里的景象以后不会再有太大的变化啦,我想能在老的时候,也能常常坐在它的岸旁晒晒太阳,说不定,也钓上一条更大的鲤鱼,呵呵,痴人说梦了。拍几张塘边的老人留念吧。





最有意思的是这位老人,七十岁学吹打已经了不起啦,可人家学拉小提琴!是我听过的最不成调的琴声,可也是最难忘的琴声!


谢谢马老师教示,还真的没有去注意那里有没有“制高点”能拍大场面的,看来还要再去一次。谢谢啊。

小龙老师早晨好,谢谢观赏!
谢谢晚秋、老沈。


谢谢nicktao兄!
夜半看到夏老师也大驾光临,老开心的。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评论 (0 个评论)

facelist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 立即注册


关键字:


起始时间:
截至时间:

PhotoFans摄影网© 1998-2024 ( 京ICP证040606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0587号 京网文[2020]4675-862号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