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注册 登录
PhotoFans摄影网 返回首页

沉默仙人掌的个人空间 http://bbs.photofans.cn/?253361 [收藏] [复制] [RSS]

博客

沉默行走伊斯坦布尔(文字为主的游记,版主见谅,照片意会一下(一)

已有 2423 次阅读2010-1-18 15:24

沉默游走世界,唯有伊市的感觉非常强烈,让我真正静下心来,用文字记录了内心的感受。虽然这里是摄影论坛,虽然那年的照片实在是不上台面,但旅游不光只有图片的吧,更多的应该是内心的感受,所以斗胆在这里发发文字游记。仅有的照片大家就意会意会吧,看看就算了。同乐!
顺便也请米版们见谅。

你说:“不信道的人们啊!
我不崇拜你们所崇拜的,
你们也不崇拜我所崇拜的;
我不会崇拜你们所崇拜的,
你们也不会崇拜我所崇拜的;
你们有你们的报应,我也有我的报应。”
——《古兰经》第一零九章
2006年10月11日清晨,我们乘坐土耳其航空公司的航班抵达伊斯坦布尔以西25公里外的国际机场,随即开始了对这个古雅城市的访问。进入城市的那一刻,天空中还没有霞光,迎接我们的是伊斯兰特有的尖细而抑扬顿挫的唱礼声,和马尔马拉海边的零星灯火,虚幻的失去了边界。直到10月13日中午又从这个机场离开土耳其,我们只有2天半的时间来领略和景仰这个厚重、质感,交织着东西文明的古城,时间是真的太短了,而这里的一切足够你花一生去探寻。
    土耳其国土面积814,578平方公里,人口7200万,2006年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超5500美元,首都安卡拉。其国土的3%在欧洲巴尔干半岛南部,被称为色雷斯;97%在亚洲的小亚细亚半岛,被称为安纳托利亚。土耳其气候温和,夏季炎热干燥,冬季温和多雨,内陆地区为冬严夏酷的大陆性气候。土耳其人史称突厥,8世纪起由阿尔泰山地域迁入小亚细亚,13世纪末建立奥斯曼帝国,16世纪为鼎盛期,20世纪初沦为英、法、德等国的半殖民地。l923年10月29日由穆斯塔法•凯末尔创建成立土耳其共和国,并当选首任总统。单从地理位置而言,土耳其可以说是世界的中心,也是文明的摇篮,向是敌国间的缓冲地,也是友国间的桥梁。最早她曾是古希腊与波斯的战场,后来在较稳定的罗马和拜占庭时期,成为中国和印度输出奢侈商品的丝绸之路的西部终点。
    土耳其是一个世俗的国度,宗教与政治是分开的,宗教信仰被视为个人事务,但你要知道土耳其人口中99%是穆斯林,他们虔诚地遵守伊斯兰教的主要教条,只是在一些次要的教条上才持较宽松的态度。东西方文化的融合让他们如此与众不同并独具特色,他们的建筑,他们的文明,他们的宗教信仰,乃至他们的心态,让身为游客的你只能作为旁观者,你很难体会他们周而复始的幸福,但是却可以和他们相处得无比友好与融洽。
