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注册 登录
PhotoFans摄影网 返回首页

笔直杉木的个人空间 http://bbs.photofans.cn/?53957 [收藏] [复制] [RSS]

博客

法国著名摄影家 亨利.卡蒂埃.布勒松(Henri.Cartit.Bresson)(1908-2004)

已有 3336 次阅读2008-1-30 22:00

被誉为当代世界摄影十杰之一的举世闻名的抓拍摄影大师——法国著名摄影家亨利.卡蒂埃.布勒
松先生(Henri.cartit.Bresson)。1908年生于法国塞纳一马恩省。他儿童时代 即酷爱美术,曾从师
画家戈登奈和安德烈.洛特。

  1922年至1928年,他在中学学习但末毕业。在这段时间里,他有过一架布朗尼照相机。起初只是为
了拍些假期生活照片,以便丰富他的纪念相册。不久,假期结束之时,他才开始认真地通过取景框观察
一切,从而位他心目中的小小世界逐渐变得宽阔起来。

  由于格里菲斯的巨片《纽约的秘密》、斯特罗海因的处女作《破碎的百合花》、艾森斯坦的《猛禽
》等电影的影响,加上不久他又结识了一些摄影家,并为他们的摄影作品所倾倒,从此产生了献身于摄
影艺术的信念,并以进行摄影、自己亲手冲卷和洗印照片等项工作为极大的乐趣。 然而,布勒松先生真
正从事摄影活动是在30年代初期,即1931年。当时,22岁的布勒松去非洲象牙海岸,并在那里买了一架
相机进行拍摄。但一年以后,当他正要回国时才发现这架相机的镜头已经发霉,结果所拍照片全部报废
。后来,他发现并购买了莱卡相机。从此这架莱卡相机成为他时刻不离的终生伙伴。’

  1931年回国以后,他参加了当时的超现实主义小组并从事摄影活动。1932年,他第一次在美国纽约
,然后又在西班牙马德里展出了他的摄影作品。1934年,他旅居墨西哥一年,从事摄影创作。1935年在
美国同保尔•斯特朗从事电影拍摄工作。在1936年至1939年期间,布勒松为让•.雷诺,阿雅克,贝克
尔和安德烈•兹沃波达当助手,拍摄影片《生活属于我们》、《乡村一部分》和《火的规律》以及纪录
片《生命的胜利》。
  1940年,布勒松先生被德国当局逮捕,经过两次试逃,终于成功。越狱后,他在1943年参加了支持
反法西斯被捕人员的秘密活动。此间,他还拍摄了许多艺术家、画家和作家(如马蒂斯、博纳尔、布拉克
、克洛代尔等人)的肖像。在1944至1945年期间,他参加了一摄影团组,专门拍摄德军占领下的法国,
他以摄影为手段,暴露法西斯的罪行,拍摄了巴黎解放的情景,记叙了法国人民的欢乐。
  1946年,布勒松在美国渡过了一年多的时光,协助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组织了一个摄影展览。
  1947年,布勒松同罗伯特•卡帕,戴卫.西摩.奇姆,以及乔治.罗杰创力、了“麦格南”
(Magnum)图片通讯社是世界上最著名的几个同类组织之一。布勒松于1966年脱离该社,经他本人同意,
仍由该社保存和经营他的底片。
  1948年至1950年期间,布勒松在东方的印度、缅甸、巴基斯坦、印度尼西亚和中国渡过了三年,在
中国居住的一年中,有六个月是在国民党垮台之前,六个月是在新中国诞生之初。特别是1949年他在中
国期间所抓拍的上海抢购黄金风潮和国民党末日等照片是作者忠实记录蒋家王朝覆灭和中国人民斗争伟
大胜利的历史见证。这些作品现已成为十分珍贵的历史文献。
  1952年至1953年,布勒松在欧洲工作。1954年,布勒松作为东西方集团关系解陈后被苏联接纳的第
一个摄影家访问了苏联。1958年至1959年,正当新中国建国十周年大庆之际,布勒松应中国邀请曾访华
三个月。1960年,布勒松先生去古巴访问并进行摄影报道,后回到阔别30年的墨西哥逗留4个月,又去加
拿大一段时间。1965年去印度和日本。
  1969年、布勒松用了一年的时间准备他的摄影作品展览。该展于1970年在法国巴黎大宫殿展出。
1973年以来,布勒松重操绘画艺术,但有时也拍摄一些摄影作品。





