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注册 登录
PhotoFans摄影网 返回首页

山如碧玉簪的个人空间 http://bbs.photofans.cn/?445424 [收藏] [复制] [RSS]

博客

转载:丁允衍 2014年11月15日于北京

热度 1已有 685 次阅读2015-12-10 16:51

兼谈《在希望的田野上》专题影展中的组照作品


  本次第二届财政人·财政事《在希望的田野上》专题摄影作品展览共展出作品303幅,其中组照有127幅,占展出作品的42%,这在目前众多的各类影展中比较罕见,足以引起大家的关注和重视。
  组照是采用多幅照片讲述一个故事、或阐明一个观点,或表达一种情绪的组合性图像作品的统称,是一种有别于单幅作品的摄影体裁和摄影表述形式。
  任何形式都是表达内容的需要。在摄影史上,组照的出现可以归结两个主要原因,一是报道摄影的发展,要求图像报道更加真实可信;二是画报载体的出现,要求利用大量的图像来阐释、实证发生的事件,单幅图片叙事的局限性促进了组照的发展。
  单幅图片叙事的局限性主要有两个方面,其一,任何一幅照片都是从一个相对完整的空间时段中提取出来的平面“片段”,除了这个具体形象之外,照片失去了空间的具体时间、地点以及这个形象的特定称谓,可以说,相对抽象的概念一概没有了;其二,照片无法提供给观众明确的拍摄缘由和必要的图像背景,加上照片的平面特质,照片中原本并无关联的前景和背景,可以对主景(主体和陪体)产生影响,导致观众产生对图像的不同理解,引起图像歧义。从中,我们不难看出,组照的兴起还有两个内在原因,首先形象图说要相对完整,即真实性;其次形象表述要更加准确,即确定性。为了进而克服图像叙事的局限,因此,自19世纪40年代前的绘画插图开始,到当今的数字图片,图像一直与文字在博弈中扮演着自己应有的重要角色。
  下面,结合本届《在希望的田野上》影展的组照作品展出情况,对组照的分类、组照的文字以及对本届组照作品展示的特点和存在的不足,谈谈自己的看法,供大家参考。

组照的分类
  在摄影组照的分类问题上,目前尚未见到确切的定论,或者有关详尽论述的资料。事实上,在报道摄影发展进程中,从图片编辑的专业角度上,专题照片报道和成组照片报道的大量实践,已经积累了相当丰富的经验,奠定了组照分类的基础。
  组照的分类主要有两种方法,一种按题材(门类)划分;另一种按体裁(性质)划分。人们一般习惯于依照摄影题材或门类来划分,比如人物组照、体育组照、建筑组照,或者是纪实组照、艺术组照等等。其实,在图片编辑的心目中,已经有了“专题”和“成组”的明显区别,这是按体裁划分的概念,因为在专题照片和成组照片的划分中,可以涵盖所有的摄影门类和不同题材的照片,使组照产生了不同类型之间实质性的区别。这里,我试就按体裁(性质)的分类方法,阐述一下组照的基本类型。
  经过近两个世纪的演变,组照从报道摄影的起点上,不仅拓展了报道摄影自身的坚实道路,而且走向了摄影艺术的不同领域。今天的摄影组照大致可以分为三大类,即故事性组照、议论性组照和抒情性组照。
  1.故事性组照 俗称“专题”,也称“图片故事”是通过多幅照片讲述一个故事的组合图片形式。这是组照中运用年代最为久远的一个体裁,在画报中很常见,如同摄影连环画,深受读者喜爱。如果用文学体裁类比的话,这类组照相当于“小说”。
  比如,1948年纪实摄影大师尤金·史密斯拍摄的《乡村医生》,就是以图片故事的报道形式在杂志上刊载的,当时《生活》杂志特地为他的这组专题慷慨地用了11个版面的巨大篇幅予以报道,不仅在当时的美国民众中产生了极大影响,而且也影响了整个摄影界,包括一组照片的主题开掘、内容的把握、形式的选择以及深入生活、贴近主人公、跟踪拍摄等拍摄方法与理念,其影响之深远,成为了摄影史上专题组照的经典范例。
  在本届摄影展中,可严格称作“故事性组照”的不算多,但是《寻光记》(黄向华)、《为八名观众演出》(李连明)、《送给哥哥一个吻》(谭永忠)、《农发人的精神》(胡华)等仍然给人留下了印象。