    伊斯坦布尔作为世界上唯一地跨两大洲的城市,地中海以及爱琴海的湛蓝和黑海的幽深通过博斯普鲁斯海峡在此相连,欧亚大陆在此交会,历史的尘埃在此积淀,岁月的铅华在此留存。任何人,只要统治过这个博斯普鲁斯海峡旁的都城,就一定影响过欧亚非三洲或是世界的其他很多地方。这里,被视为上帝在尘世的居所,15世纪中叶前一直是基督教的中心,后来却又是伊斯兰教的圣地。公元4世纪,当罗马帝国对维持这个庞大的强盛越来越力不从心的时候,帝国皇帝做出了一个改变欧洲历史的决定:将罗马帝国的首都迁到那里,并用自己的名字将其命名为君士坦丁堡,别号“新罗马”。这个城市从此成为世界最繁华的城市之一。不过君士坦丁大帝过于目空一切,过于文化自信了,这片乐土在他身后却更多地被称之为拜占庭。1453年,已经占据了大部分拜占庭的信奉伊斯兰教的奥斯曼帝国最终攻陷了君士坦丁堡,这个城市也随之改名为伊斯坦布尔,并成为土耳其奥斯曼帝国的首都。时至今日,伊斯坦布尔已成为土耳其最繁华、最现代、最时尚、最传统、最具魅力的国际都市和经济、文化中心。
    伊斯坦布尔是蓝色的,蓝色的海水流过城市的角角落落,岸边绿树成荫,头上是蓝天白云;伊斯坦布尔又是如此绚丽多彩,城市在起伏的小山丘上延绵,建筑组成的赤、橙、黄、褐、绿、白色彩明艳动人,让人神旷心怡;伊斯坦布尔还是漫长、笔直和线性的,脚下总是凹凸不平石块拼成的马路,踩在上面敦实,凝重,更是行人与历史最直接的交触;举目四望,跨度非凡的清真穹顶和傲然突兀的宣礼尖塔,神秘而慑人心扉,从这些高耸尖塔传出的召唤年复一年,日复一日,充斥着城市的每一个角落,让人沉浸其中,不愿醒来,不忍离去。真实的伊斯坦布尔有一张变幻的脸,迷宫般错综复杂的街巷,欺骗着每一个行人,即使翻阅着城市地图,行走的回忆也像丢失页码的书本,星星点点,再也不能完整地串回去。
关于这个蓝色城市记忆里的一切也就只能以片段的方式行进。那些街道,那些河流,那些阳光底下千百年来用石头刻画的建筑,那些持续至今日的声音,那些悠悠然的生命,总有一些因果的线索隐匿其中,也总有一些东西转过身去就被遗忘。徜徉在金角湾和老外交区,你会发觉,没有一种叙述是真实的。甚至当你伸出手去触及那些华丽并且班驳的墙壁,那些想象和触感,那些彼此的笑容与话语,那些千年之前曾经如此生动真实地发生过的阴谋、野心、骄傲、信仰和爱情,美丽的或者不美丽的一切,都转瞬即逝。生命之中所面临的无数看似必然的偶然,于刹那之间沦陷。
    我试图用自己拙劣的摄影和文字来记录这个伟大的城市,我知道,这是一种愚蠢至极和自不量力的行径。可是,又有什么关系呢?因为我不是在寻求真实而完整的伊斯坦布尔,我们在寻求的是自身心灵最真实的感受。我行走,我来到,我停留,我感悟,所以我叙述。
二零零六年十月十一日
    地点一:古拜占庭赛马场(Hipodrom)
   