1、满载而归 1954年巴黎
满载而归 1954年巴黎

巴黎街头,一个男孩,两手各抱一个大酒瓶,洋洋自得,走回家。布勒松抓拍的这个形象成为他受到好评的一幅名作。男孩那种自然、真实的情绪,浓郁的生活气息,表现出了抓拍照片的基本特色。布勒松说:“不要根据公式和教条来拍照,现实生活往往比我们头脑中所想象的奥丰富得多。如果所拍的东西是经过改装的,那就不真实。”












1、Ahmedabad, India (drying madras), 1965
2、Alicante, Spain, 1932
3、Arizona, 1947
4、Barrio Chino, Barcelona, Spain, 1933
5、Behind the Gare Saint-Lazare, 1932









1、
2、Cell in a Model Prison in the U.S.A., 1975
3、Gestapo Informer, Dessau, Germany, 1945
4、Last Days of the Kuomintang, Shanghai, 1949
5、Taxi Drivers, Berlin, 1932









1、The Berlin Wall, 1963



“构图”一词源于拉丁语,其本来意思为结构、组成或联结,而在摄影中则是指画面的安排,确定
画面内各个组成部分的相互关系,以便最终构成一个统一的画面整体。这也就是摄影者为了表达思想内
容而创造的整个造型结构,其中包括光与影,线条与色调等造型要素的组合。

  迄今最负盛名的摄影构图大师,也许是法国著名摄影家亨利.卡蒂埃—布勒松。在长期的摄影实践中
,他锻炼出了一双极其敏锐的眼睛,以至于他拍出的照片常常带有信手拈来的风格,但却都是深思熟虑
的结构协调的作品。有趣的是,他的大部分作品都是用50nlm的标准镜头拍摄的,而极少用351nm或
99mm等镜头拍摄。在摄影构图方面,布勒松有许多精辟的见解。l952年,他在《决定性的瞬间小—文中
指出:

  “一幅照片,要把题材尽量强烈地表达出来的话,必须严格地建立起形式之问的联系。摄影隐含有
辨识功能,就是把真实事物世界的节奏辨识出来。眼晴的工作,就是在大堆现实事物中,找出特定的主
体,聚焦其上。照相机的任务,只不过是把眼睛所作的决定记录在胶卷上而己。正如对绘画作品一样,
对待摄影作品,我们也是将它当作整体来观看和感受的,而这个整体,我们只须一瞥便可把握。在摄影
作品中,构图实际上就是眼睛所见到的不同元素的同时组合和有机组织的结果。由于内容和形式是不可
能分割的,因此,构图是不可能事后补上的,不可能作为一种补贴在基本素材之上的事后设想。换句话
说,构图必须具有必然性。

  “摄影具有新的可塑性,就是主体运动时瞬间出现的线条所形成的。我们配合着运动而进行拍摄,
仿佛运动本身就是按照着自己的预定方式展露着的生命似的。但是,在运动的过程中,会有特别的时刻
,当这一瞬间出现时,动态进行中的各项因素都处于平衡状态。摄影的任务,就是要抓住这一瞬间,将
其中的平衡状态把稳,并凝结动态的进行。”

  布勒松认为:“摄影家的眼睛,永远都在评估出现在他眼前的事物。他只须移动1毫米的几分之一
,便可以把线条吻合起来。他只须稍微屈膝,便可以将透视改变。把照相机放置在离主体近一些或远一
些,他便可以刻画出某一细节——这细节,既可能相得益彰,也可能喧宾夺主。然而,对照片进行构图
所需的时间,几乎是跟按动快门的时间一样的短,因为两者同是条件反射而已。

  “有时,你得拖延一会儿,以等待适当的时机出现。有时,你会感到眼前的景物万事俱备,几乎可
以拍成好照片了,只是还缺一点什么。缺的究竟是什么呢?也许,有人突然走进你的视线范围。你透过取
景器,追踪他的行动。你耐心等待着,最后终于按下了快门。你抱着大功告成的感觉(虽然你不知道为什
么),满意地离去了。以后,为了落实这种感觉,你可以把影像印成照片,细心分析照片中的几何图形。
如果快门是在决定性的瞬间按下的话,你会观察到,原来你已本能地将某一几何模式捕捉下来了。要是
没有了这几何模式,照片就会令人感到乏味,缺乏生气。”

  布勒松指出:“构图是我们永远必须全力以赴的首要任务。然而,在拍摄的那一瞬间,它却只能从
直觉中产生,因为我们当时是在捕捉稍纵即逝的时刻,而且,它所牵涉到的种种相互关系,都处在运动
之中。应用黄金分割时,摄影者除了自己的眼睛之外,便没有什么规矩准绳可以遵循。任何几何分析,
任何将照片之繁化为线条形式之简的工作,都只能在照片拍摄冲印之后进行。但是此时所能做的只是于
事 无补的事后检查而已。我希望永远都见不到摄影机的取景器装上构图格出售,磨砂玻璃上也不会画上
黄金分割的线条。” 布勒松是十分反对对拍摄好的照片进行任何剪裁的。

