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注册 登录
PhotoFans摄影网 返回首页

山里人的个人空间 http://bbs.photofans.cn/?335 [收藏] [复制] [RSS]

博客

伦敦见闻

已有 5165 次阅读2005-12-6 12:04

我十一月底去了趟伦敦,带着儿子考察了几所伦敦及附近的大学,当了一回认真的旅游者。 在过去的十多年里,因工作原因我出差伦敦有过七八次,但每次都是匆匆过客,短的停留不到24小时,长的不超过3天。第一次去伦敦是在1994年,当时对这个城市没有太多的好感。彼时的英国经济处于低谷,高通胀,高失业, 城市环境尤其是中心城区也是脏乱差。但近年来,尤其是2000年以来,每次我路过此地, 发现伦敦似乎也和北京一样与时俱进, 城市外观日益改善, 泰晤士河的两岸增加了不少标志性的现代建筑,让古老的城市焕发出了新的活力。

这个外形像蛋壳的大楼,是瑞士再保险总部大厦。 当地人戏称它是“The Gherkin”,即男孩的小鸡鸡。该楼高180米,共40层,是伦敦第六高楼。这栋大厦由英国著名建筑师Norman Foster 设计,德国议会大厦的改造和香港国际机场的设计也是出自此公之手。该大厦2000年8月开工,2004年4月竣工。甫一建成,便赢得了英国皇家建筑学院颁发的代表英国建筑界最高荣誉斯特林大奖(Stirling Prize),给伦敦城市的天际线增色不少。

但是建筑设计上的成功并不一定能保证商业上的成功。该大厦已落成一年有余,尚有大量空置的楼面待租。从这个告示上看,租住该处门槛还不低呢:650平米起租,至少要租五年。有这个实力的租客可不是满大街都能找到的。

近观小鸡鸡

我在伦敦的那几天,英国的媒体主要是在爆炒实行了80多年的限酒令的废除。英国国会在 1914年颁布的限酒令只允许酒吧营业到晚上十一点,这条清规戒律一实行就是80多年,苦了不少夜猫子酒友。 2003年英国国会在布莱尔工党的倡导下修改了法律,允许酒吧在获得批准的情况下24小时卖酒, 定于2005年11月26日凌晨起生效。

新法虽然通过,但是民间的争论从未停止。反对者称解酒令会鼓励人们酗酒,从而增加社会治安及交通安全隐患; 赞成者则说国家不能把公民当小儿对待,在新的历史环境下法律应给人更多选择的自由。正是因为旧律的限制,才会使大家在酒吧打烊前的20分钟集中狂饮,然后在11点钟一起涌到街上借酒闹事, 导致社会不太和谐。

虽然舆论对此事大肆炒作,但当事的从业者似乎并不激动。英伦三岛大大小小领有酒牌的餐馆和酒吧约有7万多家, 到11月25日为止仅有不到三分之一申领了24小时酒牌,而真正准备24小时营业的只有极少数,大部分只准备在周末延长一个小时营业时间。 在11月26日凌晨来临之前,众多的媒体记者早早地就扛着长枪短炮跑到全国各地的大小酒吧街上趴活,希望能捕捉到惊天新闻,各地的警方也增加了警力严阵以待,但不巧的是当晚正好遇上北冰洋的寒流袭击英国, 许多人好酒之徒早早地就回到了家里避寒,酒吧比平常还要冷清许多, 这使得狗仔队记者们大失所望,可怜的警察们倒是松了口气。

这是国会大厦对面的一个酒吧

英国的老爷出租车举世闻名,司机服务周到彬彬有礼,车内非常宽敞,可以容纳4人面对面坐着。冬天车里有电暖气,夏天有小风扇。非常舒适。前些年我来这里时街上跑的大部分都是黑色的车,这次倒发现了不少红,灰,蓝,白色的出租车,给街头增色不少。

这是饭店门口趴活的出租车司机在聊天,车都擦的贼亮。

不知是不是学习了咱们中国的先进经验,伦敦街头也有交通协管员。这是我以前没有发现的。 这些人工作服的背后都印有“Police Support”的字样,有的挎着对讲机在公交车站巡逻, 有的在路边停车咪表前忙着贴罚款单,没有一刻偷懒,非常尽职。这些人大部分都是黑人,外国口音很重,大概是新移民吧。