    因为抵达的太早,在饭店梳洗用膳完顿后,大多安排要去的景点都尚未开门。我们只有裹紧单薄的外衣,在清晨的幽冷中参观了古拜占庭赛马场。赛马场就在蓝色清真寺围墙的外面,为古拜占庭皇帝所建。赛马场上有三根纪念柱,最著名的当属埃及方尖碑(提欧多尼斯方尖碑,Egyptian Obelisk /Serpentine Column)。公元390年,罗马帝国霸权统治最兴旺时期,统治者提欧多尼斯下令从埃及运来了这座具有历史意义的方尖碑,并将它矗立在赛马场中心。碑上雕刻的埃及象形文字,刻录了帝王与贵族观看赛马比赛的场景,和古罗马统治者向太阳神阿波罗奉献祭品品的故事,巨硕的碑体也讲述着当年奴隶运送和矗立方尖碑的苦难。
图1:古拜占庭赛马场上的纪念碑,第一幅为埃及方尖碑

赛马场的四周布满了简易商铺,粗陋得很。可能是因为斋戒,也可能是因为太早,商铺均没有营业,显得冷冷清清,却又另有风味。

地点二:苏丹艾哈迈德清真寺(蓝色清真寺,Sultanahamet Camii)
   
    在伊斯坦布尔游荡的日子,有一个建筑无数次闯入你的视线,以它的体量、规制和华丽证明它的显赫,这就是苏丹艾哈迈德清真寺。由于它的里面装饰着两万余块伊兹尼克兰色瓷砖,而伊兹尼克瓷砖最鲜明的特点就是在雪白的瓷坯上绘制明丽的蓝色图案,有花草、水果、几何图形和各种时尚的中国图案,所以参拜者和游客更直观地叫它为蓝色清真寺。清真寺的祷告大厅非常之大。大理石的内壁和260扇窗户将光线集中在中央祷告区,使43米高的穹顶显得高不可攀,支撑穹顶的4根大柱直径为5米,粗大却雅致之极。
    蓝色清真寺于1609年兴建,设计者艾哈迈德,是将奥斯曼建筑从传统模式转化成为有意识的严谨艺术形式的建筑师希南的弟子。建造蓝色清真寺的目的一是向全世界显示他已经超越老师及建造圣索菲亚大教堂的建筑师们;二是作为他对伊斯兰教优越性的颂词。如此强势的建筑的出现并不需要太多理由,17世纪初的奥斯曼帝国战乱不断,19岁的苏丹艾哈迈德一世追求享乐又好大喜功。在帝国遭受重创时,集国力建一座标志性清真寺实在是振奋民心的不二选择,也是低迷的宫廷建筑师重新粉墨登场的契机。于是建造者艾哈迈德与统治者艾哈迈德在想象力与野心上达成了共识。然而,艾哈迈德的建筑不可避免地落入了对老师希南的参照,因为希南的建筑是不可能被人所超越的,后世的蓝色清真寺似乎只在装饰和规模上获得了声誉,这显然不是一件值得骄傲的事。更无可避免的是,奥斯曼帝国建筑以及帝国本身在这场虚热后不久走向终结,这大概是建筑师艾哈迈德和苏丹艾哈迈德一世均不喜欢的结局。
图3:不可一世的蓝色清真寺

图4:穆斯林男子进入清真寺朝拜前须在这里行洁净礼,每个水龙头都有几百年的历史

图5:朝拜的灯火

图6:蓝色清真寺聚光的穹顶

地点三:圣索菲亚大教堂(Aya Sofya Muzesi)

    即便蓝色清真寺无比显赫,但无论以任何一种理由,圣索菲亚大教堂都应该是这个城市最有份量的宗教建筑,它早已超越了历史与文化。公元532年修建圣索菲亚大教堂时,查士丁尼一世下令不惜工本,要使它成为基督教皇冠上璀璨的宝石、拜占庭帝国财富与权力的象征。凭着大教堂非凡的设计和直径100英尺的穹顶,查士丁尼甚至在献祭时曾说,所罗门,我超越了你!之后的一千多年,没人能够超越,即使是1453年伊斯兰军队占领君士坦丁堡后,它也没有因此遭受浩劫大难,只是在教堂四周竖起高高的尖塔,室内的基督画像被涂上灰泥,从而改为了清真寺,而且它是这座城市的第一座清真寺。
    除了巨大的穹顶,圣索菲亚大教堂的室外特征并不显著,但它宗教心理的影响力是无与伦比的。弥漫着从天堂般的穹顶中心散发出来的神圣光芒,驱走了千百年来信徒疑虑的阴云,使他们心中充满希望,向人们展示出通往上帝的道路。无论是谁,只要踏进这个神圣的空间,就会永远将心留在这里,“在他的眼睛里,涌出幸福的泪水”。可以想象,当第一缕晨曦用它玫瑰色的臂膀把暗夜的阴影逐走,倾泻而下,从一个拱跃到另一个拱,所有的伊斯兰子民同声齐唱祈祷和赞美的歌,那是多么眩目而富有力量的场景。
    世事变迁,圣索菲亚大教堂作为基督教堂使用了916年,随后又作为清真寺使用了418年,凯末尔后更是以博物馆的形式,让基督和伊斯兰的文化遗产并置在一起,相互包容,仿佛象征着这个年轻又古老的共和国,多元和开阔的文化取向。
图7:圣索菲亚大教堂,并不出众的外表

图8:穿行在圣索菲亚大教堂的通道。拐过弯,或许上帝就在拐角

图9:教堂建筑的外表却是质朴无华

地点四:博斯普鲁斯海峡(Strait of Bosporus)