  他认为:“对一幅好照片进行剪裁,那就无疑等于将正确的比例关系抹杀掉。况且,构图差的照片
,能够通过暗室放大机将其剪裁而改为成功的例子,是绝无仅有的。因为,这样一来,当时视觉上的完
整结合已不复存在了。关于照相机的角度,已有很多人讨论过了,然而,唯一有效的角度,只是几何构
图上的角度,而不是由摄影师为了取得什么效果而俯伏在地上,或做些滑稽可笑的动作所得到的无中生
有的角度。”
亨利·卡蒂埃-布列松(HENRI CARTIER-BRESSON)在那些热爱巴黎、与巴黎溶为一体,并忠实地记
录了巴黎悲欢离合的摄影家中,应特别提到布列松、卡帕、多阿侬。

  卡帕在随联合国军进入巴黎时,曾泪流满面地高声叫喊着:“巴黎就是我”多阿侬经常到贫民街去
,喝着廉价的葡萄酒,与艺妓、工人、贫民们闲聊人世间的生活。多阿侬是真正的巴黎贫民后代。与此
相反,布列松则是法国名门迦勒底人的后代,属于上流社会的聪明人。

  巴黎摄影界当时对这三人的评价顺序是:布列松、卡帕、多阿侬。也有一部分人认为是,多阿侬、
布列松、卡帕。如果说对巴黎充满陶醉感情的摄影家,还应加入布拉萨。但是布拉萨已经是过去了的人
。当然卡帕也是三人中最先离开人世的。多阿侬只是拍摄贫民街人民的生活,而布列松却不仅拍贫民街
,还把镜头对准贵族生活内幕;如今能够拍到这一世界场景的,布列松恐怕是最后一个了。

  无论如何,布列松不是贫民。他居住在距巴黎170英里远的一个古老的小镇上,小镇的生活奠定了他
的人生之路和以后的成就。小镇里,有他的爱妻拉特娜。曾拜访过这里的日本摄影家川原舜说,由于拉
特娜不喜欢烟味,所以布列松在妻子面前从不吸烟。在这里,布列松把他的一生都献给了新兴艺术---摄
影。这种奇妙的、神秘的、罗曼谛克式的生活代表了布列松的艺术风格。  

 与莱卡相会

  迦勒底家族是法国诺曼底地区的豪族,在法国任何地方,迦勒底比布列松更被人熟知。他出生于
1908年。纽霍尔在《摄影巨匠们》一书中列出的法国当今摄影家,只有他一人。

  布列松少年时期梦想当一名画家,他原先的学习都是按照这一理想进行的。他一出生,就具有多愁
善感的性格,因此,常常产生的一种奔放的思绪,使他感到难以控制。他曾到过非洲旅行,驱使他行动
的正是那种奔放的思绪。然而,非洲等待他的,却只有热病。回法国途中,他在马赛发现了一个小型而
又奇妙的黑色机械,那就是35毫米相机。之后,相机几乎就成了他旅途中唯一的伴侣,布列松着了迷。
几年后,布列松回忆说。作为“视觉的延长”的小型相机,创造了我的“决定性瞬间”。

  从1931年起,布列松离开绘画,转向摄影。可以说,持有莱卡相机是他从事绘画创作或摄影创作的
决定性选择、绘画构图是制作构图,摄影构图是剪裁构图,而且,是在瞬间中决定的。这是他通过菜卡
相机逐渐明白的道理。
  布列松完全成为莱卡的俘虏。从1932年到1934年,他肩背相机,走遍了地中海沿岸、墨西哥、美国
。收集在作品集《决定性瞬间》的许多早期杰作,全部是在这一时期里拍摄的。其风格是,巧妙地捕捉
到生活中的非现实感。废墟中玩耍的孩子们、站在西班牙土墙边的孩子,这些作品给人以沉醉在幻想中
的感受。

  在他去纽约时,举办了个人影展。但是,当时被沙龙派统治的摄影界,虽然有些人高度评价了他的
个性,但大部分人持否定态度。他的作品被打上“反造型式摄影”的烙印,被严厉责之为“暖味、矛盾
、反造型式的、偶然的照片”。

  年轻的布列松依然勇进。他反击道:“你们是否理解我的照片?”如果他的照片被当时摄影界所接受
的话,可以肯定地说,那决不会发展为现在这种新的风格。正是由于摄影界没有接受,布列松的自信心
就越发增强,并受到极大激励。