伦敦的公交系统非常发达,地铁公交车轻铁换乘非常方便。 以从希思罗国际机场进城为例:你既可以花50磅打的进城,也可花16镑坐轻铁,还可以只用3.8镑坐地铁。伦敦治理交通拥堵似乎也取得了阶段性成果。两年前伦敦引入了中心城区交通拥堵费的概念,私家车早9点至晚6点驶入中心城区要额外缴费5英磅。据称这一措施实行以来,使用伦敦公交系统的人数每年增加了200万人次。

这是伦敦地铁主要换乘站之一的Oxford Circus

红色的电话亭是伦敦的招牌街景之一, 但随着移动电话的普及, 使用的人是越来越少了,也许在不久的将来,我们只能在博物馆看到了.

黑色的电话亭好像非常少见,这是矗立在伦敦经济学院旁边的电话亭

要在伦敦街头找垃圾桶可能比在北京街头找公共厕所更难。这个垃圾筒就是我在宾馆附近遛了近半个小时才发现的。总而言之,像百货店地铁站这类人流多的地方是根本不会有垃圾筒的。这并不是因为英国人精神文明程度高, 把垃圾都带回家处理了,而是出于反恐的需要。英国人的反恐斗争比其美国大哥的反恐至少要早30年, 其对象是爱尔兰共和军。爱尔兰共和军从1968年起在北爱尔兰进行了长达30多年的暴力斗争以争取北爱摆脱英国的统治。在这期间,爱尔兰共和军在伦敦和英国其它城市策划了许多爆炸事件,造成了大量的财产损失和平民伤亡。据统计爱尔兰共和军与英军警以及新教派别的冲突导致约3600人死亡。

为了防范爱尔兰共和军的往垃圾桶里塞炸弹,英国警方便把垃圾筒从公共场合撤了下来。

今年7月7日伦敦地铁发生连环恐怖爆炸后,英国政府在主要政府机关前加强了防范措施。在西敏斯特国会大厦前加装了这种不锈钢板焊成的路障,大概能承受得起重型坦克和汽车炸弹得袭击。所有进入国会得车辆都要接受金属探测仪的检查。

尽管有如此不便,国会议员们还是在11月9日以311对291票否决了布莱尔的反恐提案,布莱尔要求允许警察把拘留恐怖分子嫌疑人的时间从14天延长到90天。布莱尔虽然不爽,但却给自己解嘲说:我宁愿输在正确的事上,也不愿赢在错误的事上。It is better to lose doing the right thing, rather than win doing the wrong thing. 不过国会也不是一点思想觉悟没有, 最后还是允许警察把拘留嫌犯的时间从14天延长到28天, 给了首相一点面子,维护了安定团结的大好局面,皆大欢喜。

国会大厦路北的马路围栏上有不少反对伊拉克战战争的标语,大部分都是要求英军和美军停止屠戮无辜平民和儿童。这些标语在寒风中瑟瑟发抖,犹如在这场不义之战中屈死冤魂的哭诉。

这个由英国航空公司投资的摩天巨轮起初叫“千年轮”,是 为庆祝千禧年而建,落成于2000年。由于在它上面缀满了椭圆型的全透明密封舱,这些透明密封舱从外表看酷似一只只眼球,所以人们形象地将它称之为“伦敦眼”,英国航空公司遂顺水推舟,改“千年轮”为“英航伦敦眼”。
  
  “伦敦眼”位于泰晤士河南岸,与传统标志“大笨钟”和威斯敏斯特议会大厦隔河相望。它重达1500吨,总高度为135米,不仅是伦敦市高度排行第四的建筑物,而且也是世界上最高的游览转轮。
    
  “伦敦眼”共由35个巨大的“眼球”组成,每个“眼球”可以容纳25个人,一次性可承载800人。这个有很多“眼睛”的庞然大物半小时运行一周,每天运行超过11小时。自2000年运行以来,“伦敦眼”一直游人如云,迄今已有1850万人次到此借“伦敦眼”登高一睹脚下伦敦的无限风光。