  《寻光记》通过一位低保失明的白内障患者重见光明的故事,采用9幅照片阐述了当前正在进行中的农村医疗改革。作者用了前后三年的时间,跟踪拍摄了安徽枞阳县金社乡向荣村66岁的低保户吴春洲,从患白内障致盲,到政府资助手术,到重见光明的过程,抓住了三个时段、贯穿了一个情节。这“三个时段”正是组照的三个层次:失明、手术、复明,每个层次3幅照片,交叉过渡;这“一个情节”就是吴春洲失明后在屋子里守着摇篮里刚出生不久的小外孙,而三年后吴春洲却与三岁的外孙在院子里玩耍。在画面表述形式以及编辑的处理上,三幅主题照从昏暗到明亮,烘托了主题。




  组照《为八位观众演出》(李连明)讲述了今年5月10日河北省三河市评剧歌舞团深入到革命老区东八里沟村,为5户人家中的8位老人演出的故事。组照共8幅照片,从演员走进山村、化妆、到报幕演出,贯穿了一个“为八位观众演出”的情节。读者可以从演员们与城乡正规演出一样的认真化妆、报幕、表演的细节中,关照主题,理解主题,感受文艺走进生活、贴近百姓的深刻意义。



  《送给哥哥一个吻》仅由三幅照片组成,由跳水、抢鸭,到获得冠军,由全景、中景到近景,一个惊喜的情节跃入眼帘。故事不在长短,组照不计多少,关键在于是否能够抓住形象所表达的情节发展,捕捉到情节发展的高潮——应该说,这就是“决定性瞬间”。




  《“拼命三郎”郑劲松》(胡华)专题共6幅照片,讲述了一位财政局农业综合开发办公室股长郑劲松的事迹,故事从他不知疲劳的工作,挑灯夜战说起,到他终积劳成疾,住院手术,而在手术不到两个月,他又主动回到了工作岗位。专题共6幅照片,抓住了主人公“工作——生病——再工作”的情节主线,弘扬了主人公的忘我精神。



  大家可以看出,故事性组照重在故事的“情节”,是一种“纵向”结构的形象表述方式,图片之间、组合的层次之间有因果和承接关系。强调通过内容之间的情节逻辑和形式之间的视觉逻辑,描述故事,感动读者。
  2.议论性组照 这类组照也被称作“叙事性组照”,通常说的“组照”大多属于这一类。这类组照通过多幅照片说“事”,说的不是故事,而是力求通过一件事情,或一件事情的多个侧面,或多项同类事件来说明一个问题、阐明一个观点。如果用文学体裁类比的话,可称为“议论文”、“杂文”。
  本届影展的组照基本上都属于“议论性组照”,比如获奖作品中的《家有蚕宝宝》(郭飞)、《战三夏》(李秀利)、《放心水》(龙悦)、《牧民的小药箱》(夏建民)、《龙虾产业一条龙》(张照军)、《蛹虫草诞生记》(皇甫金富)等。


  《家有蚕宝宝》(郭飞)用采桑归来、养蚕、选蚕、春蚕吐丝四个养蚕过程的画面,反映了四川省绵阳沛城区玉皇镇四村六组农民谢刚元一家种桑养蚕的事例,说明由于国家农业综合开发 “一县一特”项目资金的扶持,使农民养蚕致富的事实。




  《牧民的小药箱》(夏建民)是以“小药箱”为主点,按牧区的固定医疗和流动医疗两条线,通过牧区医生发放小药箱和牧民得到医疗服务的几个同类事情,说明为解决牧民看病难的问题,内蒙古自治区财政部门支持“健康保障小药箱进牧户工程”的成果。





