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注册 登录
PhotoFans摄影网 返回首页

勿偏的个人空间 http://bbs.photofans.cn/?305835 [收藏] [复制] [RSS]

博客

福建南靖土楼(二)

已有 4747 次阅读2012-4-4 14:18

山间石阶小路走来从山上采茶回来的挑夫。

土楼茶农在翻晒新采下的青叶

讨教制茶

晒茶

土楼住家

晒茶

土楼之中

土楼走廊

新一代土楼人,推售自产铁观音的一对小夫妻。




土楼——“围裙”楼


踏步

由于失火,半部土楼损毁,后改为了——“围裙”楼。


“围裙”楼


方形土楼

因时间久远,土楼有的建筑已现破损!但仍可回味当初的气势。

土楼的门楼,虽已旧,身架还在!

位于南靖县的塔下村,一条恰似从天而降的溪水穿村而过,赋予了塔下村无与伦比的灵气。

塔下村距著名的“田螺坑”土楼群约10公里,与依山而建的土楼不同,这里的土楼更多的是傍水铺开,20多座形态各异的土楼,有传统的圆形、方形土楼,也有前高后低的“围裙楼”。

客家土楼的最大特点是其“封闭性”,一座圆形或是方形的楼,一般只在正面开一道门,楼内住户进出均要经过此门。楼中心一般是一个公共院落,建筑内部则以卧室为主,环绕围拢、向心而建。

在塔下村入夜之后,家家土楼大门关闭,整个村子顿时安静下来,只能听见潺潺溪水和零散的狗吠。天明时分,又是清脆的溪水声音将人唤醒。土楼大门一开,村子霎时有了人气,妇女纷纷出门,在溪边浣洗衣被,谈笑声此起彼伏。伴随水中的土楼倒影,整个村庄宛如从古代穿越而来,悠闲、醇厚。

位于南靖县的塔下村,一条山间溪水穿村而过。




土楼边通向后山的石阶。

塔下村的地标建筑是张氏家庙“德远堂”。明朝宣德年间,张氏的祖先定居塔下,奠定了延续至今的家族基业,为纪念祖先,张氏族人在明朝后期在村东修建起家庙,命名“德远堂”。

德远堂背靠一座突起的草丘,草丘背后是风水林。家庙门前是一湾池塘,池塘外沿呈半圆形树立着24座石旗杆,象征着张氏一族显赫的家族史。

石龙旗杆是客家人特有的建筑形式。若是族中有人取得了科举功名,村人都会在家庙的半月池周围竖立石质的旗杆以示庆祝。根据功名的级别高低和文武区别,旗杆的长度、底座的样式和杆身的雕刻都有区分。如果一座家庙面前旗杆林立,就说明这一族的子弟才俊辈出,家族也彰显荣耀。

塔下村的石旗杆一共有24座,高度均在10米以上,一座座威风的旗杆显示着张姓子弟的诗书传家之风。根据《张氏族谱》记载,第一座石旗杆竖立于1772年,到解放前一共竖立了14座。

自1978年以来又陆续竖立了10座。据介绍,石旗杆底座有方形、六角形、八角形等;柱身中段镌刻立杆的年代,旗杆主人的身份、辈序、姓名;顶端多有雕饰,若是旗杆主人做了文官,他的旗杆顶端便雕上“毛笔”,若是做了武官,便镌刻坐狮。

旗杆主人的故事丰富多彩,大部分旗杆是一人一杆,但也有两人甚至三人同立一杆的。更传奇的是,有一家祖孙三代一共立了5座旗杆。

   德远堂的旗杆有团结族人、勉励后辈的功能。最初的意义是激励子弟用功读书,考取功名。到了近年,竖立旗杆的资格也开始与时俱进,1978年的第15座旗杆便与功名无关,是一位海外族人为其百岁老母而立,也开了为女性立杆的先河。

2010年3月刚刚竖立的第24座旗杆则是为族中一位旅居泰国的慈善家而立。

张氏家庙德远堂




张氏家庙“德远堂”的大殿横梁上镌刻着朱熹的警句:“子孙虽愚,诗书不可不读;祖宗虽远,祭祀不可不诚。”

塔下村的建筑有与众不同的魅力。这种魅力是坚韧与坚持。拥有源源不断的溪水、质朴醇厚的土楼、巍然高耸的石旗杆,塔下村因人文精神而形成独一无二的建筑景观,又靠着这些坚韧不拔的建筑传递着深厚的精神底蕴。

张氏家庙“德远堂”。

张氏家庙“德远堂”,德厚远昌。

看客端望

张氏家庙“德远堂”,木雕彩绘。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评论 (0 个评论)

facelist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 立即注册


关键字:


起始时间:
截至时间:

PhotoFans摄影网© 1998-2024 ( 京ICP证040606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0587号 京网文[2020]4675-862号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