  同期,他还担任电影副导演,作为鲁尔那鲁的助手,到各地旅游,并下苦功夫攻读摄影。电影,无
法修版,所有构图都是在取景框中决定。照相与电影一样,也是无法改变原构图的。布列松把他旺盛的
精力都投入到这项工作中去,并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与“马格那姆”的结合
  1936年春,布列松结束了流浪般的摄影生活,参加了巴黎新闻社招聘考试。但是,这却是一次前所
未有的失败。布列松一头扎进了咖啡馆。

  在那里,他遇到了考场落榜的一些人。其中一个身材不高的男人自我介绍说:“我是匈牙利的卡帕”
,“我嘛,叫西摩,我讨厌考试”,另一个男人津津有味地喝着葡萄酒,接上去说。

  他们一下子成为志同道合的朋友。他们相互对视着,直觉告诉他们,对方都非普通人。他们相约,
十年后再会。

  “马格那姆”就这样,在偶然的时间里诞生了,“马格那姆”真正登上舞台,引人注目,是在大战
之后。可以说,直到他们约定的十年后的那一天。之前,每个人都在为自己的命运拼搏着。
卡帕在死亡线上战斗着,创作出许多震惊世界的名作,使他一举成名。

  布列松毕竟是布列松。他奔走在西班牙内乱之中,参加乔治六世的加冕典礼。与其说是去参加,不
如说他是去把照相机对准那些社会名流。二次大战开始之际,他随电影班从军,之后又成为德军的俘虏

  三年中,他两次试图逃走,均告失败,第三次终于成功。他返回巴黎,参加了抵抗组织。这一时期
,他拍下了许多文化界、艺术界人士的肖像。毕加索、马蒂斯、布拉克、鲁欧、撒尔托尔等人的肖像作
为杰作,收集在他的《决定性瞬间》中。

  1944年,巴黎解放。但是,有关解放的照片,布列松竟然一张未拍。他参加抵抗运动,忙得不亦乐
乎。当然,他还是拍了一些反映巴黎市民审判德国帮凶的情景。他还以前线遣返回国的战俘为主人公,
导演了电影《归途》。这是1945年的事情。

  巴黎的解放,对于布列松是莫大的喜悦。然而,更使他兴奋的是,与从前消息杳无的卡帕、西摩等
人的相会。1947年,他们横渡美国,中途又有乔治、罗杰和艾丽亚·爱斯娜加入,马格那姆终于走上了
正轨。

  同年,布列松在美国纽约现代美术馆举办了有161幅作品,长达两个月的个人影展。这个展览是布列
松向世界巨匠迈出的一大步。
  1954年,布列松早期几十幅名作被重新整理,出版了题为《决定性瞬间》的作品集。经过安利·马
蒂斯的设计,它成为一本非常高级的作品集。另一本由米罗设计,撒农特尔写说明的《欧-洲人》是一本
充分表现欧人性格特征的优秀作品集。这期间,他还到过埃及、中国、印度、印度尼西亚、缅甸等地采
访。1955年,出版了《两个中国》,还出版了《巴黎岛》等作品集。
  1955年,布列松在巴黎卢浮宫美术馆举办了大型个人影展,这在巴黎是空前的举动。可见,布列松
作为摄影家的地位越来越高了。
  但是,战后13年过去,布列松的周围开始变化:卡帕战死在印度支那,西摩也倒在埃及战场上。从前
的两位挚友,都先后离开了人世。

  然而,摄影家是不能顾及个人情感的波动的,既然还活着,就要作为世界事件的目击者和揭发者而
履行职责,这是布列松的生活观。当然,在履行职责的同时,也包含了对死去战友的怀念之情,他把任
何名誉、地位都看成是虚荣。

  1957年,由日本(每日新闻)社主办的布列松个人影展在日本开幕。那时,人们传闻布列松会亲自参
加,然而未能如愿。因为世界局势不稳定,埃及动乱、匈牙利事件等此起彼伏,作为新闻摄影家,他的
责任感是不允许他离开战场的。
  日本方面的影展,完全由布列松本人设计,展厅也是依据他的要求而布置的。个人影展如果不能反
映出他本人的风格,那就缺乏意义。展览会应该使人感觉到艺术家的气质。当时,众多的布列松崇拜者
都期待着,把眼睛都瞪圆了。然而,布列松还是未能离开巴黎。或许,对于一名摄影家,过去的成就都
是过眼烟云。布列松把自己的生命永远安放在未来的天平上。这恐怕就是摄影艺术家们的使命。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评论 (0 个评论)

facelist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 立即注册


关键字:


起始时间:
截至时间:

PhotoFans摄影网© 1998-2024 ( 京ICP证040606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0587号 京网文[2020]4675-862号 )

返回顶部