  《龙虾产业一条龙》(张照军)通过养殖、科研、捕捞、物流、加工为一体的产业链的形象表述,反映了江苏省盱眙县运用财政、税收政策扶持小龙虾产业发展的事例。

  在上述几个例子中,我们不难看出,“议论性组照”是一种“横向”结构的形象表述。图像的内容上虽有一定的内在联系,但其情节是独立的,关系是平行的。如果说,故事性组照是用故事打动人,那么,议论性组照则是摆事实说服人。因此,议论性组照自然成了本届组照作品的主导形式。
  3.抒情性组照  俗称“系列”,是通过多幅照片表达一种情绪的组合图片形式。强调图片之间某种造型元素的相关性和趋同性,有一种形式上的视觉关联。
  抒情性组照不是本届影展组照的主导形式,但也有一定的呈现,如,《晨曲》(朱静涛)、《一片田、半边天》(彭艳祥)、《色彩的音符》(龙悦)、《建设中的陕南移民新村》(党涛)等。


  《晨曲》采用剪影手法和强烈的影调对比形式,《一片田、半边天》采用单一的绿色基调和画面景别的持续变化,感受农民对土地的依恋,抒发农民对土地的深情。《今夜无眠》利用农机车间不同的色彩构成,感受农业机械化生产的活力。《建设中的陕南移民新村》利用新农村建筑的对称画面结构,感受移民新村的秀美与和谐。



  可见,“抒情性组照”也是一种“横向”结构的形象表述,图片之间呈现平行关系,强调的是组照整体的视觉形式,通过强烈的形式排比,表达一种主观情绪。
上述三类组照中,“故事性组照”和“议论性组照”属记录类范畴,“抒情性组照”属艺术类范畴。
下面我们列表对上述三类组照做一个比较。




正确认识和准确把握组照分类,对我们提高组照的拍摄技艺和欣赏水平都是十分有益的。



组照的文字
    图像提供了具体形象,文字提供了观念形象,两者的结合为报道摄影的真实性和确定性提供了更为可靠的保证。事实上,在报道摄影中,图片需要文字说明的道理是显而易见的,因为单纯的图像对信息的传达是不完整、不清晰的。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教授简·柯里克(Jean Kerrick)曾做过一项研究,将同一幅照片加上不同的图片说明给读者看,研究图片说明对解
    读照片的影响,结果表明,图片说明将影响一幅照片的含义,特别当照片本身的视觉信息含糊时,文字说明可以使读者对照片的理解产生严重偏差。因此,图片说明的重要性在于消除图片的模糊性和多义性,准确传达信息;引导读者对图片的理解,使读者根据摄影作者和图片编辑的意愿理解和赏析图片。
图片说明的作用一般概况为三点:(1)揭示图片的意义;(2)提示图片的细节;(3)阐释图片中不能表达的信息。新华社资深图片编辑张风国将图片说明总结为三大作用:1.提供画面不能提供的基本事实,如时间、地点、姓名、单位、作者等;2.提供画面不能提供的背景资料,如为什么、怎么样、意义何在、性质如何等;3.提供画面不能提供的趣味点以及理解和欣赏角度,为图片增色添彩。
  组照文字包括组照说明和图片说明,“组照说明”阐述事件背景,“图片说明”叙述具体事由,两者是有机的统一,但并不是一回事。在本届财政题材的组照作品中,组照说明和图片说明是有明确分工的。
  组照说明是“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区震泽镇的家和蚕业专业合作社在财政及相关部门的支持下,依托科研单位联合攻关,成功研制出人工培植的蚕蛹虫草,并形成规模化生产。”
  组照说明介绍了蛹虫草成功研制的背景,图片说明具体分述了蛹虫草培育的具体过程,两者相辅相成阐述了研制蛹虫草的这一成果。如果没有图片说明,读者实际上看不明白图片在说什么,在读者的眼里他仅仅得到了一则“组照说明”的宏观信息。而组照本身的作用就是要让读者通过一组图片,更加真实可信的了解蛹虫草的培育过程,由此来证明财政及相关部门支持蛹虫草研制的成果。没有了文字说明的图片,图片就会失去意义。有失图片意义的组照,其作用和价值自然会大打折扣,受到很大影响。