    在伊斯坦布尔,乘船游览博斯普鲁斯比在世俗弥漫的街道上清净而超然,你可以浏览临水而建的19世纪宫殿和传统木制别墅的风姿,也可以领略到海峡边餐馆和土耳其烤鱼的那份闲情。船从码头一经驶出,你就似浮在蓝色的水面上了,远近都是蔚蓝的海天,广博而纯净,阳光穿透清澈碧蓝的海水,映出水下的晶莹。蓝色的力量上下起伏,合着海的节奏一紧一慢伸展开来,托起你的身体和思绪,四处飘荡。
    从金角湾进入博斯普鲁斯海峡的第一座大桥,就是卡拉达大桥。如果在桥上西望是金角湾蜿蜒、秀美的航道,由此伊斯坦布尔的欧洲区被分隔成两半;往东望是博斯普鲁斯宽阔的海峡和伊斯坦布尔的亚洲区。桥北端可摆渡到去亚洲的Haydarpasa火车站,南端是埃及香料市场、叶尼清真寺和连接欧洲的Sirkeci火车站。卡拉达大桥在伊斯坦布尔市民生活中已成为精神的象征,是19世纪以来土耳其文学、戏剧、诗歌和小说中不可或缺的场景。
    船行终点,也是博斯普鲁斯海峡的尽头,再往外,就是浩瀚的黑海了。而黑海对岸的那端,竟是俄罗斯美丽的小城——索契,2014年冬季奥运会承办城市。半年后的另一次旅行,索契是我们的一个重要目的地,隔岸两城,一大一小,遥相辉映,留下无数遐想和思绪。
图10:前往码头路上的街景,不繁华,甚至些须简朴

图11:经过的第一座欧亚大陆桥,左边是欧洲,而右边是亚洲,却同属一个城市

图12:从地中海驶来的游轮,满载欧洲游客

图13:博斯普鲁斯海峡边的民居

图14:博斯普鲁斯海峡边的古城

图15:经过的第二座欧亚大桥边的民居

图16:博斯普鲁斯海峡边的餐厅和小艇。午餐是土耳其烤鱼

图17:海峡的外面就是黑海。黑海的对岸就是俄罗斯索契

地点五:卡姆利山(Camlica Hill,又叫情人山,是伊斯坦布尔的制高点)

    卡姆利山位于伊斯坦布尔的亚洲部分,是伊市的制高点,眺望的是欧洲部分,景致非常优美。沿着山坡向下看,浓郁的绿树在色彩斑斓建筑的簇拥下,映衬着红色的瓦顶,蓝天下格外艳丽。山坡底部就是穿过城市的海峡,更远处就是马尔马拉湛蓝的海水。横跨的大桥身姿卓越,完美无暇地连接起两个大洲迥然的风貌,却又浑似天成。再远处,有一组组清真寺的身影,城市的天际线由众多建筑迭合在一起,无论是刷新鲜亮的建筑还是破败的房屋,并置在一起,都在阳光下闪闪发亮。一个人站在山头,就能看到这个城市如此多样的美丽。
    除去远眺,卡姆利山本身并没有什么出众的地方,这里也是伊市青年情人喜欢出没的地方,所以又叫情人山。但于我们这些过客,情人这样的称呼是不能引起些须其他遐思的。或许只有盘山路上独特书本造型的石凳能够让我们一再驻足,石凳象是一本翻开的书页,每一张记载的是一个土耳其优秀作家的介绍和成名作。其中,当然就有奥尔罕•帕慕克,《我的名字叫红》和《白色城堡》的作者。
图18:卡姆利山的书页石凳

图19:卡姆利山远眺欧亚大陆桥

图20:卡姆利山远眺

地点六:多尔马巴赫切宫(Dolmabahce Palace,奥斯曼帝国新皇宫)

    托普卡珀宫落伍之后,奥斯曼的苏丹们又兴建了宏伟的多尔马巴赫切宫,作为苏丹们19世纪中期以后的住所。而他们之所以觉得托普卡珀宫落伍,一个主要的原因就是嫌托普卡珀宫离水太远,而多尔马巴赫切宫就是依水而建。多尔马巴赫切宫按照当时欧洲时尚的洛可可风格设计,内墙上铺满了金箔,在纯金打造的各种摆设以及大量大理石和雪花石膏的反衬下光彩夺目。它的确富丽堂皇,异常壮观,却因装饰过繁,华丽的有些俗气。它最终耗尽了帝国所有的储蓄,也无可奈何地见证了1923年土耳其共和国在此宣布成立前奥斯曼帝国的最后时刻。凯末尔取得政权后,推行了一系列大刀阔斧的改革方案,却一直安家于奢华的多尔马巴赫切宫,直到1938年11月去世,这一点颇令人费解。
图21:多尔马巴赫切宫正门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评论 (0 个评论)

facelist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 立即注册


关键字:


起始时间:
截至时间:

PhotoFans摄影网© 1998-2024 ( 京ICP证040606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0587号 京网文[2020]4675-862号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