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注册 登录
PhotoFans摄影网 返回首页

勿偏的个人空间 http://bbs.photofans.cn/?305835 [收藏] [复制] [RSS]

博客

游走凤凰古城(一)

已有 2970 次阅读2012-5-26 15:03

凤凰古城,作为一座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曾被新西兰作家路易.艾黎称作中国最美丽的小城之一,建于清康熙时期。漫步游走在凤凰古城之中,通过看山看水、观人观景,体会“湘西明珠”确实名副其实。

湘西凤凰古城,地理位置与吉首的德夯苗寨,永顺的猛洞河,贵州的梵净山相毗邻,是怀化、吉首、贵州铜仁三地之间的必经之路。

透着一股精干模样的湘西汉子。

湘妹子导游美眉,前后招呼团员别掉队。

凤凰县自古以来一直是苗族和土家族的聚居地区。明始设五寨长官司,清置凤凰厅,以境内的凤凰山而得名。1913年改为凤凰县。







文学巨匠沈从文是凤凰人。沈从文一曲《边城》,将他魂牵梦系的故土描绘得如诗如画,如梦如歌,荡气回肠,也将这座静默深沉的小城推向了全世界。











衣着民族服装的讲解员妹眉。



杨家祠堂门匾

杨家祠堂始建于道光16年(1836年),木结构四合院,上下两层,占地770平方米,由大门、戏台、过厅、廊房、正厅组成,呈长方形。戏台为单檐歇山顶,檐下饰如意斗拱,高16米,四根台柱雕龙刻凤,戏台为穿斗式,正殿为抬梁式,整个建筑做工精细,极富民族特色,属县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杨家祠堂坐落在县城东北部的古城墙边。由太子少保、果勇侯、镇竿总兵杨芳捐资修建。

杨家祠堂是典型的四合院建筑,占地770平方米。戏台为单檐歇山顶,穿斗式结构,高16米,面阔7米,进深8米;檐下如玉斗拱,台柱雕龙刻凤。正殿为抬梁式建筑,山墙为猫背拱,分为一明二暗三间。两边配有厢房。杨家祠堂设计精巧,做工精细。窗户、门、檐饰件均系镂空雕花,整体建筑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和很高的建筑艺术价值。

东门城楼位于城东,紧靠沱江,原名"升恒门",为凤凰古城四大城门之一。始建于清康熙五十四年(1715年),城门下部由紫红砂岩砌成,上部城楼则用古砖砌筑。城门宽3.5米,高4米,呈半圆拱,城墙修筑全部用红砂条石,精工细钻,下部内外两侧用条石加石灰浆砌成,中间填以碎石粘土,层层夯实;顶部的中间填充物改为石灰、鹅卵石、黄土拌成的三合土,上面铺以红砂块石。城楼高11米,大门上方有枪眼8孔。歇山屋顶,覆以腰檐,飞檐翘角,精美壮观。



北门古城楼始建于明朝。凤凰北面,俗称北门城楼,本名"壁辉"。凤凰元、明时为五寨长官司治所,有土城。明嘉靖年间从麻阳移镇竿参将驻防于此,乃于嘉靖三十五年(1556年)将土城改建为砖城,开设四大门,各覆以楼。

到清朝,古城的军事地位日显重要,先后在这里设凤凰厅、镇竿镇辰沅永靖兵备道治所,古城的建设也得到加强。康熙五十四年(1715年)遂将砖城改建为石城,北门定名为“壁辉门”,一直保存至今。



北门城楼与东门城楼之间城墙相连,前临清澈的沱江,既有军事防御作用,又有城市防洪功能,形成古城一道坚固的屏障,虽几经战火,仍巍峨耸立于沱江河岸。

北门古城楼采用本地红砂条石筑砌,做工考究,精钻细琢。城门呈一半月拱,有两扇铁皮包裹。圆头大铁钉密铆其上的大门。城楼用青砖砌筑,重檐歇山顶,穿斗式木结构,石座卷顶。城楼对外一面开枪眼两层,每层4个,能控制防御城门外一百八十度平面的范围。  




古城民居











矛盾纠纷

民居厨房

陈斗南古宅院
凤凰古城陈斗南宅院建于清光绪28年(1902年),位于古城内吴家弄一号,在东门城楼和杨家祠堂之间,占地面积360余平方米,由前进、天井、中堂及后进组成,为四水归堂回廊式院落,四周防火墙高深严密,是江南典型的四合院。

陈氏宅院是民国时期的将军府,陈宅出了两位国民革命军少将,陈斗南将军(1886-1931)和陈范将军(1909-1943)。





熊希龄故居





沱江河是古城凤凰的母亲河,沱江的南岸是古城墙,用紫红沙石砌成。城墙有东、北两座城楼。河水清澈,城墙边的河道很浅,水流悠游缓和,可以看到柔波里招摇的水草,可以撑一支长篙漫溯。沿沱江边而建的吊脚楼群在东门虹桥和北门跳岩附近。











沱江河水清澈,城墙边的河道很浅,水流悠游缓和,可以看到柔波里招摇的水草。

童乐!



沱江河过水桥







凤凰古城经典景色。

城墙边的沱江河河道很浅,水流悠游缓和,撑一支长篙漫溯,可以看到柔波里招摇的水草,在东门虹桥和北门跳岩附近沿沱江边而建的吊脚楼群一眼望不到尽头。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评论 (0 个评论)

facelist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 立即注册


关键字:


起始时间:
截至时间:

PhotoFans摄影网© 1998-2024 ( 京ICP证040606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0587号 京网文[2020]4675-862号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