再如,前面例举的组照《牧民的小药箱》,组照说明是这样写的:为解决牧民看病难的问题,内蒙古自治区财政部门支持“健康保障小药箱进牧户工程”,投入专项资金3000多万元,发放小药箱2万多个,探索“流动与固定”相结合的牧区卫生服务新模式,实现了医疗机构5公里以外牧户的全覆盖。
  组照作者提供了10幅照片和图片说明,编辑时选用了6幅,作者提供的图片说明中有三位中心卫生院大夫的巡诊情况:
  1.中心卫生院满都呼大夫在20公里外的巴日哈家看病,每次都要仔细地检查她家的小药箱,补充常用药和处方药,及时更换过期药。

  2. 中心卫生院洪青海大夫用多参数健康检查仪给71岁的老人图布信检查身体。
  3. 中心卫生院敖红梅大夫驱车50公里,到通拉嘎的家为65岁老人巡诊。
  图片说明提供了画面所不能提供的信息——新巴尔虎左旗蹉岗镇卫生院与乌拉嘎查牧民家的行程距离,说明了医生在草原巡诊的艰辛和对待小药箱的严谨态度。
  在组照中一旦失去了图片说明,就意味着丢失了草原医生、小药箱和牧民之间的相关信息和小药箱的使用细节,就会使组照显得空泛,失去了图片的说服力。
  有人认为,组照只要有组照说明就可以了,好图片大家都能够看懂,不需要文字说明。甚至认为,图片说明不能够强加给观众,要让观众自己去理解,自己去评价。这显然是一个误解。
  这个误解的症结在于对摄影门类及其相关题材的认识偏差。目前,大多数影展的作品是摄影者发现、选择了具备摄影表述特征的题材,从中获取的形象,无论是记录类的还是艺术类的摄影作品,观众可以在鲜明的视觉形象中,感受作品赋予自己的视觉冲击和心理感染,尤其是艺术摄影作品可以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因此文字说明可以很简略,甚至不需要文字说明。在本届影展中,抒情性组照就没有图片说明或只有组照说明。而报道摄影则不同,其题材具有一定的导向性,其报道需要真实、准确并有一定深度,因此必须辅以必要的文字说明。图片说明不是强加给观众什么,而是引导观众加深认识和理解,不产生视觉歧义。很多情况下并不是照片拍得不好,而是报道摄影本身更需要把图像无法反映的内容和图像之外的背景交待清楚。本次专题影展中的组照大多属于报道摄影范畴,又是财政摄影中的三农题材,显然更需要有确切的文字说明。
  不同摄影题材有不同的表述特征,有的题材摄影表述特征明显,有的就不明显,比如单纯农业题材的表述特征就很明显,而财政支农题材的表述特征就不明显,因此,这次影展的文字说明极为重要,不仅是组照,即便是单幅作品同样要求有准确的文字说明,不然就会游离主题。
  不同摄影门类对形象表述的要求不同,记录类作品重视形象的确定性,而艺术类作品却力求打破形象的确定性,使画面形象能够涵盖更大的范围。因此,记录类作品与艺术类作品在客观性与主观性的表述层面上差别很大,记录类作品辅以必要的文字说明成了“客观性”的特定标注。本届影展作品绝大多数为记录类作品,在财政支农的主题下,图片说明必须明确阐述图片后面财政政策扶持的作用和财政部门的作为。
  正确认识摄影门类及其题材的特点,不仅能够比较全面把握摄影作品的图文关系,而且对进一步认识财政摄影,准确的把握财政摄影的图文结构都是有帮助的。