伦敦眼的支撑柱之一

从我住的宾馆走10分钟,就是著名的肯新顿公园,座落在伦敦中心城区的西南.。戴安娜王妃生前就是住在这里的肯新顿宫,肯新顿宫现已对外开放,门票8英镑。她的种种风流韵事大都发生在这里。喜欢她的人把她当成仙女下凡, 而讨厌她的人则说她是狐狸精转世。 1997年戴安娜在巴黎香消玉殒时, 我的一个英国上司就告诉我, 他曾和戴安娜在同一个健身俱乐部健身, 经常发现她搔首弄姿地站在跑步机上, 眼睛直勾勾地盯着男人放电。

为纪念戴安娜, 肯新顿公园里的一条晨跑径以她的名字命名,这是地上的纪念铜牌

伦敦的大雾因查尔斯狄更斯的小说《雾都孤儿》而蜚声于世。早年的伦敦饱受工业污染之苦,泰晤士河几乎是一条龙须沟,鱼虾不生,终日不散的大雾是工业烟尘和水汽的混合体。上世纪六十年代起英国政府认真抓环保清污工作,到八十年代时,泰晤士河里又有了活鱼,伦敦的雾气也大多是水汽了。

这是早上七点左右在驻地街头拍到的

伦敦塔桥是伦敦标志式的建筑之一, 于1894年建成通车,屹立于泰晤士河上。外形十分典雅,结构形式也与众不同,颇具气势。塔桥的桥身分上下两层,下层桥可以两面张开,每天开放两次让船只通过。两边有两座歌德式样的尖塔建筑,塔顶有大小五座小尖塔组成,颇具童话古堡的色彩。这个时节走在桥上,江风凛冽,温度比岸边要低好几度。

大英博物馆和纽约的大都会艺术博物馆、巴黎的卢浮宫同列为世界三大博物馆。大英博物馆始建于1753年,1759年对外开放。现有建筑为19世纪中叶所建,共有IOO多个陈列室,面积六七万平方米,共藏有展品400多万件。展馆包括埃及文物馆、希腊罗马文物馆、西亚文物馆、欧洲中世纪文物馆和东方艺术文物馆。值得一提的是博物馆是免费开放的。

这是古埃及馆里的雕像

这是钱币馆里陈列的中国的银票,说不定出自平遥呢

为庆祝新世纪的到来,英国政府搞了不少形象工程,如世纪桥,伦敦眼等,但最为人称道的可能就是耗资1亿英镑的大英博物馆的扩建与修葺工程,仍由设计过香港国际机场的英国著名建筑设计师Norman Foster 操刀,在博物馆和中央阅览室之间加了一个漂亮的玻璃拱顶,把公共空间增加了40%,成了全欧洲最大的室内广场。

修葺过的中央阅览室恢复了往昔的辉煌。许多名人曾在这里研读,如剧作家萧伯那,印度的圣雄甘地等。而对我们长在红旗下的中国人来说,这里的亲切之处在于:卡尔马克思就是在这里花了几十年的时间苦心钻研,写出了改变20世纪人类历史的《资本论》。当然他老人家在埋头做学问的同时也没忘记把保姆发展成二奶。
  记得在读高中和大学的政治时,有一个经典的说法是,马克思曾经长期在大英博物馆的圆形阅览室里阅读、写作, 天长日久,竟然在坚硬的水泥地面上磨出了两个脚印。这次来到大英博物馆,我兴冲冲地拽着儿子直奔中央阅览室寻找老人家的足迹, 不料阅览室的管理员姑娘告诉我, 阅览室从来不设专座,当年马克思常在L、M、N、O、P等行看书,因为那里离参考书区域近。这里就是M区, 2000年的装修给这里增加了电脑。马老的读书痕迹早已不复存在。

唯有这只椅子还有点岁月的痕迹。不知他老人家是否坐过。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全部作者的其他最新博客

评论 (0 个评论)

facelist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 立即注册


关键字:


起始时间:
截至时间:

PhotoFans摄影网© 1998-2024 ( 京ICP证040606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0587号 京网文[2020]4675-862号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