组照作品的展示特点和存在的不足
  本届影展的组照作品采用了画报专题编辑的方法,一组一幅,虽然篇幅有大有小,但是一组照片能够集中展示,主次有序,有层次,有节奏,更能够体现组照的特点,也便于观众的读图和观赏。
  但是,组照作品的整体水平还不高,其中有创作时间不够充分等客观原因,而主要还是主观原因,概括起来有以下三点:
  1.组照的概念比较含糊,大多数作者对组照分类、结构、层次等并没有充分认识和理解,因此从一些作者发来照片中发现,有的个别单幅照片拍得不错,但是却无法在组照中成为一体。
  2.组照的立意不够明确,大部分是就事拍事,认为拍完了一个事情的过程,就可以组成一个组照。可见在拍摄前采访还不够深入,少了一点思考和必要的设计,缺乏有新意的切入点,拍摄中又没有调整思路,往往就一个劲的多拍,认为多拍素材,总能够编成一个组照。实际上并非如此,缺乏思路的盲目拍摄,很难编成一个好组照,这就像写文章一样,立意不明,思路不清,则难成文章。组照的事后立意是存在的,但是多数情况是一经有了立意就会觉得素材不足或不对路,又产生重新补拍的想法。
  3.组照的表现方法单调,大多都是按单幅的拍摄,没有考虑组照整体的形式构成,图片之间缺少相应的视觉逻辑,或排比,或对比,或形式变化,包括景别、位置、视角、平面结构以及调性的协调统一或变化等等,致使有些组照的拼凑痕迹比较明显。
  在前面的“组照分类”问题的阐述中,我们谈到过组照《家有蚕宝宝》(郭飞),原作本为6幅,另外还有两幅照片(见右图),图片说明告诉我们,这两幅照片表现的是蚕农与丝绸龙头企业之间的合约关系,个体蚕农在丝绸企业的指导下成为优质桑蚕基地,优质原料使企业的产品质量有了保障。这样的事例在“一县一特”项目中是有代表性的,因此当初考虑保留这个内容。但是,仅就图像来分析,这两幅照片与《家有蚕宝宝》的画面形象,特别是画面形式上截然不同,在内容和形式上都缺乏视觉关联。于是最终放弃了蚕农与企业关系的这层表述。但是我在编辑时还曾考虑,如果这两幅照片反映的是企业技术员在蚕农家指导和蚕农一家人到丝绸企业参观,使企业与蚕农的关系在图片之间产生视觉关联,那么这个组照的主题就可能得到进一步的加深和扩展。
被删除的照片。画面中没有能够反映出“丝绸公司以统一技术指导、养殖标准和合同订单方式,建设优质桑蚕基地”的情景。




组照编辑初稿计划以“补记”的形式,说明企业与蚕农的关系。


  通过对这个组照拍摄和编辑过程的介绍,我们可以进一步考虑两个问题,一是为什么那两幅表现企业的照片难以同四幅采桑养蚕的照片组合在一起?二是为什么图片编辑会想到让企业技术员在蚕农家指导和请蚕农一家人到丝绸企业参观的画面?从中可以加深我们对上述“三个不足”的认识和理解。
  《家有蚕宝宝》是本届影展的金奖收藏作品,因为最终呈现的组照作品,立意明确,画面的表述形式浑然一体,紧扣主题。关键是表现方法到位,这四幅照片从全景、中景到近景,通过平视、俯视和仰视的画面变化,表现了从采桑、养蚕、选茧到吐丝的情景,相应的表现方法,加强了画面的视觉感受力。简短的图片说明与明确的组照说明互补,最终使《家有蚕宝宝》得到了比较完美的呈现。
  由此,我们也可以看出,努力通过拍摄和编辑,不断克服“三个不足”对提高组照创作水平是很有助益的。
  图片展示交流是一种非常有效的学习方式,无论展示规模大小,都可以在交流中得到提高。学而知不足,知不足而后进。相信这次影展中所反映出来的不足都是能够在今后工作之余的各项摄影学习、培训和实践活动中逐步克服并不断提高的。
  本届影展出现了大量的组照作品是影展主题和内容决定的。随着财政题材的不断深化,在采用单幅作品难以包容诸多信息的时候,组照作品自然而然的会引起注意,会多起来,因为大家都希望能够通过多幅照片比较清晰完整的描述事情,阐明观点,抒发情感。组照作品势必成为表现财政摄影题材的一种重要体裁和表述形式,因此,重视并加强对组照拍摄和编辑的学习和培训,应该作为今后财政影协教育培训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以期不断提高组照作品的创作水平,更好的为财政工作服务。


丁允衍  2014年11月15日于北京


路过

雷人
1

握手

鲜花

鸡蛋

刚表态过的朋友 (1 人)

全部作者的其他最新博客

发表评论 评论 (1 个评论)

回复 .宇宙. 2016-4-8 08:18
欣赏好友佳作

facelist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 立即注册


关键字:


起始时间:
截至时间:

PhotoFans摄影网© 1998-2024 ( 京ICP证040606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0587号 京网文[2020]4675-862号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